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戰斗機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最早的戰斗機
早在1903年,萊特兄弟就發明了飛機,不過發明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用於具體的空戰,而是只用它來執行偵察任務。1915年,法國將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裝上一挺機槍和一種叫做偏轉片的裝置,使它真正具有了空戰能力,此時世界上第一架真正意義上的戰斗機正式宣告誕生。
初露鋒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主要負責偵察、運輸、校正火炮等輔助任務。在戰斗中,敵對雙方的飛行員用五花八門的各種武器手忙腳亂地互相攻擊,比如石頭,這就是「戰斗空戰」的起源。1915年4月1日,羅蘭·加洛斯駕駛裝備了「偏轉片系統」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擊落了一架德國偵察機。取得了戰斗機空戰的第一次勝利。隨後,德國的「福克E3」式由於裝備了性能更好的「機槍同步射擊」裝置,以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擊落飛機數量最多的戰斗機。被協約國方稱為「福克式的災難」。這個階段的戰斗機還處在萌芽期,結構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構成,機翼從單翼到三翼都很常見,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陸軍使用的輕機槍。英國曾經使用火箭對付盤踞在英國城市上空的德國飛船。在對付地面目標上,早期的炸彈是由手榴彈或者是小型炮彈稍加改良而來,投擲准確度不高,破壞力也低。
在這個時期影響未來空戰頗大的一項發行就是機槍的同步射擊裝置。這個由荷蘭所發明的裝置讓機槍的子彈能夠自轉動的螺旋槳的間隙當中射出,飛行員完全不用擔心子彈會與螺旋槳撞擊的危險,而機槍的設置位置能夠接近飛行員的瞄準線,從而提高准確度與火力。
兩次大戰間的發展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積極裁減軍備,同時減緩國防工業的投資。在這一段時間當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帶動許多技術與理論的發展與成熟,奠定30年代後期軍用航空發展的快速演進。
民用航空需求有兩大主軸,一個是對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種競速機的比賽與獎勵。另外一個是客運與貨運市場的逐漸長長。在這兩個主軸上雖然需求方向不同,卻對同一種發展趨勢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對流線型設計的要求。流線型的設計在於減低阻力,當飛機的阻力減低之後,對競速機來說,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對運輸機來說,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運輸量,換句話說就是增加營運的經濟效益。
流線型飛機設計包含的項目非常的廣,從機身外殼的平滑,減少機身外部突出的部分與張線,外型由方正改為圓滑曲線,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則以曲線圓滑的外殼遮蔽以減少阻力,採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
除了在流線型設計上下功夫之外,動力系統的開發和使用材料的研究都影響到往後飛機設計的概念與可以使用的資源。在動力系統方面除了輸出馬力更大的發動機的開發之後,汽油辛皖值對於發動機的操作影響也逐漸被了解,同時,螺旋槳的極限性能以及替代的動力輸出也陸續在各國進行研究。新一代的輸出動力研究當中以噴射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這兩項影響後世最深。
到了30年代中期,各國最先進的戰斗機設計多半具有這些特點:單翼,以金屬為主的結構與外殼,後三點收放式起落架或者是有流線型外殼的固定式起落架,採用液冷式發動機的設計多於採用氣冷,火力由採用步槍口徑的輕機槍提升至重機槍或者是更大口徑的機炮。
