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常生活中的小發明
日常生活中的小發明有套洗襪,精確書簽,套杯花草茶,手風琴內置麥克風,多功能兒童座椅等等。生活的小發明太多了,下面我舉例說明下:
一、套洗襪
每次洗完衣服後,將成雙的襪子挑揀出來晾掛往往是件煩惱的事。雖然可以在洗滌之前用飾扣將成雙的襪子固定住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種方法容易使洗後襪子變形,穿得也不舒服,而且也不適用於女式尼龍長襪上。
套洗襪可以有效地解決以上問題。在襪子生產過程中,在成雙的每隻襪子襪口處留下一道口子。在洗襪子之前,將成雙襪子的腳尖部分分別穿過配對襪子的口子,一拉形成活結,這樣一來,可以在洗的過程中保持配對。當洗完後,可以方便解開晾在一起。
二、精確書簽
讀者在合上書本之前常常將書簽(通常是矩形的紙片或者布料)夾於最後閱讀頁面中,這有助於他下次閱讀時快速找到正確的頁面繼續閱讀。然而這種簡單書簽只能幫助記憶頁面,讀者不得不重新閱讀一整頁來尋找之前是閱讀到哪一段落。
精確書簽可以精確到最後的閱讀段落。這種書簽是由長條矩形塑料製成,在書簽頂部有一U型切口形成的夾板,用以將書簽固定在書頁上。此外這種書簽還有一片塑料指示條,指示條上下部有兩條水平切縫,書簽主體以編織的方式穿過。通過這樣的組合,指示條可以在書簽主體上上下移動。而指示條上的兩條水平切縫的兩端向內彎曲,有助於增加摩擦力將指示條固定在指定的位置。當閱讀到一定階段,將這種書簽別在書頁頂端,然後把指示條滑到最後閱讀行,合上書本。下次再重新打開書本時,就能找到精確的段落繼續閱讀了。
三、套杯花草茶
長途公車的乘客通常沖泡花草茶以作為提神的飲料。花草茶一般是由單獨的茶包裝裹著,喝之前先將花草茶茶包放置於塑料杯,然後沖上熱開水。但是這種沖泡方法有兩個明顯的問題:第一,乘客不得不在喝茶之前找地方把用過的茶包扔掉;第二,如果車廂里有調味品的話,那麼就必須把塑料杯和茶包單獨隔離放置。
套杯花草茶是杯和茶配套組合。花草茶葉被放置於塑料杯底座中心的凸起槽中,由一張濾紙襯底的濾茶網蓋在茶葉上面,並固定在槽沿上。一張標明花草茶種類品牌的標簽將槽整個密封住,標簽特意突出一小塊以便於掀開然後開水沖泡。一旦花草茶喝完,便可以將整個塑料杯連同槽中的茶葉一並扔掉。
四、手風琴內置麥克風
大多數樂器可以通過放置麥克風來採取聲樣並在舞台上現場擴音。然而手風琴的音頻對於普通麥克風來說太高,容易使擴音的音律失真。
這種手風琴內置麥克風植入於一塊覆蓋著橡皮層的泡沫層之中,放置在手風琴金字塔尖的排釘架上,然後用膠帶將釘架與泡沫橡皮層結合的邊緣封閉起來,這樣一來就在橡皮層和釘架之間形成一個密封的空間,有助於降低手風琴的高調,便於通過麥克風採取合適的聲樣。
五、多功能兒童座椅
大多數兒童座椅由鋼架製成,這使得它們在運輸和貯藏過程中顯得笨重麻煩。新式些的兒童座椅包括一個可折疊式的把手,雖然可以將座椅變成搖籃,但主要目的不在於此。
多功能兒童座椅包括一個折疊靠背,可以將靠背與座位折疊在一起方便儲藏,或者可以將靠背放平組成嬰兒的輕便小床。座椅底下和靠背後都用掛鉤固定,在車前車後還設置安全帶以確保兒童安全。多功能兒童座椅底座有一個帶凹槽的支撐結構,允許座椅套置在輪架上或者搖椅架上,這些配件與多功能兒童座椅一起配套出售。
B. 說明文關於蠟燭的前世今生
蠟燭的前世今生 閱讀答案2009年08月24日 星期一 07:25 P.M. 停電的夜晚越來越少,精關的工藝蠟燭卻漸漸流行起來。光線和陰影在搖曳地做著游戲,令人遐思。蠟燭帶給我們的別樣溫存,也許是任何照明方式都難以取代的。①蠟燭的發展 原始人的主要照明工具是纖維浸透油脂的火把,逐漸的,油脂包裹纖維的蠟燭在很多國家被獨立發明出來。顯然,蠟燭比火把和油燈更加便攜輕巧,而且燭芯可以使它完全直立燃燒。 人類早期製作蠟燭的原料是動物脂肪,5000年前的埃及人把蘆葦插在牛羊的脂肪中點燃,這可以算是蠟燭的雛形。後來蜜蜂腹部蠟腺分泌出的蜂蠟、提煉自鯨魚油脂的鯨蠟、從棕櫚樹葉和月桂果等植物中提取的蠟油,很快取代了牛羊脂蠟。不過那時民間照明用的多是油燈,只有貴族和皇室才能使得起蠟燭,因為脂蠟是可以食用的,大多還非常有營養,人們可以用它來充飢。 蠟燭真正放下身價是在19世紀。化學家從煤焦油中分離出石蠟,商人們開始用機器大量生產石蠟蠟燭,就是我們最常見的細長白蠟。此後,曾經的「照明貴族」也就變得不那麼稀罕了。作為照明方式,蠟燭迎來了屬於它的輝煌時代。可惜好景不長,隨後而來的電燈讓這種亦真亦幻的光亮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② 「蠟炬成灰淚始干」,越燒越短的蠟灶究竟去哪了?