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博會譚盾跟一美國人合寫的那首歌
譚盾,美國人怎麼可能知道,肯定是譚盾加入了上海的方言特色
㈡ 譚盾的音樂特點及發展趨勢 成就
十幾年前,在紐約曼哈頓這個非常熱鬧的城市裡,有一位年輕的中國音樂家在街頭拉小提琴,那時候他剛剛副紐約不久,既需要多一些演出機會,也需要增加一點收入。不過,今天你要是想找他的話,恐怕就沒那麼容易了,因為他已經登堂入室,成為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了。他被《紐約時報》評為1997年度"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1999年因歌劇《馬可波羅》獲得格萊美作曲大獎;他為電影《卧虎藏龍》的作曲獲得200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獎";被《美國音樂》雜志評為2003年度"最佳作曲家"。他就是譚盾。
他以其鮮明而具有挑戰性的音樂觀念,與世界各主要樂團合作,曾指揮過的當代最重要的樂團包括:荷蘭皇家愛樂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美國費城交響樂團、英國BBC交響樂團、加拿大蒙特利爾交響樂團、日本NHK交響樂團、法國里昂交響樂團、悉尼交響樂團、巴西聖保羅交響樂團、倫敦小交響樂團及中國愛樂樂團等。
譚盾是誰
1957年8月18日譚盾出生於湖南長沙郊區思茅沖,自幼深受中華楚文化的影響,高中時下放到農村插隊,後在縣京劇團開始其職業音樂家的生涯。1978年,譚盾帶著一把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趙行道、黎音海直至獲得作曲碩士學位。1986年,譚盾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隨大衛.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學習並獲得博士學位。至今譚盾旅居於美國紐約。
早在大學時期,譚盾即為當時中央音樂學院著名的"四大才子"之一,1979年,22歲的譚盾創作了第一部交響樂作品《離騷》,就因使用了鼓、蕭等當時被認為是前衛的音響和技術而引起爭議。被同學郭文景稱"絕對是個天才"的他在1983年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國際作曲大獎(Weber prize in Dresden),1984年舉行的"譚盾中國器樂作品專場音樂會"發表了《天影》及《雙闕》等多首曲目,引起不少批評,卻也震撼了當時的民樂界。由於堅持在聲音、技術上的不斷探索,他被認為是中國先鋒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到美國後的譚盾也曾有過在街頭拉琴謀生的經歷,1989年,一首以自製樂器演奏的作品《九歌》問世後,譚盾終於在國際樂壇獲得成功,並不斷以令人驚奇的創作成為越來越被國際樂壇矚目的重要作曲家。
從1990年開始,譚盾進行了一系列試圖把劇場表演和樂隊結合起來的《樂隊劇場》創作,其中為音樂界著名的"克羅諾斯弦樂四重奏"而寫的《鬼戲》及為日本NHK交響樂團創作的《門》,因其特別的表現方式而引起轟動;《交響樂1997--天地人》由大提琴家馬友友、香港交響樂團和中華編鍾樂團於1997年香港回歸音樂會上首演;同年歌劇《馬可.波羅》成為當年國際樂壇最轟動的重要演出,並為譚盾贏來諸多好評與國際獎項;此外,他所創作的歌劇《牡丹亭》、為美國紐約愛樂樂團創作的協奏曲《水》以及為全球新千年電視慶典節目《2000 Today》所寫的同名交響曲和為紀念巴赫逝世250年、受巴赫音樂學院委約的《馬修受難曲》等不斷成功上演,譚盾多元化的音樂使他聲譽日隆。
1995年,受德國著名作曲家漢斯(Hans Werner Hanze)推薦,譚盾成為慕尼黑國際音樂戲劇比賽評委;1996年受日本著名作曲家武滿澈(Turu Takemitsu)提名獲加拿大格蘭.格德音樂獎(Glenn Gould Prize);1997年他被《紐約時報》評為"本年度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同年又被德國權威音樂雜志《歌劇世界》評為"本年度最佳作曲家";1999年譚盾榮獲當今世界最權威的格威文美爾作曲大獎;2001年他因電影《卧虎藏龍》的音樂贏得使他聲名遠播的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金像獎。
這一系列的過程是譚盾成功的過程,他因何成功,說起來卻要比這個過程顯得有趣。
譚盾意味著什麼
