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思想與行動才能創造價值
只有思考和行動兩者巧妙而完美的結合,才把你送進成功的殿堂。用思考來決定前內進的方向,用行容動來完成要達成的目標;用思考來尋找解決困難的方法,用行動來把各種困難化解……當你能夠把這兩者運用得十分自如的時候,你才可能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事半功倍,心想事成。 同時,藉助本書,將我以往的思考和行動告訴大家,和讀者諸君共同分享,共同體驗,共同探討。行動意味著實踐,無論你想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物;無論你擁有一個多麼完美的策劃,多麼天才的構想,多麼具有商業的價值的項目,你都要踏踏實實,從現在人幫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只有不斷地前行,才能到達最終的彼岸。
❷ 論述道家思想對現實生活的意義和價值
1、道家哲學影響到整個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在中國歷史上,道家哲學有時被一些非官方儒學的重要人物改造與繼承,道家哲學還深深地影響到中國的道教與佛教兩大宗教哲學思想的發展。
2、黃老學的無為而治是道、法、儒、墨、名、陰陽諸家思想的融合,是無為與有為的結合,是經世致用之學,在政治上具有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老莊的消極無為的思想。
3、一般認為道家思想的特徵之一,是通過各種修煉而達到永恆不死的至高完美境界,「因而開創了中醫養生學」 ;又從煉丹實踐中發明了火葯,中國四大發明都與道教有關。
(2)思想創造價值17k擴展閱讀
道家是中國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
佛教傳我國後,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莊子的啟發。道家先秦各學派中,雖然沒有儒家和墨家這么多的門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道家思想以其獨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上呈現出永恆的價值與生命力。
❸ 我們的社會人格,是其他人思想的創造物怎麼理解
我們的社會人格是被別人評價成,是別人的看法,或許並非我們本身
❹ 創造價值自我評價
價值觀念的無目的性或者說價值觀念的紊亂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個體人格以至社會人格的扭曲與變異。一個建立於價值崩潰之中的價值觀給人所帶來的是不健全的對於某種自我決定的追求,這種追求並不是所謂自我本質的實現,也不是所謂的「自由選擇」,而是一種出於無意識的被動的瘋狂。沒有人願意選擇瘋狂,瘋狂都是在被壓制下尋求某種突破的形式表現,瘋狂的產生來自於這種突破的無法實現;壓製作為社會積累的產物是一種無形的強力,這種強力限制了人的所有行動,並且它也是人行動力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人不能從外部而只能從內部實現對壓制的突破,這就意味著人對自身的改變,即通過改變自身的價值取向和精神狀態來作為對壓制的各種適應;這種實現由於人在整個過程中的被動性只能通過人的主觀反應來完成,而這里正好就是一個矛盾,即要求在主觀中實現的東西只能由主觀對這種未實現的東西的反應來完成,於是內部的實現是不可能的,但是實現作為一種純要求(見第二段)是必須確立起來的,因此惟一的方式就是通過人精神的分裂,在頭腦里設定一個能以適應外部刺激的最輕易、最快速的自我認可,把它交付予瘋狂來完成。可以看出,思想的捷徑並不意味著聰慧和理智,它更多時候是一種處於被動狀態的無能為力,並因此不得不通過最簡單的方式從內部讓自己臣服於那種狀態,強迫自己認為這種方式是最適合自己的、最好的方式,並力所能及地讓這種強迫變得自然最後合情合理,似乎這是完全正確的選擇。 人的以精神分裂的方式來實現對外在壓制的突破,可以有無數種表現樣式,隨具體的個人精神條件和社會環境的不同而不同,這種夢囈般的自我認可建立在個人目的性的喪失上,它是一個社會價值崩潰的衍生物,也是這個社會價值崩潰的催化劑,它在存在與其說是解脫,不如說是悲哀。 當一個人的價值建構必須以精神分裂為條件時,或者說,當精神分裂成為一個人價值觀念的立足點時,這表示人在對「無價值的價值」的追求中已經逐漸實現了對瘋狂的追求。
❺ 在你的思想中,時間觀念和價值觀念哪個更重要
在我的思想中,時間觀念更重要。我認為只要自己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抓住自己的時間,合理利用它們,那麼就能夠為自己創造價值。
不同的人對於價值觀念有不同的定義,但共性是大家都會關心自我價值的實現。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價值與作用,是使每個人的幸福感得到提升的保障。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創造價值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創造價值依舊需要一個良好的基石。
❻ 智者言:「思想創造信念」、「信念務實行動」、「行動創造價值」、「價值改變人生」你對這幾句話的理解是
重要性 思想>信念>行動 但是三者均對實現人生價值其重要作用
❼ 儒家思想的思想價值
儒學現代意義的兩個重要原因:
有兩個重要的原因:第一,我們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的民族復興的前夜,此時此刻,必須回顧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
第二,新的世紀,我們的國家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費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覺」的問題。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也必須有個對自身「文化」上的自覺。什麼是「文化自覺」?費孝通先生說:「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們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古』,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來研究我們民族文化的歷史和它發展的前景,就必須適應當代世界文化發展的新形勢,即「新的軸心時代」到來的文化發展的新形勢。適應我們國家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必須有一個文化自覺的要求。