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手錶是什麼發明的 那個國家發明的
手錶的創制及生產都基於一個簡單而機智的發明,這就是「彈簧」,它能夠收緊並內儲存能量容,又能慢慢地把能量釋放出來,以推動手錶內的運行裝置及指針,達到顯示時間的功能,手錶內的這種彈簧裝置被稱為主彈簧(Mainspring)。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軍方意識到「免手提」腕錶的重要性,這才啟發了一般民眾對手戴腕錶的熱切需求。 1926年,發明了第一塊自行上弦的腕錶,從1960年起,傳統的圓形表樣普遍受到接受。瑞士對腕錶的進一步改進,就是把懷表所具有的計時、日歷、陀飛輪及自動發條裝置加以微型化,而裝設於腕錶上。 1952年在美國、法國和瑞士生產出第一塊電子表。1967年,納沙泰爾的電子鍾表中心開發出第一塊石英手腕錶,並在1970年以不同瑞士品牌的名字開始大量生產。自此,新的技術開始快速開發。
Ⅱ 最早的電子手錶是在哪個國家研製成功的
電子手錶是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出現的新型計時器,它在溫度25~28℃時,一晝夜計時誤差在一秒以內,即使當溫度至0℃以下或50℃以上時,每晝夜也才會慢兩秒鍾。但100多年前我們經常使用的機械手錶,由於受溫度、氣壓、地球引力的影響,加上本身機械結構和裝配過程中的誤差,它的每日走時誤差一般也有3~5秒左右。由此可看到,電子手錶的發明在精確時間方面有著多麼大的貢獻。
1952年,英國發明了電動表,用化學電池作能源,代替機械表中的發條。由於化學電池的能量較穩定,走時的精確度就得到了提高。但由於電池的電能是通過機械接點傳給擺輪的,而機械接點開關次數多了很容易損壞,所以這種表未能得到推廣。然而,它對傳統機械手錶的結構進行的變革、把手錶與電掛上鉤的做法卻打開了人們的思路,促使電子手錶應運而生。
真正意義上的最早的電子手錶應是1953年由瑞士試製成功的音叉式電子手錶。大家知道,只要把音叉輕輕一敲,音叉就會發生振動而發出一定頻率的聲音。音叉式電子手錶就是利用這個特性製成的。它用一個小音叉和晶體三極體無接點開關電路組成音叉振盪系統,來代替擺輪游絲振動系統。音叉的振動頻率為每秒300赫茲,所以這種表走動時聽不到嘀嗒聲而只發出輕微的嗡嗡聲,音叉振盪系統產生的時間信號推動秒針、分針、時針轉動以指示時間。這種表走時誤差每天穩定在2秒以內。1960年美國布洛瓦公司最早開始出售「阿克屈隆」牌音叉電子手錶。
1963年由瑞士研製成功擺輪式電子手錶。它與電動手錶不同的地方是用晶體管、電阻等元件組成無接點開關電路,來代替易損壞的機械接點。由於這種手錶不用發條,齒輪系統受力小,磨損較少,因而使用壽命較長,走時精確度比電動手錶略高。這種手錶於1967年投放市場後,曾在歐洲流行一時。
1969年12月,日本精工舍公司推出了35SQ型電子手錶。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石英電子手錶,這種手錶以石英的固有振盪頻率為走時基準,通過電子線路,控制一台微型電機帶動指針,很多性能指標都超過了機械手錶,因此很受顧客歡迎。
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最終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時計。數字顯示電子手錶採用發光二極體或者液晶為顯示元件,直接以數字表示時間。整個手錶由石英晶體、集成電路、顯示屏以及電池構成,沒有任何走動元件,所以又被稱為「全電子手錶」。它走時比指針式石英電子手錶更精確,結構比指針式石英電子手錶更簡單,還具有特別良好的防磁、防震性能。世界上最早的全電子手錶是美國漢彌爾頓公司在1972年開始出售的波沙牌數字顯示電子手錶。
Ⅲ 最早生產出手錶的國家是那個國家
瑞士是最早生產出手錶的國家。但最早出現的機械鍾是在中國,由東漢張衡發明的。
鍾表的發展史:
1、東漢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台,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2、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3、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4、1715年,英國的格雷厄姆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彌補了後退式擒縱機構的不足,為發展精密機械鍾表打下了基礎;1765年,英國的馬奇發明自由錨式擒縱機構,即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1775~1780年,英國的阿諾德創造出精密表用擒縱機構。
5、18~19世紀,鍾表製造業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隨著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電池驅動鍾、交流電鍾、電機械表、指針式石英電子鍾表、數字式石英電子鍾表相繼問世,鍾表的日差已小於0.5秒,鍾表進入了微電子技術與精密機械相結合的石英化新時期。
(3)電子表最初發明國家擴展閱讀:
瑞士——鍾表之國。
鍾表製造業是瑞士的傳統產業。瑞士鍾表業最早出現於16世紀中葉的日內瓦,到16世紀末,日內瓦製表業就以其質量聞名,1601年創建的日內瓦製表協會,是世界首家鍾錶行業協會。16及17世紀因製表工藝的不斷改進,鍾表報時的准確性不斷提高。
18、19世紀,製表技術開始突飛猛進,1842年,adrien philippe發明了垂式上弦鍾表,他也是著名的patek philippe手錶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在同一階段,製表業開始生產復雜的鍾表和引進特殊的部件如永久性日歷表及秒錶等。1800年世界鍾表總產量達到二千五百萬只,瑞士鍾表產量佔了三分之二,超越英國而領先世界。
Ⅳ 哪個國家最早發明鍾表
中國人,東漢的張衡。
順便說一下鍾表的發展史:
東漢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台,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1695年,英國的湯姆平發明工字輪擒縱機構;1715年,英國的格雷厄姆又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彌補了後退式擒縱機構的不足,為發展精密機械鍾表打下了基礎;1765年,英國的馬奇發明自由錨式擒縱機構,即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1728~1759年,英國的哈里森製造出高精度的標准航海鍾;1775~1780年,英國的阿諾德創造出精密表用擒縱機構。
18~19世紀,鍾表製造業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隨著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電池驅動鍾、交流電鍾、電機械表、指針式石英電子鍾表、數字式石英電子鍾表相繼問世,鍾表的日差已小於0.5秒,鍾表進入了微電子技術與精密機械相結合的石英化新時期。
鍾表的種類
鍾表的應用范圍很廣,品種甚多,可按振動原理、結構和用途特點分類。按振動原理可分為利用頻率較低的機械振動的鍾表,如擺鍾、擺輪鍾等;利用頻率較高的電磁振盪和石英振盪的鍾表,如同步電鍾、石英鍾表等;按結構特點可分為機械式的,如機械鬧鍾、自動、日歷、雙歷、打簧等機械手錶;電機械式的,如電擺鍾、電擺輪鍾表等;電子式的,如擺輪電子鍾表、音叉電子鍾表、指針式和數字顯示式石英電子鍾表 等。
機械鍾表有多種結構形式,但其工作原理基本相同,都是由原動系、傳動系、擒縱調速器、指針系和上條撥針系等部分組成。
