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發明電燈;貝抄爾發明電話;襲弗萊明發明青黴素;賴特兄弟發明飛機;蒸汽機的發明者瓦特;自行車的發明者德萊斯;直流電源的發明者伏特;烈性炸葯發明家諾貝爾;方便麵的發明者安藤百福;發明心電圖的艾因特霍芬;電視的發明者貝爾德;氣墊船的發明者科克雷爾;靜電復印的發明家卡爾森。
⑵ 傑出人物發明創造,刻苦鑽研的過程的作文
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3、電魚與伏特電池;
4、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5、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准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將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出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
6、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製了盲人用的「探路儀」。這種探路儀內裝一個超聲波發射器,盲人帶著它可以發現電桿、台階、橋上的人等。如今,有類似作用的「超聲眼鏡」也已製成。
7、模擬藍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將設計出仿生光解水的裝置,從而可獲得大量的氫氣。
8、根據對人體骨胳肌肉系統和生物電控制的研究,已仿製了人力增強器——步行機。
9、現代起重機的掛鉤起源於許多動物的爪子。
10、屋頂瓦楞模仿動物的鱗甲。
11、船槳模仿的是魚的鰭。
12、鋸子學的是螳螂臂,或鋸齒草。
13、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
14、嗅覺靈敏的龍蝦為人們製造氣味探測儀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腳趾對製造能反復使用的粘性錄音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貝用它的蛋白質生成的膠體非常牢固,這樣一種膠體可應用在從外科手術的縫合到補船等一切事情上。17、漁網是模仿蜘蛛網。
⑶ 列舉出傑出人物的貢獻
牛頓:牛頓三定律 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 阿基米德:杠桿原理 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原理開普勒:開普勒三定律 瓦特:改進了蒸汽機推動第一次工業革命 門捷列夫:創立了原子學說焦耳:提出了焦耳定理 歐姆:提出了歐姆定理 侯得榜:金三角制鹼法
⑷ 傑出人物的故事 急啊!!!!!!!!!!!!!!
1746年,一位英國學者在波士頓利用玻璃管和萊頓瓶表演了電學實驗。富蘭克林懷著極大的興趣觀看了他的表演,並被電學這一剛剛興起的科學強烈地吸引住了。隨後富蘭克林開始了電學的研究。富蘭克林在家裡做了大量實驗,研究了兩種電荷的性能,說明了電的來源和在物質中存在的現象。在十八世紀以前,人們還不能正確地認識雷電到底是什麼。當時人們普遍相信雷電是上帝發怒的說法。一些不信上帝的有識之士曾試圖解釋雷電的起因,但從未獲得成功,學術界比較流行的是認為雷電是「氣體爆炸」的觀點。在一次試驗中,富蘭克林的妻子麗德不小心碰到了萊頓瓶,一團電火閃過,麗德被擊中倒地,面色慘白,足足在家躺了一個星期才恢復健康。這雖然是試驗中的一起意外事件,但思維敏捷的富蘭克林卻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電。他經過反復思考,斷定雷電也是一種放電現象,它和在實驗室產生的電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於是,他寫了一篇名叫《論天空閃電和我們的電氣相同》的論文,並送給了英國皇家學會。但富蘭克林的偉大設想竟遭到了許多人的冷嘲熱諷,有人甚至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電分家的狂人」。富蘭克林決心用事實來證明一切。1752年7月的一天,陰雲密布,電閃雷鳴,一場暴風雨就要來臨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一道,帶著上面裝有一個金屬桿的風箏來到一個空曠地帶。富蘭克林高舉起風箏,他的兒子則拉著風箏線飛跑。由於風大,風箏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剎那,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一道拉著風箏線,父子倆焦急的期待著,此時,剛好一道閃電從風箏上掠過,富蘭克林用手靠近風箏上的鐵絲,立即掠過一種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大聲呼喊:「威廉,我被電擊了!」