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問:納米技術是什麼時候發明出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研究善看,關於納米技術分為三種概念:
第一種,是1986年美國科學家德雷克斯勒博士在《創造的機器》一書中提出的分子納米技術。根據這一概念,可以使組合分子的機器實用化,從而可以任意組合所有種類的分子,可以製造出任何種類的分子結構。這種概念的納米技術還未取得重大進展。
第二種概念把納米技術定位為徽加工技術的極限。也就是通過納米精度的"加工"來人工形成納米大小的結構的技術。這種納米級的加工技術,也使半導體微型化即將達到極限。現有技術即使發展下去,從理論上講終將會達到限度,這是因為,如果把電路的線幅逐漸變小,將使構成電路的絕緣膜變得極薄,這樣將破壞絕緣效果。此外,還有發熱和晃動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人員正在研究新型的納米技術。
第三種概念是從生物的角度出發而提出的。本來,生物在細胞和生物膜內就存在納米級的結構。
Ⅱ 納米是在幾年幾月研究出來的研究出來的
納米(nm),是nanometre的譯名,即為毫微米,是長度的度量單位,國際單位制符號為nm。1納米=10的負9次方米,長度單位如同厘米、分米和米一樣,是長度的度量單位。1納米相當於4倍原子大小,比單個細菌的長度還要小的多。國際通用名稱為nanometer,簡寫nm。納米技術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綜合學科,研究的內容涉及現代科技的廣闊領域。1993年,國際納米科技指導委員會將納米技術劃分為納米電子學、納米物理學、納米化學、納米生物學、納米加工學和納米計量學等6個分支學科。其中,納米物理學和納米化學是納米技術的理論基礎,而納米電子學是納米技術最重要的內容。
納米科技是90年代初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科技,其最終目標是人類按照自己的意識直接操縱單個原子、分子,製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產品。納米科技以空前的解析度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可見的原子、分子世界。這表明,人類正越來越向微觀世界深入,人們認識、改造微觀世界的水平提高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資料顯示,2010年,納米技術將成為僅次於晶元製造的第二大產業
Ⅲ 納米什麼時候被發現要具體時間
納米技術的三種概念
第一種
從迄今為止的研究狀況看,關於納米技術分為三種概念。第一種,是1986年美國科學家德雷克斯勒博士在《創造的機器》一書中提出的分子納米技術。根據這一概念,可以使組合分子的機器實用化,從而可以任意組合所有種類的分子,可以製造出任何種類的分子結構。這種概念的納米技術未取得重大進展。
第二種
第二種概念把納米技術定位為微加工技術的極限。也就是通過納米精度的「加工」來人工形成納米大小的結構的技術。這種納米級的加工技術,也使半導體微型化即將達到極限。現有技術即便發展下去,從理論上講終將會達到限度。這是因為,如果把電路的線幅變小,將使構成電路的絕緣膜的為得極薄,這樣將破壞絕緣效果。此外,還有發熱和晃動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人員正在研究新型的納米技術。
第三種
第三種概念是從生物的角度出發而提出的。本來,生物在細胞和生物膜內就存在納米級的結構。 所謂納米技術,是指在0.1~100納米的尺度里,研究電子、原子和分子內的運動規律和特性的一項嶄新技術。科學家們在研究物質構成的過程中,發現在納米尺度下隔離出來的幾個、幾十個可數原子或分子,顯著地表現出許多新的特性,而利用這些特性製造具有特定功能設備的技術,就稱為納米技術。
Ⅳ 納米技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ke..com/view/3585.htm
可以去網路看下。
我貼一部分看看是不是lz要找的
納米科學與技術,有時簡稱為納米技術,是研究結構尺寸在0.1至100納米范圍內材料的性質和應用。 1981年掃描隧道 顯微鏡 發明後,誕生了一門以0.1到100納米長度為研究 分子 世利 用 納 米 技 術 將 氙 原 子 排 成 I B M 界,它的最終目標是直接以原子或分子來構造具有特定功能的產品。因此,納米技術其實就是一種用單個原子、分子射程物質的技術。 納米技術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綜合學科,研究的內容涉及現代科技的廣闊領域。納米科學與技術主要包括:納米體系物理學、納米化學、納米材料學、納米生物學、納米電子學、納米加工學、納米力學等 。這七個相對獨立又相互滲透的學科和納米材料、納米器件、納米尺度的檢測與表徵這三個研究領域。納米材料的制備和研究是整個納米科技的基礎。其中,納米物理學和納米化學是納米技術的理論基礎,而納米電子學是納米技術最重要的內容。
