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的榫卯結構的原理是什麼
榫卯結構,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榫卯是極為精巧的發明,這種構件連接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剛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
㈡ 外檐斗栱的藝術形象如何創造的
稜柱、月梁、雀替、斗栱等從形狀到組合經過藝術處理以後,便以藝術品的形象出現於建築物上,因而元以前體形雄巨和比例勻稱的外檐斗栱,在建築外觀上起著很大的裝飾作用,給人異常深刻的印象。同樣地,在徹上露明造的殿堂與廳堂中,梁架、斗栱、攀間等也都以其結構與裝飾的雙重作用,成為室內藝術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㈢ 聽說斗拱景觀柱屏是一項專利技術,是不是真的
當然是真的,是北京光影夢幻的技術,我知道的 。。
㈣ 什麼是飛檐斗拱
飛檐斗拱指中式古建築中「飛檐」和「斗拱」兩種建築結構,由於飛檐和斗拱在中式古建築中多數時候一起存在,所以合稱為「飛檐斗拱」。
飛檐:中式古建築的屋角常建為四角翹伸的形態,彷彿地面有股氣在托舉著屋檐,這樣使建築有一種飛動輕快的動感,此結構稱為飛檐。飛檐多為採光、排水、裝飾而設計。
斗拱:中式古建築承重柱與屋頂之間的過渡結構,是榫卯結構,起承接支撐作用;承重柱上的弓形部件稱為「拱」,拱之間的方形木塊稱為「斗」,所以該結構被稱為「斗拱」。斗拱主要為承重、出挑、防風、抗震、裝飾而設計。
飛檐的裝飾性更強;而斗拱除了裝飾性,更重要的是功能。斗拱是中式建築的關鍵部件;中國許多古建如應縣木塔等歷千年數十次地震而不倒,關鍵正是斗拱。
飛檐斗拱詳解
1、淵源
由於中西方地理物質資源條件的差異,中國人對木材使用多,而西方人對石材使用多,使中西方建築具有明顯差別,最終形成了差別很大的中西建築特色——中國古建基本都為土木結構。
正如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一般,中國古建築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據考證中國傳統建築歷經3000餘年,核心構造方式幾乎從未變過:一直是以榫卯結構為基礎的木質框架式土木建築——這簡直是奇跡!
可以說榫卯結構是木質建築上極其重要的發明。我們祖先很早就發明了榫卯結構,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榫卯結構實物距今已有六七千年。榫卯結構是適應於木質建築非常好的結構:採用榫卯結構的木建,使用純木料,不用一顆金屬釘卯,就能達到很高的剛性和防震性能——不得不說我們祖輩極其聰慧。
而「飛檐斗拱」的斗拱就是以榫卯結構為基礎的中國古建築的核心部件,是中國古建築最突出的特色,是中國古建築技術和藝術結合的典型。可以說,是飛檐斗拱讓中國古建築充滿了靈性、美觀、大氣,又非常和諧的與自然融為一體,同時還能具備良好的整體性和非常優秀的建築性能。
斗拱建築出現於戰國,成熟於唐宋,至宋時官方《營造法式》已完整定義斗拱建造方法和參數,並予斗拱以尊崇的地位,明清斗拱只在形式上有些變化。
我們在旅遊景點中常看到的各類飛逸俊秀,氣勢巍峨的宮殿、寺廟、亭台樓榭、古塔、牌坊、以及部分古民居等古建築或仿古建築,都有飛檐斗拱結構。
㈤ 中國的歷史
三皇五帝
夏朝(約前2146-約前1675)
商朝(約前1675-約前1029)
西周(約前1029-前771)
東周(前770-前256)-春秋(前770-前476)-戰國(前475-前221)
秦朝(前221-前207)
西漢(前206-8)
(新朝)(9-23)
東漢(25-220)
魏(220-265)-蜀(221-263)-吳(222-280)
西晉(265-316)
東晉(317-420)——五胡十六國(304-439)
南北朝(386-556)
隋 (581-619)
唐 (618-907)
五代十國(公元907-978)
北宋(960-1127) 遼(916-1125) 西夏(1038-1227)
南宋(1127-1279) 金(1115-1234)
元(1206-1368)
明(1368-1644)
清(1644-1911)
三皇五帝
盤古氏
就是我們都熟知的盤古開天闢地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斧開的,這一故事到了北魏,經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的神話,而發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女媧氏
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七彩石補天,並造就了人類。,這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
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
伏羲氏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他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
神農氏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葯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傳說神農死於試嘗的毒草葯。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皇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相傳黃帝時期有許多創造和發明,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醫學等。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
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
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帝嚳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
堯帝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舜帝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好有虞氏,故稱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於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實際上,當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具備了。死後,禪位於禹。
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黃",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這些說法起源於春秋戰國.
