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墨子主動創造

墨子主動創造

發布時間:2021-09-13 06:54:01

1. 墨子發明了什麼

墨子的手工很巧,據說他用木頭削成的車軸,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體;用木料拼成的木鳥,能在天上飛三天;還比當時的巧匠公輸盤更早的發明了雲梯等等。在墨子的著作中,還有一部分學說涉及自然科學,如力學、光學、聲學等。 小孔成像原理還是墨子最早發現的。

2. 墨子發明的守城工具有哪些

墨子是一個精通機械製造的大家,在止楚攻宋時與公輸般進行的攻防演練中,已充分地體現了他在這方面的才能和造詣。他曾花費了3年的時間,精心研製出一種能夠飛行的木鳥。他又是一個製造車輛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時間內造出載重30石的車子。他所造的車子運行迅速又省力,且經久耐用,為當時的人們所贊賞。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幾乎諳熟了當時各種兵器、機械和工程建築的製造技術,並有不少創造。在《墨子》一書中的「備城門」、「備水」、「備穴」、「備蛾「、「迎敵祠」、「雜守」等篇中,他詳細地介紹和闡述了城門的懸門結構,城門和城內外各種防禦設施的構造,弩、桔槔和各種攻守器械的製造工藝,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構築技術。
麻煩採納,謝謝!

3. 簡述歷史墨子的基本思想

學術思想
墨子的思想
① 兼愛非攻
他的「非命」、「兼愛」之論,和儒家「天命」、「愛有等差」相對立。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要求「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他反對戰爭,要求和平。[9]
② 天志明鬼
所謂天志就是天有意志,天愛民,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9]
③ 尚同尚賢
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於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9]
④ 節用節葬
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久喪厚葬無益於社會。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三代聖王一樣,過著清廉儉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9]
⑤ 非樂
墨子極其反對音樂,甚至有一次出行時,聽說車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馬掉頭。他認為音樂雖然動聽,但是會影響農民耕種,婦女紡織,大臣處理政務,上不合聖王行事的原則,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對音樂。[9]
⑥ 非命
墨子一方面肯定天有意志,能賞善罰惡,藉助外在的人格神服務於他的「兼愛」,另一方面又否定儒家提倡的天命,主張「非命」。認為認得壽夭,貧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亂都不是由「命」決定的,只要通過人的積極努力,就可以達到富,貴,安,治的目標。墨子反對儒家所說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認為這種說法「繁飾有命以叫眾愚朴之人」墨子看到這種思想對人的創造力的消磨與損傷,所以提出非命。[9]
在墨家整個思想體系中,軍事思想佔有重要位置。《墨子》軍事思想是處於弱者地位的自衛學說,其主要內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

政治思想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 治者發動 戰爭帶來的禍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逸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 」來充當; 而人民與天子國君,則都要服從天志 ,發揚兼愛,實行義政,否則,就是非法的,這就是「 一同天下之義」。[21]