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繼杜黑發表他最有名的空權論著作之後,空中武力印證空權對於戰爭與作戰的重要性。其中戰斗機的發展可以說是大幅度的否定空權論當中的描述。戰斗機不僅僅只是作為防衛國土與抵擋敵人轟炸機的力量,在摧毀敵人的空中武力與使用空中武力的能力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戰斗機不僅僅擔任阻止轟炸機的任務,也推翻轟炸機可以通過一切防衛的理論。
在大戰結束前,戰斗機的發展已經到達一個頂峰,並且開啟另外一個世代的來臨。短短幾年之間,戰斗機使用的發動機出力從數百匹直在線升到超過兩千匹馬力,速度直在線升到接近音速的區域,航程超過2000英里,最高升限到達4萬英尺。
進入噴射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噴氣式發動機和雷達設備的出現預兆了下一階段戰斗機的發展方向。戰後,蘇聯和西方國家從納粹德國獲得了該技術的研究成果,各自發展出第一代噴氣式戰斗機。在朝鮮戰爭中,噴氣式戰斗機第一次投入實戰,標志著螺旋槳式戰斗機的終結。該階段的戰斗機特徵是飛更快,看得更遠,打的更准。1947年10月14日,美國飛行員查克·葉格(Charles E. "Chuck" Yeager)爾駕駛貝爾X-1試驗機超越音速,成為第一個「跑」得比聲音快的人。電子技術的進步使機載雷達和武器的火控瞄準系統大大提高了戰斗機的作戰能力。在冷戰的高峰期,失敗就會滅國滅種的恐懼使華約和北約兩大陣營都瘋狂的發展戰斗機。這個階段各國列裝的機型和數量也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
冷戰時期的變遷
冷戰的後期,由於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發現了戰斗機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機動性--仍然主宰了天空,而不是如導彈無用論者所認為的,將由導彈的性能決定空戰的勝負,因此後來的戰斗機不再要求過快的速度,而把機動性的提高作為戰鬥力的第一要素。各國紛紛跟風發展機動性優異的機型。垂直起降、隨控布局、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和更優秀的機載電子系統以及裝備性能更優異的空對空導彈成為該階段戰斗機的共同特徵。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列裝的典型戰斗機有美軍的F-14、F-15、F-16、F/A-18、蘇聯/俄羅斯的SU-27、MIG-29等都是。
② 戰斗機上的導彈什麼時候發明的
響尾蛇導彈,也就是AIM-9空空導彈,是20世紀50年代美國研製的一型近距紅外製導空對空導彈,是全世界第一種投入實戰並有擊落飛機紀錄的空對空導彈。
AIM-9空空導彈是第一種以紅外線作為引導方式設計的空對空導彈,配備高爆彈頭和主動紅外製導系統,共有10多種改進型。
AIM-9空空導彈由美國美國雷錫恩公司研發,1953年原型試射成功,1956年7月開始裝備,使用單位遍及美國四大軍種,外銷數量與使用國家眾多,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空對空導彈之一,其也是在實戰中廣泛使用的少數導彈之一,參與過越南戰爭、1982年馬島沖突和海灣戰爭等。
③ 請問最早的噴氣戰斗機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德國
世界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是由德國於1939年首先研製出的。安裝有德國的科學家馮·奧版亨研製的噴氣發權動機的He—178型飛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該機於1939年8月27日首次試飛。最早投入批量生產並轉變被部隊的噴氣式戰斗機是英國的『流星「式戰斗機和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戰斗機。1942年7月18日,德國梅塞施密特噴氣戰斗機首次試飛成功。噴氣式發動機和螺旋槳發動機不同,它是靠空氣和煤油燃燒後所產生的大量高溫高壓氣體,向後噴射而推動飛機前進的。所以一般在機身前面和側面都開有專門的進氣口,機身後部留有噴口可獲得較高的推重比,使飛機獲得較高的飛機速度、高度和機動性能。
④ 戰斗機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戰斗機是德國的 飛機在發明以後很快就投入戰場,但是執行回的知識偵察任務答。一戰時,作戰兩方都投入大量飛機進行戰場偵查,有一次偵查時,一架英國和德國的飛機相遇,兩架飛機的飛行員互相看得見對方,這時候英國飛行員就拿起一條鐵鏈扔向德軍飛機。嚇了德軍飛行員一大跳。返回基地後,德軍飛行員就找來一架機槍固定在飛機上,為的是偵查時遇見敵國飛機可以進行攻擊。 這是被認為最早的戰斗機
