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開山鼻祖都有誰藏戲的就不用說了。
農業:奉祀土神和穀神。周代的始祖名棄,又名後稷,在堯、舜時期被封做農官,教民耕種稷麥,故後世農業尊其為祖師,並與社神合一,稱為土地神。村野之間,每隔三五里的田頭路邊就建有一座小矮屋土地廟,皖西南一帶稱之為「社祀廟」,各有土地公婆的神像供奉。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後,各土地廟均被拆除;90年代又有所恢復。
裁縫業:尊奉軒轅氏(黃帝)。《史記》稱黃帝:「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後世尊其為中華文明的「人文初祖」。因傳言黃帝曾教民眾用骨針穿麻線縫樹葉和獸皮做衣,故被縫紉業尊為先祖。
蠶絲業:尊奉嫘祖(又作累祖)。傳說她是黃帝的妻子,曾教民養蠶治絲,北周以後被視為蠶神。
釀酒業:凡酒坊、酒館、酒家均尊奉杜康為祖師。杜康即少康,為夏代的第五任君主。《說文解字》稱其為「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又傳禹帝曾命「儀狄造酒」,有的地方亦尊儀狄為酒業的祖師。相傳夏禹時,帝女為進獻品,而令儀狄造酒,其味甘美,甚得禹帝贊賞,因而蔚成造酒之風氣。
堪輿五術業:鬼穀子。鬼穀子姓王名詡(亦有稱禪),春秋時代河南琪縣人,居雲夢山,精通堪輿數術命相、醫術、授徒孫臏,得道後受後人尊崇為祖師。
印刷業:倉頡。倉頡,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他造字以供後人沿擊記錄及溝通。「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夜鬼哭」!文字一出,人類從此由蠻荒歲月轉向文明生活。
木製業:魯班。魯班:姬姓,公輸氏,名般。魯國公族之後。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因是魯國(都城為今山東曲阜)人(一說曲阜人,另說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發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魯班尺。又如墨斗、傘、鋸子、刨子、鑽子等,傳說均是魯班發明的。
竹木泥瓦匠:同尊魯班為祖師。歷史上確有其人,氏公輸,名般(取同音字為「班」),春秋時魯國人,故稱魯班,生平創造過雲梯、石磨、木作工具及木製飛烏等,為當時傑出的發明家。
金屬業:鐵匠、銅匠、銀匠與冶鑄業均尊太上老君為先祖。《老子內傳》稱:「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號老子;耳有三漏,又號老聃。」傳說老子曾鑄造八卦爐(後人稱為「老君爐」)煉制丹葯以求長生。
教育業:尊孔子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舊時書生、學子、學童在家中正堂,私塾、縣學、府學、大學均在正廳供奉孔子牌位。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晚年致力於教育並著述立說,史稱他曾授教「弟子三干,賢人七十」。
商業:供奉財神牌位。道教奉「趙公元帥」為財神,其像黑面濃須,騎坐黑虎;相傳其人姓趙,號公明,秦時得道於終南山,封號為「正一玄壇元帥」。商界又尊范蠡為祖師。范蠡,字少伯,楚國宛人(今河南南陽),曾協助越王勾踐滅吳,功成後棄宮經商,游齊國稱鴟夷子皮,在陶(今山東定陶)稱陶朱公,經商曾「三致千金」均散濟貧民,其商德極受後人崇敬。
豆腐業:江淮大地奉淮南王劉安為祖師。其人為劉幫之孫,襲封淮南王,治壽春(今壽縣),因「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編成《淮南子》一書,並在熬制丹葯時,無意間用黃豆、鹽鹵做成了豆腐腦(即水豆腐)。
中醫業:戰國時醫學家扁鵲創立望、聞、問、切「四診」醫術,後世即尊奉他為中醫的祖師。扁鵲姓秦,名越人,河北任丘人。漢代醫學家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倡導辨證論治原則,被後世尊為「醫聖」。民間醫業尊華佗為祖師,華佗名甫,字天化,沛國譙(今毫州市)人,曾創制麻沸散(麻醉葯)用於外科手術,故被尊稱為「外科鼻祖」。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著《千金方》,被後世譽為「葯王」。中草葯製作及民間葯鋪葯店則尊奉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為祖師。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蘄州人(今湖北薪春人),著《本草綱目》傳世。
制筆與造紙業:傳說秦朝名家蒙恬曾改良過毛筆,故被尊奉為制筆業的祖師。蒙恬是秦朝時代大將,他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製成蒼毫名秦筆,而被尊奉為制筆始祖。世傳東漢蔡倫為造紙術的發明人,故民間紙槽作坊、紙業店鋪均供奉「龍亭侯」朴像脾位,尊為祖師。
印染業:染坊店奉東晉葛洪為祖師。葛洪字雅川,自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著《抱朴子》一書,曾在煉丹中提煉出各色染料,被後世應用來印染布帛、紙張。
戲曲業:尊唐玄宗李隆基為祖師。因唐玄宗曾召集歌舞藝人與宮女在梨園學藝,並時常親自執槌擊鼓演奏配樂。因而,後世均稱戲曲藝人為「梨園兄弟」。
火腿業:尊宋朝宗澤為祖師。宗澤字汝霖,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為宋朝名將。相傳他發明了火腿的製作方法,流傳甚廣。
織布業:尊黃道婆為祖師。黃道婆為松江烏泥涇(今屬上海市)人,少年時流落至崖州(今海南崖縣),從黎族人學習了紡織技術。後回鄉改革、推廣軋花、紡車和織機技術,影響深遠。