納米技術的靈感,來自於已故物理學家 理查德·費曼 1959年所作的一次題為《在底部還有很大空間》的演講。這位當時在 加州理工大學 任教的教授向同事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從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從磨尖箭頭到光刻晶元的所有技術,都與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數以億計的原子以便把物質做成有用的形態有關。范曼質問道,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從單個的分子甚至原子開始進行組裝,以達到我們的要求?他說:「至少依我看來, 物理學 的規律不排除一個原子一個原子地製造物品的可能性。」 1990年,IBM公司阿爾馬登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成功地對單個的原子進行了重排,納米技術取得一項關鍵突破。他們使用一種稱為掃描探針的設備慢慢地把35個原子移動到各自的位置,組成了IBM三個字母。這證明範曼是正確的,二個字母加起來還沒有3個納米長。不久,科學家不僅能夠操縱單個的原子,而且還能夠「噴塗原子」。使用分子束外延長生長技術,科學家們學會了製造極薄的特殊晶體薄膜的方法,每次只造出一層分子。目前,製造 計算機 硬碟 讀寫頭使用的就是這項技術。理 查 德 · 費 曼 著名物理學家、 諾貝爾獎 獲得者理查德· 費曼預言,人類可以用小的機器製作更小的機器,最後將變成根據人類意願,逐個地排列原子,製造產品,這是關於納米技術最早的夢想; 70年代,科學家開始從不同角度提出有關納米科技的構想,1974年,科學家唐尼古奇最早使用納米技術一詞描述精密機械加工; 1982年,科學家發明研究納米的重要工具—— 掃描隧道顯微鏡 ,為我們揭示一個可見的原子、分子世界,對納米科技發展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 1990年7月,第一屆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在美國巴爾的摩舉辦,標志著納米科學技術的正式誕生; 1991年, 碳納米管 被人類發現,它的質量是相同體積鋼的六分之一,強度卻是鋼的10倍,成為納米技術研究的熱點,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莫利教授認為,納米碳管將是未來最佳纖維的首選材料,也將被廣泛用於超微導線、超微開關以及納米級電子線路等; 1993年,繼198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搬走原子團「寫」下斯坦福大學英文、1990年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在 鎳 表面用36個氙原子排出「IBM」之後,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自如地操縱原子成功寫出「 中國」二字,標志著中國開始在國際納米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1997年, 美國 科學家首次成功地用單電子移動單電子,利用這種技術可望在20年後研製成功速度和存貯容量比現在提高成千上萬倍的 量子計算機 ; 1999年, 巴西 和美國科學家在進行納米碳管實驗時發明了世界上最小的「秤」,它能夠稱量十億分之一克的物體,即相當於一個病毒的重量;此後不久,德國科學家研製出能稱量單個 原子 重量的秤,打破了美國和巴西科學家聯合創造的紀錄; 到1999年,納米技術逐步走向市場,全年基於納米產品的營業額達到500億美元; 近年來,一些國家紛紛制定相關戰略或者計劃,投入巨資搶占納米技術戰略高地。日本設立納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納米技術列入新5年科技基本計劃的研發重點;德國專門建立納米技術研究網;美國將納米計劃視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美國政府部門將納米科技基礎研究方面的投資從1997年的1.16億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4.97億美元。
Ⅳ 納米技術是誰發明的
1959年,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預言,人類可以用小的機器製做更小的機器,最後將變成根據人類意願,逐個地排列原子,製造產品,這是關於納米技術最早的夢想。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開始從不同角度提出有關納米科技的構想,1974年,科學家唐尼古奇最早使用納米技術一詞描述精密機械加工。
1982年,科學家發明研究納米的重要工具——掃描隧道顯微鏡,揭示了一個可見的原子、分子世界,對納米科技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990年7月,第一屆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在美國巴爾的摩舉辦,標志著納米科學技術的正式誕生。
1991年,碳納米管被人類發現,它的質量是相同體積鋼的六分之一,強度卻是鋼的10倍,成為納米技術研究的熱點。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莫利教授認為,納米碳管將是未來最佳纖維的首選材料,也將被廣泛用於超微導線、超微開關以及納米級電子線路等。
