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冷戰的創造

冷戰的創造

發布時間:2021-09-11 20:26:30

① 冷戰對世界局勢的影響

當柏林牆倒塌的時候,美國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宣告,這是「歷史的終結」。
他說,西方在冷戰中的勝利意味著民主的資本主義「是人類政府的最終模式」。意識形態的爭斗已經結束,民主和市場經濟取得了勝利。
福山的話講得為時過早。從科索沃到東帝汶,從盧安達到里約,歷史仍然是活生生的,而且往往伴隨著令人痛苦的結果。影響波及全世界
柏林牆的倒塌標志著歷史的重生,或者至少是它的驟然緩和。新千年的最初數十年中的主要任務與本世紀最後十年相同,就是妥善應對這一現實。
柏林牆倒塌帶來了直接、激動人心和顯而易見的結果———德國的統一和蘇聯的解體。
但是,同1929年發生在華爾街、或者1945年發生在廣島的事件一樣,1989年柏林事件是影響波及全世界、並且永久改變了世界的事件之一。
英國歷史學家蒂莫西·加頓·阿什寫道:「很難在世界上找到一個沒有受到冷戰結束的影響的國家。冷戰結束直接影響了世界上的許多其他地區,比如南部非洲、東南亞和中美洲。蘇聯與美國、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東方』與『西方』之間的全球競爭對這些地區的政治造成了損害。」
例如,南非在數月之內便追隨其後,白人政權首先從監獄中釋放了納爾遜·曼德拉,然後幫助他廢除了種族隔離制度,接著又在他當選總統後拱手讓權。
中國的共產黨領導人意識到,蘇聯試圖同時實行政治和經濟改革,從而導致了自我毀滅。因此,他們讓資本主義接管部分、而不是全部經濟,同時牢牢抓住政權不放。
經濟學和政治學正在重新劃定政治疆域和盟國。隨著冷戰結束,前蘇聯共和國————亞塞拜然、土庫曼、烏茲別克和哈薩克發現了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不僅是美國,而且諸如伊朗和土耳其之類的一些地區性強國都加入了對這些財富的爭奪。結果是,俄羅斯、亞美尼亞和伊朗結成了一個聯盟,美國、亞塞拜然和土耳其結成了另一個聯盟。啟動歷史力量
冷戰的結束不僅改變了全球結構,而且啟動了正在創造一個新世界的巨大歷史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講,20世紀在1989年11月9日就結束了,整個世界目前正在全力對付21世紀的難題。
全球經濟是這些力量中最大的一股。這種全球化經濟是全球通信和全球市場的產物,至少從1973年就已經存在,但直到近10年才突然引起公眾的注意。
蘇聯試驗的徹底失敗破壞了人們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封閉市場和國家控制經濟的支持。正如福山所說的那樣,它還標志著市場資本主義取得了明顯勝利。
曾經嘗試過混合經濟或社會主義經濟的東南亞、拉美和非洲國家迅速向全球市場開放。甚至連俄羅斯也加入進來,建立了股市,並歡迎外國投資。
第一個結果是經濟繁榮,尤其是在東南亞。在那裡,大量美元湧入,為建設工廠、新公路、機場、摩天大樓和創造數百萬個就業機會提供了資金。第二個結果是1997年的一場金融危機。
全球經濟和科索沃戰爭明顯突出了第二股巨大的全球力量,也就是國家主權的削弱,以及人們認識到,過去由國家控制的一些東西———資金、就業機會、人權———已經成為一個嶄新、仍然模糊的全球社會中的國際爭議問題。
全球貿易、全球市場和全球資本主義剝奪了各國管理本國的一大部分經濟的能力,從而也削弱了它們對決定自身未來的能力的信心。與此同時,大國在聯合國的激勵之下宣告,國家主權不是絕對的,國際社會有權進行干涉以制止最嚴重的踐踏人權的行為。
這個問題的規則還遠遠沒有確立。北約干預了科索沃,聯合國干預了東帝汶。但是,同樣是這些國家,卻在結束盧安達、蘇丹和獅子山的殘酷戰爭的問題上逡巡不前。
如同全球經濟的情況一樣,關於人權和主權的規則尚在制訂過程中。問題在於,應該由誰來制訂這些規則?
世界上許多關鍵決定(關於貿易規則、何時向何地進攻、關於如何管理歐盟、關於環境法規)都已不再由有權在本國境內執行這些決定的政府作出。相反,各國政府在國際組織、在聯合國或歐盟或世貿組織中集合到了一起。平民社會在形成
伴隨著這種正式的規則制訂,一個新的全球平民社會正在形成,其主要基礎是非政府組織。這些組織對全球的管理發揮著重要影響。
代表著各種公眾利益的大量非政府組織紛紛出現,通過網際網路跨國界地聯系在了一起。這些組織正學著如何支配選票和影響代表。
這些非政府組織不是選舉產生的,因此並不民主。但它們已經成為一個仍在逐漸成形的進程中的關鍵參與者,也許是全球民主的先行者。
它們當中的大多數是單一利益組織,集中關注海洋、勞工、婦女權利或者衛生問題。
1997年的金融危機似乎令大多數決策者相信,不能允許自由市場繼續處於缺乏限制和管理的狀態。如何處理自由市場的問題將留待下個世紀解決。

