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2012年的科技重大發明

中國2012年的科技重大發明

發布時間:2021-09-11 15:02:59

『壹』 中國近年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國產大飛機C919

C919首飛成功標志著我國大型客機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研製大型客機能力的國家。C919是我國首款完全按照國際適航標准和主流市場需求研製的干線飛機,被認為有望在全球民用干線飛機製造領域打破波音和空客壟斷的局面。而通過大飛機等多維度戰略發展平台,「中國創造」已經在跟全球頂尖創新體系對標。

2、刷臉支付

把臉湊近,「滴」一聲,你就付完錢可以走人了。刷臉支付的實現是基於人工智慧的人臉識別技術,目前支付寶的人臉識別准確率已遠超肉眼,且能夠克服光線、表情、化妝、年齡甚至是整容的技術障礙。其獨創的活體檢測演算法則能判斷採集到的人臉信息是否為照片、視頻等冒充。

此外,人臉等生物識別信息,不僅能認證身份,結合人工智慧分析,還能幫人們進行貸款理財,能精確實現身份認證,在降低網貸審核成本同時,還能提高效率和風控能力。

3、智能家居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智能家居應用場景已走進人們的生活。新買的大米,掃一下條形碼,智能電飯煲就能匹配相應的煮法,多種加熱方案讓眾口不再難調。

傍晚一進家門,迎接你的也不再是黑洞洞的屋子,而是開門瞬間便已亮起的燈光、舒適的溫度,甚至還有你所鍾愛的歌曲。網購語音下單,買東西成了「一句話的事兒」,電視猜你喜歡,娛樂可以「商量著來」。最後,無需布線的牆壁開關讓你躲在被窩里就能一鍵關燈,安心入夢。

4、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之一,也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自2012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實現區域組網並投入運行以來,北斗系統的性能指標穩中有升,可以為用戶提供與美國GPS性能相當的高質量導航定位服務。北斗系統已名聲在外,是國際海事組織認可和國際移動通信標准支持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在2020年形成全球服務能力後,將成為世界一流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5、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的建成將中國天文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更為深入的世界:它開創了建造巨型望遠鏡的新模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被認為能在未來10至20年內保持世界一流地位。它將推動我國天線製造技術、微波電子技術、並聯機器人、大跨度結構等高新技術的發展。

『貳』 2012年我國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1、「神九」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

2012年6月29日10時03分,在經過近13天太空飛行後,神舟九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神舟九號飛船先後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軌成功進行了兩次交會對接。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又一重大突破,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取得了具有決定性意義。

2、「蛟龍」號第五次下潛創7062米新紀錄

2012年6月24日上午9時許,「蛟龍」號成功在7020米深海底坐底,再創我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作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台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方案設計和關鍵核心技術,像耐壓結構、生命保障、遠程水聲通訊、系統控制等,以及總裝聯調和海上試驗都是由我國獨立完成。「蛟龍」號重大突破,體現了我國在深海技術領域的重大進步。

3、發布嫦娥二號7米解析度月球影像圖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2012年2月6日在北京發布「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獲得的7米解析度全月球影像圖。

製作完成的7米解析度全月球分幅影像圖產品共746幅,總數據量約800GB。這是中國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項重大科研成果

4、國產CPU搭建的千萬億次計算機成功應用

2012年9月11日,「神威藍光千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系統」通過科技部專家組驗收,這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夠採用自主CPU構建千萬億次計算機的國家。

5、全球首個"戊肝"疫苗研製成功

2012年1月11日廈門大學、養生堂萬泰公司聯合研製的重組戊型肝炎疫苗(大腸埃希菌)已獲得國家一類新葯證書和生產文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用於預防戊型肝炎的疫苗。這是全世界戊肝預防與控制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

6、大亞灣實驗發現中微子新的振盪模式

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來自全世界6個國家和地區38個科研單位組成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在2012年3月8日宣布,發現中微子新的振盪模式,並測得其振盪振幅,精度世界最高。

該結果加深了人類對中微子基本特性的認識,得到國際高能物理學界的高度評價,並被《科學》雜志評選為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7、全球首次實現量子通信100公里隱形傳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彭承志、陳宇翱等人,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等組成聯合團隊,我國科學家潘建偉等人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百公里量級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糾纏分發,為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訊衛星」奠定技術基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2012年8月9日重點介紹了該成果。