1993年,繼198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搬走原子團「寫」下斯坦福大學英文名字、1990年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在鎳表面用36個氙原子排出「IBM」之後,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自如地操縱原子成功寫出「中國」二字,標志著我國開始在國際納米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1997年,美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地用單電子移動單電子,利用這種技術可望在20年後研製成功速度和存貯容量比現在提高成千上萬倍的量子計算機。
1999年,巴西和美國科學家在進行納米碳管實驗時發明了世界上最小的「秤」,它能夠稱量十億分之一克的物體,即相當於一個病毒的重量;此後不久,德國科學家研製出能稱量單個原子重量的秤,打破了美國和巴西科學家聯合創造的紀錄。
到1999年,納米技術逐步走向市場,全年納米產品的營業額達到500億美元。
近年來,一些國家紛紛制定相關戰略或者計劃,投入巨資搶占納米技術戰略高地。日本設立納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納米技術列入新5年科技基本計劃的研發重點;德國專門建立納米技術研究網;美國將納米計劃視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美國政府部門將納米科技基礎研究方面的投資從1997年的1.16億美元增加到 2001年的4.97億美元。
Ⅵ 納米技術的歷史沿革
納米技術的靈感,來自於已故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1959年所作的一次題為《在底部還有很大空間》的演講。這位當時在加州理工大學任教的教授向同事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從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從磨尖箭頭到光刻晶元的所有技術,都與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數以億計的原子以便把物質做成有用的形態有關。費曼質問道,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從單個的分子甚至原子開始進行組裝,以達到我們的要求?他說:「至少依我看來,物理學的規律不排除一個原子一個原子地製造物品的可能性。」
70年代,科學家開始從不同角度提出有關納米科技的構想,1974年,科學家谷口紀男(Norio Taniguchi)最早使用納米技術一詞描述精密機械加工;
1981年,科學家發明研究納米的重要工具——掃描隧道顯微鏡,為我們揭示一個可見的原子、分子世界,對納米科技發展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
1990年,IBM公司阿爾馬登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成功地對單個的原子進行了重排,納米技術取得一項關鍵突破。他們使用一種稱為掃描探針的設備慢慢地把35個原子移動到各自的位置,組成了IBM三個字母。這證明費曼是正確的,二個字母加起來還沒有3個納米長。不久,科學家不僅能夠操縱單個的原子,而且還能夠「噴塗原子」。使用分子束外延長生長技術,科學家們學會了製造極薄的特殊晶體薄膜的方法,每次只造出一層分子。現代製造計算機硬碟讀寫頭使用的就是這項技術。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 費曼預言,人類可以用小的機器製作更小的機器,最後將變成根據人類意願,逐個地排列原子,製造產品,這是關於納米技術最早的夢想。
1990年7月,第一屆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在美國巴爾的摩舉辦,標志著納米科學技術的正式誕生;
1991年,碳納米管被人類發現,它的質量是相同體積鋼的六分之一,強度卻是鋼的10倍,成為納米技術研究的熱點,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莫利教授認為,納米碳管將是未來最佳纖維的首選材料,也將被廣泛用於超微導線、超微開關以及納米級電子線路等;
1993年,繼198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搬走原子團「寫」下斯坦福大學英文、1990年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在鎳表面用35個氙原子排出「IBM」之後,中國科學院北京真空物理實驗室自如地操縱原子成功寫出「 中國」二字,標志著中國開始在國際納米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1997年,美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地用單電子移動單電子,利用這種技術可望在2017年後研製成功速度和存貯容量比現在提高成千上萬倍的量子計算機;
1999年,巴西和美國科學家在進行納米碳管實驗時發明了世界上最小的「秤」,它能夠稱量十億分之一克的物體,即相當於一個病毒的重量;此後不久,德國科學家研製出能稱量單個原子重量的秤,打破了美國和巴西科學家聯合創造的紀錄;
到1999年,納米技術逐步走向市場,全年基於納米產品的營業額達到500億美元;