⑤ 殲10戰斗機是什麼時候研製成功的
殲10戰斗機是中國最新一代單發動機多用途戰斗機。殲10戰斗機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三代戰斗機。殲10戰斗機在國際上被定位成了「三代半」戰機已得到一致的公認。殲10戰斗機具有很強的超視距空戰、近距格鬥和空對地攻擊能力。殲10擁有空中對接加油能力。2007年2月,殲10戰斗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中國官方於2006年12月底正式公布殲10戰斗機服役的消息以及新聞片斷,在此之前民間已經流傳一些照片證實其存在。2008年11月5日,殲10戰斗機在中國珠海航展上首次對公眾公開亮相並進行了飛行表演。
殲10戰斗機由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也稱611所)設計,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製造。殲10戰斗機項目驗證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殲10戰斗機從1986年起正式開始研製,90年代中期原型機首飛。據中國官方報道,殲10戰斗機於1998年3月首飛。中國空軍首個裝備殲10的戰斗機團於2005年底形成作戰能力。
殲10戰斗機有單座及雙座的改型型號,殲10採用了大量的新設計、新技術、新工藝,突破和掌握了一批有重大影響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殲10裝備的航電系統基本由國內研發生產。殲10最初裝備俄制AL-31FN發動機,同時正改進測試國產WS-10發動機。
殲10項目設計淵源可追溯到由成都飛機公司設計的殲9戰斗機。原殲9戰斗機項目是為設計一種速度達到2.5馬赫,鴨式氣動布局空防型戰斗機,後來發生了重大變化,該項目下馬。
1994年10月美國軍方聲稱,間諜衛星拍到了一張模糊的中國新一代戰斗機照片。經過分析認為,殲10採用與歐洲的「台風」戰斗機和法國的「陣風」戰斗機類似的帶有前翼的鴨式氣動布局。
曾經有猜測認為以色列於1987年在美國施壓促其放棄了「幼獅」戰斗機項目後,以色列將該項目的研究成果轉讓給了中國。中國和以色列官方都否認雙方在戰斗機研發進行了合作。殲10與「幼獅」是完全不同的戰斗機,作戰需求、設計尺寸完全不同。也有猜測裝備美製F-16A的巴基斯坦也有可能向中國提供了部分先進技術信息。但上述猜測缺乏證據。
⑥ 世界戰斗機發展史
戰斗機是指主要用於保護我方運用空權以及摧毀敵人使用空權之能力的軍用機種。特點是飛行性能優良、機動靈活、火力強大;現代的先進戰斗機多配備各種搜索、瞄準火控設備,能全天候攻擊所有空中目標。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種戰斗機是法國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它由於裝備了法國飛行員羅蘭·加洛斯的「偏轉片系統」,稍微解決了飛機在機載機槍射擊時被螺旋槳干擾的難題,使飛機第一次在飛行員可以專心駕駛飛機去攻擊對方,同時也不需要另外配備機槍手。
戰斗機過去根據執行任務又可分為「殲擊機」(戰斗機)和「截擊機」(攔截機),攔截機的主要任務是快速的的升空之後爭取高度,在敵人的轟炸機進入我方空域之前將對方摧毀。由於攔截機是針對高飛行高度的轟炸機群,在設計上特別強調對速度與爬升率的需求,運動性在擺在較為次要的地位。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有鑒於原子彈的摧毀威力,攔截機的發展一度成為許多國家與傳統戰斗機同等重要的機種。不過在導彈逐漸成熟並大量配備之後,攔截機的特性往往可以經由傳統戰斗機加上導彈來滿足。因此現在趨向不再專門發展攔截機種,而是以現役的機種同時擔負攔截的任務。
【發展歷程】
初露鋒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主要負責偵察、運輸、校正火炮等輔助任務。在戰斗中,敵對雙方的飛行員用五花八門的各種武器手忙腳亂地互相攻擊,比如石頭,這就是「戰斗空戰」的起源。1915年4月1日,羅蘭·加洛斯駕駛裝備了「偏轉片系統」的莫拉納.索爾尼愛L型飛機擊落了一架德國偵察機。取得了戰斗機空戰的第一次勝利。隨後,德國的「福克E3」式由於裝備了性能更好的「機槍同步射擊」裝置,以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跟猛烈的火力,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性能最好,擊落飛機數量最多的戰斗機。被協約國方稱為「福克式的災難」。這個階段的戰斗機還處在萌芽期,結構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構成,機翼從單翼到三翼都很常見,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陸軍使用的輕機槍。英國曾經使用火箭對付盤據在英國城市上空的德國飛船。在對付地面目標上,早期的炸彈是由手榴彈或者是小型炮彈稍加改良而來,投擲准確度不高,破壞力也低。
