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再創造式音樂治療活動

再創造式音樂治療活動

發布時間:2021-09-12 14:55:37

『壹』 音樂治療的詳情

通俗點解釋,不同的音樂具有不同的情緒,音樂作為治療的手段,它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作為一種情感語言讓人自如地表達(或者說宣洩)自己最真實的情緒,也能最快地讓治療師理解來訪者的情感。包括聆聽、演唱、演奏、改編再創造或者以音樂作為伴奏等形式。在治療的不同階段介入的方法也會不斷調整,治療手段達到上百種,並且應用的領域也十分廣泛,包括心理治療、團隊建設、臨終關懷、音樂無痛分娩、特殊兒童教育等。

順便問一下你做的是什麼閱讀啊?這種新興的學科都有涉及?

『貳』 音樂治療技術適合哪些人群學習呢

1. 音樂可以讓身體放輕松,好的音樂可以紓解壓力,避免因自律神經緊張失調而導致慢性疾病的產生。

2. 音樂可以敲開封閉的心靈,紓解憂郁苦悶的心情,甚至音樂還可以做到某些程度的心靈治療。

3. 音樂可以刺激腦部,活化腦細胞,適當的音樂刺激對腦部的活動有很大的幫助,甚至達到防止老化的功效。

4. 音樂可以提升創造力、企劃力以及刺激右腦,尤其是古典樂曲,對右腦的訓練與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5. 音樂可以幫助入眠、提高免疫力、增加神經傳導速率、增強記憶力與注意力,讓人的身心都得到適度的發展、解放。

6. 音樂的旋律可以使嬰兒呼吸平靜、心跳減緩,讓嬰兒不再哭鬧不安,也可以刺激嬰兒的大腦思維能力,讓他更聰明。

『叄』 什麼是音樂療法,其原理和方式有什麼作用

音樂療法(music therapy),是通過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途徑來治療疾病。一方面,音樂聲波的頻率和聲壓會引起生理上的反應。音樂的頻率、節奏和有規律的聲波振動,是一種物理能量,而適度的物理能量會引起人體組織細胞發生和諧共振現象,能使顱腔、胸腔或某一個組織產生共振,這種聲波引起的共振現象,會直接影響人的腦電波、心率、呼吸節奏等。
生理機制
音樂對中樞系統的影響—邊緣系統、下丘腦、腦干網狀結構;對自主神經系統的影響—影響副交感神經;對全身與局部免疫功能的影響。
心理機制
莫扎特效應是包括莫扎特在內的音樂家的好作品都具有治療功能,包括治療多種疾病,增進智力、集中注意、增強記憶、疏泄抑鬱情緒。情緒決定認知,通過音樂療法以改變情緒達到影響患者行為的目的。
治療中的生理和心理作用
音樂療法可以改善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和消化系統的功能,可以調節體內血管的流量和神經傳導。此外,音樂具有主動性的、積極的功能,是提升創造,思考,使右腦靈活的方法。
音樂療法的心理情緒作用
良性的音樂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可以改善人的情緒,激發人們的感情,振奮人的精神。
治療中的音樂的人際社會作用
音樂是一種社會性的非語言交流的藝術形式,為病人提供一個安全娛樂的的人際交往環境,音樂治療師通過組織表達各種音樂活動,為病人提供了一個通過音樂和語言交流來表達、宣洩內心情感的機會。

