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紅魔鬼的細節,杜卡迪在Misano測試推出全新前懸掛套件
賽車運動不變的鐵則永遠都會是無止盡的發展。當然發展可以能會被賽事規則、時代科技所能及的范疇給制約,但就如同賽季凍結引擎的規定與空氣動力套件的禁止開發等特別條款中,賽車工程師永遠都可以找到一些小細節來進行改進與創新。
誠如你所見,杜卡迪的工程技術已經走得更遠,MichelePirro車上的DesmosediciGP連前懸掛也一並被修改,從外部基本上看不到OHLINS的懸掛外觀特徵,當然如果我們把這組套件搭配下方的輪框蓋,應該可以大膽推測又是空氣動力學的新玩意!
目前這只是一小部分的揭露,可以肯定的是,在這個看似"被停止開發"的賽季,當然,還有下個賽季也同樣被凍結空氣動力套件科技的硬規則底下,工程師依然創意無限且令人尋味。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B. 懸架那種好
一、懸架簡介
1、定義:通俗而言,懸架就是指的車身與車輪之間的一切傳力連接裝置或零部件的總稱;
2、組成:彈性元件(螺旋彈簧)、導向機構、減震器(包括橡膠阻尼塊);
3、作用:懸架主要是傳遞作用在車輪和車架之間的力和力扭,減少由不平路面傳給車架或車身的沖擊力,以保證汽車行駛的平順性;
4、分類:非獨立懸架和獨立懸架
二、懸架比較
1、前懸架肯定為獨立懸架,分為麥弗遜式懸架、雙叉臂式懸架
麥弗遜式獨立懸架
評價:麥弗遜式懸架一般應用在中小轎車、SUV的前懸架上,麥弗遜式獨立懸架結構緊湊,車輪跳動時前輪定位參數變化小,有良好的操縱穩定性,耐用性強,道路適應能力強。
雙叉臂式獨立懸架
評價:雙叉臂式獨立懸架一般應用於跑車、大型SUV的前懸架上,其橫向剛度大、抗側傾性能優異、抓地性能好、路感清晰,但是存在製造成本高、懸架定位參數設定復雜問題,維修的復雜程度高,在定位懸架及四輪定位時,參數也較難確定;與麥弗遜懸掛相比較,它的結構更復雜,佔用空間較大,成本較高,對製造商的要求高。
2、後懸架分為非獨立懸架和獨立懸架,非獨立懸架代表為扭力梁式懸架,獨立懸架代表為多連桿式懸架
扭力梁式非獨立懸架
評價:扭力梁式懸掛一般應用於中低端轎車、SUV的後懸架上,其結構簡單,傳力可靠,兩輪受沖擊震動時互相影響,而且由於非獨立式懸掛質量較重,懸掛的緩沖性能較差,行駛時汽車振動,沖擊較大。
多連桿式獨立懸架
評價:多連桿式獨立懸架一般應用於中高檔轎車、SUV的後懸架上,其結構相對復雜,材料、研發、製造難度及成本比其他懸架高、而且其佔用空間大,中小型車出於成本和空間考慮極少使用這種懸掛,擁有一定的舒適性,而且由於連桿較多,可以使車輪和地面盡最大可能保持垂直,盡最大可能減小車身的傾斜,最大可能維持輪胎的貼地性。
三、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個人建議如下:
追求經濟實用的家庭建議選擇前懸架為麥弗遜式獨立懸架,後懸架為扭力梁式非獨立懸架,擁有價格便宜、結實耐用、維修便宜的特點;
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建議選擇前懸架為雙叉臂式獨立懸架,後懸架為多連桿獨立懸架,擁有乘坐舒適性、操作穩定性的特點。
C. 什麼叫主動懸架
大眾 朗逸: 一般般
我來試一試給你個簡單答案:如果懸架系統只會控制懸架的剛度和阻尼那就是半主動懸架(semi-active suspension), 真真的主動懸架(fully active suspension)會適時用外部的能源改變懸架的高度(長度)為了使車輛在各種路面狀況下都會有良好的舒適性 和穩定性。例如Mercedes-Benz的ABC主動懸架,Boss公司發明的主動懸架。
D. 豪車喜歡使用的多連桿獨立懸掛,究竟是誰發明的
從多連桿到扭力梁,再從扭力梁到多連桿,如此的轉變背後是高爾夫家族迎合市場的順勢而為,也是一汽-大眾對市場發展方向的更精準定位。
新高爾夫的格子布座椅
