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蔡倫作為太監,為何要發明造紙術呢
蔡倫(61~121)東漢太監。他讀書識字,成績優異,15歲入宮為太監。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官,先後侍奉4個幼帝,投靠兩個皇後,節節上升,身居列侯,位尊九卿。
公元88年,10歲的劉肇登基,為和帝,竇太後聽政。蔡倫因功被提拔為中常侍,隨侍幼帝左右,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與九卿等同。中國歷史上宦官干預國政,也正由此開始。
公元97年,竇太後卒,和帝親政。公元102年,和帝立鄧綏為皇後,蔡倫即投靠鄧皇後。鄧綏喜歡舞文弄墨,蔡倫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宮內御用器物和宮廷御用手工作坊。
蔡倫任尚方令後,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見蠶婦繅絲漂絮後,竹簟上尚留下一層短毛絲絮,揭下似縑帛,可以用來書寫,從而得到啟發。他總結西漢以來造紙經驗(要說造紙術應該不只是蔡倫個人發明的),改進造紙工藝。便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纖維造紙,終於造出植物纖維紙。元興元年(105),他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贊賞,蔡倫造紙術很快傳開。
尚方令本來是少府屬官,主管刀劍等各種宮廷御用器具的製造,與中常侍高位根本不相稱,但蔡倫盡力討好,凡是帝、後喜歡的器物,都在尚方精製。鄧後喜歡文史和紙墨,曾令各州郡歲貢紙墨。蔡倫也正因此而成為促進東漢造紙術發展的關鍵人物。蔡倫得以有觀察、接觸生產實踐的條件。每有空閑,他就閉門謝客,親自到作坊進行技術調查,學習和總結工匠們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再加上他自己的聰穎創新。他在兼管尚方令時,推動了手工業工藝的發展,被稱為東漢時期的科學家。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美國人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六位。,遠在哥倫布、愛因斯坦、達爾文之前。
題外:
當年,正宮竇太後無子,指使蔡倫誣陷章帝妃宋貴人「挾邪媚道」,通令她自殺。宋貴人所生太子劉慶被貶為清河王。竇後又指使人投「飛書」(匿名信)誣陷章帝妃梁貴人,強奪其子劉肇為養子並立為太子(和帝)。
在蔡倫將造紙術呈報漢和帝而受和帝贊賞的後二年,公元107年,他被封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洋縣),從此進入貴族行列。公元118~119年,蔡倫又被提升為長樂太僕,成為鄧太後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滿朝文武的奉承。
公元107年,鄧後立13歲皇侄劉祜(公元94~125年)嗣位,為安帝。劉祜是清河王劉慶之子。正當蔡倫權位處於頂峰之際,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鄧太後卒,安帝親政。蔡倫因為當初受竇後指使參與迫害安帝皇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皇父劉慶的皇位繼承權而被審訊查辦。蔡倫自知死罪難免,於是自盡而亡。
❷ 蔡倫只是歷史上一個太監,那他為何要發明造紙術
這個問題先糾正出來,理清了說,蔡倫是太監,而且是級別很高的太監,紙不是他發明的,可能是他主持改進的,也可能是底下的人改好了獻給他的,就這樣。
早在東漢蔡倫前200多年,中國人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因為在山西、甘肅、陝西大量出土了西漢的古紙,我們可以稱為絲帛紙,聽名字就知道,這紙的原料太昂貴,一般人用不起,就算是皇室也是筆很大開支,所以這種紙並沒有傳開。
湖南耒陽蔡倫故鄉,蔡侯祠。
不管是何種原因,反正紙品用最廉價的樹皮、麻布等研究出來了,蔡倫獻給了漢和帝,得到賞識,被封為「龍亭侯」,這種紙也被稱為「蔡侯紙」,這件事被史官記錄下來,後世記住了他。❸ 蔡倫是怎麼發明造紙術的
大約公元57年前後,蔡倫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家,從小家境貧寒,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在永平末年(75年)入宮做了太監。進宮之後,蔡倫做了小黃門,職位相當低。但他頭腦靈活,機敏多才,做事又小心謹慎。到了公元89年漢和帝即位後,蔡倫即被升為中常侍,掌管文書,傳達詔令,並時常參與國家機密大事,後來又升至尚方令,負責皇室器皿的製造,尚方是專門生產御用品的機構,資金雄厚,技術完備,這給蔡倫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環境。
蔡倫在少年時代就對造紙有著濃厚的興趣,做過許多次試驗,雖然未能造出紙來,但卻讓他對造紙的材料和一些基本工藝有了很深的了解。進宮後,他看到皇帝批閱的奏章大多用的是竹簡或木牘,極為笨重,也有用縑帛的,但由於成本太高。難於在民間普及。於是他利用做尚方令的有利條件,認真揣摩過去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經過長期反復實驗,對造紙的原料和工藝都進行了改革。他把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等作為造紙的原料嘗試造紙,這樣,即擴大了原料的來源。又降低了造紙的成本。
東漢元興元年(105年),蔡倫將他造的優質紙張進獻給漢和帝,漢和帝用後,覺得紙張輕薄而不透漏,寫起來非常舒適,對蔡倫大加贊揚,並通令推行全國。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蔡倫因造紙有功,被封龍亭侯,人們便把這種紙稱作「蔡侯紙」。經過他的改進,不僅紙張的質量大大提高了,成本也降低了許多,於是很快就在全國流傳開來。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和火葯、指南針、印刷術一起,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❹ 蔡倫作為一個太監為什麼發明了紙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紙神」。——常識人物篇。
❺ 蔡倫是發明怎樣發明造紙的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