『肆』 32分算自閉嗎

emm,自閉的話其實是一種病。但可以來形容心態,32分的話,心態好點也沒多大點事,加油,路還很長

『伍』 問下孤獨症兒童音樂教育療法每天主要是做什麼一直給孩子上課嗎工作壓力大不大要求很專業嗎高懸賞

音樂療法是利用音樂療法達到治療的目標,包括重建,維持及促進心裡和生理的健康,音樂治療師針對個人的特殊情況設計音樂治療計劃,利用各類音樂活動如歌詠、樂器彈奏、節奏訓練、音樂游戲、音樂聆聽及即興彈奏等,配合心理學的運用幫助有需要的患者。 音樂療法的主要技術特徵課概括為八個方面。第 一,音樂療法的是訴諸人的情感活動,通過感情中樞的活動引起人的身心變化;第 二,音樂活動能引起人的自我陶醉、愉悅、欣賞、滿足等感情,減輕人的內心壓力,起到康復作用;第 三,音樂活動能促使人追求美,創造沒。在精神分析學上,把這種感情的提煉稱為「升華」。第 四,音樂療法具有凈化的作用;第 五,音樂療法中的音樂能在無意識中又發身體運動;第 六,音樂治療是一種交流,這種交流史一種非語言的交流,對自閉症和一般的慢性精神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第 七,音樂具有節拍,音調等構造規則,需要人在欣賞時具有統合的精神機能第 八,音樂 2/9 活動具有多樣性、豐富性,適用於各種情景。 三、音樂治療自閉症的手段 (一)接受式音樂治療 根據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的選擇一些與輔導對象此時情緒狀態相似或者相反的曲目,反復播放,使他們在音樂的長期熏陶下性情得以陶冶,又叫聆聽法。 接受式音樂治療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聽覺統合訓練,由法國耳鼻喉科醫生布拉德所創。他通過聆聽一組經過濾和調制的音樂,校正聽覺系統對聲音處理的失調現象,並刺激大腦皮層,從而改善行為紊亂和情緒失調。治療中,針對兒童自閉症症狀,聆聽隨機刪除了低頻和高頻的音樂,音量不超過85分貝。當音色、旋律、節奏變幻融為一體的時候,孩子處於「休眠」狀態的神經細胞被激活。有序和隨機的交替刺激信號起到了喚醒、催進激勵、安寧撫慰、宣洩等生理和心理作用,從而獲得葯物和人際交流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二)主動表演法 主動表演法就是利用特定的音響變化與特定的感情變化的復雜對應關系,讓參與心理輔導的人參加一些藝術實踐活動,即用一定的高度、長度、力度、旋律、節奏、節拍等表現手段,經過演奏,演唱等創作塑造感人的藝術形象,如唱歌、跳舞、樂器演奏等,使他們投身於創作表演的過程,體驗藝術的感染力,通過聯想、想像等一定的情感意向,是自身的心理狀態在表演或創作中被音樂所同化、感染,達到心理共鳴,更好的抒發自身情感,引發自身情感的宣洩。 3/9 (三)培養音樂技能 我國香港、台灣地區有音樂治療師發現,培養音樂技能,如唱歌、樂器演奏,能夠轉移注意力,大大淡化自閉症兒童異常玩耍行為和自我刺激行為的出現,減少自言自語的說話方式,促進對外界生活的興趣,塑造正確行為。音樂治療的核心理念是通過音樂來獲取音樂之外的東西,即在音樂體驗過程中情緒、行為及思想觀念產生改變,使患者有更強的適應性,得到身心成長。但音樂技能和智能的訓練與發展是貫穿音樂治療始終的不可忽略的重要手段。譬如自閉症人群普遍對音樂敏感,個別甚至天賦異稟,音樂知識及鞥的積累極有可能為患兒的將來提供發展的機遇,忽略、無視音樂技術的訓練很可能過早扼殺孩子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對自閉症兒童的訓練康復還應該考慮發覺他們的潛能,並加以培養,使之或許在專業道路上可以有所發展。 四、音樂治療自閉症兒童的方法 (一)即興法,指通過讓被治療者參與即興樂器演奏、心理音樂短劇表演、音樂創作等方法,直接表達出其真實的心理活動及感受,便於治療師准確把握被治療者的真實情況,引導治療。 (二)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其特點是將唱、動、奏三種音樂表現融為一體,形成一種音樂游戲的模式。在自閉症等兒童的音樂教育中,對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運用主要強調手段的豐富性、靈活性、生動性,淡化技巧的深度訓練,其中讓兒童在音樂伴奏下即興表演的啟發式教學十分適合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的自閉症等兒童共同體驗音樂。 五、音樂治療對自閉症兒童康復的促進作用 4/9 由於音樂治療是直接作用於下丘腦和邊緣系統等人腦主管情緒的中樞,對人的情緒進行雙向調節,音樂能使人放鬆,消退緊張,能使人精神煥發,消退低落的情緒。因此,音樂治療對自閉症兒童康復作用有著積極地作用。 1、促進兒童感知能力的發展。有許多自閉症兒童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方面都有不正常的狀態,有的反應過於敏感,有的反應過於遲鈍。而治療師通過針對自閉症兒童特點和個性需要而設計的音樂舞蹈節奏系列訓練,為兒童提供聽覺、觸覺、視覺、運動覺等多重感官經驗,刺激感官的開發與接收,滿足感官的需求,這樣就可以使自閉症兒童在視、聽、動、想一連串的感官的開發與接收,滿足感官刺激,增加感知信息,擴大感知容量,對大腦活動的技能起到不斷的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促進了他們感知能力的發展。 2、促進兒童認知學習和語言能力發展。認知能力低下是自閉症兒童存在的普遍現象。認知能力低下嚴重影響著自閉症兒童學習和生活。音樂治療活動中合理應用歌詠和念童謠、表演等等都能為自閉症兒童提供很多聽覺訓練和節奏訓練的機會,這不僅可以提高兒童具有良好的聽覺分辨能力和節奏感,還能很自然的培養兒童在說話時較好的控制節奏,改變其說話語音無輕重之分、語調無抑揚頓挫等言語現象。 3、改善兒童動作技能。許多自閉症兒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現象,肢體不協調,動作能力都會經常表現出來。 4、促進兒童的情緒、情感表達。情緒障礙是制約自閉症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主要障礙。音樂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表現形式和手

