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烹飪的發明者

烹飪的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09-12 02:45:33

1. 烹飪歷史上有哪些傑出人物和著作

詩人蘇軾,不僅文筆了得,在創造了東坡肉,我非常喜歡吃這道菜。

2. 量子美食的著名科技烹飪研究者

納森·米爾沃德 美國 加州 前微軟技術總監。在這場「廚房革命者」中,納森·米爾沃德不得不提。他在14歲上大學,19歲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數學學士學位、地球物理及空間物理學碩士,之後在普林斯頓拿到數學經濟學碩士學位,並在23歲獲得理論數學物理博士學位。後來,他在劍橋大學擔任斯蒂芬·霍金的博士後研究員,研究宇宙天體學、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以及萬有引力量子論。 再後來,他創辦了一家軟體公司,1986年賣給了微軟公司,1991年他又籌建微軟研究院。1999年,身為公司首席技術官和首席戰略家的米爾沃德離開了微軟公司。除了擁有諸多專利外,他還是一位攝影師、風險投資家、古生物研究贊助者以及世界頂尖的烤肉廚師。位至少有500項發明專利的科學怪人,在之前的三年時間里,跟另外29人的科學組團隊研發製作出現代主義烹飪--量子美食。
JACK 郭紅曉 中國
中國量子美食的先行者,常年潛心研究歐洲高科烹飪及新的技法。現已經對量子美食主要現行操作方法熟練掌握。鄭州新思維分子美食烹飪中心技術總監。常年在中國開設分子美食培訓班,在多家國際酒店擔任chef,中國分子美食創意菜的領軍人物。亞洲創意菜天王,法國藍帶獎,法國優異之星獎。國際烹飪藝術大師。曾得到多位米其林及分子美食大師的言傳身教。在中國傳播分子美食培訓與中國菜結合培訓班20多期。為中國高端酒店及會所輸送了大批創意菜分子美食廚師。曾研發的多款菜品是市場是流行的風向標。先後有1000多名廚師接受過在他的培訓。先後打破國外餐飲設備上在分子廚藝設備專業工具上的壟斷,自行研發出多款國產化分子烹飪設備,及部分創意分子工具。質量和效果達到國際水平。並常年與美國,加拿大,英國的廚師合作,研究新的科學技術和設備的應用,2012年出版中國大陸首本簡體中文j解密分子廚藝著作《分子廚藝學》。分理論篇和中國菜結合篇,並得到分子美食創始人分子美食之父法國物理及化學家科學家,艾維。提斯為本書寫序。郭紅曉默默無聞的為餐飲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中國名副其實的先鋒派創意菜人物。
Vigneron
Marcel Vigneron將他的一生獻給了美食和磨練自己當廚師的技巧。在16歲的時候成為助理廚師,是整間廚房內年紀最小的,並且打破了傳統的廚房游戲規則。他會和食物說話來得到靈感,並且相信烹飪世界上最美的職業之一,正因為如此,他總是充滿熱誠來追求做出完美的料理。
Marcel確實花費了很多時間操作實驗和研究廚房烹飪化學,但他認為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廚師,比起化學,必須要更懂得食物本身。Marcel的前衛料理依舊遵循著四個簡單的烹飪哲學原則:尊重傳統、擁抱改革、勇於進化,以及保持正直地追求卓越。
Thomas Keller美國
Thomas Keller, 1955年出生於美國。他的最知名的餐廳,The French Laundry坐落在美國加利福亞納帕地區里。 這家餐廳曾獲得多次大獎,並從2005年至今一直保持著米其林三星,Thomas Keller本人也多次被評為美國最佳廚師。他的另一家餐廳Per se坐落於紐約時代華納廣場里,這家餐廳從2006年至今也保持著米其林三星。一個廚師擁有兩家米其林三星餐廳,這種榮耀只有兩個人擁有,其中之一就是Thomas Keller。