在這個時期影響未來空戰頗大的一項發行就是機槍的同步射擊裝置。這個由荷蘭所發明的裝置讓機槍的子彈能夠自轉動的螺旋槳的間隙當中射出,飛行員完全不用擔心子彈會與螺旋槳撞擊的危險,而機槍的設置位置能夠接近飛行員的瞄準線,從而提高准確度與火力。
兩次大戰間的發展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積極裁減軍備,同時減緩國防工業的投資。在這一段時間當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帶動許多技術與理論的發展與成熟,奠定30年代後期軍用航空發展的快速演進。
民用航空需求有兩大主軸,一個是對速度方面的追求,也就是各種競速機的比賽與獎勵。另外一個是客運與貨運市場的逐漸長長。在這兩個主軸上雖然需求方向不同,卻對同一種發展趨勢有共同推演的效果,那就是對流線型設計的要求。流線型的設計在於減低阻力,當飛機的阻力減低之後,對競速機來說,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對運輸機來說,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運輸量,換句話說就是增加營運的經濟效益。
流線型飛機設計包含的項目非常的廣,從機身外殼的平滑,減少機身外部突出的部分與張線,外型由方正改為圓滑曲線,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則以曲線圓滑的外殼遮蔽以減少阻力,採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
除了在流線型設計上下功夫之外,動力系統的開發和使用材料的研究都影響到往後飛機設計的概念與可以使用的資源。在動力系統方面除了輸出馬力更大的發動機的開發之後,汽油辛皖值對於發動機的操作影響也逐漸被了解,同時,螺旋槳的極限性能以及替代的動力輸出也陸續在各國進行研究。新一代的輸出動力研究當中以噴射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這兩項影響後世最深。
到了30年代中期,各國最先進的戰斗機設計多半具有這些特點:單翼,以金屬為主的結構與外殼,後三點收放式起落架或者是有流線型外殼的固定式起落架,採用液冷式發動機的設計多於採用氣冷,火力由採用步槍口徑的輕機槍提升至重機槍或者是更大口徑的機炮。
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繼杜黑發表他最有名的空權論著作之後,空中武力印證空權對於戰爭與作戰的重要性。其中戰斗機的發展可以說是大幅度的否定空權論當中的描述。戰斗機不僅僅只是作為防衛國土與抵擋敵人轟炸機的力量,在摧毀敵人的空中武力與使用空中武力的能力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戰斗機不僅僅擔任阻止轟炸機的任務,也推翻轟炸機可以通過一切防衛的理論。
在大戰結束前,戰斗機的發展已經到達一個頂峰,並且開啟另外一個世代的來臨。短短幾年之間,戰斗機使用的發動機出力從數百匹直在線升到超過兩千匹馬力,速度直在線升到接近音速的區域,航程超過2000英里,最高升限到達4萬英尺。
進入噴射時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噴氣式發動機和雷達設備的出現預兆了下一階段戰斗機的發展方向。戰後,蘇聯和西方國家從納粹德國獲得了該技術的研究成果,各自發展出第一代噴氣式戰斗機。在朝鮮戰爭中,噴氣式戰斗機第一次投入實戰,標志著螺旋槳式戰斗機的終結。該階段的戰斗機特徵是飛更快,看得更遠,打的更准。1947年10月14日,美國飛行員查克·葉格(Charles E. "Chuck" Yeager)爾駕駛貝爾X-1試驗機超越音速,成為第一個「跑」得比聲音快的人。電子技術的進步使機載雷達和武器的火控瞄準系統大大提高了戰斗機的作戰能力。在冷戰的高峰期,失敗就會滅國滅種的恐懼使華約和北約兩大陣營都瘋狂的發展戰斗機。這個階段各國列裝的機型和數量也達到史無前例的頂峰。
冷戰時期的變遷