包括首次搭載12.3寸FPK數字液晶儀表;首次搭載座椅記憶功能;全系標配預防多重碰撞制動系統與預碰撞緊急制動等多項被動安全裝置,甚至將高爾夫粉色所鍾情的「格子布座椅」強勢回歸,而這些都是在價格不作提升的前提下為用戶所帶來的切實的福利。
如今,一場聲勢浩大的上市發布會,不管在體驗環節的設計,還是熱情滿滿的粉絲加盟活動里,運動與激情都已經成為高爾夫品牌未來發展的主旋律,而高爾夫家族所做出的改變也已經從硬體層面開始囊括到產品的軟實力。
很明顯,一汽-大眾對未來消費者,甚至可以說就是年輕消費者在消費需求上再一次做出了更精準的定位。
E. 汽車懸架系統的歷史
汽車懸架控制系統發展概述
1.前言
懸架依據其可控性可以分為不可控的被動懸架和可控的智能懸架兩大類。在多變環境或性能要求高且影響因素復雜的情況下,被動懸架難以滿足期望的性能要求;而智能懸架能夠對行駛路面、汽車的工況和載荷等狀況進行監測,進而控制懸架本身特性及工作狀態,使汽車的整體行駛性能達到最佳。智能懸架中主動、半主動懸架在近年來得到了迅速發展,較好地解決了安全性和舒適性這一對卜矛盾,將其緩和至相對較低。
2.主動懸架與半主動懸架
主動懸架是一個動力驅動系統,包括測量系統、反饋控制中心、能量源和執行器四個部分。其原理是測量系統通過感測器獲得車輛振動信息,傳遞給控制中心進行處理,進而由控制中心發出指令給能量源產生控制力,再由執行器進行控制,衰減懸架的振動。由於主動懸架結構復雜,成本高,需要很大的能量消耗,它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只在少數高級轎車中有所應用。與之相比,半主動懸架具有結構簡單、成本較低、基本不需要消耗能量等優點,而對振動的控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卻可以接近主動懸架,遠遠優於被動懸架,因而越來越受到業界的重視,得到了飛速發展。圖1為主動懸架的原理圖,其中F代表力發生器。圖2為一種典型半主動懸架的結構示意圖。
半主動懸架與主動懸架結構相似,只是半主動懸架用可調剛度的彈性元件或是可調阻尼的減振器代替主動懸架的力發生器。圖2的半主動懸架系統中,一個連續可調的阻尼器與一個傳統的普通彈簧並聯,需要假定系統中的阻尼器能夠完全獨立於懸架的相對運動,且能根據力控制信號做出反應。
懸架控制系統的發展概況可以從控制策略、執行機構以及實際應用幾個方面來分析。
3.控制策略研究
目前應用於懸架控制系統的控制理論比較多,主要有天棚控制、最優控制、預測控制、模糊控制、自適應控制、神經網路控制以及復合控制等等。
3.1 天棚阻尼與開關陰尼控制思想
1974年,美國學者karnopp等提出了天棚阻尼控制思想。原理是在車身上安裝一個與車身振動速度成正比的阻尼器,可以完全防止車身與懸架系統產生共振,達到衰減振動的目的。在天棚控制方式中,控制力取決於車體的絕對速度的反饋,不需要很多感測器也不需要復雜的數學模型,可靠性較好。控制力可以表示為:
式中Csky為比例系數;x為車體垂直振動速度。
但是天棚阻尼是理論上的理想狀態。karnopp為實現「天棚」控制思想又提出了開關阻尼的概念。原理是根據控制信號調節阻尼器阻尼的「軟」、「硬」設置,進而調整阻尼力的大小。其優點是作動器消耗振動能量。最早應用於實車的是美國lord公司的產品,反映效果良好。開關阻尼控制思想的阻尼力演算法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式中:Fd為阻尼力;c為比例系數;x為簧載質量的垂直運動速度,y為非簧載質量的垂直運動速度。目前開關阻尼的控制已經有所應用。
3.2 最優控制
在車輛上運用的最優控制方法常用的有線性最優控制、H∞最優控制等。線性最優控制理論是早期經典控制理論的代表,已經過了理論到實踐的考驗,是目前比較成熟和完整的半主動懸架控制理論。其中使用LQR演算法的理論及實踐應用比較成熟,演算法概要如下:
設懸架自由度彈簧陰尼系統動力方程為:
f (t)表示外部激勵的(r)階向量u (t)是(m)維控制力向量;D是(nXm)控制力位置矩陣;E是(n×r)外部激勵位置矩陣。
狀態空間表達式的形式為:
