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人類會創造文明
人類文明起源包括以物化形態要素為標准和以社會形態要素為標准兩種。物化形態要素如文字、城市、青銅器、復雜的禮儀中心等,其中有的也隱含著社會形態因素,特別是城市。社會形態要素如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組織等,基本都屬於上層建築的范疇,但卻常以某種程度的物化形式表現出來。這兩種要素在研究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又是不同的:物化形態要素是文明起源研究的第一個層次,是低層次的同時也是最基本的研究過程。社會形態要素包括私有制、階級和國家,是文明起源要素研究的第二個層次,屬較高層次的研究內容。所以,在探討文明起源問題時,需要把物化形態要素與社會形態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
物化形態要素是對文明起源研究的低層次的要素,似乎不宜作為文明起源與形成的標准,而只能是文明起源與形成的重要標志或指示器。作為文明起源較高層次的研究要素——社會形態要素,主要是指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起源與形成過程,因而,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誕生作為文明形成的標准,似乎比較合理。
B. 最早的人類歷史文明起源於什麼時候在哪裡形成的
西亞 蘇美爾-阿卡德文明 最有代表性的是形成於公元前3000年的楔形文字
中國 夏商周文明 代表性是青銅器具的大量使用
非洲 古埃及文明 代表性是金字塔、神廟等崇拜祭祀
歐洲 古希臘文明 在文學、戲劇、雕塑、建築、哲學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達到了人類文明第一個高峰」
地球上最早出現文明之光的是兩河流域,是由蘇美爾人創造的。兩河是指亞洲西南部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這兩條河的中下游地區,地勢平坦,古代希臘人稱它為「美索不達米亞」,意為河間之地。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前,這里就居住了蘇美爾人。對於蘇美爾人,人們雖然至今還不知道他們是哪一族人。但他們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卻得到了較為一致的公認。「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首先出現人類的文明,得益於「那裡生長的棗椰樹,不僅提供了充裕的食物,而且還提供了大量的木材;那裡的蘆葦盪里,有各種野禽小獸,還有魚類,提供了寶貴的食物蛋白質和脂肪;而尤為可貴的是,那裡的土壤是極其肥沃的沖積土。」(斯塔夫里阿諾斯,1999)。聰明的蘇美爾選擇了這塊「風水寶地」,成功地完成了從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過渡。
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形成於公元前3000年的楔形文字。正如一位著名學者所說「文字不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發明物,而是伴隨對私有財產的強烈意識而產生的一種副產品。文字始終是蘇美爾古典文明的一個特徵」。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用兩河流域的粘土製成寫作材料,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桿骨棒或木棒作筆印刻成的文字,由於字形像楔,故稱之為楔形文字。除了楔形文字外,蘇美爾人已能把五大行星和恆星區別開來,並將肉眼能看到的星辰劃分為星座,以後又從星座中劃分出黃道十二宮。此外,還有文學上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它長約3500行,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詩。
C. 人類文明歷史是從創造什麼開始的
世界歷史來
史前人類社會與古代源區域文明的形成
兩三百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人類的足跡,人類跨入了漫長的原始社會。原始人類以石器為主要工具,在適應和改造自然的艱苦勞動中,他們學會了使用火,發明了農業和畜牧業,還創造了最初的藝術和宗教。隨著金屬工具的出現和文字的發明,從距今五六千年前開始,文明之火在西亞、北非、南亞、東亞、愛琴海地區、拉美、南部非洲等地點燃,最早的國家相繼在這些地區誕生。