② 冷戰的介紹

「冷戰」是黃義達製作的另一首「劇力萬鈞」的歌曲,光是前奏的雨聲、電話的撥號音,聽到電話未開機後長長的嘆氣聲,就讓人立刻進入到一對戀人正在吵架「冷戰」中的情境!義達在這首歌里運用了大量的電吉他來營造焦慮、沉重的感覺,除此之外還用了電流聲在內的很多特殊效果,疊到30幾軌,創造出層次非常豐富、獨一無二的「黃義達」音樂!

③ 男朋友冷戰怎麼創造偶遇

孩告訴吧告訴要給自青春留遺憾至於做已經重要世勉強情本例我12歲候暗戀逼自低屆男孩初畢業我高我高痴痴等三連聯系式都沒高三某偶遇初同才知讀技校專業計所我選擇計專業別想聽或許聽課做或許做作業八許早已忘記給輔導作業姐許某我街相遇卻早已認彼...
很多煩惱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遇事不要過於糾結,

想多了累.

④ 二戰後「冷戰」局面的形成是由於

美蘇都想統治世界

⑤ 二戰後冷戰的產生與影響以及給人的啟示

冷戰是上個世紀國際關系的底色,對中國的內部事務和外交政策產生過重大影響。冷戰史研究向來為人們所關注。本文分析了大量新解密的檔案,詳細地揭開了這段歷史秘密

新近出版的《國際冷戰史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收入了美國學者梅爾文·萊夫勒根據大量新解密的檔案資料,從五個方面闡述了冷戰是如何開始的這個問題的論文。其一家之說為人們了解和研究冷戰史提供了參考。

一是國際體系和與之相關的大國間均勢問題的發展變化

德國問題在戰後國際體系的形成、變化過程中,以及在冷戰的整個發展過程中,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佔領了大片領土,其中包括蘇聯歐洲部分的大部分領土,德國法西斯的統治對於歐洲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在俄國檔案中,我們發現了大量描述記載,生動地展現了當時處在德國佔領之下的俄國社會狀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有2700萬人死亡,1800萬人受傷。蘇聯人民在物質和精神上遭受了巨大傷害,同時也就產生了嚴重的防範與報復心理。在荷蘭和法國,人們的想法和蘇聯人的想法大同小異。從新解密的俄國檔案中,我們找到了大量關於斯大林擔憂德國復興,再次對蘇聯安全構成重大威脅的證據。俄國檔案中,保存著斯大林與外國記者、外國來訪領導人的連篇累牘的談話。這些談話的中心,就是斯大林擔憂德國在戰後很快便會復興,重新構成對蘇聯的威脅。例如,在一次談話中,斯大林曾表示:

1871年,德國進攻了法國。40年後,在1914年,德國人又卷土重來,再次發起進攻。上次大戰結束以後,德國再一次重新聚集起力量,到1939年又發動了戰爭。德國人具有一種無與倫比的復興能力。如果我們不能找到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的話,在十五年裡,我們又將面臨與德國的戰爭。

這只是斯大林諸多類似談話中的一段。在這里必須強調的是,斯大林曾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提到這個問題。美國也同樣面臨著德國力量再起的問題。戰後初期,喬治·凱南是在美國外交政策制定圈子裡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對於德國問題有這樣一段典型的論述:

在我的心目中,(對於美國的)惟一的和真正的威脅是,德國人的技術上的能力將會與俄國人的資源上的潛力結合起來。

由此可見,在德國問題上,無論美國或蘇聯都對兩種可能性心存擔憂:一個是獨立的德國力量的再次崛起,另一個是德國力量有可能被融合到自己對手的一方去。所以,美國和蘇聯都企圖以自己的方式來整合德國力量、處理德國問題。蘇聯把美國、英國、法國的影響從蘇聯在德國的佔領區排除了出去;英國、法國和美國也把蘇聯的影響從自己在德國的佔領區中排擠了出去。每一方都試圖控制德國復興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方都對於德國力量的重新崛起有著強烈的恐懼。我們還要注意到,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它既要扶持德國的力量,用以抗衡蘇聯;又要安撫西歐盟國對德國復興所可能產生的不安全感。美國在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同時便曾向法國保證,德國的復興不會在歐洲形成新的戰爭策源地。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對於日本的復興也有著相似的恐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立即獨占日本,並阻止其他戰勝國染指這一地區。華盛頓始終存在著一個憂慮,如果美國不能很好地控制日本,其力量就有可能融入到蘇聯集團中去。從新近解密的俄國文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斯大林對於日本的復興頗為憂慮。例如,在關於1945年8月斯大林同宋子文談判的檔案記錄中,便可以看到,斯大林曾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了日本復興及其對東亞及蘇聯安全可能造成沖擊的問題。

二是意識形態之間的對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一兩年間,大國之間意識形態之間的分歧似乎並不突出。這是因為,它們之間的關系仍然受到戰時同盟關系的巨大影響。但在隨後的幾年中,意識形態的分歧迅速增大。兩種意識形態之間的沖突,很大程度是由當時的政治、經濟條件所決定的。當時生活在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歐國家)的人民,有著一種社會正處於全面崩潰的危機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人們想弄清楚的是,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他們所面對的困境;他們想要創造出一種更適合於自己的生活道路,以擺脫自己所處的困境。當時,在人們面前有兩條可供選擇的道路,一是資本主義,一是共產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臨近結束時,美國陸軍部助理部長約翰·麥克勞伊曾到歐洲去調查當地的情況。他在回國後的一份報告中提出,「整個中歐存在著一種經濟、社會和政治全面崩潰與解體的情形,這種危機所達到的程度是歷史上沒有先例的」。同樣的報告在當時可謂汗牛充棟,所反映的則都是在歐洲和亞洲所出現的可怕的社會崩潰的前兆。

美國決策者擔心,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選擇共產主義作為一種自我拯救的道路。在國會的一份證言中,當時擔任助理國務卿的迪安·艾奇遜提出:「人們遭受的苦難是如此沉重,他們是如此深信,只有由政府採取某些行動才能減輕他們的苦難。」艾奇遜的證言中隱含著一種擔心,那就是,其他國家的人民也將寄希望於政府來緩解自己的苦難。當時的美國政府和美國決策者有一種感覺,他們所擔心的是,一旦某些國家的對內政策依照這種「准共產主義」的認識確定了方向,對外政策中「親共產主義」的基調也就形成了。他們更擔心,一旦國家決心解決社會問題,由國家來主導經濟發展,便將導致這些國家被吸引到蘇聯的軌道上去。如果國家開始大規模干預經濟,並採用的是蘇聯式的指令型計劃經濟模式,接下去美國就會發現權力分配的天平向著有利於蘇聯的一邊傾斜了。