燃燒時蠟由固態熔化成液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熄滅後又逐漸凝固。在這個從物理到化學再到物理變化的過程中,燭芯起著關鍵作用。 燃燒的燭芯使周圍的蠟升溫熔化後發生「毛細現象」,蠟液沿著燭芯上升,作為燃料被消耗掉以後,露出更多的燭芯,繼續供給燃燒。 「何當共剪西窗燭」看似浪漫,實際是件很麻煩的事。最早用兩根棉線搓成的燭芯無法充分燃燒,如果沒有及時把炭化的末端剪掉,蠟燭就可能熄滅。直到1820年,一個法國人發明了三根棉線編成的辮狀燭芯。與兩根棉線搓成的燭芯相比,三根棉線編成的燭芯燃燒時能自然松開,末端完全燒掉,省去了剪燭花的麻煩。 ③ 被電燈取代的蠟燭,逐漸成了停電時的備用品,但是更多時候它們被用在特殊場合。 在蠟燭發明伊始,它就被賦予了一種神秘色彩。基督教徒很早就把蠟燭視為宗教神物。在東方和西方的文化中,也都有為逝者長燃蠟燭的習俗,點燃的蠟燭象徵著不滅的靈魂。 生日宴會上,先許個願,再一口氣吹熄蠟燭,據說能夠讓你夢想成真。這個傳統來源於古希臘,月亮女神生日時,人們在祭壇上供奉蜂蜜蛋糕,插上點燃的蠟燭,比喻月亮撒向人間的輕柔光芒。這個傳統後來被用在希臘孩子們的慶生會上,逐漸在許多國家流行開來,沿用至今。 「洞房花燭夜」時,又粗又長的紅燭被稱為「喜燭」。喜燭從頭燒到底,是對新人白頭偕老的祝福。 如今,流行的工藝蠟有著各種色彩、形狀和香味,它們是在蠟的基礎上添加了顏料、精油等輔料。工藝蠟燭優雅的外形被搖曳的燭光襯托著,慢慢揮發出誘人的香味,營造出溫馨而浪漫的氛圍。現在,幫人減肥或戒煙的各種保健蠟也被發明出來了。看來,蠟燭的傳說仍然被書寫著,也許會一直延續下去。 14.根據文意,在文中②③處的橫線上擬寫小標題。(4分) ① 蠟燭的發展 ② ③ L5.依據第①部分內容填空。(2分) 蠟燭的發展歷程:
16.第②部分在介紹燭芯的發展變化時,主要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17.根據文意和表格內容提示,填寫下面空格。(2分)
使用環境
作 用
①宗教、習俗
被視為神物;點燃的蠟燭象徵靈魂不滅
②
③
④日常生活中
營造浪漫氣氛;具有保健作用
14.答案示例:②蠟燭的燃燒 ③蠟燭的特殊作用(評分:4分。每空2分,其中「蠟燭的特殊作用」沒有「特殊」一詞扣1分) 15.脂蠟(牛羊脂蠟) 石蠟(評分:2分。每框1分) 16.作比較。(1分)突出說明了三根棉線編製成的燭芯的優點。(1分) 17.②生日宴會 吹熄蠟燭希望夢想成真(大意對即可)(1分) ③洞房花燭夜 祝福新
C. 蠟是怎麼來的蠟燭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紮成一束,然後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後來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裡面灌上蜜蠟點燃,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古代蠟燭和現代蠟燭不同,材料一般是有許多缺點的動物油脂,而且當時蠟燭燭芯是用棉線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於無法燒盡而炭化,所以必須不時地用剪刀將殘留的燭心末端剪掉。這無疑是一件麻煩的事。1820年,法國人強巴歇列發明了三根棉線編成的燭芯,使燭芯燃燒時自然松開,末端正好翹到火焰外側,因而可以完全燃燒。1825年,法國化學家舍夫勒爾和蓋·呂薩克獲得了生產石蠟硬脂蠟燭的專利。石蠟硬脂蠟燭的出現,在人類照明史上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後來,有人在北美洲發現了大油田,於是可從石油中提煉出大量的石蠟,較理想的蠟燭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廣。
D. 蠟燭最早是在哪個國家什麼時候發明的
現在一般認為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紮成一束,然後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後來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裡面灌上蜜蠟點燃。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在西方,有一段時期,寺院中都養蜂,用來自製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徵,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從我國傳入這種蠟燭的。