式中:x(t)為狀態向量(2n);A為系統矩陣(2nX 2n);B為控制力位置矩陣(2nXm);H為外部激勵位置矩陣(2n×r)。
採用LQR模態控制演算法設計主動最優控制力:
國內在相關領域研究比較深人的是裝甲兵工程學院關於履帶車輛懸掛系統的半主動控制策略研究。
3.3 預測控制
預測控制方法提出比較早,它可以預先確定前方路面的信息,並利用這一信息和車輛當時信息來決定控制行為。由於預測控制是利用車輛前輪的擾動信息預估路面的干擾輸入,將車輛的前輪懸架的狀態參數值反饋給控制器進行控制,因此,控制系統有一定的時間來採取措施。然而信息的獲得來自前輪,因此要求系統對信息進行處理並由控制器採取動作歷時很短。鑒於此,目前最優預測控制多採用超聲波感測器等測量方法對車輛前方道路的實際情況進行採集,用此信息來控制懸架執行機構的動作。1984年日產公司研製出聲納式半主動懸架,它能通過聲納裝置預測前方路面信息,及時調整懸架減振器的狀態。
預測控制的問題表現在預測距離是一定的,因此預測提前時間取決於車速,這樣必然具有時變性,而預測控制仍以線性時不變系統為研究對象,測量、參數的時變性和非線性對系統的影響還沒有得到解決。另外,用預測信息來控制懸架執行機構的動作的核心技術是信號的獲取精度問題,要求不受干擾地真實反映路面信息,這往往導致成本、可靠性方面的投人相應增大,應用中要重點考慮。
3.4 自適應控制策略
自適應控制方法應用於汽車懸架控制系統的有自校正控制和模型參考自適應控制兩類。自適應控制考慮了車輛系統參數的時變性,通過自動檢測系統的參數變化來調節控制策略,從而使系統實時逼近最優狀態。自校正控制是一種將受控對象參數在線識別與控制器參數整定相結合的控制方法。
自適應控制存在的問題表現在自校正控制過程需要在線辨識大量的結構參數,所以導致計算量大,實時性不好。而模型參考自適應控制方法涉及路面信息獲得的精度問題,這一點與預測控制存在的問題相似。另外,當懸掛系統參數由於突然的沖擊而在較大的范圍變化時,自適應控制的魯棒性將變壞。
3.5 模糊控制與神經網路控制
在過去的20年中,基於專家知識和經驗的模糊控制及神經網路控制逐步成為解決具有非線性、復雜和不確定因素系統的有效方法。
在車輛懸架控制領域較早應用模糊控制的是Yoshimura教授,他將模糊控制方法應用到汽車主動、半主動懸架當中。該車輛系統由非線性微分方程模型描述,通過模糊推理從若干類阻尼力中選擇合適的阻尼力。模擬結果顯示應用模糊控制的半主動懸架系統大大減小了車身振動加速度。隨後進行的實車試驗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結果。
模糊控制和神經網路控制是建立在專家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的,因此人為因素在其中占據著很重要的角色。專家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觀」的,如果專家知識的集合不能真實或准確地反應車輛的狀態,那麼控制就失去了准確性。
3.6 復合控制
當前應用於汽車懸架振動控制的控制策略很多,而得到的效果只能說是優越於被動懸架。原因是各種控制策略都有自身無法彌補的缺陷,解決辦法就是將兩種甚至多種控制策略相結合,對懸架進行復合控制。縱觀車輛主動、半主動控制領域,只運用一種控制策略的成功案例並不多見,而採用復合控制策略的成功應用卻很多。近期的文獻記載的控制策略設計有應用於越野車輛(坦克等)的自適應控制與LQG控制的聯合控制,最優預見控制與神經網路控制的復合,以及模糊控制與神經網路控制的復合等等。研究表明,利用復屍合控制方法更適用於汽車、懸架這樣復雜非線性系統的建模與控制,可以預見復合控制方法是今後控制策略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4.執行機構研究
控制策略最終是通過執行機構對懸架的振動特性進行調解的,因此,執行機構往往代表著半主動懸架系統的發展狀態。根據半主動懸架的結構特點,執行機構分為兩種,即懸架剛度調解系統和減振器阻尼力調節系統。對懸架剛度的調節是通過對懸架彈簧的彈性系數進行調節,應用較多的為空氣彈簧。