軍事思想
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
墨子認為,當時進行的戰爭均屬掠奪性非正義戰爭,在《非攻》
墨子
諸篇中,反復申訴非攻之大義,認為戰爭是凶事。他說,古者萬國,絕大多數在攻戰中消亡殆盡,只有極少數國家倖存。這就好比醫生醫了上萬人,僅僅有幾人痊癒,這個醫生不配稱之為良醫一親友,戰爭同樣不是治病良方。歷史上好戰而亡的統治者不可勝數。這無異於給那些企圖通過攻戰來開疆拓土吞並天下的人以當頭棒喝。所以墨子主張,以德義服天下,以兼愛來消弭禍亂。在墨子眼裡,兼愛可以止攻,可以去亂。兼愛是非攻的倫理道德基礎,非攻是兼愛的必然結果。[10]
墨子主張非攻,是特指反對當時的「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的掠奪性戰爭。墨子以是否兼愛為准繩,把戰爭嚴格區分為「誅」(誅無道)和「攻」(攻無罪),即正義與非正義兩類。「兼愛天下之百姓」的戰爭,如禹攻三苗、商湯伐桀、武王伐紂,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指示,有鬼神的幫助,是正義戰爭。反之,大攻下,強凌弱,眾暴寡,「兼惡天下之百姓」的戰爭。是非正義的。[10]
墨子還堅決無情地揭發當時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無盡的災難:
① 貽誤農時,破壞生產。農業是斬斷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10]
② 搶劫財富,不勞而獲。竊入桃李,搶人犬豕雞豚、牛馬,殺人越貨者,「謂之不義」,攻小國,「入其溝境,刈其莊稼,斬其樹木」,同樣是「不與其勞就其實,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義行為。[10]
③ 殘害無辜,掠民為奴。墨子指出,大國君主命令軍隊攻小國,「民之格者,則逕殺之。不格者,則系操而歸。丈夫以為仆圉胥靡,婦人以為舂酋。」[10]
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
墨子「惟非攻,是以講求備御之法」,從「非攻」出發,《墨子》論述了作為弱小國家如何積極防禦的問題。墨子深知,光講道理,大國君主是不會放棄戰爭的,因而主張「深謀備御」,以積極防禦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這些研究防禦作戰的論述,集中在《備城門》以下十一篇,形成了一個以城池防守為核心的防禦理論體系,概言之,包括三個方面內容。[10]
一是倡導積極准備,力爭做到有備無患。「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凶飢;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城廓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必無備慮,不可以應卒。」只有在戰前進行後勤、城防、軍備、外交、內政等物質和精神上諸方面的充分准備,才能造成守城防禦戰斗中的有利條件和主動地位,贏得防禦作戰勝利。[10]
二是「守城者以亟敵為上」的積極防禦指導思想。墨子認為在守城防禦中,應守中有攻,積極殲敵。「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是下策。「亟傷敵」的具體措施是:利用地形、依託城池,正確布置兵力;以國都為中心,形成邊城、縣邑、國都的多層次縱深防禦,層層阻擊,消耗敵人;頑強堅守與適時出擊結合。[10]
三是在防禦作戰具體戰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防禦作戰戰術原則。《備城門》等篇,墨子通過禽滑厘的詢問,對十二種攻城方法一一對以有效防禦。如高臨法、水攻法、穴攻法等,是當時頗為先進的攻城術,墨子對以別具匠心的應對措施,並詳細解說守城器械的製作方法、使用技巧等。[10]
墨子防禦理論在中國兵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世有關防禦原則和戰術的記述,多祖述《墨子》,以至於一切牢固的防禦也被籠統稱為「墨守」。如果說范蠡是從戰略高度提出了樸素的積極防禦理論,墨子則更多從作戰角度探討防禦,形成了較完備的防禦作戰理論體系,而這一體系恰好與孫子以進攻為主的作戰理論形成互補關系,對傳統兵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10]

哲學思想
① 認識論
墨子的哲學建樹,以認識論和邏輯學最為突出,其貢獻是先秦其他諸子所無法比擬的。[21]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他以 「 耳目之
墨子
實 」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准,即三表:「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發)以為刑政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 、「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准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繫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但墨子並沒有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
墨子認為,人的知識來源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聞知、說知和親知。他把聞知又分為傳聞和親聞二種,但不管是傳聞或親聞,在墨子看來都不應當是簡單地接受,而必須消化並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因此,他強調要「循所聞而得其義「,即在聽聞、承受之後,加以思索、考察,以別人的知識作為基礎,進而繼承和發揚。[21]
墨子所說的「說知」,包含有推論、考察的意思,指由推論而得到的知識。他特別強調「聞所不知若已知,則兩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識去推知未知的知識。如已知火是熱的,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熱的;圓可用圓規畫出,推知所有的圓都可用圓規度量。由此可見,墨子的聞知和說知不是消極簡單地承受,而是蘊涵著積極的進取精神。[21]
除聞知和說知外,墨子非常重視親知,這也是墨子與先秦其他諸子的一個重大不同之處。墨子所說的親知,乃是自身親歷所得到的知識。他把親知的過程分為「慮」、「接」、「明」三個步驟。「慮」是人的認識能力求知的狀態,即生心動念之始,以心趣境,有所求索。但僅僅思慮卻未必能得到知識,譬如張眼睨視外物,未必能認識到外物的真象。因而要「接」知,讓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去與外物相接觸,以感知外物的外部性質和形狀。而「接」知得到的仍然是很不完全的知識,它所得到的只能是事物的表觀知識,且有些事物,如時間,是感官所不能感受到的。因此,人由感官得到的知識還是初步的,不完全的,還必須把得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整理、分析和推論,方能達到「明」知的境界。總之,墨子把知識來源的三個方面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在認識論領域中獨樹一幟。[21]
② 邏輯學
墨子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體系的重要開拓者之一。墨辯和因明學、古希臘邏輯學並稱世界三大邏輯學。他比
《墨子解說》
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為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於邏輯類推或論證的范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准,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於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於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22]
由這一思維法則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一系列的思維方法。他把思維的基該方法概括為「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小取」)。也就是說,思維的目的是要探求客觀事物間的必然聯系,以及探求反映這種必然聯系的形式,並用「名」(概念)、「辭」(判斷)、「說」(推理)表達出來。「以類取,以類予」,相當於現代邏輯學的類比,是一種重要的推理方法。此外,墨子還總結出了假言、直言、選言、演繹、歸納等多種推理方法,從而使墨子的辯學形成為一個有條不紊、系統分明的體系,在古代世界中別樹一幟,與古代希臘的邏輯學、古代印度的因明學並立。[21]