『陸』 簡述音樂治療的三種方法

音樂能超越語言表達情感世界。音樂可以開啟自閉症兒童封閉的內心使其情感能與外界交流,而語言障礙、情感障礙正是自閉症兒童的問題所在。大興區精神病醫院精神科劉永翼

『柒』 什麼是音樂治療,能對哪些疾病在作用

音樂治療

盡管的音樂治療組織都有自己的關於音樂治療的定義, 但是目前最為權威的定義應屬美國著名音樂治療學家,前美國音樂治療協會主席,Temple大學教授K. Bruscia 在他的《音樂治療定義》一書中所做的定義:「音樂治療是一個系統的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利用音樂體驗的各種形式,以及在治療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作為治療的動力的治療關系來幫助被幫助者達到健康的目的。」

該定義強調了

(1)音樂治療是一個科學的系統治療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包括了各種不同方法和流派理論的應用,而不是像有些人誤解的那樣,以為音樂治療只是一種簡單的療法。

(2)音樂治療運用一切與音樂有關的活動形式作為手段,如聽、唱、器樂演奏、音樂創作、歌詞創作、即興演奏、舞蹈、美術等等各種活動,而不是有些人認為的那樣,以為音樂治療只是聽聽音樂,放鬆放鬆。

(3)音樂治療過程必須包括有音樂、被治療者、和經過專門訓練的音樂治療師這三個因素。缺少任何一個因素都不能稱其為音樂治療。沒有音樂參與的治療過程不是音樂治療,因為在音樂治療中,音樂是一個基本的因素,音樂治療正是通過音樂的人際/社會作用、生理/物理作用和心理/情緒作用來達到治療的目的。當然,沒有被治療者作為治療的接收者的任何過程也不是音樂治療。更重要的是,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音樂治療師介入的任何活動也不能稱其為音樂治療。有些人在商店裡買一些所謂的「音樂治療錄音帶」回家聆聽的做法也許對身心有一些的放鬆作用,但這不能稱其為音樂治療,因為這里沒有音樂治療師的介入,也就沒有治療師與患者的治療關系這一關鍵的動力的因素的存在。