評書業:尊明末傑出的說書藝人柳敬亭為祖師。評書古稱評話,又稱鼓書、板話。柳敬亭,本姓曹,通州(今江蘇南通)人,被後人譽稱為「柳評書」。
人相業:風後氏。遠古黃帝宰相,精通相術,首創風鑒之學
命相業:麻衣仙。精通民間相人術,著有麻衣相法流傳於世。
畫畫業:王維、吳道子
燒窯業:女媧娘娘。神話記載女媧煉石而補天,是窯業之始祖發明人。
餐飲業:易牙。春秋朝代人氏,善於調味,見賞於齊桓公而聞名。
漁業:姜太公。名尚,在渭水隱居釣魚,遇文王而奉為國師。
歌藝業:老郎神。相傳唐代有灰狼變成紅衣童子指導皇室梨園子弟練唱成果非凡,以娛唐明皇聲色冶遊。
理發業:呂洞賓或羅公。相傳呂洞賓座下之柳木,曾以隨剃即長術戲耍剃頭師傳,經呂洞賓以飛刀變剃刀制伏,故後世理發業供其為祖師。
皮鞋業:孫臏
美容業:李漁。清代戲曲家,人稱李十郎,精於譜曲,指導藝人姿態表演及化妝。
茶業:陸羽。唐代人,著作有茶經之品茗書籍,後經傳頌後,喝茶風氣隨之盛行。
針業:劉海
檳榔業: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因批評時政,遭貶官潮州,因水土不服身患濕寒之症,因吃檳榔而病癒。
刻字業:王維
旅館業:關羽。關羽為人正直,做事言而有信,故為後世人當官及做生意人皆尊為祖師。
屠宰業:真武大帝。年輕時以殺豬為業,但心地善良,後為觀世音菩薩渡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得道。
硯墨業:子路。子路為孔子學生,以硯墨而傳之。
糕餅業:諸葛亮。三國時諸葛亮率軍征蠻凱旋而回時,途經瀘水,猖神阻道有待人頭祭祀,諸葛亮改用牛馬肉做餡,外包麵粉作成饅頭來替代祭祀而受尊崇。
磨刀匠:馬上皇帝 扎柳匠:范丹
竹匠:泰山、張班 扎彩匠:致公禪師
修腳匠:陳七子 制陶業:寧封子
燒窯業(窯匠):童賓 雕漆業:俞伯牙
杠房業:窮神 煤窯業:窯神
裘皮行、熟皮作坊業:比干 糖坊:鄒和尚
銀樓業:歐岐佛 銅鐵業:氈探老祖
銀行業:趙玄壇 洗衣業:梅葛仙
豆腐坊:劉安、樂毅 牲口牙行:馬神
花行、花農:花王神 孵化業:張五、陸相公
澡堂業:智公禪師 飯館茶樓業:灶君
叫化業:韓熙載 酸梅湯業祖師爺朱元璋
各行業的先祖商人的理由:
酸梅湯業先祖朱元璋,其上任理由:酸梅湯是朱元璋發明的。
元末,湖北荊襄一帶鬧瘟疫。當時朱元璋以賣烏梅為生,當他賣到襄陽時,正趕上瘟疫流行,朱元璋自己也被傳染,病倒在了旅店裡。朱元璋去旅店庫房取烏梅,聞到了烏梅的酸氣,馬上就精神了起來。然後朱元璋又煮了些烏梅汁來喝,病竟然好了。朱元璋知道烏梅汁可以治病後便廣為銷售,迅速富裕起來,為日後起兵反元奠定了基礎。
在民國時期,在很多專門賣酸梅湯的小店裡還能看到朱元璋的畫像,定期都要上供祭拜。
絛帶業先祖哪吒,其上任理由:抽過龍筋
絛帶業的製品主要是服裝和器具上使用的絲編的帶子或繩子,是當時京師官宦士紳或商賈的必需品,所以此行業一直興旺發達,各種大小店號在京城到處都是。此行業的祖師爺就是著名的神話人物哪吒。因為《封神榜》講,龍王三太子前來捉拿哪吒,後被哪吒擒住,將其筋抽去,做了一條龍筋絛給自己的父親束甲。絛帶業的人就把龍筋絛附會為絛帶,於是便把哪吒作為本行業祖師爺。
在老北京以前還有一座哪吒廟,位於南城的黑龍潭(今陶然亭公園)一帶。廟不大,廟內供奉有哪吒像一尊,持槍端坐,旁邊有兩個侍童。每年陰歷三月十五,絛帶業的商人都要到哪吒廟祭祀哪吒。
理發業先祖羅公,其上任理由:拯救行業危機
理發業以前稱剃頭業、整容業。在清朝以前漢人是不剃頭的,一直到了清朝入關逼漢人剃頭才出現了剃頭業。民國以後剪去頭發才通稱理發,但仍然有人叫剃頭。
理發業祖師爺姓羅,江西人(也有人說是湖南人)。名字已經不可考,是一個窮道士。據說當年雍正皇帝患頭瘡很嚴重,太監每次為雍正請發(剃頭)及打辮子(梳發辮)總是感到棘手,常常挨揍,甚至還要殺頭。後來雍正又從民間找了很多梳頭匠進宮伺候,但也都一樣被處死或發配。京城很多剃頭業、整容業的人都很害怕,有的出逃,有的甚至改行了。
『貳』 中國有那些世界非物質遺產
寫的很詳細 希望能幫到您~~~
1.崑曲
時間:2001
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崑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崑腔及其戲劇結構(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劇種所借鑒。《牡丹亭》、《長生殿》成為傳統的保留劇目。崑曲表演用鑼鼓、弦索及笛、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擊樂器伴奏。崑曲的舞蹈動作主要分作兩類,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2.古琴
時間:2003
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古琴一直占據著一個重要地位,和中國的書畫、詩歌以及文學一起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古琴是中國獨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人們彈奏古琴往往不僅是為了演奏音樂,還和自娛自賞、冥思、個人修養以及摯友間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從早期的文學作品以及考古發現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的演奏是一種高雅和身份的象徵,因此它成了一種貴族和文人的精英藝術,而不是一種面向大眾的表演藝術。實際上,古琴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因為它是中國文人所必需的素質修養「琴、棋、書、畫」當中的一種,且位居其首。古琴藝術吸納了大量優雅動聽的曲調,演奏技法復雜而精妙,而且有著獨特的記譜法,大量樂譜都是人們口頭流傳下來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個徽,通過十種不同的撥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個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種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發音,其聲剛勁渾厚,常用於曲調中的骨幹音;「泛」是以左手輕觸徽位,發出輕盈虛飄的樂音(泛音),多彈奏華彩性曲調;「按」是左手按弦發音,移動按指可以改變有效弦長以達到改變音高的目的。同一個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於變化。
