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琴瑟的意義是什麼
據文獻記載,伏羲(2400 BC-2370 BC)發明琴瑟。琴與瑟均由梧桐木製成,帶有空腔, 漢宮琴瑟
絲繩為弦。琴初為五弦,後改為七弦;瑟二十五弦。由弦數可知瑟的體積比琴大。琴瑟的主要區別在於演奏的場合不同。琴用於在貴賓面前彈撥,客人不說話,全神貫注地看彈琴和聽琴聲。這是正式的音樂會場合。瑟用於背景音樂的彈奏。瑟被置於屏風後面,客人圍著桌案坐,在音樂聲中邊閑談、邊吃喝。這是社交性場合。當然,琴與瑟可以聯合起來演奏,琴在台前,面對賓客;瑟在台後;琴離客人近;瑟離客人遠;琴師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師則可以是老年男子。古人發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順暢陰陽之氣和純潔人心。所以琴瑟的發明時間是在2400 BC-2370 BC,發明地點在伏羲之都,今河南省淮陽市
❷ 伏羲發明了象徵兄弟和諧的樂器琴和瑟,這句話對不對
學鋼琴,即使最快樂的學鋼琴,要達到一定演奏水平,琴是一定要練的。但必須循
序漸進,科學合理的練琴。特別在學琴之初,練琴習慣的養成和質量遠遠重要於練琴時
間和數量。在學琴之初家長最重要的就是通過 1—3 月努力讓寶貝養成練琴的習慣,而如
何正確引導寶貝養成練琴習慣,方式方法很重要。
13 / 22A、對學琴之初的家長來說要給寶寶創造一個好的練琴環境,有固定的練琴區域和時
間長短的設定,根據年齡段一周內立定具體的練琴時間。
B、要多鼓勵,及時獎勵,適當地批評。80%的鼓勵+20%的批評。
C、逼迫孩子練琴只會讓他痛恨練琴。但不愛練琴是人性中懶惰的體現,每個人都不
可避免,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克服人性中的弱點。此外,家長應該讓孩子清楚知道家長
的底線,並堅守底線,才能真正塑造好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性格。沒有底線或底線輕易改
變的家長,是不會有一個認真練琴的孩子的。
❸ 古代瑟和琴有什麼區別
1、琴,彈弦樂器。古代稱琴、瑤琴。現代稱古琴、七弦琴。《詩經》、《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文獻都有記載。傳說為"伏羲"、"神農"氏所造。東周各國樂官多精通琴藝,如楚國鍾義、晉國師曠等。孔子琴藝嫻熟,他教授的「六藝」中,即有彈琴誦詩的內容。長約130厘米,寬20厘米,厚5厘米。通常桐木為面,梓木為底。七條弦,琴面有十三個徽,為泛音位置,同時起到音位標記作用。有三種音色:沉靜剛勁的散音,晶瑩飄渺的泛音,婉轉細膩的按音。其音量較小,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琴歌。是中國最古老的彈弦樂器之一
2、瑟是古代一種彈奏板箱體弦鳴樂器。瑟的得名不詳,古書《釋名.釋樂器》中有「瑟,施弦張之瑟瑟然也」,認為瑟得名於其聲音,這種解釋多少有些牽強。 瑟一般用於宮廷雅樂中,常與琴和之。古代宴享儀禮活動中,多用瑟伴奏歌唱。《詩經》中有記載:「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瑟身長方形,木製音箱,瑟面稍隆起,多為二十五弦。
區別:
首先,琴瑟在字音上和字型上都有差別(雖然是廢話,但是是事實)。
其次,從上面的圖上可以看出來,琴的形狀是一頭大,琴弦從細的一頭引出,程發散狀射向另一端。古籍所描寫的那樣,弧形的琴面象徵天,平坦的琴底象徵地,所謂「天圓地方」者也。而瑟是標準的長方形,琴弦平行分布(附圖)。
第三,琴和瑟的弦數不同,琴一般是7弦。據說,在周文王之前,古琴只有五根弦,文王在悼念王子伯邑考的時候,發現五根弦難以表現他江河一般的悲哀,增加了一根弦。在武王誓師伐紂的時候,發現六根弦難以發泄他雷霆一般的憤怒,又增加了一根弦。到了後世,即使是有了比文王失伯邑考更深的哀慟,七根弦也夠用了。即使是有了比武王伐紂更大的憤怒,七根弦也夠用了。