2001年,一些國家紛紛制定相關戰略或者計劃,投入巨資搶占納米技術戰略高地。日本設立納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納米技術列入新5年科技基本計劃的研發重點;德國專門建立納米技術研究網;美國將納米計劃視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美國政府部門將納米科技基礎研究方面的投資從1997年的1.16億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4.97億美元。中國也將納米科技列為中國的「973計劃」進行大力的發展與其相關產業的大力扶持。
Ⅶ 納米技術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納米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一門新興技術。它是在0.10~100納米(即十億分之一米)尺度的空間內,研究電子、原子和分子運動規律和特性的嶄新技術。由於納米技術將最終使人類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操縱單個原子和分子,以實現對微觀世界的有效控制,所以被認為是對21世紀一系列高新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有極為重要影響的一門熱點學科,被世界各國列為21世紀的關鍵技術之一,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研究開發。
納米技術的思想是1959年美國物理學家費曼(Feynman R.P.)提出。到了70年代後半期,有人倡導發展納米技術,但是當時多數主流科學家對此仍持懷疑態度。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後期,不少科學家相繼在實驗室制備得到納米尺寸的材料,並發現這種材料具有不少奇妙特性。1990年,當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的科學家運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將氙原子拼成了該公司商標"IBM",這是第一次公開證實在原子水平有可能以單個原子精確生產物質,納米技術開始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1990年7月,在美國巴爾的摩召開的第一屆國際納米科技大會,標志著納米科技的正式誕生。
目前,納米科技主要包括納米生物學、納米機械學、納米電子學、納米材料學以及原子、分子操縱和納米製造等很多領域。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和原子力顯微鏡(AFM)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
Ⅷ 納米科技什麼時候正式誕生的
1990年,美國貝爾實驗室推出驚世之作——一個跳蚤般大小,但「五臟俱全」的納米機器人誕生了。
19如年7月,在美國巴爾的摩同時舉辦了第一屆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和第五屆國際掃描隧道顯微學術會議,標志著納米科技的正式誕生,科學家們正式提出了納米材料學、納,米生物學、納米電子學和納米機械學的概念,並決定出版《納米技術》、《納米結構材料》和《納米生物學》三種國際性專業期刊。從此,一門嶄新的具有潛在應用前景的科學技術——納米科技得到了全世界科技界的密切關注。
Ⅸ 納米技術是誰發明的
已故美國物理學家,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查理·范曼
資料來源:
要理解納米技術的真正涵義還須從納米技術思想的起源開始。納米技術的靈感來自於已故美國物理學家查理·范曼的演講,他在1959年向加州理工學院的同事們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從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從磨尖箭頭到光刻晶元的所有技術,都與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數以億計的原子以便把物質做成有用的形態有關。范曼質問道,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從單個的分子甚至原子開始進行組裝,以達到我們的要求呢?實際上這一靈感來自於大自然從單個分子,甚至單個原子創造物質的啟示。如果把人體分解成組成它的基本單元,我們獲得的將是一小桶的氧、氫和氮,一小堆碳、鈣和鹽,微量的硫、磷、鐵和鎂,以及微不足道的20種或更多的其他化學元素。它們的總價值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大自然就是採用它們自己的、科學家們稱之為納米工程的方法,把這些廉價的、豐富的、無生命單元轉成具有自生成、自維持、自修復、自意識能力的生靈,可以行走、扭動、游泳,具有嗅覺和視覺,甚至可以思想和做夢,其價值無與倫比。因此,納米技術就是向大自然學習,力圖在納米尺度精確操縱原子或分子來製造產品的技術,統稱為「由底向上」或「由小到大」的加工技術。
Ⅹ 納米科技是在什麼發明後誕生的
一納米等於10億分之一米,自從掃描隧道顯微鏡發明以後世界上便誕生了以0.1納米至。100納米這樣的尺度為研究對象的前沿科學這就是納米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