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朱自清散文集里任意片段賞析
<匆匆>——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那裡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賞析——
朱自清運用多種修辭方式,委曲盡致地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讓讀者清晰地把握住他的意念流動的脈絡。文章開頭,作者以三個排比句來描寫春景,把燕子再來,楊柳再青,桃花再開,跟與之相反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相映襯,使人想起時光的流逝,引動思緒,點出題眼,以抒情性的設問句式,提出時間是被人「偷了」,還是「自己逃走了」的問題,深感時不我待。然後,在第二、三段,緊接著前面的設問,引出另外的問題,作者把自己過去生命時間的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時間的流」比作大海,以渺小和浩瀚兩相對比,抒發了傷時而又惜時的感嘆。在時光來去匆匆中間,以擬人化手法,賦予時光的象徵太陽以生命,說太陽在自己身旁悄聲地挪移,伶俐地跨過,輕盈地飛去,作用為此而感到茫然和惶恐。他借饒有情味的太陽之匆匆出沒,寄託奔涌的情思,深化題旨。最後在第四段內,作者全用設問句來追尋自己過去生命」游絲樣的痕跡」,顯示了對生命價值的嚴肅思考和對生活執著的追求,並以「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作結,與開頭反復和呼應,表現了難以平靜的心情。作者一方面發揮奇妙的想像力,另一方面充分運用多種修辭方法,特別是用貫穿全篇的十一個設問或反問句,作為情緒發展的線索,借有限的物象,展示無限的思緒,並藉助於精巧的構思,把「磅礴郁積,在心裡盤旋迴盪」已久的感情加以極盡「層層疊疊、曲折頓挫之致」(《短詩與長詩》)的表達,叩人心扉,耐人吟味。
文章起首,作者描繪了燕子去了來,楊柳枯了青,桃花謝了開的畫面,以自然物的榮枯現象、時序的變遷作渲染,暗示時光流逝的痕跡。作者由此想起自己二十四年共八千多個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無影無蹤,「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作者再進一步,具體而微地刻繪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飯、洗手,上床乃至嘆息的瞬間,時間就此「逃去如飛」,自己過去的日子猶如「被微風吹散了」的「輕煙」,「被初陽蒸融了」的「薄霧」那樣消逝。作者深感既然「來到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這一遭」,層次井然地揭示了題旨。朱自清珍惜寸陰的思想無疑與古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詩句,和「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箴言的精義暗合,但因朱自清「於人們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寫,使你於平常身歷之境,也會有驚異之感」(《「山野掇拾」》),這一寫法就使空靈而抽象的時間概念化為具體的物象,給人以真切的質感和強烈的流動感,彷彿成為人們朝夕與共的伴侶,鮮活靈動地呈現於讀者面前。
『貳』 請給我推薦一篇美文
237686500.qzone.qq.com我的空間
日誌裡面有一篇《歲月流逝不著一絲痕跡》和《一個人的快樂》比較不錯
不過個人感覺還是《一個人的快樂》比較好 哈哈
一個人的快樂
生活在這紛擾喧囂的世界,有時真的需要有自己獨處的空間。可以放飛自己的心靈,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一人獨處靜美隨之而來,清靈隨之而來,溫馨隨之而來:一人獨處的時候,貧窮也富有,寂寞也溫柔。 可以漫步到水邊,佇立在無聲的空曠中,感受一份清靈。讓心靈遠離塵囂紛亂的世界 ,默默的體驗花香,聆聽鳥鳴。欣賞自然 帶給我的樂趣,靜靜的沉浸在自己的遐想中,不要誰來做伴,只有自己 ,而在這時我是最真實的。抬頭仰望天邊雲卷雲舒。讓心兒隨著自己無邊的思緒飄飛。此時,這個世界屬於我,我也擁有了整個世界.
可以捧一品香茗,在氤氳的繚繞中慵懶的翻閱一本好書。讓自己在這份難得的寧靜中,去書中解讀關於生活,關於情感的文字。此刻,孤獨成為一個空靈的竹蕭,悄悄的流淌著輕柔的曲調。可以被書中的人物打動,靜靜的流淚。這時的我卸掉了生活的面具,返璞歸真。不帶任何偽飾的成份;抑或是微笑,這笑也是甜甜的,是我久蓄於心的一份無法表達的秘密。
可以,播放輕緩的溫柔的小夜曲,靜靜的賴在床上,什麼 都不想。只讓自己沉浸在難得營造出的氛圍里。讓身心此刻回歸本真,默默的享受音樂帶給我的心靈的棲息。讓音樂來詮釋我對浪漫的渴求。
可以,背上簡單的行囊,到嚮往已久地方去。不要與誰為伴,就自己 一個人的旅程,可以天馬行空,自在逍遙。 也許我會如孩童般的滾過一片青青的草地。找尋回兒時的天真與頑皮。也許,我會大喊一聲,打破這寧靜的時刻。讓孤獨的內心得到釋放的快樂。成長本身就是一種疼痛。成為一次自己真 不容易。就讓這獨處的時光做回真正的自己。在陌生的地方,沒人認識你。讓這陽光完完全全的照亮我那些想喊,沒有喊出的日子吧!在這里,一人獨處的時光,便時絕頂美妙的時刻!
無論生活多麼繁重,我們都應在塵世的喧囂中,找到這份不可多得的靜謐,在疲憊中給自己心靈 一點小憩 ,讓自己屬於自己,讓自己 解剖自己,讓自己鼓勵自己,讓自己做回自己……
這是我排解壓抑,釋放身心的方式。這也是我一人獨處無與倫比的愜意。
獨處是一種美麗的真實!獨處是一種真實的美麗。
歲月流逝不著一絲痕跡
春去秋來,寒來暑往,古今皆是一般!景未變,容未老,卻已物是人非,經過歲月的洗禮,我們的臉上飽含滄桑,充滿憂郁!曾經,我們單純;我們天真;我們稜角分明,不懂世俗所謂的人情世故,但被無情的歲月磨光了稜角,從此,我們復雜;我們虛偽;我們圓滑世故,開始諳熟世情!
時間從指間滑過,不著一絲痕跡,當我們還未從懵懂中蘇醒過來,已經溜走,不為我們停留片刻,卻留下了彷徨無助的我們,茫然不知所措!惋惜時間走得飛快,無法抓住,只能任其穿梭,穿梭在我們整個生命之中;只能任其摧殘,摧殘著我們的青春年華。時間,不可觸摸,不能察覺,唯有依據歲月的痕跡來斷定!滄海的凝聚,摻雜著多少流年歲月;桑田的混淆,飽含了多少風雨春秋。
歲月鑒定了現在我的碌碌無為,也印證了過去我有過的些許輝煌,但那些僅有的輝煌也被時間無情淘汰,遺忘在歷史的某個不為人知角落!流年光景,稍眾即逝,猶如曇花一現,留下的只有歷史長堤,只成追憶!曾以為時間能沖淡一切,把一切都帶走,事實上歲月沖走了幸福,獨存痛苦!我想抓住點滴美好記憶,放進日記,讓自己找到些許安慰,從而給自己帶來動力,帶來信心,有勇氣繼續走完我不算人生的人生!向後看,模糊;向前看,迷茫,該何去何從?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彷彿斷線的風箏,只能隨風而去,毫無目標!路還是要走,時間還是會流,隨著沒有節奏的歲月向前踏步!
躍動的音符,旋轉的木馬,都逃不過時間的摧殘,都定格在記憶的邊緣。美好的事物總是太短暫,轉瞬即逝,總會禁不起時間的考驗,總不能與天地同存!一切的一切,擦肩而過,偶爾停留片刻。總會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不辭而別。歲月流逝,一切都會揚長而去,不會為我們佇立永遠!
匆匆年華,悲歡離合,摻雜著歡笑;混淆著淚水,最後演繹成點滴記憶。某天,某個時刻還會想起,都已變得模糊。歲月雖逝去,卻不會把記憶抹去;雖然模糊了曾經的人和事,卻遺忘不了,至少曾經在我們的世界出現過,逗留過!時間已逝去,只成追憶,驀然回首,逝去的青春將定格在記憶里,繼續在歲月中浮沉,尋覓那歲月的痕跡,脫離這滾滾紅塵!
