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專利號201810657329.3是什麼專利
[中國發明] CN201810657329.3一種汽油車尾氣凈化劑及其制備方法
申請號CN201810657329.3
申請日20180625
公開號CN108913240A
公開日20181130
申請(專利權)人李紅星
發明人李紅星;丁炯
主分類號C10L1/14
分類號
C10L1/14
C10L1/182
C10L1/19
C10L10/02
地址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喬廟鄉李村永福街35號
國省代碼河南(41)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汽油車尾氣凈化劑及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原料的重量百分比,包括A組分和B組分,所述A組分包括甲醇鈉0.1%?2%,異丙醇9%?21%,月桂醇0.1%?2%,丙醇5%?13%,β?半乳糖苷酶0.3%?2%,乙醇脫氫酶0.01%?0.8%,氧化聚明膠0.05%?1%,β?環糊精0.6%?5%,α?D?葡萄糖五乙酸酯0.1%?2%,消煙除碳清洗劑0.05%?1%,潤滑劑0.05%?0.2%,所述B組分包括甲醇55.7%?75.2%,使燃料充分燃燒,可大大降低發動機廢氣中的有害物質的排放量,降低排氣污染。
該發明專利還在實質審查中,【小飛豹】解答
『貳』 宛曉春的科研成果
1.綠茶現代化加工技術與裝備的研究與推廣,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安徽省人民政府2009090-1宛曉春、李尚慶、張正竹、夏濤、吳衛國等
2.綠茶清潔化加工技術與裝備的研究與應用,中華農業科技獎三等獎KJ2008-D3-013-01,2008
3.黃山毛峰茶清潔化加工生產線的研建與應用,黃山市科學技術一等獎 黃山市人民政府2008-1-R1
4.綠茶清潔化生產線的研製與應用,中國茶葉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 中國茶葉學會 2009-2-02
宛曉春、李尚慶、張正竹、夏濤、楊慶等
5.天然高香液體茶的加工方法,國家發明專利(ZL 03 132239.5),2006 (排名第二)
6.應用K3Fe(CN)6 氧化制備茶色素的方法,國家發明專利(ZL 00 1 12566.4),2003(排名第一)
7.葛根種植及深加工綜合利用研究,2007年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8.茶葉糖苷類香氣前體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2006年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三等獎(排名第一)
9.澱粉分子結構與功能性質的研究,2002年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三等獎(排名第四)
10.茶葉糖苷香氣前體的生物化學與生物學基礎研究,2002年安徽農業大學科技成果二等獎(排名第二)
11.紅茶色素形成機理及制備技術研究,2001年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二等獎(排名第一)
12.2001年第七屆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
13.由表兒茶沒食子酸酯氧化形成一種新的茶色素,2000年安徽省第三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 1)宛曉春主編,面向21世紀教材《茶葉生物化學》(第三版).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年8月
2) 宛曉春主編, 《中國茶譜》. 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年1月
3) Tie-Jun Ling,Xiao-Chun Wan, Wei-wei Ling, Zheng-Zhu Zhang,Tao Xia, Da-Xiang Li AND Ru-Yan Hou,New Triterpenoids and Other Constituents from aSpecial,Microbial-Fermented Tea;Fuzhuan Brick Tea,J. Agric. Food Chem.2010, 58, 4945–4950
4) Lin Chen, Qi Chen, Zhengzhu Zhang, Xiaochun Wan*.A novel colorimetricdetermination of free amino acids content in tea infusions with 2,4-dinitrofluorobenzene 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2009, 22(2):137-141 (通訊作者)
5) Tiejun Ling, Zhengzhu Zhang, Tao Xia, Weiwei Ling, Xiaochun Wan*,Phytoecdysteroids and other constituents from the roots of Klaseopsischinensis.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2009 ,(37): 49–51(通訊作者)