D. 是誰創造了人類的文明
人類文復明,在人類學和考古學中,文制明也可以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經濟文化的地區,例如兩河文明、黃河文明。也可以指文化類似的人群,例如基督教文明、儒家文明。文明出現的判定標准,主要是城市(人群聚集)的出現,文字的產生,國家制度的建立。文化變遷對於文明的產生有很大的作用。農耕方法的改變,勞動的分化,統治階級,也就是中央政府的出現以及社會階層的出現都是文明產生的重要特徵。
E. 創造文明的重要條件
我認為創造文明的重要條件是首先要有物質來做保障,也就是說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當專物質發展屬到了一定的條件時,文明自然就會產生,在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的社會下,根本無法談文明。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物質上的需求,只有滿足了物質的需求才能提高文明也就是滿足精神的需求。
F. 人類創造出了最偉大的精神文明是什麼
人類創造的最偉大精神文明就是由全體人類智能匯集產生的人類社會文化和現代世界文明。
G. 創造文明
小明和小芳是鄰居,經常一起上學,一起回家。
有一天,小明和小芳走在放學的路上,眼看就要下雨了,他們加快腳步趕忙往家裡跑。就在離家不遠處有一個垃圾桶,它的四周全部都是一些已經爛了的果皮、包裝,蒼蠅在四周飛來飛去,好像在慶祝找到一個舒適的、適合它們的家園。
本來就愛干凈的小芳怎麼可能呆在這個蒼蠅滿天飛的地方呢?所以趕快小跑跑回家,可是就在快要進小區大門口的那一剎那,小芳猛然停住腳步,把走在後面的小明下了一跳,隨後就二話沒說跑到垃圾桶旁邊,准備伸手撿垃圾。可是一個人哪撿得完這么多垃圾?再說又快要下雨了。等撿完了,雨也早就下了半個小時了!所以小芳就轉過頭想叫小明也來幫忙,可小明卻像沒事人一樣站在那裡,什麼事也不幹。小芳生氣了,向小明喊道:你在幹嘛呢!快來幫忙啊!可小明還是一動不動地站在那。實在沒辦法,小芳只好自己撿垃圾。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天氣也有了巨大的變化,烏雲密布,眼看馬上就要下雨了。過了一會兒,小芳把垃圾撿完了,可是,地是干凈了,可小芳自己卻變得又臟又臭,小芳卻沒有任何怨言,而是甜甜地笑了……
小芳轉頭忽然看見小明趴在地上好像在寫什麼,他認真地寫,一筆一劃,汗水一滴、兩滴……滴了下來,顯然他已經很累了。過了一會兒,小明從地上站了起來,對著手中的紙笑了笑。
小明從書包里拿出雙面膠,往紙的背面一貼,然後粘在了垃圾桶上,上面寫著:文明——只差一步。小芳看了連連叫好,她說:你真聰明,想到了這樣的好方法,路人看見了,肯定會把垃圾扔進垃圾桶里的,這樣我們的環境就能更加美麗了。
雨下起來了,小芳小明各自回了家,趴在窗口看那個垃圾桶。
H. 為何只有人類誕生了文明為什麼只有人類創造
人類最古老的三個高度文明誕生地,是兩河流域文明、尼羅河下游文明、印度河中下游文明。由地理知識,我們似乎應該得到了一個結論,最古老的高度文明都誕生在大河邊。但這樣准確嗎?應該有所不妥。原因是,世界上其它的大河邊為什麼誕生不了類似水平的文明呢?比如長江、亞馬孫河、剛果河、密西西比河等眾多著名的大河。有人說,這是巧合。理由可能是遠古人類從非洲走出後,先是分布於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然後再分布於其它大河流域。既、其它的大河流域,人類到來的比較晚,文明發展的時間當然就晚了。這個理由,聽起來似乎有理,事實上是這樣的嗎?不是。比如,亞馬孫河流域完全封閉起來,不靠外界信息傳入,光靠當地的土著人,再給一萬年時間,也發展不出什麼高度文明。不是當地土著人智力不行,而是自然條件決定的。也可舉長江為例,如果長江流域完全封閉,沒有外界信息傳入,比如古代黃河流域的信息傳入。光靠古長江流域的古人,也是再有一萬年時間,也發展不出什麼高度文明。
何為高度文明,與上面提到的三大古文明誕生地的文明水平類似的文明。就是古代的高度文明。
其實,所有濕潤地區的河流流域是發展不出人類最早的高度文明,當然這些濕潤地區的河流流域內,遠古人類是普遍存在的。既,這些濕潤地區的河流流域內,很早就有文明,但談不上高度文明。
在尼羅河下游文明誕生後,尼羅河下游有人類活動,其它眾多的大河流域都有人類活動。在尼羅河下游文明誕生前,尼羅河下游有人類活動,其它的大河流域也有人類活動。廣泛的說,在人類高度文明誕生前,遠古人類已經廣泛的分布於陸地幾乎每一個角落。但最早的人類高度文明,卻不會無選擇的在任意地方產生。最早的人類高度文明誕生地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該在那裡誕生,它就在那裡誕生,是自然條件決定的,而非人種。
