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照相機的發展史
照相機的發展史:
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
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萊卡的前身)、祿來、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
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1960年,賓得推出的PENTAX SP相機問世,開創了照相機TTL自動測光技術。
1971年,賓得公司的SMC鍍膜技術申請了專利,並應用SMC技術開發生產出了SMC鏡頭,使得鏡頭在色彩還原和亮度以及消除眩光和鬼影兩方面都得到極大改善,從而顯著提高了鏡頭品質.
1969年,CCD晶元作為相機感光材料在美國的阿波羅登月飛船上搭載的照相機中得到應用,為照相感光材料電子化,打下技術基礎。
1981年,索尼公司經過多年研究,生產出了世界第一款採用CCD電子感測器做感光材料的攝像機,為電子感測器替代膠片打下基礎。
緊跟其後,松下、Copal、富士、以及美國、歐洲的一些電子晶元製造商都投入了CCD晶元的技術研發,為數碼相機的發展打下技術基礎。1987年,採用CMOS晶元做感光材料的相機在卡西歐公司誕生。
照相機的優缺點:
一、優點
1、拍照之後可以立即看到圖片,從而提供了對不滿意的作品立刻重拍的可能性,減少了遺憾的發生。
2、只需為那些想沖洗的照片付費,其它不需要的照片可以刪除。
3、色彩還原和色彩范圍不再依賴膠卷的質量。
4、感光度也不再因膠卷而固定,光電轉換晶元能提供多種感光度選擇。
5、產品結構相對簡單,外觀更為精緻,產品越來越變的便於攜帶。
6、數碼相機操作簡單、明了,容易上手。
二、缺點
1、由於通過成像元件和影像處理晶元的轉換,成像質量相比光學相機缺乏層次感。
2、由於各個廠家的影像處理晶元技術的不同,成像照片表現的顏色與實際物體有不同的區別。
3、由於中國缺乏核心技術,後期使用維修成本較高。
2. 攝像機什麼時候發明的
1874年,法國的朱爾·讓桑發明了一種攝影機。
他將感光膠片卷繞在帶齒的供片盤上
,在一個鍾擺機構的控制下,供片盤在圓形供片盒內做間歇供片運動,同時鍾擺機構帶動快門旋轉,每當膠片停下時,快門開啟曝光。讓桑將這種相機與一架望遠鏡相接,能以每秒一張的速度拍下行星運動的一組照片。讓桑將其命名為攝影槍,這就是現代電影攝影機+Y6R
的始祖。`
1882年,法國的朱爾·馬雷發明了一種攝影機,用它可以拍攝飛鳥的連貫動作,由此誕生了攝影技術。這種攝影裝置形狀像槍,在扳機處固定了一個像大彈倉一樣的圓盒,前面裝上口徑很大的槍管,圓盒內裝有表面塗有溴化銀乳劑的玻璃感光碟。拍攝時,感光碟作間歇圓周運動,遮光器與感光碟同軸,且不停地轉動,遮斷和透過鏡頭攝入光束。整個機器由一根發條驅動。可以用1/100秒的曝光速度以每秒12張的頻率攝影。馬雷於1888年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攝影機,他用繞在軸上的感光紙帶代替了固定感光碟,當感光紙帶通過鏡頭的聚焦處時,兩個抓色機構固定住感光紙帶使其曝光。後來,馬雷又用感光膠片代替了感光紙帶。馬雷的攝影機不斷改進,最終可以在9厘米寬的膠片上以每秒60張的頻率拍攝。
1889年,美國的愛迪生發明了一種攝影機。這種攝影機用一個尖形齒牙輪來帶動19毫M米寬的未打孔膠帶,在棘輪的控制下,帶動膠帶間歇式移動,同時打孔。這種攝影機由電機驅動,遮光器軸與一台留聲機連動,攝影機運轉時留聲機便將聲音記錄下來。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一種活動攝影機。攝影機中有一個十字輪機構控制膠片做間歇運動,另有一個齒輪帶動膠片向前移動。攝影機使用帶片孔的35毫米膠片