6) Changjun Yang, Daxiang Li, Xiaochun Wan. Combination of HSCCC andSephadex LH-20 Methods. An Approach to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he MainIndivial Theaflavins from Black Tea.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2008,861(1):140-144 (SCI 收錄,通訊作者)
7) Daxiang Li, Changjun Yang, Ying Chen, Jiang Tian, Lijun Liu,Qiuping Dai,Xiaochun Wan, Zijian Xie. Identification of a PKCε-dependent Regulation ofMyocardial Contraction by Epicatechin-3-gallat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2008,294(1)H:345-353 (SCI 收錄,合作通訊作者)
8) 房江育,宛曉春*. 茶樹葉與根表面的XPS表徵.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8,28(9):2196-2200 (SCI 收錄,通訊作者)
9) C.B. Fang, X.C. Wan*, H.R. Tan and C.J. Jiang, Identification of Isoflavonoids inSeveral Kudzu Samples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HPLC/ESI-MS) ,Journal ofChromatographic Science. 2006,44(2):57-63 (SCI收錄,通訊作者)
10) Congbing F,Xiaochun Wan*,Changjun Jang, Huarong Tan, Yinghui Hu,Haiquan Cao. Comparision of HPTLC, HPLC, and HPCE for Fingerprinting ofPueraria Radix. Journal of planer chromatography 2006,(19):348-354(SCI收錄,通訊作者)
11) C.B. Fang, X.C. Wan*, H.R. Tan and C.J. Jiang, Sepa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isoflavonoids in Several Kudzu Samples by High-Performance CapillaryElectrophoresis (HPCE) ,Annali Di Chimica,2006,96(1-2): 117-124 ( SCI收錄,通訊作者)
12) Congbing Fang,Xiaochun Wan*,Changjun Jang, et al.,Comparision of HPTLCand HPLC for Determination of Isflavonoids in several Kudzu Samples, Journalof planer chromatography.2005,18(1):73-77 (SCI收錄,通訊作者)
13) Ping Li,Xiao-Chun Wan,*,Zheng-Zhu Zhanga,Jian Lia,Zuo-Jun Shenb.A novelassay method for theanine synthetase activity by capillary electrophesis.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2005, 819(1):81-84 (SCI收錄,通訊作者)
14) 房江育,宛曉春,水稻中的納米硅及其紫外吸收,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6,26(12):2315-2318 (SCI收錄,通訊作者)
15) Tiejun Ling, Tao Xia, Xiaochun Wan,Daxiang Liand Xiaoyi Wei. Cerebrosidesfrom the Root of Serratula chinenisis, Molecules,2006,11,677-683 (SCI收錄)
16) Xia T, Shi,SQ;Wan,XC.Impact of 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 on the chemicaland sensory quality of tea infusion.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6, 74(4):557-560 (SCI收錄)
17) ZHENG-ZHU ZHANG,Ying-Bo LI, Li QI,xiao-chun WAN.Antifungal activities ofmajor tea leaf volatile consitituents toward Colletorichum camelliae Massea,J.Agric,Food Chem,2006,54,3936-3940 (SCI收錄)