機械鍾表利用發條作為動力的原動系 ,經過一組齒輪組成的傳動系來推動擒縱調速器工作;再由擒縱調速器反過來控制傳動系的轉速;傳動系在推動擒縱調速器的同時還帶動指針機構,傳動系的轉速受控於擒縱調速器,所以指針能按一定的規律在表盤上指示時刻 ;上條撥針系是上緊發條或撥動指針的機件。
此外,還有一些附加機構,可增加鍾表的功能,如自動上條機構、日歷(雙歷)機構、鬧時裝置、月相指示和測量時段機構等。
原動系是儲存和傳遞工作能量的機構,通常由條盒輪、條盒蓋、條軸、發條和發條外鉤組成。發條在自由狀態時是一個螺旋形或 S形的彈簧,它的內端有一個小孔,套在條軸的鉤上。它的外端通過發條外鉤,鉤在條盒輪的內壁上。上條時,通過上條撥針系使條軸旋轉將發條卷緊在條軸上。發條的彈性作用使條盒輪轉動,從而驅動傳動系。
傳動系是將原動系的能量傳至擒縱調速器的一組傳動齒輪,它是由二輪(中心輪)、三輪(過輪)、四輪(秒輪)和擒縱輪齒軸組成,其中 輪片是主動齒輪,齒軸是從動齒輪。鍾表傳動系的齒形絕大部分是根據理論擺線的原理,經過修正而製作的修正擺線齒形。
擒縱調速器是由擒縱機構和振動系統兩部分組成,它依靠振動系統的周期性震動,使擒縱機構保持精確和規律性的間歇運動,從而取得調速作用。叉瓦式擒縱機構是應用最廣的一種擒縱機構。它由擒縱輪、擒縱叉、雙圓盤和限位釘等組成。它的作用是把原動系的能量傳遞給振動系統,以便維持振動系統作等幅振動,並把振動系統的振動次數傳遞給指示機構,達到計量時間的目的。
振動系統主要由擺輪、擺軸、游絲、活動外樁環、快慢針等組成。游絲的內外端分別固定在擺軸和擺夾板上;擺輪受外力偏離其平衡位置開始擺動時,游絲便被扭轉而產生位能,稱為恢復力矩。擒縱機構完成前述兩動作的過程 ,振動系在游絲位能作用下,進行反方向擺動而完成另半個振動周期,這就是機械鍾表在運轉時擒縱調速器不斷和重復循環工作的原理。
上條撥針系的作用是上條和撥針。它由柄頭、柄軸、 立輪、離合輪、離合桿、離合桿簧、拉檔、壓簧、撥針輪、跨輪、時輪、分輪、大鋼輪、小鋼輪、棘爪、棘爪簧等組成。上條和撥針都是通過柄頭部件來實現的。上條時,立輪和離合輪處於嚙合狀態,當轉動柄頭時,離合輪帶動立輪,立輪又經小鋼輪和大鋼輪,使條軸卷緊發條。棘爪則阻止大鋼輪逆轉。撥針時,拉出柄頭,拉檔在拉檔軸上旋轉並推動離合桿,使離合輪與立輪脫開,與撥針輪嚙合。此時轉動柄頭便撥針輪通過跨輪帶動時輪和分輪,達到校正時針和分針的目的。
鍾表要求走時准確,穩定可靠。但一些內部因素和外界環境條件都會影響鍾表的走時精度。內部因素包括各組成系統的結構設計、工作性能、選用材料、加工工藝和裝配質量等。例如,發條力矩的穩定性,傳動系工作的平穩性,擒縱調速器的准確性等都影響走時精度。外界環境條件包括溫度、磁場、濕度、氣壓、震動、碰撞、使用位置等。例如,溫度變化會引起鍾表內潤滑油和擺輪游絲性能的變化,從而引起走時性能的變化;環境的磁場強度大於60奧斯特時,會引起部分零件磁化而走慢;濕度大會引起部分零件氧化和腐蝕 等等。
鍾表的起源
古代人生活簡單,除了飲食漁獵製造工具之外別無所事,所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不著爭取時間。進而人類群居有了交易的時候,也不過是『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後來人事漸繁,尤其是農業興起後,人類逐漸體會時間的重要性。時間觀念隨著人類文明程度而有所不同,從早期的「立竿見影」到用圭表或日晷來測度時間,到要求准確時間的測度,而發明了「漏刻」到了後期發明水鍾(water clock),以滴水增加重量推動軸桿或使齒輪運轉,十一世紀正式才有機械鍾,機械鍾是以重錘代水為動力推動齒輪運轉的鍾。
表的發明傳說為十六世紀紐倫堡(德國北部工業首府)的鎖匠所製作出和雞蛋一樣大小,因此有「紐倫堡蛋」之稱,此表零件自身即含有動力,完全是用手工作成的,隨制隨改進,所以製造出來的每件都是不相同的樣式。