3.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時間:2005年
2005年11月25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第三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我國政府申報的「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全票通過,成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木卡姆」為阿拉伯語,意為規范、聚會等意,這里轉意為大麴,是穆斯林諸民族的一種音樂形式,集歌、舞、樂於一體。「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 其以 「十二木卡姆」 為代表,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麴,這十二套大麴分別是:拉克、且比亞特、木夏吾萊克、恰爾尕、潘吉尕、烏孜哈勒、艾且、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
4、蒙古族長調民歌
蒙古族長調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時期就已經存在,它與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是蒙古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端午節、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剪紙、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中國傳統桑蠶絲織技藝、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媽祖信俗、南音、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宣紙傳統製作技藝、侗族大歌、粵劇、格薩(斯)爾、熱貢藝術、藏戲、瑪納斯、花兒、西安鼓樂、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呼麥等22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羌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3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中國篆刻
中國篆刻是以石材為主要材料,以刻刀為工具,以漢字為表象的並由中國古代的印章製作技藝發展而來的一門獨特的鐫刻藝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既強調中國書法的筆法、結構,也突出鐫刻中自由、酣暢的藝術表達,於方寸間施展技藝、抒發情感,深受中國文人及普通民眾的喜愛。篆刻藝術作品既可以獨立欣賞,又在書畫作品等領域廣泛應用。
2、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雕版印刷技藝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紙、絹等材料刷印、裝訂成書籍的一種特殊技藝。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比活字印刷技藝早400多年。它開創了人類復印技術的先河,承載著難以計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起著無與倫比的重要作用。
3、中國書法
中國書法是以筆、墨、紙等為主要工具材料,通過漢字書寫,在完成信息交流實用功能的同時,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入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從而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的一種藝術實踐。中國書法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與演變而發展,歷經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4、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它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識、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今天,剪紙依然是中國百姓用以表達意願、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或形式,它介入當代民俗活動,呈現出互動的活力和再創造的面貌。
