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雙面膠是誰發明的
有一個小姑娘喜歡畫畫,想把畫貼在牆上,可是用膠布容易撕壞,用膠水也會撕壞,用圖釘釘不進去,於是她把兩個膠布背對背貼在一起,發明了軟圖釘,還申請了國家專利。
② 耒陽的人成為演員幾率是不是小
靠自己,和地區無關
③ 外國的中國著名科學家的故事 急急急急急!!!!!!!!!!!!!!!!
著名科學家錢三強早年在法國研究原子理論。1948年,他提出回國,導師和同事都再三勸說,挽留。國民政府駐華大使,惡狠狠地威協說:「看他能上得大陸的岸,那才怪呢!」這意思很清楚:如果錢三強堅持要回祖國,國民黨特務就會在半路上暗下毒手。錢三強不顧個人安危,置生死於度外,果斷而機智地回到祖國的懷抱,為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④ 中國女科學家15歲上中科大,40歲身兼三個院士銜,為何選擇加入美籍
中國人搞出的理論,首先要為中國人服務。——吳仲華
不管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要想得到發展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然而近些年我國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讓他們前往海外繼續深造之後,便放棄了本國的國籍。有一位中國姑娘叫庄小威,從小成績就拔尖,15歲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40歲身兼三個院士銜,成為哈佛大學雙聘教授。有著如此成就的她卻選擇加入了美國國籍,令人不解。
極高的學習天賦
1972年,庄小威出生於江蘇南通一個高知識分子的家庭中。她的父母都是中科院的一名科學家。她的父親曾經寫過一本經典的空氣動力學著作《流體力學》。由於父母工作繁忙,沒有多餘的時間照顧她。在她出生後不久就跟隨著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
在爺爺奶奶家待了5年之後,5歲的庄小威也到了上學的年紀,父母就將她接到了合肥中國科大。平日里父母在工作之餘教導她讀書認字,爺爺奶奶在她三四歲的時候也曾詢問過她的父母是否要讓她上幼兒園,然而父母卻認為沒有必要上幼兒園。
她在40歲左右的時候就已經是身兼三個院士的生物物理學家。她在學術上的成就令人敬佩,然而她放棄中國國籍,加入美國國籍也不禁令人感慨,雖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籍。為何如今我國的很多優秀人才選擇加入外國國籍?這也是該反思該思考的問題。
⑤ 請問,有誰知道西安師范附屬小學的教學質量,老師敬業,學生素質怎麼樣
陝西師范大學的附小和附中教學質量那是絕對沒的說的,西安的家長都把自己孩子在師大附小附中上學引以為傲,但是學校不好進。
西安師范附屬小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908年的「陝西師范學堂附屬兩等小學堂」,隸屬於當時的陝西省教育廳管理。1934年學校改名為「陝西省西安師范附屬小學」。1965年3月至1969年1月直屬西安市教育局領導管理。1969年1月至1986年4月由碑林區教育局領導管理,並於1972年9月1日改名為「碑林區書院門小學」。1986年4月學校復名為「陝西省西安師范附屬小學」,直屬西安市教育局管理至今。
建校近百年來,學校的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學生素質,發展學生個性為已任,嚴謹治學,刻苦鑽研,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學校先後涌現出了追求進步,民主治校的校長王匯百;潛心鑽研,獻身科學,發明「三球儀」的教師張俊德;為人師表,教藝精湛的西安市首批特級教師馬起秀等優秀教師群體。在近百年的歲月里,學校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記的棟梁,他們中有原中共中央辦公廳第一副主任楊德中上將;原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楊拯民;原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何承華,現陝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偉;西安市老一輩特級教師王德惠、李瑞鸞等。