隨後,他又將風箏線上的電引入萊頓瓶中。回到家裡以後,富蘭克林用雷電進行了各種電學實驗,證明了天上的雷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質。富蘭克林關於天上和人間的電是同一種東西的假說,在他自己的這次實驗中得到了光輝的證實。風箏實驗的成功使富蘭克林在全世界科學界的名聲大振。英國皇家學會給他送來了金質獎章,聘請他擔任皇家學會的會員。他的科學著作也被譯成了多種語言。他的電學研究取得了初步的勝利。然而,在榮譽和勝利面前,富蘭林沒有停止對電學的進一步研究。1753年,俄國著名電學家利赫曼為了驗證富蘭克林的實驗,不幸被雷電擊死,這是做電實驗的第一個犧牲者。血的代價,使許多人對雷電試驗產生了戒心和恐懼。但富蘭克林在死亡的威脅面前沒有退縮,經過多次試驗,他製成了一根實用的避雷針。他把幾米長的鐵桿,用絕緣材料固定在屋頂,桿上緊拴著一根粗導線,一直通到地里。當雷電襲擊房子的時候,它就沿著金屬桿通過導線直達大地,房屋建築完好無損。1754年,避雷針開始應用,但有些人認為這是個不祥的東西,違反天意會帶來旱災。就在夜裡偷偷地把避雷針拆了。然而,科學終於將戰勝愚昧。一場挾有雷電的狂風過後,大教堂著火了;而裝有避雷針的高層房屋卻平安無事。事實教育了人們,使人們相信了科學。避雷針相繼傳到英國、德國、法國,最後普及世界各地。富蘭克林對科學的貢獻不僅在靜電學方面,他的研究范圍極其廣泛。在數學方面,他創造了八次和十六次幻方,這兩種幻方性質特殊,變化復雜,至今尚為學者稱道;在熱學中,他改良了取暖的爐子,可以節省四分之三燃料,被稱為「富蘭克林爐」;在光學方面,他發明了老年人用的雙焦距眼鏡,戴上這種眼鏡既可以看清近處的東西,也可看清遠處的東西。他和劍橋大學的哈特萊共同利用醚的蒸發得到零下二十五度(攝氏)的低溫,創造了蒸發致冷的理論。此外,他對氣象、地質、聲學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並取得了不少成就。
⑸ 牛頓發明創造,刻苦鑽研的過逞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蘭林肯郡小鎮沃爾索浦的一個自耕農家庭里,牛頓誕生了。牛頓是一個早產兒,出生時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親人都擔心他能否活下來。誰也沒有料到這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東西會成為了一位震古爍今的科學巨人,並且竟活到了8...8869
⑹ 傑出人物的故事(10篇)
1、郭子儀、李光弼
郭子儀與李光弼都是唐朝時的大將。當時,兩人因為平時的一些誤會,積怨很深,感情很不好。平時即使同桌吃飯,互相都懶得瞧上一眼,更別提說話了。
後來安祿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儀做朔方(今寧夏一帶)節度使,李光弼成為他的部下。當時的節度使大致相當於戰區司令長官兼行政長官,權力極大。
李光弼這時有些擔心,怕郭子儀公報私仇,借故殺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儀反向皇帝極力舉薦他,結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同時,郭子儀還將自己部下的一萬精兵分給了他,讓他帶兵東征。
郭子儀此舉,讓李光弼產生了更大的誤會,心想郭子儀這次一定不會放過他了。於是他橫下一條心來,找到郭子儀說:「今後不管怎麼處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圖不連累妻小。」
郭子儀聽後,很是詫異,忙離開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熱淚說:「國家危急,我們應該同心協力,不能再小肚雞腸,斤斤計較了。」
李光弼見郭子儀心胸如此坦盪,便帶隊請戰。此後,將帥一心,在平判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2、齊白石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偽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請國畫大師齊白石(1863—1957年)赴宴作畫。
齊白石來到宴會上,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為思索,鋪紙揮灑。轉眼之間,一隻水墨螃蟹躍然紙上。
眾人贊不絕口,宣鐵吾喜形於色。
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橫行到幾時」,後書「鐵吾將軍」,然後仰頭拂袖而去。
一個漢奸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塗著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
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