日本JVC是世界上第一台攝像機的發明者,故稱JVC為攝像機之父
蘇格蘭人貝爾德,1925年,經過精心設計,利用舊無線電器材、舊糖盒、自行車燈透鏡、舊電線等廢舊材料,製造出了世界是最原始的電視攝影機和接收機。1926年1月27日,貝爾德在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向40位科學家表演了他的發明。他在一間屋內放電視,科學家們在另一間屋觀看,熒光屏上出現了一個在抽煙和說話的人的畫面。這一次表演,後來被國際公認為電視第一次公開播放的日子。
1929年美國科學家伊夫斯在紐約和華盛頓之間播送50行的彩色電視圖像,發明了彩色電視機。1933年茲沃里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播出了一場頗具規模的歌舞節目,並首次開辦每天2小時的電視廣播。對當年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更是年輕的電視事業的一次大亮相。當時共使用了4台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電子攝像機。這台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公斤,長2.2米,被人們戲稱為電視大炮。
3. 電影攝影機的歷史
1874年,法國的朱爾·讓桑發明了一種攝影機。他將感光膠片卷繞在帶齒的供片盤上,在一個鍾擺機構的控制下,供片盤在圓形供片盒內做間歇供片運動,同時鍾擺機構帶動快門旋轉,每當膠片停下時,快門開啟曝光。讓桑將這種相機與一架望遠鏡相接,能以每秒一張的速度拍下行星運動的一組照片。讓桑將其命名為攝影槍,這就是現代電影攝影機的始祖。
1882年,法國的朱爾·馬雷發明了一種攝影機,用它可以拍攝飛鳥的連貫動作,由此誕生了攝影技術。這種攝影裝置形狀像槍,在扳機處固定了一個像大彈倉一樣的圓盒,前面裝上口徑很大的槍管,圓盒內裝有表面塗有溴化銀乳劑的玻璃感光碟。拍攝時,感光碟作間歇圓周運動,遮光器與感光碟同軸,且不停地轉動,遮斷和透過鏡頭攝入光束。整個機器由一根發條驅動。可以用1/100秒的曝光速度以每秒12張的頻率攝影。馬雷於1888年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攝影機,他用繞在軸上的感光紙帶代替了固定感光碟,當感光紙帶通過鏡頭的聚焦處時,兩個抓色機構固定住感光紙帶使其曝光。後來,馬雷又用感光膠片代替了感光紙帶。馬雷的攝影機不斷改進,最終可以在9厘米寬的膠片上以每秒60張的頻率拍攝。
1889年,美國的愛迪生發明了一種攝影機。這種攝影機用一個尖形齒牙輪來帶動19毫米寬的未打孔膠帶,在棘輪的控制下,帶動膠帶間歇式移動,同時打孔。這種攝影機由電機驅動,遮光器軸與一台留聲機連動,攝影機運轉時留聲機便將聲音記錄下來。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一種活動攝影機。攝影機中有一個十字輪機構控制膠片做間歇運動,另有一個齒輪帶動膠片向前移動。攝影機使用帶片孔的35毫米膠片。1891年,愛迪生獲得了這種活動攝影機的專利。
馬雷製造的人類第一架電影攝影機
愛迪生的活動電影觀賞機,內部可裝16米長的膠片,每次供一人觀賞
1879年,麥布里奇設計出這種活動放映機,用它可以放映活動的畫面
愛迪生發明的第一台電影放影機,膠片卷在圓筒上,要從目鏡觀看
4. 錄像機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1951年11月,美國克羅斯公司在馬林的帶領下,研製出第一台實用的磁帶錄像機。它是依據磁帶錄音的原理製作的,磁帶以每秒254毫米的速度通過多磁跡磁頭。這台錄像機性能很差,但仍然被譽為一項出色的技術成就。