近年來,學校堅持以豐厚的傳統奠基,以優良的作風樹魂,以優秀的隊伍固本,以過硬的質量立校為思路,從樹立科學的辦學理念,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師素質,優化育人環境入手,求實奮進,開拓創新,使百年老校又煥發出勃勃生機。學校先後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校園」、「綠 色學校」;被全國少工委命名為「全國紅旗大隊」;被省教育工委、教育廳評為「文明校園」、「陝西省示範小學」;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命名為「西安市文明校園」,「 園林化單位」,被團省委命名為「陝西省紅領巾示範學校」;被西安市人民政府督導室評為「素質教育督導評估優勝學校」;被西安市教育局評為「西安市一級小學」、「西安市德育工 作先進學校」、「西安市綠色學校」、「西安市校務公開先進學校」、「西安市教育收費規范學校」、「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先進單位」;被碑林區教育局評為「教學質量評估優秀學校」、「十有十無文明校 園」。校黨支部被中共西安市委授予 「先進基層黨組織」。
學校現有教學班24個,教職工64人,學生1410人。學校佔地面積10150平方米(其中操場面積 4300平方米,綠化面積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8629.4平方米。富有濃郁民族風格的教學院、辦公院與現代風格的綜合樓、教學樓錯落有致,體現了古樸典雅與活潑靈動的和諧統一。近年來,學校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努力打造優質教育資源。學校現有大隊部、微機室、語音室、圖書室、科技室、心理咨詢室等"一部二十室",均按照"陝西省示範小學"的標准配齊了設備。24間教室實現了電視機、錄音機、影碟機、視頻展台、空調進教室。最新建成的數字化校園網路,使學校信息化教學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這些硬體設施的到位,有效地提高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反映了政府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樹立了良好社會形象。
學校擁有一支年齡結構合理、文化程度高、思想觀念新、科研能力強、創新精神足的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工平均年齡35歲,崗位合格率100%;具有大專文化程度的教師27人(佔52%,其中本科在讀17人);具有本科文化程度的教師24人(佔44%)。他們中,有國家級骨幹教師1人,陝西省教學能手2人,市級骨幹教師11人,校級學科帶頭人8人,這些教師分布在學校各個學科,發揮著輻射示範作用。
⑥ 求北京科技大學附屬小學(鋼院附小)的招生簡章
科大附小2010招生通知
[ 時間:2010-05-18 點擊:1555 作者:admin 錄入:admin ]
附小定於5月22日(本周六)上午8:30—11:30,下午1:30—4:00,對校內職工子女與第三代子女進行新一年級入學登記(2004年8月31日前出生,年滿6周歲)。請家長攜子女、帶齊有效證件前來辦理。請看到通知家長相互轉告。