瑞士鍾表瑞士號稱「鍾錶王國」,它的鍾表業獨霸全球達二個半世紀之久,至今仍坐穩了世界同行的頭把椅。瑞士的鍾表業起源於以日內瓦為中心的法、瑞邊境侏儒山脈山谷與盆地間的小村與城鎮之中,早在15世紀日內瓦的珠寶匠以及金匠便開始製造鍾表。1601年1月20日,日內瓦當局正式批准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鍾錶行業公會,當時的日內瓦大約只有三百多鍾表技工,年產鍾表約五千隻,到了18世紀中,大批的鍾表匠聚集到日內瓦,他們往往在臨街的底樓開店招攬顧客,在頂樓的安靜處製造和修理鍾表,到了19世紀中,日內瓦不僅成了全瑞士的鍾表製造中心,而且還成為全歐洲同行們的領袖。
日內瓦依靠鍾表興旺發達的經驗,啟發了侏儒山脈深處的農夫、牧民,他們也開始造起了齒輪、彈簧、發條。當地一些青年不惜花費十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去日內瓦等城市學習,再返回家鄉開設自己的手工作坊,他們互相分工合作,立志造出世界上質量最好的零件,裝配出最復雜、精密的鍾表,瑞士鍾表業真正面臨嚴重挑戰發生在19世紀至20世紀之交,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美國人發明的標准化大規模生產風靡全球似乎只有美式的那種大工廠才能賺到足夠的利潤,並生存下去,但瑞士鍾表小作坊最終還是找到了適應現代工業社會的生存方式,它是通過機芯、表帶、表殼等專業零件公司的統一設計和大批量的生產,從而使鍾表昂貴的價值降到一般消費者能的承受的地步,再加上那些技藝高超的工匠以及風格獨特的小型鍾表廠,把買來的零件自行加工改裝,訂製成特別的零件,這樣瑞士鍾表業就能和那些名表和諧地共存,而一向以大批量生產而來勢洶洶的美國產手錶,因為缺乏各個檔次價位產品的支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市場上變得無影無縱 。
Ⅳ 世界上最早發明鍾表的是哪個國家的人
鍾表的發展史:
東漢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台,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1695年,英國的湯姆平發明工字輪擒縱機構;1715年,英國的格雷厄姆又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彌補了後退式擒縱機構的不足,為發展精密機械鍾表打下了基礎;1765年,英國的馬奇發明自由錨式擒縱機構,即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1728~1759年,英國的哈里森製造出高精度的標准航海鍾;1775~1780年,英國的阿諾德創造出精密表用擒縱機構。
18~19世紀,鍾表製造業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隨著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電池驅動鍾、交流電鍾、電機械表、指針式石英電子鍾表、數字式石英電子鍾表相繼問世,鍾表的日差已小於0.5秒,鍾表進入了微電子技術與精密機械相結合的石英化新時期。
Ⅵ 手錶的出現是哪一年哪個國家人發明的
這個問題抄恐怕沒有誰具體知道,因為這不是個人發明,而是集體研製改進的。
手錶的創制及生產都基於一個簡單而機智的發明,這就是「彈簧」,它能夠收緊並儲存能量,又能慢慢地把能量釋放出來,以推動手錶內的運行裝置及指針,達到顯示時間的功能,手錶內的這種彈簧裝置被稱為主彈簧(Mainspring)。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軍方意識到「免手提」腕錶的重要性,這才啟發了一般民眾對手戴腕錶的熱切需求。
1926年,發明了第一塊自行上弦的腕錶,從1960年起,傳統的圓形表樣普遍受到接受。瑞士對腕錶的進一步改進,就是把懷表所具有的計時、日歷、陀飛輪及自動發條裝置加以微型化,而裝設於腕錶上。
1952年在美國、法國和瑞士生產出第一塊電子表。1967年,納沙泰爾的電子鍾表中心開發出第一塊石英手腕錶,並在1970年以不同瑞士品牌的名字開始大量生產。自此,新的技術開始快速開發。
Ⅶ 電子表是誰發明的
樓主你好!
