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阿梵達創造性研究

阿梵達創造性研究

發布時間:2021-09-11 19:04:58

Ⅰ 阿育梵印度神油真的可以增粗嗎

好像還可以增長增硬,但是我用了之後感覺粗了很多

Ⅱ 阿育梵真的可以延長時間嗎

兄弟你可以試試

Ⅲ 南京阿梵達網路技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南京阿梵達網路技術有限公司以智能網路軟硬體產品技術尤其是網路通訊互聯與系統安全類產品項目為主營方向,專業從事網路接入共享、安全管理及IP融合通訊系統等產品技術的開發、推廣、集成與服務。
法定代表人:劉成東
成立時間:2010-01-25
注冊資本:201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010200018752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南京市玄武區珠江路88號2幢2304室

Ⅳ 阿梵達的介紹

阿梵達這個字是梵文,(avatar或avatara,梵文:讀作avatāra)在印度人(Hin)哲學之中通常指的是在這個行星地球上神聖的生物(提婆)或至高的生物(薄伽梵,Bhagavan)的體現(Incarnation,身體的顯示)。AVA 的意思是『往上而下』『降下』;TARA 的意思是『橫越?橫跨』或是『通過』。

Ⅳ 阿彌陀佛最早出自哪裡又是什麼意思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經中介紹,在過去久遠劫前,世自在王佛住世的時候,當時有一位國王名叫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把王位禪讓與別人,做了妥善的安排,而跟隨佛出家,名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座下修行。由於他先天的稟賦與後天的精進「悉皆第一、無能逾者」,所以發了殊勝圓滿的四十八大願。又經過五劫之長時的至心精進,在世自在王佛的大威德神通協助之下,對十方諸佛剎土進行了詳盡而嚴密的考察,於其「功德庄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此後又不斷積功累德,而在距今十劫之前,圓滿成就無上佛道,號阿彌陀。成就清凈庄嚴的西方極樂世界,歡迎十方世界眾生移民到他的國土,繼續進修,當生成就無上佛道。阿彌陀佛的因地願行與果地上極樂世界依正環境的庄嚴,在《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里有詳盡的介紹。我們最常見的阿彌陀佛造像,是左手持蓮華,右手垂下作接引狀的立像,很有耐心的痴痴等待著每一個迷途知返的遊子!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是他的二位得力助手。「此二菩薩,於娑婆界,修菩薩行,往生彼國,常在阿彌陀佛左右」,所以一般造像也是以二位菩薩為其脅侍,並稱西方三聖。在佛門里,自從東晉廬山慧遠大師倡導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以來,念佛之風歷久而彌盛,以致於形成中國民間「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風氣,不管信不信佛,都知道阿彌陀佛名號。佛門里各宗派修學的經典與方法固然各不相同,也不必求同,但是很長時間以來,各宗派早晚課誦的內容卻不約而同的一致。早課以楞嚴咒、十小咒,稱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聖號為主,晚課則以《阿彌陀經》、阿彌陀佛聖號為主,最後都是迴向西方極樂世界。由此可知阿彌陀佛的影響可以說是無遠弗屆,有佛法的地方沒有不知道阿彌陀佛的。而現在縱然沒有佛法的地方,通過種種有意無意的管道,也有許多人都知道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梵音翻過來的,「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啊!什麼無量呢?一切都無量,沒有一樣不是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道力無量、壽命無量……。無量的無量當中,壽命是第一,沒有壽命,一切的無量都落空了。要有壽命,所有一切無量才能真正得到受用。那麼這個無量的無量,要怎樣才能夠真正獲得呢?無量就是自己的自性呀!無量包含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無量。如果要法法都講,那就講不盡,也太麻煩、羅嗦。所以,用兩樁事情代表:一個壽,一個光。壽代表的是時間,豎窮三際是時間。光代表空間,光明照耀十方。一個時間,一個空間,所有一切法統統都包括了。所以,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自性圓滿的德號,也是法界圓滿的名稱。念這個名號,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無量的法門統統在裡面,一個也沒有漏掉。
我們遇到很多學佛人為什麼張口閉口阿彌陀佛,見人打招呼阿彌陀佛,拿起電話阿彌陀佛,再見阿彌陀佛,感謝阿彌陀佛,道歉也阿彌陀佛,連不小心被嚇一大跳也是阿彌陀佛,許多人疑惑不解,被念的發愣犯傻。其實道理很簡單,這是真實的念佛人,要求自己時時處處心不離佛、佛不離心,而且還能提醒同修莫忘念佛,為初學人創造聽聞佛聲的機會,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如果再淺一點解釋,逢人念阿彌陀佛,就是祝福對方健康長壽,清凈快樂。因為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無量光才能光彩照人,無量壽才是真正的長壽。所以用「阿彌陀佛」代替Hello與人打招呼,如果對方明白這個意思,他會非常感激。縱然不明白也沒關系,「阿彌陀佛」也一樣起到了打招呼的作用。

Ⅵ 何為性力主義它在古印度文化中的發展源流對後世的影響

《健康和社會行為》雜志對8000名青少年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青少年之間的戀愛,很有可能使他們患上抑鬱症,一些人還會因此自殺,個別人甚至走上了殺人的道路。

前不久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山地高中槍殺兩名同學的學生安迪威廉姆斯稱,他就是因為失戀導致精神壓抑才殺人的。