有效證件包括:1、第二代子女:攜帶職工工作證、戶口簿原件。
2、第三代子女:攜帶工作證或退休證、戶口簿原件。
010-62333333 自己打電話問一下吧
⑦ 發明成功的喜悅作文
這次『安全人人行』的一等獎是——華理大附小表演的快板《道路交通安全法》」當主持人說完這句話後,我們都沸騰了。大家在歡呼,在慶幸,有的還又蹦又跳的。就連一直十分嚴肅的老師也露出從未有過的笑容,同學們都開心得無法形容。評委們看到的是我們在舞台上的英姿,有誰會想到在笑容的背後,是汗水?回想起排練,還真是歷歷在目呢! 首先,要出去比賽,我們的打板技術一定要過關。所以第一個階段我們都在訓練打板。每天排練的時候,我們都要練一個半小時的快板。大家左手的食指和右手的大拇指又腫又痛。有時我疼得厲害,都不想參加比賽了。可我轉念一想:為什麼別人都能挺過去,只有我不行呢?只要咬咬牙,我就一定挺得過去。包著這個信念,我繼續與同學練了下去。 終於,第一個階段過去了,開始了第二個階段,就是背稿子。老師邊發稿子邊說:「同學們,現在我把稿子發下來,你們回家後把它一字不漏地背下來,OK?」「啊——」同學們聽後,紛紛抱怨道。一位同學因為要賭氣,說:「那麼長的稿子,鬼才要背呢!我可不背!」「這怎麼行?」我對他說,「我們的校花是梅花,我們不是要學習梅花嗎?梅花有一種堅韌不拔的品質,你也要學這種品質啊!」聽了我的話,他就有點不好意思了。 接下來,我們要去錄音了。來到錄音棚以後,我們先練習,直到沒有出任何差錯。開始錄音了。可錄每一段的時候,總會有一兩個人心不在焉,我們只好重錄。錄了一遍又一邊,總算錄完了。 最後一個階段的氣氛分外緊張,因為我們離比賽只剩兩個星期了。每天,我們都要留到很晚。我們既要記住稿子,動作,還要知道什麼時候打板,打哪種花樣。由於時間緊迫,離比賽只剩一天了,許多人連動作都沒記住。 比賽要開始了,大家都很緊張,害怕自己一個細微的動作沒做好,就那不到名次了。老師見了,對我們說:「只要你們把最好的水平發揮出來,的不到名次,老師也不怪你們。」有了老師的話,我們增加了許多信心。上台後,我們都把自己最好的水平發揮了出來。沒想到,我們竟然獲得了一等獎。 成功的喜悅使我明白了: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堅持堅持再堅持,對自己充滿信心,我們才能成功! 每一個人都希望成功,但是成功是來之不易的,成功給我們帶來的喜悅,更是無限的。 那天,老師布置了幾道數學題,讓我們回家做。我回到家立即拿出作業本來做。前幾道提都比較簡單,猶如我在一條寬闊平坦的大道上悠閑地走著,突然,我被一塊絆腳石絆倒了,重重地摔在地上。我又仔細地看了一遍這道題。發現這種題型很少見。我向來都喜歡研究難題,一下子來了精神,埋著頭「沙沙」地算了起來。誰知這道題故意搗亂似的,硬是不讓我算出來。我越是算不出來,心裡越煩,一煩,所有的頭緒都亂了。於是,我想請教爸爸,讓他把這塊絆腳石替我搬開
⑧ 小學生小發明小創造
1.我們知道通常我們的抽屜里會發現一些舊電池,但是我們也不知道還有沒有電,如果放進用電器來檢驗很麻煩而且無法知道它電剩餘量。所以,你可以做一個小驗電器。
方法簡單如下:使用一個小燈泡,很小的那種(像掛墜或玩具燈上的,五金店都有賣)。然後用兩根細漆包線分別連接燈上。兩根線的另一端分別用於接你要檢驗的電池的正負極。根據小燈泡的亮度,就可以判斷電池的電量了。
2.拿把破雨傘,把布拆掉,拿一條電線,一頭接電視或收音機,一頭接到傘上面,就是一個好好的信號接受器。你想專業一點就在傘上面多繞幾圈鐵絲就行了。這是最省錢,快捷的方法,只是有點搞笑。
3將一根火柴和一根縫被的大針並在一起,用包香煙的鋁箔將它們緊緊地包裹起來,再將有火柴頭的一端的鋁箔彎折過來密封捻緊。然後在靠近尾部的地方裝上定向尾翼,把針拔出,就成了一個很簡單的反沖火箭。
實驗時,把小火箭放在鐵絲架上,點燃一根火柴,對准鋁箔筒包有火柴頭的部位加熱。當溫度升高到火柴頭的燃點時,箔里的火柴匣被點燃,使周圍的空氣急劇膨脹,氣體從尾口高速噴出。由於反沖作用,火箭筒便從架上向前飛了出去。
如果在鋁箔中包兩根頭對頭放置的火柴,兩端都不封閉。將它放在上,從中部加熱。當筒內火柴點燃後,氣體從兩頭噴出,鋁箔筒仍停留在架上,從而說明了系統的動量守恆.