有人問譚盾:"音樂的未來是什麼?"他回答:"音樂的未來就是我現在,我現在做的一定是將來。"在2001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他有一番正好45秒的著名答辭:"作為一個作曲家,我的夢想是讓音樂成為無國界、跨領域的藝術。《卧虎藏龍》的原創音樂為東西方文化、情感與動作、高雅與通俗化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梁,開始了一次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旅程。這再一次證實了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是我創作靈感的源泉。現在這個夢想和這份努力經由奧斯卡金像獎、經由東西方的觀眾而廣泛傳揚,真是讓人歡心不已。我的另一個重要音樂創作理念就是融合被固有文化分隔成不同類別的音樂,讓它們互補長短:比如通過對精神與情感世界的細膩詮釋讓電影音樂更富於藝術性;通過引入新的表現形式和創新觀念而讓古典音樂更具有挑戰性、更能吸引眾多年輕觀眾。"雖然說的是《卧虎藏龍》的音樂,但卻說出了譚盾一貫的音樂理念和追求目標。
沒有一個人能像譚盾一樣,能成為這樣一個打破東方與西方、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傳統與現代、簡單與復雜的多元文化的理想存在:一個生長於中國的東方人,在東西方文化世界裡揮灑自如;一個曾經在農村務農的下里巴人,如今是世界文化圈中的貴賓;一個常常使用古老、自然樂器的音樂家,卻常常使這些樂器發出最不可思議的、先鋒的聲音;一個被認為是前衛先鋒的作曲家,卻擁有最大眾的音樂聽眾;一個音樂界的能人,卻讓他的音樂與戲劇、裝置等別的藝術門類融為一體……他自身多元文化的背景不斷給他提供了不斷打破各種界限、進行多元文化創作的壓力與可能,而他這種打破與創作也不斷豐富著他的背景。
"離經叛道"
最早令他名噪國際的是用"陶器"和"紙"來創作音樂,此外"石頭"和"水"也是他非常喜歡在音樂中使用的,有名的《陶土樂》、《水樂》、《紙樂》等實驗作品引起國際樂壇注意。除了用"陶器"和"紙"作為他編寫樂曲的配樂外,譚盾也比較喜歡以大提琴、編鍾等樂器作配樂,但那不一定是大提琴傳統的聲音,在《卧虎藏龍》中,譚盾讓馬友友將大提琴拉出了二胡的聲音,而在《交響樂1997--天地人》中,大提琴的聲音只能用"令人瞠目結舌"來形容。
將東西方音樂進行融合是譚盾慣用的方式,《卧虎藏龍》中以非洲鼓伴和中國音樂不過是小菜一碟;在歌劇《馬可波羅》中,他把西方歌劇與中國京劇唱腔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歌劇語言,給國際樂壇帶來的震動至今猶有餘響;在弦樂四重奏《鬼戲》中,他糅合了中國皮影戲、民謠《小白菜》和琵琶演奏,紙和水也成為樂器的一種,同時,每一個演奏者又像一出戲劇的表演者;這種融合在將京劇、歌劇、木偶劇、交響樂融為一體的多媒體交響曲--《門》和《周朝六舞圖》中更為變本加厲,《門》講述了中國的虞姬、日本的小春重生和西方的朱麗葉三位愛情悲劇的主角,在生死門前所袒露的愛情觀。作曲譚盾既是指揮,又擔任生死判官的角色。這部音樂作品還將流水聲和古老英文打字機的打字聲,與音樂有機地融合到一起,令人回味無窮。《周朝六舞圖》是譚盾為中國舞蹈家黃豆豆度身定製的作品,它用青銅編鍾為表達手段,配合譚盾富有個性的手擊和吟唱,再現了先秦祭祀場景。
這些令人不斷感到新鮮的創作並非一開始就贏得一片叫好聲,著名的《紐約時報》在把譚盾評為"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以前,也曾把他罵得狗血噴頭:"這個中國人為什麼一定要讓我們把啤酒和葡萄酒混到一塊喝呢?為什麼這個人一定要把小提琴寫成像京胡的樣子呢?"即使在西方也曾經有很多人說,東方就是東方,西方就是西方,這兩者從來就不可能在一起。多年來,中國藝術家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求一條逾越東西方文化鴻溝的道路,這種對話漫長而艱難。不光如此,譚盾自己說道:"無論是在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間,在通俗和非通俗之間,在主流文化和邊緣文化之間,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都有很多很多的隔閡,突破這些隔閡很難。"藝術的純粹與融合之間的爭論在長時間里一直未能休止,融合要不意味著新的生命力,要不什麼都不是,在一切爭議中,譚盾堅持並成功了。
