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話是怎麼發明的
電話是安東尼奧·梅烏奇發明的。同時他是義大利人。2002年6月15日,美國議會議定議案,認定安東尼奧·梅烏奇為電話的發明者,梅烏奇因而被稱為「電話之父」。
安東尼奧梅烏奇是美籍義大利人,他與電話結緣是從1849年開始,在給一個生病的朋友治療時,他發現了振動變為電流可以傳遞聲音的物理現象。從而開始了「會說話的電報機」的研究,此後他把自己發明的第一個電話接在工作室與卧病在床的妻子間。
梅烏奇向西部聯合電報公司寄去了模型和技術細節,但是沒能和該公司的主管人員見上一面。當他於1874年向西部聯合電報公司要求拿回這些材料時,卻被告知這些東西已經不見了。
兩年之後,也就是1876年2月14日,和梅烏奇共用一個實驗室的貝爾向美國專利局提出申請電話專利權。巧合的是,就在貝爾提出申請兩小時之後,一個名叫E.格雷的人也走進專利局,也申請電話專利權。從而引起了電話專利權之爭。不過貝爾和格雷的發明原理略有差異。
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美國最大的西部聯合電報公司買下了格雷和愛迪生的專利權,與貝爾的電話公司對抗。長時期專利之爭的結果是雙方達成一項協議,西部聯合電報公司完全承認貝爾的專利權,並不再染指電話業,交換條件是17年之內分享貝爾電話公司收入的20%。
在此之前,梅烏奇憤而提起上訴,為此,梅烏奇准備了一紙上訴狀,但為時已晚,他已經將近80歲,而且窮困潦倒,病魔纏身。當時最高法院同意以欺詐罪指控貝爾,但就在勝利的曙光就要顯現時,他卻於1889年10月18日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B. 電話發明家貝爾 閱讀短文完成習題
我們的校園美麗如畫。
春天的校園就是一幅絢麗的水粉畫。瞧,梧桐樹伸出了回毛絨絨的手掌,像是稚答氣的孩子在招手,迎接老師和同學。小草迫不及待從泥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
綠的,好似調皮的娃娃,和我們一起嬉戲、玩耍。而一些叫不出名花,散落在校園里,在春風里微笑,為這春的水粉畫抹上一道亮麗的色彩……。
夏天的校園滿眼綠色。梧桐樹也不再是稚氣的娃娃,長成了健壯的青年。再看看那小草,酷似雄赳赳、氣昂昂的衛士。野花呢?它開得更艷了,給美麗的校園帶來陣陣清涼……。
秋天的校園是一幅色彩艷麗的油畫,一片金黃。梧桐樹做起了「媽媽」,樹上滿是她的「孩子」,他們一落地,「媽媽」就倍感欣慰。小草已沒有往日的神
氣,開始枯萎。各種野花也被時間無情地奪去了她的美麗,開始漸漸凋謝。秋天的畫,有喜悅、有歡笑、有無情、也有不舍,秋的感情最多變,也最神奇。
冬天的校園是一幅素描。所有的教學樓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襖。花壇里、操場上、雪白一片,只有幾棵長青樹還傲然挺立在風雪中……。
校園的四季真美啊!
C. 電話的發明的短文分三段,怎樣劃分
如今,電話走進了千家萬戶,你知道電話是誰發明的嗎?
貝爾,就是發明電話的人。他1847年生於英國,年輕時跟父親從事聾啞人的教學工作,曾想製造一種讓聾啞人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機器。
1873年,成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的貝爾,開始研究在同一線路上傳送許多電報的裝置——多工電報,並萌發了利用電流把人的說話聲傳向遠方的念頭,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能如同面對面的交談。於是,貝爾開始了電話的研究。
那是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里試驗多工電報機,一個偶然發生的事故啟發了貝爾。華生房間里的電報機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生了振動。與此同時,貝爾驚奇地發現自己房間里電報機上的彈簧顫動起來,還發出了聲音,是電流把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貝爾的思路頓時大開,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對著一塊鐵片說話,聲音將引起鐵片振動;若在鐵片後面放上一塊電磁鐵的話,鐵片的振動勢必在電磁鐵線圈中產生時大時小的電流。這個波動電流沿電線傳向遠處,遠處的類似裝置上不就會發生同樣的振動,發出同樣的聲音嗎?這樣聲音就沿電線傳到遠方去了。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電話嗎!