蠟燭的普及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朝時南越向高帝進貢的貢品當中有蠟燭,有說法認為當時在寒食節禁火的時候君王賞賜給侯爵以上的官員、上品官員以蠟燭,說明當時的蠟燭極為稀少。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稍微應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層社會,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時也記載了在晉州上貢時的貢品當中有蠟燭,另外唐朝的官員還專門設置一個官員來管宮廷蠟燭。宋朝記載有當時和西夏的邊境貿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蠟燭。蠟燭作為外貿、對外交換的一種東西,說明雖然當時用的比較普遍,但還是比較珍貴的。到了明清以後,蠟燭才漸漸地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較多了,但是一般的燈具,像油燈、火把依然不能和蠟燭同日而語。
和現代蠟燭相比,古代蠟燭有許多不足之處。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何當共剪西窗燭」的詩句。詩人為什麼要剪燭呢?當時蠟燭燭芯是用棉線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於無法燒盡而炭化,所以必須不時地用剪刀將殘留的燭心末端剪掉。這無疑是一件麻煩的事,1820年,法國人強巴歇列發明了三根棉線編成的燭芯,使燭芯燃燒時自然松開,末端正好翹到火焰外側,因而可以完全燃燒。
但蠟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許多缺點的動物油脂,解決這一難題的是米歇爾·歐仁·舍夫勒爾(MicheI Eugene Chevreul)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間,法國化學家米歇爾·歐仁·舍夫勒爾收到一家紡織廠的來信,請他分析、確定他們寄來的一個軟皂樣品的成份。他拿著這封信思索了很長時間,心想:要研究肥皂,看來還得從原料油脂入手。在儀器設備非常簡單、樸素的學校實驗,他研究了皂化過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種油脂。經過大量實驗,他第一次發現了這樣的事實:在一切油脂中,不論其來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佔95%,其餘的5%則是皂化過程中生成的甘油。通過研究他搞清了皂化過程的本質,同時他還有一項重大的發現:當時用油脂做成的蠟燭,由於裡面有甘油,燃燒時火焰帶煙,氣味難聞。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蠟燭,燃燒時不僅火焰明亮,而且幾乎沒有黑煙, 不污染空氣。舍夫勒爾把他的發現告訴蓋·呂薩克(Joseph LouisGay-Lussac),並建議兩人共同研究如何具體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用強鹼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鹽酸分解,擔取出硬脂酸。這是一種白色物質,手摸著有油膩感,用它製成的蠟燭質地很軟,價錢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爾和蓋·呂薩克獲得了生產石蠟硬脂蠟燭的專利。石蠟硬脂蠟燭的出現,在人類照明史上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後來,有人在北美洲發現了大油田,於是可從石油中提煉出大量的石蠟,較理想的蠟燭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廣。
在古代尚未使用電力的情況下,蠟燭的照明作用尤為重要。但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一般不再使用蠟燭了,蠟燭則更多的被賦予了感情色彩,例如情侶相約、生日晚餐、對亡靈的悼念、對未來的祈禱等等,特別是在紀念日和喜慶的日子裡,人們便會點起蠟燭。另外,蠟燭也常會作為一種物理或化學實驗的用品。