相比之下,阻尼調節應用較多。其中阻尼連續可調減振器被認為比較有發展前景。如增大摩擦力的辦法改變阻尼力;採用壓電陶瓷材料改變懸架阻尼;改變減振器節流孔開度以及改變減振器工作液(智能材料)粘度來改變陰尼力等。
調解阻尼最常用的一種方式還是使用粘性連續可控的新型智能材料(電流變或磁流變液體等)作為減振器工作液,從而實現阻尼連續調節。磁流變液阻尼器是當今被認為最有發展前景的,雖然其發展晚於電流變液阻尼器,但是已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和廣泛的應用。磁流變液是一種隨著外加磁場強度的改變其流變性能隨著改變的智能材料。由於磁流變液體是非牛頓液體,其剪切應力是由液體的粘性和屈服應力兩部分組成的。流變特性的改變隨著磁場強度的增加而增加,對外加磁場強度的控制可以在毫秒級對其流變特性進行改變,由液態變為半固態。磁流變液優點很多:其剪切應力較大,可達到50-100 kPa;剪切應力具有對溫度的穩定性和對不存介質的不敏感性;通過對磁場強度的控制來控制剪切應力,耗能很低,同時更安全。
磁流變液也存在著一定的應用問題,主要是減振器內液體紊流產生的雜訊較大和產生強磁場需要的金屬線圈重量問題,這些問題有關研究人員正在研究解決。
5.應用實例
近十多年以來,懸架控制系統的發展日新月異,成果較多。如福特公司生產的雷鳥轎車上的行駛平順性程序控制懸架系統(PRC)。PRC中的減振器配置了一種快速作用旋轉式螺管電磁開關,在感測器和一台6805微處理器為基礎的電子系統的配合下,根據駕駛員的指示和車輛的運行狀態,電磁開關可以調節阻尼。其他成功的應用還有賓士車的自適應阻尼控制懸架系統、凱迪拉克轎車的路感懸架系統(RSS),以及對阻尼和剛度進行綜合控制的豐田電子懸架控制系統和凌志LS400的電子控制空氣懸架系統等。
在軍用汽車領域,磁流變液阻尼器得到了應用。美國內華達大學的研究人員將磁流變阻尼器應用於美軍高機動多用途輪式車輛(HMMWV),圖3為該車應用的阻尼器。
為了對應用磁流變阻尼器的車輛性能進行評估,試驗人員將安裝磁流變阻尼器的「悍馬」與使用傳統被動懸架的HMMWV進行了對比試驗,分別在平順性、操縱穩定性等方面作了比較。結果顯示,應用磁流變半主動懸架的車輛行駛平順性和操縱穩定性比使用傳統懸架的車輛均有所提高。可見,軍用輪式車輛領域是半主動懸架系統的一個重要應用方向。
更高層次的改進是將ABS,TCS,ASR等控制系統與懸架控制系統的集成,即組成汽車動力學集成控制系統,這將是車輛懸架系統與車輛其他控制系統集成化發展的方向。
6.結論與展望
從懸架控制系統的發展狀況可以看出,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控制策略和執行機構。將來的發展應該從這兩方面人手,並加快實車應用的進度。
6.1 控制規律的復合
我們看到,各種控制方法對懸架的振動控制都有一定的有效性,但是都存在著固有的缺陷,這是由其控制原理所決定的。由於汽車懸架系統屬於復雜的非線性系統,單一的控制手段已經不能滿足要求,需要兩種甚至多種控制策略的協同控制,因此,復合控制應該是今後研究工作的一個重點。
6.2 集中力量加快以磁流變減振器為執行機構的半主動懸架的研發進程
當前磁流變液減振器半主動懸架的發展最為整個汽車工業界所關注。在這方面國外成果及應用實例較多,國內還處於理論研究和試驗階段,應用實例很少,問題主要是磁流變液減振器的工作性仍然不穩定,成本較高。因此,當前乃至今後應該以此為重點,展開技術攻關,從研製高性能磁流變材料、優化磁路及結構設計入手,為磁流變半主動懸架的開發作先期基礎性研究。
6.3 越野汽車將是半主動懸架的重要應用領域
