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密胺餐具大概可以使用多久
一般是壽命是兩到三年,具體跟的使用方法有關,使用次數多壽命肯定少,還有就是不能進入微波爐和高溫消毒櫃,因為只耐120度的高溫,然後清洗時不能用鋼絲球之類的物體,會刮傷。最好用毛巾這樣的布類。
性能方面:用得好的話一直用都沒問題,密胺的化學成分本身就非常穩定。
2. 三聚氰胺 地溝油 瘦肉精這些東西是誰誰發明的
客觀講,這些東西本不該用於食品的。瘦肉精原本是美國最早使用的獸葯,美國現在還在內用,而且近幾天容還在讓台灣放寬限制,我國是禁止使用的,是不法分子拿化工廠掩護,非法生產、使用的。三聚氰胺本是化工原料,用於許多非食品領域時具有許多良好性能,如阻燃、耐酸、耐老化、可加工性能等,非法使用造成後患。地溝油作回收品,也只能用於工業,如加工成非使用物質使用,製造肥皂等。推論確實有一些偽專家為金錢喪失良心、道德,引導別人做非法營生。不奇怪,違法、犯法的人總會有的,嚴打!打死!打他傾家盪產!
3. 三聚氰胺是哪國發明的
三聚氰胺(Melamine)(化學式:C3H6N6),俗稱密胺、蛋白精,IUPAC命名為「1,3,5-三嗪-2,4,6-三氨基」,是一種三嗪類回含氮雜環有機化答合物,被用作化工原料。它是白色單斜晶體,幾乎無味,微溶於水(3.1g/L常溫),可溶於甲醇、甲醛、乙酸、熱乙二醇、甘油、吡啶等,不溶於丙酮、醚類、對身體有害,不可用於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然而,近日青海、甘肅、吉林等省再現三聚氰胺超標奶粉,超標500餘倍。很可能是對尚未完全銷毀的「三鹿問題奶粉」進行加工、銷售。
4. 三聚氰胺傢具面板起源於哪個國家
刨花板的發展始於19世紀後期。
1887年德國用鋸屑加血膠製成板材,是為刨花板之始。
1889年德國用木工刨花製成刨花板獲得第一個專利。20世紀初合成樹脂膠粘劑的出現,為刨花板工業生產准備了條件。
1935年法國用廢單板製成長條刨花,在鋪裝成型中使各層刨花垂直相交排列組成板坯,是刨花板中定向技術的先導1937年瑞士提出三層刨花結構的製造工藝。
1941年在德國建立了第一個裝備齊全的刨花板工廠,就使刨花板工業完成了它的技術准備階段。
40年代末,隨著英國和德國分別研究出刨花板連續生產的巴德列夫法和奧卡爾法,並製成相應的成套連續式生產設備,刨花板生產遂進入工業體系。
人造板 - 中國膠合板工業
始於 20世紀 20年代初。刨花板在1949年前僅有水泥木絲板,1952年開始生產蛋白膠刨花板,1956年才出現樹脂膠刨花板1958年開始試制纖維板,60年代初在北京、上海建立濕法纖維板廠,70年代初建成干法和軟質纖維板生產線,1980年開始生產中密度纖維板。現在全部人造板生產能力已超過8000萬立方米。
技術是人造板生產工藝的基礎。
它的發明,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世紀初,羅馬人已熟知單板製造技術與膠合板製造原理。
1812年法國人發明了單板鋸切機;
1834年,法國又頒布了刨切機專利。
1844年以後,經過改進的旋切機在工業生產中正式使用。此後旋切機不斷改進,促進了膠合板工業的發展,19世紀中葉,德國首先建立了膠合板廠。
5. 三聚氰胺身世調查
三聚氰胺是一種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是由3個氰胺按照拆除C,N三鍵聚合成環而得,氰胺是NH2CN在1834年由李比希最先合成。尿素是CO(NH2)2,氨基酸通式是NH2-CHR-COOH,按照羧基脫掉-OH,氨基脫掉-H形成二肽,進而形成多肽以氫鍵作為支柱形成螺旋結構,然後空間組合形成蛋白質。 牛奶中加三聚氰胺是奶販子張玉軍發明的,張玉軍系河北省曲周縣人,2007年7月前一直在當地從事養殖業。在養牛過程中,他經過多次試驗,「發明」將三聚氰胺和麥芽糊精按一定比例配製「蛋白粉」的方法,據稱「能夠提高牛奶中的蛋白質含量,而且不易揮發,不易被檢查出來」。 張玉軍最初在本村自己的養牛場小批量配製。