『叄』 幫忙找一找魯迅故事新編的文學評論文章
論魯迅創作心理的若干特點
在《故事新編》創作方法的問題上,爭議是頗大的。有人認為它是現實主義的,有人認為它是浪漫的主義的,有人認為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還有的逐篇具體分析而將這些小說分別劃入某種創作方法(這一派的具體看法又有不同)。總之,各抒已見,說法紛紜。本文不擬就此問題進行爭鳴,只准備圍繞主體的創作心理,論述《故事新編》的浪漫主義線索。
魯迅曾說,《故事新編》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⑴其中,屬於神話題材的有《補天》、《奔月》,屬於傳說題材的有《理水》、《鑄劍》,屬於歷史題材的有《採薇》、《出關》、《非攻》、《起死》。在這里,神話、傳說及史實本身作為「新編」的對象,是既定的,即使它們的流傳有歧異,但作者對之只存在選擇的問題;而「演義」,卻自然而然包含著藝術虛構即魯迅所謂「點染」的成分。因之,在制約作家採用創作方法的問題上,此處存在著一個不容忽視的先決條件:神話、傳說作為原始先民和古代人民創作的文學作品,其本身就帶有很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奇異性,它們的自身內容就內在地要求著作家在改編之時以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來表現;而史實,作為有據可考的歷史,因其具有客觀真實性,先天地傾向於現實主義,但由於作家在改編它們的時候可以有不同的原則和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導向現實主義,又可以導向浪漫主義。所以,在研究《故事新編》的創作方法時,我們首先得將神話、傳說與史實這兩個不同的范疇相對地區分開來。
仔細說來,神話與傳說也是有區別的。它們二者的相異之處在於:神話完全是想像的產物,而傳說可能有某種事實上的依據。前者是人與自然的神化,後者則是「神話演進」之後,「中樞者」已由「神格」「漸進於人性」,「或為神性之人,或為古英雄,其奇才異能神勇為凡人所不及」者。⑵但在充滿想像和奇異色彩方面,神話與傳說又是一致的。故我們在此將它們相提並論。
神話是反映原始先民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現象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在思維方式上,神話充滿了原始先民那種大膽、奇特的想像和幻想,與對現實的真實反映是兩碼事。馬克思曾指出:「一切神話都是在想像中和通過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它是「已經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⑶可見,神話一時一刻也離不開想像,而奇特豐富的想像正是浪漫主義文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應該說,不論就其內容或思維方式而言,神話都是浪漫主義的。當然,神話與後世的浪漫主義文學之間有著時間上的隔離,後者是隨著原始社會的解體、文學從神話中分化出來之後逐漸產生的。但是,它們的精神卻是相通的:不是按照世界的客觀面貌來認識和進行描繪,而是按照自己的幻想或理想來理解和進行描繪。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古老的神話,其內容和所體現的思維方式都是浪漫主義的,概莫能外。馬克思關於古希臘神話的論述,在精神實質上,應該說包含著對神話與浪漫主義之內在關系的確認。因為,「在想像中和通過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力,把自然力形象化」的神話,其突出特徵正是大膽、奇特而又豐富的想像;這種想像是非現實和超現實的,它不是對現實世界的客觀反映,而是帶有幻想或理想的反映;這在思維方式上,顯然是一種非自覺的浪漫主義的藝術方式。一切神話永久性的藝術魅力,從根本上,正是從人類童年這種非自覺的浪漫主義「藝術」方式而來。
魯迅寫作《故事新編》,情況亦是這樣。如上所述,神話傳說題材,在《故事新編》中要佔大半。他之所以在13年間斷斷續續地寫下這些新編的「故事」,並非偶然。從心理積淀的角度而言,魯迅幼年時代,接觸到豐富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這些故事,多少年來,一直保存於他記憶的倉庫里,並在暗中生成著、滋養著他的浪漫主義精神。這種浪漫主義精神,在少年時代,主要是耽於詩意幻想、追求奇異的情愫。他小時候自編童話,便是這種情愫的體現。到1907年寫作《摩羅詩力說》之時,他已經博覽了中外文學作品,而他心嚮往之的卻是西方的一批「摩羅詩人」,如拜倫、雪萊等。在紛然雜陳的文學流派中,他獨獨垂青和服膺於浪漫主義。這原因,除了他的年齡特點以及東京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之影響外,還有一條,就是少年時代大量神話傳說在其心田裡播下了浪漫主義這顆難以磨滅的種子。到了《吶喊》、《彷徨》時期,現實主義是顯流與主流,而浪漫主義則是潛流和支流。現實主義的採用,於魯迅是十分自覺的,與他療救國民性、改造社會的偉大目標聯系著,但它的居於主導地位,必意味著主體心理結構中浪漫主義成分要受到自覺不自覺的壓抑。從心理結構的內在需要講,魯迅無形中也有導泄自身浪漫主義的要求。特別當他日常心理中情感活動處於活躍狀態(精神苦悶時往往如此)時,或因為多種原因不能或不願寫作以現實為題材的作品時,心中埋伏和壓抑已久的浪漫主義情愫,便會涌動,要求表現。《野草》就創作方法而言,主要是象徵主義的(也有現實主義成分),但它包含著十分強烈的浪漫主義激情。因為現代主義各流派,就其精神而言,都是浪漫主義的。所以,當魯迅心理結構中情感這一因素占據最突出的地位時,他的創作必然在相當程度上傾向於浪漫主義,同時滲透著現實主義,並匯入某種現代主義成分。《野草》是一個例子,《故事新編》也是一個例子。自然,後者的情況有所不同。
對於魯迅這樣博古通今的作家來說,當現實的精確映象從他的大腦里暫時隱退或消失時,神話傳說或歷史的映象,往往會來替換。也就是說,他的心理包括觀念,意緒及意象活動,不會有空白,不會有消歇或停頓狀態。以假想的邏輯進行充分的毫無拘束的想像,將作家濃烈充沛的情感自由地抒發出來,這對於《吶喊》、《彷徨》那樣著意進行冷靜的刻劃、精確的現實描繪、於自身的情感加以較嚴格的控制這種精神活動來,不僅是必要的補充,而且亦是有益的休息。此種補充在魯迅來說,主要是在歷時性中完成的,如《故事新編》;也有在共時中進行的,如《野草》之於《彷徨》。特別是主體面對神話這種具有永久性而又格外鮮活的藝術魅力的改編對象時,創作主體必定會首先自然而然地引起一種審美愉悅。此種心態,會投射於改編而成的作品中。在這方面,《補天》比較突出。它洋溢著贊美、亢奮、欣喜的調子,——當然也反映了女媧創造的艱辛。《奔月》與《鑄劍》里有著不輕的被壓抑的沉重之感,但它們在體現浪漫主義最主要的特徵——有著奇特豐富的想像和強烈的主觀情感——方面來說,卻與《補天》是相同的。
《補天》的畫面,瑰麗而壯美,結構也是宏大的。——這同與主體奇異的想像相聯系的廣闊心理空間是相適應的。這篇小說中女媧的摶土造人和煉石補天雖於古籍有據,但在具體的描繪中,作家以濃墨重彩有力地渲染了浪漫主義的氛圍,創造出了十分奇異動人的藝術畫面。「她」醒來覺得無聊時,「猛然間站立起來了,擎上那非常圓滿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於打了一個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為神異的肉紅,暫時再也辨不出伊所在的處所。」——主人公的形體和用以襯托的自然背景,都被作家奇幻的筆鋒抹上了濃重、神奇、驚人的浪漫主義色彩。關於她造人的一段描繪,顯然不是通常所謂的「情景交融」所能解釋的:
伊在這肉紅色的天地間走到海邊,全身的曲線都消融在淡玫瑰似的光海里,直到身中央才濃成一段純白。波濤都驚奇,起伏得很有秩序了,然而浪花濺在伊身上。這純白的影子在海水裡動搖,彷彿全體都正在四周八方的迸散。但伊自己並沒有見,只是不由的跪下一足,伸手掬起帶水的軟泥來,同時又揉捏幾回,便有一個和自己差不多的小東西在兩手裡。
「阿,阿!」伊固然以為是自己做的,但也疑心這東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裡,禁不住很詫異了。
然而這詫異使伊喜歡,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繼續著伊的事業,呼吸吹噓著,汗混和著……|在這幅畫面里,主人公造人的動作、造成後的心情,與作為自然背景的大海、波濤、浪花等交織融合在一起的基點,並不在於抽象意義上神奇的非現實性,而在於主人公造人這一驚天動地的非凡事業的巨大創造力!表面上是,非常之情融於非常之景,而深層是非常之情系於非常之事。而此處「情」「景」「事」的「非常」,正是浪漫主義的想像在多方面的奇特生動之體現。第三節,關於禁軍在女媧死屍肚皮上紮寨等描寫,同樣將古神話的簡單輪廓具體化,改造、發揮了。總之,這篇小說所依據的古代神話,它作為題材,本身就帶有奇異的浪漫主義色彩;加之作家又以奇幻而神異的藝術想像,使之渾然一體,這就使小說更加充實和豐富。