而瑟的弦一般要多,古為50弦,現在多為25弦。李商隱雲:「錦瑟無端五十弦」,在古代文獻中有分瑟為箏的說法。唐趙磷《因話錄》中記述:「箏,秦樂也,乃琴之流(一作琴)。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後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宋代的丁度在他的《集韻》中也載有類似的說法:「秦人薄義,父子爭瑟而分之,因此為名。箏十二弦,蓋破二十五而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紀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名所著《樂道類集》中記載有:「...或雲:秦有婉無義者。以一瑟傳二女,二女爭引破,終為二器,故號箏。
第四:從社會風氣來講,琴被賦予了高雅的意義。據說只有文人能夠鼓琴,而且要焚香沐浴,甚至齋戒,地位下賤的人是不能鼓琴的。而瑟的娛樂性和隨意性就很大,不計較身份。
第五,古琴與箏瑟兩者最大的區別,是箏、瑟有琴碼,一弦一碼一音,只能於演奏時透過左手之按、壓、放等指法於琴碼之左方奏出滑音、變化音;而琴無琴碼,可用左手按指成音。一弦多音,且可用空弦、按弦、半按弦(泛音)成音。所以古琴只有七條弦,音域卻比古箏更寬。
❹ 伏羲,女媧,神農 分別代表什麼
伏羲代表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女媧代表華夏民族的人文先始和大地之母。神農氏代表醫葯之族。
伏羲(生卒不詳)風姓,燧人氏之子。是古代傳說里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之一。①伏羲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②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③教會人們漁獵的方法,同時教民馴養野獸。④發明了琴瑟,創造了樂曲和歌謠。⑤變革婚姻習俗,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原始群婚狀態。
女媧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上古部落的首領。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相傳女媧人手蛇身,以黃泥仿照自己摶(tuan)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制度。而且還是一個創造萬物的自然之神。她開世造物,被稱為大地之母,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神農氏是我國原始社會時期一位勤勞,勇敢,睿智的部落首領。神農氏的出現結束了一個飢荒的時代。因以農業為主,他的部落被稱為神農部落。而且親嘗百草,以辨別葯物的作用,撰寫了人類最早的著作《神農本草經》。發明葯物教人治病。教人種植五穀,豢(huan)養家畜。使中國漢族農業社會結構完成。神農氏是農業之祖,醫葯之祖,商貿之祖,音樂之祖,中華民族之祖。
關於神農氏和炎帝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目前還沒有定論。
❺ 琴瑟的琴瑟的來歷和異同
琴瑟qín sè
據文獻記載,伏羲(2400 BC-2370 BC)發明琴瑟。琴與瑟均由梧桐木製成,帶有空腔,絲繩為弦。「琴瑟」二字均從「珏(jué)」。「珏」為「二玉相並之形」,意為「二玉相碰之聲」,表示這是一種「玉聲」即「悅耳聲音」,而且是彈碰聲響,暗示這不是通過氣流發聲,而是通過彈撥發聲的樂器。琴初為五弦,後改為七弦;瑟二十五弦。由弦數可知瑟的體積比琴大。琴瑟的主要區別在於演奏的場合不同。琴用於在貴賓面前彈撥,客人不說話,全神貫注地看彈琴和聽琴聲。這是正式的音樂會場合。瑟用於背景音樂的彈奏。瑟被置於屏風後面,客人圍著桌案坐,在音樂聲中邊閑談、邊吃喝。這是社交性場合。當然,琴與瑟可以聯合起來演奏,琴在台前,面對賓客;瑟在台後;琴離客人近;瑟離客人遠;琴師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師則可以是老年男子。古人發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順暢陰陽之氣和純潔人心。所以琴瑟的發明時間是在2400 BC-2370 BC,發明地點在伏羲之都,今河南省淮陽市。
❻ 琴瑟寓意