科學思想
① 提出宇宙論
墨子認為,宇宙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個體或局部都是由這個統一的整
墨子
體分出來的,都是這個統一整體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也就是整體包含著個體,整體又是由個體所構成,整體與個體之間有著必然的有機聯系。從這一連續的宇宙觀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關於時空的理論。他把時間定名為「久」,把空間定名為「宇」,並給出了「久」和「宇」的定義,即「久」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時間,「宇」為包括東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間,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不間斷的。[21]
在給出了時空的定義之後,墨子又進一步論述了時空有限還是無限的問題。他認為,時空既是有窮的,又是無窮的。對於整體來說,時空是無窮的,而對於部分來說,時空則是有窮的。他還指出,連續的時空是由時空元所組成。他把時空元定義為「始」和「端」,「始」是時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端」是空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這樣就形成了時空是連續無窮的,這連續無窮的時空又是由最小的單元所構成,在無窮中包含著有窮,在連續中包含著不連續的時空理論。[21]
在時空理論的基礎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運動論。他把時間、空間和物體運動統一起來,聯系在一起。他認為,在連續的統一的宇宙中,物體的運動表現為在時間中的先後差異和在空間中的位置遷移。沒有時間先後和位置遠近的變化,也就無所謂運動,離開時空的單純運動是不存在的。[21]
對於物質的本原和屬性問題,墨子也有精闢的闡述。在先秦諸子中,老子最早提出了物質的本原是「有生於無」(《老子》第1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第40章)。墨子則首先起來反對老子的這一思想,提出了萬物始於「有」的主張。他指出,「無」有二種,一種是過去有過而如今沒有了,如某種滅絕的飛禽,這不能因其已不存在而否定其曾為「有」;一種是過去就從來沒有過的事物,如天塌陷的事,這是本來就不存在的「無」。本來就不存在的「無」不會生「有」,本來存在後來不存在的更不是「有」生於「無」。[21]
由此可見,「有」是客觀存在的。接著,墨子進而闡發了關於物質屬性的問題。他認為,如果沒有石頭,就不會知道石頭的堅硬和顏色,沒有日和火,就不會知道熱。也就是說,屬性不會離開物質客體而存在,屬性是物質客體的客觀反映。人之所以能夠感知物質的屬性,是由於有物質客體的客觀存在。[21]
② 數學論述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
《墨子》
他給出了一系列數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21]
墨子所給出的數學概念主要有:
關於「倍」的定義。墨子說:「倍,為二也。」(《墨經上》)亦即原數加一次,或原數乘以二稱為「倍」。如二尺為一尺的「倍」。關於「平」的定義。墨子說:「平,同高也。」(《墨經上》)也就是同樣的高度稱為「平」。這與歐幾里得幾何學定理「平行線間的公垂線相等」意思相同。[21]
關於「同長」的定義。墨子說:「同長,以正相盡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兩個物體的長度相互比較,正好一一對應,完全相等,稱為「同長」。[21]
關於「中」的定義。墨子說:「中,同長也。」(《墨經上》)這里的「中」指物體的對稱中心,也就是物體的中心為與物體表面距離都相等的點。[21]
關於「圜」的定義。墨子說:「圜,一中同長也。」(《墨經上》)這里的「圜」即為圓,墨子指出圓可用圓規畫出,也可用圓規進行檢驗。圓規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廣泛地應用,但給予圓以精確的定義,則是墨子的貢獻。墨子關於圓的定義與歐幾里得幾何學中圓的定義完全一致。[21]
關於正方形的定義。墨子說,四個角都為直角,四條邊長度相等的四邊形即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來畫圖和檢驗。[21]
這與歐幾里得幾何學中的正方形定義也是一致的。[21]
關於直線的定義。墨子說,三點共線即為直線。三點共線為直線的定義,在後世測量物體的高度和距離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晉代數學家劉徽在測量學專著《海島算經》中,就是應用三點共線來測高和測遠的。漢以後弩機上的瞄準器「望山」也是據此發明的。[21]
此外,墨子還對十進位值制進行了論述。中國早在商代就已經比較普遍地應用了十進制記數法,墨子則是對位值制概念進行總結和闡述的第一個科學家。他明確指出,在不同位數上的數碼,其數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數位上,一小於五,而在不同的數位上,一可多於五。這是因為在同一數位上(個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當一處於較高的數位上時,則反過來一包含了五.十進制的發明,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中所說:「商代的數字系統是比古巴比倫和古埃及同一時代的字體更為先進、更為科學的」,「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21]
③ 物理學研究
墨子關於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到力學、光學、聲學等分支,給出了不少物理學概
墨子
念的定義,並有不少重大的發現,總結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學定理。[21]