決定最早高度文明誕生的自然條件是乾燥而有水。當然上面所列舉的人類三大高度文明誕生地,都符合這個條件。或者說,這個條件是三大高度古文明誕生地,總結出的條件。不過,從最古老的三大文明誕生地看,都屬於農耕文明這也是必然的,游牧或狩獵誕生不了最古老的高度文明。
為什麼那些濕潤地區的大河流域,沒有條件產生最早的高度農耕文明呢?原因是濕潤地區的大河流域環境相對復雜。環境復雜,當然對人類的能力知識要求高。而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由於地處乾旱地帶,又是熱帶地區,環境及氣候的變化簡單,對人類的能力知識要求低,人類更容易適應這里的生活、生產。生產主要指農業耕作。總之,這里生活、生產簡單。人類在濕潤地區生存,當然要復雜一些。
在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由於偶然的機會,分布在這里的遠古人類,只要獲得耕作的能力,便如魚得水。而在濕潤地區的遠古人類,如果也同樣獲得耕作能力,生存起來當然會好一些,也會前進一些,但不會前進太大。與尼羅河下游沿岸種莊稼相比,難易程度大不相同,畝產也很不同。尼羅河下游兩岸種莊稼的社會組織,會很快發展成,高勞動力投入,高產量回報的發達的農耕社會。而濕潤地區在同樣獲得耕作能力後,由於自然條件復雜這個因素,各種技術的前進速度會很慢,耕地畝產很難提高。
總之,最早的人類高度文明誕生地,誕生在那些對於農耕發展限制小的地方,或對農耕發展比較簡單的地方。還有一個條件,人類常年取水較容易的地方。在熱帶地區,也許是一個重要條件。
只有農耕社會,才會發展成最早的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農耕社會,才會形成人類最早的高度文明。其本質在於農耕地區可以養活的人口數量比較多,其實質是單位面積土地可以養活的人口數量比較多。既人類可以大量的經常的聚居在一起,這才是人類文明的源泉。
象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的農耕生產區,由於自然條件簡單,農業生產發展較快,耕地畝產相對較高。或者說,這三個地方的自然條件相對當時的人類來說,是綜合條件最好的地方。
糧食畝產高,意味著人口密度大。人口密度大,意味著平均每個人所經常或不經常接觸的人口多。平均每個人所經常或不經常接觸的人口多,意味著信息傳遞的內容多,意味著發明創造多。
由於自然條件的不同,各個地方的古人類被相對隔離開,各自在各自的地方相對獨立發展。一般來說,一塊相對獨立地方的社會發展速度,既、科學技術的前進速度與人口數量成正比。在人口數量一定時,人口密度越大社會發展速度就越快。因為人口數量一定時,人口密度越大,則人群生存區域越小,人們的相互交往就越多,或相互交往對象平均就越多,信息的傳播速度就越快,技術的普及與前進就越快。
還有一點,不被注意,事實上,某個區域的發展速度與上面兩點有關外,還與人們的平均空閑時間成正比。一般是在上面的前提條件一定時,局部區域的發展速度與這個閑暇時間成正比。似乎與馬克思的勞動創造文明有點不符,這個可以說成是空閑創造文明。不過這個空閑是,為吃住而做的必要勞動以外的時間,這個必要勞動是指農耕活動。但是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滿足了吃,還有其他想法,是空閑不下來的。或被迫空閑不下來,或主動空閑不下來,但就是這一情況,人類有了大量的非農耕活動,大量的非農耕活動導致人類的發展速度確實快多了。
其他條件如智商,人群的平均智商越高,社會發展速度應該越快。在人群的平均智商一定時,人與人差別越大,科學技術發展就越快,這些因素我都沒有考慮。我只是假設各個地方的人群在這些內容上都一樣。
上面是一些純粹的概括,我需要舉幾個重要的具體的自然條件差別,所導致的某些差別。
其一,樹。在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這些都是乾旱地區。在這些大河對應的河段的兩岸沒有樹。這三個地方的農業都屬於灌溉農業,農作物有充足的水,充足的陽光,畝產當然很高。所能養活的人口的人口密度與人口總量當然很大,社會發展當然較快。這里不先產生高度文明,哪裡想先產生高度文明呢?有這個條件嗎?沒有,世界就這三個地方有這個條件。
我國新疆沙漠邊緣河流的兩岸,這里也沒有樹,可以搞灌溉農業,但這里有兩個不足之處,其一,可以利用的閑暇時間不多,這里雖然有漫長的冬季,充足的閑暇時間,但一般不管利用。因為冬季太冷了,人們能做的事情太少了。其二,這里的河流一般小,雖然眾多,但分散,只能形成一個個綠洲。每個綠洲的人口數量太少,社會發展速度當然要慢。最早的人類高度文明當然在這里形成不了。