將妝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北平。齊白石為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並在門口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的心跡。
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翡翠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徑上,窺伺著水面上的魚兒;齊白石卻一反常態,不去畫水面上的魚,而畫深水中的蝦,並在畫上題字:「從來畫翡翠者必畫魚,余獨畫蝦,蝦不浮,翡翠奈何?」
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為蝦,並把作官的漢奸與日本人比作翡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3、斯蒂芬·霍金
斯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是本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
現年65歲,剛好出生於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紀念日之時,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
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皇家學會會員。
他因患盧伽雷氏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
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4、張衡
東漢時期,地震比較頻繁,從公元96-125年的30年中,就曾發生了23次比較強烈的地震,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
132年,科學家、文學家張衡發明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候風地動儀。張衡將候風地動儀安置在都城洛陽。起初,滿朝文武都不相信這台地動儀能夠測出地震的方向。
湊巧138年3月1日(漢永和三年二月初三日)突然地動儀朝向西北方向的鋼球落了下來,掉進儀器下面的蟾蜍口裡。可是,洛陽居民誰也沒有感覺到地震。
幾天後,隴西驛者日夜賓士來京師,報告隴西地震,二郡山崩(震級約為6.5級)。隴西正好在洛陽的西北方向。
在事實面前,大家都不得不承認候風地動儀的靈驗,佩服張衡的發明。
相隔1700多年,歐洲人才製造出「第一台」地動儀。
5、祖沖之
祖沖之的父親祖朔之,是位小官員。他望子成龍心切。祖沖之不到9歲,他就逼著沖之讀《論語》,讀一段,就叫沖之背一段。
兩個月過去了,祖沖之只能背誦十來行,氣得祖朔之把書摔在地上不教了,並且罵道:「你真是個笨蛋啊!」
過了幾天,他把兒子又找來,教訓他說:「你要是用心讀經,將來就可以做大官。不然,就沒出息。現在,我再教你,你再不努力不行啊。」
可是,祖朔之越教越生氣。祖沖之也是越讀越厭煩。他皺著眉頭,憤憤地說:「這經書我不讀了。」氣得父親額頭直冒汗,忍不住伸手打了祖沖之一巴掌,打得兒子號啕大哭起來。正在這時,祖朔之的父親祖昌來了。
問明情況,他對祖朔之說:「如果祖家真出了個笨蛋,你狠狠打一頓,他就會變聰明嗎?孩子是打不聰明的,只會越打越笨。」
祖昌還嚴厲地對祖朔之說:「經常打孩子,不僅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且還會使孩子變得粗野!」
祖朔之說:「我也是為他好啊!他不讀經書,這樣下去,有什麼出息。」祖昌說:「不能硬趕鴨子上架。他讀經書笨,說不定干別的事靈巧呢!
做大人的,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興趣,加以誘導。」祖朔之覺得父親的話有道理,同意不把孩子關在書房裡念書,跟祖昌到他負責的建築工地開開眼界,長長知識。祖沖之到工地上和農村的孩子玩了幾天,知識豐富多了。
他問祖昌:「爺爺,為什麼每月十五的月亮一定會圓呢?」祖昌解釋說:「月亮運行有它自己的規律,所以有缺有圓!」祖沖之越聽越有趣。
從此,經常纏住爺爺問個不停。祖昌對他說:「孩子,看來你對經書不感興趣,對天文卻是用心鑽研的嘛!好啊,我們家裡天文歷書很多,我找幾本你看看,不懂的就問我。」
祖朔之這時也改變了對兒子的看法,每天教他看天文書,有時祖孫三代一起研究天文知識。這樣,祖沖之對天文歷法的興趣越來越大了。
6、李四光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是我國地球學和地質學的奠(diàn)基人,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kān)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李四光是湖北黃岡人,原名李仲揆(kuí)。
14歲那年,因他學業優秀,被保送去日本學習。在填寫出國護照時,他把年齡"十四"誤填入姓名欄里。怎樣辦?