美國著名兒科專家米李亞姆考夫曼在其最近出版的暢銷書《戰勝青少年抑鬱》中寫道,因青春期戀愛引起的抑鬱症,其實在15%~20%的青少年身上會有早期症狀的。如孩子日益孤獨、睡眠增加、飲食或行為改變等,這些症狀如持續出現兩周以上,最好帶他們去看心理醫生。美國專家最後忠告:青少年不要過早地墜入愛河,應積極尋求自己的興趣點,好好學習。

建議 :要學會保護自己的情緒

毫無疑問,青春期時的情緒變得難以捉摸。人生的第一個轉折期悄悄來臨。青少年不再是小孩子,舊的人生體系開始瓦解,不得不全部放棄,而新的體系尚未完全建立。

這時情感成了你生活中的一個奇怪吸引。你會毫不猶豫地為這種新產生的感情雀躍不已,激動不已。但是你們會發現,這種情感會在某種情況下把你們的情緒推向極致。你已經可以完全不管不顧,以「愛」的名義肆意對待雙方,誰也不願意控制自己。 -中國性健康網

其實,這是非常有害的。龍迪在《我們的青春 我們的身體》一書中講出了原因:由於身體的發育,特別是性的發育成熟,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體內積蓄了大量的能量,容易興奮過度,造成情緒上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他們的神經系統還遠未成熟,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調節情緒。所以才會這樣。

解決的辦法是:慢慢長大會變好,但遠水解不了近渴。現在也有幾種辦法:獨處,與自己的情緒對話,接納自己的情緒,及時改變自己的一些想法。向自己的女朋友或好朋友傾訴而不是一味地發泄自己的不滿。

過早發生性關系會阻礙相戀

大家都以為戀愛到一定程度就只能是性。可是澳大利亞的少女問題專家貝林達•漢福特在《這是女孩子的事》一書中有更為確定的回答:在戀愛中過早地發生性關系,反而會阻礙你們進一步的相戀。為了得到愉快而健康的戀情,你們需要時間去一起玩樂,相互理解和學會照顧對方。

Ⅶ 當科學家們歷盡千辛攀登上真理的頂峰時,卻發現神學家們早已在那裡等待了幾千年

在我們還未針對問題作出分析之前,要請您且先看看,一些關於佛教與科學十分巧合的數據如下:
●古人普遍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佛卻說地不是方的,而是圓的,叫做『地輪』。

此事後來科學發達了,測知地的確是圓的,叫做『地球』。
●《華嚴經》和《梵網經》等記載,華藏世界,如雲似海,重重無盡。

近代世界著名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以數理證明宇宙是四度空間的連續體,認為宇宙是膨脹的,而且是極其宏大乃至無窮無盡的!他引用『相對論』 來說明質量與能量所表現的一個靜的宇宙和一個動的宇宙,兩者間的錯綜組合,形成了變化莫測的宇宙。這與佛教所說的重重無盡的宇宙觀,相當接近。
●佛教說,百億須彌,百億日月,構成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隻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謂『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個太陽系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現代的天文學家已探測到在銀河系中,有著本身發光如同太陽的恆星近十億個,依理推測應有三百億個之多。並在太陽系的空間,還有數不盡、算不清的星雲星系,而且每一個星球都有一或兩個衛星月球。這與佛教所說的百億須彌、百億日月的數目,可謂不謀而合。
●佛經還說,世界無量,眾生無量。

一九六八年,英國劍橋大學天文物理學家安東尼·休伊什研究小組的成員喬斯林·貝爾,發現了自外太空發射的神秘電波訊號,這和已往星球所發出的穩定訊號不同的是,貝爾接收到的訊號是脈動的,是一種每隔十五秒固定顯現一次的影像。於是許多人都相信她找到了外太空生物存在的證據。根據該小組的歸納,這種脈動電波是來自距離地球二百光年(光每秒的速度二九九、八○○公里,一年所走的距離叫做一光年,等於九四、五五○億公里)的一個自轉的星球。由於她的這個能證明外太空有生物存在的發現,使到休伊什與其指導教授馬丁·賴爾爵士獲頒一九七四年的諾貝爾天文學獎。
●佛教把宇宙分為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即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色界即已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身的眾生所住的世界;無色界即連色身亦無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

現代科技通過電子光學望遠鏡,已可探視到太陽系之外有銀河系、銀河外系,及搜集到與我們的宇宙不同的第二宇宙(反物質宇宙)及第三宇宙(性質不明)所射出的電波,甚至已截收到來自五十億光年遠距離的星球電訊!
●人有生、老、病、死,世界也有成、住、壞、空。

英國劍橋大學的宇宙物理學家弗列德·霍助教授,曾於一九六四年在英國皇家學會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他所發現的新的重力理論,說明宇宙的起源。他認為星球與銀河系可能有開始、進化和終結,宇宙中每一星球,在其一生中均進行著一種周而復始的循環,即在大爆炸之後又重新組合。此外,魯汶大學教授劉梅特爾創導而為多數科學家信服的原始爆炸學說,也認為宇宙有起源、發展和毀滅的過程。凡此種種,莫不與佛教的宇宙觀相一致。
●有一次,佛坐在恆河岸邊,他的弟子取了一缽水給他,他告訴其弟子:『一缽水中,八萬四千蟲。』

此事至到十五世紀末葉,科學家發明了顯微鏡,以之向水中一看,這才發現裡面的確存在密密麻麻無數的小蟲(細菌)。
●最可貴的是,佛教指出宇宙一切萬有,都是『緣起性空』。