夏
夏朝(約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於夏禹,終於桀,共17帝。夏時,開始出現私有制,氏族社會的禪讓制度走到了盡頭,被世襲製取代。社會由原始社會進化到奴隸制社會。夏朝姒姓。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後死於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區。
商
商朝(約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始於商湯,終於商紂,共30帝,享國646年。因商朝曾都殷,所以商朝又稱殷商。商朝時奴隸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並在文化,青銅冶煉等發面達到較高的水平。商朝子姓。商王世襲是先弟後子.
商湯立國後,汲取夏代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時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採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國內部的矛盾比較緩和,政治局面趨於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起來。他對四周的許多國家進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成為強盛的國家。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考古學家已在這四個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遺存,如二里頭遺址中部發現的一號宮殿,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商朝後期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四方諸侯也起來反叛。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不思改變,不聽忠諫,一味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同時,他窮兵黷武,調集大軍征伐東夷,加重了民眾的負擔,也使國內兵力空虛。周武王的大軍打到商郊牧野,商王的軍隊毫無鬥志,「前徒倒戈」,為武王的軍隊開道。帝辛看到大勢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寶貨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滅亡。
西周
西周朝(公元前1097年-公元前771年),始於文王,終於幽王,共13帝。周朝的始祖名棄,帝嚳的後裔,棄曾做過堯,舜的農師。周朝姬姓。
周族有著悠久的歷史,長期在陝甘一帶活動。至公元前11世紀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強大。它不斷向東進逼的勢態,加劇了與商朝的矛盾。此時,商王朝政治腐敗。文王認為伐商條件已成熟,臨終前囑太子發(武王)積極准備伐商。武王即位以後,出兵車300乘、士卒4.5萬人、虎賁(沖鋒兵)3000人,浩浩盪盪地向東進發。許多小國也率兵會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師,歷數商紂之罪。商紂王發兵17萬與周軍對陣,但軍士們前徒倒戈,引導周軍攻紂。商紂王倉惶逃遁,在鹿台自焚而死,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周王朝時代。
武王克商以後,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武王把商紂之子武庚(祿父)封於商都,藉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為侯,監督武庚;又將周公封於魯、姜尚封於齊、召公封於燕。周武王死後,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管叔、蔡叔對周公不滿,說周公意在謀取王位。不久,武庚與管、蔡串通一起,發動叛亂。周公調大軍東征,用了三年時間,終於平定了武庚與管、蔡之亂。東征取得全面勝利,使周王朝的統治得到鞏固。
西周時期的社會經濟比商代又有發展。大量使用奴隸生產,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剩餘勞動產品,促使各種手工行業得到發展。青銅業生產進一步擴大。文字的使用也更廣泛。農業、畜牧、紡織、冶金、建築、天文、地理等科學技術也有不少新進展。這些成就促使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有變化。西周晚期,人們已經掌握了人工冶鐵技術。
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確切紀年的開始。周宣王繼位後,為解除戎狄的威脅,發動了對戎狄的防禦戰爭,取得了勝利。在對荊楚、淮夷的戰事中,也取得了一些勝利,因而號稱「中興」。但是社會中各種矛盾依然存在,整個社會仍處於動盪之中。宣王之子幽王,寵愛褒姒。申侯勾結犬戎攻打周王,殺幽王於驪山之下,犬戎乘機掠走大量財寶。西周就此滅亡。宜臼靠諸侯的幫助,登上王位,是為平王。他遷居洛邑,從此,歷史進入東周時期。
東周
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幽王,滅西周。翌年(即BC770年),幽王太子宣臼由鎬京遷都於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遷後之周王朝為東周。周赧王59年(BC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共傳二十五王,歷時五百一十五年.
在周幽王死後,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平王。鑒於鎬京殘破,又處於犬戎威脅之下,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衛護下,遷都洛邑,建立了東周王朝。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一百四十多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晉、楚、秦、魯、宋、鄭、衛、陳、蔡、吳及越等國.