斯大林相信時間和歷史是站在他一邊的。他認為,資本主義是存在缺陷的,將不可避免地會不斷走向衰弱。在斯大林看來,社會主義則將不斷走向成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戰勝了法西斯主義,這在斯大林看來就證明了這一點。斯大林覺得,通向社會主義有著各種各樣的可能的道路與途徑,根本用不著在西歐國家發動革命。因為他相信,這些道路的終點都將是社會主義。只有在東歐,斯大林才利用軍事上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國家。這在很大程度是因為,對蘇聯而言,東歐是與蘇聯的安全利益有著緊密聯系的地區。當美國開始推行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時,斯大林認為這是一種威脅,但他仍然相信時間是在蘇聯這一邊的。所以,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蘇兩國都加強了他們所控制區域內的意識形態的競爭。蘇聯在東歐採取行動,而美國則對被佔領的日本採取行動。雙方的行動加深了彼此之間的恐懼和不信任。更重要的是,國家內部的意識形態變化加深了國際范圍內的冷戰。在經過了十五年的經濟蕭條、戰爭之後,這種意識形態競爭顯得格外突出。

⑥ 美國與蘇聯冷戰的簡要原因和最後的影響。

美國和蘇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崛起的兩個大國,兩個國家為了謀求在全球的利益,而相互敵視,又因為兩個國家在軍事實力上的相當,且都有摧毀整個地球的力量,所以並沒有爆發直接的戰爭,而是採取各種手段,諸如科技軍事經濟的封鎖,相互敵對,組織國家同盟相互對抗。這就是冷戰產生的原因,當然還有更為深層次的比如意識形態的對立,國家政體的對立等等因素也促進了冷戰的形成。冷戰最終是以蘇聯解體告終,影響巨大。影響如下:使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整個世界籠罩在美國的陰影下;給社會主義的傳播帶來巨大的阻力,國際共產主義陷入新的一輪低谷;給新興的民族國家提升國際實力創造了機會。總之,冷戰的最後影響是全方位的,涉及國際的經濟政治軍事等等一系列的內容。我建議你可以讀一讀沈建華老師的書籍,這對於了解冷戰是有幫助的。

⑦ 美蘇「冷戰」給世界帶來了什麼影響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一、影響

1、冷戰給美蘇雙方以及東西方之間帶來了長期的對峙和對抗阻礙了全球一體化發展,也造成了德國、朝鮮等的分裂,並引發局部戰爭

2、在冷戰大環境下,因美蘇雙方勢均力敵,所以兩方都在極力的避免戰爭,所以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大規模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3、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在長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從對方身上借鑒了經驗,吸取了教訓,並用於內部調整和改革,推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

4、面對兩極格局對峙局面,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組成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逐步發展壯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5、促進了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形成,同時也推動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

二、啟示

1、和平與發展是世界主流,要堅持和平發展的國策。

2、戰爭和對抗只能使人類遭受巨大災難。

(7)冷戰的創造擴展閱讀:

冷戰期間重大歷史事件:

1、杜魯門主義

1947年3月12日,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被普遍地認為是美國外交政策上的一個新的急劇轉變,其對全世界的影響相當於1823年宣布西半球不再受歐洲殖民主義支配的門羅主義。

蘇聯認為杜魯門主義是美國方面對蘇聯控制地區與蘇俄擴張的一個公開威脅。 「杜魯門主義」是對別國內政的干涉。

被學者認為是美國、北約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華約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冷戰」正式開始的重要標志。是二戰後的大國主義典型。