『緣起』就是眾緣和合而生起,也就是一切都由各種的條件組合而生而有的意思;『性空』則是說凡是依靠眾緣的組合而生而有的事物,都沒有真實的自體,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證諸事實,宇宙萬有,的確樣樣皆緣起性空,就以人體為例,佛教說人體乃由地(固體)、水(液體)、火(溫度)、風(氣體)四大元素所組成。現代的化學說,一個成人的身體,是由大約16%的碳,8%的氫,3%的氮,1.5%的鈣,1%的磷,0.5%的其他原素,再加上70%的水所組成。

再者,科學家又用化學的方法,將一切的物體分解之後,得出許多微細的粒子叫做『分子』,它是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構成的,因此科學家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一切的物體,最初都由同質或異質的原子(後來又發現在最微小的原子之中,尚有因子、質子、量子)結合而成分子,然後再由分子構成一切的物體。科學家們的此一結論,不正是證明佛教之所說:一切萬有,小至微塵,大至宇宙,無一不是緣聚則生(有),緣散則滅(空)的嗎?

以上所舉之數據,在在說明,科學越進步,就越能證明佛教的正確性。單單一個『緣起性空』,就把宇宙的真理、人生的實相,一語道破,也使到一切皆由神或上帝所創造的神話,都無立足之地。難怪亞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大文豪、大詩人的泰戈爾要說:『我認為釋迦牟尼佛乃世上最偉大的聖哲!』(見泰戈爾作《論佛祖及佛教思想》一文。)又英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哲學家和舉世公認為最傑出的邏輯學家的羅索也說:『各宗教中,我所贊成的是佛教。』(見《當代名人演講集》中〈羅索談宗教問題〉。)

世人一定會感到很驚奇,佛祖釋迦牟尼現身人間,根據『世界佛教友誼會』於一九五○年在錫蘭(即今之斯里蘭卡)哥倫坡舉行第一次會議時,公認佛降生於公元前六二三年,涅盤於公元前五四三年,也就是說佛乃降生於距離今天二六二四年前的古代,這比中國的老子、孔子更早。其時沒有現代數學、物理學,也沒有先進的科學儀器,佛又憑什麼竟能對宇宙的一切一清二楚呢?

假如您是一位對佛教素有研究的人,自然就不會感到驚奇了,因為您明白佛是一位世出世間(世間和超世間)的大聖人,佛眼洞視一切,視眼看到一切,他對宇宙中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所以能夠清清楚楚的、明明白白的把事實真相說出來。

科學的精神在於撥開現象探索真理,而佛教早在二千六百多年前便已打破現象的世界,揭開宇宙與人生之秘紗了!

所以盡管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到了叫人目眩之境地,然而就今日太空科學所發現的宇宙真相來看,尚屬粗淺。佛在二千六百多年前,便已說人類只不過是地球的過客而已,人類生死往來的范圍是三千大千世界(約等於一個銀河系),而大千世界又其數無量。但我們的科技,直到今天,莫說相等於一個銀河系的大千世界,就連銀河系中的太陽系都搞不清楚,乃至早已發現的九大行星(最近科學家又打破九大行星概念,說太陽系中有十大行星),也沒有哪一位科學家能把它的事實真相說得清楚,往往後說推翻前說,至今依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有二:
其一,我們的地球,在太空中,只如一粒微塵,人類要從地球上去證實大千世界,實屬不可能;

其二,再偉大的科學家,也只是一介凡夫而已,他們沒有六通,更沒有佛眼,根本不能像佛那樣親眼看到宇宙的事實真相,只能根據數理、物理和科學儀器來作分析、歸納、推演,這就難免一知半解,言人人殊了。

總之,沒有身歷其境,如何能說出其真相呢?這就是科學家難以突破的困境。這也就是佛教合乎科學又超乎科學的地方。

佛也在二千六百多年前,就已向世人介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了,說極樂世界就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離此十萬億佛土(一佛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亦即一個銀河系)。但放眼看看我們現代的科技,連太陽系中的九大行星都搞不清楚,更遑論離此十萬億個銀河系之外的極樂世界了。在現階段若硬要科學證實極樂世界,無異『緣木求魚』,那是絕不可能的事。

對於科學至今尚不能證實的極樂世界,我們又憑什麼來確認它的存在呢?在博大和精深的佛法裡面,有一個教人如何衡量和判斷事物之有無的『三量』:

1、現量。即不用意識思索,單憑直覺就能證知的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又如人手接觸到火,就能立刻肯定它的存在是。

2、比量。當見到遠處有煙,就知其處必有火,或聽到隔壁有說話的聲音,就知其處必有人是。

3、聖言量,又名聖教量,即由聖人(指佛)的言教,或聖人所說的經典,才知確有其事。正如極樂世界,要不是由佛介紹和推薦,我們根本無從獲知在廣漠無邊的太空中,竟有如此一個既奇異又美妙的世界存在一樣。

此『三量』乃佛教的『因明學』,亦即現代人所說的『邏輯學』,它亦相等於現代哲學思惟方式的『辨證法』。但現代『邏輯學』和『辨證法』,就缺少了佛教所特有的不但放諸四海而皆準,而且歷萬古而常青的『聖言量』,所以兩者絕對不可同日而語。

我們就是憑著這種佛教所特有的、且又充滿真知灼見的『聖言量』,而堅信西方確有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的。

我們之所以對這種『聖言量』信心十足,毫不懷疑,另外還基於以下之幾個理由:
第一、著名的《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佛絕對是一位講真話、講實話、所講皆符合事實真相、不講騙話、不講自相矛盾的話的大聖人。

第二、在釋迦佛向世人推介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時,在場聽經的人,有許多是十方來的大菩薩,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以及未來佛彌勒等等,此外尚有許多的大阿羅漢,他們皆具六神通,皆能親見親到極樂世界,如果是佛信口開河,無中生有,決定瞞不過他們的。

第三、佛有『廣長舌相』,此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常人三世不妄語,舌能伸出舔到鼻尖,三大阿僧只劫不妄語,舌薄廣長可覆面,而釋迦佛即是如此。除了佛,世間誰有此能耐呢?如果連佛的話都不信,還有誰的話可信呢?