5、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主要結合方法,以模數制為尺度設計和加工生產手段的建築營造技術體系。營造技藝以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相傳。由這種技藝所構建的建築及空間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和宇宙的認識,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等級制度和人際關系,影響了中國人的行為准則和審美意向,凝結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現了中國工匠的精湛技藝。這種營造技藝體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國全境,並傳播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是東方古代建築技術的代表。
6、南京雲錦織造技藝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存續著中國皇家織造的傳統,是中國織錦技藝最高水平的代表。它採用「通經斷緯」等核心技術在構造復雜的大型織機上,由上下兩人手工操作,用蠶絲線、黃金線和孔雀羽線等材料織出華貴織物,如龍袍。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有著完整的體系,是人類非凡創造力的見證。如今,因燦若雲霞而得名的南京雲錦,依然作為中國傳統織造技藝的經典,用於高端織物的織造,為民眾所喜愛。
7、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各種活動因地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湖南省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省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和浙江等全國廣大地區均各具特色。端午節是蘊涵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對中國民俗生活有重大影響。
8、中國朝鮮族農樂舞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於一體,反映傳統農耕生產生活中祭祀祈福、歡慶豐收的民間表演藝術。舞蹈具有生態、純朴、粗獷、和諧的特徵。舞前踩地神祭祀,表達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舞者伴隨嗩吶、洞簫、鑼鼓的節拍歡歌起舞,表達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願望。場面熱烈奔放,民族特色鮮明。農樂舞已融入中國朝鮮族的血脈,成為社會文化生活中的藝術瑰寶。
9、《格薩(斯)爾》
《格薩(斯)爾》是關於藏族古代英雄格薩爾神聖業績的宏大敘事。史詩講述了格薩爾王為救護生靈而投身下界,率領嶺國人民降伏妖魔、抑強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間使命,最後返回天國的英雄故事。憑借傑出藝人的說唱,史詩流傳千年,主要流傳於中國西部高原地帶的廣大牧區和農村。史詩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關族群關於自然萬物的經驗和知識,成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眾共享的精神財富。
10、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無伴奏、無指揮的侗族民間多聲部民歌的總稱。包括聲音歌、敘事歌、童聲歌、踩堂歌、攔路歌。「眾低獨高」是其傳統的聲部組合原則,優美和諧是其鮮明的藝術品格,歌師教歌、歌班唱歌呈全民性的傳承方式。它所承載和傳遞的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人倫禮俗、智慧精髓等至關重要的文化信息。
11、花兒
花兒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創共享的民歌。因歌詞中把女性比喻為花朵而得名。它用漢語演唱,在音樂上受羌、藏、漢、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傳統音樂的影響。花兒產生於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後)。由於音樂特點、歌詞格律和流傳地區的不同,又被分為「河湟花兒」、「洮岷花兒」和「六盤山花兒」三個大類。人們除了平常在田間勞動、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興漫唱之外,每年還要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自發舉行規模盛大的民歌競唱活動——「花兒會」,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與情感交融的特殊價值。
12、《瑪納斯》
柯爾克孜史詩《瑪納斯》傳唱千年,是中國三大史詩之一,演唱異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瑪納斯及其後世共8代英雄的譜系式傳奇敘事,長達23.6萬行,反映了柯爾克孜人豐富的傳統生活,是柯爾克孜人的傑出創造和口承「網路全書」。相關社區的傳統節慶、民俗活動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間。
13、媽祖信俗
媽祖是中國影響最大的航海保護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的媽祖因救海難而獻身,被該島百姓立廟祭祀,成為海神。隨著航海業發展和媽祖影響擴大。媽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習俗和廟會等為表現形式的民俗文化。該信俗傳播到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2億多民眾所崇拜並傳承至今。湄洲島是媽祖祖廟所在地。