至今有一種聲音認為,譚盾的成功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盛行的後現代拼貼風潮不無關系,譚盾本人對這種說法不以為然:"我根本不感興趣把中國的文化或者其他什麼跟美國的文化這么並列地'拼'在一起。"在他看來,他在國際樂壇的成功、《卧虎藏龍》獲奧斯卡獎,重要的是這無論對中國、世界文化來說,都是一種跨越、交流、沖擊的現象,尤其體現了東方文化在世界主流文化中的提升。
除此之外,我們不妨這樣理解,作為多元文化典型代表的譚盾的日漸走紅,與世界文化多元化融合風潮的興起是相關的,而他無疑是其間的領軍人物。在談到"音樂的未來是什麼"的時候,譚盾還說:"音樂的未來是無邊界的,但是是多樣的,我21世紀的最大夢想是,成都的小吃還是一樣的味道。"有人不太理解他的後半句話,他既然說世界的文化正打破邊界走向融合,為什麼希望"成都的小吃還是一樣的味道",但在譚盾看來,音樂沒有了邊界,但卻更加的多樣化,"成都小吃的味道"大概就是他身上的中華文化底蘊吧。
2001年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上,他的"永恆的水" 協奏曲和《卧虎藏龍》協奏曲以絕對全新的視覺聽覺沖擊力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水》這部作品的演出十分特別,台上全是水,水即獨奏樂器。譚盾為此專門做了50多種有關水的裝置,它們可以讓水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譚盾說:"我們天天的生活都與水有關,可是你聽到水的聲音沒有?"他為此講了一個故事:在紐約一個島上,一位猶太老人天天坐在海邊看水,譚盾問他:"你每天都在看什麼?"他答:"水有意思,在陸地上可以劃分美國、加拿大,但水是劃不開的,昨天有可能從我的家鄉來,明天又可能流到別處去,你看到每天的水是一樣的,但我看水天天是不一樣的。"譚盾說,這部作品一是強調人們生活與其中從未聽到的聲音,聽眾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二也算是環保,沈從文有幾句話,大意是,水除了流過山流過河,是否流過你的頭腦,你的身體,能不能聽到清澈、寧靜,也是物質環境對人的乞求。
聽音尋路
2004年10月31日,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作曲家譚盾推出的一部名為《地圖》的音樂作品倍受關注,在這部音樂作品中,譚盾將影像中原汁原味的湘西本土音樂與現場交響樂融為一體,並把它稱之為多媒體景觀音樂。近兩年,譚盾帶著他的這部作品在國內外巡迴演出,尤其是在湘西鳳凰演出時,譚盾曾經將演出舞台搭建在鳳凰古城北門碼頭的沱江河畔,3000多名當地居民聚集在此,現場聆聽了他們生命中的第一場交響音樂會。
其實"地圖"這個字,實際上它是一個,心力歷程的地圖,是一個文化的地圖,也是一個尋找過去與未來,尋找根與前景的一個地圖,跟傳統的現象蠻相和,因為人類的語言發明之前是有音樂的,在語言發明之前,他們是聽音尋路,過一個寨子的時候,過一個村的時候,你必須留下你的歌, 這樣所謂聽音尋路,聽到回聲,聽到對歌,聽到鄉間不同的口音,不同的音調,不同的節奏,尋找你的去路,尋找你要去的方向。那麼我覺得聲音的地圖可能是永恆的。它可能是超越於繪制的地圖,也超越於電腦的地圖,也超越於雷達的地圖,因為它是連接於我們生命和過去根的一種這樣的東西。所以地圖的含義從作曲的角度來說,實際上融合新的科技,融合媒體,融合電視,最重要全部集中在聲音,在音樂,在這種傳統的根的一個基礎上,去創作的一個樂曲和觀念。
譚盾的不同尋常的音樂理念和中國文化的底蘊讓他走出了一條超越常規的音樂創作之路。他做出了水樂、石樂等離經叛道的音樂,他的作品和為人都備受爭議。但這位被貼上另類標簽的音樂大師熱情似火的個性和對音樂的執著,是他給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二十多年來譚盾通過他的音樂把中國文化傳到世界,受到各地音樂愛好者的尊重和喜愛。其主要作品包括:五部交響戲劇系列、觀念音樂--自然系列、歌劇《茶》、多媒體交響協奏曲系列、《死與火:和畫家克利的對話》、四重奏與琵琶《鬼戲》、歌劇《牡丹亭》、由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委約的歌劇《馬科·波羅》、受德國"巴赫國際協會"委約的《復活之旅》、榮獲奧斯卡最佳電影原創音樂獎的《卧虎藏龍》、為張藝謀的電影《英雄》而寫的原創音樂、為香港回歸而作的《交響曲:天地人》、《世界交響曲》以及為世界著名鋼琴家朗朗改編創作的《八幅水彩畫的回憶》等等。而這些作品大都由世界著名指揮家和樂團及帕爾曼、馬友友這樣的大演奏家來演奏的。這些驕人的成績足以說明,譚盾已經用中國文化作為根基,融入世界音樂大氛圍中,並完全被世界所接納,所歡迎。
㈢ 譚盾是干什麼的啊