2、柏林危機

柏林危機(Berlin Crisis)共有三次,第一次發生於1948年,又稱「柏林封鎖(Berlin Blockade)」,是冷戰開始後其中一個最早發生的危機,其導火線為1948年6月24日蘇聯阻塞鐵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2日蘇聯宣布解除封鎖,停止行動之後,危機緩和。

第二次發生於1958年,蘇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英美法六個月內撤出西柏林駐軍,後來以蘇聯讓步完結。

第三次發生於1961年,蘇聯重新提出西柏林撤軍要求,事件以蘇聯在東柏林築起柏林牆作結,美蘇關系以蘇聯凍結柏林問題而得以緩和。

3、古巴導彈危機

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

它是由於1959年美國在義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彈道導彈雷神導彈和朱比特導彈引起的, 蘇聯為了扳回戰略劣勢,而在古巴部署導彈。

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

這次危機雖然僅僅持續了13天,美蘇雙方在核按鈕旁徘徊,使人類空前地接近毀滅的邊緣,世界處於千鈞一發之際。最後以前蘇聯的妥協而告終,其中有不少值得總結、反思的經驗教訓。

迄今為止,古巴導彈危機仍然被認為是人類存亡的最危險時刻,它差點兒釀成熱核戰爭,肯尼迪與赫魯曉夫對此看法高度一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冷戰

⑧ 冷戰時期出現了哪些逆天的黑科技

20世界是人類最有創造力的世紀,
電腦是美蘇冷戰的時候發明的。還有什麼衛星、登月計劃都是在美蘇冷戰競爭的時候出現的。
互聯網也是
下面是軍工成就,,,
蘇聯的N-1「大媽媽」登月火箭,屢爆不爽,技術不過關,單機推力不夠!妄圖用更多發動機並聯彌補!發動機多了!可靠性差!推力不好協調!另外,科羅廖夫被逼死後,此物又由兩個不同設計局設計的第一級和二三級!近一步導致可靠性降低。

TV一8核動力坦克 ,

蘇聯格拉賓設計局2A3 Kondensator 2P 406mm原子炮,底盤的研製由科特林設計局在列寧格勒完成。1956年在列寧格勒2A3全部研製成功。總產量僅4輛

蘇聯圖-119核動力轟炸機,英國的Blue Peacock「藍孔雀」核地雷,1954年研製一項戰術核武項目,機動核炸彈地雷。該項目的目標是要研製可以儲存數十年的千噸級的核地雷,來布置在德國 ,當在蘇聯入侵時來引爆,阻止和延緩蘇聯的進攻。5噸多,又笨又重,到冬天還會發生電路失靈問題,非常不可靠的東西。英國人讓美國人帶腦殘了....

蘇聯「超頻」-6,最小的核地雷,也亦是核武器小型化的極端產品。它就是傳說的手提箱核彈,克格勃和特種部隊專用,一型:60×40×20厘米尺寸,重量40公斤,並配備有一個計時器,核材料選用鈾和釷元素。二型:重30公斤,45×35×30厘米的尺寸。10-15分鍾便可安裝完畢。2000-1000噸TNT當量(可調),當時在哈薩克實驗1000噸的爆炸威力,把周邊半徑800米的沙漠直接改變模樣,沖擊波把所謂「深入敵後」的武裝設施一毀殆盡。它屬戰術核武器。這個比美國人的核火箭筒靠譜多了,毛熊雖然兇殘,但還不是那麼腦殘。

⑨ 「冷戰」是誰首次發明的

--------冷戰(1945年至1990年)簡單來說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即北大西洋公約冷戰(英語: Cold War, 俄語: 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 1945年—1990年)簡單來說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即華沙條約組織(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員國)之間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對抗。
-------這個詞起源於1947年4月16日伯納德·巴魯克在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的一次演說。此外,1946年丘吉爾訪問美國,在這次訪問中他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間接表示冷戰的開始。

閱讀全文

與冷戰的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