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經濟條件

創造經濟條件

發布時間:2021-09-10 14:09:06

1. 商品經濟的產生條件是什麼

1、社會分工

人們為了獲取不同的物質資料,就要從事各種不同質的有用的具體勞動。這種不同質的有用的具體勞動,一旦各自獨立,發展成為一個由屬、種、亞種、變種分類的多支體系,就表現為社會分工。

在社會分工體系中,每個生產者固定地從事某一具體勞動,勞動具有單一性和獨立性;各自不同的具體勞動,創造出各自不同的產品。同時,每個生產者的需求又是多樣化的。

2、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於不同的所有者

不同的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所有者,不能無償地佔有對方的產品,彼此要取得對方的產品,必須通過等價交換,即把各自的產品作為商品來交換。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經濟中,生產產品的勞動是私人勞動,生產的產品是私人勞動的產品。

這種獨立的互不依賴的私人勞動的產品,是作為商品互相對立的。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經濟中,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於不同的所有者,是由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各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制結構的性質決定的。

各種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是各種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不同經濟實體,它們之間也必須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發生商品交換關系,實現各自的經濟利益。

(1)創造經濟條件擴展閱讀:

商品的本質在於交換,是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勢,包括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生產不是為了自身需求而是為了交換來滿足自身其他需求。

交換的場所就是市場.從一開始零星的少量的交換,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交換的范圍和規模逐漸擴大.而勞動分工的出現(比如商人),更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因為分工的出現,人們需要交換來獲得自己所需要但沒有生產的商品.久而久之,人們就創造了一個商品經濟的社會。

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產的一般基礎。在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曾有過的三次社會大分工,使生產具有單一性,生產的單一性與需求的多樣性發生了矛盾。

為了解決矛盾,互通有無成為必要。但社會分工並不能決定相互交換的產品必須採取商品形式,因而也不能決定商品經濟的存在。

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決定性條件,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的物質利益主體所有。這個決定性條件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家庭和私有制的出現而產生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

從事不同產品生產的不同財產權利主體,為了維護各自的經濟利益,在互通有無時,惟一能夠接受的方式,就是等價交換,這樣,產品便表現為商品,產生了商品交換。

2.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需要具備什麼基本經濟條件

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僱傭勞動制度。以下簡述: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有著反映自身的經濟規律,剩餘價值的產生及其增值的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 而剩餘價值的產生只能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即不在流通領域,但是又必須以流通領域為條件。根據這一條件,資本要發生增值,資本家必須在貨幣-商品階段購買到一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源泉,而且能創造比這種特殊商品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種特殊的商品就是勞動力。因此,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是僱傭勞動制度。

3. 南北戰爭為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條件

南北戰爭的性質是資產階級革命,從戰爭的起因不難得出。由於前面有了獨立戰爭為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那麼南北戰爭即為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戰爭作用可通過分析戰爭的因果關系得出,即戰爭的起因是黑人奴隸制的存廢,戰爭的結局是廢除了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黑人種植園奴隸制,這就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4. 為文藝復興的興起創造經濟條件

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16世紀時已被義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邦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

11世紀後,隨著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城市的興起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的悲觀絕望態度,開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而這些傾向是與天主教的主張相違背的。在14世紀城市經濟繁榮的義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天主教文化的反抗。當時義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識分子,一方面極度厭惡天主教的神權地位極其虛偽的禁慾主義,另一方面由於沒有成熟的文化體系取代天主教文化,於是他們藉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因此,文藝復興著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為師的一面,而並非單純的古典復興,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中文名
文藝復興運動
外文名
Renaissance
別名
古典學術的再生
本質
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產生原因
資產階級不滿教會對精神控制
快速
導航
核心

歷史背景

歷史

產生原因

主要影響

歐洲代表人物

重要貢獻

作品思想

教育發展
內涵
文藝復興(英文:Renaissance 義大利文: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構成,法文:La Renaissance)是14世紀中葉至16世紀在歐洲發生的思想文化運動,它在近代早期深刻地影響了歐洲的知識生活。一般認為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佛羅倫薩,但存在異議。[1] 義大利其他重要的中心有威尼斯、熱那亞、米蘭、那不勒斯、博洛尼亞、最後是教宗的羅馬。從義大利開始,到16世紀一直傳播到歐洲其他地區,其影響力在藝術,建築,哲學,文學,音樂,科學技術,政治,宗教以及智力探究的其他方面都得到了體現。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在研究中採用了人本主義的方法,並在藝術中尋找現實主義和人類情感。[2] 「文藝復興」一詞亦可粗略地指代這一歷史時期,但由於歐洲各地因其引發的變化並非完全一致,故「文藝復興」只是對這一時期的通稱。