8、亞洲最大全方位可轉動射電望遠鏡在上海正式落成

2012年10月28日亞洲最大的全方位可轉動射電望遠鏡在上海天文台正式落成。這台射電望遠鏡的綜合性能排在亞洲第一、世界排第四,能夠觀測100多億光年以外的天體。據了解,這個射電望遠鏡將參與我國探月工程及各項深空探測任務 。

9、首次揭示「乙肝病毒感染」關鍵過程

2012年11月13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文輝博士率領的科研團隊在當天出版的《eLife》雜志上發表題為「鈉離子—牛磺膽酸共轉運多肽是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的功能性受體」的研究成果。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乙肝病毒受體,該成果揭示了乙肝病毒感染的關鍵過程,為乙肝及其相關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療靶點和新葯開發途徑。

10、首次高效人工合成青蒿素

2012年7月4日上海交通大學宣布該校研發出一種常規的化學合成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抗瘧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

該成果解決了困擾世界科學界和產業界30多年的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重大難題,使青蒿素大規模工業化生產變成現實,生產成本有望大幅降低,這意味著每年可將近百萬人從死亡線上救出。

11、「遼寧艦」入列 殲-15飛機完成航母起降

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正式交付海軍。發展航空母艦,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著眼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第一艘航空母艦順利交接入列,對於提高我國軍事現代化水平,促進國防科技工業技術進步和能力建設,增強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意義重大。

12、中國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

2012年10月25日23時3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並送入預定轉移軌道。隨著它在太空棋盤上的最後落定,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最終建成。此次發射是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任務,是區域系統建設的收官之戰。

(2)中國2012年的科技重大發明擴展閱讀: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國務院決定,對為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組織給予獎勵。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科技部審核,國務院批准並報請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授予鄭哲敏院士、王小謨院士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務院批准,授予「水稻復雜數量性狀的分子遺傳調控機理」等41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授予「飛機鈦合金大型復雜整體構件激光成形技術」等3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授予「修復周圍神經缺損的新技術及其應用」等74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授予「嫦娥二號工程」等3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授予「盾構裝備自主設計製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等22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授予「特色熱帶作物種質資源收集評價與創新利用」等187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授予美國化學家理查德·傑爾等5名外國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全國科學技術工作者要向鄭哲敏院士、王小謨院士及全體獲獎者學習,自覺弘揚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叄』 中國近代有哪些重大的科技發明

1、一種用三聚氰胺中的氮替代蛋白質中的氮通過檢測以提高被稀釋的牛奶以及原奶含量不足的奶製品檢測合格率的方法。

【影響結果:世界各國拒絕進口中國奶製品,中國大量進口或走私境外奶製品,中國第一大奶製品企業老闆為了產品得以行銷,在媒體上公開保證銷往香港的奶製品絕對不含三聚氰胺。】

2、一種利用硝和生物蛋白酶反應生成粉紅色化合物用於美化肉製品的方法。

【影響結果:硝作為食品添加劑造就了中國兩個傳統名吃:平遙牛肉和鎮江硝肉(現名餚肉),但在食品添加劑管理下,硝石、尿鹼成為非法食品添加劑,導致這兩種粉紅色的肉變為棕褐色,各肉製品企業(包括但不限於這兩家)只能在表面刷色素保持粉紅色原狀。】

3、一種用硫化物中和發酵面制食品中過量的鹼以保持食品原色的方法。

【古代人蒸饅頭需要把麵粉發酵之後再用,為了中和發酵產生的酸味,需要在發酵後的面團當中添加適量的鹼,如果添加過量,饅頭會發黃,為了再次中和過量的鹼,蒸饅頭的人會用硫磺熏蒸發黃的饅頭使之變白。這個方法被濫用,用於一切希望發白的食品當中,導致大量硫化物進入食物當中,並影響了中國食品(含原料)的銷售和出口。】