『捌』 下列哪項屬於音樂治療的形式

音樂治療四種形式分別為:接受式、即興式、再創造式、創作式。

『玖』 催眠曲的音樂治療

1974年世界音樂治療聯合學會成立,標志著音樂治療學作為一門正式學科得以確立。傳統的音樂治療概念為,以心理治救治和方法為基礎,運用音樂特有的生理、心理效應,使求治的人在音樂治療師的共同參與下,通過專門設計的音樂,經歷音樂體驗,達到消除心理障礙,恢復或增進身心健康的目的。
作為一門藝術,音樂能給人們巨大的精神享受,但音樂治療卻與音樂欣賞不同,它的目的是調節人體身心狀態,通過改善症狀,提高生存質量。因此音樂治療的對象主要是存在身心症狀的亞健康狀態者和臨床病人。當然也會有一些健康人為了維護健康的目的來尋求音樂漢字。鑒於音樂治療關注的是人身心兩方面的整體調節,強調改善症狀,提高人體自愈能力和生存質量,而不是針對病原體和病灶。因此,音樂治療作為綜合療法的一部分或康復治療方法之一,可廣泛用於臨床各科病人。作為單獨的治療方法,音樂治療主要用於功能失調和身心疾病患者如功能性高血壓、功能性胃腸病,睡眠障礙、心境障礙(如抑鬱焦慮性障礙)和自閉症等精神障礙患者的治療。
另外,不良生活方式、社會及職業壓力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引發的「亞健康狀態」已成為世人關注的熱點。「亞健康狀態」是指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診斷,卻過早表現出疲勞增加,活力、反應能力降低,適應能力減退;軀體症狀主要表現為疲勞、睡眠障礙、疼痛、便秘或腹瀉等;心理症狀主要為強迫、敵對、焦慮和抑鬱。這些亞健康身心症狀都能通過音樂治療得以改善。 人類具有豐富的情緒和情感,除了喜、怒、憂、思、悲、恐、驚外,還有平靜、輕松、愉悅、喜歡、愛慕、崇拜、嫉妒、敵意、孤獨、空虛、渴望、依戀等情緒,並因外界情況的變化,存在極其微妙、細膩和復雜的情緒變化。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看到美好的東西、得到所喜歡的人的寵愛等自然會產生愉快情緒;而當自我發展受阻、被打擊、批評、辱罵等自然會產生郁悶、生氣和憤怒的情緒。科學家將情緒分為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客觀事物符合並滿足人的某種需要,表現為愉快、喜悅、滿意和幸福等稱為正性情緒;個體的需要受到阻礙得不到滿足,表現為沮喪、失望、悲哀、抑鬱、焦慮和憤怒等稱為負性情緒。
不同的情緒狀態可使人產生不同的身心狀態。在適宜的正性情緒的影響下,機體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和心血管、消化系統等功能可保持良好狀態,有益於健康。長期的負性情緒如抑鬱和焦慮,會使人產生疲勞無力,工作和學習效率低下,對生活和工作失去興趣,嚴重者引發睡眠障礙、疼痛、消化功能失調等症狀甚至導致心理或軀體疾病。
在諸多的藝術表現形式中,沒有任何一種藝術能夠像音樂可以准確而細致入微地描述人類情緒活動的微妙變化,能夠直接、迅速、靈敏地作用於人的情緒活動。這是因為當人類感知音樂音響的變化,會不由自主的、直接產生相應的音樂情緒反應。例如,人們會從《二泉映月》的音樂中感到悲哀,會從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開始幾小節中體驗到緊張、震撼和威脅的感覺,而莫扎特甜美的音樂能使人獲得平靜和愉悅的情緒體驗。
人的情緒活動和大腦功能關系密切,在判斷音樂正負情緒成分的任務中,右半球起主導作用。國外學者採用腦認知成像技術,進行了人類音樂感知大腦認知活動的特徵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音樂與語言的腦功能區是分離的;左側腦在音樂時間序列、節奏辨別等方面起作用,右腦則在音高、旋律、和聲感知處理過程中起優先和主導作用;大腦兩半球間及半球內各腦區間有相互的協同作用。
另外,當受試者聽可產生愉快情緒的音樂時,左側大腦的額葉激活,而恐懼和悲傷的音樂則顯示右側大腦額葉激活。激活程度與情緒強度相關的部位,還包括海馬旁回和額葉區。音樂引起被試者產生愉悅高峰體驗時,腹側紋狀體、中腦、杏仁核、眶額皮層和腹側內側前額皮層(M PFC)激活。這些部位能影響支配人體內分泌和內臟器官活動的下丘腦。通過神經體液的調節,促進人體分泌相關激素、酶與神經遞質,從而發揮它們的生物學效應。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音樂治療從運用心理學理論和方法,開展音樂心理和行為治療開始,逐漸引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運用音樂、聲學、物理、生物學、心理學、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創造出不同類型、多元化的音樂治療方法。同時,各國傳統音樂與傳統醫學相結合,也形成各具特色的音樂治療方法和技術。