春秋時期,牛耕已多有使用。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戰國鐵犁鏵冠的出土,說明犁耕在中原已經得到推廣。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東周時期,以農田灌溉為重點的水利建設高潮逐漸興起。水利工程有多種類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東周的建築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魯班,即魯國人公輸般,是土木工匠中的傑出代表,後人尊稱為祖師。考古發掘所見東周的建築遺跡,多為宮殿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以瓦當最為常見,還有青銅斗拱、青銅飾件和青銅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見東周宮殿建築的宏偉壯觀。東周時期,大國爭霸,戰亂頻繁。各諸侯國為其政治、軍事和經濟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線的基礎上,不遺餘力地將道路擴展到更為遙遠險絕的地方,因而在客觀上促進了交通的發展。東周的絲綢西傳路線甚至橫貫歐亞大陸。當時馬車的使用已很普遍。 這時,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襲擾和諸侯不斷蠶食下,大大縮小了,最後,僅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權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的擺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勢力。
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始於始皇帝贏政,終於秦二世胡亥,共2帝。秦朝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制帝國,雖然時間不長,但其地位極其重要。
戰國後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已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為兼並六國創造了物質條件。秦王政從即位(前247)到稱始皇帝的二十六年間,相繼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秦始皇實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大臣只有參政議事權,無決策權;中央主要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稱為三公,分掌行政、監察、軍事;地方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全國修建馳道、直道,興建水利,築靈渠;遷萬姓充屯邊地,謫判罪犯戍守邊防;在戰國諸國所建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萬里長城,以防匈奴入侵。與此同時,秦始皇又施行殘暴統治,大量征發勞役,大建宮室園林和陵墓,坑殺儒生,燒毀書籍。始皇末年,全國人民已在普遍怨恨和不滿聲中。
始皇死後,二世昏庸,在趙高的操縱下,其暴政比始皇時有過之無不及。二世元年(前209)七月,終於爆發了以戍卒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起義烽火迅速蔓延。反秦斗爭遂由六國舊貴族之後項羽與原秦下級官吏劉邦分別領導,西入關攻秦。這時趙高已殺丞相李斯,又殺二世,立始皇孫子嬰為秦王。公元前207年,項羽大破秦軍,巨鹿一戰,秦軍被殲殆盡。公元前206年劉邦入關,子嬰出城降,秦亡。歷史進入了以項羽為首的「楚王」和以劉邦為首的「漢王」的「楚漢戰爭」階段。前202年,項羽敗死,劉邦即漢朝皇帝位。
㈥ 斗拱結構最早是誰發明的
斗拱的前身是「櫨欒」,即斗狀的柱頭。最早的斗栱形象見於漢代崖墓、石室、石闕、明器、壁畫等;現存實物有四川省綿陽縣平楊鎮漢代石闕一斗三升斗栱,和四川雅安縣後漢高頤墓闕一斗二升斗栱。
㈦ 榫卯結構是中國特有的木工工藝么
1973年,河姆渡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人們稱之河姆渡遺址,在遺址人們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證明我國早在大幾千年就開始使用木質榫卯構件一事實,但是編者要說一點,榫卯並不是我國獨有的獨有的,木材作為最原始的建築和傢具材料是全球性的,所以榫卯是在全球性的發生,而不是中國的傳統特色,埃及也同樣很早很早出現了榫卯結構,因為我們身邊有大量採用榫卯構件的木質傢具、建築的存在,所以一般人會有一種錯覺說榫卯是中國獨創的,是國粹,上升到民族主義層面上來就有些過了,在材料科學不發達古代,木質榫卯構件被全世界廣泛使用是很正常的,確實要表達民族自信的話,只能說中國在使用的廣泛性、傳承度更好一些僅此而已。
說完歷史再說說現狀