今日備受尊敬的佛門高僧凈空長老說:『在凡夫中,有地位有道德的正派人士,尚且不肯說騙人的話,何況佛豈肯打妄語?佛經中如有一項所說與事實不符, 則全部佛經均可認定為虛妄不實之謊言。妄語為起碼五戒之一,凡夫持五戒只能保住人身,如佛打妄語,豈不是連凡夫都不如?』

我們還常聽人說,未曾親眼看到就相信便是武斷。對此,另一位著名的佛教學者方倫居士答得好,他說:『大家都沒有天眼,不曾看見過極樂國,也都沒有神通,不曾到過極樂國,所以不應執定極樂國為有,若執為有,便是武斷,這話是對的。但是,沒有天眼和神通的人,若執定極樂國為無,是不是也武斷呢?既是不曾看過到過,怎麼可以遽說為無呢?就因為大家都是凡夫,所以說有說無,都沒有資格,這樣就要遵從「聖言量」,以佛所說為依歸了。自己既無通慧,佛言又不相信,那就成為天下最頑固的絕物了。』

看了上面我們所舉的科學越進步就越能證明佛教的正確性的數據,再加上佛充滿真知灼見的聖言量,極樂世界到底是『有』還是『無』的問題,相信您必已找到了正確的答案了吧!

