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有幾個火器發明家,他們是誰
鄭璠五代十國時吳國將領。汝南(今河南省汝南縣,位於駐馬店市東)人。唐末,初事秦宗權,後隸孫儒,尋歸楊行密。因功屢遷至檢校司徒,饒州(今江西省鄱陽縣,位於景德鎮市西、鄱陽湖東岸)刺使、鎮南(今雲南省楚雄縣,位於南華縣東南,另在楚雄縣北還有楚雄彝族自治州)軍節度副使、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行軍副使。904年,進攻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使用飛火,是為火葯用於軍事之始。
唐福,宋朝科學家。995年使用火葯造出火簡、火槍。後來火槍經阿拉伯傳到歐洲,出現最原始的步槍。唐福還發明了火球和火蒺藜兩種火葯武器。後來,宋人陳規又發明了長竹管制火槍,引燃葯捻點爆。
趙士禎(1554~約1611) 中國明代火器專家。字常吉,號後湖。浙江樂清人。他發明的「火箭溜」、「制電銃」、「鷹揚炮」等,在當時抗倭戰斗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他著的《神器譜》、《備邊屯田車銃儀》等書,受到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高度評價。
戴梓(1649~1726), 中國清代火器製造家,字文開,號耕煙。生於清順治六年,卒於雍正四年。漢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曾僑居揚州,晚年在遼東自號耕煙老人。戴梓博學多能,通兵法,懂天文演算法,擅長詩書繪畫,通曉天文、歷法、河渠、詩畫、史籍等,是著名的機械、兵器製造家,曾製造了「連珠銃」(又稱「連珠火銃」)和「威遠將軍炮」(「子母炮」)。
⑵ 火柴是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
《資治通鑒》中記載:「陳宣帝太建九年,齊後妃貧苦,至以賣燭為業。」元末明初學者陶宗儀的《輟耕錄》中的《發燭》條說:「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熔硫磺塗木片頂端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粹兒,蓋以發火及代燈燭用也。史載周建德六年,齊後妃貧者以發燭為生,豈即杭人之所制矣。」文中的發燭就是原始的火柴。
但根據記載當前認為最早的火柴是在公元577年發明的,當時是南北朝時期,戰事四起,北齊腹背受敵,物資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種,做飯都成問題。當時後妃和一班宮女將硫磺沾在小木棒上,藉助於火種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陰火」引發為「陽火」。這可視為當前記載中原始的火柴。到了南宋時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已經到處都有出售火柴的小販。陶宗儀《輟耕錄》載:「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鎔磺塗木片頂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焠兒。蓋以發火及代燭也」。950年前後,陶谷在《清異錄》一書中提到,夜裡有急事而又要花不少時間做燈。有一位聰明人用松木條浸染硫磺,貯存起來備用。與火一接觸,就會燃燒起來。可得小火焰如同谷穗。這種神奇之物,當時稱為引光奴。後來,它成為商品時,便更名為火寸條。可說這已經是早期的火柴了,但當時朝廷沒有注意和重視。
在歐洲,火柴出現於古羅馬時期。當時一些小販,將木柴浸泡在硫磺中出售。這種被浸泡在硫磺中的木柴本身並不起火,而是可以用來引火。人們用鐵塊撞擊火石,讓濺出的火星落在這些木柴上,就能獲得火種。到了中世紀時期,歐洲人又用蘆葦取代了木柴,成為引火的材料。歐洲最早的火柴也是用硫磺製成的,許多研究者認為,這項發明很可能是由歐洲旅遊者直接從中國帶回的。馬可波羅時期,中國早期的火柴技術傳入歐洲,後來歐洲人就在這個基礎上不斷改進一度被中國人稱為「洋火」的火柴。
⑶ 誰發明火
遠古人類舊石器時代就發現和使用火.