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會影響在於它為封建統治階級創造了整套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理論思想體系,並讓中國的統治階級成功的應用於中國的社會國家治理實踐獲得了封建社會統治中國二千多年的光輝人類發展社會史,這在全世界范圍內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是空前絕後的。也是中華民族以前、現在和將來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於其治國理論學說,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會的思想外殼,儒家思想精髓在於它的社會倫理思想,正是封建社會倫理觀從國家統治階級的高度期望出發將人們生活現實中的行為規范用通俗的語言--道德意識規范起來,讓農民成為社會道德思想的奴隸,而這種封建倫理觀作為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建築社會意識中的最廣泛影響治理社會群眾基礎的核心,從而完成對國家社會雙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這種倫理思想上升到中華民族精神意志被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代表----毛澤東和鄧小平掌握及創造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應用到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獲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功。
當前蘇聯的解體給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震驚,當世界范圍內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面臨危機和矛盾讓世人困惑迷茫時,智慧的中國馬克思主義代表---胡錦濤已經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及全世界社會發展在理論上指明了理論創新的方向---和諧社會主義理論----科學社會主義倫理觀的創建和社會實踐在構鍵和諧社會方面的意義和作用。科學社會主義倫理觀是儒家思想精髓的發展是適合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意識。它是東西方人類最進步思想意識的結晶。它的誕生和實踐應用不僅僅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健康快速發展保證,也不僅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上的革命,更是全世界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指引。因為它是馬克思主義意識能動性---社會意識能動性在社會實踐上的成功應用。 現存的儒家思想(不同於孔子的思想)作為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將階級視為人類社會的基礎,鼓吹封建道德觀,強調通過個人的自我約束,而忽略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學者認為儒家思想是亞洲國家難於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
對待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態度問題,近代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思想傾向:一是國粹派,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對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國落後的一切根源歸之於文化傳統,主張完全拋棄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全盤西化。
。
❽ 論語 思想價值
《論語》的思想價值和現實意義 兩千五百多年來,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使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同時這種思想滲透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當中,塑造了中國人的性格,形成了寶貴的思想文化傳統,對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教育理念、審美情趣等等,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作為記載孔子思想和言行最為權威的一部著作,也成為儒家學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孔子的思想影響了中國的禮樂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眾多方面,其儒家思想致廣大而精微,既有崇高的價值理想,又有切實的百姓日用,是中國古代思維的精華結晶。 孔子思想以「治平為本,以仁為核心,以和為貴」,他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禮樂文化的重要依據,價值觀念的是非標准,倫理道德的規范所依,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重要特色。孔子提倡的「仁」,其中一個重要的內涵就是要注重個人道德修養,尤其注重嚴於律己。人要通過「修己」成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有利於社會發展的人的思想在當今社會更是有現實意義,值得我們深入學習、推敲、反省和改正,以提高我們自身道德修養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論語》中有眾多關於修身和處理人際關系的篇章,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這段話是孔子給來上課的弟子進入教授知識前說的一句開場白。這段話他給他的弟子們講過很多次。