譚盾,作曲家,1958年出生,湖南人。1986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同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他是中央音樂學院「四大才子」之一,在校時創作的第一弦樂四重奏《風·雅·頌》運用民間曲調,中國宮廷音樂,廟堂贊歌等原始素材,給人清新、別致的感覺,獲得了1983年德里斯頓·韋伯爾作曲比賽二等獎。被新聞界、藝術界稱為「新潮音樂」、「先鋒派音樂」、「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到美國後,數家知名樂團聘他為樂團作曲,並出任BBC交響樂團(蘇格蘭)駐團作曲兼副指揮,1988年在美國舉辦了個人作品音樂會,這是中國音樂家在美國首次舉辦的音樂會。
1995年,吳子牛導演反映中國人民抗日的影片《南京大屠殺》,邀請譚盾為影片作曲。為了創作好該片音樂,譚盾不辭辛勞,不計報酬,深入劇組體驗生活,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重溫歷史,醞釀感情,全身心投入創作,並一改以往的創作風格,完全融入了電影表達的歷史氛圍中,音樂語言朴實無華,簡單明了,感人至深,是一部悲壯宏偉的交響詩魂。主題歌《不要哭啊,南京》用男低音獨唱,童聲合唱,男低音合唱三種形式來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貫穿整個音樂中的二胡與樂隊的交響協奏,好似一位嘗盡人間悲歡離合的老人在痛苦的回憶,在向孩子們講述著歷史。《南》片的音樂注入了創作者熱愛生命,嚮往和平的心願,強調了中華民族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統治下所經受的苦難,表現了中國人民對外來侵略者的反抗與期待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的吶喊,跳動音符,撼人心魄,具有東方中國人特有的表達方式。
1997年,譚盾為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紀念活動所作的《天·地·人》再一次震動了中國樂壇,樂曲展示了中國歷史悠久和領土的完整,表達了世界華人對統一的企盼。
憑《卧虎藏龍》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
獲第44屆格萊美四項提名:「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取自電影版《卧虎藏龍》主題曲:「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取自《卧虎藏龍》的《月光愛人》;「最佳古典音樂」,取自《卧虎藏龍》的《永恆的誓言》;「最佳古典音樂協奏曲」,取自譚盾的《易》吉他協奏曲。
㈣ 只談電影配樂,譚盾的跟久石讓的各有什麼特點
譚盾喜歡用鼓,久石讓喜歡用小提琴,譚盾的音樂氣勢足,久石讓的音樂走心
㈤ 譚盾的哪一部作品手稿與貝多芬的手稿收藏在一起
中國錯過了二十世紀這個音樂大變革的世紀,大部分聽眾所能接受的水平還是十九世紀的,很少有人懂譚盾。這個意義上,譚盾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㈥ 夏季旅遊推薦
1、寧波來 普陀山 3-4天
2、大源別山主峰 白馬峰 1777米 3-4天
3、蘇杭取得地方就多了 3-4天 杭州:西湖 小孤山 宋城 西溪濕地 千島湖等 蘇州:園林 和蘇州樂園 等等,還有周邊的烏鎮 上塘 無錫靈山大佛 常州恐龍園,三國水滸城 橫店影視城
看看地圖 周邊很多不錯的地方 呵呵
㈦ 卧虎藏龍譚盾所創造的插曲屬於什麼音樂
大提琴協奏曲
㈧ 倫敦奧運會頒獎時放的是火的戰車,中國呢
金聲玉振
頒獎音樂是著名作曲家譚盾創作的。譚盾介紹,在頒獎音樂的創作過程中,需要一個具有中國符號、中國民間特色、中國人精神傳統的音樂符號。經多方商量確定,他認為「茉莉花」是最好的代表。因為從香港回歸到北京申奧宣傳片,「茉莉花」旋律已經是一個音樂符號。
對此,趙東鳴評價說,頒獎音樂圓滿地營造了運動員接受加冕時庄嚴、隆重和神聖的氛圍,音樂氣勢恢宏、舒展大方,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特點。
根據奧運會頒獎程序要求和儀式音樂的慣例,頒獎儀式音樂由4個部分組成。包括標志音樂、入場音樂、頒獎音樂和退場音樂。