李仲揆靈機一動,把"十"加幾筆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氣了;又在後面加了一個"光"字。從此,他開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時候,家裡很窮,兄弟姐妹7人,爺爺又卧床不起。父親是教書先生,收入微薄(bǎo),媽媽一人種田,日子很艱難。李四光排行老二,年歲很小,但十分懂事。
他平時看到媽媽一人幹活,心裡難過,就千方百計幫忙媽媽幹活。打柴,舂(chōng)米、推磨、掃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幾乎樣樣事情都能幹。天剛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裝得的;上山砍柴,總要挑得滿滿的才回家。
李四光從小愛動腦。他幫媽媽舂米,用腳踩踏板,人小踩不動,他動腦筋用繩子綁在石杵(chǔ)那一頭的踏板上,當腳往下踩時,同時用手使勁拉繩子,這樣石杵就動起了。
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夥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鬧取樂,半天只能采幾節斷藕帶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幹,他先順葉踩到藕,再用腳留意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後依著它生長的方向一點點把泥踩去,收獲一根根完整的鮮藕。
之後,李四光獨自一人到武昌,報考官辦小學堂。考試發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學堂,他勤奮攻讀,刻苦鑽研,成為小學堂一位優等生。
14歲那年,他被學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學期間,他對地質學發生了興趣,立志探索地質構造的奧秘。
幾十年後,他在地質構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質力學的構造理論,並用這個理論去尋找石油天然氣資源、礦產,預測地震,開發地熱,在中國地質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7、華羅庚
在華羅庚小的時候,因為家境不好,於是初中畢業因交不起學費便輟學在家。輟學後的他對數學格外熱愛,五年之內,自學成才,他將高中到大學的基本數學課程都學會了。
可是學習資料太少,在他手裡只有一本關於幾何和關於代數的書,另有從老師那裡借來的微積分。
在輟學期間,他一邊在父親的雜貨鋪里幫忙打理,一邊在空餘時間學習數學,甚至到了茶不思飯不想的地步,可見他對數學的痴迷。
白天,他在店裡幫助父親招呼客人,顧客來了便招待一下。顧客走了,他再次埋頭苦讀或做練習。
有時候實在是太專注,客人來了他也不知道。日子一長,父親便很生氣,於是把他的練習或草稿撕爛扔到大街上或是扔進火爐燒掉。每當這個時候,華羅庚就拚命護著自己的寶貝,不讓父親搶走。
在鄰居還沒起來磨豆腐的時候,他已經點著油燈在學習了。在炎熱的夏天別人都出去乘涼,他卻躲在屋子裡喂蚊子,只因對數學太痴迷。
在寒冷的冬天,他把硯台放在腳邊,一邊磨墨一邊做練習。每到了逢年過節,他都不去走訪親戚,只會在家裡埋頭看書。勤奮到了這樣的地步也是一種境界。
華羅庚的太過專注與勤奮常常不被人理解,但是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這樣,越不被人理解就越要堅持。他承受的磨難比常人多得多,也正是這樣能吃苦的精神使他成為天才數學家。
8、竺可楨
氣象學家竺可楨,十五歲那年從故鄉紹興小學畢業,考進了上海澄衷學堂。在澄衷學堂,他的才學沒有哪個能比得上,可是他的個頭和體重,卻要比同齡人矮一截,輕十來斤。他的這副單薄瘦弱的身子骨,成了同學們譏諷和嘲笑的目標。
一天,在教室的走廊上,迎面走來幾個同學。他們中,有的對著竺可楨擠眉弄眼,有的故意大聲挖苦:「好一個寒酸的小矮子,准活不過二十歲!」
竺可楨十分氣惱,真想針鋒相對地回敬幾句,但他又一想,誰叫我的身子骨長得這么瘦小呢!