《奔月》、《鑄劍》的故事輪廓同樣於古籍可考,但這兩篇小說依然以瑰麗神奇的想像細致生動地將古代神話傳說具體化為奇幻的藝術畫面。從人物與情節的設計,到細節描寫與氛圍的渲染,都充溢著浪漫主義氣息。《奔月》中關於羿與逢蒙對射的描寫,以及羿連發三箭射月等描寫,或奇譎,或雄渾,真富於神異的魅力。《鑄劍》中關於眉間尺以頭與劍托咐黑色人報仇的情景,以及黑色人以耍把戲為名混入王宮、施展計謀劍劈王頭落入鼎中而他亦自劈其頭、三頭在鼎中激戰等一系列描寫,是何不合現實的邏輯,而唯其如此,才獲得了令人駭怪、驚異的感染力,加強了故事的浪漫色彩和悲壯意味。
比起《補天》、《奔月》、《鑄劍》來,魯迅後期所寫的《理水》等5篇歷史小說,從總體上說浪漫主義色彩稍有減弱。這主要表現在故事本身的奇幻性不如前期的3篇。但是,在別的方面,主要是在穿插現代生活細節方面,卻又增強了浪漫主義氣息。《理水》、《非攻》、《出關》、《採薇》里有現實中資產階級學者等類人物的影子,有現代生活的某些片斷。如《理水》對大員、學者們進行了古今雜揉的描寫,「文化山」使讀者想到了現實中所謂的「文化城」,而「O.K」、「好杜有圖」等外語詞彙的出現,在幽默中隱然指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洋奴;《非攻》中寫墨子在宋國遇見「募捐救國隊」,這實際上是對30年代國民黨反動政府在日寇侵略面前用「救國」名義強行募捐這種欺騙、掠奪行徑的影射。此類例子,在《故事新編》里除了《鑄劍》,其它各篇均有。而《起死》,由於題材采自《莊子》中的寓言故事,本身就帶有奇異性,經改編之後它的浪漫主義色彩愈益加濃,更見妙趣。這篇小說中,亦有「自殺是弱者的行為」這樣的「油滑」之處。相對而言,後期的幾篇中「油滑」之處較多。魯迅將他在歷史小說中採用的這種穿插現代生活細節的寫法,稱之為「油滑」。他自謂在《補天》中寫了一個「古衣冠的小丈夫」,「是從認真陷入油滑的開端。油滑是創作的大敵,我對於自己很不滿。」⑷但後來各篇「仍不免有油滑之處,過了13年,依然並無長進。」這就表明,在歷史小說的創作中,魯迅對自己「油滑」的寫法,既有不滿的一面,又有有意無意繼續為之的一面。對此問題,歷來爭論頗多,迄無定論。在此問題上,我們以為王瑤先生從中國傳統的丑角藝術的「間離效果」與諷刺作用所作的分析⑸,是十分精闢的。不過,在此我們要補充二點。一,丑角的語言和表演,無論其所在的作品的創作方法是何種,它本身總是歸屬於浪漫主義成分。因為,丑角的語言、動作和行為,比之其他角色有奇異性,而作家對其的設計和刻劃,相應地也是運用奇特想像的結果。由此可見,丑角藝術本身雖然從審美范疇講,可歸之於喜劇、滑稽,但若從創作方法講,則屬於浪漫主義。由此可見,魯迅在《故事新編》中自覺不自覺地堅持「油滑」之寫法,這是他在創作中遇到神話傳說之類本身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題材時,被激發了運用丑角藝術的浪漫主義才情。這既是自覺的,又是不自覺的。自覺的一面表現於自我選擇、自我評價;不自覺的一面表現於一旦進入歷史小說創作的思維心理狀態,丑角藝術創造的慾望作為一種心理活動的動力定型(它在作家長期不懈的雜文創作中得到了突出發展和強化),必然會於無形中彈射到作品裡,作為一種特殊的不可抑制的創作沖動而表現出來。這種彈射力、沖動力,是由作家的意志、情感、想像以及某種情結綜合在一起而產生的,因而很難壓抑下去。事實上,前後相續13年之久的《故事新編》的寫作,一直運用了「油滑」的寫法,正說明這一寫法在魯迅的創作心理中有內在的根據,成了他創作心理整體結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側面。從大的方面講,從問題的實質講,這與魯迅雜文中的諷刺藝術,包括某些被批判人物的內心獨白(出以虛擬),漫畫化的人物速寫片斷(主要以人物的語言表現)等是相通的。在這一點上,魯迅的雜文與歷史小說,在創作心理上有著某些相同的依據:主體有一種內在的情感與意志張力,這種張力促使作家採用漫畫化的手法,表現被批判對象滑稽可笑的面目,以達到強烈的諷刺、批判現實的目的。以神話、傳說和歷史為題材的《故事新編》,在這方面得到了強化和突出的表現,這可以看作一旦離開現實題材時,主體的創作心理中一直居於次要地位和潛伏狀態的浪漫主義才情被有力地激揚了起來。二、《故事新編》中穿插現代生活細節這種將古今雜揉的作法,從創作心理的角度講,實質上是在古人古事與今人今事之間的聯想。這種聯想,時間的跨度甚大,往往有幾千年之久,所以讀者似不易覺察,而歷來亦似鮮有人從這方面來窺探《故事新編》的此種寫法。其中,神話人物、故事引發的關於現實生活的聯想,有明顯的虛幻性,更增加了這種聯想心理活動的不易識別性。之所以《故事新編》屢屢彩用「油滑」寫法而魯迅終不改弦易轍,就是因為上述古與今之間的聯想作為主體高級神經活動的動力定型已經鞏固與確定化。心理學家認為,「大腦皮質對刺激的定型系統所形成的反應定型系統,這是大腦皮質機能系統的主要表現。」「動力定型的形成使大腦皮質活動容易化與自動化,動作與行為更加迅速精確……人的生活習慣與技能、技巧等等,也是動力定型的表現。」⑹其實,在創作心理活動過程中,同樣存在著動力定型的問題。作家構思(想像)過程中出現的人物言動、情節細節、生活場景等,作為一種精神性的刺激物,同樣會引起主體固定的反應定型。魯迅博古通今,經常從現實與歷史的聯系中發掘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某些驚人的相似之處。這造成了他十分廣闊的心理空間,使他非常善於將古人古事與今人今事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如果說,他的雜文中的這種聯系主要是類似聯想;那麼,《故事新編》中作為這種聯系之特殊形式的「油滑」,即穿插進現代生活細節,則大體上是對比聯想和移植聯想。《補天》中古衣冠的小丈夫,《奔月》中剪徑的強盜逢蒙,《理水》中滿口現代詞語的大員和「文化山」上的學者,分別是作為女媧、羿和大禹等英雄人物的對立面而出現的。這些帶有喜劇色彩的反面人物的言動思想,與英雄人物的言動思想是截然相反、水火不容的。有了這種襯托,才使英雄的形象更加充實鮮明;同時,穿插進的現代生活細節,具有突出的現實戰斗作用。在這里,神話傳說和古代英雄的非凡舉動和崇高的創造精神、堅韌不拔的人格力量,使魯迅很迅速地、自然地想到了在道德、人格等方面與之完全相反的這些滑稽可笑的人物及其情狀。具有辯證思想、深厚的歷史感與清醒的現實戰斗精神的魯迅,不會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一味地歌贊古代英雄,不會將他在雜文創作中,大量、反復使用的「隨手一刺」的手法棄置不用。正如他在雜文中,主要以批判和揭露來點燃自己對舊社會增恨的火焰,其中又滲透著對於人民的摯愛,將憎愛熔於一爐一樣,在《故事新編》中,他決不會單純地、孤立地表達自己對古代英雄的愛,而必然會把自己的愛憎結合在一起,通過一些較為復雜和完全獨創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來。當然,《故事新編》在古今之間的聯想,並非隨意的,而是有線索可尋,有中介存乎其間的。如《補天》中,關於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媧兩腿間的滑稽表演這個細節的出現,顯然與作家採取弗羅伊德學說「來解釋創造——人和文學——的緣故」有關,而寫作中途又看到了或人對汪靜之《蕙的風》這首愛情詩站在封建道學立場上的錯誤批評。這兩者之間,分明在「性」的問題上存在著聯想的可能。這就說明,雖然在時間跨度上頗大,但其具體內容卻在特定的同一范疇上交接了。至於《理水》,從小說的行文中可以看出,現實中關於禹「是一條蟲」的臆斷,這使作家在以熱情的歌頌態度描繪自己心中醞釀了多年的大禹形象時,不能不聯想到它;而「文化山」上發表各種謬論的學者的片斷形象,分明是30年代初一夥資產階級學者在日寇侵略面前,向國民黨政府建議定北平為「文化城」一事的投影。現實中和作品中的學者們,在置民間疾苦於不顧、空泛地瞎嚷嚷這一點上,如出一轍,何其相似乃爾!至於《採薇》、《出關》、《起死》,雖也穿插進現代生活的細節,但小說本身不存在被歌頌的英雄人物或正面人物,因之此種穿插並不屬於對比聯想。那麼,這在想像形式上究竟應該作何解釋呢?我們以為,這里的聯想更多創造性,它們大多是隨手拈來、涉筆成趣的,可以看成是魯迅雜文在議論中由此及彼、「隨手一刺」這種筆法的動態化、畫面化和虛幻化。《採薇》、《出關》時代並不存在滿口現代詞彙的小丙君、小窮奇,也不會有在圖書館查閱所謂《稅收精義》的關官,而魯迅以想像將古人現代化,可以說是一種移植聯想。它們是作品進入具體規定情境後突然冒出來的,而非在相似的東西間類比,或在相反的事物間比照。這種聯想,完全脫略外形,而十分著重精神上的聯系,在時間上造成了古今的交織錯綜。因而,其創造性的成分更突出。當然,這類聯想中可能也有某種媒介。如《起死》中「巡士」對那位回生的「漢子」說「自殺是弱者的行為呀!」一句,其穿插、聯想的媒介是:漢子向巡士要衣服而不得,說了句「你瞧,這叫我怎麼活下去!」由這一句話,經過「死」這個被暗含著的概念,過渡到「死」所包含的途徑之一「自殺」上去,遂有「自殺是弱者的行為呀!」這句30年代資產階級文人對一些因不堪反動統治和封建禮教的壓迫而自殺的人無理責難的話。可見,這類穿插,既是魯迅在歷史小說的創作中,運用富於獨創精神的移植聯想的結果,又是主體的思維十分靈機機敏,善於在古人古事與今人今事之間迅速巧妙地捕捉某種聯系的表現。
總之,不論《故事新編》中穿插現代生活細節的具體聯想形式是哪種,它們都一無例外地是主體在長期的思維與寫作中建立了將歷史與現實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動力定型的表現。我們認為,這是魯迅《故事新編》「油滑」問題在創作心理上的奧妙所在!