⑨ 教育家應具備哪些條件
成為一名教育家應具備的條件
我認為,成為一名教育家需要具備四個條件:第一,熱愛教育事業;第二,樹立明確的教育理念;第三,全面把握學科知識;第四,會反思、會研究。
(一)熱愛教育事業
熱愛教育事業的核心是要變被動為主動,就是說自己願意當一名好老師。幾年前,國家組織了一次關於師德的論壇,作為一名分論壇的主席,我在發言中說,過去把教師比喻成「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但為什麼教師在照亮別人的同時要燃燒自己呢?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感受到作為教師的樂趣,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沒有這種感情、這種興趣就當不好老師。志向是很重要的,志向也需要有意識地培養。
就我個人來說,我一直以來對教學都有很大的興趣。比如,中小學數學教師總弄不清楚符號的作用,於是在寫課程標准時我思考了兩句話:一是能夠把符號當作數字一樣進行運算;二是通過符號運算得到的結論具有一般性。寫完這兩句話後我非常高興,感受到了教學工作的巨大樂趣。我希望同學們能夠逐漸地培養起對教育的興趣。
現在,社會發展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開發資源,而最難開發的資源是人的資源,所以開發人的資源是很崇高的事業。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這不是責任感的問題,而是要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喜歡,希望同學們能在東北師大感悟這個道理。
(二)樹立明確的教育理念
一名教育家可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比如「開放」、「個性培養」、「創造性思維」、「情感教育」等等,但最根本的是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近 20 多年來提出的一個教育理念,過去的教育理念是「以知識為本」。那時,我們只關心兩件事情:一是關心應該教什麼知識;二是關心知識應該教到什麼程度。當時有個比較著名的凱洛夫三中心論:以課堂、教科書和教師為中心。然而,這種教育理念對於當前的教育狀況已經不合適了。過去是工業時代,社會需要專門的人才;現在是信息時代,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所以要「以人為本」。我認為,「以人為本」的含義有兩個。
1. 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素質教育
這里有必要著重談一下素質教育。我認為素質教育包括兩點:
第一,建立大教育的觀念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大教育的觀念就是:學校的所有活動都是教育。現在還有人認為素質教育就是體育活動、文藝活動等,這並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素質教育包括兩方面:學科內(即課堂內)的教育和學科外(即課堂外)的教育。
學科外的活動要注意教育價值。學科外的時間比例大約為學生在校時間的 30% 。學科外的所有活動必須注意教育價值。比如,培養開朗的性格是很重要的,開朗的性格是自信心的表現,也是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的前提。十年前,在給學生政工幹部講話時,我說,東北師范大學沒有管理,只有培養。我的本意是說,必須把學校中的所有活動都看作是教育的一種形式。如果從管理的角度出發,會習慣於總用一個學生幹部,我希望東北師大的每一個學生都有當幹部的經歷,因為當幹部能培養一個人的綜合能力。此外,也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能力。
學科內的教學要注意全面培養。學科內的時間大約占 70% ,因此不在學科內進行素質教育是不行的。無論數學、物理還是語文,都應該在學科教學的范圍內注重對學生的培養。在附中和附小,結合所有的教學過程,我提出三個要求: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身心素質。學習的興趣就是學生要喜歡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學生的注意力,一個好老師應該懂得讓孩子學會集中精力。一般來說,一個孩子可以集中精力 15-20 分鍾,過了這段時間,注意力就可能不自覺地分散,教師就可以通過介紹課外相關知識、組織課堂活動等方式喚回學生的注意力。有些人長大後不能進行深入的研究,是因為小時候沒有培養出注意力集中、深入思考的好習慣。
第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過去認為,創新型人才是在大學和大學以後階段培養的,其實並非如此,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的。創新型人才的出現需要三個條件: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機遇。前兩個幾乎都是在基礎教育中培養的,只有創新機遇是長大以後的事情。相比較而言,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更重要。