Ⅷ 印度佛教產生的背景評價印度早期佛教。本題不得少於800字。

請看《略述印度佛教史》許楚群

佛教在印度興起的契機
一 印度地域
印度的地形,位於亞洲大陸的南部,突出於印度洋的半島,面積有四百十五萬平方公里。印度北部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和興都庫什山等山脈把它與大陸的其它部分隔開,東臨孟加拉國灣,西瀕阿拉伯海,南以科摩林海與印度洋相對。這樣的地理條件對印度獨立的文化體系形成很大作用,這一文化體系表現印度的孤立性,與西洋對立的東方文化圈內,它與波斯、中國是有區別的。
從印度半島自身的構成,地理特色有三個部份:
(1) 印度河流域:北部、西部以克什米爾及巴基斯坦的山嶺,南部包括拉賈斯坦沙漠地帶。
(2) 恆河流域:由恆河和朱木拿河、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互交會而成,形成不等四邊的印度斯坦平原。
(3) 溫德亞山脈以南的地區:橫斷半島中央部的溫德亞山脈以南的地區,為三角形的德干高原。
二 風土特色
印度地形從熱帶到溫帶過渡地帶,一般說屬於熱帶地域。它與亞洲大陸和印度洋的特殊關系,在一年的一半時間東北風向海洋吹,這季風相應,印度季節大體分為暑季(三月至五月),雨季(六月至九月)、涼季(十月至二月)三季節,對居民日常生活有很大影響。有人認為,氣季酷熱,高度濕潤,大氣清澄乾燥三種情況,給予了居民以被動的、忍從的、思索的性格。
三 人種的復雜性
印度的民族包括捫達人、達羅毗荼人等原著民族,入侵的雅利安人和本系統的其它族人,雅利安人與原居民混血。情況極為復雜,難以想像。
達羅毗荼人在上古,他們用石器及銅器、青銅器生產,主要務農,並馴養牛羊等牲畜,手工業及商業也相當發達,城市設計水平高,然而這種文化到了公元前二千紀上半葉衰落。至公元前二千紀中葉就滅亡,原因至還不能確證,但有一假說為
被入侵操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所滅,雅利安人原居波蘭到中亞之間廣大平原,在公元前二千紀至一千紀年,一支南下印度河上游,一支向西南進入波斯,還有一支遷入亞細亞。自從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印度的歷史文化發生了變化,此後印度歷史,開始有了文字數據,這主要靠吠陀文獻。
四 吠陀時代的社會
雅利安人早期歷史和公元前二千紀中葉後,印度歷史的最古資料是「吠陀」。吠陀文字屬印歐語系,稱吠陀梵文,吠陀原意「知識」,共有四部吠陀:「梨俱吠陀」最古,形成於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至一千年,文獻為對神的贊歌的合集,其中對自然現象、威力,如風、雷、雨、電等構成要素,以抽象觀念等予以神格化,作為崇拜對象。諸神被配置於天、空、地三界,據稱有三十三位神(或作三千三百三十九位神)。吠陀設祭壇,祭祀獻牲,奉敬多神中的一神,在祈禱中期待得到現實利益。梨俱吠陀的思辨,首先贊頌宇宙由「造一切者」、「祈禱之主」、「黃金之胎」等創造的「創造贊歌」,其次是贊頌從布路沙(原人)產生萬物的「原人贊歌」,最後則是贊頌宇宙的本原是「彼之唯一物」的「無非有歌」,至此而達到「極限」。
「挲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大約形成在公元前一千年至六百年,所收內容包括獻祭儀式頌詩、儀法、咒語等,他們所反映的時代稱為發展期吠陀時代。每部吠陀經都有各種注釋性的散文集,被稱為「梵書」,後面部份叫《阿蘭若書》《森林書》,其後,還有評注性的附加部份稱為《奧義書》,含義深奧的哲理。
雅利安人意為出身高貴,他們指原住民是黑色,沒有鼻子,稱原居民為「蔑戾車」,意指蠻人,或稱「達薩」,意為敵人。早期吠陀的雅利安人沒有城市,依畜牧為主,向神禱告主要是盼望神賜給牛,發起戰爭主要目的為奪牛。進入印度河流域後漸學農耕,手工業也發展,被征服的「達薩」成為奴隸。《梨俱吠陀》的末卷,首次提到社會地位四個等級,即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吠舍(農民、手工業者)、首陀羅(非雅利安人的部落平民,地位低下)。
進入後期吠陀,四等級的發展成為種姓制度,雅利安人東遷至恆河流域,利用鐵器及耕牛務農,手工業及商業生產力提高,商人地位也提升,奴隸制度已確立,有血緣為組織的原居民部落瓦解了,以軍事首領通過戰爭目的在掠奪,擁有很多土地及奴隸,軍事領袖成為當地世襲的統治者。
四種姓中婆羅門為最高,掌握神權及教育權,主持宗教祭祀,教授吠陀經典;剎帝利掌握軍政權;普通的村社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從事商業的廣大平民階層,成為吠舍種姓;其後從吠舍種姓中也形成具有眾多土地財富的奴隸主,但吠舍絕大多數為小生產者,有些也淪為奴隸,吠舍種姓以納稅及布施等形式供養前兩個種姓。首陀羅包括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失去村舍,不能獨立從事生產,成為奴隸,不能接受教育和參加宗教祭祀儀式。
五 婆羅門教
根據吠陀文獻,早期雅利安人崇拜自然神,認為宇宙萬物,一切自然現象皆受神靈支配,以為祖先神靈不滅,英雄人物死後進身為神祗,崇拜泛神論,有天神(生主,後稱梵天)、雷電神(因陀羅,為戰神)、司法神(婆樓那)、日神(計有蘇里耶、薩毗陀羅、普善等)、火神(阿耆尼)、風神(伐由)、雨神(帕闍尼耶)、酒神(蘇摩)、祖先神(闍摩)等等。
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在吠陀本集後面附有《梵書》、《森林書》、《奧義書》,一部分為祭祀、用具、咒語等的規定和解釋,也有一部分充滿哲學,探討宇宙和人的本質,人與自然關系,提出「梵天」創造世界和人類及萬有,一切社會現象。婆羅門壟斷講授、解釋吠陀經典,主持祭祀,掌握天文、地理、歷數,祭司為世襲。
認為吠陀經典傳承天意,是一切知識本源,社會法則依據,借仙人之口傳到人間,約在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二世紀的《摩奴法論》,按,指梵天從火神、風神、日神擠出以〈梨俱〉、〈夜柔〉、〈沙摩〉為特徵的永恆三吠陀,還說:法(按此處相當於行為規范)的根是全部吠陀。
祭祀獻供,祈求現世及來世利益,吠陀文獻中有不少關於王室獻祭儀式,舉行力欽祭,每年連續十七天,認為這種儀式可增加中年國王的力量,而且可成為有權勢的大王。國王加冕時舉行灌頂。舉行馬祭,為期三天,預備儀式則持續一年以上至二年,參加儀式有四個祭司,國王的四個妻子,四百名侍衛及大批觀眾,每次獻祭殺大量牛羊牲畜為祭品,還須向祭司獻巨額酬金。《摩奴法論》列舉祭詞有梵祭、祖先、天神、精靈、人祭(供養客人),天神祭是把供品投入火中,稱「燒供」,傳說獻給太陽,可使太陽生雨,此外,還有谷祭、季末祭、冬至夏祭,蘇摩祭等。在早期佛教經典《阿含經》中,可看到佛陀對婆羅門教獻祭宰牲的批評。
吠陀文獻以神的名義對社會的種姓制度作肯定,宣稱梵天(或由梵天創造原人補魯灑)用口創造婆羅門,用手創造剎帝利,用雙腿創造吠舍,用雙腳創造首陀羅。婆羅門從事教授吠陀,主持祭祀,接受財物布施,剎帝利進行統治,作戰和懲罰罪犯,吠舍從事畜牧業、農業、商業、放債,首陀羅從事工業及作奴隸。《摩奴法論》關於四種姓的地位和職業說法,婆羅門至上,有理智,人最優秀,世上任何東西全是婆羅門的財產,有資格享有一切。原始佛教經典《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多處提及佛與弟子反對婆羅門(梵志)種姓至上的觀點,針對當時婆羅門到處宣揚自有「清凈」、「第一」、「最尊」、「他人卑劣」而提出批評。
在吠陀本集的附屬文獻中,《梵書》多說祭儀,《森林書》注重祈禱,唯《奧義書》最富有哲理,但種類多,據說有二百餘種,現已匯為總集或為百零八書,或百二十書,自古認為最有價值的不過十餘種,中國近年所出版的由徐梵澄譯的《五十奧義書》收有五十種奧義書,其中有些古奧義書認為在佛教產生之前已經存在。我們可從一些重要篇章括出以下的宗教觀點。
宇宙萬物有統一本質「性靈」,就是「自我」,因它清凈無染,稱為「梵」,是世界萬有、動物、人,一切自然的社會現象為依據,本原,在時間是永恆,范圍是無邊際,稱「大梵」,每個人都有自己本質「靈性」,也是「自我」稱「小我」,每個人的「自我」與「宇宙自我」並無二致,是合一的,此即「梵我一如」,對一個人來說「生命氣息」為重要,視為人的根本,「自我」的本來含義是「氣息」、「呼吸」,然而表述「自我」以「生命氣息」表示「性靈」、「靈魂」本質。