14、呼麥
呼麥是蒙古族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里唱出兩個聲部。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獨一無二的。呼麥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呼倫貝爾、呼和浩特及新疆自治區阿爾泰山一帶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國、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等地區和國家也能聽到這種方式的歌唱。作為一種特殊的民間歌唱形式,呼麥是蒙古族人傑出的創造。它傳達著蒙古族人民對自然宇宙和世界萬物深層的哲學思考和體悟,表達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諧生存發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
15、南音
南音是集唱、奏於一體的表演藝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簫、二弦、三弦、拍板等樂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五個漢字元號記寫樂曲。現存的3000餘首古曲譜,保留了自晉(公元265-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1911年)歷代不同類別的曲目。音樂風格典雅細膩,其演唱形式、樂器形制、宮調旋律、曲目曲譜及記譜方式獨特,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提供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南音是相關社區廣大民眾珍愛的文化遺產。
16、熱貢藝術
熱貢藝術主要指唐卡、壁畫、堆綉、雕塑等佛教造型藝術,是藏傳佛教的重要藝術流派。肇始於13世紀的熱貢藝術,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河流域的吳屯、年都乎、郭瑪日、尕沙日等村落,其內容以佛教本生故事、歷史人物和神話傳說等為主。熱貢藝術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為信仰藏傳佛教各族僧俗群眾所喜愛。它承載著熱貢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是相關社區廣大民眾生產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7、中國傳統蠶桑絲織技藝
蠶桑絲織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這一遺產包括栽桑、養蠶、繅絲、染色和絲織等整個過程的生產技藝,其間所用到的各種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織機,以及由此生產的絢麗多彩的綾絹、紗羅、織錦和緙絲等絲綢產品,同時也包括這一過程中衍生的相關民俗活動。五千年來,它對中國歷史做出了重大貢獻,並通過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傳統生產手工技藝和民俗活動至今還保存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蘇省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興、湖州和蘇州等市)以及四川省的成都等地區,是中國文化遺產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18、藏戲
藏戲是帶著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戲劇,形成於14世紀,流傳於青藏高原。常演劇目為八大傳統藏戲,內容大都是佛經中勸善懲惡的神話傳說。藏戲原來流傳於民間,由藝人口傳身授,在廣場或寺院中演出,後來建立了專業劇團,出現了舞台演出形式,這兩種演出樣式都為藏族群眾認可和喜愛。藏戲承載著藏族文化的血脈,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他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19、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
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是一種具有製作性、技能性和藝術性的傳統手工藝,至今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陳腐和練泥;器物的成型、晾乾、修坯、裝飾、素燒、上釉、裝匣、裝窯;最後在龍窯內用木柴燒成。在原料選擇、釉料配製、造型製作、窯溫控制方面,龍泉青瓷具有獨特的技藝。龍泉青瓷燒制技藝服務人類生活,其成品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陳設瓷、裝飾瓷、茶具、餐具等,是燒制技術與藝術表現的完美結合。龍泉窯燒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寧靜,是中國古典審美情趣的表現。