而這一點也正是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這既符合一個教學程式的確定,也符合把他放在第一章的原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把這句話可翻譯為: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學而時習之」的目的就是學而優則士,學而優則士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孔子的這句開場白就是告訴弟子們:理論聯系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的,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 《論語》中孔子思想從對個人修身(道德、文化等方面)的重視,進而達到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然而然的引向了社會的這一高度。孔子的這些思想反映了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因而它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其內容。只要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才會有利於構建一種和衷共濟、和氣生財、和平共處等深刻的處事哲學、人生理念和社會交往原則。創建團結、友愛的氛圍,人與人之間誠懇以待、互相關心理解、與人為善、推己及人。《論語》中《學而》、《公冶長》、《衛靈公》、《子路》、《里仁》、《顏淵》等篇中的有關孔子思想中處理人際關系、如何加強自身修養等經典語錄值得我們記取,並運用於我們日常生活與人際交往之中。將其中的有利成分融入我們身上,從而更為完美的處理人際關系,加強自身修養。 孔子思想歷經幾千年而經久不衰,在科技、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孔子思想是否已失掉了其真正價值?我認為《論語》作為儒學之經典,在當今並沒有失去它原有的價值。無論是在個人道德、學識修養上都具有深刻的指導作用,還是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繫上,乃至於對於整個世界的和諧發展問題上都具有深刻意義。 在當今社會,我們面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特別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我黨今後一段時間內建設的主要目標。但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由於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體制構成的差異,導致了各種社會差距的擴大,社會矛盾的加劇。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經濟的發展,還要注重社會的穩定,更重要的是協調社會關系,讓窮人同富人的生活同樣美好,因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個人離不開社會,應當尊重個性,鼓勵個人追求與創造,但同時又必須融入集體,把個人的目標與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論語》中提到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是儒家所追求的一個理想境界。在這里,「仁者」就是要求大家和衷共濟,在這個社會大家庭中互相幫助,履行這種「和衷共濟」的社會公德,進而使人與人之間關系更融洽、社會更和諧,這才真正體現的「仁」。 《論語》中又講到「見利思義」,「君子憂道不憂貧」----即看見有利的就考慮是否合乎道義;君子只憂慮得不到道義,不憂慮貧困。還講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說:財富和地位是每個人所想得到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也不接受,貧困與無地位是每個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辦法,得到了也擺脫不掉。這些話表明了儒家所倡導的見義後利、義利統一的思想。這對構建誠實、守信、建設良好的商業信用環境有很現實的意義。因此,經濟關系體現在人際交往之中,只有踐行儒家之道,一團和氣、誠實信用,使儒商大放異彩,這種社會信用經濟得以構建起來,我國的經濟才會更加迅速的發展起來,構建和諧社會的這一目標才能有了物質上的保障。 從這些方面來說孔子思想又為我國的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得以實現提供了唯一的寶貴價值系統,即小康社會、和諧社會、誠信社會等,這就更體現了《論語》中孔子思想在當今的生命力。 孔子思想與儒學的現代價值是由其歷史價值來決定的。在孔子逝世後的二千多年裡,孔子思想如此強烈地影響後世所學,充分證明了孔子思想的歷史性價值。孔子系統論述了人的價值觀、道德倫理觀。孔子和儒學特別重視做人,認為崇高理想是從學習中獲得並建立起來的。因此提出了教育為本的觀念,認為如果要使社會朝著完善的方向發展,必須要重視提高人的情感素質和理性能力。在文化上講究包容性,提出「和而不同」的主張,也成為世人處事的行為准則。孔子的這些優秀思想不會因歷史的變遷而失去其應有的價值,而且其優秀思想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之中。 因此我們應深入挖掘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將古代文化精華加以利用,創造出今天的更高價值,其中孔子思想和文化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孔子思想和儒學正是由於其自身的跨越古今的價性,更應該被我們深入研究,使儒學為我們當今社會所學習利用。 我們可以自豪的說:孔子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❾ 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發展有何價值
政治和諧的基石:為政以德
孔子認為,「德」在治理政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因此,執政者應施行德治,用道德來教化民眾,這樣才能得到民眾的支持,才能鞏固自己的政權。「為政以德」的治國理念落實在「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的實踐層面上,這就要求執政者在政權建設時重點要做好五件事:嚴肅認真地對待工作、誠信無欺、節約費用、愛護官吏、在農閑時役使百姓。執政者把這些事做好了,實際上就實現了政治和諧,社會也得到全面發展。