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贊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跡。九年後,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於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
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
(5)蔡倫為什麼發明了紙擴展閱讀:
漢代的蔡倫出生在貧苦人家,從小就缺吃少喝,經常餓得前胸貼住後背。父母以為,與其全家一起餓死,倒是不如讓他留條活命,於是就將這個心肝寶貝賣給了人販子。人販子是個黑心爛肝的傢伙,他為了撈錢發財,竟將小蔡倫的生殖器割掉,高價賣到皇宮里去做了太監。
小蔡倫痛不欲生,天天啼哭。有個老太監發現了,問他為什麼傷心。
「這樣男不像男,女不像女,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活著有什麼意思,我只想死。」蔡倫泣不成聲地回答。
老太監是過來人,自然同病相憐,便好言相勸說:「從前,有個叫司馬遷的,很有學問,前程似錦。可是,因為替別人打抱不平,惹惱了皇帝,也被割了生殖器。就像從天堂下到了地獄,他更是覺得生不如死。可是又想:白白死去,豈不是糟蹋了這一肚子的學問?倒是不如發憤寫書,給後代留下一筆精神財富。於是便廣泛搜集資料,日日夜夜著述,終於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史記》。
蔡倫一聽,哭臉變成了笑臉:「我知道司馬遷,也很欽佩他,連做夢都在讀他的《史記》哩,可哪裡找得到啊!」
「想讀書就好!」老太監非常高興,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皇宮里的藏節多得很哩。」他轉身扛來了一大捆竹簡,用手指著它,又說:「你就學習學習司馬遷,好好讀讀他的《史記》吧。」
蔡倫認真苦讀,如醉如痴。同時又不禁想道:一部《史記》就是一大捆竹簡,可見用它寫、讀、運、藏都非常閑難,除了皇帝、高官,平民百姓是很難沾上邊的。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蔡倫試著將竹簡加寬、削薄,以求減輕它的重量,增加它的容量。可是,八字還沒有一撇,它就裂了、碎了。此路不通啊!
蔡倫沒有就此止步。他全神投入,茶思飯想,日夜琢磨。一天,他面對著正在磨面的石磨出起神來:把麥粒磨成面,然後既可做成很大的饃饃,又可攤成薄薄的餅子。那麼,對於竹簡,是否也可以這么處理呢?他試著將竹簡裝進磨眼,只聽「嘶嘶啦啦」直響,卻怎麼也沒有磨碎,更沒有成粉——又失敗了!
蔡倫仍不甘心,他又把竹節和破布、舊魚網等放在石臼中,揮舂用力,一下,兩下,三下……堅持舂個不停,終於成了渣、成了粉。然後泡在水裡,水面上便立刻形成一層薄膜,真的像是薄薄的煎餅。輕輕揭下來,貼在牆上,晾乾,再在上邊試著寫字,只覺非常光滑流暢,而且轉眼間墨跡就干,和竹簡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就是蔡倫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所造的紙。他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不朽貢獻。
❻ 蔡倫一個宦官為什麼能發明紙張
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採用什麼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們是採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後,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鍾鼎文」。再後,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於絲織製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右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
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
❼ 蔡倫為什麼要發明紙呢
西漢初年,政治 西漢麻紙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話是說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葯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葯!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系。 遠古以來,中國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 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葉,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後期用於紡織。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檀木和構皮(即楮皮)。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只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壯;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壯的濕紙;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趕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❽ 都知道蔡倫造紙,蔡倫是因為什麼原因發明造紙術的
一說起蔡倫,我們都知道他發明了造紙術,成了世界上四大發明之一,這個發明對我們中國文化傳遞和其他各個方面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也因此成為了歷史上最佳的發明者,如此被後人稱贊的一個人,但是他在政治上卻是不那麼順暢 ,原因就是他與皇後之間的事情。
就是這么一位讓人敬佩偉大的人物,卻也敗在了人品方面,所以做人還是要走正當門路,不阿諛奉承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