3. 烹飪原起源於什麼

人類的飲食由生食到熟食,以至用火、調味、食用原料的發展,吹灶工具的產生,都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的,從而形成了最初的「烹飪」概念。
1、烹飪 周代已由主管烹飪工作的官職,掌管鼎、鍋的用水、用火的多少。並且管理外饗、內饗的烹、煮、辨膳、羞的工作和原料,並管理爐灶。這是烹飪已經成為有組織的活動。西周時代已能達到這個水平。
據史籍記載,夏朝國君少康曾命舜的後裔有虞氏「庖正」(約在公元前2079年)。這可能是我國史書第一次出現關於專司廚師工作的記載,說明當時烹飪已經發達到能夠專業化的程度。
商湯之時,又出現了一位烹飪工作出身的宦臣——伊尹。《孟子·萬章》:「伊尹以割烹而為相。」《史記·殷本紀》也載:「伊尹負鼎俎以滋味為說湯。」在《呂氏春秋·本味篇》中還詳細記述了以尹說湯時所闡述的各項烹飪理論。是當時烹飪水平的反應。
2、石烹 人類開始用火烹食,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都是直接再火上燒烤。之後是以燒石之法傳熱,將食品做熟,被稱為石烹法。
用石料(石板、石塊、鵝卵石等)作為傳熱介質焙熟食品的方法多種多樣。流傳於陝西、山西、山東等地的石子饃、干饃、沙子餅,就是一種。方法是用麵粉加水、鹽和面,擀成餅胚,把洗凈的鵝卵石子放在平鍋里燒熱,把餅胚放在石子上,另在餅上再鋪一層燒熱的石子,上下熱石子將餅焙熟。餅成之後形成凹凸不平的形態,帶有明顯的石子焙熟的特徵。可以久存,是很有特色的食品。另外,至今在雲南的少數民族中也還保留有石烹法製作食品者,如獨龍族的「石板粑粑」,就是用石板加火上燒熱將「粑粑」(蕎麥麵糊攤成)烙熱。而所用的石板,是選用雲南貢山特產的石板,這種石板光滑細膩,火燒不裂。再如,布朗族一種傳統食品,「卵石鮮魚湯」,烹飪方法是在沙灘上刨個圓坑,在坑內鋪上多層芭蕉也貼緊,作為「鍋」。再將河水和新捕道的鮮魚加入「鍋」內。在旁邊燒起火放入鵝卵石燒極熱,取燒熱的卵石子,一個接一個的放入「鍋」內,使水沸騰,將魚煮熟。這些食品都是「石烹」的遺風。
3、陶烹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發展史上劃時代的標志,也是飲食烹飪史上的劃時代大事,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開始。中國陶器的起源,從河南新鄭斐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出土的陶器來看,都是比較原始的,其年代為公元前5000多年。之後廣泛分布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如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西安半坡、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直到進入奴隸社會的商後文化,都是陶器發展的時代,也是一脈相承的。
陶器是一種容器,可以盛物,也能用於烹飪。因為陶器的傳熱能力較石料強,耐火性能高,從而使烹飪法為之煥然一新。應用陶器進行烹飪活動,懲治為「陶烹」,或謂之為「陶烹法」。
相傳黃帝「始造釜甑,……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黃帝初教作糜」。 釜、甑都是陶器中的烹任器,用這些陶器「蒸飯」、「為粥」、「作糜」。釜和鼎都是最早出現的煮食物的炊器,其作用如今天的鍋。鬲,是由釜發展起來的三足袋狀的蒸煮器。在陶器製作的初期,人們就懂得了三點支撐的平衡道理,而把三足再做成中空的袋狀,就使內裝的水受熱時增加了受熱面積。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就有如此聰明的設計思想。甑,是一種底部有穿孔的蒸制器,至於釜或鬲上配合使用,是最早的「籠屜」。而甑和鬲相結合就構成了甑,就成了最早的「蒸鍋」
有了陶器製作的烹飪工具,就有了蒸、煮兩種烹飪方法,使得烹飪又前進了一步。

4. 烹飪的演變

中華飲食文化演變史,就是烹飪的演變史。

先秦:炙啖基本吃法

這一時期由於材料和工具的限制,基本以烤,燉煮為主。比如,先秦至秦漢時期,詩經《爾雅·釋草》「蒿菣」 晉郭璞 註:「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為菣。」這里的炙啖指的是烤著吃。

漢唐:餅和飯是主旋律

漢唐時期國力強盛,張騫等人除了從西域引進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蘿卜、石榴等物產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葉等物產以及飲食文化傳到了西域。為各民族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便利。胡族和漢族傳統的飲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食肉飲酪」開始成為漢唐時期整個北方和西北地區胡漢各族的共同飲食特色。