18) Wang, XG. Hu,SX; Wan, XC; et al.Effect of Microbial Fermentation on CaffenineContent of Tea Leaves, J.Agric,Food Chem,2005,53,7238-7242 (SCI收錄)
19) Xiaogang Wang, Xiaochun Wan, Shuxia Hu and Caiyuan Pan,Study on theincrease mechanism of the caffeine content ring the fermentation of teawith microorganisms,Food Chemistry,2008, 107(3): 1086-1091 (SCI收錄)
20) Ye-Yun LI,Chang-Jun JIANG*,Xiao-Chun WAN,Zheng-Zhu ZhANG, Da-XiangLI ,Purification and Par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b-Glucosidase From FreshLeaves of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Acta Biochim BiophysSin,2005,37(6):363-370 (SCI收錄)
21) M.Jun,H.-Y.,J.Hong,X.C.Wan,C.S.Yang,AND C.-T.Ho,Comparison of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Isoflavones from Kudzu Root(Pueraria Lobata Ohwi)J.of Food Sci.,2003,68:2117-2122(SCI收錄)
22) Xiaochun Wan, Present proction and research of tea in China, The 2004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CHA Culture and Science, Japan,2004
23) Xiaochun Wan, Zhengzhu Zhang, Tao Xia, Variation of Glycosidic Tea AromaPrecursors, Volatile, β-glucosidase Activity and Respiration in Tensity During
Green Tea Withering, The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CHA Cultureand Science, Japan,2001
部分科研成果:
1.首次發現一條兒茶素氧化的新途徑,在國內首次將雙液相發酵系統引入兒茶素氧化,系統地利用茶鮮葉勻漿發酵體系研究了茶色素形成機理及影響因素 「紅茶色素形成機理及制備技術研究」獲2002年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二等獎, 「應用K3Fe(CN)6氧化制備茶色素的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ZL001 12566.4)
2.主持農業部948項目「葛根黃酮及其單體分離純化技術中試」,對野生中葯葛根中異黃酮的提取分離及綜合利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並確立了從鮮葛中同時分離葛粉及葛根黃酮新工藝,葛根黃酮純度大於97%,葛根素產品純度達98%。與東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並證明了葛根異黃酮對更年期骨質琉松症的葯理作用;採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和高效薄層色譜(HPTLC)技術,建立了葛根異黃酮化合物的指紋圖譜,為葛根的葯材鑒別和質量控制提供了實驗依據。以野葛細胞懸浮系為研究體系,通過不同理化因子處理及前體化合物飼喂實驗,系統研究了葛根離體培養條件下異黃酮化合物的代謝機理。「葛根種植及深加工綜合利用研究」獲07年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3.研究了中國特色水果、茶葉和茉莉花中,由鍵合態糖苷類物質水解,游離態苷元形成香氣的生化機理。系統地研究了茶鮮葉中主要香氣物質的糖苷類前體及內源ß—葡萄糖苷酶活性在綠茶加工過程中的變化及其調控。利用酸水解方法釋放速溶茶和茶渣中的鍵合態香氣的「天然高香液體茶的加工方法」已獲國家發明專利(ZL 03 132239.5)
4.完成了黑麴黴ß-葡萄糖苷酶產酶菌種的選育、酶的分離純化、絲素蛋白膜固定化及應用研究;將微膠囊技術與ß—環糊精的包合性能相結合,系統地研究了茉莉精油的微膠囊化及其在茉莉花茶加工中的應用。包埋茉莉精油在茉莉花茶加工中得到初步應用
5.作為農業部948項目「出口創匯型特色茶葉加工技術引進」的首席專家,帶領課題組自主研製了國內外第一條集自動化、連續化為一體的炒青綠茶初制清潔化加工生產線。它改變了我國現有茶葉生產中加工機械單機作業的狀況,實現了從鮮葉到干茶的全過程連續化生產,並為實現數字化生產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採用自動控制技術,實現了生產全過程的數字化控制;通過清潔能源的選擇利用、清潔化加工材料的選用、污染和噪音控制、加工環境衛生的改進等,實現了清潔化加工。