將古今雜揉在一起,正是魯迅思維的宏觀性與清醒的現實戰斗精神的體現,又是魯迅創作心理結構的一個重要側面,或稱之為魯迅創作心理深層的動力定型。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雜揉這種「油滑」的寫法,因其與主體的藝術想像相聯系,具有一定的虛幻性,所以上文將其與主體的浪漫主義才情聯系起來。而從此種寫法具有現實依據《包括素材來源與內在精神),以及作家著眼於以曲折間接的形式客觀地反映現實而言,此種寫法又具有現實主義精神。再加上一些篇章如《非攻》較多地採取了客觀精確的描寫,所以我們不能說《故事新編》完全是浪漫主義的,而只能說它從總體上貫串著一條浪漫主義的線索。除《非攻》、《採薇》、《出關》的現災主義成分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著重於對歷史故事與人物性格的客觀描述,其餘各篇也多多少少包含著一定的現實主義成分,或與現實主義有某些相通之處。至少,「油滑」的寫法,本身如上所述就具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重性。而特別應該指明的是,《故事新編》在以浪漫主義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參以現實主義以外,還有著某些現代主義創作方法的滲透。或者說,有著某些現代主義創作方法的曲折投影。《補天》如作者所說,運用了弗羅伊德的精神分析;《奔月》中有象徵主義成分,如用逢蒙的背叛恩師對現實中的某種人作了暗示,同時羿的英雄落寞情緒中多少有著作家自己情緒的投射;《鑄劍》中的復仇行為與用於復仇的劍,也包含著明顯的象徵意味,對中國當時的現實有所暗示和隱喻;而《起死》雖對《莊子·至樂》中那段寓言在內容上有一定的擷取,但其本身卻更多地是生發、改造,情節中頗富荒誕成分,因而這篇經改編的小說不妨以獨幕的荒誕劇視之。
如此看來,整個《故事新編》雖說以浪漫主義為基本線索,但也錯綜著現實主義和某些現代主義的成分。也就是說,《故事新編》在創作方法上,與《吶喊》、《彷徨》一樣,都具有不純性(前者的不純性更高)。這一點,既有個人心理結構上的原因,又有時代的原因。一位學者曾指出:「在歐洲,從浪漫主義經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是一個長達百年之久的歷史過程。但在中國,它們卻共時地展現在中國新文學創始者面前。他們當時接受的進化論認識模式使它們主觀上試圖先補課,再循序發展。然而時代氣氛卻使他們從一開始就無法免於當時勃興的現代主義思潮的糾纏。而且,各種思潮的同時湧入也必然會模糊它們之間的明確界線。這種情況使中國新文學的創始者從一開始就處在不同文學思潮的火力的交叉射擊之中。雖然不同作家的個性以及各自先入為主的印象會導致不同的接受傾向,並由此而逐漸形成中國新文學中的流派,但是『不純』必然始終是這些流派和作家的特徵。」⑺這段話,可以看作《故事新編》在創作方法上「不純」的時代依據。然而作家自身的情況,如個性,心理結構及所受西方文學思潮的影響等,卻是出現上述情況的主觀條件。前期《補天》等3篇小說的寫作,如前所述,是在「五四」退潮和《吶喊》(或《彷徨》)結束之後。社會形勢的逆轉和個人生活遭受種種嚴重挫折所帶來的苦悶,使他把目光轉向古代歷史和個人的幼年和青年時期。魯迅在《故事新編·序言》中,曾提到他1926年秋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四近無生人氣,心裡空空洞洞」,「這時我不願意想到目前」(著重號為引者所加)。正是在這種心境下,他動手寫了《朝花夕拾》中的若干篇,又預備足八則《故事新編》的材料,並在此時和稍後寫了《奔月》和《鑄劍》。就小說體裁而言,隨著作家將目光轉向神話傳說和歷史,他在《吶喊》《彷徨》中所採用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便讓位於浪漫主義,遂出現了《故事新編》以浪漫主義為主調的藝術風貌。但現實主義這一被魯迅堅持在《吶喊》《彷徨》中所運用的創作方法,決不會消聲匿跡。它必然會在創作意圖、人物刻劃等方面有所流露和投射。《奔月》與《鑄劍》,比之《補天》,現實主義成分要稍多一些。魯迅所說的「這時我不願意想到目前」,僅是主觀願望;而現實主義作為被主體長期所運用的創作方法,必然會在主體創作心理中生成若干動力定型,從而在創作中或多或少、或顯或隱地發生作用。這種情況,正如魯迅早年崇尚浪漫主義並富於浪漫主義才情,雖在「五四」時期轉變到它的對立面,但仍在創作中有所體現一樣。後期所寫的5篇,時值魯迅世界觀發生根本轉變之後,作家此時以更充沛的革命精神與更為強烈的歷史使命感,緊張、不倦地從事著現實主義的雜文創作。這種情況所強化了的創作心理,投射到《理水》等5篇歷史小說的創作中,便是現實主義成分的有所加強。在寫《出關》和《起死》之前,魯迅聯系當時社會現實狀況,深感有必要「把那些壞種的祖墳刨一下」⑻。因此,魯迅後期的5篇小說,與現實的聯系更為緊密。在心理上,與1926年秋冬的「不願意想到目前」明顯不同。在某種意義上說,《故事新編》的後5篇,可以看作是魯迅雜文向純文學領域的延伸和轉換。當然,後期5篇仍閃耀著浪漫主義色彩。在情感的突出、想像的奇特、理想的寄託(如《理水》)等方面,這5篇的浪漫主義色彩確乎是不容抹煞的。從心理機制方面說,魯迅在大量地、長期地寫作以現實主義為創作方法的雜文時,他十分活躍的審美情感與藝術想像在相當程度上被壓抑了;被壓抑了的這些東西經過長久的積淀只能被強化,從其成分而言它們更多地傾向於浪漫主義。簡言之,在長期的雜文創作中,魯迅被壓抑了的,是一種浪漫主義才情。這種才情,通常索居於心理結構的底層;但一旦遇到適當時機,它便會「冒」出來,進行頑強的自我表現。這便是後期5篇歷史小說仍然貫穿著浪漫主義線索的心理依據。在一定范圍內,浪漫主義可以最大限度地抒發主體的情感,發揮主體的想像,從而給作家帶來較大的自我娛樂性和釋放感,進而有利於實現主體的心理平衡。
實際上,不僅《故事新編》貫穿著浪漫主義線索,而且魯迅的整個文學生涯,都貫穿著一條浪漫主久線索,——只是它起伏變化,行跡不定而已。如果說,《故事新編》後5篇在浪漫主義成分方面稍遜於前3篇;那麼,魯迅後期的舊體詩創作中,不少篇章相當突出地表現了浪漫主義。在這方面,他除了受到西方近代浪漫主義的浸染,還受到了楚漢浪漫思潮的影響。屈原詩歌與屈原的藝術精神對魯迅有較大影響,這一點為論者所公認,自不必言;而漢唐石刻表現的人神雜處、古今錯綜的藝術氛圍,也對魯迅有一定熏陶。這諸多因素綜合在一起,魯迅的舊體詩創作呈現出浪漫主義的瑰麗色彩。他在30年代所寫的舊體詩,幾乎篇篇充溢著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如《無題·洞庭木落楚天高》、《贈畫師》、《題三義塔》、《悼丁君》、《贈人二首》、《無題·一枝清采妥湘靈》、《無題·大野多鉤棘》、《阻郁達夫移家杭州》、《亥年殘秋偶作》等篇。它們多用神話與楚辭典故,營造了古今疊印、虛實相生的浪漫主義意象,情感極為濃烈充沛,想像奇特豐富。此種情況,表明在後期魯迅
『肆』 我的創造力的作文六百字數限制
前幾天我們剛剛學了一篇文章叫蘋果里的五角星,裡面的一句話讓我深受感觸這句話是第一次這樣切蘋果的,也學是出於好奇,也學是出於意外,史我深有感觸的是這鮮為人知的圖案竟有這么大的魅力,這個秘密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傳到了小男孩的幼兒園,然後他又傳給了我,我又傳給了你們,就是這句話讓我的感受很深,於是我也仿照課文,也體驗了一次,那是在我爺爺家裡,那一天我奶奶說「難得今天那麼好,我們包包子吃吧?」我和爺爺當然是百分之百贊同,於是我奶奶就給我爸爸媽媽打了個電話,我媽媽來了,她開始幫我奶奶包包子,我有一點好奇便走進了過去,我看著奶奶麻利趕著麵皮,好像很輕松,我在看媽媽也非常輕松的包包子,我便嬉皮笑臉的說「媽媽讓我也體驗一下吧?」媽媽說「好吧但是你要先把你的手洗干凈。」我洗完了手,開始幫媽媽包包子,我看著媽媽很輕松,但是我包起來卻非常困難媽媽都包了五個了我才包了一個,我覺的這樣的活我幹不了,我還是去幫奶奶幹活吧。我也拿了一個擀麵杖,學著奶奶的樣子裝模作樣的干起來了,我的速度經過了不斷地提升,我已經和奶奶的速度差不多了,但仍然有許多漏洞,我不是壓著手了就是乾的有漏了的洞。期的我直接不幹了心想我還是在吃的方面做點貢獻吧。
『伍』 關於創造力的作文
創造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基本特性和標志之一。培養、開發創造力的重要意義和最終目的在於使人類創造力的發展從自發走向自覺,從而盡可能挖掘出人類的創造潛力,造福人類。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科技人才創造力的培養與開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發人的創造力,培養大批出類拔萃、思維敏捷、勇於創造的人,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問題。1999年6月13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而教育在綜合國力的形成中處於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這對中國培養和造就21世紀的一代新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鑒於此,必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該《決定》中,除對學校教育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競爭意識、合作精神」等核心技能與素質要求之外,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這種大背景下,本文就創造的性質與創造力的培養問題作了簡要討論。
二、創造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整合
(一)創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結晶
智力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認知方面的穩定心理特點的綜合,它與創造力的關系,研究結果並不完全一致。如有的發現創造力與智力不相關,有的則發現有高相關;有的發現創造力高者智力未必高,或智力高者創造力未必高;有的發現智力低則創造力必低;還有的發現創造力與智力的相關高低隨著測量性質的變化而變化。這些結果表明,智力與創造力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智力高的人雖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創造性,但高的智力並不是創造力的充分必要條件。雖然創造力高的人一般也有高的智力水平,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並非如此[1],很多智力水平高的人也沒有不同尋常的創造力。高的智力水平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促進創造力,但卻並不能保證總是如此[2]。