目前,半主動懸架技術主要應用在高級轎車上,原因是該技術的實現成本較高。而對該技術需求更為迫切的是越野汽車行業,集中體現在軍用越野汽車領域。隨著車輛裝備信息化建設的逐漸深入,軍用越野汽車也逐漸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發展方向,高機動性就是其發展特色之一,表現在車輛行駛的地域更加廣泛,通過崎嶇、苛刻路面的能力增強,這就要求車輛的行駛平順性與之相適應。任何一項尖端技術從出現到應用到實際都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半主動懸架技術在國內已經有著廣泛的研究基礎,相關研究機構應該積極開展預研工作,以越野汽車的懸架系統為切人點,將該領域的技術逐漸推廣。
汽車主動懸架的發展及其最新技術
--------------------------------------------------------------------------------
作者:-
自從汽車發明以來,工程師們就一直在研究如何將汽車的懸架系統設計得更好。最初的汽車懸架系統是使用馬車的彈性鋼板,效果當然不會很好。1908年螺旋彈簧開始用於轎車,當時就曾經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第一種意見主張安裝剛性較大的螺旋彈簧,以使車輪保持著與路面接觸的傾向,提高輪胎的抓地能力。但是這樣的弊端是乘坐汽車時有較強烈的顛簸感覺。另一種意見認為應該採用較軟的螺旋彈簧,以適應崎嶇不平的路面,提高乘坐汽車時的平穩性及舒適性。但是這樣的汽車操縱性較差。到了三四十年代,獨立懸架開始出現,並得到很大發展。減振器也由早期的摩擦式發展為液力式。這些改進無疑提高了懸架的性能,但無論怎樣改良,此時的懸架仍然屬於被動式懸架,仍然在很多方面有很大局限性。
衡量懸架性能好壞的主要指標是汽車行駛的平順性和操縱穩定性,但這兩個方面是相互排斥的性能要求,往往不能同時滿足。怎樣在二者之間取得合理的平衡以達到最好的效果,一直是工程師們的研究課題。
平順性一般通過車體或車身某個部位(如車底板、駕駛員座椅處)的加速度響應來評價,操縱穩定性則可以通過車輪的動載來度量。例如,若降低彈簧的剛度,則車體加速度減少使平順性變好,但同時會導致車體位移的增加。由此產生車體重心的變動將引起輪胎負荷變化的增加,對操縱穩定性產生不良影響;另一方面,增加彈簧剛度會提高操縱穩定性,但硬的彈簧將導致汽車對路面不平度很敏感,使平順性降低。所以,理想的懸架應該在不同的使用條件下具有不同的彈簧剛度和減振器阻尼,既能滿足平順性要求又能滿足操縱穩定性要求。
但是普遍使用的被動懸架不可能達到設計師們的理想要求。被動懸架因為具有固定的懸架剛度和阻尼系數,在結構設計上只能是滿足平順性和操縱穩定性之間矛盾的折衷,無法達到懸架控制的理想境界。在使用上,為了使被動懸架能夠對不同的路面具有一定的適應性,通常將懸架的剛度和減振器的阻尼設計成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線性,比如採用變節距螺旋彈簧和三級阻力控制的液壓減振器。
表1 可變特性懸架主要部件動能表
部件名稱
功能
作用
衰減力轉換
穩定器剛性轉換
手動選擇開關
●
●
選擇擋位,變換懸架特性
顯示器
●
●
顯示手動選擇開關擋位
減振器驅動器
●
驅動減振器內回轉閥
前支柱、後減振器
●
內裝回轉閥,可變化衰減力
穩定器驅動器
●
通過穩定器纜繩,開閉穩定器桿內的油路
穩定器纜繩
●
連接穩定器驅動器和穩定器桿,傳遞驅動器動作
穩定器桿
●
具有油缸的結構,可變換穩定器剛性
電子控制裝置
●
●
根據手動選擇開關狀態,控制各驅動器
註:「●」為此部件具有此功能。
表2 手動選擇開關擋位特點
擋位
減振器的衰減力
穩定器的剛性
特點
「SPORT」擋位
增強
提高
具有高級跑車的優良轉彎性能與靈活的操縱性能
「TOURING」擋位
減弱
降低
具有高級旅行車的高速操縱穩定性與舒適性
由於被動懸架設計的出發點是在滿足汽車平順性和操縱穩定性之間進行折衷,對於不同的使用要求,只能是在滿足主要性能要求的基礎上犧牲次要性能。所以盡管被動懸架在設計上以不斷改進被動元件而實現了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目標,但始終無法解決同時滿足平順性和操縱穩定性之間相矛盾的要求。