音樂治療方法大體上分為聆聽法、主動法、特色音樂治療法和其他技術。 即通過聽特定的音樂以調整病人的身心,達到治療的目的。各國由於文化傳統以及音樂治療的發展不同,產生了不同的聆聽技術,例如超覺靜坐法、音樂處方法、音樂冥想法、音樂想像法、聆聽討論法、積極聆聽法、名曲情緒轉變法等。
其中,音樂處方法也許是很多人熟悉的一種形式,醫生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音樂讓病人進行聆聽,如抗抑鬱可選擇《春天來了》、《喜洋洋》,降血壓選用《良宵》、《漢宮秋月》,催眠選用《二泉映月》、《燭影搖紅》等。治療多採取集體聆聽,每日1次,每次1小時,30天為一個療程。治療前後需測定病人的血壓、心電圖、白細胞及免疫球蛋白等項生理指標,以用來對照治療效果。音樂冥想法在日本很流行,冥想即指深沉的思索和想像,音樂冥想法是按照音樂的功能,選擇不同樂曲編制特定的音樂帶,進行聆聽和冥想。
樂曲分別用於人的起居和情緒調節的各個方面如「早晨的音樂」、「催眠音樂」、「焦慮不安時的音樂」、「悲傷的音樂」、「腸胃不適的音樂」等。編制的樂曲主要選用西歐古典音樂或專門創作的音樂。實施音樂冥想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如「進入冥想」、「退出冥想」,並且聆聽時有規定的姿勢。 是在美國得到較大發展的一種療法。實施時由治療師誘導病人進入放鬆狀態,讓病人在特別編制的音樂背景下產生想像,想像中會出現視覺圖像,這些圖像具有象徵意義,常與病人潛意識中的矛盾有關。在聽音樂的過程中,治療師引導病人訴說產生的想像,並在音樂結束後與病人討論想像內容的意義。這種療法還有一套完整的技術,稱「引導想像和音樂」。
音樂治療中遵循的一個原則是音樂要與情緒同步。如一個人處於強烈悲痛情緒時,不能立即選用歡快的樂曲聆聽,而要用《悲愴交響樂》或民樂《江河水》一類的樂曲,以求宣洩悲痛之情,引導病人盡情發泄直到心中郁結的悲哀得以化解,等病人逐漸感受到輕松後,再聆聽平靜舒緩的樂曲,經過一段調整,情緒有了轉換後,才能逐步聆聽較輕快的樂曲。治療過程中所有病人聆聽的樂曲需要有經驗的治療師精心安排。 體感音樂治療是通過聽覺和觸覺(感受振動)接收及傳導的方式,使人體感知音樂以達到治療身心的目的。它由體感音樂、治療方案和體感音響設備三方面組成,也可以認為是由硬體設備與軟體技術(音樂和治療方案)兩方面構成。體感音響設備主要包括音源-分頻-放大裝置、音箱或耳機和附加換能器的外周設備如床、墊、台、椅、沙發等組成,其效用是使人在聆聽音樂的同時身體也能感受到音樂聲波振動。體感音樂是一類特殊製作的、富含低頻、以正弦波為主的治療性樂曲。
在一般情況下,人體不能感受空氣傳導的聲波振動但可感受到液體和固體傳播的聲波振動。這種振動可通過人體骨骼—聽覺器官—聽神經或觸覺感受器(感受振動)—感覺神經傳導通路上傳到大腦,使人感知聲音。試驗結果表明,單一頻率的強烈振動可引起人體不良反應,如血管收縮、神經系統的損傷等振動病。
體感振動音樂聲波為不同頻率、不同聲壓的正弦波疊加形成的有規律性、周期性的樂音聲波。這種樂音聲波產生的低頻振動為和諧的、非單一頻率、以正弦波為主、隨音樂旋律和節律變化而變化、強度控制在50分貝以下的低頻振動。同時,在治療中還可根據受治者的感覺調控振動強度和持續時間。國外近20年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已表明,體感音樂振動對人體沒有不良反應。治療目的不同,體感音樂樂曲在旋律、頻率、節奏等方面也有所差別。治療方案是在臨床研究的基礎上確定,內容包括評估治療對象的身心狀態和音樂素養,確定治療方案,選擇體感音樂樂曲,確定音量、振動強度、治療時間及療程等。體感音樂治療的生物學效應表現為橫紋肌肌肉放鬆、胃腸蠕動增加、皮溫升高、血壓下降、脈搏數減緩;血流加快、微循環明顯改善、身體熱輻射趨於平衡等;心理效應主要是調整情緒,可使人平靜、放鬆、愉悅和誘導睡眠。臨床研究證實,體感音樂療法可明顯改善亞健康狀態者的疲勞、睡眠障礙、疼痛和消化道症狀。國外,它多用於各類疼痛、腦損傷所致的運動語言和認知障礙、抑鬱、焦慮狀態、睡眠障礙、功能性高血壓、胃腸功能障礙等的臨床治療,同時也在預防褥瘡、便秘、臨終關懷和壓力管理等方面應用。但它不能應用在急性炎症、妊娠、血栓症、活動性出血、低血壓、放置起搏器或支架和重度精神疾病等病人中使用。
今天,音樂療法的發展使得音樂具有了另一種魅力,它蘊含的意味也許足以使終日競爭奔忙、身心疲憊焦慮的現代人得到徹底的休息,遠離激烈的競爭和緊張的生活節奏;使身患疾病的人感受到希望和快樂;使身心障礙的人得到心靈的緩釋。當然,健康的人也不妨在生活中多聆聽一些名曲陶冶性情,或者閑暇的時候走向大自然,去聆聽那些自然之聲如啄木鳥啄木的斷斷續續的篤篤聲,隆隆的雷聲,風刮過麥地的刷刷聲、鴿子的咕咕聲等,去感受自然之美和人生的寧靜,讓自己的身心得和人生得到放鬆。