漢唐時的主食結構,主要是餅和飯。這二者中,餅又占據主要地位。唐代趙璘在《因話錄》中說,當時「世重餅啖」,這是多數唐朝人食餅的真實反映。唐代所說的餅,內容比今天寬泛得多。除麵糊以外的各種成型麵食,都可以稱為餅。而唐人食之最多、最具代表性的餅,有胡餅、蒸餅和湯餅等。

宋:全民熱愛下館子

在中國飲食史上,兩宋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期,中國人的食物開始從匱乏向豐盛過渡。今天任何一名廚師必須熟悉的烹、燒、烤、炒、爆、溜、煮、燉、鹵、蒸、臘、蜜、蔥拔等烹飪技術,正是在宋朝成熟起來的;現在我們能夠品嘗到的火腿、東坡肉、涮火鍋、刺身(宋人稱為「膾」)、油條、湯圓、爆米花、各式糕點等美食與小吃,也是發明或流行於宋代。

宋朝的一般城市白領跟今日的小白領一樣,都不習慣在家做飯,而是下館子或叫外賣。

元:除了涮羊肉還是涮羊肉

到了元朝,帝國的疆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廣大,也帶來了飲食文化的廣闊發展。這一時期,涮羊肉在忽必烈的推捧下誕生;當然,元朝在整體文化上是倒退的。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時期以各種身份從波斯、中亞細亞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簽發或自願東來的各族穆斯林,與當地民族融合成為了元朝的一個新的民族——回族,並與其他穆斯林民族創造和發展了中國的清真飲食文化。

明:外來食材佔主導

明朝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其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市民經濟和市民文化的繁榮,這種文化注重享樂,表現在美食上就是宮廷菜(官宦菜)和江湖菜的雙峰並峙。

明代飲食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很多外來食材的出現,大大豐富了原本的菜系、菜式。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甘薯)、玉米、大蒜都是在明代傳入中國的,特別是辣椒的傳入,對於中國飲食來說是革命性的。沒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無法形成。

清:滿漢全席的奢華

以「滿漢全席」聞名的大清堪稱舌尖上最腐敗的時期。吃貨大清極盡奢華,享盡天下美味佳餚,但他們沒有想到,每一次饕餮盛宴的背後都是逐漸加重的危機,最終變成了吃不了兜著走的晚清。

5. 烹飪的發展史

中國烹飪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先秦,漢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個時期。

先 秦時期
這是指秦朝以前的歷史時期,即從烹飪誕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止,共約7800年。此乃中國烹飪的草創時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時代(約6000年)、夏商周(約1300年)、春秋戰國(約500年)三個各有特色的發展階段。

(一)新石器時代的烹飪
新石器時代由於沒有文字,烹飪演變的概況,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話傳說以及後世史籍的追記進行推斷。它的大致輪廓是:

1、 食物原料多系漁獵的水鮮和野獸,間有馴化的禽畜、採集的草果的試種的五穀,不很充裕。調味品主要是粗鹽,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2、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磚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還有粗製的缽、碗、盤、盆作為食具,烹調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並重,較為粗放。至於菜品,也相當簡陋,最好的美味也不過是傳說中的彭祖(彭鏗)為堯帝燒制的"雉羹"(野雞湯)。

3、此時先民進行烹調,僅僅出自求生需要;關於食飲和健康的關系,他們的認識是朦朧的。但是,從燧人氏教民用火、有巢氏教民築房、伏羲氏教民馴獸、神農氏教民務農、軒轅氏教民文化等神話傳說來看,先民烹飪活動具有文明啟迪的性質。

4、 在食禮方面,祭祀頻繁,常常以飲食取悅於鬼神,求其蔭庇。開始有了原始的飲食審美意識,如食器的美化,歡宴時的歌呼跳躍等。這是後世筵宴的前驅,也是他們社交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新石器時代的烹飪好似初出娘胎的嬰兒,既虛弱、幼稚,又充滿生命活力,為夏商周三代飲食文明的興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二)夏商周三代的烹飪
夏商周在社會發展史中屬於奴隸制社會,也系中國烹飪發展史上的"初潮"。它在許多方面都有突破,對後世影響深遠。

1、 烹調原料顯著增加,習慣於以"五"命名。如"五穀"(稷、黍、麥、菽、麻籽), "五菜"(葵、藿、 頭、蔥、韭), "五畜"(牛、羊、豬、犬、雞),"五果"(棗、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飴糖、姜、鹽)之類。"五穀"有時又寫成"六穀"、"百穀"、總之,原料能夠以"五"命名,說明了當時食物資源已比較豐富,人工栽培的原料成了主體,這些原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及選料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