首先,墨子給出了力的定義,說:「力,刑(形)之所以奮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即使物體運動的作用叫做力。對此,他舉例予以說明,說好比把重物由下向上舉,就是由於有力的作用方能做到。同時,墨子指出物體在受力之時,也產生了反作用力。例如,兩質量相當的物體碰撞後,兩物體就會朝相反的方向運動。如果兩物體的質量相差甚大,碰撞後質量大的物體雖不會動,但反作用力還是存在。[21]
接著,墨子又給出了「動」與「止」的定義。他認為「動」是由於力推送的緣故,更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止,以久也,無久之不止,當牛非馬也。」的觀點,意思是物體運動的停止來自於阻力阻抗的作用,如果沒有阻力的話,物體會永遠運動下去。這樣的觀點,被認為是牛頓慣性定律的先驅,比同時代全世界的思想超出了1000多年,也是物理學誕生和發展的標志(亞理士多德認為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沒有力物體就不會運動,而停止是物體的本性,這樣的觀點是符合常人觀測的結果的,卻是膚淺和錯誤的)。[21]
關於杠桿定理,墨子也作出了精闢的表述。他指出,稱重物時秤桿之所以
墨子
會平衡,原因是「本」短「標」長。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說,「本」即為阻力臂,「標」即為動力臂,寫成力學公式就是動力×動力臂(「標」)=阻力×阻力臂(「本」)。此外,墨子還對杠桿,斜面、重心、滾動摩擦等力學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這里就不一一贅述。在光學史上,墨子是第一個進行光學實驗,並對幾何光學進行系統研究的科學家。如果說墨子奠定了幾何光學的基礎,也不為過分,至少在中國是這樣。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卷中所說,墨子關於光學的研究,「比我們所知的希臘的為早」,「印度亦不能比擬」。[21]
墨子首先探討了光與影的關系,他細致地觀察了運動物體影像的變化規律,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題。也就是說,運動著的物體從表觀看它的影也是隨著物體在運動著,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因為當運動著的物體位置移動後,它前一瞬間所形成的影像已經消失,其位移後所形成的影像已是新形成的,而不是原有的影像運動到新的位置。如果原有的影像不消失,那它就會永遠存在於原有的位置,這是不可能的。因此,所看到的影像的運動,只是新舊影像隨著物體運動而連續不間斷地生滅交替所形成的,並不是影像自身在運動。墨子的這一命題,後來為名家所繼承,並由此提出了「飛鳥之影未嘗動」的命題。[21]
隨之,墨子又探討了物體的本影和副影的問題。他指出,光源如果不是
墨子像
點光源,由於從各點發射的光線產生重復照射,物體就會產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是點光源,則只有本影出現。
接著,墨子又進行了小孔成像的實驗。他明確指出,光是直線傳播的,物體通過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這是因為光線經過物體再穿過小孔時,由於光的直線傳播,物體上方成像於下,物體下部成像於上,故所成的像為倒像。他還探討了影像的大小與物體的斜正、光源的遠近的關系,指出物斜或光源遠則影長細,物正或光源近則影短粗,如果是反射光,則影形成於物與光源之間。[21]
特別可貴的是,墨子對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進行了相當系統的研究,得出了幾何光學的一系列基本原理。他指出,平面鏡所形成的是大小相同、遠近對稱的像,但卻左右倒換。如果是二個或多個平面鏡相向而照射,則會出現重復反射,形成無數的像。凹面鏡的成像是在「中」之內形成正像,距「中」遠所成像大,距「中」近所成的像小,在「中」處則像與物一樣大;在「中」之外,則形成的是倒像,近「中」像大,遠「中」像小。凸面鏡則只形成正像,近鏡像大,遠鏡像小。這里的「中」為球面鏡之球心,墨子雖尚未能區分球心與焦點的差別,把球心與焦點混淆在一起,但其結論與近現代球面鏡成像原理還是基本相符的。[21]
墨子還對聲音的傳播進行過研究,發現井和罌有放大聲音的作用,並加以巧妙地利用。他曾教導學生說,在守城時,為了預防敵人挖地道攻城,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置大罌於井中,罌口綳上薄牛皮,讓聽力好的人伏在罌上進行偵聽,以監知敵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於何方,而作好御敵的准備(原文是:令陶者為罌,容四十斗以上,……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內迎之)。盡管當時墨子還不可能明白聲音共振的機理,但這個防敵方法卻蘊含有豐富的科學內涵。[21]
④ 機械製造方面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相比。墨子擅長防守城池,在
墨子
止楚攻宋時與公輸般進行的攻防演練中,已充分地體現了他在這方面的才能和造詣。他曾花費了3年的時間,精心研製出一種能夠飛行的木鳥(風箏、紙鳶),成為我國古代風箏的創始人。他又是一個製造車輛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時間內造出載重30石的車子。他所造的車子運行迅速又省力,且經久耐用,為當時的人們所贊賞。[21]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幾乎諳熟了當時各種兵器、機械和工程建築的製造技術,並有不少創造。在《墨子》一書中的「備城門」、「備水」、「備穴」、「備蛾「、「迎敵祠」、「雜守」等篇中,他詳細地介紹和闡述了城門的懸門結構,城門和城內外各種防禦設施的構造,弩、桔槔和各種攻守器械的製造工藝,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構築技術。他所論及的這些器械和設施,對後世的軍事活動有著很大的影響。[21]