『拾』 音樂治療該如何使用

在專業的音樂治療過程中,治療師需要評估患者的病症及嚴重程度,定製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並定下治療目標,治療師必須非常清楚音樂能給治療對象帶來什麼改變,這和隨意地聽音樂有本質區別。

除了音樂本身的作用,治療師與治療對象之間的關系與配合尤為重要。「治療師知道如何用音樂烘托氛圍,」尹譽霏舉例說,「我曾治療過一個患『惡劣心境障礙』的患者,當時選擇的治療方法是歌曲創作,他唱自己寫的歌,我彈琴伴奏。其中有一段患者情緒較為激動,表達有些吃力,我就用和聲烘托給他支持並鼓勵他表達。唱完後,患者哭了很久,他覺得那一刻他把憋了幾年的情緒發泄出來了。」

音樂能起到類似於「葯物作用」的四種效應:心理效應,人的情緒、認知跟著音樂變化;生理效應,音樂能引發全腦反應,從而影響人的免疫系統、內分泌、神經遞質釋放等;社會效應,當我們與他人分享音樂時,社交能力和人際關系得到促進;審美效應,音樂之美作為生命中的積極資源可以喚起生存信念。

音樂治療有許多方式,主要分四類:聆聽體驗,如讓治療對象談論聆聽音樂後的感受、描述想像的畫面等;再創造,如通過唱歌、打節奏的方式改善協調能力和注意力;即興演奏,演奏簡單的樂器與他人進行互動;音樂創作,如改寫歌詞、即興歌唱。

音樂雖好,但並非什麼病都能治。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葯物治療為主,音樂治療作為輔助;對於焦慮症、神經衰弱患者來說,音樂治療也需配合葯物治療,但其改善症狀的效果很好,可以進行深入的治療;而對於壓力大的年輕人、亞健康的中青年、退休的老年群體,只要對音樂有興趣,都可以通過音樂治療來解決心理問題、心理創傷或使自己心靈得到成長。

閱讀全文

與再創造式音樂治療活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
公司協議股權轉讓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