4、量化考核。

【嚴格講,量化考核不是中國的發明,而是西方近代生產技術進步產生的工業考核方法,但中國人率先將其應用於一切考核領域,無論被考核內容是否可以量化、是否能夠量化,一概事先規定量化指標,並在事後按指標進行測評,導致中國各行業(尤其是行政管理方面)出現嚴重的非科學化、非人性化和非標准化勢頭,直接造成長官意志和形式主義危害,對中國的發展和進步產生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肆』 中國近代有那些重大的科技發明

數學機械化方法
●發明人:吳文俊
●當選理由:給中國傳統數學注入活力
「文革」以後,吳文俊的研究興趣轉向了中國古代數學史,並開創了被稱之為數學機械化的研究工作。在計算機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他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傳統,轉而研究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徹底改變了這個領域的面貌,被稱為「吳方法」。
吳文俊的數學機械化方法「把中國傳統的數學思想方法化腐朽為神奇」。牛頓發明了微積分,從此西方數學佔了上風,中國傳統數學只能「靠邊站」了。可吳文俊受到中國古代數學的啟發,結合當代計算機的原理,開創性地發明了「吳方法」。
記者觀點:該方法雖然是開創性的,但是數學機械化方法至今仍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數學結果。一項數學方法除了方法本身是否具有開創性,還應該起到實際數學作用,如果過去一直證明不出來的哥德巴赫猜想被這一數學方法證明出來,那則是當之無愧的。

雜交水稻
●發明人:袁隆平
●當選理由:第二次綠色革命,解決全球飢餓問題
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他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袁隆平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他對解決世界性飢餓問題的貢獻已經惠及幾億人。
記者觀點:雜交水稻的確是袁隆平的創新,但是過去外國同行曾經做過雜交小麥,所以這個創新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創新,但是雜交水稻對全世界的貢獻毋庸置疑。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發明人:集體
●當選理由:首次用人工合成生命體
1965年9月17日,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標志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其意義與影響是巨大的。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質。過去世界普遍認為生命體是天然的,大多認為人工合成生命體是不可能的,中國人首次讓它變成可能。
記者觀點: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這在以前的確沒有過,但是後來被世界其他國家追了上來,別的國家紛紛做了類似的研究,合成了大量的生命物質,目前中國在這一領域的領先地位已經沒有了。

陸相成油理論
●發明人:李四光集體
●當選理由: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中國在大慶、大港、勝利等地連續建成大油田,陸相成油理論的作用功不可沒。此前,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在海相地層中才有可能出現大的油田,西方人確認中國貧油,就因為中國一些大型中新生代盆地多為陸相沉積。
我們的科學家經過研究提出了只要條件適宜,陸相沉積也可能生成大油田的理論。這個基礎理論的突破,讓我們發現了自己腳下的油氣資源。
記者觀點:陸相成油雖然是中國人率先提出來的,但是佔世界大部分的油田仍然是海相的沉積,所以說對人類利用石油的貢獻比海相成油的貢獻就少多了。

也有其他說法,如:
1、 雜交水稻 :1973年,中國的袁隆平向世人捧出了「雜交水稻」這一震驚世界的答卷。這無疑是史書上值得濃墨重彩的一筆。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不多的中國,不僅解決了自己的糧食問題,還為亞洲甚至全世界糧食問題的解決做出了巨大貢獻。

2、漢字激光照排:漢字激光照排技術,是基礎理論的重大突破,給出版印刷行業帶來了一次革命性的變革,大大提高了印刷出版業的效率。它在促進中華文化傳播的同時,也對日、韓等國家的印刷出版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工合成有蛋白質。過去世界普遍認為生命體是天然的,大都認為人工合成生命體是不可能的,是中國人首次讓它變成可能。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是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對於人類探索生命奧秘的影響是巨大的。

4、復方蒿甲醚:復方蒿甲醚是第一個由中國發現的全新化學結構的葯品,也是目前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可的中國原創葯品。截至2005年底已被26個亞非國家指定為瘧疾治療一線用葯,它在瘧疾這一高傳染性疾病治療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伍』 中國近二年的高科技發明創造

銀河超級計算機,蛟龍,高鐵,嫦娥,量子通信等等

『陸』 2012中國的發明有哪

第一. 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獲重大成果

第二. 川東北地區發現迄今最大整裝天然氣田 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4月3日宣布,在我國川東北地區發現了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氣田——普光氣田