冷戰的後期,由於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發現了戰斗機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機動性--仍然主宰了天空,而不是如導彈無用論者所認為的,將由導彈的性能決定空戰的勝負,因此後來的戰斗機不再要求過快的速度,而把機動性的提高作為戰鬥力的第一要素。各國紛紛跟風發展機動性優異的機型。垂直起降、隨控布局、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和更優秀的機載電子系統以及裝備性能更優異的空對空導彈成為該階段戰斗機的共同特徵。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列裝的典型戰斗機有美軍的F-14、F-15、F-16、F/A-18、蘇聯/俄羅斯的SU-27、MIG-29等都是。
【新世代的設計方向】
新一代戰斗機的發展方向是更高的機動性、更遠的射擊距離、多目標的攻擊能力和隱形的外形設計。新技術的出現使21世紀的戰斗機成為更冷酷的「空中利劍」。典型機種有美國的「JSF」和俄羅斯的「MIG1.44」。
噴氣式戰斗機
世界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是由德國於1939年首先研製出的。安裝有德國的科學家馮·奧亨研製的噴氣發動機的He—178型飛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該機於1939年8月27日首次試飛。最早投入批量生產並轉變被部隊的噴氣式戰斗機是英國的『流星「式戰斗機和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戰斗機。Me-262首次試飛在11942年7月18日,時速達850公里,這比當時所有活塞式戰斗機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觀看了這種飛機表演後說: 「我們總算有了可以用於閃電作戰的轟炸機了!」而堅決不同意將其作為戰斗機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為戰斗機投入使用。盡管Me-262取得了輝煌的戰線,但它已不策挽回納粹德國的敗局了。
超音速戰斗機
由美國北美航空公司於1949年研製成功的F—100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超音速平飛能力的戰斗機,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倍。此後,蘇聯米格—19戰斗機也在1953年的試飛中突破音障,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6倍。60年代,美、蘇、法等國又研製了最大的時速為音速2倍以上的戰斗機。
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
世界上第一種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是由英國霍克·西德利公司於1966年研製成功的 「鷂式」戰斗機,該機從1957年開始研製,機上裝有一台 「飛馬」型渦輪風扇噴氣式發動機,兩結噴口對稱置於在兩側,噴口可轉向後,飛機向前飛,噴口向下,噴氣產生升力,使飛機策垂直,短距離起飛和在空中懸停。這種飛機甚至可在空中實現向後和橫向的移動,具有極高的機動靈活性。 「鷂」式飛機可大大減少對跑道的依賴,提高作戰部置的靈活性。在1982年發生的英國—阿根廷之間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英國艦載的 「海鷂」式戰斗機面對數量比自己多一倍、速度比自己快一倍的阿空軍法制 「幻影」III型戰斗機,依靠優異的機動性能,在空戰中取得了12 :0的戰線。
變後掠翼戰斗機
世界上第一種變後掠翼戰斗機是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於1965年研製成功的F—111。亞音速和超音速飛機大部分採用大後掠角的機翼,這種機翼和平直機翼相比,更有利於高速飛行,但低速飛行性能不好,轉變半徑大,起飛和著陸滑跑距離比較長。於是,有人開始研究能在飛行時改變機翼的後掠角度的飛機,著陸和低空飛行時呈平直翼型,在高速飛行時呈後掠翼或三角翼型,較好地解決飛機低速和高速飛行性能的矛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就已進行了這項研究。美國戰勝並佔領德國後,在此基礎上於1948年開始變後掠翼飛機的技術試驗。F—111就運用了上述技術成果。此後,蘇聯的米格—23戰斗機、美國的F—14戰斗機和英國、德國、義大利聯合研製的 「旋風」式戰斗機也採用了變後掠翼技術。
截擊機