貝爾和華生按新的設想製成了電話機。在一次實驗中,一滴硫酸濺到貝爾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華生先生,我需要你,請到我這里來!」這句話由電話機經電線傳到華生的耳朵里,電話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貝爾成為電話發明的專利人。
貝爾一生獲得過18種專利,與他人合作獲得12種專利。他設想將電話線埋入地下,或懸架在空中,用它連接到住宅、鄉村、工廠……這樣,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電話。今天,貝爾的設想早已成為現實。
D. 電話的發明中的哭笑不得在短文中的意思
我不懂你的意思
望採納謝謝
E. 電話的發明
電話的發明家是英國人亞歷山大·貝爾。
貝爾出生在英國一個聲學世家,後移居美國。在波士頓曾開辦過增益聾啞人教師的學校。由於職業上的原因,他研究過聽和說的生理功能。後受聘為波士頓大學聲音生理學教授,1873年,他辭去教授職務,開始專心研製電話。
要研製成電話,先要把聲音信號變成電信號,再把電信號變成聲信號,在貝爾之前,已經有不少人在研究這個問題。1875年貝爾在工作中看到電報機中應用了能夠把電信號和機械運動互相轉換的電磁鐵,這使他受到了啟發。貝爾開始設計電磁式電話。他最初把音叉放在帶鐵芯的線圈前,音叉振動引起鐵芯相應運動,產生感應電流,電流信號傳到導線另一頭經過轉換,變成聲信號,隨後,貝爾又把音叉換成能夠隨著聲音振動的金屬片,把鐵芯改作磁棒,經過反復實驗,製成了實用的電話裝置。1876年,貝爾又獲得了美國的電話專利,他不僅發明了電話,而且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家電話公司。
還有一種說法是
電話之父」不是貝爾
一直以來被公認的「電話之父」———貝爾。新華/美聯
據《每日電訊報》12月1日報道,眾所周知,祖籍蘇格蘭、後來移民美國的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是世界上第一部電話的發明者,他也因此獲得了「電話之父」的稱號。然而最新解密的文件披露,其實世界上第一部電話的發明者根本不是貝爾,而是一名叫做菲利浦·雷斯的德國科學教師。英國電話公司在50年前就發現了這個秘密,但為了商業利益卻一直守口如瓶。
據倫敦科學博物館館長約翰·利芬稱,這個秘密是他在博物館中的故紙堆中發現的。新發現的文件顯示,早在1947年二戰剛剛結束後不久,為了平息「電話之父」的爭論,英國標准電話電報公司(stc)的工程師們就對一系列古老的電話機進行了測試,其中一些電話機的發明時間遠在「電話之父」貝爾發明第一台電話之前。實驗結果顯示,一部由德國科學教師菲利浦·雷斯發明的電話設備完全可以使用,而這部電話機發明於1863年,比貝爾的第一部電話問世還要早13年。科學家們發現,盡管這部電話傳遞的語音非常微弱,但它能夠工作。
所以,最早的電話發明者不是貝爾,也不是愛迪生!
但是對究竟誰是真正的電話發明人,現在的學術界還有爭論,很多書籍都記載著是這個叫貝爾的人,在1876年的3月10日把用電流傳遞聲音變成了現實,從此,人類有了第一部電話。
F. 電話的發明這篇短文中哭笑不得在短文中是什麼意思
電話的發明這篇短文中哭笑不得,是指對主人公的執著的表述
G. 20世紀影響人類的重大發明 電話 閱讀答案
經歷了 電話、手機、電視、電腦四個發展階段。
還知道了:世界上最早的電腦是一台占滿三堵牆的「龐然大物」。
這個我們老師已經批過了,我是這么寫的,對的。希望能對你有用!