火的使用,特別是摩擦生火的發明,對遠古人類的生產了重大影響。
火的發現和使用,是舊石器時代原始的人的一項特別重大的成就。對於火的使用,他們經歷了一個從利用自然到火的人工取火的漫長過程。即恐懼—認識|—使用。火山爆發、電閃雷擊引起森林起火,對於原始人來說,都是很可怕的。但是人們在同險惡的自然條件做斗爭中,逐漸了解了烈火析附近比較暖和,被燒死的野獸可以充飢
。於是,他們便試著取回火種,把燃燒的樹枝帶到山洞裡去,用火作為戰勝寒冷防止野侵襲的武器。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摩擦生火的現象。例如,打擊燧石或石器相碰會產生火花;刮木、鑽木時會生熱,甚至冒煙起火。經過若干萬年的摸索、嘗試,他們終於實踐中掌握了打擊、磨、鑽等人工取火的方法。這些,他們就從利用自然過渡到人工取火了。
⑷ 耕田工具是誰發明的
炎帝發明農耕之具首都北京有一處明清時建築——先農壇,是明清兩朝的帝王們祭祀炎帝、祈求五穀豐登的祭壇,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並且向世人開放。這里每天都有許多人或參觀緬懷、或散步健身,沐浴在雖已虛化卻依然神聖的先祖的祥瑞氣氛當中。 炎帝,又被後人稱為神農、田祖、先嗇、五穀王、五穀先帝、粟王、先農。之所以羅列這么多的稱呼,沒有其它原因,只因為確有這么多稱呼。只需稍微想一想,就會發現這些稱謂當中,每一個都充滿著對炎帝的敬愛和紀念,每一個都確立起炎帝在我們這樣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悠久歷史上的地位。中國歷經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以後,從神農氏開始進入了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的歷史時期。從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以及湖北京山屈家嶺等遺址發現的粟、黍、稻得知,我們的祖先懂得種糧至今已有七千年至六千年的歷史。到炎帝時代,人們對於農業的認識已經非常深刻,對農耕和土地的認識已經非常成熟。他們大規模墾荒造地,發展農桑,馴養動物,製造農具,邁出了人類文明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步。 神話《神農捋穗》中,神農發現了高粱和蕎麥。《咒鳥識谷》中神農從鳥吃谷籽知道了谷籽能食用。《神鞭降牛》和《降牛耕田》等神話都說神農始初教民以手掘地,後來以石掘地,再後來以人拉木耒耜犁地,直至學會馴牛,用牛力解放人力。雖然是神話,卻也符合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過程中的一般認識規律。 炎帝在阪泉之戰中敗給軒轅黃帝以後,蒙黃帝不殺,便來到歷山,開始焚林拓荒,從事稼穡。歷山,位於古舜都保岱西北3里處,古籍中又稱烈山、厲山。歷山背後有一塊面積約400畝的平台地,相傳就是炎帝墾荒的地方,這個地方叫四頃梁。清道光十五年重修的《保安州志》記載:「炎帝焚林耕種之處,四周崗阜圍合,儼如城郭,中為平地,田可四頃。故又名四頃梁。」炎帝時候,涿鹿城南的桑乾河泛濫,一片汪洋。炎帝帶人登上歷山山頂極目四望,發現北面有一大片平展展的山地。這塊山地四周有土丘環圍著,就像黃帝城一樣,這就是四頃梁。只見蒿草叢生,遍地荊棘。炎帝非常高興,他連蹦帶跳地跑下山頂,來到這塊平地上,立即帶領人們焚林墾田。熊熊烈火燃燒了好幾天,拔草、挖地,一天、兩天……那時候,刀耕火種的,刀是什麼樣的刀?石頭磨成的刀;斧是什麼樣的斧?石頭磨製的斧。這人手少,工具笨,進度特別慢。炎帝馬上派神鵲給黃帝傳信,請求派人來支援,以免誤了農時。連年戰亂,民生凋敝,黃帝正為恢復農業生產犯愁呢。一接到消息,立即給炎帝調派了一千名兵士趕到了四頃梁。大家一起汗流浹背地幹活,進度還是慢,那石刀、石斧一類的兵器一下只砸一個小坑。再看兵士們個個手上打了血泡,人人疼得呲牙咧嘴。炎帝心中焦急,怎樣才能加快進度呢?炎帝可是個經驗豐富、愛動腦筋的好庄戶,他很快就琢磨出了石犁,名耒耜,犁尖像熨斗似的,與兩側的刃一起破土。石犁中間有孔,與上面的犁架連接著,用繩子綁牢固。犁頭尖尖的斜插進土裡,前面有兵士拉,後面有兵士手扶犁架並用力向前推著。這個石犁所過之處,黃土盡翻花,這樣翻土耕地,既省了人力,效率又高了好幾倍。這是農具上的一次大革命,人們為這種農具的發明歡呼雀躍,由衷地稱贊炎帝,拜服他的智慧。文物是歷史的腳印,是文明的見證。今天,從黃帝城、阪泉、蚩尤寨、釜山等處發現的遠古石器、兵器、骨器、陶器等,正反映了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時期炎帝、黃帝、蚩尤以及先民們生產、生活、爭戰的本來面貌。 