下面我著重談一下創新能力,希望通過這個問題來反思中國 50 年來的基礎教育。
我認為,創新能力的基礎有三點:知識的掌握、思維的訓練和經驗的積累。如果具備了這三點,就可以說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知識的掌握方面,中國的基礎教育可以打 100 分;思維的訓練方面,打 50 分;經驗的積累方面,打 0 分。從這三點來說,中國過去的基礎教育只有 150 分,不及格。以下我著重談一下「丟分」的兩項:經驗的積累和思維的訓練。
關於經驗的積累。過去的教育一直是「以知識為本」的教育。知識是什麼?知識是結果,可能是思考的結果,也可能是經驗的結果。因此我們過去的教育在本質上是結果的教育。但創新依賴的是智慧,智慧並不表現在結果上,而是表現在過程中。只有在創造的過程中、遇到危難的過程中、做實驗的過程中、答題的過程中,才能表現一個人的智慧。因此,智慧的教育只能在過程中培養,必須讓學生們去親身經歷。我們必須清楚,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不可傳遞的,只能憑經驗。所以智慧並不完全依賴知識的多少,而依賴於知識的應用,依賴於經驗。我們需要讓孩子在實踐操作中得到磨練。教師要教會學生探究、思考和反思,這個過程尤為重要。遺憾的是,我們的老師缺乏這個意識,也缺乏這個能力。
關於思維的訓練。愛因斯坦說,西方科學的發展以兩個偉大成就作基礎,分別是: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的因果關系。楊振寧在我校 60 年校慶「我的生平」報告中說過,他在中國學到了演繹能力,在美國學到了歸納能力。也就是說,在思想方法上有兩種能力:演繹能力和歸納能力。演繹能力是能夠熟練使用演繹推理的能力。演繹推理的主要功能在於驗證結論,而不在於發現結論。中國的教育自古就沒有演繹,但現在的教育卻過多地強調演繹推理。這種教育不利於培養學生根據情況預測結果的能力和根據結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因此,我讓附中的老師按這樣的思路出題:從條件出發,給出多個結論,讓學生猜測哪個結論能成立;或者給出結論,看看哪些條件是必要的。
我們需要這樣一種教育,即從特殊到一般的教育。這是文藝復興之後的工業時代所需要的新思想——歸納推理,就是從個別現象出發抽象出共性、總結出一般的結論。我們的教育過分強調演繹而忽略歸納是不行的。
我認為老師如果「太聰明」,教出的學生就「不聰明」了。老師「太聰明」就會把結論講得太圓滿,學生也就沒有了思考的空間。老師要學會跟學生一起思考,這是更高的「境界」。學會「拙」很不容易,只有和孩子們一起思考,才能引發孩子們的思考,進而教會孩子們如何去思考。學生自己把公式歸納出來、把道理歸納出來,知識才能成為他們自己的東西。我們過去考試前總是反復訓練技巧,這並不是好方法,培養不了技能。做題的技巧不是技能,它只對一道題有用,對其他題可能就沒用。同學們,你們要記住,你們未來當老師不是要培養會熟練操作的人,而是要培養會思考的人。
這次修改課程標准,我們在「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加入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這樣就變成了「四基」。基本思想最上位的就是剛才談到的演繹和歸納,當然各學科還有各學科的思想方法;基本活動經驗就是在開始時提到的過程教育。除此之外,我們還把傳統的「兩能」變成了「四能」,即在「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基礎上加入了「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並不相同,發現問題之後,只有經過抽象思考才能提出問題。現在,這些觀點已被大陸廣大中小學教師以及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廣泛接受。
2. 學會從受教育者的立場思考——尊重的教育
學會從受教育者的立場思考,這是我校提出「尊重的教育」理念的著眼點。國內的一些老師採用體罰或者語言侮辱等方式對待學生,他們認為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學生好,這是不行的。教育者必須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場上思考是不是真的對孩子好。所以我認為,樹立較為明確的教育理念,尊重受教育者是教育中的大事。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闡述這個道理。
第一,教育是生存的需要,接受教育是孩子的本能。擔任校長以後,我一直在認真地思考「教育到底是什麼」。過去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我認為不是這樣,我認為教育是人生存的需要。所有的動物——當然也包括人類,都有接受教育的慾望,不接受教育就無法生存。小孩子總喜歡提問題,因為孩子們想了解周邊的世界,從而更好地活下去,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人人都有學習的慾望,後來不愛學習是因為老師沒有教好。所以我認為,在教育的初級階段,只有不好的老師,沒有不好的學生。我們每一個老師都有責任和義務把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出來並保持下去。