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艱苦實踐、服從紀律」,並且提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

4. 墨子主張的現實意義

墨子經濟思想的現實意義 在墨子的經濟思想中有很多具有現實意義的內容,下面僅選擇其中對當今的社會主義建設具有較明顯的指導意義的部分加以論述。 (一)「兼愛」、「非攻」的現實意義 「兼愛」、「非攻」的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大到國際交往,小到人與人之間。「兼愛」、「非攻」的原則運用到國際交往中,就是要堅持和平共處的原則。如今,倡導和平、反對武力成為世界各國處理國際問題的共識。各個國家不論大小強弱都應該被平等地視為國際社會的一員。正如墨子所提倡的「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29},「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30}。 把「兼愛」、「非攻」的思想運用到人際交往中,則正如墨子所提出的「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兼愛」的思想與當今的「博愛」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處,要求平等地看待關愛其他人,要求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寬容,這對培育良好的人際關系網,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人際環境是頗有益處的。 (二)追求平等的「非命」論的現實意義 「非命」思想可以看作當時乃至現在的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他第一次把人的主體性以系統的理論形式表達出來,認為決定自身命運的是人而不是天,人們只要通過努力,都能過上富足、安定的生活,這體現了墨家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人生哲學。 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人,經濟建設有賴於人的努力,如果沒有人的主動創造,就不會有經濟的發展。墨子的「非命」論是對天命論的有力抨擊,能夠激發人們生產的積極性,激發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熱情。 (三)「節用」消費思想的現實意義 墨子「節用」的消費思想對我國當今的經濟發展、社會建設都具有不可小視的作用。首先,它有利於遏制消費的兩極化,在滿足多數人消費需求的基礎上,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其次,墨子「節用」消費思想主要針對的是社會上層,要求統治者「節於民,誨於民」,以身作則,教育民眾,這一思想對於警示當今社會存在的鋪張浪費、公款吃喝的現象具有積極意義。再次,「節用」思想對遏制當前浪費資源的現象也有積極意義。如今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可供利用的資源越來越廣泛,使得一些人產生過度樂觀的情緒,在生產生活過程中不注重節約資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費,這對尚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國的經濟建設是極為不利的。 總之,墨家思想雖沒有像儒家文化那樣成為影響我國幾千年歷史的主流思想,但其經濟思想中的精髓不論對當時還是當今的社會都具有不可磨滅的進步意義

5. 墨子兩千多年前的發明創造,源於他的哪些精神品質

人生永存,就很多人。厲害。

6. 墨子造木牛流馬、機器人和木鳥等一系列創造引自哪裡

墨子確實和魯班在同一時代造出了木鳥。
具體的內容出自《墨子.魯問》——「公輸子(魯班)削竹木以為鵲」,「三日不下。」他還造了能載人的大木鳶,在戰爭中擔任偵查的任務。
但是類似木牛流馬的裝置卻不是墨子首創的,而是魯班:
王允的《論衡.儒增篇》說「巧工為母作木馬車,木人御者,機關備具,載母其上,一驅不還,遂失其母。」母親就這樣不見了蹤影。而父親呢,命運更慘。根據唐朝一本《酉陽雜俎》記述,魯班曾遠離家鄉做活,因為念妻心切,就做了一隻木鳶,只要騎上去敲幾下,木鳶就會飛上天,飛回家去會妻子。沒多久,妻子就懷孕了。魯班的爸爸覺得很奇怪媳婦怎麼會懷孕呢,於是魯班的太太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父親。後來有一次,魯班的父親趁魯班回家時偷偷地騎上木鳶,照樣也敲了幾下,木鳶也飛了起來。但哪知一飛竟然飛到了蘇州,當地人見到由天上降下個人來,當他是妖怪,便將魯班的父親給活活打死了。

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並未發明出什麼木牛流馬,這些都是羅老先生在《三國演義》中附會的,為了烘托諸葛亮的聰明才幹。
如果要了解真正的歷史,我勸大家不要看《三國演義》,而要去看《三國志》,那裡面寫的才是比較客觀的歷史。

7. 墨子的主要思想

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義叫墨翟,魯陽(今魯山縣)人。墨子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以及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創立墨家學說,還有《墨子》一書傳世。主要內容包括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以及非命等十項,他把兼愛作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當成支點。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和儒家並稱「顯學」。墨子死後,墨家分成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他自稱為「鄙人」,被人稱作「布衣之士」。墨子曾當過宋國大夫,他是一個同情農民百工的士人。墨子以前向儒者學習孔子之術。但後來慢慢對儒家繁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拋棄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墨子一生,一面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一面不遺餘力地反對兼並戰爭。