為此,自五六十年代起產生了主動懸架的概念,它能夠根據懸架質量的加速度,利用電控液壓部件主動地控制汽車的振動。在這方面的研究,各大汽車製造公司均不遺餘力。典型的例子,早期有雪鐵龍公司在1955年發展的一種液壓-空氣懸架系統,可以使汽車具有較好的行駛性能和舒適性,但是它的製造工序太復雜,最終難以普及。到90年代,日產公司在無限Q45轎車上應用了新式主動懸架,進一步提高了轎車適應崎嶇路面的能力。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可變特性懸架控制系統。它可根據運行條件與路面狀況,以手動控制懸架特性變化。手動開關可選擇兩種擋位:1.「SPORT」擋位,剛性高,相當於高級跑車的懸架特性。2.「TOURING」擋位,柔性,相當於高級旅行車的懸架特性。圖 1為可變特性懸架的構造,表1為其主要部件功能,表2為手動選擇開關擋位特點。
現時引人注意的是賓士公司發展的ABC(Active Body Control)系統,可算是相對先進的主動懸架系統代表。
ABC系統的設計人員從一開始就沒有將注意力放在傳統的思路上,而是另闢蹊徑,集中研究車身在行駛時的跳動。他們認為,從穩定性考慮,通過抑制車身在行駛時的起伏、傾斜及跳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舒適性,而且更簡單直接。對駕駛而言,採用剛性較大的螺旋彈簧,可以使汽車優越的操縱駕駛性得到保證。早在多年前,研究人員已經進行過這方面的驗證。隨著近年來電子技術及電腦控制在轎車上大量應用,這種新型主動懸架變為現實的條件越來越成熟。最新面世的系統採用了大量電子控制技術,賓士公司稱之為主動式車身控制系統,簡稱ABC 。
傳統的懸架系統工作方式主要是通過厚重的車身跳動,推壓液壓油,通過阻尼減振器抑制車身的振動,並由螺旋彈簧將跳動能量吸收。這種完全被動的方式當然有許多不足之處。而ABC系統則通過感應最輕微的車輪及車身動作,在任何大的車身振動之前及時對懸架系統作出調整,保持車身的平衡。該系統能夠很好地適應各種路面情況,即使在異常崎嶇不平的地方,轎車也能保持優越的操縱性、舒適性及方向穩定性。
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ABC系統在各條懸架滑柱內裝有一套新型的液力調節伺服器,可動態調整的液壓缸根據不同的路面情況自動調節螺旋彈簧座的位置,這一點很重要。當車輪遇到障礙物時,ABC系統通過感測器感知,自動調節彈簧座,並在彈簧座上施加壓力,使之能最大限度地抵消傳遞給車身的跳動能量。同樣的方法,ABC系統還能夠避免轎車在制動、加速及轉彎時產生的車身傾斜。當汽車制動或拐彎時的慣性引起彈簧變形,懸架感測器會檢測出車身的傾斜度和橫向加速度。微電腦根據感測器的信息,與預先設定的數值進行比較計算,並立即確定在什麼位置上將多大的負載加到懸架上,使車身的傾斜減到最小。幾乎可以說,車身在任何狀態下都能保持水平位置。
ABC系統的控制感應裝置由兩個微型處理器及13個感測器組成,每10μs對懸架系統作一次掃描和調整。各感測器分別向微處理器傳送車速、車輪制動壓力、踏動油門踏板的速度、車身垂直方向的振幅及頻率、轉向盤角度及轉向速度等數據。電腦不斷接收這些數據並與預先設定的臨界值進行比較。同時,電腦能獨立控制每一個車輪上的執行元件,從而能在任何時候、任何車輪上產生符合要求的懸架運動以適應汽車的每一種行駛狀況。
ABC系統使汽車對側傾、俯仰、橫擺、跳動和車身高度的控制都能更加迅速、精確,即使在路況較差的路面上,汽車的跳動也很小。而且汽車高速行駛和轉彎的穩定性大大提高。車身的側傾小,車輪外傾角度變化也小,輪胎就能較好地保持與地面垂直接觸,使輪胎對地面的附著力提高,以充分發揮輪胎的驅動制動作用。此外汽車的載重量無論如何變化,汽車始終能保持一定的車身高度,所以懸架的幾何關系也可以確保不變。
目前,這種主動式車身控制系統已經應用在賓士最新的C系列轎車上,雖然價格不菲,但也贏得極佳的口碑,被譽為是動力性能和乘坐舒適性改進的一個里程碑。
F. 空氣懸掛和可變懸掛有什麼區別
空氣懸掛指的是把螺旋彈簧這個彈性元件換成了氣泵,用壓縮空氣充當彈性元件。