同聲音信號相比,圖像信號的帶寬非常寬,因而在磁帶上記錄圖像信號便出現了困難。馬林在1951年製造的錄像機,其最大分解力僅為1/135的圖像高度。後來,英國廣播公司、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美國無線電公司對這種錄像機加以改進。美國無線電公司於1953年11月展出了彩色電視錄像機,它採用寬1.27厘米磁帶,每秒鍾的帶速可達900厘米。這種錄像機被稱為縱向掃描磁帶錄相機。錄像機的磁帶通過磁頭的速率太高,美國安派克斯公司的工程師們想到,不增大磁帶在錄像機內的運轉速率,也能增加磁帶與磁頭之間的接觸速率。1956年4月,該公司展示了他們的新型錄像機。它裝有4個錄像磁頭,每秒鍾僅使用38厘米磁帶,而磁帶與磁頭的接觸速度達到每秒3962厘米。他們讓磁頭旋轉,沿橫向越過磁帶的寬度。
早在1953年,日本的東芝公司就開始研製一種旋轉磁頭的錄像機。這種錄像機稱為螺旋掃描磁帶錄像機,磁帶以螺旋線形狀圍繞磁鼓,磁鼓上裝有水平旋轉的磁頭。日本的東芝公司在1960年開始供應螺旋掃描磁帶錄像機,採用寬度為5.04厘米的磁帶。磁帶輸送速率為每秒38厘米。螺旋掃描磁帶錄像機尺寸小,耗用磁帶少,而且能達到廣播質量要求。隨著錄像機的不斷改進,磁帶帶寬由5.04厘米改為1.27厘米,磁帶速率也從每秒38厘米降為每秒25.4厘米。後來,日本索尼公司開始生產家用錄像機系列,採用1.27厘米寬的磁帶,磁帶速率為每秒19厘米,價格僅為廣播用錄像機的幾分之一。以後,磁帶錄像機逐漸走入人們的家庭生活。
5. 攝像技術何時發明最早的錄像資料是什麼
《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網路有詳細內容,搬運一下。
《朗德海花園場景》(內Roundhay Garden Scene),是由路易斯·容李·普林斯(Louis Le Prince)執導,阿道夫·李·普林斯(Adolphe Le Prince)、莎拉·惠特利(Sarah Whitley)、約瑟夫·惠特利(Joseph Whitley)、哈里特·哈特利【Harriet Hartley,註:一說是安妮·哈特利(Annie Hartley),未確認】主演的黑白無聲紀錄短片。該片拍攝於1888年,是IMDb認證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部電影。該片記錄了一群人在花園里做著一些滑稽的動作。
6. 攝像機的歷史誰知道啊
VCR的全名是"Video Cassette Recorder",中文稱為卡帶式影像錄像機,原來VCR就是錄像機!據統計,VHS 制式錄像機軟體量則多達100億種,其普及程度可以這樣形容:哪裡有電視機,哪裡便會有VHS制式錄像機,所以錄像機的發展以及未來展望均對現代人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要知道,目前新出的錄像機的畫質已經相當優異了,如果您使用的是比較高級的錄像機,其畫質更是直逼目前正熱門的DVD以及影碟機,而錄像機也包含了將近十種的規格及形式,以下讓我們就錄像機或者攝錄機的過去及未來作一個簡介。雖然以下談得較多的同樣是採用1/2英寸磁帶的錄像機,但它們卻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幾種格式,如 VHS、Betamax、Betacam、MⅡ等。有的格式在錄像機發展的歷史上曾起過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已被淘汰。而在回顧之前首先闡明一下VCR與VTR之間的區別。