非智力因素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的角度說,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甚至於道德品質都是非智力因素;從狹義的角度看,常常只把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五個心理因素包括在非智力因素之內。如果說智力因素是保證人們有效地進行認知活動的穩固的心理特點的綜合,那麼非智力因素則是保證人們成功地進行種種活動的心理條件的總和。許多研究表明,創造力與某些非智力因素是高相關的。創造力高的人常常具有一定的個性特徵,如獨立性強、自信、常常被復雜性所吸引、富有責任感、感情豐富、有決心、勤奮、富於想像、依賴性孝幽默、愛自行學習、願意嘗試困難工作、好冒險、有強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觀察、有高度的獨特反應、興趣廣泛、愛好沉思、不盲從,等等[3~6];而膽怯、過分的自我批評、懶惰、從眾、狹隘、刻板、驕傲等許多消極個性因素則不利於創造力的發展。顯然,取得卓越成就所要求的不僅是較高的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
個體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總是緊密聯系、互相制約的。它們都以人的創造實踐為基礎,並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智力因素可以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例如觀察力發展中敏銳性的提高,思維力發展中探索性的培養,想像力發展中獨特性與靈活性的增強等等。反之,非智力因素也可以促進智力活動過程,它可以強化創造意識,激發創造熱情,排除種種干擾,穩定情緒,從而為智力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動力,為智力因素的發展創造條件。事實上,一切具有高度創造力的傑出人才,他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高水平的和諧發展。因素可以說,創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結晶。
(二)創造是顯意識和潛意識的交融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所意識到的僅僅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中位於心理表層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即顯意識,而人的大部分精神活動則存在於心理的深層,往往意識不到,屬於潛意識范疇。顯意識是主體能夠清楚地意識到的、有目的、能控制的意識;潛意識則是主體自身意識不到並不能加以控制的意識,它包括各種各樣的先天的本能和後天的長期積累起來的儲存在頭腦中的知識經驗。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是顯意識和潛意識高度統一的產物。在人類整個創造活動中,總是有目的在支配著,創造的機遇總是光臨那些有準備的頭腦。因此,整個創造過程都由意識控制著。但是,在創造過程中,創造者長期的學習、經驗的積累、環境的影響以及對創造的強烈追求和思考,雖然沒有形成直接的可以明確顯示出來的結果,可它確實也會在心理深處潛意識地累積起來,積淀為創造的某種基矗可以說,在創造活動還在進行而無明確結果時,在創造的苦思冥想尚未獲得某種啟示而豁然頓悟之前,確實存在著一種「潛意識」狀態。在一定條件下,當創造成果出現時,這種潛意識狀態就過渡到顯意識了。可見創造是顯意識與潛意識的交融過程。
潛意識是人類重要的信息庫,人的絕大部分信息,就以這種形式深藏在潛意識的汪洋大海里。人們可以在潛意識水平上處理並理解所見到的現象,潛意識能阻礙來自客觀的大多數刺激,而讓少數經過選擇的刺激信息進入潛意識思維過程。在顯意識思維過程中......
『陸』 推薦幾篇吸引人的 文章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Creativity
I've always been an optimist and I suppose that is rooted in my belief that the power of creativity and intelligence can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For as long as I can remember, I've loved learning new things and solving problems. So when I sat down at a comput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seventh grade, I was hooked. It was a clunky old Teletype machine and it could barely do anything compared to the computers we have today. But it changed my life.
When my friend Paul Allen and I started Microsoft 30 years ago, we had a vision of 「a computer on every desk and in every home,」 which probably sounded a little too optimistic at a time when most computers were the size of refrigerators. But we believed that personal computers would change the world. And they have.
And after 30 years, I'm still as inspired by computers as I was back in seventh grade.
I believe that computers are the most incredible tool we can use to feed our curiosity and inventiveness—to help us solve problems that even smartest people couldn't solve on their own. Computers have transformed how we learn, giving kids everywhere a window into all of the world's knowledge. They're helping us build communities around the things we care about and to stay close to the people who are important to us, no matter where they are.
Like my friend Warren Buffett, I feel particularly lucky to do something every day that I love to do. He calls it 「tap-dancing to work.」 My job at Microsoft is as challenging as ever, but what makes me 「tap-dance to work」 is when we show people something new, like a computer that can recognize your handwriting or your speech, or one that can store a lifetime's worth of photos, and they say, 「I didn't know you could do that with a PC!」
But for all the cool things that a person can do with a PC, there are lots of other ways we can put our creativity and intelligence to work to improve our world. There are still far too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 whose most basic needs go unmet. Every year, for example, millions of people die from diseases that are easy to prevent or treat in the developed world.
I believe that my own good fortune brings with it a responsibility to give back to the world. My wife, Melinda, and I have committed to improving health and ecation in a way that can help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As a father, I believe that the death of a child in Africa is no less poignant or tragic than the death of a child anywhere else. And that it doesn't take much to make an immense difference in these children's lives.