『叄』 健身的增肌粉蛋白粉是哪年開始發明的
這個沒有特別明確的發明時間。應該歐美國家在七八十年代就有分離內出來的植物蛋白等,容但主要用在醫療領域。健身健美用的應該比較後期了,早期都是食補,雞蛋和肉類等,都是選擇優質蛋白。到目前中國健身還是流行食補。實際上正規廠家的優質蛋白粉具有更高的性價比
『肆』 什麼口罩能預防豬流感竹炭口罩
普通16層紗布口罩不能有效過濾病毒 (豬流感 N95)
「脫脂紗布口罩」、「醫用防護口罩」和「醫用防護服」三項國家標准正式公布。
經過專業檢測設備的「過濾材料試驗機」測試表明,16層口罩並不能有效過濾各類病毒;
醫護人員在有病毒傳染病源區域,最好用N95、N99等口罩,做手術時還應戴N100醫用防護口罩。
技術人員通過一台「過濾材料試驗機」分三次先後對16層、24層、N95口罩進行過濾效果測定。實驗結果表明:
16層口罩過濾效果為24%,也就是說有76%的成分通過了16層的過濾材料;
24層口罩的過濾效果是36.8%;
N95口罩過濾效果最好,將近98.49%的成分被擋在N95口罩外面。
食品葯品監管局醫療器械司司長郝和平對記者說,口罩是否有醫用防護性能不是看其有多少層紗布,而應看其使用的材料是否具有醫用特殊性能。
所謂N95口罩? 即按照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標准,用0.075微米氯化鈉微粒進行測試,阻隔細菌效果須達95%以上,並經過緊密測試,確保在緊密狀況下,空氣能夠透過口罩進出,符合此測試的產品才能確認為達到N95級。
『伍』 中葯專利申請文件如何撰寫,需要注意什麼
中葯專利申請文件撰寫需要注意以下事項:第一,對技術方案作分析前的准備。無疑,了解中葯領域的一般技術常識並熟悉中葯發明的常見類型是十分必要的。而中葯發明的常見類型包括中葯提取物的發明,如從單一原料葯中提取的中葯提取物發明和從多種原料中提取的中葯提取物發明;中葯組合物的發明,如以活性成分為特徵的發明和以敷劑為特徵的發明,其中包括含單一活性成分,並以所含活性成分為特徵的中葯組合物發明,含多種活性成分的中葯組合物發明,以輔劑為特徵的中葯組合物發明(如環糊精包埋法),以劑型為特徵的中葯組合物發明。此外還有中葯生產方法的發明、中葯用途(包括新的動、植物或礦物或其提取物的醫療用途;已有中葯材或其提取物的第二醫療用途)發明。第二,對技術方案進行技術分析。首先是確定技術方案所屬的發明類型;其次是檢查技術方案是否完整和清楚;最後是分析技術方案的關鍵技術。第三,對技術方案進行專利文獻和非專利文獻的檢索。第四,對技術方案進行法律分析。一是進行申請技術方案專利的可行性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中葯領域不予保護的范圍如下:新發現的中葯材、中醫處方、中葯的使用方法(如臍療法)等。二進行申請對技術方案專利的把握性分析。最後是進行申請技術方案專利的效力性分析。
『陸』 諾氟沙星的發明過程是怎樣的
原山西太原制葯二廠,現名太原葯業有限公司發明的。山西太原葯業是國家重點扶持的一級企業,現生產的難老泉牌諾氟沙星膠囊,曲克蘆丁片享譽全國。
①按諾氟沙星∶β-環糊精=1∶1的物質量比,取諾氟沙星與β-環糊精混合均勻,然後再加水研勻成糊狀,研磨6~10小時,研磨溫度為20~35℃,至形成諾氟沙星β-環糊精包合物;
②將包合物平鋪,45~60℃烘乾;
③將烘乾的葯物粉碎,過80目篩制粒,45~60℃乾燥至含水分9%以下;
④測定顆粒諾氟沙星含量,折算後填入0號空膠囊,使每粒含諾氟沙星0.1g,最後包裝即得諾氟沙星膠囊。
『柒』 專利號查詢
是真的,不過你少了個點,在x的前頭有個·
名稱: 枸杞全粉及其生產方法
申請(專利)號: CN97111076.X 申請日: 1997.06.07
公開(公告)號: CN1201673 公開(公告)日: 1998.12.16
主分類號: A61K35/78 范疇分類: 16D
分類號: A61K35/78
優先權:
申請(專利權)人: 寧夏天神寶有限公司
地址: 753400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平羅縣南大街10號
國省代碼: 寧夏;64
發明(設計)人: 管正學;王建立;張宏志;徐柄隆
國際申請:
國際公布:
進入國家日期:
專利代理機構: 寧夏專利服務中心
代理人: 葉學軍
分案申請號:
頒證日:
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干、鮮枸杞生產的枸杞全粉 及其生產方法;該枸杞全粉是將枸杞的皮、肉質、籽全部進行磨 碎,在經高速噴霧乾燥後,就可得到粒度小於80目的枸杞全粉 該全粉是由60—80%的枸杞、10—20%的澱粉,5—15%的環糊 精和少量的水及微量保鮮劑組成;該枸杞全粉保持了原有枸杞 的原色、原味和天然的各種營養成分不變的特點,使人們在食用 過程中,便於人體吸收,也為開發枸杞食品、葯品及各種保健飲 品奠定了基礎。
主權項:
1.一種利用枸杞干、鮮果製取的枸杞全粉,其特徵在於枸杞全粉是由60-80%的
枸杞、10-20%的澱粉、5-15%的環糊精、5-12%的水及微量保鮮劑組成。
『捌』 這個專利號是不是真得200710052923.1
申請號: 200710052923 申請日: 2007/08/09
公開日: 2008/05/14 公告日: 2010/02/10
公開號: 101176774 公告號: 100588416
授權日: 2010-2-10 授權公告日: 2010-2-10