H. 電話的發明閱讀題貝爾在發明電話的過程中得到哪些人的幫助
祖父
I. 《電話的發明》 閱讀中從哪些方面看出發明電話是十分艱苦的
1、缺少研究資金、缺少專門的實驗室。
原文:貝爾和電器技沃活特森合作,在波士頓郊外找了一間農舍,開始研究、設計電話。
貝爾根據在人耳和人聲研究上所得出的理論,想製作一部復式電報機,即在同一個電報機上互不相擾地同時發出幾份頻率不同的電報,貝爾採用莫爾斯發報信號為基礎進行實驗。一位名叫湯姆斯·華特遜的青年也加入了這項實驗,成為得力助手。
一次,當他們在做復式電報機試驗時,由於機件發生故障,貝爾偶然發現電報機上的一塊鐵片在電磁鐵前不斷振動並發出一種微弱聲音,這種聲音居然能通過導線傳向遠處。這個發現使貝爾十分激動。
他大膽聯想:如果聲波的振動能夠被轉換成波動的電流,那麼該電流就能在電路的另一端重新轉換為與原聲相同的聲波,這樣,聲音不就可以以光的速度載於電線,傳給遠處的任何一方了嗎?
貝爾的設想得到了當時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亨利的贊許,他鼓勵貝爾說:「你有一個偉大發明的設想,干吧!」就這樣,貝爾改變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一邊學習電學知識,一邊開始設計、製作電話。
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特遜,重新調整了每一個振動器,又在各自的屋裡製作了送話器和受話器,並把導線連接在上面,開始用電傳話的試驗。可是盡管他們聲嘶力竭地叫喊,機器只能發出極其微弱的聲音,根本無法聽清。
是設計不對?還是製作有誤?也許用電傳遞本身是不可能的?正當貝爾為實驗的失敗而苦思冥想的時候,窗外傳來的吉他聲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凝神地聽著,突然,他想到了是因為送話器和受話器的靈敏度太低,所以聲音微弱,難以辨清。
貝爾想,如果像吉他那樣,利用音箱產生共鳴,就一定能聽得見聲音。兩位發明家十分興奮,連夜動手用床板製作音箱。接著,他們一刻不停地改裝了實驗裝置,又認真檢查了一遍,然後各自回到自己屋子開始實驗。
這時,貝爾一不小心把桌上的酸性溶液碰翻了,溶液灑在西裝上面。因為他已無錢購買新衣,感到很懊喪,便大叫起來:「華特遜!請到這里來,我需要你!」想不到這句普通的求助的話,竟成了世界上第一次用電傳送的人類的話音。
(9)閱讀理解電話的發明擴展閱讀
電話的歷史故事
1793年,法國 查佩兄弟倆在巴黎和里爾之間架設了一條230千米長的接力方式傳送信息的托架式線路。這是一種由16個信號塔組成的通信系統。信號機由信號員在下邊通過繩子和滑輪,操縱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相關的信息。
當時,法國和奧地利正在作戰,信號系統只用一個小時就把從奧軍手中奪取埃斯河畔孔代的勝利消息傳到巴黎。以後,比利時、荷蘭、義大利、德國及俄國等也先後建立了這樣的通信系統。據說查佩兩兄弟之一是第一個使用「電報」這個詞的人。
歐洲對於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始於17世紀。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羅伯特·胡克首先提出了遠距離傳送話音的建議。而在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並且把這種通信方式稱為—Telephone,一直延用至今。
1832年,美國醫生傑克遜在大西洋中航行的一艘郵船上,給旅客們講電磁鐵原理,旅客中41歲的美國畫家莫爾斯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當時法國的信號機體系只能憑視力所及傳訊數英里,莫爾斯夢想著用電流傳輸電磁信號,瞬息之間把消息傳送到數千英里之外。從此以後,莫爾斯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莫爾斯從在電線中流動的電流在電線突然截止時會迸出火花這一事實得到啟發:如果將電流截止片刻發出火花作為一種信號,電流接通而沒有火花作為另一種信號,電流接通時間加長又作為一種信號,這三種信號組合起來,就可以代表全部的字母和數字,文字就可以通過電流在電線中傳到遠處了。
1837年,莫爾斯終於設計出了著名的莫爾斯電碼,它是利用「點」、「劃」和「間隔」的不同組合來表示字母、數字、標點和符號。1844年5月24日,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里,莫爾斯親手操縱著電報機,隨著一連串的「點」、「劃」信號的發出,遠在64公里外的巴爾的摩城收到由「嘀」、「嗒」聲組成的世界上第一份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