I'm still very much an optimist, and I believe that progress on even the world's toughest problems is possible— and it's happening every day. We're seeing new drugs for deadly diseases, new diagnostic tools, and new attention paid to the health problem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I'm excited by the possibilities I see for medicine, for ecation and, of course, for technology. And I believe that through our natural inventiveness, creativity and willingness to solve tough problems, we're going to make some amazing achievements in all these areas in my lifetime.
釋放你的創造力
我一輩子都是個樂觀主義者,我想那是源於我的一個信念——創造力與智慧的力量能讓世界更美好。
從記事時起,我就喜歡學習新事物和解決問題。因此當我七年級第一次坐在電腦前時,我的「魂」就被勾走了。那還只是一部沉悶的老式電傳打字機,功能和我們現在使用的電腦簡直沒法兒比,但是,它卻改變了我的生活。
30年前,當我和朋友保爾·艾倫開創微軟之時,我們就夢想著「每家每戶每張桌」上都能擺上電腦。這聽起來有點過於樂觀,因為那時候多數電子計算機與電冰箱一般大小。但我們相信,個人電腦終將改變世界。現在事實正是如此。
30年後,我依然備受電腦的啟發,就像回到當時讀七年級時一樣。
我相信電腦是用來滿足我們好奇心、發揮我們創造力的最好工具——它能幫助我們解決那些甚至是最聰明的人都無法單獨解決的問題。電腦不但改變了我們學習的方式,為各地的孩子們提供了一扇獲取知識的窗口;還幫助我們「物以類聚」,並能和對自己至關重要的人保持緊密聯系,不論他們在何處。
像我的朋友沃倫·布菲那樣,我感到特別幸運,因為每天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他稱之為「跳著踢踏舞工作」。我在微軟工作的挑戰性一往如昔,但每每讓我能「跳著踢踏舞工作」的是,當我們向人們展示新東西(比如能識別筆跡和語音的電腦,或者能儲存值得一生珍藏的照片的電腦)時,他們會說:「我不知道你還能用電腦做到這些!」
利用個人電腦能做很酷的事情,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將創造力和智慧用於改善世界。世界上仍有無數人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滿足。比如每年,有數百萬人因疾病死亡,而這些疾病在發達國家是極其容易防治或治療的。
我相信我自身的好運與回報世界的責任相生相伴。我的妻子梅琳達和我曾經承諾以某種方式來改善世界健康與教育的狀況,以便盡可能幫助更多的人。
作為一名父親我相信,非洲每個孩子的死亡和其他任何地方孩子的死亡一樣令人深感痛苦與不幸。而要讓這些孩子們的生活發生巨大的改變也並非難事。
我仍然非常樂觀,相信即使是世界最棘手的難題也能取得進展——事實上這種進展每天都在發生。我們目睹治療致命疾病的新葯、新的診斷工具層出不窮,發展中國家健康問題得到新的關注。
我很激動地看到醫學、教育方面,當然還有科技方面的美好未來,我相信憑著我們天生的發明創造之能力及積極解決難題的精神,在我的有生之年,我們將在這些領域內獲得傑出的成就。
http://i6.sina.com.cn/e/shiting/0411/Creativity.mp3
『柒』 求關於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文章,學生演講用的。1500字到2000字。
低調做人 高調做事
低調做人,你會一次比一次穩健;高調做事,你會一次比一次優秀。
一、在姿態上要低調
在低調中修煉自己:低調做人無論在官場、商場還是政治軍事斗爭中都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實則高深的處世謀略。
謙卑處世人常在:謙卑是一種智慧,是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懂得謙卑的人,必將得到人們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大智若愚,實乃養晦之術:「大智若愚」,重在一個「若」字,「若」設計了巨大的假象與騙局,掩飾了真實的野心、權欲、才華、聲望、感情。這種甘為愚鈍、甘當弱者的低調做人術,實際上是精於算計的隱蔽,它鼓勵人們不求爭先、不露真相,讓自己明明白白過一生。
平和待人留餘地:「道有道法,行有行規」,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事事,也是符合客觀要求的,因為低調做人才是跨進成功之門的鑰匙。
時機未成熟時,要挺住:人非聖賢,誰都無法甩掉七情六慾,離不開柴米油鹽,即使遁入空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要「出家人以寬大為懷,善哉!善哉!」不離口。所以,要成就大業,就得分清輕重緩急,大小遠近,該舍的就得忍痛割愛,該忍的就得從長計議,從而實現理想,成就大事,創建大業。
毛羽不豐時,要懂得讓步:低調做人,往往是贏取對手的資助、最後不斷走向強盛、伸展勢力再反過來使對手屈服的一條有用的妙計。
在「愚」中等待時機:大智若愚,不僅可以將有為示無為,聰明裝糊塗,而且可以若無其事,裝著不置可否的樣子,不表明態度,然後靜待時機,把自己的過人之處一下子說出來,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但是,大智若愚,關鍵是心中要有對付對方的策略。常用「糊塗」來迷惑對方耳目,寧可有為而示無為,萬不可無為示有為,本來糊塗反裝聰明,這樣就會弄巧成拙。
主動吃虧是風度:任何時候,情分不能踐踏。主動吃虧,山不轉水轉,也許以後還有合作的機會,又走到一起。若一個人處處不肯吃虧,則處處必想佔便宜,於是,妄想日生,驕心日盛。而一個人一旦有了驕狂的態勢,難免會侵害別人的利益,於是便起紛爭,在四面楚歌之中,又焉有不敗之理?
為對手叫好是一種智慧:美德、智慧、修養,是我們處世的資本。為對手叫好,是一種謀略,能做到放低姿態為對手叫好的人,那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會成功。
以寬容之心度他人之過: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對於別人的過失,必要的指責無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懷去寬容別人,就會讓世界變得更精彩。
二、在心態上要低調
功成名就更要保持平常心:高調做事是一種責任,一種氣魄,一種精益求精的風格,一種執著追求的精神。所做的哪怕是細小的事、單調的事,也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體現自己的最好風格,並在做事中提高素質與能力。
做人不要恃才傲物:當你取得成績時,你要感謝他人、與人分享、為人謙卑,這正好讓他人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如果你習慣了恃才傲物,看不起別人,那麼總有一天你會獨吞苦果!請記住:恃才傲物是做人一大忌。
容人之過,方顯大家本色:大度睿智的低調做人,有時比橫眉冷對的高高在上更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對他人的小過以大度相待,實際上也是一種低調做人的態度,這種態度會使人沒齒難忘,終生感激。
做人要圓融通達,不要鋒芒畢露:功成名就需要一種謙遜的態度,自覺地在名利場中做看客,開拓廣闊心境。
知足者常樂: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標准,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樂。人應該體會到自己本來就是無所欠缺的,這就是最大的財富了。
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才不會產生自滿心理,才能不斷地充實、完善自己,締造完善人生。
謙遜是終生受益的美德:一個懂得謙遜的人是一個真正懂得積蓄力量的人,謙遜能夠避免給別人造成太張揚的印象,這樣的印象恰好能夠使一個員工在生活、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與能力,最後達到成功。