E. 蠟燭芯的粗細是怎樣影響蠟燭燃燒的時間的
天那怎麼什麼問題都在在這里問啊 著跟游戲沒關系吧
蠟燭心 是利用 植物的 毛細管原理 將液化的蠟液吸上 在火焰的 作用下氣化燃燒 (所以剛熄滅的蠟燭 用明火 靠近 發出的白煙 就能點燃蠟燭)
毛細管 效應跟材質 有關 所以你用棉繩作心 ,用絲線就很難,
用粗的棉線 比用細的 更能吸取蠟液 ,
所以燃燒的更快
F. 蠟燭的發明時間
現在一般認為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紮成一束,然後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後來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裡面灌上蜜蠟點燃 蠟燭
。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在西方,有一段時期,寺院中都養蜂,用來自製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徵,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從我國傳入這種蠟燭的。 蠟燭的普及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朝時南越向高帝進貢的貢品當中有蠟燭,有說法認為當時在寒食節禁火的時候君王賞賜給侯爵以上的官員、上品官員以蠟燭,說明當時的蠟燭極為稀少。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稍微應用得普遍了一些,但也主要是在上層社會,而不是一般的百姓家照明用的。唐朝時也記載了在晉州上貢時的貢品當中有蠟燭,另外唐朝的官員還專門設置一個官員來管宮廷蠟燭。宋朝記載有當時和西夏的邊境貿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蠟燭。蠟燭作為外貿、對外交換的一種東西,說明雖然當時用的比較普遍,但還是比較珍貴的。到了明清以後,蠟燭才漸漸地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也比較多了,但是一般的燈具,像油燈、火把依然不能和蠟燭同日而語。 和現代蠟燭相比,古代蠟燭有許多不足之處。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何當共剪西窗燭」的詩句。詩人為什麼要剪燭呢?當時蠟燭燭芯是用棉線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於無法燒盡而炭化,所以必須不時地用剪刀將殘留的燭心末端剪掉。這無疑是一件麻煩的事,1820年,法國人強巴歇列發明了三根棉線編成的燭芯,使燭芯燃燒時自然松開,末端正好翹到火焰外側,因而可以完全燃燒。
G. 關於蠟燭的原理
在黑暗的夜晚,蠟燭為人類帶來了光明,蠟燭燃燒時,蠟變少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燃燒時,蠟燭芯底下的蠟被熔化了,蠟,到底是怎樣燃燒的呢?
點燃蠟燭時,先點燃的是蠟燭的燭芯,當火焰的熱量溫度大約60℃時,固體的蠟就會熔化成液體。在蠟燭火焰的底下,儲存著液態的蠟。液態的蠟,會沿著蠟燭芯絨爬上來,再被火加熱變成氣體。最靠近蠟燭芯的是剛變成氣體的蠟。如果吹熄燭火,可以看到燭芯上面有一縷「白煙」上升。這就是沒有燃燒的氣態的蠟,如果立即去點燃這縷「白煙」,火焰會迅速竄回燭芯,蠟燭又重新燃燒起來。
蠟白液體狀態變成氣體狀態,是燭芯的作用。在裝有煤油的瓶子里,放進一根紗線(蠟燭芯),在紗線的上端點上火,同樣可以持續燃燒。跑到紗線上去的煤油,被火焰加熱成氣體而燃燒了起來。就這樣,紗線起著輸送液體,把液體變成氣體,使燃燒繼續下去的作用。只要能使液體的蠟爬上來,即使芯不是紗線做的,蠟燭也能燃燒。幾根金屬絲摻合起來,在金屬芯的上端點火,預先塗在金屬絲上的蠟就會燃燒起來。燃燒產生的熱,同樣能使下面的蠟熔化變成液體爬上來,所以蠟燭也能繼續燃燒。與紗線相比,金屬絲傳熱快,所以隨著蠟燭的燃燒,芯周圍的蠟很快熔化,形成一個很深的凹坑。
蠟和煤油等液體為什麼能爬到芯上來呢?可以做一個實驗,把玻璃管立在水中,水就能在管子里升上來,管子越細,水上升的位置就越高,這就是毛細現象。變成液體的蠟,和水一樣,通過蠟燭芯線中的縫隙爬上來。
蠟一定要附著在燈芯上才可以燃燒
H. 10種以上的小發明
樓上的兄弟好敬業啊。。。。
呵呵,如果要知道怎麼做可以去貝殼兒物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