第二,尊重教育規律,基因的充分表達需要後天的刺激。事實表明,如果一個孩子在學說話時不讓他說話,那麼他長大以後就很難學會正常說話。現在一門新興的學科即表觀遺傳學的研究表明,人先天的基因必須給予後天的刺激才能得到充分表達。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在適當的時間給予孩子適當的刺激,讓其基因得到充分的表達。我們曾在附小做過試驗,結果表明,小學一、二、三年級的學生不應學太多數學,因為他們理解不了概念,而數學是建立在概念和符號的基礎上的。但是這個階段是學習語言的最好時間,因此要多進行語言的訓練,中、英文的同步學習並不沖突,而且效果很好。我還提倡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不要寫作文,寫作文需要一定的思路,而孩子們還不會從頭到尾地思考問題,只能寫成造句式的作文,這樣就失去了作文的意義。如果一個孩子在小學時外語口語過關了,初、高中的學習將會非常輕松。所以,要在適當的年齡進行相應的教育。
第三,好的教育要啟發學生思考。啟發式教育已經被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里。好多老師問我,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我說,一堂好課就是能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要全面把握學科知識
作為好的教師,必須了解知識的核心思想,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知道知識的教育價值。我曾經很認真地思考了數學的核心思想,為此,我寫了一本叫《數學思想概論》的書。在這本書的前言中,我介紹了書中的數學思想不是指學習數學時所涉獵的思想,如等量替換、數形結合、遞歸、轉換等,也不是指解數學題時所涉及的具體思想方法,如合並同類項、配方法、換元法等,而是數學發展所依賴的思想。我認為迄今為止數學發展所依賴的思想在本質上有三個,即抽象、推理和模型。
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對於教育很重要。教幾何的老師不能不知道歐幾里德,教方程的老師不能不知道韋達。在這次修訂課程標准時,我們把能夠表現方程核心思想的韋達定理放進去了。方程的核心思想是根與系數的關系,知道了系數就知道了根,同樣知道了根也知道了系數。在韋達之前, x2+4x=25 、 x2-4x=25 被認為是不同的兩個方程。韋達把 ax2+bx+c=0 一元二次方程用統一的符號表現出來,所以根的結果就能夠統一表達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歸納過程。教方程的老師不知道這個發展過程,就不能把方程教好。在教學過程中要清楚該教什麼,不要把本質沖淡了。
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才能知道知識的教育價值。比如,平面幾何有兩個教育價值:幾何直觀和演繹推理。我們現在的平面幾何只教「演繹」而不教「直觀」是不行的。所以這次在修改課程標准時,增加了幾何中的「幾何直觀」概念。
(四)會反思、會研究
作為一名教育家,會反思、會研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首先,研究自己的經驗,把經驗升華成為思想是很重要的。全世界著名的教育家都是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的。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說過,社會即學校,生活即課堂,要讓學生在做中學。在本質上,杜威主張讓學生學,所以美國教育基本是在做中學。陶行知是杜威的學生,他把杜威的思想進一步發揚。他提倡「在做上教,在做上學,教學做合一」。陶行知當過小學老師,當過小學校長,這種教育思想是他根據教學一線的工作經驗總結的。陶行知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個真人就是知識全面的人,這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們從事教學,就得學會反思,學會把自己的經驗上升到理性。所以,你應該知道理性的表達是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其次,要把握教學的科學依據。所謂科學依據,第一,要了解學科的本質和學科的思想,全面把握「四基」,即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第二,要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我的經驗,小學階段教的所有知識必須是身邊的知識;初中階段應該教授具有物理背景的知識;高中階段才可以將傳授的知識抽象成一般符號。無論如何,有了實踐經驗,你們所創造的理論才是真知,你們也才能稱得上是「實踐真知」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