第三. 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建成 由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9月28日在進行首輪物理放電實驗過程中,成功獲得電流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

第四. 在量子水平上觀察到化學反應共振態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和同事首次在實驗中觀察到了全量子態解析度的氟加氫分子化學反應的共振現象,並被理論模型所證實,解決了國際上三十多年來化學研究中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並將化學反應機理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精度。

第五. 第一條「綠色長廊」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和大慶油田建設設計研究院歷時14年共同完成「塔里木沙漠公路防護生態工程建設研究」,世界上第一條穿越流動沙漠最長、長度為436公里的「綠色長廊」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呈現。中石油和中科院聯手在先導試驗的基礎上沿沙漠公路兩側進行大規模綠化建設,並對生物防沙技術進行了長期研究,解決了這一世界難題。

第六. 首次環球大洋科考凱旋 1月22日,「大洋一號」科考船經過297天的航行,完成了中國首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各項任務。據國家海洋局介紹,這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活動,行程43230海里,20多家研究單位的100多名科研人員參加了這次考察,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大量寶貴的資料和樣品。環球科考活動,有力地提升了我國在國際海底區域活動中的國際地位。

第七. 治療性乙肝疫苗研究獲重大進展 第三軍醫大學研製的「治療用乙型肝炎疫苗」順利完成Ⅰ期臨床研究,目前正在開展Ⅱ期臨床研究。這是第一個進行臨床試驗的模擬抗原疫苗。「治療用乙型肝炎疫苗」屬於國家Ⅰ類新生物製品,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和國際發明專利。復旦大學與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開發的「乙克」疫苗正准備啟動Ⅲ期臨床試驗。這些成果將對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做出重要貢獻

第八.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獲成功 11月18日清晨7時20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儲存環成功實現束流積累,儲存環和直線加速器工作穩定,束流性能良好,這意味著BEPCII第二階段建設任務基本達到目標,是工程建設的重大里程碑。在這之前的9月19日,我國最大單體超導磁鐵研製成功,北京譜儀Ⅲ超導磁鐵勵磁成功。目前,國際上只有歐美、日本能研製這種大型探測器單體超導磁鐵。改造後的BEPCII將在世界同類型裝置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將成為國際上最先進的雙環對撞機之一。

第九. 實現兩粒子復合系統量子態的隱形傳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實現了兩粒子復合系統量子態的隱形傳輸,並且第一次成功地實現了對六光子糾纏態的操縱。該研究成果的論文發表在《自然·物理》雜志上,並以封面形式報道,這是中國科學家的文章首次出現在該雜志封面。該研究結果為各種實用化的量子信息研究開創了新起點,對容錯量子計算、量子中繼、普適量子糾錯等重要研究方向將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第十. 「遙感衛星一號」發射成功 4月27日6時4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一號」送入預定軌道。這次發射升空的「遙感衛星一號」和用於發射衛星的「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為主,中國科學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等單位參與研製。衛星質量為2700餘公斤,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將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還有三D印刷,無尾電器,世界最長高鐵等