截擊機是戰斗機的一種,它的特點是有快速反應能力,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在接到警報後能立即起飛,迅速爬升、加速飛臨指定空域。由於被截擊對象(如轟炸機、偵察機等)機動能力不強,並且為及時發現和准確擊落目標,現代截擊機裝有復雜的截擊雷達,配備威力較大的空對空導彈,因此專用截擊機一般比較笨重,格鬥性能較差。
在早期,截擊任務是由普通戰斗機來完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夜間截擊轟炸機,1941年8月德國在原先的雙發動機的重型 戰斗機Me—110和雙發動機的轟炸機Ju—88上安裝截擊雷達,使它們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夜間截擊機。
50年代後的截擊機強調要飛得快、飛得高,武器以空對空導彈為主,有的甚至取消了機炮。70年代後,在新一代戰斗機上都裝有先進的雷達和引導設備,其速度、加速性、機動武器威力也遠遠超過笨重的截擊機,能更好地執行截擊任務,所以各國如今已不再發展新的專用截擊機。
隱身戰斗機
「隱身」戰斗機並不是肉眼看不見的飛機,而是在飛機的外形、塗料等方面作了特殊處理,使用於對空警戒的雷達、紅外等現代探測裝置難以發現的飛機,這種戰斗機可隱蔽接近敵人,達到出其不意攻擊敵機的目的。目前許多先進的戰斗機已採用了一些抑制雷達波反射和自身紅外波輻射的技術,實現了部分的 「隱身」效果,而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隱身戰斗機是美國目前正在研製的F—22型戰斗機,它將在下個世紀初裝備美國空軍。
戰斗機可以執行除了精確攻擊之外的所有空中任務。戰斗機可以將地圖上的任何己方城市和航空母艦指派成基地。
城市的戰略資源貯存區中,必須要有原油才能生產戰斗機。
最早的軍用飛行器主要是用來擔任偵察的角色。公元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時,飛機設計師安東尼·佛克爾發展出一種傳動裝置,此裝置能讓裝配在飛機上的機關槍將子彈在螺旋槳旋轉的空隙間射出。這就是第一架戰斗機的誕生。戰斗機的任務就是將敵人的偵察機和戰斗機擊落。在此之後,由於轟炸機被廣泛地使用,戰斗機也擔任攔截敵方轟炸機或是護衛己方轟炸機的任務。最能夠確保友軍的轟炸機飛抵目標位置並執行任務的方式,就是擊落敵方的戰斗機。
⑦ 戰斗機來歷
戰斗機又稱殲擊機,舊稱驅逐機。其特點是機動性好、速度快,空中戰鬥力強。它們首要任務是與敵戰斗機進行空戰,奪取空中優勢(制空權),其次攔截敵方轟炸機、攻擊機和巡航導彈。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1914年10月5日,法國飛行員約瑟夫·弗朗茨和路易·凱諾駕駛瓦贊式雙翼飛機從前線偵察歸來,途中遭遇德軍飛機,法機上安有哈奇開斯機槍,而德機上只有一枝來復步槍。凱諾用機槍擊中德機,起火墜落。這是首次飛機與飛機之間的空戰,所使用的是執行偵察任務的飛機,機上的槍械也不是專為空戰而設計安裝的,使用不方便,所以還不能稱為是戰斗機,法國於1915年初製造的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裝有一挺霍奇斯基步兵用機槍,並裝有一種由雷蒙·索爾尼埃發明的叫作偏轉片的裝置。這個裝置可使沿飛機縱軸安裝的機槍射出的子彈在碰到螺旋槳葉時會被偏轉過去。正是偏轉片系統使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真正具有了空戰的能力,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戰斗機。法國的羅朗·加羅斯於1915年4月1日駕駛該機對准一架德軍飛機飛去,一舉將其擊落。幾天內,加羅斯就取得了擊落敵機5架的戰績,成為世界上第一個 「尖子飛行員」。但加羅斯4月18日因飛機故障而降落在德軍佔領區,他本人被俘,偏轉片系統的秘密也被德國人獲得。為德國工作的荷蘭設計師安東尼·福克對其進行仿製和改進,研製出了斷續器系統。使機槍能夠通過隙進行射擊,而不會擊中槳葉。使用這種系統的第一種戰斗機是福克E3型戰斗機,此後這種射擊眾多戰斗機所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戰斗機大多是木結構、外包布蒙皮的雙翼機,起落是固定的,不策收放,最高飛行時速僅有200公里左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戰斗機發展為單翼全金屬結構,飛行時起落架可收起,以減少阻力,機內裝有無線電通信設備,飛行時速 也提高到600—700多公里。(圖)(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最多,戰功卓著的雅克-9型竟是木製結構)