山崎淑夫
1965年山崎淑夫大學畢業。日本青年總是很喜歡任職於大企業,他們認為這樣比較牢靠。當時的山崎淑夫第一想去豐田汽車,第二是喜歡東芝,第三是松下。但他的指導教授卻給他寫了一封信,推薦他去一家名叫精工舍的小公司上班。他猶豫了很久,但最終還是聽從了教授的意見。這家製表公司今天的全稱便是大名鼎鼎的精工愛普生的母公司。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解決你的問題,對你有幫助,祝你天天快樂!
Ⅷ 最早的電子手錶是那個公司發明的
電子手錶是本世紀50年代才開始出現的新型計時器。最早的一種電子手錶是美國埃爾近公司和利普手錶公司在1952年共同公布的電子手錶原型。這種手錶用電磁擺輪代替發條驅動,但走時部分與機械手錶完全相同,被稱為第一代電子手錶。1960年美國布洛瓦公司最早開始出售「阿克屈隆」牌音叉電子手錶。這種手錶以音叉的振盪頻率作為走時的基準,比擺輪式電子手錶結構簡單,走時較精確,被稱為第二代電子手錶。1969年12月,日本精工舍公司推出了3SQ型電子手錶。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石英電子手錶,這種手錶以石英的固有振盪頻率為走時基準,通過電子線路,控制一台微型電機帶動指針,被稱為第三代電子手錶。石英電子手錶走時精確,結構簡單,很多性能指標都超過了機械手錶,因此很受顧客歡迎。它出現之後不久,就把第一、第二代電子手錶淘汰了。
從第一代到第三代電子手錶都保留了傳統手錶的指針表盤式表面,繼之而起的第四代電子手錶一數字顯示式石英電子手錶卻完全脫離了機械手錶的形式,最終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時計。數字顯示電子手錶採用發光二極體或者液晶為顯示元件,直接以數字表示時間。整個手錶由石英晶體、集成電路、顯示屏以及電池構成,沒有任何走動元件,所以又被稱為「全電子手錶」。世界上最早的全電子手錶是美國漢彌爾頓公司在1972年開始出售的波沙牌(Pulsar)數字顯示電子手錶。該表以發光二極體為顯示元件,當時售價為2000美元。
全電子手錶走時比指針式石英電子手錶更精確,結構比指針式石英電子手錶更簡單,還具有特別良好的防磁、防震性能。而且,除了顯示時間外,數字顯示式電子手錶還可以具有計秒,顯示日期、星期、起鬧及計算、儲存數據、量血壓、測脈搏、報警等等多種功能,還出現了與收音機、電視機組合在一起的電子表。
Ⅸ 手錶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手錶,或稱為腕錶,是指戴在手腕上,用以計時/顯示時間的儀器。 手錶通常是利用皮革、橡膠、尼龍布、不銹鋼等材料,製成表帶,將顯示時間的「表頭」束在手腕上。
有史記載的第一塊手錶是由瑞士發明的。
百達翡麗在1865年推出第一款瑞士腕錶。並於1868年製造給匈牙利的Koscowicz伯爵夫人。但這種形式的鍾表,在當時並不流行。
在1904年,經營珠寶的法國商人路易斯·弗朗索瓦·卡地亞接到飛行員好友亞伯托·桑托斯·杜蒙的投訴:當駕駛飛機時要把懷表從口袋裡拿出來十分困難,希望他協助解決這個問題,以便在飛行途中也能看到時間。因此卡地亞便想出了用皮帶及扣,將懷表綁在手上的方法,以解決好友的難題。而這種綁在手上的懷表,就是現今的手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