繼發明石耒耜之後,炎帝根據多年來了解的農具方面的知識,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了木耒耜。據說炎帝後來到湖南任職時,做了大量的木耒耜。如今,那裡以耒耜命名的以紀念炎帝的地名有耒山、耒水、耒陽等。 炎帝在四頃梁住著,專門負責為黃帝司農,連年墾荒種地,發現人們依然勞作辛苦,尤其是每年耕地的時候。愛動腦筋的炎帝又琢磨起來。他從人拉犁的姿勢上受到了啟發,便用牛耕田替代了人耕田。至今,在農村還可以看到幾乎完全一樣的牛耕田的場面。用牛力解放人力是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的。在我國,上古時期包犧氏時代就進入到了人工飼養家禽、家畜的歷史階段,這在考古學界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我們當地就流傳著馬師皇(皇帝的牧正)馴養六畜(指牛、馬、羊、雞、狗、豬)、神農馴牛耕田等民間故事。漢字中犁地的「犁」字用「牛」和「利」組字,說明人與牛、牛與農耕早在造該字之前就已經建立了親密的關系,牛與耕田犁地是分不開的。牛是一種溫順的大型牲畜,自古以來與人類相存相依,在人類與自然界的斗爭中,它吃苦耐勞,為農業生產默默效力,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受人類的感激甚至是崇拜。炎帝馴牛耕田,是農耕經濟的重大突破,也是生產力的第一次大解放,對於華夏這個農業大國來說,具有十分重大的社會意義。炎帝被尊為中華始祖之一、中國農耕經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是當之無愧的。 傳說中,炎帝在歷山四頃梁拓荒種田,年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因而,這里逐漸形成了一些村落,人們在這里安家置業,娶妻生子,繁衍不息。這些後人都以農為本,世代相傳。炎帝的兒子柱,因為善植百穀百蔬,而官為農正,即管理農業的大臣。到了虞舜時代,舜帝親自到歷山上焚林墾田,承繼著炎黃大業。 民以食為天。人類從茹毛飲血到耕田種植,表現了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執著樸素的追求。始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開拓創造,他們開墾延展著種植的土地,他們堅守捍衛著生存的土地,因為他們的不斷探索,使人類的希望一次次變成了現實,使文明在他們的身後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讓我們記住,土地是民之根本,是社稷之源。始祖炎帝站在遠古的歷山頂上告訴著我們:請深愛滋育我們的土地,帶著這份深愛去進行新的發明創造。
⑸ 火柴的發明在歷史上有哪些記載
《資治通鑒》中記載:「陳宣帝太建九年,齊後妃貧苦,至以賣燭為業。」元末明初學者陶宗儀的《輟耕錄》中的《發燭》條說:「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熔硫磺塗木片頂端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粹兒,蓋以發火及代燈燭用也。史載周建德六年,齊後妃貧者以發燭為生,豈即杭人之所制矣。」文中的發燭就是原始的火柴。
北宋人陶谷的《清異錄》說:「夜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貨者,易名火寸。」這是說當時民間百姓非常流行用一種塗上硫磺的杉木條引火,這也說明了原始的火柴,應該是在《清異錄》成書年代之前就已經發明,也就是公元950年前。據一則重要史料記載:「漢淮南王招致方術之士,延八公等撰《鴻寶萬畢方》,法燭是其一也,余非民所急,故不行於世,然則法燭之起,自劉安始也。」這里的法燭就是後來說的發燭,都是火柴的前身。按照高承的記述,我們可得知,原始的火柴是在公元2世紀,由早期的煉丹家所發明的。我們也知道硫磺是煉丹家的主要葯物,所以說他們發明原始火柴更加合理。
但根據記載當前認為最早的火柴是在公元577年發明的,當時是南北朝時期,戰事四起,北齊腹背受敵,物資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種,做飯都成問題。當時後妃和一班宮女將硫磺沾在小木棒上,藉助於火種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陰火」引發為「陽火」。這可視為當前記載中原始的火柴。到了南宋時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已經到處都有出售火柴的小販。陶宗儀《輟耕錄》載:「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鎔磺塗木片頂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焠兒。蓋以發火及代燭也」。950年前後,陶谷在《清異錄》一書中提到,夜裡有急事而又要花不少時間做燈。有一位聰明人用松木條浸染硫磺,貯存起來備用。與火一接觸,就會燃燒起來。可得小火焰如同谷穗。這種神奇之物,當時稱為引光奴。後來,它成為商品時,便更名為火寸條。可說這已經是早期的火柴了,但當時朝廷沒有注意和重視。