在長江流域,很早就有了農業,但一直發展緩慢,一個主要原因是,這里是濕潤地區,有茂密的森林,種的莊稼見不到陽光,怎麼會有高產呢?沒有莊稼的高產,人口會很稀少,社會發展就慢了。
遠古時代的人類,沒有金屬或金屬較少,對於一棵參天大樹,實在沒有多少辦法。有的說,可以放火燒,這個辦法對於現代人確實可以,但對於遠古時期的人類,大家很難想到放火燒。原因是那時的人,怎麼會知道陽光充足了,農作物產量會高呢?就是想到了,人們也不敢去做,到處是樹,怎麼會敢放火去燒呢?自己不想活了嗎?也不捨得燒,在森林中,有野果、野菜、有野生動物可以利用,怎麼會捨得燒呢?在長江中下游平原上,到處是森林,經常有洪水,對於人類,幾乎沒有立足之地,如果有遠古人類,數量也是少之又少。很有可能與現在的亞馬孫河流域,土著人的分布密度相仿,這樣的人口密度談發展是不可能的。在長江流域的其它地方,如果是小平原,照樣經常有水患、有森林,社會發展情況與長江中下游平原類似。其它地方是山區,能長樹的地方,也是森林,不能長樹的地方,也不能種莊稼。在山上的森林區,就是把樹除了,種莊稼,產量也不高,就是現在也是這樣的情況。這就是長江流域為什麼不能成為人類最早的高度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原因。
其二,金屬,在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這些都是乾旱地區。金屬會生銹,生銹速度主要與溫度及濕度有關。這三個地方,雖然常年高溫,但空氣非常乾燥,總體上看,金屬生銹速度非常緩慢,與長江流域、或亞馬孫河流域的金屬的生銹速度相比,有天壤之別。相同的一塊金屬,在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可以發揮很長時間的作用,而在長江流域、或亞馬孫河流域,發揮作用的時間就較短了。換一種說法就是,為了獲得相同的金屬價值,長江流域、或亞馬孫河流域的古人,就必須付出,比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的古人,多出幾倍的勞動量。
其三,常年高溫。這一點與熱帶濕潤地區的河流相比,沒有什麼優勢。但與那些溫帶河流流域相比,就有優勢了。就拿我們的文明之源黃河流域來比。比穿衣,看誰穿的少,就可以看出優劣了。我們古代有男耕女織的習慣,不過這樣的古代,已經是比較靠後了。可以由此而想像更遠的過去,黃河流域的古人需要為穿衣而勞動或努力,並且所佔用的必要勞動時間還不少!而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的古人,也需要穿衣,但穿衣總量已經很少了,為穿衣而付出的勞動或努力較少。這個因素也許有些牽強,也就算一個因素吧!
還有許多其它的,如住房。黃河流域的住房,需要考慮下雨、嚴寒。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的古人,就不需要這兩個考慮因素了,並且由於沒有雨,房子建好以後經久耐用。相對於其他許多地方,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的古人為房子而做的必要勞動或努力就小了。
其四,肥沃的土壤條件。比如尼羅河下游有固定的河流泛濫時間,在泛濫區域,會形成肥沃的淤積土壤,會導致較高的單位面積耕地產量。在相同付出條件下,人們可以獲得較多的收獲。在相同技術條件下,實現社會較高的生產能力。降低了人類的必要勞動時間,給人們提供更多的閑暇時間。肥沃的土壤也帶來人口密度的增大,帶來局部人群規模的增大。局部人群規模的增大與人口密度的增大,會加快局部區域社會各種技術與知識的前進速度。
總之,由於種種的優勢,尼羅河下游、印度河中下游、兩河流域的古人,為生存而必須的必要勞動或努力就少的多了,人們的閑暇時間就多了。事實上,人們是閑暇不起來的。人們會搞一些其他的活動,或自願、或被迫。一個社會的非必要勞動時間越多,這個社會的發展就越快。
比如尼羅河下游,這里的古人,大概一年只種植一次莊稼。在尼羅河泛濫過後,種上莊稼,至少在下一次泛濫前收獲,也許收獲的時間更早一些。半年的泛濫時間,人們無所事事。但很快,人們會把這些時間利用上,利用的方式很多,有時被官方利用,如修金字塔,也可以民間相互利用。
I. 為何只有人類誕生了文明為什麼只有人類創造了文明
因為你是個人
文字,語言,這些所有一切亂七八糟的東西人類發明的,人類是地球主宰者,同時也用人類的標准衡量和說明一切。但是你怎麼知道人類眼中的文明,不是其他動物眼中的野蠻!
比如人類修造房屋大廈和科學發展,但同時大量消耗地球資源,破壞環境,為了奢侈衣著美食捕殺動物,訓練動物表演。。。對人類來說是一種發展和進步,但是想對於那些動物而言是什麼?
J. 是文明創造了我們還是我們創造了文明
人類創造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