核心
人文主義精神,人文主義精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實生活中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愚昧迷信的神學思想,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

文藝復興的心臟——佛羅倫薩
產生的根本原因
生產力的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不滿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制。
本質
新興資產階級在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名義下發起的弘揚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歷史背景
義大利的社會與政治結構
基於中世紀後期義大利的獨特政治結構,部分學者推理說:當地與眾不同的社會氛圍為義大利出現罕見的文化繁榮提供了必要條件。在近代早期,義大利並非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而是由一些城邦和領地組成:控制著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國,位於中部的佛羅倫薩共和國和教皇國,分別位於北部和西部的熱那亞共和國與米蘭公國,以及位於東部的威尼斯共和國。15世紀的義大利是歐洲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許多義大利城市就建立在古羅馬建築的廢墟之上

5. 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有哪些

(1)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宏觀經濟增長,即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產品量和服務量的增加。(2)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

一是投資量。一般情況下,投資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二是勞動量。在勞動者同生產資料數量、結構相適應的條件下,勞動者數量與經濟增長成正比。

三是生產率。生產率是指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產率也對經濟增長直接作出貢獻。

三個因素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或不同的階段,是有差別的。一般來說,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階段,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或階段,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

2.實現較快經濟增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量度經濟增長速度快慢的指標是經濟增長率。

(2) 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必要性在於:

第一,現在 國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國民生產總值的總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只有實現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逐步趕上並最終超過它們。

第二, 國人民現在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質量比較差。只有實現經濟較快的經濟增長,才能較快地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第三, 國目前也面臨著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失業、社會保障、環境污染等),沒有較快的經濟增長也難以解決。

(3) 國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的可能性在於:

第一,資源條件比較有利。(可以從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資金積累的潛力等多方面進行分析)

第二,制度條件良好。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為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根本性條件;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

第三,國際條件有利。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給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有利的條件,為 國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加快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6. 制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性條件

制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性條件是(經濟條件)。
馬克思主義哲學
經濟條件對於人民群眾創造活動有著首要的,決定性的影響。

7. 什麼為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為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第一次鄭州會議)後,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開始逐步糾正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1961年,毛澤東主持制定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進一步明確了在現階段人民公社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克服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促進農業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政社合一體制

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體制,實際上是在社會一體化基礎上將國家行政權力和社會權力高度統一的基層政權形式。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決定》,推行人民公社化運動,撤鄉、鎮並大社,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行使鄉鎮政權職權,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生產大隊。

人民公社下轄生產大隊,成立大隊管理委員會,設大隊長、副大隊長、秘書(有的由會計兼任)、保管員、出納員、民兵隊長、治保主任和婦代會主任。公社幹部為國家幹部,大隊幹部一般都脫產或不脫產的村民擔任。

大隊下轄生產隊,設立隊務委員會,選舉隊長、副隊長、婦女副隊長、會計(兼記工員)、保管員。

8.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需要具備什麼基本經濟條件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在經濟上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有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二是在少數人手中積累了為組織資本主義生產所需要的大量貨幣財富

9. 中國建立經濟特區的社會條件有哪些精煉簡

經濟特區,是國家根據經濟開放性的需要,選定一些具有對外經濟往來條件優越的地方,配套以特殊的政策,以利於對外開放和帶動國內經濟進步的特別經濟區。在世界經濟越來越頻繁的交往中,我國順應歷史潮流,於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 1988年海南建省,開始以更優惠的政策,更大步伐,走著一條更為艱辛,也更為輝煌的特區之路。 十幾年的努力與實踐,經濟特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經濟特區從小到大,由出口特區、出口加工區到綜合型多功能形態形成的發展過程,體現了中國人不倦的探索精神和無窮的創造度。

閱讀全文

與創造經濟條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