基本上,VTR(Video Tape Recorder)和VCR(Video Cassette Recorder)同樣是代表著錄像機,讓我們仔細來看一看"Tape"和"Cassette"有什麼分別。不知道讀者還有沒有印象,很多年前的錄音帶曾有卡式與匣式的分別,卡式錄音帶是利用兩個滾動條將一定長度的錄音帶先固定在兩個滾動條之上,再利用任一個轉軸旋轉以達到順序播放的目的,只要某一轉軸的帶子用完,除非磁頭及馬達設計為自動換面的方式,您必須將卡帶轉換另一面或是倒帶才可以繼續錄音或是聆聽。而匣式錄音帶的帶子基本上是像個圓圈一般連接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當所有的節目播放完畢之後,匣式錄音帶會自動的恢復到節目的開端,只要在電源不關閉的情況下可以連續無限制的反復播放,這就是兩面三刀種模式的本質上的分別。錄像機也是如此,當初各家廠商在制定錄像機的規格時,曾經也有卡式與匣式之分,而Tape包含了卡式及匣式兩種意義,assette則是專指卡式而言的。而到最後,匣式錄像機都沒有倖存下來,因此現代人在稱呼錄像機時有人說它是VTR、也有人說它是VCR,其實它們都代表著相同的意義。
Beta 的沒落
談到回顧錄象機、攝像機的歷史不如從最早期的Betamax錄像機談起吧。l975年索尼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家用像機Betamax,亦寫作β- max,中文譯為貝特馬可思, 簡稱BETA錄像機,在我國俗稱小1/2錄像機,目前市面上已經很難看到BETA型的錄像機了。現在索尼公司已經放棄這種格式,改為生產 VHS格式(大1/2)錄像機。 Beta因為較我們熟知的VHS還早推出一年,所以一開始是占盡了上風的。事實上它在性能及規格上BETA也一點不遜於VHS,同樣為模擬復合信號,彩色降頻高密度記錄,各項技術指標與 VHS格式差不多,而且BETA的錄像帶體積也要比VHS小上一些,反而更利於一般家庭收藏,而且在租錄像帶大帶(VHS)時一卷還要比小帶(BETA)貴上十元二十元,因為價格的問題那個年代在買錄像機時多少會考慮要買大帶還是小帶,對於一般家庭而言,其實小帶還比較經濟實惠。所以就模式及硬體、軟體而言本來它曾是一種優秀的家用錄像機格式。不過,縱然現在日本市場上BETA還能保持一定程度的數量及知名度,你可知道這優秀的格式也曾幾何時,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大敗,BETA錄像機竟然難以想像中銷聲匿跡了。為什麼呢?因為當時在美國如日中天的RCA公司(在美國一間很大的視聽器材公司)非常看好錄像機市場,就想讓當時還在美國創牌子打天下的索尼為其生產錄像機,當然這天大的良機是要負出代價的:其條件是打在機子中全打上RCA牌子。在當時已經頗具個性化的索尼公司斷然拒絕了此要求,這一上不得了啦,激怒了當時RCA這在美國的第一大牌子,於是RCA找到了當時公司並不大的松下公司,准備研製一種新型機來擠掉索尼。剛好l976年,日本JVC公司發表了VHS系統,它在錄制時間及磁帶大小上比索尼更顯優勢。於是VHS與Beta兩大家用錄像系統爆發了"激戰",而"戰爭"在稍後更愈演愈烈。在這特殊的歷史背景下RCA與松下自然會支持JVC的VHS,而當時已經氣盛的索尼當然絕不會輕易拱手相讓。憑借索尼在家用音響中的技術優勢,1982年開發了HiFi立體聲Beta錄像機,音頻動態范圍超過了80dB,不要笑啊,這樣的參數在當時是相當的了不起。讀者可能有些納悶:按理它應該走紅才對,為何它會沒落呢?其實值得我們回味就在這里。