⑹ 火是誰發明的
遠古人類舊石器時代就發現和使用火. 火的使用,特別是摩擦生火的發明,對遠古人類的生產了重大影響。 火的發現和使用,是舊石器時代原始的人的一項特別重大的成就。對於火的使用,他們經歷了一個從利用自然到火的人工取火的漫長過程。即恐懼—認識|—使用。火山爆發、電閃雷擊引起森林起火,對於原始人來說,都是很可怕的。但是人們在同險惡的自然條件做斗爭中,逐漸了解了烈火析附近比較暖和,被燒死的野獸可以充飢 。於是,他們便試著取回火種,把燃燒的樹枝帶到山洞裡去,用火作為戰勝寒冷防止野侵襲的武器。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摩擦生火的現象。例如,打擊燧石或石器相碰會產生火花;刮木、鑽木時會生熱,甚至冒煙起火。經過若干萬年的摸索、嘗試,他們終於實踐中掌握了打擊、磨、鑽等人工取火的方法。這些,他們就從利用自然過渡到人工取火了。 火的發現和利用,對於人類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意義。人類認識並掌握了火,就增強了同寒冷氣候做斗爭的能力。火可以燒烤食物,可以用來圍獵和防禦野獸,可以照明,烘乾潮濕的物件以及化冰塊為飲水等。所以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 ============================================================================ 燧人(sùi rén)(燧人氏)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火的發明者,有說法他為三皇之一。 《韓非子·五蠹》有記載:「民食果蓏蜯蛤,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 燧人氏,在遠古時,商丘一帶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經常捕食野獸,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碰時往往產生火花。燧人氏從這里受到啟發,就以石擊石,用產生的火花引燃火絨,生出火來。這種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農村還有人在使用。當時,有一位聖人從鳥啄燧木出現火花而受到啟示,就折下燧木枝,鑽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人類從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稱這位聖人為燧人氏,奉他為「三皇之首」。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
⑺ 生活源於什麼,起初誰發明了火
火,原是大自然中的一種自然現象。如火山爆發引起的大火,雷電使樹木、含油特質等易燃燒而產生的天然火。這些野火遠在人類誕生以前就存在於地球上了。在人類的童年時代還不會用火,人們稱這個時代是「茹毛飲血」的時代。從現有資料看,人類最遲在50~60萬年前才開始用火。?
人類發展歷史告訴我們,用火是繼石器製作之後,在人類獲取自由的征途上又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它開創了人類進一步征服自然的新紀元。據推測,原始人用火可有兩個階段,最初只是利用火山爆發的火,或者雷電擊樹木或石油物質所產生的天然火。當他們最初嘗到經大火燒熟的野物時,覺得比起生吃野物的味美得多,而且更易咀嚼,於是人們開始變生食為熟食,改變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狀態。原始人還利用火來驅趕洞穴里的野獸,為自己爭得居住的場所。當時,人們對火種的保存和火堆的管理還是煞費苦心的。?
原始人類在使用天然火的漫長過程中,不斷加深對火的認識,到了化石智人階段,開始了人工取火。最早的取火方法是用黃鐵礦拓擊燧石,冒出火花點燃引火物而獲得火種。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隨著鑽孔和磨製技術的發展,才發明了摩擦的人工取火方法。?