『柒』 2012年我國的重大科技進步是什麼

一年來,中國科學院深入實施「創新2020」,突出重點抓重大產出,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1.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首次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盪模式,並測得其振盪幾率。實驗達到前所未有的精度,測得該中微子振盪模式的振盪幅度為9.2%,誤差為1.7%。國際評論認為這是我國對物理學的重要貢獻。這個發現使我們對中微子的基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開啟了未來中微子物理發展大門。被美國《科學》雜志評為2012年度世界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2.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相關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八光子糾纏,再次刷新光子糾纏態制備的世界記錄,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雜志子刊《自然-光子學》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拓撲量子糾錯,這是量子信息領域以中國科研機構為第一單位在《自然》雜志發表的首篇長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百公里級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雙向量子糾纏分發,通過地基實驗證明實現基於衛星的全球量子通信網路的可行性;實用化量子通信技術繼續保持國際領先,開通世界上首個「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驗證網」,基於量子通信的高安全通信保障系統服務十八大。
3.鐵基超導體高壓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高壓對新型鐵基硫族化合物超導體的超導轉變溫度的影響,發現壓力誘發的第二個超導相的超導轉變溫度高達48K,是已報道的鐵基硫族化合物超導體家族中最高的。同時,第二超導相在第一超導相徹底消失以後出現,意味著它有著完全不同於後者的微觀機理,為進一步研究開辟了嶄新領域,該工作發表在《自然》雜志上,並被《自然》新聞網站等相關媒體報道。
4.幹細胞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建立精子的替代細胞並獲得轉基因動物,實現孤雄生殖,這一新技術可用於獲取基因改造的動物模型。臨床可用功能性細胞獲得取得重要突破,利用尿液細胞獲得病人特異性神經幹細胞。
5.發現調控大腦智力發育的關鍵因子,對研究兒童智障有重要意義。通過研究發現該關鍵因子通過聚合與穩定微管來調控神經元發育,缺乏該因子可以導致大腦皮層和海馬發育遲滯以及個體智力障礙。研究闡述了該因子對大腦發育的調控作用及其機理,對闡明兒童智力障礙綜合症、發展新的診療手段具有重要意義。該成果在《細胞》雜志發表。
6.研究發現北極冰蓋增長明顯滯後於全球冰期發展,為推斷未來北半球冰期來臨時間提供關鍵證據。根據北極冰蓋響應太陽輻射變化的周期性規律,不考慮人為增加大氣CO2濃度的影響,北半球目前溫暖的間冰期氣候可能至少還會持續約4萬年。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7.採用我院蒸發冷卻技術的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在三峽電站成功投入運行,標志著我國發電設備的技術和容量等級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由我院提供關鍵技術研製的蒸發冷卻水輪發電機成功投運,發電功率達到70萬千瓦。在超載10%的情況下,該機組的運行溫度穩定在58~60℃,而常規機組的溫度高達90~100℃。
8.成功開發三萬噸稀土異戊橡膠生產裝置,具有自主創新的成套橡膠制備和生產工藝技術,於2012年9月一次投料試車成功,標志著我國擁有了高性能大品種合成橡膠的成套生產技術開發能力。目前,裝置運行平穩,能耗、物耗和產品質量等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9.平流層飛艇飛行試驗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在飛艇系統設計和驗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根據目前國內外報道,該試驗飛艇是國際上體積最大、推進功率最大的受控平流層試驗飛艇,並首次成功實現飛艇飛行方向控制、成形下降控制。
10.地奧心血康膠囊獲准歐盟注冊上市,以治療性葯品身份通過荷蘭葯品評價委員會批准,獲得該國上市許可,成為首個歐盟境外獲得批準的植物葯物,實現了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治療性葯品進入發達國家主流市場的零突破。
此外,我院還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組織實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承擔的相關科技任務取得重要進展。例如,在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重大科技專項中,高質量完成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載人交會對接、嫦娥二號拓展試驗的相關重大任務,取得一批高水平應用研究成果;在重大新葯創制重大科技專項中,研發了抗抑鬱、抗腫瘤、抗乙肝病毒等創新葯物,取得一批發明專利並進入臨床試驗;完成「蛟龍號」控制系統和聲學系統研發,保障7000米級海試圓滿成功;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技術成功應用於環境一號C星;培育出玉米新品種組合等。大科學工程建設成效顯著,亞洲第一的65米射電望遠鏡在上海落成,「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正式交付使用,子午工程順利通過國家驗收。
總體上看,2012年中國科學院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高水平論文比上年增長13%,授權專利和授權發明專利預計都比上年增長20%,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以上18項、佔全國的44%。

其他:首台全部採用國產CPU構建千萬億次計算機成功應用
大亞灣實驗發現新的中微子振盪
我國首次空間載人交會對接順利實現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達7062米
空間環境監測網建成「子午工程」創世界第一
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入列殲-15戰機完成航母起降飛行
導航衛星成功發射16顆北斗完成亞太地區全覆蓋
攻克國際三大技術難題首條高寒地區高鐵開通
「嫦娥」成功面對「戰神」首次實現飛越探測

『捌』 20世紀中國的六項重大發明創造

1,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根據解密的資料,為了這顆原子彈的爆炸,中國一共花費了28億人民幣。