BETA系統之所以全面潰敗的主要原因是VHS一推出就是兩小時(SP),那時的Beta還是βI,只能錄一小時,所以很快的在美國市場搶佔了一席之地,所以VHS一推出已經較SONY搶盡天機。而且很不幸的是當時索尼還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太少廠商在Beta陣營,一開始就只有索尼、三洋、東芝等幾個可數的廠商。不是太專業的消費者覺得Beta與VHS畫質差不多(我個人認為Beta的技術與畫質皆優於VHS),但時間可是差了一倍,這點對於當時要求長時間多過音視頻效果素質高的消費者,SONY很顯然在這時已經輸掉了。當然BETA系統包括了βⅠ、βⅡ、βⅢ三種錄像模式,發展到βⅡ的時候SONY開始醒覺,其實錄像時間已經提升到可以和VHS打平了,可惜好景不常,當你進一小步時對手已經進了一大步了,因為在那時VHS也推出長時間錄放模式LP來對抗SONY以鞏固其皇者之位,錄放時間可長達四小時之久。哇!美國人想,太棒了,我終於可以把一場美式足球給錄下來了,從此以後,Beta可謂越輸越多,以至無可換回的地步。即使Beta在新技術的推出上是一直領先,例如邊看邊查找、Hi-Fi、Super Beta(Hi-Band)等都無一不體現它是高性能的,只是一般消費者對這些覺得沒有長時間錄像來得更有吸引力。爾後Beta雖有βIII,但那已是強弩之末,大勢已去。Victor(JVC)在1987年四月繼續率先發表了高畫質的S-VHS(Super VHS),清晰度一舉提升至400線,這使得在數量上本已佔優的VHS在技術上也佔了優,那時已經是VHS的天下了。盡管索尼很快推出了Super Hi-Band,但是解像度只有300線,直至近8個月之後索尼才推出了ED Beta,雖然解像度達到500線,但錄制時間較短,而且推出的時間遲了S-VHS所推出的時間甚多,這更使原來索尼與BETA極之不好的景況簡值有如雪上加霜。
7. 數碼攝像機是誰發明的
1975年,在美國紐約羅徹斯特的柯達實驗室中,一個孩子與小狗的黑白圖像被CCD感測器所獲取,記錄在盒式音頻磁帶上。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獲取的第一張數碼照片,影像行業的發展就此改變。30年過去了,第一台數碼相機背後的發明者來到中國,為我們回顧那段歷史,也用他敏銳地洞察力展望數碼影像的未來。 艱難的誕生 賽尚(Steven Sasson)1973年碩士畢業後即加入柯達,成為一名應用電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師。1974 年,他擔負起發明「手持電子照相機」的重任。次年,第一台原型機在實驗室中誕生,他也成為「數碼相機之父」。 這個項目的目的是不用膠片來拍攝影像,其原型產品只有1萬像素,成像非常粗糙。談到那段歷史,賽尚還記憶猶新:「在當時,數碼技術非常困難,CCD很難控制,A/D轉換器也很難製造,數碼存儲介質難於獲取,而且容量很小。當時沒有PC,回放設備需要量身定做。這些難點讓我們用了1年的時間才安裝完這台相機。」 數碼相機對當時的柯達而言是一個很小的項目,由於決定採用數碼方式,所以相機中沒有太多移動的機械,賽尚和兩個技術工程師就完成了這個項目。在選擇可以移動的數碼存儲介質時,賽尚希望其存儲量可以與35mm膠卷的拍攝數量差不多,所以最後採用了通用的卡式錄音磁帶,基本可以存儲相當於一個膠卷的30張照片。「很多技術在當時是非常新鮮的,這台原型機的電路板可以打開,一邊拍攝,一邊調整。」賽尚彷彿又回到了實驗室中。 在技術襁褓中成長 「當原型機第一次展示給投資者時,他們詢問這種產品何時可以成為消費者品,我回答,大概是15~20年這種產品才會走進普通消費者家庭。」賽尚的判斷相當准確,數碼相機的發展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在1970末到80年代初,柯達實驗室產生了1千多項與數碼相機有關的專利,奠定了目前數碼相機的架構和發展基礎,讓數碼相機一步步走向顯示。1989年,柯達終於推出了第一台商品化的數碼相機。 「我對於30年來的DC技術的發展非常吃驚,顯然已經超出了我當時對這類產品的預測。柯達在數碼影像領域已經致力於開發了30年,我個人見證了歷史上很多技術突破,讓數碼攝影取得今天得成就。」 