墨家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以及嚴密紀律的團體,最高領袖是「巨子」,墨家的成員都叫「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指導,聽從指揮。墨子的親信弟子有幾百人,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曾走遍中國。

墨子的學說思想有:1.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和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2.天志明鬼。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又一特點。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與制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一大亮點。3.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和天子都和天志相同,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就包括選舉賢者當官吏,選舉賢者成為天子國君。4.節用節葬。他們批評君主以及貴族的奢侈浪費,特別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的風俗。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有認識論方面。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和無,不要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以及所聽到的為依據,得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准,墨子將「事」、「實」和「利」結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以及社會效果為准繩,盡量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墨子還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來建立以及論證自己的政治和倫理思想。

《墨子》這本書是墨子的弟子和他的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記錄。《墨子》有些是記載墨子言行,論述墨子思想,主要是前期墨家的思想;還有一些是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以及邏輯思想,還有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是後期墨家的思想。其中還有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尤其是天文學、幾何光學以及靜力學。

《墨子》的內容還涉及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以及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和他的後學的重要史料。

墨子在科學技術領域中的成就以及貢獻是多方而的。在墨子看來,宇宙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個體和局部都是由這個統一的整體分出來的,都是這個統一整體的組成部分。墨子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系列數學概念的命題以及定義。他給出的數學概念有:關於「倍」、「同長」、「中」(即物體的對稱中心)、圓還有正方形以及直線的定義。此外,墨子還對十進位值制進行了論述。墨子對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力學、光學以及聲學等分支。墨子精通機械製造,研製出一種能夠飛行的木鳥,造出載重30石的車子,他還知道當時各種兵器、機械以及工程建築的製造技術,並有不少創造。

墨子的哲學建樹,以認識論和邏輯學最為突出,他的貢獻是先秦其他諸子所無法比擬的。墨子認為,人的知識來源有聞知、說知以及親知三種途徑。墨子還是中國邏輯學的奠基者。

中國古代戰爭最著名的守城戰術典籍也是墨家的《墨子》。

綜上所述,墨子在中國古代傑出科學家的行列中堪稱佼佼者之一。遺憾的是,墨子在科技領域中的理性靈光,隨著以後墨家的衰微,幾近熄滅。後世的科學家大多注重實用,忽視理性的探索,這是中國科技史上的莫大損失。

8. 墨子的思想主張是什麼哪篇文章可以體現出來

先秦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和邏輯學家。墨子的管理思想也非常豐富。挖掘墨子的管理思想對於弘揚東方管理文化、對於促進當分管理科學
的發展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對於當今企業管理與行政管理亦具有相當的借鑒作用。
一.以人為本

《墨子·修身》篇認為,君子作戰雖然有陣法,但是勇敢是其根本所在;治喪雖然有喪禮,但是哀悼是其根本;士人雖然有學問,但是品行是其根本。所以栽樹時根基立得不安穩,就不要求得枝葉繁茂;連左右的人都不親近,就不要求遠方的人了;連親戚都不歸附,就不要談外交了;辦事沒有終與始,就不要求成就多種事業;列舉事物卻不明確.就不要求廣見博
聞了。所以,古代聖王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招徠遠方賢人。君子明察左右人,因此左右人的行為就修好了;看見不修行或毀譽的人就反躬自問,因此用怨恨反省自身,行為就可
以修正了。讒言惡語不去聽它,攻擊斥責他人的言論,不要去說;殺傷人家孩子的念頭,心中不能產生。這樣即使有低毀的人,也將沒有所依賴的。

墨子的意思是說,大凡做事都要有其根本。對於土人來說,品行是其根本。君子明察左右人的善行以借鑒,看見品行較差的人即反省自己,因此自己的品行就可以修正。不聽讒言,不說惡語,不存害人之心,雖有惡人影響,也不會起作用。墨子之意在於君子要在社會上有所作為,必須首先修身。這是在講修身的必要性。《修身》篇義雲:"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其意為意志不堅強的人智力就不會發達,出言不守信用的人行事就不會成功。擁有錢財不能分給他人者,不值得與其交友;不能忠實堅持為人之道、不能廣博認識事物、不能明察是非者,不值得與其同游。《修身》篇還說:"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故其文意為,"源頭混濁,水流不能清澈;行為無信,名聲必然敗壞。"墨子在此著力強調君子修身的重要性。人在社會上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要從修身做起,必須要鑄就高尚的品行。這才是一切事業的起點。此外,墨子還在《所染》篇中強調朋友的優劣對人的影響。

《兼愛中》雲:"於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其意為,仁義之士所要做的事,必然是興盛天下人的利益,消除天下人的危
害,以此作為自己的事業。就也是說,君子要興盛天下人的公利,消除天下人的公害。