2007年11月,他前往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黨家莊,化名「張海濤」,以生產塗料粘合劑為名批量生產。他通過互聯網聯系訂貨,並從河南省濮陽市等地購進三聚氰胺,從濟南市購進麥芽糊精,用於所謂的「蛋白粉」生產。 從2007年9月到今年8月,張玉軍在其地下窩點總共生產「蛋白粉」600多噸,非法獲利50多萬元。 三聚氰胺也算是蛋白質,但它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分解之後的尿素!尿素不是實體蛋白質,是空洞的蛋白質就好比是一個用水煮熟的雞蛋的外殼,沒有什麼很高的營養價值。所以說,嬰幼兒喝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就是喝尿,腎臟功能主要是負責排尿的,喝太多的三聚氰胺奶粉,尿自然也就排不出了,故而好多寶寶都患上「腎結石」了! 奶販子張玉軍已經在2009年1月22日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的三鹿系列刑案中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處死刑。
6. 筷子是什麼時候第一次出現,是誰發明的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里頭的菜。
民間關於筷子的發明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愛。
因筷子的誕生史無記載,只能根據一些專家的種種推論和旁證來追溯占箸的產生,但大眾認為筷子的如此出現是歷史推衍的必然結果。
(6)密胺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筷子的發源地: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歷史,是世界上以筷進食的地區。筷子看起來只是非常簡單的兩根小細棒,但它有挑、撥、夾、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價廉物美。筷子也是當今世界上一種獨特的餐具。筷子是亞洲的人類緩慢演化過程中的產物,並不是由某個人所發明。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雙筷子兩個小菜碟又是一碟臘豬頭肉。」沈從文《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邊街又有小飯鋪門前有個大竹筒插滿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筷子是漢民族發明的進食工具,據考古資料證明,在遠古時代,中國先民已懂得用樹枝和竹枝夾取食物。
7. 牛奶加三聚氰胺是誰發明的
我覺的應該是商家發明的再告訴奶農的.奶農應該不會知道添加三聚氰胺會增加蛋白質含量.
8. 密胺筷子多長時間換一次
密胺筷就是用密胺樹脂做成的筷子,在發現缺損的時候可以考慮換筷子。密胺筷又分A1料和A5料,其中A5料的是好筷子,A1料就差了。
密胺就是密胺樹脂,化學名稱三聚氰胺,英文名稱melamine,中文譯名美耐皿。是一種塑料,但屬於塑料中的熱固性塑料。具有無毒無味,耐磕碰、耐腐蝕、耐高溫(+120度)、耐低溫等優點。 結構緊密,有較強的硬度,不易摔破,有很強的耐用性 ,該塑料的一大特點就是容易著色,且顏色非常漂亮。綜合性能比較好。
密胺餐具的好處:
用密胺材料做成塑料餐具(又稱仿瓷餐具),就具有輕巧、美觀、能耐低溫(可以直接放入冰箱)、耐煮(可以沸水蒸、煮)、耐污染、不易跌碎等性能。
由於密胺塑料分子結構的特殊性,密胺餐具不可以在微波爐中使用。
密胺經過處理後製作成的餐具是安全的,沒有問題。
註:密胺就是三聚氰胺,但不要怕,只要不吃,沒高溫,就不會有事。
9. 密胺仿瓷誰發明的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