20、宣紙傳統製作技藝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宣紙是傳統手工紙的傑出代表,具有質地綿韌、不蛀不腐等特點。自唐代(公元8世紀初)以來,一直是書法、繪畫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載體,至今仍不能為機制紙所替代。宣紙傳統製作技藝有108道工序,對水質、原料制備、器具製作、工藝把握都有嚴格要求。這一技藝經口傳心授世代相傳,不斷改進,與多種文化元素結合,對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對促進民族認同和維護文化多樣性有重要的作用。
21、西安鼓樂
西安鼓樂是流傳在西安及周邊地區的鼓吹樂。樂隊編制分敲擊樂器與旋律樂器兩大類,演奏形式分為坐樂和行樂。至今使用著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時期俗字譜的記寫方式。樂曲結構龐大、風格典雅,是中國傳統器樂文化的典型代表,對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
22、粵劇
粵劇是用粵語演唱的戲劇樣式,有300餘年的歷史。粵劇吸納了多元的音樂、戲劇元素,將梆子、二簧聲腔與粵方言音韻予以最完美的結合,創造性地拓展了中國戲曲的藝術表現,成為中國南北戲曲藝術的集大成者,迥異於中國其他戲曲劇種。作為粵方言區中最具影響力和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戲曲劇種,粵劇以多樣而獨特的演劇形式,滲透在嶺南的傳統和現代生活中,成為族群認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3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1、羌年
羌年是中國四川省羌族的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祝活動。節日期間,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禱繁榮,展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對自然的尊重,並促進社會和諧、家庭和睦。在釋比(神父)的細心指引下,村民們身著節日盛裝,舉行庄嚴的祭山儀式,殺羊祭神。然後,村民們會在釋比的帶領下,跳皮鼓舞和薩朗舞。活動期間,釋比吟唱羌族的傳統史詩,人們則唱歌、喝酒,盡情歡樂。新年之夜,每個家庭的一家之主會主持祭拜儀式,獻祭品和供品。通過慶祝新年,羌族的傳統、歷史積淀和文化信息得以繼承和傳播,族人的社會習性得以鞏固,羌族人民也藉以表達了對所有生靈、對祖國和對祖先的尊重與崇拜。然而,近年來,由於人們的遷徙活動日益頻繁、年輕人對羌族傳統文化的興趣不斷減弱,加之外來文化的沖擊,慶祝羌歷新年的人越來越少;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毀了許多羌族村莊,羌族人民聚集區遭到嚴重破壞,羌歷農歷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狀態。
2、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是以傳承人對環境以及結構力學的認知體系為基礎,採用原木材料,使用傳統木建築工具及手工技法,運用「編梁」等核心技術,以榫卯連接並構築成極其穩固的拱架橋梁技藝體系。木拱橋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師傅指揮,其他木匠操作完成。木匠工藝按照嚴格的程序,通過口頭傳授和個人示範流傳下來,抑或通過師傅對學徒的教授或是作為家族手藝,代代相傳。作為傳統工藝的載體,木拱橋既是傳播工具,也是傳播場所。它們是當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場所,人們在木拱橋上交流信息、開展娛樂活動、舉行祭拜儀式,從而加深了感情,凸顯了文化特徵。中國傳統木拱橋營造的文化空間提供了一個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了解與互相尊重的環境。但近幾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築空間不足等因素威脅到了木拱橋工藝的傳承與存活,這一傳統已有所流逝。
3、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是中國海南省黎族婦女創造的一種紡織技藝,它集紡、染、織、綉於一體,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婦女從小就從母親那裡學習扎染經紗布、雙面綉、單面提花織等紡織技藝。母親們通過言傳身教,傳授技能。黎族婦女僅憑自己的豐富想像力和對傳統樣式的了解來設計紡織圖案。在沒有書面語言的情況下,這些圖案便成了黎族歷史、文化傳奇、宗教儀式、禁忌、信仰、傳統和民俗的記錄者。黎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場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一些宗教儀式和各種節日,特別是婚嫁場合。每逢這些重要日子,黎族婦女都會為自己設計服裝。作為黎族文化的載體,黎錦的傳統紡織技藝是黎族文化遺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近幾十年來,掌握織、綉技藝的婦女人數急劇減少,黎錦的傳統紡織技藝正瀕臨滅絕,急需給予保護。
『叄』 以自己為導游介紹《藏戲》那篇課文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帶著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是沒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種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還沒有結束的呢?
答案都是——藏戲!
