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四大發明分別是誰在什麼時期發明的
造紙術--東漢
印刷術--北宋
指南針--戰國
火葯----北宋
B. 愛迪生在什麼時候發明什麼
1868年10月11日,發明「投票計數器」
1870年,發明普用印刷機
1872—1876年,發明電動畫機電報
1875年,發明聲波分析諧振器
1877年,在門羅公園改進了早期由貝爾發明的電話,並使之投入了實際使用
1879—1880年,經數千次的挫折發明高阻力白熾燈。改良發電機
1879年10月21日發明高阻力白熾燈
1882年,發明電流三線分布制
1887—1890年,改良圓筒式留聲機
1888年,發明唱筒型留聲機
1890—1899年,設計大型碎石機,研磨機
1902年,使用新型蓄電池作車輛動力的試驗,行程為5000英里,每充一次電,可走100英里
1909年,費時十年的蓄電池研究,終於成功
1910—1914年,完成圓盤式留聲機,不損唱片和金鋼石唱片。完成有聲電影機
1910年,發明「圓盤唱片」
1912年,發明「有聲電影」。研製成傳語留聲機
1914—1915年,發明石碳酸綜合製造法
1915—1918年,完成發明39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魚雷機械裝置,噴火器和水底潛望鏡等
1927年,完成長時間唱片
1928年,從野草中提煉橡膠成功
C. 汽車是誰,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長久以來學術各界對「誰是第一位汽車發明者」皆有不同的看法及論述,未有完全一致性的看法,但是,絕大部份學者皆將德國工程師卡爾·賓士視為第一位發明者。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賓士在曼海姆製造成一輛裝有0.85馬力汽油機的三輪車。這一輛裝有內燃動力機的汽車被認為才是世界上真正的第一輛汽車,因為它是真正以汽油為動力源的第一輛汽車,而不是蒸汽機。
但也有別的人選,例如1620年,義大利人布蘭卡發明「反擊渦輪式蒸汽輪機」,用以帶動輪車。十五世紀時達文西在未確認的時代,設計出一輛發條驅動的車輛。1649年,德意志的表匠漢斯‧郝丘,根據達文西的設計,做出一輛用發條驅動的車子。
1672年耶穌會修士南懷仁曾設計一個用蒸汽作為動力來源的車,給當時中國的康熙帝,是一個65公分長的玩具車,無法載人或司機,不確定設計的車輛後來是否製作成功,這可能是最早設計的汽車。
1769年,法國陸軍工程師尼古拉·約瑟夫·居紐(Nicolas-Joseph Cugnot)製造出第一輛蒸汽機驅動的汽車。由於試車時轉向系統失靈,撞到般聖奴兵工廠的牆壁上粉身碎骨,這是世界上第一起機動車事故。
歷史上好多發明都有誰是第一家的爭論,這並不奇怪,因為有類似的發明思想,並將思想轉化為行動的人,絕對不會是單獨的一個,但是誰最後出名,這裡面既與機遇,也與個人後來對發明的改進程度相關。
D. 四大發明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此一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指南針是中國發明的,但開始使用的時間及發明時間無法確知,僅知道大約在西元前三世紀中國人就知道磁的現象了,且從文獻中也可知道記載著羅盤使用時間大約是西元一世紀。現在一般認為在北宋時期已經普及使用。
火葯自秦漢以後,煉丹家用硫磺、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葯的配方。三國時魏國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葯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葯應用的先河。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歐洲人約在13世紀時才懂得黑火葯的作用,而經過數個世紀的發展與改良,主要是粒狀火葯和火帽等發明,黑火葯兵器乃逐步取代冷兵器,在陸地戰爭戰術、攻城築城技術以及海軍戰列艦的發展和戰術等各方面,造成革命性的影響。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傑出貢獻之一。 發明地點: 洛陽。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是東漢時期,傳言是蔡倫發明,其實蔡倫只是改造了紙。但是考古專家已找到更早的紙。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木活字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E. 紙是由誰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紙是誰發明的?它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F. 最早的紙是在什麼時期發明的
東漢時期蔡倫發明的。但是後來在各地尤其是陝西發現了不少麻製作的紙張,有名的是「灞橋紙」。這就說明了人們發明紙的歷史應該比較早。在馬王堆漢墓還是很多戰國、西漢時期的墓葬中多數是竹簡、木簡,以及帛書,說明使用紙張的人數是比較少的,與價格較高有關系。
只有到了東晉末年桓玄專政時期才出現用紙代替以前所有的書寫材料。
G. 誰發明的紙在哪個時期發明的
628戰隊隊長為您回答:最早在西漢漢武帝時候就有了紙,具體的發明者已不可考東漢的蔡倫只是改進了造紙工藝,降低紙張的成本而已。
H. 拼音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漢語拼音的起源與發展:
1815年到1823年之間,在廣州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了一部《中文字典》,這是最早的漢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設計的拼音方案來拼寫漢語的廣東方言,實際上是一種方言教會羅馬字。1931年到1932年間,有兩個外國傳教士提出了「辣體漢字」,這是一種根據《廣韻》設計的、以音節為單位的漢語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幾乎都有不同的拼寫法,拼寫的是方言。
這些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為以後的漢語拼音運動提供了經驗。五四運動之後,
興起了中國的拉丁化新文字運動 。
正式成立: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准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2008年9月,中國台灣地區確定中文譯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為採用「漢語拼音」,涉及中文英譯的部分,都將要求採用漢語拼音,自2009年開始執行。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
I. 最早的紙是在什麼時期發明的
早在2200年前,西漢初期已有,但還是很粗糙,不被廣泛應用。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後,被認版為是現代造紙術的鼻權祖。
在蔡倫造紙術出現之前,在中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用竹簡、木牘、縑帛作為記事材料。
漢代,農業發達,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笨重的竹簡和昂貴的縑帛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尋求新的書寫材料已成為時勢所趨,造紙術就因此應運而生。
(9)在哪個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早期紙的使用
西漢勞動人民所造的紙並經過東漢的蔡倫改進以後,已經能滿足書寫的要求。對於蔡倫來說,改進的目的就是用來取代木牘、竹簡、縑帛等書寫、記錄文字的材料,由於紙質輕,價格低等優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東漢末年,山東人左伯,就是一個以造紙精美而聞名,當時的書法家都十分推崇左伯的紙,這就是說,在東漢末年,造紙技術大大提高。
公元2世紀4世紀,是竹簡、縑帛和紙張並用的時期,由於紙張的質量和產量不斷提高,紙張作為寫字用的材料,其使用的比列也越來越大,在這個時期,紙張已成為文人不可缺少的寫字材料。
總之,在紙張得到廣泛應用之後,使書寫材料重量大大的減輕,從而完全取代了過去的寫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