《經上八》又雲:"義,利也。"可見,墨子所言的"興天下之利",就是要興天下之正義或公義。為此,仁人君子必須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社會正義感。這也是君了為人的根本
原則之所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可謂這一含義的延伸。

面對當時社會上"強之劫弱、眾之暴寡、許之謀愚、貴之敖賤"(《兼愛下》)的弱肉強食的丑惡現象,墨子提出:"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兼愛中》)其意思是,
用所有的人都相互愛護同時相互給予利益的方法來改變丑惡的時弊。墨子認為"做有利他人之事,並不意味著只利於他人,其實利益是相互的,因而決不可做犧牲他人的事情。犧牲他
人利益的同時亦將損害自己。……只有人們各不相害,彼此相利,把個人利益建立在整體利益之中,並把兩者糅和在一起,才能實現富國安民之願望。"墨子將個人利益建立在整體利
益之中這一思想是非常卓越的,因為離開了整體的利益,個人利益是根本無法實現的。整體利益至上,也就是國家利益至上,社會利益至上。

《兼愛中》二:"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現其身。'"其意即"兼相愛交相利"如何做呢?那就是,看待別人的國家就好象看待自己的國家,看別人的家族就象看自己的家族,看別人的身體就象看自己的身體一樣。墨子在此提出了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重要原則--一換位原則,"視人若己",就是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可以避免誤解、消除沖突。

實現"兼相愛交相利",才能"諸侯相愛則下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
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兼愛中》)就是說,諸侯因相愛不再惡戰了,家主因為相愛不再相篡奪,
人人相愛不再相殘害;君臣因相愛而仁惠忠誠,父子因相愛而慈愛孝順,兄弟因相愛而和諧協調。大下人都相愛,強者就不會控制弱者,人眾就不會掠奪人少的,富裕的就不會欺侮貧
窮的,尊貴的就不會傲視低賤的,狡詐的就不會欺騙愚昧的。天一所有的禍害、篡奪、埋怨、憤恨等可以使其不再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相愛出現了,因此仁人之士贊譽它。

可見,只有"兼愛交利",社會上的一切禍患之源才得以消除;只有"兼愛交利",才能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一個協調的群體組織。中國人注重維持和諧的局面,維護整體的利益,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是中國文化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墨子晚一百年的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又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也是強調了民本與人
和的重要性,無疑也體現了墨子思想的影響。"交相利"就是互相給予對方利益,就是利他人、為他人。在墨子那裡,"'為人'是'人為'所要達到的目的,也是'人為'所考慮的角度、所瞄準的方向、所遵循的規范。"其深刻含義就是人的行為要利於人民、利於國家。

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思想之實質,"是一種柔性管理,它通過人們之間的互動的相愛來改善人際關系,消除破壞性沖突,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使人們既能'自愛'又能'愛人',從而每個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滿足,這符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會道德法律規范。"日本的池田大作認為"墨子的愛比孔子的愛更為現代人所需要。"威廉·大內在Z理論中所推崇的日
本企業文化,正是墨子這一思想的再現與復活,這對於增強企業的凝聚力無疑具有較大的作用。所以企業可以根據墨子思想塑造成功的企業文化。"兼相愛交相利"也是人際交往中的重
要原則--一尊重、互惠的體現。

通常,將任何以人為中心的學說稱為"人本主義",而在哲學上,通常指抽去人的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而把人僅僅看作一種生物的人學說,其代表人物是德國的費爾巴哈。所
謂人本管理,就是通過確立人在管理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繼而圍繞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去展開的一切活動。正因為墨子要求管理者愛護部下,為其著想,所以能充分調動
部下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墨子從修身,到愛他人、利他人、為他人。終究其實質,是提出了管理學的"人本管理"思想。直到20世紀30年代,美國梅奧(Mayor)等人的霍桑(Hawthrone)
實驗後,才開始注重人的感情,尊重的需要,重視人的價值等。這已經比墨子晚了約二千多年了。

《論語·里仁》中說:"君了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對於"義"很明白並且看重,而小人對於"利"很明白並且看重。墨子的義利相統一的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揚棄,
克服了君子只講"義"不講"利"的虛偽性,從而勇敢地正規"利",使"義"、"利"二者從對立走向了和諧統一。墨子的義利相統一的思想,實質上是一種經濟倫理思想,這對於當代的管理實踐極富借鑒意義。管理者對下屬應該講究"義利統一",不能只空有口頭上的表彰與承諾;上司對下屬的嘉獎也應該精神與物質兩者並重齊舉。