把「宇宙自我」人格化,稱「梵天」、「自在天」,說梵天造就了日月水火,世間萬物及人類,甚至說眾天神、鬼怪都是梵天造的,從「萬事萬物」,皆出乎自我。「大梵」就是因陀羅神,就是諸天,也創造「十大仙」、「眾天神和天神的住處」。認為「大梵世界」至真、清凈,是「永生」的所在,眾生之所以不能到達這一境界,受到「虛偽迷誤」,想回歸「大梵世界」,就應修持「貞行」,即祭祀、玄默(禪定)、齋戒、隱居林間修行等,唱贊《奧義書》。
六 業報輪回
業(羯磨)指人的行為,婆羅門教宣傳人的善惡業為將來帶來不同果報,有殺生者,死後轉為下等種姓或畜牲、植物。如習吠陀、苦行、行善,死後轉生為上等種姓,以至成為天神,與「大梵」合一,從「梵我一如」個人的靈魂(我、自我)與宇宙靈魂同等,自然自我清凈無染。對於業與靈魂的關系沒有詳說,以種種理論來表顯婆羅門至上的種姓等級制度作辯據,廣大下層民眾不為滿意,到公元前六至五世紀,婆羅門教面臨各種新思潮挑戰。
七 沙門思潮
公元前六至五世紀,恆河流域農業、工業,商業很大發展,勢力的增長,舊有的階級制度發生變化。在佛教的原始經典(如《阿含經》)中關於當時的階級或身份,舉出六種:「王族、婆羅門、庶民、隸民、屠夫、清道夫。」並且記載,即使是出身為隸民的擁有財寶、米穀、金銀的工商業主,也得到來自王族、婆羅門、庶民的敬意。相對在婆羅門種姓當中有亦醫生、傭人、樵夫、商人、牧人、屠夫、獵人、商隊的向導,婆羅門種姓的敗落由此略見一班。
這種社會環境促成了自由革新思潮產生,傳統的權威衰落,社會上形成新的統治階級領導集團。佛教文獻中提到作為新統治階級的組成包括:受過灌頂的剎帝利國王、地方豪族、將軍、村長、行會首領、氏族首長。
據佛教的原始經典、阿育王碑文和希臘的拉丁文獻等推論,在初期佛教時代(公元前五至三世紀),與婆羅門教對立的新的精神指導者「沙門」,處有強力的地位。
沙門是這個時代革新思想家的總稱。他們游歷各地或在森林修行,或在村落說教,作為說法的報酬,人們布施他們食物,他們依此維持(乞食)生活。他們因生活表現不同而被稱遊行者、遁世者,苦行者、行乞者(比丘)等,作為團體的指導也尊稱為沙門。沙門是僧伽,宗教的共同體之主,教團之主。古代的婆羅門社會主張血統的純粹,婆羅門種姓自認為諸種姓中地位最高,而沙門共同體卻不問階級和身份,都允許出家,佛教和耆那教的創始人都出身剎帝利種姓。這時代,農村社會姑且不論,在城市中,剎帝利取代婆羅門提高了地位,國王雖被認為是社會上最高統治者,但不被認為是神聖的。他們對宣說人人皆應尊奉之法的沙門,親自拜訪受教。
在沙門之中,有些圍繞著世界和人生的重大哲學、果報、生死輪回、精神解脫等宗教理論、思考、辯論,提出各種的宗教理論和實踐方式。佛教經典把婆羅門教及以外的沙門學派,稱為「外學」或「外道」。在佛教創立時有很多外道,有的佛經說有九十五種外道,有講九十六種,甚至有四十九千邪命外道,四十九千外道出家。其中有六人的學說影響較大,在佛經稱為「六師外道」。
八 六師外道
1.富蘭那‧迦葉(不蘭迦葉)
姓迦葉,從母得名富蘭那。否認因果報應論,認為是無因無緣論和無道德論。他說:「無福無施,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增一阿含經》〉因為萬有無生無滅,事物之間不存因果聯系,自然行善得善報,行惡得惡報的業報輪回論就不能成立,他說:「一個人無論是自己去殺害眾生,還是教人殺害眾生,都不算作惡。自己或教人去偷盜、淫佚、妄語、放火,也沒有罪,不會有報應。相反,到處布施行善,也沒有福報。人們道德好壞是自然的,是無因無緣。」
2.末伽梨‧俱舍梨子(末伽梨瞿舍梨)
從母得名俱舍梨子,末伽梨是字。認為人的一生是命運決定,個人意志和行為是宿命論,因此從事任何道德修行和行善都沒有意義。他說:「無力,無精進,無士夫方便,無士夫精勤等等的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神,無方便,無力,無勢,無精進,無堪能定分,相續轉變受苦樂六趣」;「苦樂常住,生死定量。」〈《長阿含經》〉。
還否認善惡因果報應和三世輪回論,反對婆羅門倡祭祀布施,他說:「無施無為,無祭祀法,亦無善惡,無善惡報,無有今世,亦無後世,無父無母,無天,無化眾生。」《長阿含》《沙門果經》。實際否定婆門教宣揚的梵天創世說法。末伽梨被認為是古印度重要的哲學派「邪命外道」創始人。邪命外道是佛經中的譯法。原意「嚴格遵守生活規則的人」。這派別在後世與佛教、耆那教都有較大的影響。
3.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阿耆多是字,欽婆羅是粗敞衣名。認為人從「四大」地水火風構成,否認靈魂存在。他說:「受四大取命終時,地大還歸地,水還歸水,火還歸火,風還歸風,皆悉壞敗,諸根歸空」,「若愚若智取命終者,皆悉敗壞為斷滅法。」《長阿含經》《沙門果經》。也反對善惡果報和輪回理論,對婆羅門教的祭祀及當時的苦行法,持否定態度。他的學說以四大因素作為世界的本原和基礎,具備唯物主義。被認為古印度唯物主義派別「順世論」先驅者。
4.婆浮陀‧伽旃那
亦作迦羅鳩馱‧迦旃延。迦旃延是姓,從母得名迦羅鳩馱,他認為構成世界和生命的七種因素:地、水、火、風、樂、苦、命(靈魂)。它們獨立永恆地存在,不生不滅。眾生的身體也由這七種因素構成,但他們之間有空隙存在,並未形成有機的整體。因此用刀殺人,刀只是在七種原素間的隙中穿過,「容刀往返,亦不害命,於彼無殺無殺者」《雜阿含經》。他既承認地、水、火、風,四大因素是世界的基礎,又承認樂、苦、命,這些精神因素為世界的基礎,在哲學上是二元論者。
婆浮陀‧伽旃那又否認因果報應,眾生受苦受樂皆由定命論,不可改變。他說:「無力,無精進人,無力,無方便,無因無緣眾生染著,無因無緣眾生清凈。一切眾生有命之類,皆悉無力,不得自在,無有冤讎,定在數中,於此六生中受諸苦樂。」《長阿含》《沙門果經》。既說命運決定一切「定在數中」,又說無因無緣,實屬矛盾。但他說七種因素,對印度的勝論派有很大影響。
5.刪闍耶‧毗羅伲子。(散若夷毘羅梨沸)
從母得名毗羅伲子,刪闍耶是字。迴避對事物作出肯定或否定,持懷疑論的觀點,如有人問因果報應,他回答:「此事實,此事異,此事非異非不異。」《長阿含》《沙門果經》。不主張積極修行,認為經過「八萬劫」(可概釋為無窮盡的時間)自然可達到精神解脫。
6.尼干陀‧若提子。
若提子從母得名,尼干陀是出家號,意為「脫離束縛」,從肉體及精神的束縛中解脫。本名筏馱摩那,是耆那教創始人,稱為「大雄」,相傳他出生於吠舍離的一個剎帝利種姓家庭。年三十齣家修行,四十二歳成道,在鴦伽、摩揭陀、跋蹉、拘薩羅等地傳教三十餘年。他在世時與釋尊大致相同。尼干陀認為構成世界的原素有靈魂(命)和非靈魂(非命)兩種。非靈魂的有物質和不定形物質兩種,物質由原子組成,不定形物質包括運動之因(法),靜止之因(非法),虛空和時間四種元素。物質由原子組成,帶有下降的屬性,而靈魂本身則具上升的屬性,可自由流動。眾生的靈魂由於受到由物質組成的「業」束縛而不能自由,不能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從他的解釋中,在哲學上是多元論者。
尼干陀對世界基礎解釋,主張宿命論的業報輪回的宗教理論。在《中阿含》《尼干經》。他認為眾生現世所受苦樂都由宿業(「本作」或「本作惡業」)決定的。由諸種因素「合會」造作的,要宿業達到解脫,是修種種肉體及精神苦行,如裸體不穿衣受日曬雨淋、絕食、常立不坐,睡刺床、火烤身等等,宣稱「若本作惡業」,「彼業皆可因此苦行而得滅盡。」《中阿含》《尼干經》。達到解脫,堅守五戒:無相害、不妄語、不偷盜、不淫、無所得(不積私財和不貪財利)。從行動、語言、思想三方面「不復作惡不善之業」,使靈魂不再受業力而輪回於生死苦惱流轉中。
在佛教產生前後,印度思想家百家爭鳴,上述六師思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影響大的學說。此外,還有很多思想學說流行。佛經上記載有「六十二見」及「二十二見」,耆那教經典記載有三百六十三種見解。可見當時各種思想家,提出了種種主張,從所看到的資料分析,當時爭論焦點總歸三個問題。
第一,世界和人類是如何形成?決定人、事現象根本是什麼?有的主張「大梵」(或稱尊佑),自在天創造世界和人類;有的以四大因素解釋世界萬物和人類的構成;有的以「宿命」決定;有的主張「無因無緣」論;有的對世界永恆或不永恆(常、非常)、有限或是無限(有邊,無邊)等問題爭論。
第二,人有沒有靈魂?有沒有業報輪回?除了阿耆多‧翅舍欽婆羅的樸素唯物論外,一般的承認人有靈魂(命、想),圍繞人死靈魂滅或不滅(死後有想、無想、斷滅)的問題提出很多見解。