一般空氣懸掛控制汽車的高低,減震器控制汽車是運動還是舒適。可以通過調節減震器裡面氣壓的強度來控制底盤高度以及減震的軟硬度。
可變懸掛指的是減震器可變阻尼。壓縮阻尼大了,就會有硬的感覺,提升操控性能。回彈阻尼大了,就會有反應遲鈍的感覺、偏軟、可以提升乘坐舒適感。
壓縮和回彈比值最好在1:3,回彈阻尼永遠要大於壓縮阻尼,這樣減震器才能發揮作用,才有存在的理由。
拓展資料:
在汽車發明之後的20多年裡,汽車懸掛系統一直沿用馬車的彈性鋼板結構,其效果可想而知。直到1908年,螺旋彈簧的出現為汽車懸掛系統革新提供了新途徑。
到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獨立懸掛開始出現,並得到很大發展。直到1947年,美國首先在普耳曼汽車上使用空氣懸掛,歐洲及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也相繼對汽車空氣懸掛作了應用研究,這又為汽車懸掛改進提供新的技術支持。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又出現了可變特性的懸掛控制系統。它運用大量的感測器連續監控路面狀況並分析駕駛者諸如剎車、轉向、加速等操作。
電子液壓單元會調整和監控液壓系統的壓力並據此控制懸掛系統,不斷地配合路面條件和駕駛者的駕駛風格,並根據汽車的速度和路面狀況自動進行高度調節。
參考資料:可變懸掛_網路
G. 可調懸掛和空氣懸掛有什麼區別啊,求解釋
空氣懸掛- 空氣懸掛具有很多優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彈簧的彈性系數也就是彈簧的軟硬能根據需要自動調節。與大多數轎車目前採用的傳統的不可變高度的螺旋彈簧懸掛系統相比,空氣懸掛系統可以根據道路的起伏不同調高或調低底盤高度
使得車輛能夠適應多種路況條件下的駕駛需求。出於這種設計目的,空氣懸掛系統多用於經常在惡劣的路況條件下行駛的越野車.上,以保證車輛能夠順利地通過泥濘、涉水、砂石等路面。空氣懸掛系統是-種很先進實用的配置,但是 卻很「脆弱」
由於系統結構較為復雜,其出現故障的o
幾率和頻率要遠遠高於螺旋彈簧懸掛系統
而用空氣作為調整底盤高度的「推進動力減振器的密封性還需要進- - -步提高,倘若空氣減振器出現漏氣,那麼整個系統就,將處於「癱瘓」狀態。
H. 新福克斯的多連桿獨立懸掛和高爾夫的四連桿獨立懸掛有什麼具體的區別,哪個更...
當然是FKS 的好啊,首先,全球的大多數車的前懸掛均是麥弗遜獨立懸架,這一全球採用最多的懸掛類型是福特的工程副總麥弗遜先生發明並命名的,第一代福克斯採用Control Blade即刀鋒懸掛,這與當時,乃至現在中小型轎車普遍採用的扭轉梁式半獨立懸掛有著很大的區別,除了在形式上它是完全獨立的外,多連桿、防傾桿和縱向拖臂的配合令後輪的運動更加精準,賦予它無與倫比的高速行駛穩定性和駕駛操控性能。 FOCUS打敗了當時所有的競爭對手,包括以底盤設計引以為傲的標致PEUGEOT和大眾高爾夫VW的GOLF、歐寶OPEL等車。當時現有的等級標准已不足以評價福克斯,於是一代福特福克斯上市後,歐洲出現了一個新的標准,媒體都稱之為Focus Class(福克斯等級)而當時大眾PQ34平台非常的頹勢,當時的代表車型 5代帕薩特(老帕)4代捷達/高爾夫(老寶來)均為扭力梁懸掛,福克斯的巨大成功讓大眾看到扭轉PQ34頹勢的希望,於是他們挖走了參與設計1代福克斯懸掛的烏爾里希·埃希霍恩,大眾PQ34的扭力梁就此蛻變為與一代福克斯十分相似的獨立懸掛,他們稱之為四連桿或多連桿,PQ34過度到PQ35 乃至PQ46。而福特在二代福克斯(即國內的經典福克斯)上對懸掛做了稍稍的改進,所以造成了大眾四連桿與福特長短臂大體相似,細微不同的情況。
I. 底盤有哪幾種懸掛方式各自優缺點又是什麼
麥弗遜懸架簡單一句話說,就是以一個汽車設計師命名的前懸架方式.由麥弗遜發明創造出來,延續到今天,應用於目前很多車型上.下面會給你列出麥弗遜懸架的產生歷史和為什麼要用麥弗遜懸架,希望你看完後能喜歡.