除了頒獎音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標志音樂。趙東鳴說,標志音樂在頒獎儀式開始前奏響,標志著頒獎儀式開始,音樂長度在25秒左右。「譚盾先生以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編鍾的原聲和玉磬的聲音融合了交響樂的演奏形成的,形成了『金聲玉振』的宏大音樂效果。」趙東鳴說,這個音樂的效果及優美的藝術創作與北京奧運會獎牌設計的理念一致,音樂唯美、時尚、完美地結合了古今音樂和民族元素,符合頒獎儀式的整體感覺。
關於「金聲玉振」的靈感,譚盾說,有一次他在上海喝茶的時候,發現一個古老的廟里有一塊匾,上面寫著「金聲玉振」。「這里不是音樂廳,怎麼會有『金聲玉振』呢?」這引起了譚盾的興趣,於是他趕緊回去尋找「金聲玉振」的來源。後來,他發現在兩千多年前,中華民族就提出了「金聲玉振」,體現了中國最傳統的和諧、融合、共存、共振的理念。
譚盾說,無論是中國的禪宗文化還是老子、孟子、孔子,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融合、開闊和永恆的價值。奧運來到中國,政治家來到中國、藝術家來到中國、經濟家來到中國,這不是偶然的,不是因為這里的物質,不是因為這里的市場,更重要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傳統文化對於未來的價值
㈨ 最牛中國作曲家是誰
、朱踐耳(ZHU JIANER)
(1)作曲家簡介:
朱踐耳,祖籍安徽涇縣。1922年生於天津。朱踐耳一生相當勤奮,他在許多重要的音樂創作領域都留下了成功的記錄。他的音樂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精美的表現形式,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主要藝術成就是交響音樂的創作活動。
(2)代表作品:
A:聲樂作品:《唱支山歌給黨聽》、《接過雷鋒的槍》、《清晰的記憶》等。
B:器樂作品:《納西一奇》交響音詩(1984)《第一、二、三、四交響曲》(1985-1990) 《節日序曲》(1958) 《天樂》嗩吶協奏曲(1989)
2、賀綠汀(HE LUTING)
(1)作曲家簡介:
賀綠汀原名賀楷,字客觀存在卿,號抱真。1903年7月20日生於湖南省邵縣。是中國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音樂理論家。賀綠汀作為20世紀中國新音樂的一位置早期實踐者,將歐洲音樂的傳統技法與民族音樂相結合。他的創作風格朴實簡練,渾然天成。
(2)代表作品:
《牧童短笛》(鋼琴曲)1934年, 《搖籃曲》(鋼琴曲)1934年, 《游擊隊之歌(合唱)1937年, 《嘉陵江上》(獨唱)1939年 《墾春泥》、《晚會》 、《牧歌》等。
3、譚盾(TAN DUN)
(1)作曲家簡介:
譚盾,1957年8月生於湖南省長沙市。獲中央音樂學院碩士學位,後留學美國,獲紐約哥 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目前國際樂壇上最活躍和最具影響力的中國作曲家之一。
(2)代表作品:
《第一弦樂四重奏"風、雅、頌"》(1982) 《離騷》交響曲、《樂隊及三種固定音色的間奏》(1985)(人聲、低音單簧管、 低音大管)、《戲韻》、《死與火》、《鬼戲》、《道極》、《九歌》等。
4、馬思聰 (MA SICONG)
(1)作曲家簡介:
在中國樂壇上,一個享有重要聲譽的名字,這就是中國的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馬思聰。他是廣東人,1923年去法國學習音樂,先後就學於南錫音樂學院、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後1930年再次赴法,向畢能蓬(Binembaum)學作曲,1931年回國曾任教於祖國各地音樂院校,為音樂教育事業作出過巨大 獻,1966年11月經香港赴美國,1987年逝世。馬思聰的作曲技巧成熟且具有鮮明的創作個性。當中國的許多作品還沉緬於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的手法、風格的時候,他的作品就已經滲進了西洋19世紀末以來的現代音樂的歷素。50年代以來他對風格的刻意求新更加積極,但從始至終都用來表現和賦予他對音樂的民族特徵追求中。他曾說過"一個作 曲家特別是一個中國作曲家,除了個人風格特色外,極端重要的是擁有濃厚的民族特色",他的創作風格正如他的好友、著名音樂理論家李凌年說:"他(馬思聰)不大喜歡濃墨色彩和強烈的戲劇性沖突,風格比較恬淡、素雅,有點像南國的夜合花,徐徐吐出幽香,清新芳香。""他的曲作一幾比較簡明,音調清麗流暢,結構乘法,筆到情到就行,沒有太多的贅句。"