藏戲是有一位叫做唐東傑布的人發明的。當時雅魯藏布江十分難渡,許許多多人都在那裡丟掉了性命,被無情的河水吞噬。於是,年紀輕輕的僧侶——唐東傑布便許下宏願,發誓架橋。可是他手頭上沒有錢啊,大家都嘲笑他。他在山南瓊結認識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組成了第一個藏戲班子。
藏戲有許許多多的特點,如戴面具表演,藏戲的面具可多了,有白色的面具,是代表善者的純潔;有紅色的面具,是代表國王的威嚴;有綠色的面具,是代錶王妃的柔順;有黃色的面具,是代表活佛的吉祥;有青面獠牙,是代表妖魔的壓抑與恐怖;有用白色或黃色的布佛縫制的,只在眼睛嘴巴處挖個窟窿,是代表老百姓的朴實敦厚……
藏戲還不需要任何道具,不需要舞台,雪山江河、草原大地做背景,藏戲的藝人們席地而唱,不需要幕布,不要燈光,只要有一鼓,一鈸為其伴奏。他們別無所求,只要有觀眾就行。
藏戲還在幾百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形式:開場陳說藏戲歷史以招徠觀眾,正戲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結尾則具有慶賀演出成功之意。
藏戲還可以表演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觀眾們在吃喝玩耍中看戲,一出戲演它個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隨心所欲,悠哉游哉,毫無倦意。
這就是藏戲,大家一起去看吧!
『肆』 藏戲是怎麼形成的 簡要回答
藏戲是因為唐東布傑要為人們修橋,結識七位仙女到處演出,勸人行善積的時候形成的。
藏戲的特色:帶著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台、一部戲可以演三五天、有固定的形式。
『伍』 藏戲、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維吾爾人課外補充知識
和田的維吾爾人
維吾爾族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人口目前有800多萬,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滿族、回族,接近或超過苗族,居前四五位。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中尤以喀什、和田和阿克蘇地區最為集中。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維吾爾族主要是一個農業民族,有經營農業的悠久傳統,根據新疆的地理環境,發展了綠洲灌溉型農業。維吾爾族的先民開墾了綠洲,修渠引水,並發明了「坎兒井」這一獨特的地下引水系統。小麥是維吾爾族農家普遍種植的農作物。新疆的自然條件利於種植棉花,維吾爾族先民在1 000多年前就開始植棉。種植瓜果是維吾爾族的特長,主要有葡萄、哈密瓜、西瓜、香梨、石榴、櫻桃、無花果等。
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維吾爾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吾爾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吾爾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維吾爾族待客和做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吃飯時,要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那樣會被認為不禮貌。
維吾爾族傳統服裝極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長袍,右衽斜領,無紐扣,用長方絲巾或布巾扎束腰間;農村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面套對襟背心;城市婦女已經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膠質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棱小花帽;維吾爾族花帽有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綉成的民族風格圖案,有些還綴有彩色珠片;維吾爾族姑娘以長發為美,婚前梳十幾條細發辮,婚後一般改梳兩條長辮,辮梢散開,頭上別新月形梳子為飾品。
維吾爾族的傳統建築具有明顯的乾旱地區建築特點。房頂多穹窿頂或平頂,牆壁較厚,拱形門窗,窗口少而且小,天窗較大,用來採光。屋內砌土炕,供起居坐卧,又有火牆、爐灶,以取暖、做飯。住房多成方形院落。大門忌向西開,房前屋後種植果樹、花木。屋前搭葡萄架,成一涼棚。有些住房還有較寬的前廊。
維吾爾族非常注重禮儀。路遇尊長、朋友,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傾,以示問候。老年人吃飯或到他人家裡做客,要雙手摸面做祝福的宗教儀式「都瓦」。有時互相見面時也做「都瓦」。
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舞蹈的群眾性很強,以輕巧、優美的舞姿和快速旋轉、多變的藝術特點而著稱。「賽乃姆」(集體舞)是最普遍的民間舞蹈形式,即興表演,有時獨舞,有時二人對舞,三五人或十幾人同舞也很常見。大型活動時,還會出現百人共舞的壯觀場景。舞蹈者情緒熱烈,觀眾拍手、吶喊助威。在農村、鄉鎮,每逢節日、婚禮、歡送賓客等喜慶場合,都要唱歌跳舞。