麥弗遜懸架的產生
獨立懸架的結構分有燭式、麥弗遜式、連桿式等多種,其中燭式和麥克弗遜式形狀相似,兩者都是將螺旋彈簧與減振器組合在一起,但因結構不同又有重大區別。燭式採用車輪沿主銷軸方向移動的懸架形式,形狀似燭形而得名。特點是主銷位置和前輪定位角不隨車輪的上下跳動而變化,有利於汽車的操縱性和穩定性。麥克弗遜式是絞結式滑柱與下橫臂組成的懸架形式,減振器可兼做轉向主銷,轉向節可以繞著它轉動。特點是主銷位置和前輪定位角隨車輪的上下跳動而變化,這點與燭式懸架正好相反。這種懸架構造簡單,布置緊湊,前輪定位變化小,具有良好的行駛穩定性。所以,目前轎車使用最多的獨立懸架是麥弗遜式懸架。 關於麥弗遜懸架,車壇歷史上還有這么一段記載。麥弗遜(Mcpherson)是美國伊利諾斯州人,1891年生。大學畢業後他曾在歐洲搞了多年的航空發動機,並於1924年加入了通用汽車公司的工程中心。30年代,通用的雪佛蘭分部想設計一種真正的小型汽車,總設計師就是麥弗遜。他對設計小型轎車非常感興趣,目標是將這種四座轎車的質量控制在0.9噸以內,軸距控制在2.74米以內,設計的關鍵是懸架。麥弗遜一改當時盛行的板簧與扭桿彈簧的前懸架方式,創造性地將減振器和螺旋彈簧組合在一起,裝在前軸上。實踐證明這種懸架形式的構造簡單,佔用空間小,而且操縱性很好。後來,麥弗遜跳槽到福特,1950年福特在英國的子公司生產的兩款車,是世界上首次使用麥弗遜懸架的商品車。麥弗遜懸架由於構造簡單,性能優越的緣故,被行家譽為經典的設計。
為什麼要用麥弗遜懸架
麥弗遜在汽車前懸掛上的應用之廣是其他懸掛無法比擬的。大到寶馬M3,保時捷911這類高性能車,小到菲亞特STILO,福特FOCUS,甚至國產的哈飛麵包車前懸掛都是採用的麥弗遜式設計。到底是什麼原因能讓麥弗遜懸掛的應用如此廣泛?這種如此常用的懸掛到底有哪些性能特點呢?我們先從它的設計結構了解起吧。
麥弗遜懸掛通常由兩個基本部分組成:支柱式減震器和A字型托臂。之所以叫減震器支柱是因為它除了減震還有支撐整個車身的作用,他的結構很緊湊,把減震器和減震彈簧集成在一起,組成一個可以上下運動的滑柱;下托臂通常是A字型的設計,用於給車輪提供部分橫向支撐力,以及承受全部的前後方向應力。整個車體的重量和汽車在運動時車輪承受的所有沖擊就靠這兩個部件承擔。所以麥弗遜的一個最大的設計特點就是結構簡單,結構簡單能帶來兩個直接好處那就是:懸掛重量輕和佔用空間小。我們知道,汽車懸掛屬於運動部件,運動部件越輕,那麼懸掛響應速度和回彈速度就會越快,所以懸掛的減震能力也就越強;而且懸掛質量減輕也意味著彈簧下質量減輕,那麼在車身重量一定的情況下,舒適性也越好。佔用空間小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設計師能在發動機倉布置下更大的發動機,而且發動機的放置方式也能隨心所欲。在中型車上能放下大型發動機,在小型車上也能放下中型發動機,讓各種發動機的匹配更靈活.
J. 誰最先發明獨立懸掛
獨立懸掛有好幾種。以下為轉載:
弗遜(macphersan)式懸掛是獨立懸掛的一種,是當今最為流行的獨立懸掛之一,一般用於轎車的前輪
麥弗遜(mcpherson)是個人名。他是美國伊利諾斯州人,1891年生。大學畢業後他曾在歐洲搞了多年的航空發動機,並於1924年加入通用汽車公司的工程中心。30年代,通用的雪佛蘭公司想設計一種真正的小型汽車,總設計師就是麥弗遜。他對設計小型轎車非常感興趣,目標是將這種四座轎車的質量控制在0.9噸以內,軸距控制在2.74米以內,設計的關鍵是懸掛。麥弗遜一改當時盛行的板簧與扭桿彈簧的前懸掛方式,創造性地將減振器和螺旋彈簧組合在一起,裝在前軸上。實踐證明這種懸掛形式構造簡單,佔用空間小,而且操縱性很好。後來,麥弗遜跳槽到福特,1950年福特在英國的子公司生產的兩款車,是世界上首次使用麥弗遜懸掛的商品車。麥弗遜懸掛由於構造簡單,性能優越的緣故,被行家譽為經典的設計。
麥弗遜在汽車前懸掛上的應用之廣是其他懸掛無法比擬的。大到寶馬M3,保時捷911這類高性能車,小到菲亞特STILO,福特FOCUS,甚至國產的哈飛麵包車前懸掛都是採用的麥弗遜式設計。
優點:麥弗遜懸掛擁有良好的響應性和操控性,而且結構簡單,佔用空間小,成本低,適合布置大型發動機以及裝配在小型車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