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漢字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漢字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發布時間:2021-09-12 22:12:42

❶ 漢字的如何發明

傳說,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是由古時候一個叫倉頡的人發明的。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是牲口、食物的數量是不斷變化的,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多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行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奔跑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推廣開了,逐漸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上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沒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原來他造「魚」字時,寫成了「牛」樣;造「牛」字時,寫成了「魚」樣。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當然,上面的這個故事只是一個傳說。不過它卻生動地反映了我們的先民們造字的經過。其實,文字的發明並不能歸功於某一個人,它是先民們集體智慧的體現。

根據對文字的研究,人們發現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情況下,出於生存的需要,人們不得不聯合起來,採用原始、簡陋的生產工具,同大自然做斗爭。在斗爭中,為了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語言誕生了。但語言一瞬即逝,它既不能保存,也無法傳到較遠一點的地方去,而某些需要保留和傳播到較遠地方去的信息,單靠人的大腦的記憶是不行的。於是,原始的記事方法——「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應運而生了。

在文字產生之前,人們為了幫助記憶,採用過各式各樣的記事方法,其中使用較多的是結繩和契刻。中國古籍文獻中,關於結繩記事的記載較多。公元前戰國時期的著作《周易·系辭下傳》中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漢朝人鄭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說:「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這是講結繩為約,說得已相當明白具體了。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來記錄數目。漢朝劉熙在《釋名·釋書契》中說:「契,刻也,刻識其數也。」清楚地說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幫助記憶數目。因為人們訂立契約關系時,數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爭端的因素。於是,人們就用契刻的方法,將數目用一定的線條作符號,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這就是古時的「契」。後來人們把契從中間分開,分作兩半,雙方各執一半,以二者吻合為憑。古代的契上刻的是數目,主要用來作債務的憑證。

結繩記事,契刻記事以及其他類似的記事方法,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皆有之。中國一直到宋朝以後,南方仍有用結繩記事的。南美洲的秘魯,尤其著名。有的民族,利用繩子的顏色和結法,還可以更精確地記下一些事情來。

作為原始記事方法的結繩記事,不論它用一根繩子打結,還是用多根繩子橫豎交叉,歸根結底,它只是一種表示和記錄數字或方位的一些簡單的概念,是一種表意形式,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產生前的一個孕育階段,但它不能演變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產生。因為它只能幫助人們記憶某些事情,而不能進行思想交流,不具備語言交流和記錄的屬性。因此,結繩記事不可能發展為文字。

由於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的不足,人們不得不採用一些其他的方法,譬如圖畫來幫助記憶、表達思想,繪畫導致了文字的產生。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中說:「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然而圖畫發揮文字的作用,轉變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較普通、較廣泛的語言」之後才有可能。譬如,有人畫了一隻虎,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虎」;畫了一頭象,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象」。久而久之,大家約定俗成,類似於上面說的「虎」和「象」這樣的圖畫,就介於圖畫和文字之間。倉頡發明的字也就是這種圖畫文字。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圖畫越來越多,畫得也就不那麼逼真了。這樣的圖畫逐漸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終導致文字從圖畫中分離出來。這樣,圖畫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圖畫和變成為文字元號的圖畫文字。圖畫文字進一步發展為象形文字。正如《中國文字學》所說:「文字本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但圖畫卻不一定都能讀。後來,文字跟圖畫漸漸分歧,差別逐漸顯著,文字不再是圖畫的,而是書寫的。而書寫的技術不需要逼真的描繪,只要把特點寫出來,大致不錯,使人能認識就夠了。」這就是原始的文字。

知識點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來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復合詞。楔形文字也叫「釘頭文字」或「箭頭字」,古代西亞所用文字,多刻寫在石頭和泥版(泥磚)上。筆畫成楔狀,頗像釘頭或箭頭。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成為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考古學家發現大批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新學科——亞述學。

❷ 漢字是誰創造的怎樣創造出來的

目前還沒有最新的考證證明文字的創造者是誰?
但有以下幾個答案可供參考:
一說,倉版頡權造字,倉頡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個神明,是他創造了文字,讓人們與大自然和世界斗爭的經驗得以傳承.
二說,中國古代廣大勞動人們在勞動交往和互動中創造了文字,是勞動的需要使得人們之間的交流和交往頻繁,使得文字得以出現和傳承.文字的出現使得人們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阻隔,使得經驗和教訓在時間和空間中一代一代的流傳.