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性格豪放者心胸必然豁達,壯志無邊者思想必然激越,思想激越者必然容易觸怒世俗和所謂的權威。所以,社會要求成大事者能夠隱忍不發,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對待下屬要寬容:作為上司,應該具有容人之量,既然把任務交代給了下屬,就要充分想念下屬,讓其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人盡其才。
簡朴是低調做人的根本:在生活上簡朴些、低調些,不僅有助於自身的品德修煉,而且也能贏得上下的交口稱譽。
三、在行為上要低調
深藏不露,是智謀:過分的張揚自己,就會經受更多的風吹雨打,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爛。一個人在社會上,如果不合時宜地過分張揚、賣弄,那麼不管多麼優秀,都難免會遭到明槍暗箭的打擊和攻擊。
出頭的椽子易爛:時常有人稍有名氣就到處洋洋得意地自誇,喜歡被別人奉承,這些人遲早會吃虧的。所以在處於被動境地時一定要學會藏鋒斂跡、裝憨賣乖,千萬不要把自己變成對方射擊的靶子。
才大不可氣粗,居功不可自傲:不可一世的年羹堯,因為在做人上的無知而落得個可悲的下場,所以,才大而不氣粗,居功而不自傲,才是做人的根本。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在積極求取巔峰期的時候,不妨思及顏之推倡導的人生態度,試圖明了知足常樂的情趣,捕捉中庸之道的精義,稍稍使生活步調快慢均衡,才不易陷入過度偏激的生活陷阱之中。
做人不能太精明:低調做人,不耍小聰明,讓自己始終處於冷靜的狀態,在「低調」的心態支配下,兢兢業業,才能做成大事業。
樂不可極,樂極生悲:在生活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起承轉合過程中,人應隨時隨地、恰如其分地選擇適合自己的位置,起點不要太高。正如孟子所說的:「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
做人要懂得謙遜:謙遜能夠克服驕矜之態,能夠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因為人們所尊敬的是那些謙遜的人,而決不會是那些愛慕虛榮和自誇的人。
規避風頭,才能走好人生路:老子認為「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這種與世無爭的謀略思想,深刻體現了事物的內在運動規律,已為無數事實所證明,成為廣泛流傳的哲理名言。
低調做人,便可峰迴路轉:在待人處世中要低調,當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或者危險之時,不妨先退讓一步,這樣做,不但能避其鋒芒,脫離困境,而且還可以另闢蹊徑,重新占據主動。
要想先做事,必須先做人:要想先做事,必須先做人。做好了人,才能做事。做人要低調謙虛,做事要高調有信心,事情做好了,低調做人水平就又上了一個台階。
功成身退,天之道:懂得功成身退的人,是識時務的,他知道何時保全自己,何時成就別人,以儒雅之風度來笑對人生。
四、在言辭上要低調
不要揭人傷疤:不能拿朋友的缺點開玩笑。不要以為你很熟悉對方,就隨意取笑對方的缺點,揭人傷疤。那樣就會傷及對方的人格、尊嚴,違背開玩笑的初衷。
放低說話的姿態:面對別人的贊許恭賀,應謙和有禮、虛心,這樣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君子風度,淡化別人對你的嫉妒心理,維持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
說話時不可傷害他人自尊:講話要有分寸,不要傷害他人。禮讓不是人際關繫上的怯懦,而是把無謂的攻擊降到零。
得意而不要忘形:得意時要少說話,而且態度要更加謙卑,這樣才會贏得朋友們的尊敬。
禍從口出,沒必要自惹麻煩:要想在辦公室中保持心情舒暢的工作,並與領導關系融洽,那就多注意你的言行。對於姿態上低調、工作上踏實的人,上司們更願意起用他們。如果你幸運的話,還很可能被上司意外地委以重任。
莫逞一時口頭之快:凡事三思而行,說話也不例外,在開口說話之前也要思考,確定不會傷害他人再說出口,才能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你也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
口出狂言者禍必至:是不是因為物慾文明的催生所致,如今社會上各類職業當中都有動輒口出狂言的人。
恥笑譏諷來不得:言為心聲,語言受思想的支配,反應一個人的品德。不負責任,胡說八道,造謠中傷,搬弄是非等等,都是不道德的。
不要總是報怨原單位:跳槽屬於人才流動,是當今社會很正常的一種現象,並不為奇,而且跳槽者屢屢能在新的團隊里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創造更佳的業績。如果這一步還沒有達到,你就急急忙忙地大耍「嘴功」,以貶低老團隊的手段來抬高自己在新團隊的人緣和地位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說話不可太露骨:別以為如實相告,別人就會感激涕零。要知道,我們永遠不能率性而為、無所顧忌,話語出口前,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是一種成熟的人處世方法。
沉默是金:沉默,並不是讓大家永不說話,該說的時候還是要說的。就像佛祖那樣境界的人,也還是會與人說話,傳授佛法,適度的語言本身也是一種沉默。
五、在思想上要高調
給自己一個希望:不論你遇到了多揪心的挫折,都應當以堅持不懈的信心和毅力,感動自己,感動他人,把自己錘煉成一個做大事的人。
保持向上的激情:我們需要激情,需要開拓,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兢兢業業,開拓創新,扎扎實實做好本職工作,在平凡的工作中燃燒激情。
自信是高調做事的秘訣:信心對於做事成功者具有重要意義,成功的慾望是創造和擁有財富的源泉。人一旦有了這種慾望,並經由自我暗示和潛意識的激發後形成一種自信心,這種信心就會轉化成一種「積極的感情」,它能幫助人們釋放出無窮的熱情、智慧和精力,進而幫助人們獲得財富與事業上的巨大成就。
別讓借口「吃掉」你的希望: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要為自己尋找借口,只有盡職盡責,勇往直前,不找借口,才能實現理想,創造輝煌人生。
丑小鴨也能變成白天鵝:一個人有希望,再加上堅忍不拔的決心,就會產生創造的能力;一個人有希望,再加上持之以恆的努力,就會達到目的。
點燃希望之火:一顆充滿希望的心靈,具有極大的創造力,這種創造力會激發人的潛能,實現人的理想。
成功需要付出代價:從古到今,凡成事者,成大事者,莫不受盡磨難,在磨難中完成自我教育,如此也水到渠成地成就了事業。
主動去做應該做的事:只有氣服懶惰,積極進取的人,才能不斷成功,不斷取得好成績。
不要輕言放棄,堅持就能成功:抱定任何都不放棄的信念,即使在一片懊悔或嘆息、寬容或指責的氛圍中也要堅持。是的,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無論條件多麼的困難,只要能堅持到底,成功就一定屬於你。
學會自己鼓勵自己:能自己鼓勵自己的人就算不是一個成功者,但絕對不會是一個失敗者,你還是趁早練練這「功夫」吧!
永遠保持好心情:突破困境的方法,首先在於要肅清胸中快樂和成功的仇敵,其次要集中思想,堅定意識。只有運用正確的思想,並抱定堅定的精神,才能從逆境中突圍。
激發自己的潛能:倘若你和一般失敗者面談,你就會發現:他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從來不曾走進足以激發人、鼓勵人的環境中,是因為他們的潛能從來不曾被激發,是因為他們沒有力量從不良的環境中振作。
不要畏懼貧窮和困苦:行走於人生叢林中的每個人都應該記住,如果你正在遭受困苦,這並不是完全是件壞事,「天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因為老天要把重任交給你,必先磨煉和考驗你!
發掘出自身的強項:當巨大的壓力、非常的變故和重大責任壓在一個人身上時,隱伏在他生命最深處的種種能力,才會突然涌現出來,使他成就大業。
堅定生活的信念:困境可以檢驗一個人的品質。如果一個人敢於直面困境,積極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能在任何不利的環境中始終充滿熱情,堅定對生活的信念,那麼他遲早會成功。
把挫折當成墊腳石:在生活中,有的人被挫折打倒,有的人卻把挫折當成墊腳石,不斷前進。只要我們正視坎坷,永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生活的艱辛將被我們踩在腳下,生命將會永放光芒!