如承認有靈魂,人死後將到何處?轉生到不同地方的力量是甚麼?業報輪回,在吠陀本集中沒有提出業報輪回思想,後期《奧義書》才開始接觸這些問題,直到佛教產生之前,對此說還沒有系統,似乎「輪回」一詞也剛提及。當時社會對業報輪回普遍關注,思想界的爭論十分激烈。提及業報輪回必然聯繫到道德行為問題。因為輪回要有一個主體,他生前的業力,將決定他輪回趣向,六師中的耆那教尼干陀對靈魂和業報作出了解釋,否認業報輪回者持無因論,有的否認有過、現、未三世的存在。
第三,怎樣擺脫現實苦難的精神解脫?婆羅門教以最高修行目的回歸「大梵」,其次通過業力轉生為神;六師中尼干陀主張「苦行」、「持戒」來解脫;有的以認為自由自在的生活就是涅盤解脫;有的以為修持禪定達到精神解脫就是涅盤。
在沙門中,流行種種修行方法,其中大部分都屬於苦行。《中阿含》《獅子經》記載佛陀在世時「外道」的諸種苦行方法,計有裸體、有以樹葉為衣,有不食魚肉,甚至連水也不喝,有的一天只喝一、二口水,有以六七日吃一頓飯,有以只吃野果樹根,有以披頭散發,有以剃發,有以拔發,有以站立不坐,有以光蹲著,有以卧刺床等等形式,也有在深山野林靜坐修禪觀。