伏羲發明琴瑟。琴與瑟均由梧桐木製成,帶有空腔,絲繩為弦。琴初為五弦,後改為七弦;瑟二十五弦。古人發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順暢陰陽之氣和純潔人心。有以下寓意1樂器,琴和瑟2).指琴瑟之聲,古人以之為雅樂正聲3).彈奏琴瑟4).比喻朋友的融洽情誼
❼ 伏羲琴來自神話傳說,它究竟有什麼來歷
伏羲琴是一個上古神器,他是伏羲製造的,是用玉石和天絲製造的樂器,可以支配萬物的心靈。
當年伏羲看到鳳凰落在梧桐樹上時,他根據鳳凰的圖像製作了一種樂器,後來被命名為伏羲琴。後來,一些學者認為伏羲琴的產生主要是由於伏羲想要「反其天真」的願望。 伏羲琴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許多人喜歡用優美的琴聲來凈化人的心靈,讓人們更好地回歸自然,使人們的心靈自然地散發出來。
伏羲琴的法力還是很強的,雖然不是上古神器之首,但是它可以操控人的意識,也是非常可怕的。
❽ 瑟是誰發明的
據中國最早的網路辭典《廣雅》說,伏羲發明了瑟。瑟共有二十五根弦。古瑟形制大體相同,瑟體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體中空,體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長岳山,尾端有三個短岳山。
尾端裝有四個系弦的枘。首尾岳山外側各有相對應的弦孔。另有木質瑟柱,施於弦下。曾侯乙墓共出土瑟十二具,多用櫸木或梓木斫成,全長約150至170、寬約40厘米。通體髹漆彩繪,色澤艷麗。
起源:
瑟的起源十分久遠,在考古發現的弦樂器中所佔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點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並且絕大多數出自東周楚墓。其他如江蘇、安徽、山東和遼寧等省,只有一點零星發現。文獻記載「庖羲氏」作瑟。
傳說在夏代已經有瑟了。甲骨文上的「樂」 字,上面就是「絲」字,下面是一個「木」字。瑟要用弦,那麼瑟的產生應該在蠶絲出現之後。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夠繅絲的技術才可能制出弦線。先秦前後的弦樂器就是琴和瑟。
另外一個推測,象琴瑟這一類樂器,可能和狩獵的弓弦有關。當然,弓弦的原料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動物的皮筋條製作。我們在1984年復制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最粗的幾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
瑟是我國最早的彈弦樂器之一,先秦便極為盛行,漢代亦流行很廣,南北朝時常用於相和歌伴奏,唐時應用頗多,後世漸少使用。
❾ 古時的琴和瑟有什麼聯系嗎
據文獻記載,伏羲發明琴瑟。琴與瑟均由梧桐木製成,帶有空腔,絲繩為弦。琴初為五弦,後改為七弦;瑟二十五弦。古人發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順暢陰陽之氣和純潔人心。琴與瑟可以聯合起來演奏,琴在台前,面對賓客;瑟在台後;琴離客人近;瑟離客人遠;琴師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師則可以是老年男子。
❿ 伏羲發明了什麼
伏羲氏抄60歲(公元前4359年)登上帝位,在位115年,於公元前4244年7月19日仙逝,享年175歲。在此之前,他率領他的部族由西北高原順黃河東下,最後建都於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在此之後,他模仿蜘蛛結網的道理,創造了網罟,教會了人們結網撲魚;指導人們打獵並開始飼養牲畜;他制定了嫁娶之禮《通典》上說:「伏羲氏制嫁娶,以儷皮(成對的鹿皮)為禮」;伏羲發明了最早的樂器「琴瑟」,創造了樂曲《駕群》;他通過觀察龜甲上的花紋,琢磨其中的奧秘,發明了占卜和象徵各種自然現象的八種符號(即八卦圖),教導人們了解大自然的變化,避開自然界對人們的侵害。伏羲創造的八卦符號被後人認為是中華文字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