噴氣式戰斗機——世界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是由德國於1939年首先研製出的。安裝有德國的科學家馮·奧亨研製的噴氣發動機的He—178型飛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該機於1939年8月27日首次試飛。最早投入批量生產並轉變被部隊的噴氣式戰斗機是英國的『流星「式戰斗機和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戰斗機。Me-262首次試飛在11942年7月18日,時速達850公里,這比當時所有活塞式戰斗機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觀看了這種飛機表演後說: 「我們總算有了可以用於閃電作戰的轟炸機了!」而堅決不同意將其作為戰斗機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為戰斗機投入使用。盡管Me-262取得了輝煌的戰線,但它已不策挽回納粹德國的敗局了。
超音速戰斗機——由美國北美航空公司於1949年研製成功的F—100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超音速平飛能力的戰斗機,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倍。此後,蘇聯米格—19戰斗機也在1953年的試飛中突破音障,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6倍。60年代,美、蘇、法等國又研製了最大的時速為音速2倍以上的戰斗機。(圖)(蘇聯的米格-1550年代初世界上最 成功的噴氣式戰斗機之一,在朝鮮戰爭中有突出表現)
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世界上第一種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是由英國霍克·西德利公司於1966年研製成功的 「鷂式」戰斗機,該機從1957年開始研製,機上裝有一台 「飛馬」型渦輪風扇噴氣式發動機,兩結噴口對稱置於在兩側,噴口可轉向後,飛機向前飛,噴口向下,噴氣產生升力,使飛機策垂直,短距離起飛和在空中懸停。這種飛機甚至可在空中實現向後和橫向的移動,具有極高的機動靈活性。 「鷂」式飛機可大大減少對跑道的依賴,提高作戰部置的靈活性。在1982年發生的英國—阿根廷之間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英國艦載的 「海鷂」式戰斗機面對數量比自己多一倍、速度比自己快一倍的阿空軍法制 「幻影」III型戰斗機,依靠優異的機動性能,在空戰中取得了12 :0的戰線。
(圖)(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用來與米格-15相對抗的F-86型噴氣式戰斗機)
變後掠翼戰斗機——世界上第一種變後掠翼戰斗機是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於1965年研製成功的F—111。亞音速和超音速飛機大部分採用大後掠角的機翼,這種機翼和平直機翼相比,更有利於高速飛行,但低速飛行性能不好,轉變半徑大,起飛和著陸滑跑距離比較長。於是,有人開始研究能在飛行時改變機翼的後掠角度的飛機,著陸和低空飛行時呈平直翼型,在高速飛行時呈後掠翼或三角翼型,較好地解決飛機低速和高速飛行性能的矛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就已進行了這項研究。美國戰勝並佔領德國後,在此基礎上於1948年開始變後掠翼飛機的技術試驗。F—111就運用了上述技術成果。此後,蘇聯的米格—23戰斗機、美國的F—14戰斗機和英國、德國、義大利聯合研製的 「旋風」式戰斗機也採用了變後掠翼技術。
截擊機——截擊機是戰斗機的一種,它的特點是有快速反應能力,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在接到警報後能立即起飛,迅速爬升、加速飛臨指定空域。由於被截擊對象(如轟炸機、偵察機等)機動能力不強,並且為及時發現和准確擊落目標,現代截擊機裝有復雜的截擊雷達,配備威力較大的空對空導彈,因此專用截擊機一般比較笨重,格鬥性能較差。
在早期,截擊任務是由普通戰斗機來完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夜間截擊轟炸機,1941年8月德國在原先的雙發動機的重型 戰斗機Me—110和雙發動機的轟炸機Ju—88上安裝截擊雷達,使它們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夜間截擊機。
