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一米是誰發明的

一米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9-13 17:48:29

1. 大米是誰發明

應該說是發現,而不是發明。

稻米,俗稱大米。有關稻的起源,依然成為科學界長期的爭辯議題。科學家對首批稻的出現時間、地點至始爭論不休。

稻的栽培起源於約公元前8200年南中,國珠江中游的聚落地帶,另有考古發現在約公元前8200年前的中,國湖南也有種早期稻米。在1993年,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約8200年。

水稻在中,國與東,南,亞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在亞洲季風氣候區是自古以來的主食,中世紀時引入歐,洲南部。現時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亞,洲、歐,洲南部和熱帶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區。2013年稻的總產量佔世界糧食作物產量第二位,僅低於玉米。

2. 大米是誰發明的

是新石器時代里的河姆渡居民就發現了,那時他們就種植了水稻,水稻就是大米

3. 有人管「厘米」叫公分,管「毫米」叫米毛。什麼人發明的

這無法找到發明人。米,厘米曽經叫公制單位(國際米制),對應的是舊時的市制單位,尺,分。所以米又稱公尺。厘米叫公分。

4. 長度單位米.厘米.毫米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為什麼很多西方國家都說英尺啊英寸啊而不說前面的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為了製造 國際計量局保存的米原器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桿(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由於檔案米的變形情況嚴重,於是,1872年放棄了「檔案米」的米定義,而以鉑依合金(90%的鉑和10%的銥)製造的米原器作為長度的單位。米原器是根據「檔案米」的長度製造的,當時共制出了31隻,截面近似呈X形,把檔案米的長度以兩條寬度為6~8微米的刻線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1889年在第一次國際計量大會上,把經國際計量局鑒定的第6號米原器(31隻米原器中在0℃時最接近檔案米的長度的一隻)選作國際米原器,並作為世界上最有權威的長度基準器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地下室中,其餘的尺子作為副尺分發給與會各國。規定在周圍空氣溫度為0℃時,米原器兩端中間刻線之間的距離為1米。1927年第七屆國際計量大會又對米定義作了嚴格的規定,除溫度要求外,還提出了米原器須保存在1標准大氣壓下,並對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體規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為米的客觀標准也存在很多缺點,如材料變形;測量精度不高(只能達0.1μm)。很難滿足計量學和其他精密測量的需要。另外,萬一米原器損壞,復制將無所依據,特別是復製品很難保證與原器完全一致,給各國使用帶來了困難。因此,採用自然量值作為單位基準器的設想一直為人們所嚮往。20世紀50年代,隨著同位素光譜光源的發展。發現了寬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譜線,加上干涉技術的成功,人們終於找到了一種不易毀壞的自然標准,即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自然基準。
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對米的定義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長度等於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級之間躍遷的輻射在真空中波長的1650763.73倍」。這一自然基準,性能穩定,沒有變形問題,容易復現,而且具有很高的復現精度。我國於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長度基準。米的定義更改後,國際米原器仍按原規定保存在國際計量局。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70年代以來,對時間和光速的測定,都達到了很高的精確度。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這樣,基於光譜線波長的米的定義就被新的米定義所替代了。
實際上,米是被定義為光在以鉑原子鍾測量的O.000000003335640952秒內走過的距離(取這個特別的數字的原因是,因為它對應於歷史上的米的定義——按照保存在巴黎的特定鉑棒上的兩個刻度之間的距離)。同樣,我們可以用叫做光秒的更方便更新的長度單位,這就是簡單地定義為光在一秒走過的距離。現在,我們在相對論中按照時間和光速來定義距離,這樣每個觀察者都自動地測量出同樣的光速(按照定義為每0.000000003335640952秒之1米) 。沒有必要引入以太的觀念,正如麥克爾遜——莫雷實驗顯示的那樣,以太的存在是無論如何檢測不到的。然而,相對論迫使我們從根本上改變了對時間和空間的觀念。我們必須接受的觀念是:時間不能完全脫離和獨立於空間,而必須和空間結合在一起形成所謂的空間——時間的客體。

5. 千米是誰發明的

千米又稱公里,是長度單位,通常用於衡量兩地之間的距離。是一個國際標准長度計量單位,符號 km,這源自於kilometre這個英文。 kilo是千,metre是米,千米自然就是kilometre。
千米又稱公里,是長度單位,通常用於衡量兩地之間的距離。是一個國際標准長度計量單位,符號 km,這源自於kilometre這個英文。 kilo是千,metre是米,千米自然就是kilometre。

6. 一米是誰發明的,求高人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內會,建議以容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選取古希臘文中「metron」一詞作為這個單位的名稱,後來演變為「meter」,中文譯成「米突」或「米」。

7. 長度是誰發明的50字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版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權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為了製造 國際計量局保存的米原器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桿(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8. 第一把標准米尺是誰發明的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為了製造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桿(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抄於網路。

9. 大米是哪個國家發明的呢

中國。

大米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河姆渡人是世界上最早耕種稻田、生產大米、煮食米飯的先民。

後來南方地區一次次的相關考古發現,一再改寫和刷新了中國稻作農業起源階段的歷史記錄。目前,1萬多年前以水稻栽種為中心內容的稻作農業發端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已成為植物考古界和農史學界的共識。

在之後的數千年裡,水稻種植、稻米的生產逐漸被先民發展成為取代傳統漁獵、採集經濟的最主要的謀生手段,並且直到現代,靠種稻收獲的大米更是成為地球上約一半人口的主食。



(9)一米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營養價值

大米中含碳水化合物75%左右,蛋白質7%-8%,脂肪1.3%-1. 8%,並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等。大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澱粉,所含的蛋白質主要是米穀蛋白,其次是米膠蛋白和球蛋白。

其蛋白質的生物價和氨基酸的構成比例都比小麥、大麥、小米、玉米等禾穀類作物高,消化率66.8%-83.1%,也是谷類蛋白質中較高的一種。

大米蛋白質中賴氨酸和蘇氨酸的含量較少,所以不是一種完全蛋白質,其營養價值比不上動物蛋白質,但在午餐和晚餐時食用大米,較麵食而言更有利於人們減肥。在我國南方地區人們一般食用大米作為主食,而在北方就有很大的不同。

脂肪含量約1.3-1.8%,其脂肪中所含的亞油酸含量較高,一般佔全部脂肪的34%,比菜籽油和茶油分別多2-5倍。

大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強志的功效,稱譽為「五穀之首」,是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約占糧食作物栽培面積的四分之一,世界上有一半人口以大米為主食。

閱讀全文

與一米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
啥叫擔保物權 瀏覽: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