2、 炊飲器皿革新,輕薄精巧的青銅食具登上了烹飪舞台。我國現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物有4000餘件,其中多為炊餐具。青銅食器的問世, 不僅抻於傳熱,提高了烹飪工效和菜品質量,還顯示禮儀,裝飾筵席,展現出奴隸主貴族飲食文化的特殊氣質。

3、菜品質量飛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代八珍"。由於原料充實和炊具改進,這時的烹調技術有了長足進步。一方面,飯、粥、糕、點等飯食品種初風雛型,肉醬製品和羹湯菜品多達百種,花色品種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較好運用烘、煨、烤、燒、煮、蒸、漬糟等10多種方法,烹出熊掌、乳豬、大龜、天鵝之類高檔菜式,產生影響深遠的"周代八珍"。"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專為周天子准備的宴飲美食。它由2飯6菜組成,具體名稱是:"淳熬"(肉醬油澆大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黍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母羊羔)、"搗珍"(合燒牛、羊、鹿的裡脊肉)、"漬 "(酒糟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乾)、"肝 "(燒烤肉油包狗肝)。"周代八珍"推出後,歷代爭相仿效。元代的"迤北(即塞北)八珍"和"天廚八珍",明清的"參翅八珍"和"燒烤八珍",還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主要是指名貴的食用菌)、"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真"、"瓊林八珍"(科舉考試中的美宴)、"如意八珍"等等,都由此而來。

4、 在飲食制度等方面也有新的建樹。如從夏朝起,宮中首設食官,配置御廚,邁出食醫結合的第一步,重視帝後的飲食保健,這一制度一直沿續到清末。再如筵宴,也按尊箅分級劃類。 此外,在民間,屠宰、釀造、炊制相結合的早期飲食業也應運而生,大粱、燕城、邯鄣、咸陽、臨淄、郢都等都邑的酒肆興盛。

所以,夏商周三代在中國烹飪史上開了一個好頭,後人有"百世相傳三代藝,烹壇奠基開新篇"的評語。

(三)春秋戰國的烹飪
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的動盪時期。連年征戰,群雄並立。戰爭造成人口頻繁遷徒,刺激農業生產技術迅速發展,學術思想異常活躍。此時烹飪中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因素,為後世所矚目。

1、 以人工培育的農產品為主要食源。這時由於大量墾荒, 興修水利,使用牛耕和鐵制農具,農產品的數量增多,質量也提高了。不僅家畜野味共登盤餐,蔬果五穀俱列食譜,而且注意水產資源的開發,在南方的許多地區魚蝦龜蚌與豬狗牛羊同處於重要的位置,這是前所未有的。

2、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 鐵質鍋釜(古炊具,斂口圜底帶二耳,置於灶上,上放蒸籠,用於蒸或煮)嶄露頭角。它較之青銅炊具更為先進,為油烹法的問世准備了條件。與此同 時,動物性油脂(豬油、牛油、羊油、狗油、雞油、魚油等)和調味品,(主要是肉醬和米醋)也日風增多,花椒、生薑、桂皮、小蒜運用普遍,菜餚製法和味型也有新的變化,並且出現了簡單的冷飲製品和蜜漬、油炸點心。

3、繼周天子食單之後,又推出新穎的楚宮筵席, 形成南北爭輝的局面。據《楚辭》中的記載,楚宮宴包括主食(4-7種),餚(8-18種)、點心(2-4種)、飲料(3-4種)四大類別。其中的煨牛筋、燒羊羔、燜大龜、燴天鵝、烹野鴨、油鹵雞、燉甲魚和蒸青魚,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而且在原料組配、上菜程序、接待禮儀上均有創新,為後世酒筵提供了藍本。

4、出現南北風味的分野,地方菜種初露苗頭。其中的北菜,以現今的豫、秦、晉、魯一帶為中心,活躍在黃河流域,它以豬犬牛羊為主料,注重燒烤煮燴,崇尚鮮咸,湯汁醇濃。其中的南菜,以現今的鄂、湘、吳、越一帶為中心,遍及長江中下游,它是淡水魚鮮輔以野味,鮮蔬拼配佳果,注重蒸釀煨燉,酸辣中調以滑甘,還喜愛冷食。這一分野到漢魏六朝時繼續演進,由二變四,逐步顯示出四大菜系的雛型。