50年代後的截擊機強調要飛得快、飛得高,武器以空對空導彈為主,有的甚至取消了機炮。70年代後,在新一代戰斗機上都裝有先進的雷達和引導設備,其速度、加速性、機動武器威力也遠遠超過笨重的截擊機,能更好地執行截擊任務,所以各國如今已不再發展新的專用截擊機。(圖)(俄羅斯的米格-29高機動性戰斗機)
隱身戰斗機—— 「隱身」戰斗機並不是肉眼看不見的飛機,而是在飛機的外形、塗料等方面作了特殊處理,使用於對空警戒的雷達、紅外等現代探測裝置難以發現的飛機,這種戰斗機可隱蔽接近敵人,達到出其不意攻擊敵機的目的。目前許多先進的戰斗機已採用了一些抑制雷達波反射和自身紅外波輻射的技術,實現了部分的 「隱身」效果,而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隱身戰斗機是美國目前正在研製的F—22型戰斗機,它將在下個世紀初裝備美國空軍。
⑧ f16什麼時候發明的
1972年1月,美國空軍正式提出"輕型戰斗機"研製計劃
1972年4月,美國選中了通用動力公司和諾斯羅普公司的方案,並簽訂合同要這兩家公司各研製兩架原型機進行試飛競爭。
1974年4月,美國政府決定從YF—16和17兩種原型機中選擇一種投人生產,與F—15飛機搭配使用,即充當「高低搭配」中的低檔飛機。1975年1月,美國空軍宣布YF—16中選,正式確定飛機的軍用編號為F—16。
發展歷程:
YF-16 原型機,共生產2架 1973年12月出廠,1974年2月首次試飛
F-16A 第一種生產型,1976年12月首次試飛。
F-16B 由F-16A發展的雙座戰斗/教練機。由於安置第二座艙,內部燃油減少17%。第一架F-16B於1977年8月試飛
F-16C 單座輕型戰斗機,F-16A的改進型。1982年12月首飛,1984年7交付美國空軍。
F-16D 由F-16C發展的雙座戰斗/教練機.1984年9月第一架F-16D交付美空軍。
NF-16D 變穩定性飛行模擬試驗機,1988年12月訂購,由一架第30批F-16D改裝而成。
F-16N 美國海軍選定的超音速假想敵機,用於空戰訓練,由F-16C改裝而成,只對機載設備作了改動。美國海軍共訂購26架,1987年開始交付,1988年交付完畢。
F-16R F-16的偵察型。用以取代正在美國空軍服役的RF-4C。
F-16XL 超音速巡航戰斗機。是通用動力公司向美空軍提出的F-16改型,作為90年代的多用途戰斗機。1989年3月,一架F-16XL被美國NASA用做超音速減阻驗證機。
AFTI/F-16 先進技術試驗機
F-16/J79 中等性能出口戰斗機。原准備專供出口,後因一直無人訂貨,故於1981年停止發展。
F-16 IN 「超級毒蛇」是洛馬准備賣給印度的,是F-16的「終極加強版」。
⑨ 中國的第一架戰斗機是什麼時間製造
中國人造的最早的飛機是飛機1號,1910年就首飛了,製造者是劉佐成,馮如雖然1909年就試飛了自己設計的飛機,但那是在美國的製造廠生產的,機器,設備,工人,都是美國的,連試飛也是在美國的奧克蘭,但那不能算是國產飛機。馮如回國報效已經是1911年的事了。如果說中國最早的戰斗機,不限制是國產的話,那應該是美國造的蔻蒂斯3型。中國殲-12(空中李向陽)戰斗機 殲-12戰斗機是我國於60年代末開始秘密研製中的.殲-12戰斗機的研製計劃是1969年3月提出的,在空軍向國防科工委和國防工辦就國防科研計劃提出的建議中,提出了研製小型輕便殲擊機的設想,要求新機設備簡單,造價低廉,隨時能飛,到處能打,能在公路起降。1970年12月26日,一架樣機首次升空試飛,取得成功。不過,由於殲-12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架殲擊機,而且主要研製時間僅為1年零5個月,一些必要的試驗也沒有來得及細做,所以,針對3架樣機在試飛中存在的問題,陸孝彭等人又補做了必要的試驗,並對飛機做了10多項重大修改,如採用降低飛行阻力的面積律修形,減小機翼上反角等,重新發圖製造,改進後的第一架飛機於1975年7月1日再次試飛成功,從1975年7月上天至1977年1月止,改進後的殲-12共試飛135架次,81小時12分。
應該說,作為我國第一架擺脫蘇聯米格飛機系列格局後完全自行研製的新式飛機,殲-12的研製是成功的,經測定和試飛表明,殲-12飛機是迄今為止世界超音速殲擊機中最輕的一種飛機,其幾何尺寸和最大截面積在同類飛機中都是最小的。有人總結出殲-12的突出特點,即「輕、短、靈」。所謂輕,即飛機的正常起飛重量只有4.5噸;所謂短,即飛機的起飛和著陸滑跑距離均在500米以內;所謂靈,是指飛機的爬升、盤旋性能和操縱性,跟隨性均優於同類飛機
⑩ 日本的戰斗機是什麼時候發明
日本戰斗機沒有發不發明一說,日本的航空力量發展還是比較早的,早期是引進歐洲的飛機,具體最早的日本原產戰斗機是哪種我也說不清,應該是陸軍中島廠的甲式三型戦闘機,共生產308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