❸ 中國漢字到底是誰發明的

中國漢字的起源說法較多,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

《呂氏春秋》和《世本》等古籍中都有倉頡造字的記載,倉頡是皇帝的史官,因而中國文字應當起源於黃帝之時。但是歷史學家認為,倉頡只是傳說中的人物,現知最早的漢字是商代的甲骨文。新石器時代半坡等地發現的圖畫符號,與甲骨文中的寫法近似或者相同。

(3)漢字是怎麼創造出來的擴展閱讀

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

中國漢字流行使用數千年,最早的文字、符號可以追溯到結繩時代。早期的文字有許多是簡化字,而繁體字中又有許多不適合於文字使用流傳規律的文字,漢字發展演變的歷史。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漢字的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甲骨文是用寫或刻的方式留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來占卜,也有的是用來記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為這個時候的文字多是從圖畫文字中演變過來的。

商代後期,和西周時期人們把字鑄刻在青銅器上,這就形成了金文。因為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和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又叫鍾鼎文。與甲骨文相比,金文的象形程度更高,更形象生動逼真。


❹ 漢字是怎樣產生的

漢字是中華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載了我們幾千年的歷史,而且也是從古到今人們進行溝通的重要手段。由漢字衍生出來的書法藝術,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但是,漢字,是怎麼造出來的?
研究漢字的起源問題,在國內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旬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應與倉頡有關。那時制定歷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台北有倉頡陵墓。他所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世紀。據此推測,四、五千年前,我國的文字就比較成熟了。
到了現代,有人在承認倉頡的同時又擴大了造字者的隊伍。比如魯迅先生,他認為「......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採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魯迅.門外文談》。也就是說,漢字當然不可能是倉頡一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是由許許多多的像倉頡這樣的人慢慢豐富起來的,倉頡只不過在這些人當中比較重要、起的作用比較大而已。我們所重視的不是到底是不是倉頡造的漢字,而是造字這件事本身的意義。漢字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歷史走進了由文字記載的時代,是歷史長河中的一件大事,對後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倉頡造字
倉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漢字創始人,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台,史學家認為倉頡生於斯,葬於斯。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 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陝西省雒南縣),臨於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見一支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幺?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倉頡造字成功,發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幺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
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倉頡首創文字的事後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後來,上天知道了這件事,下了一場穀子雨獎勵倉頡。這便是人間穀雨節的由來。
從白水縣城出發,沿渭(南)清(澗)公路下洛河,然後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車在高原的溝岔間跑了一個小時左右,才來到了倉頡廟所在的史官村。這座已有1800餘年歷史的倉頡廟已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陵在吳村西側,與倉頡廟西東相望,是一個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陵前翁仲,石獅俱存,並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倉頡廟,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如今看到的倉頡廟是明清時的建築,佔地約兩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對,雕刻精美雅緻;山門、二門皆為硬山式建築,拜殿、正殿和寢閣大方美觀。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台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築雄偉壯觀。
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並仍然或曾經在日語和朝鮮語、越南語中使用。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狹義地說,它是漢族的文字;廣義地言,它是漢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漢字是漢語書寫的最基本單元,其使用最晚始於商代,歷經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諸般書體變化。秦始皇統一中國,李斯整理小篆,「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盡管漢語方言發音差異很大,但是書寫系統的統一減少了方言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漢字構造規律概括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項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轉注、假借則為用字規律,是「用字法」。
三千餘年來,漢字的書寫方式變化不大,使得後人得以閱讀古文而不生窒礙。但近代西方文明進入東亞之後,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其中,放棄使用漢字是這場運動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運動的立論以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是繁瑣笨拙的。許多使用漢字國家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日文假名的拉丁轉寫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於這種思想。中國大陸將漢字筆畫參考行書草書加以省簡,於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簡化字總表》,在中國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灣則一直使用繁體中文。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並成為東南亞文化圈形成的內在紐帶。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留下了大量詩詞、對聯等文化,並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
一個漢字一般具有多種含義,也具有很強的組詞能力,且很多漢字可獨立成詞。這導致了漢字極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蓋98%以上的書面表達方式。加之漢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漢字具備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來,同樣內容的中文表達比其他任何字母語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在使用漢語的地區,大都使用兩種規范漢字,分別是繁體中文(繁體字)和簡體中文(簡體字)。 前者用於台灣、香港、澳門和北美的華人圈中,後者用於中國大陸和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區。通常說來,兩種漢字書寫系統雖然有差異,常用漢字的個體差異不到25%。
由於漢字書寫復雜,「漢字落後論」的說法存在了很長時間,認為漢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頸,並有「漢字拉丁化」甚至廢除漢字的推動行為。現在一般認為漢字也有突出優點,初始學習難度雖大,但掌握常用字後不存在類似海量英文單詞的繼續學習問題,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調動人腦的學習能力。在計算機輸入問題基本解決後,「漢字落後論」及「漢字拉丁化」已實際上逐漸被大多數人拋棄。
目前漢字系統已經基本穩定,但漢字的規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繼續進行。