再說,一個男子漢也犯不著為一兩句惡語,就跟人撕破臉皮爭吵起來。晚上,竺可楨輾轉反側,心潮翻湧:我們祖國災難深重,人民貧窮病弱,被外國人稱為「東亞病夫」。現在自己也被人看不起,被罵作短命的人。
既然立志要為拯救祖國出力,那就必須首先戰勝自己的病弱身體!想到這里,竺可楨霍地從床上爬起來,連夜制訂了一個鍛煉身體的計劃,還選了一條「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抄貼在宿舍里,作為警鍾,隨時提醒自己。
從那以後,竺可楨每天雞一啼就起床,到校園里跑步、舞劍、做操……有一天清晨,竺可楨剛一醒來,就聽到「轟隆隆」的雷聲,從窗戶往外一瞧,密密麻麻的雨點下得正緊。今天還要不要按時起床鍛煉呢?
他剛猶豫了一下,馬上又堅定起來:不行,有一回間斷,就可能有第二回、第三回……於是,他迅速起床,冒雨跑完了規定的路程。
這樣堅持了一個時期,竺可楨的體質明顯增強了,再也沒請過一堂課的病假。這時候,全班同學,包括過去譏諷他的那些同學,都異口同聲稱贊他是「智體並重」的模範。
9、詹天佑
清朝末年,我國派出了第一批出國留學生。他們都是些少年。有個才12歲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聰明好學,又立志為國效力。
後來他學習工程技術畢業,回到了國內。可清朝政府對本國人才不信任,像修鐵路,就都讓外國人主持。詹天佑盡管有才幹,也只能當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張家口鐵路的消息傳開了。英國和俄國都爭著要修,因為他們知道這條鐵路在中國的戰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國。
雙方爭執不下,最後達成「協議」,說中國如果不讓他們修,他們就什麼也不提供。他們以為中國人離開他們肯定修不成這條鐵路。
清朝政府這才讓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有人對他不放心,說他自不量力,說他膽大包天,勸他不要承擔這項難度非常大的工程。
詹天佑說:「京張鐵路如果失敗,不但是我的不幸,也會給中國帶來很大損失。外國人說中國工程師不行,我則堅持由自己來辦!」
為了給中國人爭口氣,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進去,和工人們一起吃住在工地,細心勘探,大膽試驗,經過4年艱苦的勞動,終於成功地修築了京張鐵路。
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志氣。詹天佑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原來那些瞧不起中國工程師的英國人也表示對他由衷敬佩。
10、楊振寧
楊振寧考入聯大後,全家七口僅靠父親一人掙工資養家糊口,生活過得十分艱難。1940年9月30日,日機又來轟炸昆明,楊家在小東角城租賃的房屋正中一彈,被炸得徒有四壁。
萬幸的是,家人此時都躲進了防空洞。幾天後,楊振寧拿了把鐵鍬回去,翻挖半天,才從廢墟里挖出幾本壓得歪歪斜斜但仍可使用的書,他如獲至寶,欣喜若狂。
⑺ 我國歷史工匠精神的傑出人物
傑出人物有:
1.魯班,又稱公輸盤,木匠祖師爺,也是「百工聖祖」。對傑出工匠的嘉獎,名為「魯班獎」。
3.明朝的宋應星,沒能考中進士,卻撰寫出《天工開物》,被外國學者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宋應星本人也被後人視為科學家。
4.三國時期的「名巧」馬鈞雖不善言辭,卻心靈手巧,擅長解決實際的技術難題。
拓展資料: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於聶聖哲,他培養出來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來自於這種精神。相信隨著國家產業戰略和教育戰略的調整,人們的求學觀念、就業觀念以及單位的用人觀念都會隨之轉變,「工匠精神」將成為普遍追求,除了「匠士」,還會有更多的「士」脫穎而出。
⑻ 具有工匠精神的傑出人物和貢獻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代表人物
編輯
英國航海鍾發明者:約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1693 –1776) :哈里森費時40餘年,先後造出了五台航海鍾,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號」最為突出,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遠比法案規定的最小誤差(2分鍾)還少,完美解決了航海經度定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