社會的車輪滾滾向前,隨著材料科學的進步,新材料不斷被發現和發明出來,不論建築、傢具、用品等都有很多新型材料使用,並且比木質的成本更低,性能更強,作為與木材相伴相生的榫卯構件在很多時候並不是最優選擇,從這個層面上講,沒有什麼是最好的,而是合適最重要,這個合適不僅從材料、工藝、結構上講,還要加上成本、文化、設計等等因素,就拿傢具來說,還在使用榫卯結構的大約只有實木類傢具了,特別是新中式實木傢具紅木傢具這類定位相對高端的品類,這個要從兩方面講,一個是工藝,像板材、塑料、玻璃纖維、金屬傢具最優的連接結構並不是榫卯,很多時候都能做到一體成型,完全沒有使用榫卯的必要性;二是成本,雖然目前簡單榫卯結構已經能做到半自動成型,但是像復雜一些的粽角榫、抱肩榫等等還是主要依靠人工,並且是經驗技術豐富的木工師父才會製作,這個要付出的成本,與機械自動化生產完全不在一個水平上,所以僅有一對工藝成本不是特別敏感的傢具、工藝品這些產品上使用,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展望一下未來作為總結吧
我們不要過於偏執的認為,不含一根螺絲不用一點膠水才是正宗的榫卯,才是正經的新中式實木傢具,作為一個在歷史進程中逐漸「淘汰」的傳統工藝,再去講求純粹定義並沒有很大意義,像榫卯工藝這類的,其功能實用意義越來越弱化,但是其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代表形而上的文化意義卻得到很大的強化,最終會作為文化構成部份被保留下來,像這類傳統工藝得以另一種新的形式獲得新生,而那,是另一個很大的市場
㈧ 古代有沒有斗拱的建築嗎
那肯定有啊,很早以前的就有,比如殷商時期的啊,周朝早期的啊,那些都沒有斗拱,斗拱也是後來才出現的,而斗拱沒發明之前,人也得住建築,所以當然就有沒有斗拱的了。
㈨ 中國園林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國的園林藝術,如果從殷、周時代囿的出現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園林藝術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在世界園林史上佔有極重要的位置,並具有及其高超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大約在公元前16~11世紀,在商朝奴隸社會里,以商王為首的貴族都是大奴隸主,從事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廣大勞動者,都是奴隸(農業奴隸叫「眾」或「眾人」,家內奴隸叫妾、奚、仆等);在戰爭今俘虜來的異族人也都留作奴隸。 當時商朝國勢強大,經濟也發展較快。文化上不僅發明了有以象形為主的文字,還有會意、形聲、假借等字。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有了園、圃、囿等字,而從它們的活動內容可以看出囿最具有園林的性質。 在商朝末年和周朝初期,不但「帝王」有囿,等而下之的奴隸主也有囿,只不過在規模大小上有所區別。在商朝奴隸社會里,奴隸主盛行狩獵取樂,如殷朝的「帝王」為了游獵和牧畜,專門種植芻秣和圈養動物,並有專人經營管理。《史記》中就記載了殷紂王「原賦稅以實鹿台之錢……益收狗馬奇物……益廣沙丘苑台,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樂戲於沙丘」。 從各種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出商朝的囿,多是藉助於天然景色,讓自然環境中的草木鳥獸及獵取來的各種動物滋生繁育,加以人工挖池築台,掘沼養魚。范圍寬廣,工程浩大,一般都是方圓幾十里,或上百里,供僅隸主在其中游憨、禮儀等活動,已成為奴隸主娛樂和欣賞的一種精神享受。在囿的娛樂活動中不只是供狩獵,同時也是欣賞自然界動物活動的一種審美場所。 商朝社會已有了奴隸私有制的社會關系,並以農業生產佔主要地位,狩獵已不再是社會生產的主要勞動。為了重溫過去的生活方式,為了得到再經歷一次的享受,轉而成為專門供脫離生產活動的奴隸主娛樂和享受。 所以說,我國園林的興建是從殷周開始的,囿是園林的最初形式,而且這種園林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即使到了清朝也還未脫離開。如避暑山莊,從康熙到乾隆,都還經常在避暑山莊內舉行騎馬射箭等禮儀、遊憩活動。
㈩ 斗拱是在哪個朝代最早使用
斗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
斗拱,是我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和橫梁交接處,從柱頂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斗。合稱斗拱。也作枓拱、枓栱。
根據國家統一規定,宋代頒布的《營造法式》在定義斗拱的同時,還給了它尊崇的地位。從此,斗拱的式樣趨於統一。
到了明清兩代,斗拱的使用有了嚴格的規定,用不用斗拱,成為區分建築封建等級的一種標志。
(10)斗拱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從前十分普及的斗拱如今看來便會使人產生一種神秘莫測的奇妙感覺。而且在美學和結構上它也擁有一種獨特的風格。
無論從藝術或技術的角度來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華古典的建築精神和氣質。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使如今已不使用木材做房子卻將斗拱作為裝飾的原因。
斗拱作為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形制演變的重要標志之一,隨著建築的變化也在發生改變,不同的朝代時期斗拱的形式會有所區別,但是總體來說,斗拱的大致結構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