他認為數碼相機30年的發展歷程中,有幾個重要的技術進步:柯達上個世紀70年代末發明了CFA(彩色濾鏡陣列),讓彩色影像獲取成為可能;1986柯達展示了第一個百萬像素彩色成像感測器;此後,產生了JPEG圖像壓縮演算法,讓圖像文件得以輕松存儲。 無盡的發展道路 談到數碼影像的未來,賽尚先生並不認為目前技術發展已經走到終點了。按照他的觀點,未來10年,人們的焦點會放在如何存儲影像方面。數碼相機拍攝出的影像文件不僅是數據,更是記憶,將隨著時間變得更加珍貴。柯達在未來會更關注如何保存、分享、調用、整理影像文件方面的技術發展。」 「回顧攝影技術發展,銀鹽技術讓我們可以獲取出色的圖像,數碼相機讓我們可以迅速獲取和回覽高品質圖像;第三階段的代表則是最新的柯達Easyshare ONE,不僅可以迅速拍攝、存儲,而且可以通過無線網路迅速與別人分享。從point and shot 到 point and share,這個未來值得期待,也需要很多硬體和網路架構支持。」賽尚對數碼技術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第一台數碼相機重3.9kg,採用16節AA電池供電,CCD解析度為100×100像素,每個像素4位灰度;其曝光時間為1/20s,在盒式磁帶上記錄一張圖像需要23s。談到自己用的數碼相機,賽尚說平時用的比較多的是DX7590,這次來中國借了妻子的LS753,因為其體積很小。由於柯達推出了更時尚的V系列相機,他正計劃聖誕節給老婆買一台當作禮物。 1975年,在美國紐約羅徹斯特的柯達實驗室中,一個孩子與小狗的黑白圖像被CCD感測器所獲取,記錄在盒式音頻磁帶上。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獲取的第一張數碼照片,影像行業的發展就此改變。30年過去了,第一台數碼相機背後的發明者來到中國,為我們回顧那段歷史,也用他敏銳地洞察力展望數碼影像的未來。 艱難的誕生 賽尚(Steven Sasson)1973年碩士畢業後即加入柯達,成為一名應用電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師。1974 年,他擔負起發明「手持電子照相機」的重任。次年,第一台原型機在實驗室中誕生,他也成為「數碼相機之父」。 這個項目的目的是不用膠片來拍攝影像,其原型產品只有1萬像素,成像非常粗糙。談到那段歷史,賽尚還記憶猶新:「在當時,數碼技術非常困難,CCD很難控制,A/D轉換器也很難製造,數碼存儲介質難於獲取,而且容量很小。當時沒有PC,回放設備需要量身定做。這些難點讓我們用了1年的時間才安裝完這台相機。」 數碼相機對當時的柯達而言是一個很小的項目,由於決定採用數碼方式,所以相機中沒有太多移動的機械,賽尚和兩個技術工程師就完成了這個項目。在選擇可以移動的數碼存儲介質時,賽尚希望其存儲量可以與35mm膠卷的拍攝數量差不多,所以最後採用了通用的卡式錄音磁帶,基本可以存儲相當於一個膠卷的30張照片。「很多技術在當時是非常新鮮的,這台原型機的電路板可以打開,一邊拍攝,一邊調整。」賽尚彷彿又回到了實驗室中。 在技術襁褓中成長 「當原型機第一次展示給投資者時,他們詢問這種產品何時可以成為消費者品,我回答,大概是15~20年這種產品才會走進普通消費者家庭。」賽尚的判斷相當准確,數碼相機的發展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在1970末到80年代初,柯達實驗室產生了1千多項與數碼相機有關的專利,奠定了目前數碼相機的架構和發展基礎,讓數碼相機一步步走向顯示。1989年,柯達終於推出了第一台商品化的數碼相機。 「我對於30年來的DC技術的發展非常吃驚,顯然已經超出了我當時對這類產品的預測。柯達在數碼影像領域已經致力於開發了30年,我個人見證了歷史上很多技術突破,讓數碼攝影取得今天得成就。」 