專利類別: 發明 國別省市代碼: 83[]
代理機構代碼: 42104[對照表] 代理人: 朱盛華
發明名稱: 一種能促進睡眠、改善睡眠質量的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國際分類號: A61K 36/8988;A61K 36/15;A61K 36/074;A61K 9/16;A61K 47/46;A61P 25/20
范疇分類號:
發明人: 談運良
申請人: 武漢名實生物醫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申請人地址: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街道口珞珈山大廈A座1108室
郵編: 430070
文摘:
一種能促進睡眠、改善睡眠質量的制劑及其制備方法,涉及一種能促進睡眠、改善睡眠質量的制劑及其制備方法。本制劑以天麻、靈芝、松花粉為主要原料,輔以輔料β-環狀糊精、紫米、牛奶粉、甘露醇、山梨醇和麥芽糊精。制備方法是:天麻漂洗,粉碎,過篩,取200目細粉,靈芝去離子水漂洗、烘乾,粉碎,用食用酒精在提取,過濾,濾渣用去離子水煮沸提取,提取液與濾液分別濃縮,充分混合後噴霧乾燥,得粉末,加入β-環狀糊精、紫米、牛奶粉、甘露醇、山梨醇、麥芽糊精輔料混合,按制葯工藝制葯,得制劑。本制劑能顯著睡眠時間,協同催眠作用,縮短催眠潛伏期,具有明顯改善睡眠的作用。本制劑無任何毒副作用,對身體無害,服用安全,可長期服用。本制備方法簡單。
主權利要求:
一種能促進睡眠、改善睡眠質量的制劑,其特徵在於由以下重量比的成分組成,天麻10-20靈芝乙醇、水提取物2-7松花粉10-20β-環狀糊精2-7紫米10-20牛奶粉5-10甘 露醇5-10山梨醇5-10麥芽糊精10-20。
『玖』 中葯專利申請文件如何撰寫,需要注意什麼
中葯專利申請文件撰寫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第一,對技術方案作分析前的准備。無疑,了解中葯領域的一般技術常識並熟悉中葯發明的常見類型是十分必要的。而中葯發明的常見類型包括中葯提取物的發明,如從單一原料葯中提取的中葯提取物發明和從多種原料中提取的中葯提取物發明;中葯組合物的發明,如以活性成分為特徵的發明和以敷劑為特徵的發明,其中包括含單一活性成分,並以所含活性成分為特徵的中葯組合物發明,含多種活性成分的中葯組合物發明,以輔劑為特徵的中葯組合物發明(如環糊精包埋法),以劑型為特徵的中葯組合物發明。此外還有中葯生產方法的發明、中葯用途(包括新的動、植物或礦物或其提取物的醫療用途;已有中葯材或其提取物的第二醫療用途)發明。
第二,對技術方案進行技術分析。首先是確定技術方案所屬的發明類型;其次是檢查技術方案是否完整和清楚;最後是分析技術方案的關鍵技術。
第三,對技術方案進行專利文獻和非專利文獻的檢索。
第四,對技術方案進行法律分析。一是進行申請技術方案專利的可行性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中葯領域不予保護的范圍如下:新發現的中葯材、中醫處方、中葯的使用方法(如臍療法)等。二進行申請對技術方案專利的把握性分析。最後是進行申請技術方案專利的效力性分析。
『拾』 劉龍的所獲專利
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2項,其中獲得授權專利4項:
1、 陳堅,劉登如,劉龍,鄧禹,堵國成. 一種羧甲基纖維素交聯醯胺衍生物的制備方法. 授權專利號:ZL 200610039971.2
2、 陳堅,鄧禹,劉龍,堵國成,李秀芬,劉登如. 一種透明質酸-殼聚糖交聯生物相容材料的制備方法. 授權專利號:ZL 200610040084.7
3、 陳堅,堵國成,劉龍. 一種用間歇高pH脅迫策略提高發酵生產透明質酸產量的方法. 授權專利號:ZL 2006 1 0098195.3
4、 陳堅,堵國成,王淼,劉龍,仇凱軍. 一種用添加氧載體正十二烷提高發酵透明質酸產量的方法. 授權專利號:200810123397.8
5、 陳堅,堵國成,劉龍,李江華,姜藜藜,李平順. 一種提高丙酸生產強度的生產工藝. 專利申請號:2010101356068
6、 陳堅,堵國成,劉龍,王靜,王天文,周海岩. 一株具有雙重噬菌體抗性的L-苯丙氨酸生產菌及選育方法. 專利申請號:20101010356049
7、 陳堅,堵國成,李江華,劉龍,張子臣. 一種高效生產2-O-葡萄糖基抗壞血酸的方法. 專利申請號:201010248465.0
8、 陳堅,堵國成,李江華,劉龍,祝玉洪. 一種α-酮異己酸含量的檢測方法. 專利申請號:201010272932.3
9、 陳堅,堵國成,李江華,劉龍,張子臣. 一種固定化環糊精葡萄糖苷轉移酶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專利申請號:201010297075.2
10. 陳堅,堵國成,劉龍,李江華. 基於檸檬酸代謝網路的體積溶氧傳遞系數分階段控制方法. 專利申請號:201010506932.5
11. 陳堅,堵國成,劉龍,李江華. 一種產氨基葡萄糖基因工程菌及其應用. 專利申請號:201010578702.X
12. 陳堅,堵國成,王淼,劉龍. 一種用過氧化氫和抗壞血酸氧化降解法生產小分子量透明質酸的方法. 專利申請號:200810123398.2
【在讀碩、博士人數】
目前協助指導碩士研究生17人,博士研究生6人。
【已畢業碩、博士人數】
協助指導已畢業碩士研究生6人,博士研究生1人。
【指導本科生人數】
指導大學生創新計劃及本科畢業生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