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誤讀與創造

誤讀與創造

發布時間:2021-09-12 03:28:15

Ⅰ 文學誤讀的概念是什麼

文學誤讀:是讀者對作品的創造性理解和主觀評價。你因為讀者在閱讀作品時的主觀管情感不可能和作者創作時的情感完全一樣造成的。

Ⅱ 著名評論家王進玉老師說傳統也需要不斷創造,任何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都是對傳統的誤解與褻瀆。你怎麼看

傳統的未必就是適合當下的,適應時代才能為人們接受。因此老師說的對,傳統也應與時俱進,結合當前的東西,才能流傳下去。否則會不接受而失傳。

Ⅲ 文化誤讀現象對文學翻譯的影響有哪些

1、好的影響:首先,因為經過本民族文化的再加工,外國文學作品更容易在本國傳播,與本國讀者達到溝通,從而達到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目的.林紓作為中國以古文筆法譯西洋小說的第一人,不僅使得《巴黎茶花女遺事》、《黑奴籲天錄》等一大批西方小說在國內一時風靡,更是引起了其他譯者群起爭相競譯的局面,開創了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的先河.
其次,「文化誤讀」特別鮮明、突出地反映了不同文化間的碰撞、扭曲與變形,它使一部作品在一個新的語言、民族、社會、歷史環境里獲得了新的生命,闡發出一些原作中未被發現的新意,重現發現出一些文學價值,甚至有時還會「創造」出文學名家.
最後,由於「誤讀」往往是由於譯者自身的歷史文化要求所產生的,因此,從某個方面,它也可以推進本民族的文化發展,特別是民族文學的進步.龐德通過誤譯原作發現了自己的創作價值
和新的生命源泉.例如,他將「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一句譯為「The smoke-flowers areburred over the river」.「煙花」譯為「smoke-flower」(冒煙的花)不忠實於原文,顯然是誤譯,但其誤讀的譯文把揚州「煙花」三月那種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迷人景色和優美意境渲染得更加濃郁,譯文之美勝過原文,真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2、不好的影響:讀者接受誤譯的譯文後,肯定會或多或少地產生相應的消極後果.盡管翻譯中文化誤讀是不可避免的,但誤讀和誤譯不利於跨文化的交流,甚至對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造成不必要的混亂,中西翻譯文化史都證明了這一點.西方讀者讀英譯《石頭記》同中國讀者讀《紅樓夢》原著的反應大為不同.這種誤讀看似是譯者為讀者著想,實則是截斷了譯語讀者了解異族文化的渠道.
文化誤讀往往導致了一些不良的文化影響,使得文化交流的質量大打折扣,成為世界文學融合的極大阻礙.同樣也會對本民族的文學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文學翻譯的實質是文化交流.有意的文化誤讀不利於譯文讀者真實全面認識和把握異族文化的真相與原語文化的精神本質,導致文化交流的質量大打折扣.

3、文化誤讀是指文學翻譯中對自己本族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某些生僻或普遍問題產生誤解的現象.

Ⅳ 文學翻譯中的「文化誤讀」是什麼它有什麼消極作用和積極影響並舉例說明。

文化誤讀是指文學翻譯中對自己本族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某些生僻或普遍問題產生誤解的現象。
文化誤讀的正面效應
首先,因為經過本民族文化的再加工,外國文學作品更容易在本國傳播,與本國讀者達到溝通,從而達到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目的。林紓作為中國以古文筆法譯西洋小說的第一人,不僅使得《巴黎茶花女遺事》、《黑奴籲天錄》等一大批西方小說在國內一時風靡,更是引起了其他譯者群起爭相競譯的局面,開創了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的先河。
其次,「文化誤讀」特別鮮明、突出地反映了不同文化間的碰撞、扭曲與變形,它使一部作品在一個新的語言、民族、社會、歷史環境里獲得了新的生命,闡發出一些原作中未被發現的新意,重現發現出一些文學價值,甚至有時還會「創造」出文學名家。
最後,由於「誤讀」往往是由於譯者自身的歷史文化要求所產生的,因此,從某個方面,它也可以推進本民族的文化發展,特別是民族文學的進步。龐德通過誤譯原作發現了自己的創作價值
和新的生命源泉。例如,他將「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一句譯為「The smoke-flowers areburred over the river」。「煙花」譯為「smoke-flower」(冒煙的花)不忠實於原文,顯然是誤譯,但其誤讀的譯文把揚州「煙花」三月那種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迷人景色和優美意境渲染得更加濃郁,譯文之美勝過原文,真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文化誤讀的負面效應
讀者接受誤譯的譯文後,肯定會或多或少地產生相應的消極後果。盡管翻譯中文化誤讀是不可避免的,但誤讀和誤譯不利於跨文化的交流,甚至對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造成不必要的混亂,中西翻譯文化史都證明了這一點。西方讀者讀英譯《石頭記》同中國讀者讀《紅樓夢》原著的反應大為不同。這種誤讀看似是譯者為讀者著想,實則是截斷了譯語讀者了解異族文化的渠道。
文化誤讀往往導致了一些不良的文化影響,使得文化交流的質量大打折扣,成為世界文學融合的極大阻礙。同樣也會對本民族的文學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文學翻譯的實質是文化交流。有意的文化誤讀不利於譯文讀者真實全面認識和把握異族文化的真相與原語文化的精神本質,導致文化交流的質量大打折扣。