他認為數碼相機30年的發展歷程中,有幾個重要的技術進步:柯達上個世紀70年代末發明了CFA(彩色濾鏡陣列),讓彩色影像獲取成為可能;1986柯達展示了第一個百萬像素彩色成像感測器;此後,產生了JPEG圖像壓縮演算法,讓圖像文件得以輕松存儲。 無盡的發展道路 談到數碼影像的未來,賽尚先生並不認為目前技術發展已經走到終點了。按照他的觀點,未來10年,人們的焦點會放在如何存儲影像方面。數碼相機拍攝出的影像文件不僅是數據,更是記憶,將隨著時間變得更加珍貴。柯達在未來會更關注如何保存、分享、調用、整理影像文件方面的技術發展。」 「回顧攝影技術發展,銀鹽技術讓我們可以獲取出色的圖像,數碼相機讓我們可以迅速獲取和回覽高品質圖像;第三階段的代表則是最新的柯達Easyshare ONE,不僅可以迅速拍攝、存儲,而且可以通過無線網路迅速與別人分享。從point and shot 到 point and share,這個未來值得期待,也需要很多硬體和網路架構支持。」賽尚對數碼技術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第一台數碼相機重3.9kg,採用16節AA電池供電,CCD解析度為100×100像素,每個像素4位灰度;其曝光時間為1/20s,在盒式磁帶上記錄一張圖像需要23s。談到自己用的數碼相機,賽尚說平時用的比較多的是DX7590,這次來中國借了妻子的LS753,因為其體積很小。由於柯達推出了更時尚的V系列相機,他正計劃聖誕節給老婆買一台當作禮物。
8. 攝像機的歷史來源是什麼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平安城市的推進,安防技術迅猛發展。作為整個視頻監控的系統的前端產品,攝像機迎來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體機及快球發展迅速,廣義上說一體機是內嵌一體化攝像機鏡頭,並具有自動聚焦功能的攝像機,快球是一體機與雲台的結合體,與傳統攝像機相比,一體機體積小、監控范圍廣、性價比高,在安裝方面具有優勢,並且具有自動聚焦功能,可以快速准確地實現自動聚焦,免除了手動調焦的麻煩。高倍光學變焦是一體化攝像機的另一大亮點, FCB-EX1000 系列一體機已達到36倍光學變焦,以及12倍數字變焦能力。
9. 世界上最早的攝影機於哪一年誰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攝像機是在1874年,由朱爾·讓桑發明的。
1874年,法國的朱爾·讓桑發明了回一種攝答影機。他將感光膠片卷繞在帶齒的供片盤上,在一個鍾擺機構的控制下,供片盤在圓形供片盒內做間歇供片運動,同時鍾擺機構帶動快門旋轉。
每當膠片停下時,快門開啟曝光,讓桑將這種相機與一架望遠鏡相接,能以每秒一張的速度拍下行星運動的一組照片。讓桑將其命名為攝影槍,這就是現代電影攝影機+Y6R的始祖。
(9)攝像機發明史擴展閱讀:
攝像機的種類:
1、廣播級機型:
這類機型主要應用於廣播電視領域,圖像質量高,性能全面,但價格較高,體積也比較大,它們的清晰度最高,信噪比最大,圖象質量最好。
2、專業級機型:
這類機型一般應用在廣播電視以外的專業電視領域,如電化教育等,圖像質量低於廣播用攝像機,不過近幾年一些高檔專業攝像機在性能指標等很多方面已超過舊型號的的廣播級攝像機。
3、消費級機型:
這類機型主要是適合家用使用的攝像機,應用在圖像質量要求不高的非業務場合,比如家庭娛樂等,這類攝像機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操作簡單,價格便宜。
10. 攝像頭發展史
先由3原色液體,到乳膠,到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