和田位於新疆最南端,古稱於闐,意思為「產玉石的地方」,是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鎮。
和田是西域最早的佛教中心,有豐厚的佛文化遺產。許多著名高僧,如,晉時法顯、唐時玄奘都曾涉足和田。而濃郁、獨特的民俗風情,更使人耳目一新,飽覽異域風采。
和田地勢南高北低,南依昆侖山,北部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源於昆侖山,在沙漠深處交匯成和田河,最後北流入塔里木河。和田河是縱穿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捷徑,是沙漠探險旅遊的理想線路。
和田自古以來就以「稼穡殷盛,花果繁茂」著稱,並以產玉、絲、地毯名揚中外,是著名的「玉石之鄉」「絲綢之鄉」「地毯之都」以及「瓜果之鄉」。它宜農宜牧,是一片富饒的寶地。如今,和田的歌舞仍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里有世界第二大沙漠的勝景,兩千年歷史的絲綢古跡,以及人與大自然搏鬥創造的沙漠綠洲、千里葡萄長廊等人文景觀。
『陸』 藏族的生活習慣和發明創造
藏族之最
最早發明快餐(糌粑);
最早發明球類(馬球發明於公元6世紀);
最早馴馬養馬和飼養野氂羊(原始社會);
最早有模特(公元779年建桑耶寺時從全藏各地挑選形象俊美的男女作模特塑像);
執政時間最長的朝代(吐蕃王朝自聶赤贊布約公元前825至公元923年末代藏王白科贊共45朝1748年);
最早種植穀物的民族(距今5千多年就會種植粟米、青稞、麥子);
最早派留學生到國外求學深造(公元630年左右派吞米桑布札和其他青年到印度、唐朝等國留學);
最早在金沙江上架設可渡千軍萬馬的鐵索橋(公元670年吐蕃在今雲南維西塔城鄉境內的金沙江上建鐵索橋);
最早製造彩陶並能在陶上紋飾圖案1千多種;
世界科技史上最早的藏族醫學(公元7-9世紀就有人體解剖、胚胎學、阿夏醫生用金刀給盲眼開刀、人體教學掛圖等)、冶煉技術和建築技術(如安多和拉薩曲貢出土的五千多年前青銅器和約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7世紀間建的擁布拉崗、降巴敏久林、布達拉宮、溫鄉九層石牆宮等);
世界上最大的銅佛像(扎西倫布寺降巴佛總高26.2米,佛手長3.2米、手指長1米);
世界上最大的布畫(布達拉、扎西倫布寺巨幅唐卡);
世界上最長的史詩《格薩爾王傳》(共140多部);
世界上最古老的戲劇-藏戲(公元700多年時就有);
世界上最早的快
『柒』 藏戲的來源和起源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花藝苑中獨具一格的劇種。西藏及四川、青海、雲南廣大藏族地區的人民都普遍喜愛觀看藏戲。
現代藏戲有劇本、舞蹈表演、因人定曲的唱腔、不同角色不同的服裝及面具,還有樂隊伴奏和伴唱,是一套綜合藝術。
關於藏戲的起源問題,有人竟與八世紀時蓮花生在桑耶寺開創的「跳神」聯系在一起。其實,這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八世紀,赤松德贊執政時期,桑耶寺落成之後,從天竺請來的高僧蓮花生,根據佛祖釋迦牟尼關於佛教密宗四部學說中的瑜伽部里金剛舞一節,組織跳神法會,驅鬼酬神,為寺院開光。蓮花生的傳記中說:「譯經師在桑耶寺『慈氏洲』譯經完後,由長老手持譯經繞『務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從此沿襲至今。」這是西藏各寺院跳神的來歷。
藏戲恰恰相反,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梁,為眾生謀利。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經三年多的努力,尚示成功。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為此,人們把唐東傑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經過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但是,她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藝術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紀以後的事情。
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沒有什麼遮蓋(更不用說什麼布景和台幕了),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得水泄不通。在近代歷史上,由於各地業余的、自發劇團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風格和特點,從而形成流派。解放前西藏著名的藏戲劇團有:江孜的江嘎爾、南木林的香巴、拉薩的覺木隆和昂仁的迥巴。現在藏戲業余劇團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幾乎每個社隊都組織了一個戲班子,象拉薩郊區的墨竹工卡縣,就有二十來個業余藏戲隊。可見藏戲影響之深,流傳之廣了。
『捌』 唐東傑布是藏戲的創始人,開山鼻祖嗎
是的,
唐東傑布大師是一位僧人也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和藏戲的祖師
他為了改版變西藏許權多大河上沒有橋,人民交通不方便的局面,他開始在各個大河上面修築鐵鎖橋,但是由於財力有限,便四處募集資金,在募集資金的過程中,組織了幾位美貌的女子開始進行表演,於是藏戲便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