2,1967年6月17日,中國又成功地進行了首次氫彈試驗,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政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巨大貢獻。

3,1965年,完成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它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由於蛋白質和核酸兩類生物高分子有生命現象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人工合成了第一個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質,便突破了一般有機化合物領域到信息量集中的生物高分子領域之間的界限,在人類認識生命現象的漫長過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最後,合成胰島素工作的簡報發表於1965年《中國科學》(Science China)。

胰島素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結構與功能研究、晶體結構測定等結構生物學亦從此開始。多肽激素與類似物的合成,在闡明作用機理方面提供了嶄新的有效途徑,並為我國多肽合成制葯工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4,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5,1943年我國化學工程專家侯德榜創立侯氏制鹼法,是將氨鹼法和合成氨法兩種工藝聯合起來,同時生產純鹼和氯化銨兩種產品的方法。原料是食鹽水、氨氣和二氧化碳-合成氨廠用水煤氣製取氫氣時的廢氣。此方法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純鹼的成本,克服了氨鹼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譽,得到普遍採用。變換氣制鹼的聯鹼工藝,是我國獨創,具有顯著的節能效果。

侯德榜是我國化學工業的奠基人,純鹼工業的創始人。他發明的「侯氏制鹼法」使合成氨和制鹼兩大生產體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人類化學工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學術界也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

6,1975年5月北京大學漢字信息處理研究室,由王選教授等主持工作,綜合運用精深的數學、計算機等多學科知識,歷經15個寒暑,研製開發成功「華光激光照排系統」,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漢字告別鉛字印刷開辟了通暢大道。對實現中國新聞出版印刷領域的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它引起當代世界印刷界的驚嘆,被譽為中國印刷技術的再次革命。

(8)中國2012年的科技重大發明擴展閱讀:

侯氏制鹼法的發展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從歐洲進口純鹼的道路被阻斷,而當時壟斷中國純鹼市場的英國卜內門洋鹼公司卻囤積居奇,鹼價暴漲。看到這種情況,范旭東先生於1917年在實驗室成功制出了鹼。1920年成立「永利制鹼公司」,1922年請來侯德榜先生作為技術指導,他全身心的投入制鹼工藝和設備的改進上,終於摸索出了索爾維法的各項生產技術。

1924年8月,塘沽鹼廠正式投產。1926年,中國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在美國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產品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日本和東南亞。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把工廠遷到四川,新建了永利川西化工廠。

制鹼的主要原料是食鹽,也就是氯化鈉,而四川的鹽都是井鹽,要用竹筒從很深很深的井底一桶桶吊出來。由於濃度稀,還要經過濃縮才能成為原料,這樣食鹽成本就高了。另外,索爾維制鹼法的致命缺點是食鹽利用率不高,也就是說有30%的食鹽要白白地浪費掉,這樣成本就更高了,所以侯德榜決定不用索爾維制鹼法,而另闢新路。

他首先分析了索爾維制鹼法的缺點,發現主要在於原料中各有一半的比分沒有利用上,只用了食鹽中的鈉和石灰中碳酸根,二者結合才生成了純鹼。食鹽中另一半的氯和石灰中的鈣結合生成了氯化鈣,這個產物都沒有利用上。

後來他終於想到,能否把索爾維制鹼法和合成氨法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制鹼用的氨和二氧化碳直接由氨廠提供,濾液中的氯化銨加入食鹽水,讓它沉澱出來。這氯化銨既可作為化工原料,又可以作為化肥,這樣可以大大地提高食鹽的利用率,還可以省去許多設備,例如石灰窯、化灰桶、蒸氨塔等。於是他又帶領技術人員,做起了實驗。一直進行了500多次試驗,還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才把試驗搞成功,使設想成為了現實。

這個制鹼新方法被命名為「聯合制鹼法」,它使鹽的利用率從原來的70%一下子提高到96%。此外,污染環境的廢物氯化鈣成為對農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銨,還可以減少1/3設備,所以它的優越性大大超過了索爾維制鹼法,從而開創了世界制鹼工業的新紀元。

閱讀全文

與中國2012年的科技重大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