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楷書是誰發明的
王次仲發明的,楷書即「真書」、「正書」或「正楷」。古時曾
Ⅱ 中國人發明了什麼
指南針: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俗稱吸鐵石)。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先民已用天然磁石製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國魏時,馬鈞利用磁鐵和差速齒輪製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機械裝置——指南車。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中記載了製作指向用的磁針的方法。
2、造紙術:蔡倫改進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喜歡讀書,每次外出遊學身後都跟著五輛裝滿竹簡的大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
3、活字印刷術: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4、火葯:火葯作為人類掌握的第一類爆炸物,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古代煉丹家們利用早在漢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葯物硝、硫,經過長期的煉丹實踐,至遲在唐憲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發明了火葯 ,並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縱火用的火葯兵器。
經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銃等各種火器已達到成熱的程度。火葯的發明對世界科技的發展曾起重大作用,現代黑火葯就是由中國古代火葯發展而來的。
5、孔明燈:相傳五代(公元907-960)時,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她曾用竹篾紮成方架,糊上紙,做成大燈,底盤上放置燃燒著的松脂,燈就靠熱空氣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松脂燈,在四川稱孔明燈。相傳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燈。
Ⅲ 楷書最早是誰發明的
楷書出現在西漢初年,作為隸書的簡寫一直存在於民間。行書是楷書的快寫,發明行書的據說是東漢末年的劉德升,但有趣的是規范楷書的卻是劉德升的弟子鍾繇(三國鍾會的父親)。
Ⅳ 2、三國時期,魏國的一位政治家發明了一種沿用至今的字體,請問是什麼字體
鍾繇的楷書
鍾繇(yáo,一作yóu)東漢桓帝元嘉元年——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151年-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著名書法家、政治家。漢時為官尚書僕射,封東武亭侯。魏明帝時官進太傅,封定陵侯。人稱「鍾太傅」。其書學曹喜、蔡邕、劉德升等人。傳世書跡有《宣示表》、《薦季直表》、《力命表》等。《三國志》巻十三有傳。
他見證和完成了漢字由隸到楷的演變,被人們尊稱為「楷書鼻祖」,與「草聖」張芝並稱為「鍾張」,與「書聖」王羲之並稱為「鍾王」,可見其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
Ⅳ 連筆字發明人是誰
連筆字又稱行書,一個書體的產生不是某個人所為,但是歷史上說行書是東漢末期穎川人劉德升發明創造的,古人喜歡這種冠封之病。
Ⅵ 漢字發明的故事!!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Ⅶ 2、三國時期,魏國的一位政治家發明了什麼字體
鍾繇的楷書
鍾繇(yáo,一作yóu)東漢桓帝元嘉元年——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專年(屬151年-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著名書法家、政治家。漢時為官尚書僕射,封東武亭侯。魏明帝時官進太傅,封定陵侯。人稱「鍾太傅」。其書學曹喜、蔡邕、劉德升等人。傳世書跡有《宣示表》、《薦季直表》、《力命表》等。《三國志》巻十三有傳。
他見證和完成了漢字由隸到楷的演變,被人們尊稱為「楷書鼻祖」,與「草聖」張芝並稱為「鍾張」,與「書聖」王羲之並稱為「鍾王」,可見其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
Ⅷ 中文是誰發明的
我只知道中文字是倉頡造的!具體中文何時出現就沒研究了!語言是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必然產物!具體的你可以看看漢語言文學引言!
Ⅸ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有哪些名人,名氣要大到現在老外都認識的
1:曹操(155-220)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和詩人。
代表作品:《龜雖壽》、《短歌行》、《觀滄海》、《孟德新書》等。
2:諸葛亮(181-234)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
代表作品:《出師表》、《隆中對》、《八陣圖》、《誡子書》、《連弩》等。
3:張仲景(154-219)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代表作品:《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方論》。
4:蔡倫(61-121)東漢發明家,中國「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發明者,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人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
5:張衡(78-139)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代表作品:《靈憲》、《二京賦》、《思玄賦》、《地動儀》、《指南車》、《四愁詩》等。
6:華佗(145?-208)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華佗與董奉、張仲景(張機)並稱為「建安三神醫」。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
代表作品:《麻服散》、《青囊經》。
7:曹植(192-232)三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後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
代表作品:《白馬篇》、《洛神賦》、《七步詩》等
8:馬鈞(?-?)三國時期發明家,是我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生卒年月不詳。他的事跡見於《三國志》卷29《方技•杜夔傳》裴注引傅玄給他作的序文中。此後,馬鈞還改制了諸葛亮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代表作品:《翻車》、《指南車》、《龍骨水車》、《連弩》(改進)等。
9:劉徽(225-295)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 理論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劉徽是公元三世紀世界上最傑出的數學家。奠定了他在中國數學史上的不朽地位。他是中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的人。
代表作品:《九章算術注》、《海島算經》。
10:裴秀(224-271)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開創了我國地圖繪制學,與歐洲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90-168)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代表作品:《禹貢地域圖》。
請採納
Ⅹ 漢末著名書法家劉德升是什麼書體的創始人
劉德生是漢書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