❺ 漢字是怎麼創造出來的20字

1漢字的發明有其歷史原因: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剩餘的糧食等財富。這就為巫師巫師階層為了記事的方便先用結繩記事,繼而產生了文字。這就是漢字,在中國倉頡是其代表。

❻ 字是怎麼造出來的

1、象形法造字:象形字當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來表示具體實物,而是用來表示與實物有關的概念。這種從名詞推廣到形容詞的造字法,是後來發展出來的。

2、指事法造字:就是用象徵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上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這種造字法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純性的符號,即不成圖形的符號。另一類是附合在圖形上的符號。

3、會意法造字: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

4、轉注法造字:過去的說法很多,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為了適應方音分歧和語音的發展而採取的一種造字法。

5、形聲法造字::就是由形旁和聲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因為形聲字是在象形、指事、會意的基礎上產生的。盡管它還屬於表意性質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漢字形體的束縛。

(6)漢字是怎麼創造出來的擴展閱讀

傳說中的倉頡造字:

傳說倉頡一生下來腦袋就特別大,如簍斗一般,人們都說他是個怪物。他的母親卻視如珍寶,精心哺養。小倉頡很聰明,思維敏捷智慧超群,小夥伴們都聽從他的指揮。

那時虞,人們敬天敬地敬神仙,祭祀是一件極重要的事情。倉頡就想了個辦法:用草擰成繩,打結記事。小祭結個小疙瘩,大祭結個大疙瘩。還在結上塗抹不同的顏色,用以表示不同的季節。

一天,他見人人在捉魚。有一條魚落在地上,留下了一個印印。他不由靈機一動,心想:如果把魚的形狀畫下來,不就可以表達魚的意思了嗎?畫個人形代表人,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

他急忙跑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妻子。他妻子也是個聰明人,聽倉頡一說很高興,就幫助倉頡研究起文字來。倉頡又多方聽取眾人的意見,便把許多象形文字搜集起來,認真作了記錄。

倉頡的妻子幾乎每天都需用各種辦法試驗他。這一天,倉頡不在家,他的妻子捉了一個屎克螂。屎克螂在沙土地上爬了個橫七豎八,不象個字形。倉頡回到家,妻子叫他認這是什麼字。

倉頡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個名堂來,急得他滿頭大汗。他不由伸手擦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突然,腦門上又長出一對眼睛來。只見他睜大四隻眼仔細一瞅,驚喜地說:「這願來是屎克螂爬的!」

倉頡說完這句話,就累死了。要不怎麼能說倉頡是四隻眼的倉王呢?他的妻子很悲痛,後悔自己不該出難題難為丈夫。

黃帝為了紀念倉頡的大功,就下令挖一口大井,把倉頡厚禮安葬,並封他為倉王。從此以後,我們中華民族便有了自己的文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造字

❼ 漢字是誰根據什麼創造出來的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白水縣陽武村人,享年110歲,為軒轅黃帝左史官。我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 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倉頡去世後,當地百姓在其墓葬處修有廟宇,並將這里的村莊取名為「史官村」。 倉頡,歷來被人們尊為「文字始祖」、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人物。 你是否知道,那外國人猜不透玄機的方塊漢字是誰造出來的?在白水縣,有一個婦孺皆知的名字--倉頡,白水人祖祖輩輩把倉頡尊稱為「倉聖」。但是如今,倉頡和那些關於他的傳說還不為人所廣知。 關於倉頡造字,在白水民間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遠古時候,蒙昧未開,人們都用結繩的辦法錄史記事。那時候,倉頡還姓侯岡,是黃帝的史官。由於記錄史實的結繩形狀奇異,年久月深難以辨識,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❽ 漢字是誰根據什麼創造出來的.

創造漢字的方法有六種,也稱為「六書」,分別是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和假借,其中前面四種為主要的造字根據,後面兩種為用字的方法,所以也稱「四體二用」。
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最最基本的造字方法是象形,而通過將形旁和聲旁組合起來則產生出大量的新字,在漢字當中,形聲字所點的比例最大。

❾ 漢字是如何發明出來的

倉頡造字

這算得上是老古話了。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顯威風,和平常人一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參考資料:http://www.huaxia.com/wh/jdgs/shcs/00097838.html

❿ 漢字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從倉復頡造字的古老傳制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法:








閱讀全文

與漢字是怎麼創造出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