(2)代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第一交響樂》(1941年),《第二交響樂》(1959年),管弦樂組曲《山林之歌》(1954年),《西藏音詩》,聲樂作品《民主大合唱》、《春天大合唱》、《祖國大合唱》,以及他在美國期間寫作的大型歌舞劇《晚霞》,交響樂《阿美山組曲》等。
5、馬克(MA KE)
(1)作曲家簡介:
馬可是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學家,他對民族和戲曲音樂有著精湛的研究。他的音樂作品相當豐富,他又是一位音樂理論家,寫過這樣一些論著:《生活里少得了音樂嗎?》、《中國民間音樂講話》、《冼星海是我國傑出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音樂家》等。
(2)代表作品:
著名的如:秧劇劇《夫妻識字》(1944),歌曲《南泥灣》(1943),《我們是民主青年》(1946),《咱們工人有力量》(1948),管弦樂《陝北組曲》(1949),與人合作的歌劇《白毛女》、《小二黑結婚》等。其中,《南泥灣》是他在延安時期定作的作品。歌曲以其流暢優美而又富有獨特韻味的旋律廣泛流傳各地,家喻戶曉,至今不衰。而歌劇《小二黑結婚》插曲《清的水來藍瑩瑩的天》是馬可主要執筆的。這首歌劇插曲更加反映了作曲家的戲曲音樂功底。全曲為戲曲板腔體的布局特點(散板--慢板--快板)但旋律卻是經過提煉的、有個性的(而不是戲曲里某一聲腔填詞)、有充分歌唱性格的。這首插曲飽含鄉劇中著名插曲之一,尤其是其中令人反復呤賞的慢板旋律,更是回味無究。
6、冼星海(XIAN XIGNHAI)
(1)作曲家介紹:
冼星海(1905-1945)原籍廣東番禺,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 1926年入北大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了著名 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於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 保羅·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 動,創作了大量戰斗性的群眾歌曲。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 歌詠運動。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1940年去蘇聯學習、工作,1945 年病逝於莫斯科。聶耳寫了《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樂論文,已發表的有三十五篇。由於他對發展我國革命音樂所作的巨大貢獻,贏得了"人民音樂家"的光榮稱號。
(2)代表作品:
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 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之後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寫有交響曲《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現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
7、李煥之(LI HUANZHI)
(1)作曲家介紹:
(1919-) 原籍福建晉江,生於香港。1936年入上海國產音專從師於蕭友梅。抗戰爆發後,在廈門、香港等地從事革命歌曲創作。1938年就讀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結業後留校任教,並主編《民族音樂》。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聯大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建國後,一直活躍在音樂戰線,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編有《作曲教程》,並撰寫了三百餘篇論文,部分收入《音樂創作散論》一書。
(2)代表作品:
四十餘年來,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有傳唱一時的《民主建國進行曲》、《新中國青年進行曲》、《社會主義好》等歌曲,管弦樂作品有《春節組曲》、《第一交響樂--英雄海島》,古琴弦歌合唱《蘇武》, 古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獨幕歌劇《異國之秋》等。