人們學會取火後,便盡力擴大火的用途,從而使火在人類征服自然界中發近著巨大的作用。
首先,用火來幫助狩獵。其次,火可用來加工武器和工具,例如木矛用火燒後再冷卻,它的尖部變得堅硬。第三,藉助火的使用,人們學會了在任何氣候下生活,人類向過去未曾生活過的地區擴散。第四,特別是人類在長期用火的過程中,發現泥土經過焙燒後變得堅固而不透水,並且還可以依照人們的需要燒製成各種器皿,這就發明了陶器。陶器的製造成功,是人類在火的作用下,對於一種物質(粘土0的物理化學變化最早的有意義的運用。第五,原始農業的發展與火的合用也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當時的農業十分粗放,然而「刀耕火種」,卻對人們定居下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⑻ 農耕文化的創始人說的是誰
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對華夏農業文明的所做出的突出貢獻,甚至可以說,炎帝即華夏農業文明的締造者。
其一,發明了農業工具,提高了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周易·系辭下傳》說:「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繹史》卷四引《周書》:「神農之時,天雨栗,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為耒耜鉏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藏實。」《白虎通·號》:「古之人,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
其二,教會了人們開展種植業,開創了人們更加實用和可靠的生存方式,並引領農耕時代的到來。《管子·形勢》:「神農教耕五穀,以致民利。」《淮南子·修務訓》:「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贏蛖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燥濕肥墝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其三,發明了火,並學會燒制飯菜,開創了熟食時代,提高了人們的生存能力。《禮記·禮運》:「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增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時多疾病毒傷之害。」《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歐陽詢《藝文類聚》:「神農時,民方食谷,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而且還發明了用火煮鹽,如《說文解字》雲:「古者宿沙初作煮海鹽。」《世本·作篇》雲:「宿沙作煮鹽。」
其四,教會了人們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手工織補業,使人們不僅吃得飽,而且穿得暖,提高了人們的總體生活水平。如《莊子·盜跖篇》:「神農之世,卧則居居,起則於於,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糜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商君書·畫策》:「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淮南子·齊俗訓》說:「丈夫丁壯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飢者;婦人當年而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親織,以天下為先。」紀昀《四庫全書》卷三八三:「教之麻桑,以為布帛。」
其五,遍嘗百草,發明醫葯和針灸之術,提高了人們抵禦疾病的能力。神農時代,人們生存條件十分惡劣,患病機會多而醫療機會少。即《通鑒前編》所謂「民有疾病未知葯石」。炎帝神農氏遍嘗百草,為民找葯。如干寶《搜神記》雲:「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故天下號神農也。」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雲:神農氏「於是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葯。」羅泌《路史》雲:炎帝神農氏「磨唇鞭茇,察色嗅,嘗草木而正名之。審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惡,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養其性命而治病。一日之間而七十毒,極含氣也。病正四百,葯正三百六十有五。」《帝王世紀》:「(炎帝)嘗味草木,宣葯療疾,救夭傷之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世本·作篇》:「神農和葯濟人。」鄭樵《通志》雲:「民有疾未知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溫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義,皆口嘗而身試之,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或雲神農嘗百葯之時,一日百死百生,其所得三百六十物,以應周天之數。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草》。」可以說,《神農本草經》和後來的《本草綱目》都是中國古代葯學的代表性著作。同時,中醫的針灸之術亦與其有關,如《廣博物志》卷二十二引《物原》:「神農始究息脈,辨葯性,制針灸,作巫方。」
其六,發明琴瑟之類的樂器,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呂氏春秋·古樂》:「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弦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淮南子·道應篇》:「昔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歸神農。」《淮南子·泰族篇》:「神農之初作琴也,以歸神,及其淫也,反其天心。」《世本·作篇》:「神農作琴。神農作瑟。」又,「神農作琴。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又,「昔者神農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世本·帝系篇》:「神農樂曰扶持。」《說文解字》十二下:「琴,禁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廣雅·釋樂》:「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路史·後紀三》:「(神農)乃命邢天作《扶犁》之樂,制《豐年》之詠;以薦釐來,是曰《下諜》。」
⑼ 我國古代發明火的是誰
我國古代發明火的是北京猿人。
人類對火的認識、使用和掌握內,是人類認識自然,並容利用自然來改善生產和生活的第一次實踐。火的應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從100多萬年前的元謀人,到50萬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用火的痕跡。人類最初使用的都是自然火。人工取火發明以後,原始人掌握了一種強大的自然力,促進了人類的體制和社會的發展,而最終把人與動物分開。
北京人又稱北京猿人,簡稱「北京人」,科學命名為「北京直立人」又稱「中國猿人北京種」(Sinanthropus pekinensis),是生活在更新世 (歷史學為舊石器時代)的直立人。化石遺存於1927年在中國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龍骨山發現。關於年代的爭議較大,一般認為約在距今70萬年前。而最近一項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的應用Al/Be測年法的結果則把這一年代上推至68-78萬年前。北京人手腳分工明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但還是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