5、烹飪理論初有建樹,推出《呂覽本味》和《黃帝內經》。《呂覽本味》被後世尊?quot;廚藝界的聖經",戰國未年秦國相國呂不韋組織門客編著。其貢獻主要是:正確指出動物原料的性味與其生活環境和食源相關;強調火候和調味在制菜中的作用,並介紹人了一些方法,歸納出菜占質量檢測的8條標准,並主張"適口者珍",開列出當時各地著名的土特原料,以供廚師擇用,《黃帝內經》是這時期的醫家總結勞動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託名黃帝與歧伯臣之間的對話而 陸續寫成的。它由《素問》和《靈樞》組成,共18卷,162篇。該書除了系統闡述中醫學術理論,從陰陽五行、臟腑(中醫對人體內部器官的總稱),經絡(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幹和分支)、病因、病機(疾病發生和變化的機理)、預防、治則(治病的基本法則)等方面論述人體生理活動以及病理變化規律外,地食養食治方面還依據自然環境與健康的關系,提出了"六淫"(中醫指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氣候太過,使人致病)、"七情"(中醫指 喜、怒、憂、悲、恐、驚等七種情志)、飲食不當、勞倦內傷等病因說,告誡人們注意飲膳和生理功能的自我調適。這兩部著述的起點均高、在2200年前可以列為"世界級"的科研成果,它們為先秦時期的烹飪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秦漢魏六朝時期
秦漢魏晉南北朝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並六國,上止於公元589年隋文帝統一南北,共810年。這一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早期,農業、手工業、商業和城鎮都有較大的發展。民族之間的溝通與對外交往也日益頻繁。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裡,烹飪文化不斷出現新的特色。這一時期的後半段,戰爭頻繁,諸候割據,改朝換代快,統治階級醉生夢死,奢侈腐化,在飲食中尋求新奇的刺激。由此,烹飪就在這種社會大變革中演化,博採各地區各民族飲饌的精華,蓄勢待變,煥發出新的生機。

(1) 烹調原料的擴充
在先秦五、五畜、五菜、五果、五味的基礎上,漢魏六朝的食料進一步擴充。張賽通四域後,相繼從阿拉伯等到地引進了茄子、大蒜、西瓜、黃瓜、扁豆、刀豆等新蔬菜,增加了素食的品種,《鹽鐵論》說,西漢時的冬季,市場上仍有葵菜、韭黃、簟菜、紫蘇(又稱蘇子,種子可榨汕,嫩葉可吃,還可入葯,能鎮咳、健胃、利尿)、木子耳、辛菜等供應,而且貨源充足。《齊民要術》記載了黃河流域的31種蔬菜,以及小盆溫室育功苗,韭菜捉子發芽和韭菜挑根復土等生產技術。楊雄的《蜀都賦》中還介紹了天府之國出產的菱根、茱萸、竹筍、蓮藕、瓜、瓠、椒、茄,以及果品中的枇杷、櫻梅、甜柿與榛仁。有"植物肉"之譽的豆腐,相傳也出自漢代,是淮南王劉安的方士發明的,不久,豆腐乾、腐竹、千張、豆腐乳等也相繼問世。

這時的調味品生產規模擴大,《史記》記述了漢代大商人第年釀制酒、醋、豆腐各1000多缸的盛況。《齊民要術》還匯集了白餳糖、黑飴糖稀、琥珀餳、煮脯、作飴等糖製品的生產方法。特別重要的是,從西域引進芝麻後,人們學會了用它榨油。從此,植物油(包括稍後出現的豆油、菜油等),便登上中國烹飪的大舞台,促使油烹法的誕生。當時植物油的產量很大,不僅供食用,還作為軍需口。有文章介紹說,在赤壁之戰中,芝麻油曾發揮出神威。

在動物原料方面,這時豬的飼料量已佔世界首們,取代牛、羊、狗的位置而成為肉食品中的主角。其他肉食品利用率也在提高,如牛奶,就可提煉出酪、生酥、熟酥和醍醐(從酥酪中提制的奶油)。漢武帝在長安挖昆明池養魚,周長達20公里,水產品上市量很多。再如嶺南的蛇蟲、江浙的蝦蟹、西南的山雞、東北的熊鹿,都搖籃上餐桌。《齊民要術》記載的肉醬品,就分別是用牛、羊、獐、兔、魚、蝦、蚌、蟹等10多種原料製成的。