8、陳鋼 (CHENGANG)
(1)作曲家介紹:
陳鋼(1935-) 上海市人。從小跟父親陳歌辛學音樂,十歲起隨匈牙利鋼琴家伐勒學鋼琴。建國後 部隊文工團,十五歲開始音樂創作,曾經寫過一些無伴奏合唱和鋼琴間奏曲等作品。1955年進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從師於丁善德、桑桐和蘇聯專家,畢業後留校任教。
(2)代表作品:
與何占豪合作寫了騷聲國內外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編寫了《苗嶺的早晨》、《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清水江戀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樂作品。
9、何占豪(HE ZHANHAO)
(1) 作曲家介紹:
何占豪(1933-) 浙江諸暨人。曾在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工作,後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班學習小提琴, 並和幾位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探索小提琴作品創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風格問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是這種探索的成果。畢業後,轉入作曲系,隨丁善德學作曲。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2)代表作品:
《梁祝》及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交響詩《龍華塔》、越劇《孔雀東南飛》的音樂等。
10、聶耳(NIE ER)
(1)作曲家介紹:
聶耳(1912-1935) 原名聶守信,字子義。雲南玉溪人,生於昆明。自幼喜愛花燈、滇劇等民間音樂, 會演奏多種民間樂器。大革命時期曾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十八歲到上海,翌年考進"明月歌舞團",向黎錦暉學習作曲。因不滿劇團的方針,於1932年退出,去北平與李元慶等開展革命音樂活動。後回上海參加劇 聯音樂小組,發起組織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並在聯華影業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為左翼進步電影、 話劇、舞台劇作曲。1933年開始在創作上初試鋒芒,1934年是他的"音樂年"。 他從事音樂創作時間只有 兩年左右,卻為八部電影、三部話劇、一部舞台劇寫了二十首主題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據民間音樂整理改編的民族器樂合奏四首、口琴曲兩首,共創作了四十一首音樂作品。此外還發表了《黎錦暉的 "芭蕉葉上詩"》、《中國歌舞短論》等十五篇戰斗性的音樂論文和《時代青年》等三部電影劇本。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時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國無產階級的光輝形象,是我國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
(2)代表作品:
1933年創作了《開礦歌》、《賣報歌》。1934年創作了《大路歌》、《開路先鋒》、《畢業歌》、《 新女性》、《碼頭工人歌》、《前進歌》、《打長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曉》等民族器樂曲。1935年,寫下了《梅娘曲》、《慰勞歌》、《塞外村女》、《自衛歌》、《鐵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國後定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
㈩ 有誰喜歡京劇的。進來看看。。
我覺得京劇是一種樂曲,一種娛樂!!!但也是國粹,因為只有中國有京劇,其它國家沒有京劇,而且只有老北京的京劇才是最正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