對生活充滿熱情:有了熱情,就能把額外的工作視作機遇,就能把陌生人變成朋友,就能真誠地寬容別人。有了熱情,就能充分利用餘暇時間來完成自己的興趣愛好。有了熱情,就會拋棄怨恨,變得心胸寬廣。有了熱情,就會戰勝困難,取得成功。
六、在細節上要高調
注重細節,從小事做起:看不到細節,或者不把細節當回事的人,對工作缺乏認真的態度,對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而注重細節的人,不僅認真地對待工作,將小事做細,並且能在做細的過程中找到機會,從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工作中沒有小事:點石成金,滴水成河,只有認真對待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才能克服萬難,取得成功。
認真對待每一次訓練:那些在平時訓練和准備過程中認真對待的人則相反,由於一直接受了高強度的模擬訓練,他們更容易在關鍵的比賽中表現出鎮定的心態,因為在他們心目中,這無異於平時的一場簡單的比賽和訓練。
悄悄地為他人做點好事;試著去真心真意地幫助別人,當這一切完全發自你的意願時,你將會感覺到這是件多麼快樂的事,你的心靈就會得到回報—一種和平、安靜、溫暖的感覺。
敬業精神+腳踏實地=成功:敬業,不僅僅是事業成功的保障,更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手段,有的人在生活中,總是不滿意目前的職業,希望改變自己的處境。但世界上絕對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人們的成功無一不是按部就班、腳踏實地努力的結果。
相信自己,正視開端:任何大的成功,都是從小事一點一滴累積而來的。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肯做的人。想想你曾經歷過的失敗,當時的你真的用盡全力試過各種辦法了嗎?困難不會是成功的障礙,只有你自己才可能是一個最大的絆腳石。
扎實的基礎是成功的法寶:如果一味地追求過高遠的目標,喪失了眼前可以成功的機會,就會成為高遠目標的犧牲品。許多年輕人不滿意現在的工作,羨慕那些大款或高級白領人員,不安心本職工作,總是想跳槽。其實,沒有十分的本領,就不應有些妄想。我們還是多向成功之人學習,腳踏實地,做好基礎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上成功之途。
實幹才能脫穎而出:那些充滿樂觀精神、積極向上的人,總有一股使不完的勁,神情專注,心情愉快,並且主動找事做,在實干中實現自己的理想。
不為薪水而工作:想要獲得成功,實現人生目標,就不要為薪水而工作。當一個人積極進取,盡心盡力時,他就能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
要征服世界,先戰勝自己:要想成功,就要戰勝自己的感情,培養自己控制命運的能力。
用心做事,盡職盡責: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對待你的工作、你的公司,你就會充滿活力與創造性的完成工作,你就會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一個老闆樂於僱用的人,一個擁有自己事業的人。
對待小事也要傾注全部熱情:傾注全部熱情對待每件小事,不去計較它是多麼的「微不足道」,你就會發現,原來每天平凡的生活竟是如此的充實、美好。
『捌』 釋放你的創造力閱讀
那就試著從右往左讀讀看
『玖』 為什麼要有創造力作文800字
創造力來源於什麼?對,創造力來源於打破常規的思維方法,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創造力。 當老師一說要吧自己想到的什麼等於什麼寫到黑板上時,同學們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爭先恐 後地跑上去,用粉筆寫了下來,不一會黑板便被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想法寫滿了。什麼棒子加 糖等於棒棒糖、什麼木頭加書等於書架、什麼彩紙家絲帶等於書簽等等。對,如果你要問我這是 什麼,這就是創造力。 古往今來,哪一個發明家不是用創造力去發現,才有了成功。比如,愛迪生,要是沒有他的好奇心,他的創造力,哪裡我們今天的電燈、電話機、電視機…… 創造力是硬道理,要是沒有牛頓,有誰能打破常規發現地球有引力? 創造力,創造力,生活中什麼都離不開創造力,要是沒有創造力,會有多少東西還沒有發明,所以創造力是人類不可缺少的一位得力助手……##第二篇:創造力作文 一個幼兒園的孩子都能發現的秘密,我——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吃了那麼多蘋果,為什麼從未發現呢?為什麼幼兒園的小孩子能突破習慣性思維,「錯」切蘋果,體現出創造力,而我不能?真是慚愧! 我是一個不愛動腦筋的人,整天忙於應付各科學習、考試。平時上學要面對一大堆作業和考卷,周末又要去上這個補習班那個補習班,真是煩死人了。每次看見電視里的人一會兒發明這樣東西,一會兒發明那種玩意,總是羨慕不已。在學校組織的科技創新大賽上,看見同學們手裡的獎狀,我既為他們感到高興,又有些難過——自己為什麼不能呢? 我以前也留意過那些小東西,可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個所以然。為什麼我細心觀察了事物也沒有新發現呢?讀了這篇文章,我才恍然大悟——不墨守成規,才有可能有所發現和創造。有些事如果從正面想不行,可以從側面、反面去想,也就是說從另一個角度去想,也許能有新發現、新收獲。 所以,只有不斷發現與思考,才會有創造。 小作者緊扣創造力,並結合自身實際,得出只有不斷發現和思考,才會有創造的感受,讓人感覺真實、可信。##第三篇:創造力作文 一天晚上,我陪孩子練習造句,用的詞是「活潑」。 孩子說:「小魚在水裡游來游去,很活潑。」我說:「對,再造一句。」 孩子想了想,說:「小魚游過去了,水很活潑。」我說:「對。等等,不對!」 孩子不懂我要說什麼。我的本意是贊賞她說的句子的,並以為這是非常好的句子。這句「水很活潑」,真是非常非常活潑,要是再進一步,就是寫詩了。孩子的語言本來都是很生動的,大人七教八教,規范自然是規范了,但也枯萎了。我對孩子說::「你造的這個句子是一個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試的時候不要這樣造。因為跟後邊參考答案不符。」 第二天放學一進家門,孩子就高興地說:「媽媽,我造的句子得到了老師的表揚,說我的造句有創意。」##第四篇:創造力作文 人生下來都是什麼也不知道的,而那些天才也是靠自己的努力才得來的。我也在努力,在不斷創新,也想爭取成為天才。 三至五歲時,我聽媽媽說,那時候的我最愛喝「ad」鈣奶,每次都要喝好幾瓶,然後再把空瓶子推在一起開始自己玩起來。 五至八歲期間,根據我自己的回憶,爸爸給我買了一盒積木,有許多塊小木塊,我便一個人將這些小木塊拼成自己喜歡的東西。我拼了房子又拼車子,還嫌不夠,又拼了高樓,還拼出了大廈,然後再拼個什麼機器人…… 八至十歲時,我開始玩塑料的積木。這下,我的創造力更強了。我拼了衛星再拼車子,不過現在的車子是能動的啦。拼了車子再拼劍,還拼個巨大的機器人和螃蟹,然後讓他們上演一場世界大戰。 現在,「明明,你又在搞什麼發明創造呀?你的機器人能夠自己走了嗎?」 怎麼樣,我的創造力夠行了吧,你呢,有什麼發明創造嗎?##第五篇:創造力作文 有一個故事幾年前曾流傳頁廣:某證卷公司的散戶股民幾乎人人賠錢,只有門口看自行車的老太太賺了個缽盈盆滿,於是大家紛紛向她討教炒股秘方。她說:「門口的自行車就是我的炒股的『指教』,自行車少股市蕭條的時候我就買股票,自行車多,人人都搶著買股票的時候我就清倉。」 這個故事講了一個「隨大流賺錢,反其而為之才能發財」的道理,實際上老太太不知不覺中運用了創造力。如今理財渠道增多、操作難題度相大對增大的情況下,小到一件生活瑣事,大到人生大事,若能把問題試著倒過去想想,是不是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呢!也許你在苦思冥想的時候會欣喜若狂地跳起來呢!巧用創造力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就會取得不一樣的效果再生活中再學習上要善用創造力。每一件不可能只有一種方法,只要你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說不定會有更多驚喜的收獲呢!
『拾』 請以「我從(什麼)藝術中感受到了美」為題,寫篇展現美感的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400~500字
我從裸體藝術中感到了美
在很多的人眼裡,已經用經驗主義為這個招生打上了標簽:這是有錢人家的孩子來的地方,但假如你有機會深入了解一下就會發現,這是一個無奈的誤會。
由於工作原因,我已經跟北京的幾所名牌藝術院校招生工作打了很多年的交道(每年我都會被迫介紹幾個親朋的孩子去報考這些院校,所以每年都會需要「學習」某些知識。),應該說,對他們的內在規律算是略知一二,既然外界老喜歡用「潛規則」的神秘來描述那些不是被廣為人知的事情,那我乾脆也時髦一下,在此揭密一下這個所謂的潛規則得了。
首先,由於幾十年形成的某些鐵律的制約,不管由誰負責招生,也不管指標在發生什麼變化,但最核心的宗旨是不會變的,那就是招收有發展前途的學生苗子,招收有藝術天賦的孩子。
在有發展前途和有藝術天賦這兩個概念上看,似乎沒有涉及到孩子的家境和門第。
其次,同樣由於學校體制的原因,名額上總是給人感覺「物以稀為貴」,這是事實,因為從宏觀的角度說,熱門的專業招收的人數肯定不會象普通專業那樣大面積招,但又由於熱門專業在未來就業平台上的特殊魅力,所以往往報考的人數會特別多,這樣一來,就客觀地刺激了招生行業的「市場經濟」。
所有的考試,只要是由人來做考官,那自然就難以避免會有情感的因素決定考生的成敗,所以如何考試就成了一個技術問題,這其實跟三十多年來的高考一樣,不是你聰明你勤奮就一定能考上大學或好的大學,因為你平時學習再好,但在高考的時候如果出現失手,那你照樣與大學或好大學無緣。
藝術院校的考試也一樣,所以很多的考前輔導班才那麼熱鬧。我親眼見過很多不錯的苗子考生,就是因為信息閉塞,來到考場才知道怎麼考試,結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要想過第一關你得「會和能」考試,當然你就得花銀子去學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
剛才說的是第一個階段,你能考試了,接下來才是殘酷的呢:在有限的名額內,怎麼也滿足不了所有都不錯的考生,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即使讓我去當考官估計也為難,所以家長們自然就知道該怎麼做了,任何一個考生只要技術層面的成績差不多,如果跟某個某幾個考官再多少有點「感情」的話,結果當然也就不用說了,而這種臨時感情的出現靠的是什麼也就不用說了,這些年來,看看有多少這個行業的從業者進入了「奢侈消費品」的行列,還有進入「手銬消費者」的行列就不難知道這里的秘密了。
這一切放在現下的社會環境中去理解的話其實一點也不難,一點也不奇怪,資本主義國家多少年前經歷的陣痛正在拷打著我們的信仰和靈魂,所以這一切我相信只是暫時的,等到整體社會信仰體繫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也許就不再有這些難受了。
其實記得我去年寫過一個「當演員不必報考藝術院校」的文章,我在此還想重申這個觀點:真的不騙你們,假如你真的是想當演員的話,真的不一定非得去花那麼個冤枉錢,不如早點「操練起來」,假如你真的非去考試的話,那你最好知道怎麼考試,不然就等於去「到此一游」,回家還想不明白怎麼就沒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