Ⅳ 什麼是文學誤讀怎樣運用在寫作中

文學誤讀:是讀者對作品的創造性理解和主觀評價。你因為讀者在閱讀作品時的主觀管情感不可能和作者創作時的情感完全一樣造成的。你在寫作這程中,可以雙方面考慮。

Ⅵ 避免文學作品的「誤讀」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文學誤讀:是讀者對作品的創造性理解和主觀評價。你因為讀者在閱讀作品時的主觀管情感不可能和作者創作時的情感完全一樣造成的。
「誤讀」的語詞意義就是「錯誤的閱讀」,即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文學作品的意義做出與作者的主觀意圖、作品的審美意蘊以及作品的藝術價值等不一致的理解和評價,但是這種不一致的情況並不僅僅是針對文學閱讀過程中理解的正確與否而言,它更多的時候還和一定的心理需要和理論要求相關聯,是一種有著特殊指向的閱讀行為,其概念是不確指的。

讀者由於種種原因對文學作品的意義做出錯誤的理解和歪曲的評價———這是對「誤讀」的一般理解。造成這種「誤讀」情況的原因很多。主張「細讀」的英國文藝理論家瑞恰茲曾經把造成詩歌閱讀偏差的障礙歸納為10類:
(1) 難以辨別出詩的明白意義。
(2) 缺乏感受詩意和詩形的能力,只注意語詞系列,忽略了詩的形式和展開是理智和情感的結合。
(3) 不能形成有效的想像或者乾脆胡思亂想而干擾了對詩的閱讀。
(4) 不相乾的記憶插入。
(5) 「陳腐的反應」,即個人的記憶產生的無關的反應。
(6) 閱讀時過於多愁善感。
(7) 閱讀時過於壓抑自己的感情。
(8) 墨守詩歌的成規或受到宗教、政治、哲學等方面的偏見的影響。
(9) 「技術預測」,即根據詩歌表面的技巧來判斷詩歌。
(10) 文學批評的一般先入之見。

Ⅶ 文學誤讀解釋名詞和論述20世紀中國文學在文學觀念上受西方文學的影響

文學誤讀:是讀者對作品的創造性理解和主觀評價。你因為讀者在閱讀作品時的主觀管情感不可能和作者創作時的情感完全一樣造成的。

20世紀西方文學批評經歷了作者中心論、文本中心論和讀者中心論之後,必然要向更寬廣的社會、歷史、政治拓展,從局囿於文本向更深厚的文化拓展。
西方的歷史具體性和必然性給予了當代中國文學研究以重要影響,但它仍然不能代表或取代中國文學研究的特定的歷史具體性。我國文學研究90年代初確實存在過凌空一躍的現象,存在著從原先的政治社會批評直接跨到當今的新歷史主義與文化研究的情形,存在著缺失的環節。西方文本中心時代的那種語言的、文本的和形式的研究雖在90年代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至今仍不充分和深入。這一方面是由於中國近20年文學文化發展的歷史具體性不同於西方,有它自身的後發歷程。但歷史不可能重新來過,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也不可能按西方的路線原封不動地再走一遍(其實西方各國文學研究的發展也並不完全一致,實際上有著相當大的差別);另一方面中國文學研究的思路在深層不同於西方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兩極分立的研究路數,並不醉心於所謂的片面的深刻,而更滿足於執兩用中或面面俱到的混成思維。
文學研究傳統對象的萎縮,新的研究對象的不斷生成,新的研究界域的不斷拓展,研究內容的轉換,致使學科發生「內爆」, 這種「內爆」必然突破原有界限。在學科面臨轉型或多元轉換、邊界移動的特定歷史時期,自律性的堅守就失去了現實支持和學理依據。比如作為自律性支柱的文學性、審美性,作為內部研究的核心的語言論與文本論,作為文學本體研究的形式觀,都已發生重要的變化。
作為自律論依據的文學的文學性,現在已溢出文學的邊界,廣泛地滲透到當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進入電視、網路、廣告、服裝、家居、美容、汽車銷售以及美食,進入幾乎所有日常消費和商業炒作中。而審美性不再是文學藝術的專屬性能,而成為商品世界的共性。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最近幾年它得到社會理論家、美學家與文化研究者的共同關注。審美化已經成了當代社會日常生活的組織化原則。

閱讀全文

與誤讀與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