「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和諧思想的基石,那麼「德」的基本內涵是什麼,執政者怎樣做才算達到「德」?在孔子看來,作為政權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就要像泰伯一樣「三以天下讓」,「可謂至德也已矣」,(《論語泰伯》)也就是說「德」的核心是「讓」,泰伯為了父親的遺願讓天下給三弟季歷,在孔子看來,是最高的德性。在春秋時代,周王室衰微,禮樂崩壞,各地諸侯為了奪取權勢到處殺戮,使民眾流連失所,整個社會出現「白骨露千里」的慘狀,面臨慘淡的社會,孔子多麼希望執政者少一份慾望、多一份責任,像泰伯一樣,讓出自己的權力,那麼社會就沒有了血腥的局面,民眾則可以生活在其樂融融的社會中。與為權勢而爭斗相比,泰伯的讓難道不是「可謂至德」嗎?另一方面,執政者也應關注民風,合理引導。整個社會真正的和諧必定是老百姓所構建的群體平衡,厚德的民風也是社會和諧的反映。而底層民眾的和諧主要靠執政者合理的引導,他們既能「眾星共之」,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也能揭竿而起,推翻政權,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怎樣培育厚德的民風?孔子認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老百姓不可能像士大夫那樣為了國家政權而煞費心血,英明的執政者應是引導他們謹慎地對待父母的死亡,追念遠代的祖先,通過這樣的形式讓老百姓形成對祖先的孝,進而實現對國家的忠,這樣國家就會安定,社會就會得到和諧發展。
孔子倡導以德治國並不反對以法治國,他也認識到法令的重要性:「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且無恥。」(《論語為政》)有一次,季康子曾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回答道:「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論語顏淵》)執政者應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根本措施,而不應片面強調殺戮,只有這樣,政權才能贏得老百姓的支持,否則,必然會引起老百姓的反對。和諧社會的最終目的是建立一種以道德自律為主的社會機制,因為道德是法律文明的內在、深層的精髓與內核,是法律文明的價值追求和終極關懷的最終目標,是法律的最高原則。法律和道德是作為主體人參與社會活動要受到的兩種控制力量,如果社會絕大多數成員都與法律相抵觸,拒絕遵守法律,法律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從根本上說,法律的社會認同離不開道德教化,只有藉助道德教化的力量,使法律條文轉化為道德的善惡判斷標准,才能對社會成員產生實效,正所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且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政治和諧的內容:行之以仁
現代國家實行公共管理的關鍵是在於建構起人與人之間能夠產生「仁」的責任,社會的文化意識形態作為社會價值導向應該對人性起重要的引導作用,使社會成為一個由真正善良的人來治理的政治共同體。孔子「仁」的思想將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建立在關注人、保障人、凝聚人與引導人的目標之上,以人的自身和諧為出發點,正確處理個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利益關系,實現人際和諧,為尋求和諧社會的建構尋找一條現實的途徑。因而,作為一種內化於人的行為之中的「仁」比外在的法律、權力等制度對人的行為具有更加現實的約束力和規范力,只有這樣社會的整合與和諧也才將會更加有效。
政治和諧的途徑:約之以禮
約之以禮是實現政治和諧的途徑,對執政者來講必須以禮待人,「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君主對臣下以禮相待,臣下就會忠於君主,君臣之間和睦相處,整個國家政權管理層一定會出現和諧的局面,政權的和諧必定實現社會的和諧;如果執政者「為禮不敬」(《論語八佾》),那麼政權就得不到和諧,國家也會很快瓦解。另一方面,好的執政者絕不應該用武力去強迫人們接受他的管理,而應該以禮為武器,去征服民心,讓人們心悅誠服地追隨自己:「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論語子路》),「上好禮,則居易使也」(《論語憲問》),如果這樣「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論語子路》)。孔子所提倡的不是僵化的「禮」,而是人們內心真情的流露: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誘導人們向自然攝取更多的資源,以滿足社會的需求,隨之而來的人與自然的矛盾就凸現出來,與此同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變得緊張,人們內心的躁慮也不斷增加。這些問題的解決,僅靠個人是無法完全解決的,必須靠政府加以引導,也就是說是政府在推進技術革新、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要下大力氣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問題,這不僅是政府的社會責任,而且也是執政能力的體現。孔子一生倡導的為政以德、行之以仁、約之以禮的思想,最終目的是為實現自己構建的大同社會。這個理想的社會關鍵靠政權來推進,沒有穩定和諧的政權,怎能實現和諧的社會?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目標是使「社會更加和諧」,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這表明我們黨高度重視國家的政權建設,因為政權建設不僅影響黨的執政能力,而且直接影響和諧社會的實現。我們要建立和諧社會,不僅要遵循社會法則,更重要的是回歸傳統文化,重新整理傳統思想中的精髓,以企先哲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能夠再次綻放出嶄新的花蕾希望採納為答案 謝謝
❿ 什麼是思想價值觀
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屬於理性認識。一般也稱「觀念」。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一切根據和符合於客觀事實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則是錯誤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