大乘佛教的興起及主要早期大乘經典
一 婆羅門勢力
從佛教成立期到孔雀王朝時期(公元前六至三世紀)的印度,從舊有的雅利安文化角度來看,是東方邊境之新開發地。摩揭陀為中心而發展其新興勢力的發展期,主要推動者是掌握強大權力的王族與都市資產階層。佛教與耆那教的急遽發展,可說是全靠這些新興勢力支持。當時,婆羅門教喪失其《奧義書》時代以前所表現的創造力,而採取守舊的立場,但其勢力不見衰微。他們在佔有國家的大部分且為生產基盤的農村社會,在社會或在宗教上,他們仍具有相當勢力。中央文化指導權也完全在他們的手中,國家的統一與安定也全部取於他們決定。婆羅門以研究「吠陀聖典」為中心,組織祭事學的體系(包括《天啟經》、《家庭經》、《律法經》、《祭壇經》)並整理音韻、韻律、天文、語源、文法等學問,此稱六種〈吠陀〉輔助學。同時在另一方面,對新開拓地區逐漸地扶植其勢力。
孔雀王朝崩後數世紀(公元前至公元二世紀),婆羅門勢力漸強大。再掌握社會、文化、宗教主權。概括起來說明:(1)社會上,以《家庭經》、《律法經》為權威而規制農村生活。(2)文化上,確立婆羅門使用梵語文化,以之為全印度的文化語言。(3)宗教上,將殘存在各地的部族信仰包括「吠陀聖典」權威,而編入正派之中。有關於第一點《摩奴法典》製作之後,分裂之諸國共同認之為比王權更有強力,印度社會以婆羅門為最高級,所謂階級制度乃告確立。這一制度是變現自由貿易,為農村式閉鎖社會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所維持。第二點,將鼎盛燦爛的笈多王朝,摩揭陀國的印度再統一。第三點,印度教的形成。

二 大乘佛教的興起
受印度教的剌激,與印度教形成相對應。佛教在公元前二世紀開始掀起了新的動態。部派佛教以出家者為中心,此從阿毘達磨的研究,並漸趨向於專門化。其後,針對此點,新的運動是以在家信徒為中心而興起新運動。
瞿曇佛陀入滅之際,荼毘的儀式委讓給在家信徒之手,根據信徒要求,佛舍利被分在八處,據初期經典所述,由各處立佛塔以供奉之。管理佛塔的事是在家信徒的任務,不久以佛塔為中心的信徒成為集團。相對於出家眾之遵守佛陀遺訓(以佛的教法為根本)而護持教團;守護佛塔者,則以遵守教法內容,不如以憧憬釋尊人格為信仰的依止處。如此憧憬與贊仰逐漸使佛陀超人化、神格化。此傾向,在大眾部系統的教理可看出來,但是其背後可能有在家信徒的鼓舞。
此種信仰的佛教,與印度教的巴克提崇拜類似,不僅是特殊的出家者,即使不能出家的大眾也同樣得拯救為目的宗教。這種拯救依據的就是佛陀的慈悲精神,從而產生了代替佛陀而實踐慈悲的理想化的人形象,即名為菩薩。菩薩原意為「求正覺者」,是對成道以前的佛陀的稱呼。在本生經中,進一步的使用佛陀前生(本身)的稱呼;並認為菩薩為眾生行布施等善行,功德累積,結果修證成佛陀。本生經是為了教化民眾而創造的故事集,而贊佛為基本論調。基於慈悲的布施,是「六波羅蜜」,以此可以不斷產生新的菩薩,所謂救濟眾生無非是實現發心之際所立的誓願(本誓),所謂慈悲行,即將得正覺之果德轉給眾生(迴向)。
這種新運動思想,為表現其獨特,編纂出新的經典,自稱其道為大乘,而把以往的佛教則貶稱為小乘。相對於利他為主的菩薩道,而以小乘為耽於自利的聲聞道。基於此一名稱,新的運動稱為大乘佛教。

閱讀全文

與阿梵達創造性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