二、尚賢使能

墨子對於賢能人才的價值有著極其深刻的認識。《親土》篇雲:"入國而不存其土,則亡國矣。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
未曾有也。"意思是說,到一個國家主政卻不能蓄納賢土,那就要亡國了。發現賢人卻不急於舉用,賢人就會怠慢其國君。沒有賢才就不能處理危難,沒有賢才就不能與之謀慮國事。 怠慢賢才、忘記良土,而能使其國家保存的事,從未有過。賢人對於國家是如此重要,對於競爭日趨激烈的企業,又何嘗個是這樣呢?《尚賢上》篇雲:"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於眾賢而已。"意思是說,若國家擁有眾多賢良人土,那麼國家的治理就厚實、穩固;若國家擁有的賢良人士少,那麼國家的治理就薄弱、動盪。因此人人的首要任務,是使賢良人士增多。墨子在此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假設,即國家必須由賢良人士來治理。接著,墨子通過列舉"善射御之士"之例,說明了國家獲得賢良人士的方法,"譬若欲眾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善射御之士,將可得而眾也。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平,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良土,亦將可得而眾也。"就是說,欲使其國家善於射箭、駕車的人士增多,就必定要使其富裕、高貴、受尊敬、受贊譽,然後國內善於射箭、駕車的人士將可以獲得並且增多。況且又有賢良人士,德行厚重,言談思辨,道術廣博,這本來就是國家的珍寶,社稷的輔佐,也必將使其變得富裕、升得高貴,受到尊敬、獲到贊譽。然後國內的賢良之土也將可以得到並且會增多。

9. 墨子的故事

鏈接:

提取碼: fw5d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中華名人故事

10. 墨子的兩個發明創造是什麼

墨子超越時代的兩項發明

墨子生活在春秋末年至戰國初年,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頂級科學家。他在力學、光學、聲學、幾何、建築工程學等方面的造詣遠超於當世,傳說中的魯班(公輸盤)對其也甘拜下風。墨子不僅是科學理論的研究者,更是孜孜不倦的實踐者,是科學實驗的先驅。

《墨子》第十四、十五卷記載了墨家的軍事思想,主要講述防禦戰術理論,現存十一篇,人稱「墨家兵法」。其軍事防禦理論博大精深,戰術思想全面而又靈活多變,堪稱我國的古代軍事防禦戰術寶典。墨家善於將自然科學理論和實踐成果引入實戰,特別重視防禦器械、軍事技術的研究發明和應用。近日讀《墨子》,發現兩項在影視劇里看到過的技術,竟然是2400多年前的墨子發明的。

小時候看《地道戰》有這樣的鏡頭:日本鬼子為防止我軍通過地道接近、進攻堡壘,在護城河邊埋設了很多大缸,通過大缸監聽我軍挖設地道的聲音。《墨子.備穴第六十二》對此方法有詳細的記載。墨子研究聲音傳導規律發現,埋置在地下的罌(口小肚大的瓮)有放大聲音的作用。於是觸發靈感,採用「置罌法」偵聽敵方「穴攻」(通過挖地道進攻)動態,而後使用大型風箱「煙熏火攻」退敵的防禦戰術。具體做法是,提前燒制容量40斗的大罌,每隔30尺與地面持平埋設,罌口綳上牛皮,派專人伏在罌上監聽,判斷敵方鑿穴的進展及位置情況,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拒敵。墨子他老人家沒有想到,兩千多年後,這種防禦方法竟然被日本鬼子學會了。只是他們學藝不精,我們的地道還是挖到了碉堡底下,用炸葯把侵略者送上了天。

在電視劇《亮劍》中,政委趙剛命令被俘的偽軍用旗語同日軍聯系,故意發出錯誤的指令信息,然後率部順利突破敵軍包圍圈。旗語在《墨子.旗幟第六十九》中有專門記載:負責在城頭指揮作戰的將領調動兵力、調用作戰物資時,採用旗語的方式發令。如城上調用勁卒時,舉虎旗;調動壯年女子參戰時,舉姊妹旗;需要弓弩時舉狗旗;需要石頭時,舉白旗。總共設有十六種旗幟,分別代表不同的含義。守城將領在指揮作戰時,根據敵人的進攻態勢,也採用旗、鼓結合的方法指揮作戰。如敵人進攻到護城河邊時,舉大旗(旗桿長兩丈五尺,旗長一丈五尺)一面,擊鼓三下;當敵人進攻到城牆下(表明情況危急)時,舉大旗六面,擊鼓八下。各級將領根據職位高低,分別授予顏色、大小不同的旗幟,便於識別和戰時指揮。雖然2400多年前的旗語比現代簡單得多,但它採用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據了解,至今海軍和陸軍仍在使用旗語。

「墨家兵法」還提到很多防禦設施,如「懸門」、「連弩車」、「藉車」、「轉射機」等,多運用了杠桿、滑輪等力學原理,比古希臘的阿基米德還要早200年。更有意思的是,《墨子.備高臨第五十三》竟然有「城上以答羅矢」的記載,意思是「城上用雜草編制障礙物搜集敵方射來的箭矢」,這不就是「草船借箭」的前身嗎?看來諸葛亮一定讀過《墨子》!

閱讀全文

與墨子主動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