此外,在主食中,由於水稻躍居糧食作物的首位,米製品開始於面製品。菌耳、花卉、葯材、香料、蜜餞等,也都引起廚師的重視。

6. 烹飪起源於什麼時期

■火的運用 人類由人猿進化為原始人,其間過著數萬年「茹毛飲血、生吞活嚼」的飲食生活。
據考古學家的推測,古代人居住在森林時曾屢次遭遇到雷擊而使森林發生火災,等火熄後回到原處,便聞到灰燼中所發出使人垂涎的獸肉焦味,在極端飢餓的狀態下,嘗食火烤的獸肉遠比生肉美味,而後人們才發明了鑽木起火及敲石生火的方法,於是學會了用火燒烤食物的技術,就這樣開始了「熟食」的生活,可見「烹」字之出現始於「火的運用」。

■鹽的運用 人類開始熟食之初,尚未知道運用調味方法,經過若干年代,居住於海邊的原始人,將他們捕獲的食物放在海岸,等退潮後,在海岸上發現浸在海水中的沙經日曬蒸發後形成白色晶體,這就是「鹽」。
人們便發現沾鹽經烤煮過的食物美味,終於發明了煮熟海水鍊取食鹽的方法,此為「調」的意義之始,可見調味始於「鹽」的運用。

■直接烘烤法(石烹)人類在其發展過程中,對於食物的烹調方法仍不遺餘力的努力研究最原始的烹調方法是將食物放在燒得滾熱的石頭上烤熟,這就是「石烹」,也是人類最早發現而運用的「直接烘烤法」。

■加水烹調法 接著運用智慧,發明陶器,於是做成鼎、鬲、甗、甑等烹調用具,這些都是鍋與爐合並起來的加熱器具,利用水與蒸汽煮炊食物,此即是「加水烹調法」的開始。

■用油烹調法 自人類進入青銅器時代,便開始製造銅鍋、銅刀,並獲知使用動物脂肪的方法,懂得將食物材料切成小塊或薄片,放入油鍋中烹調,這便是「用油烹調法」的開始。

■調用品與植物油的使用 遠在三千餘年前的殷、周時代,卻發明了醬油、醋、果醬、香料等調味品,到戰國時代(西元前403-221年)烹調理論已達全面性的綜合皆段,例如在呂氏春秋一書已述及必須嚴格分開使用「旺火、溫火、小火」之意,並強調酸、辣、咸、苦、甜五味,調和得當方能發揮烹調的精華。

到漢代(西元206-220年)開始使用植物油,到唐宋(西元618-1279年)時代,隨著文化的發展,與亞洲各國建立了貿易關系,烹調技術亦見長足的進步,到了清代(西元1616-1912)烹調技術更臻完美,所謂「滿漢全席」乃當時的代表作。

中國歷代的先祖,經過不斷的努力與創造,為中國帶來了輝煌的烹調技術,也為後代留下多采而豐富的文化遺產。

7. 烹飪代表人物有哪些

在「廚神」界,被公認的,又有歷史記載的則是這三位:彭祖、伊尹、易牙。他們或有烹飪理論流傳後世,或有高超烹飪技藝載入史冊,在中國烹飪開創時期佔有重要地位,成為廚師的始祖。


彭祖在飲食領域的創造性貢獻,直接影響了中國的飲食烹飪發展的方向,後來的許多名廚從他的實踐中汲取靈感,發明了形形色色的菜式。倘若我們細究中國飲食的演變歷程,從簡單飲食到百味江湖,可以說是從彭祖開始的。

8. 烹飪是誰發明的

世界考古專家很早前就在周口店發現了北京人用火烹飪食物的遺址,而北京人在原始社會時回期只曾活動於如今答中國境內一代,於是歷史將改寫一個流轉千年的公認說法,中國帶給世界最早的文明其實並不是「四大發明」,而是——烹飪!

9. 中國人烹飪的歷史

廚師,是以烹飪為職業,以烹制菜點為主要工作內容的人。廚師這一職業出現很早,大約在奴隸社會,就已經有了專職廚師。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廚師職業也不斷發展,專職廚師隊伍不斷擴大,根據有關資料統計,21世紀初,世界廚師隊伍已發展到數千萬人,中國素以烹飪王國著稱於世,廚師力量和人數首屈一指。
廚師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人類的第二父母---世界非政府組織同意將10月20日定為廚師節

閱讀全文

與烹飪的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