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埃及國家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在19世紀末,法國的埃及學專家巴莎提出興建法老藝術作品宮殿時,埃及的國王應允了。宮殿很快建了起來,但建起來的卻不是宮殿,而是一座博物館,巨大而浩瀚。雖歷經遷移,雖歷經歲月,百年之後的博物館卻依然燦然於世,一如當初。
埃及博物館現坐落於開羅市中心解放廣場附近,在1902年時博物館才搬到了現在的位置。一到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它建築精細的拱門,門的一側有一個持紙莎草的德法老浮雕,另一側有一個持蓮花的法老浮雕,法老所持的物件,是古埃及南方與北方的象徵,兩尊浮雕合置於此,可謂足具深意。博物館的100餘個展館和1個大型圖書館分布在博物館的上下兩層。
博物館的一層主要展示古埃及的一般文物,其以年代的先後而劃分為新王國、中王國、古王國三大組成部分,文物依各自所在年代而被分門別類。雖如此,但是想細細的玩味,確是需要充裕的時間的。其數量之龐大,其種類之繁多,令人嘖然。
博物館最為珍貴的文物則存放於博物館二樓,依主題而劃區進行展出。在眾多的展廳之中,以圖坦卡蒙墓展廳最為令人駐足。
1922年英國考古學家歷時19年,在盧克索的帝王谷中發現了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之墓,這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法老的御座金光燦燦,蛇首鷹身形象的左右扶手分列於黃金板鑲嵌寶石的椅背兩側,椅子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金制獅子頭。但並非權力及財富是其所要表現的全部。在椅靠上,赫然刻著的一幅表現皇室家庭的畫面,或許是為了讓國王靠在「愛」上。圖坦卡蒙的450磅的金棺,極具審美價值的雕刻、漆彩。
令人毛骨悚然的木乃伊也在博物館二樓展出。古埃及國王和王後的十幾具木乃伊在法老木乃伊展廳展出。曾經的君臨天下,曾經的傾國佳人,在現在卻只是一具具裹著層層米黃色亞麻布的干屍了,他們躺在玻璃罩里,雙臂蜷曲在胸前,安靜而神秘。
雕塑、館槨,陶瓷、石器、雕塑、藏書,15萬件的文化珍品。關於埃及沒有誰比這里知道的更多,這便是埃及國家博物館。
在埃及,博物館數不勝數,國家博物館堪稱其中翹楚。1858年,法國著名埃及學家瑪麗亞特說服當時的埃及統治者,興建博物館。埃及國家博物館是當今世界聞名的大型博物館之一,藏有埃及考古發現最精華的部分,也是世界上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收藏古埃及文物的博物館。博物館位於開羅解放廣場,建於1858年,1902年遷至現在這座古老而豪華的雙層石建築內。那裡珍藏著自古埃及法老時代到公元五至六世紀羅馬統治時代的歷史文物共10萬多件。這里的展品在一層是按年代順序擺放,在二層則是按照主題展出,陳列有最珍貴的館藏。
館內文物有4000多年前的石雕與木雕,歷代古法老的寶座和遮陽傘;有外表雕刻著古埃及花紋的多層套棺和保存完好的木乃伊;有古埃及王朝時期國王的內衣、手絹和當時制衣所用的木質模特;有5000年前發明的紙莎草紙文稿以及3400年前使用的筆、墨、筆筒和鎮紙;還有玩具、五穀、針線、剪刀、化妝品等古埃及人的各種日常生活用品以及當鋪的單據和死亡證書等等。參觀者在那裡能領略到古埃及勞動人民的智慧、文明和生活面貌。
令人感慨不已的是從第十八王朝法老圖坦卡蒙(公元前14世紀)墓內發掘出的珍品共1700多件,堪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他的陵墓是盧克索國王谷陵墓群中最小的,但其陪葬品之豐富震驚世界。他的陵墓1922年才被發現,墓中一切物品保存完好並移至博物館中展出。其中有圖坦卡蒙的雕像與石碑,有他的刻滿各種人物和天神圖案的450磅重四層黃金棺材,有鑲嵌他妻子雕像的黃金寶座,還有凝脂般的雪花石膏花瓶、製作精良的手鐲、胸飾等。
木乃伊陳列室里安放著11具埃及歷代法老及其後妃們的木乃伊。有的木乃伊已有3500多年的歷史,但仍然保存完好。保存得最好的木乃伊是埃及著名的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約公元前1317至1251年)的遺體。展室幽靜肅穆,緊裹著亞麻布的木乃伊雙手交叉放在胸前,彷彿正在安睡。
文明古國埃及給人類留下無數文物珍寶。2003年1月,國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展出了60件拜赫奈薩考古區出土的文物精品,其年代可上溯到古埃及科普特、希臘和羅馬時期。
❷ 周末,我和朋友們除了進行一些娛樂活動外,還參觀了博物館,看到了許多發明…… (A)按要求將所給的
(A)1. B,E,F 2. A,C,G,I 3. D,H (B)4. to invent a machine which can do housework because I have no time to dohousework. (B)答案不唯一 |
❸ 科學博物館里有許多偉大的發明翻譯
That museum 主語只有一個圖書館,所以用has
a great of 片語,大量的
❹ 博物館奇妙夜2的發明
我去看記得是 丟不了鑰匙圈 可能還有一個但不記得了 過幾天各大網站上會有在線觀看 最好親自確認一下不過丟不了鑰匙圈肯定有
❺ 我想知道一些關於中國古代的發明要去什麼地方找材料呢去博物館對嗎
是的,現在關於古代的發明只有博物館裡面有了。
古代的發明有:
1、張衡發明地動儀。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一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2、活字印刷術。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朝雖然出現活字印刷術,但並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3、火葯。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隋代時,誕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體系火葯。黑色火葯在唐代時候正式出現。火葯是由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做神仙並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與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葯的配方。
4、豆腐
豆腐是我國大眾菜餚,營養豐富且價格低廉,適合老百姓消費,相傳豆腐是在公元前125年,漢朝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豆腐在宋朝時傳入朝鮮,19世紀初才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已成為主要食物之一。
5、墨水
墨水是一種含有色素或染料的液體,墨水被用於書寫或繪畫。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墨水。1834年英國的史蒂芬斯開始在英國製造出書寫用的墨水,15年之後才大量生產。1860年代,英德發明了人造墨染料。墨水的發明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
❻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於1964年對公眾免費開放,是一座長方形的五層樓高白色大理石建築,裡面收藏了許多美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文物,如:傑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用過的書桌、貝爾發明的世界上第一架電話機等,至20世紀90年代,這個館的藏品已達1600萬件。
游覽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
從大草坪進入歷史博物館,直接進入的是第二層大廳。大廳中央,有一個懸自天花板的鏈球狀大鍾擺,是1851年美國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的展品復製件。在主廳正面牆壁上,是一面巨大的國旗繪畫。
參觀者最先步入的是一個小型放映廳,在這里可以觀看一個介紹1780年至1800年美國東海岸原英國殖民地,即「新英格蘭」農村生活的短片。從華盛頓雕像附近上至三樓,那裡是武裝力量、錢幣、紡織品展覽,還有珍貴的郵票展品紙幣約75000枚。
❼ 周末,我和朋友們除了進行一些娛樂活動外,還參觀了博物館,看到了許多發明… (A) 按要求將所給的單詞
(A) 1. B, E, F 2. A, C, G, I 3. D, H (B)One possible answer: to invent a machine which can do housework because I have no time to do housework. |
❽ 線上博物館是誰發明的
南通博物苑。她由民族實業家張謇枝納於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905年1月14日)創建,是目前保存下來的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博物館。
公元1906年1月3日,張謇又將興建中的公共植物園規劃為博物苑,佔地23300平方米,後擴大為71800平方米,建立了中館、南館、北樓和東樓。苑內有4個陳列館,陳列自然、歷史、美術、教育四部分文物與標本。中館為三開間中式平房,上部加蓋一間二層尖頂小樓。南館平面凸字形,為一座西式二層樓房。北樓為五開間二層中式樓房。東樓為一座中式樓房。苑內種植樹木花草,飼養鳥獸,並有亭榭、假山、荷池等園林建築。1912年改稱南通博物苑。
苑內文物、標本派叢來源於各地人士和寺院捐贈、售予。1938年3月17日,侵華日軍佔領南通,苑藏文物、標本大部遭劫掠、破壞或散失。1945年9月至1949年1月國民黨統治時期,博物苑繼續遭到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猛羨沒府著手修復博物苑。1951年改名南通博物館,原有建築和園林布局基本保持原貌,1981年南通市人民政府決定將附近的張謇故居濠南別業劃歸博物苑范圍,1982年被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7月1日恢復南通博物苑原名。1988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❾ "發明博物館"的英文說法
Inventions Museum
❿ 博物館成立前期該做什麼
湖北省博物館籌建於1953年,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是國家旅遊局4A級旅遊景區(點),其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3月16日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學館的基礎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館(籌備處),籌備處位於水陸街,1956年遷至武昌水果湖,1960年遷至風景秀麗的武昌東湖之濱,1963年1月正式更名為湖北省博物館,3000平方米的陳列樓建成並對外開放;1999年1月,建築面積5717平方米的編鍾館建成開放;2005年12月,楚文化館建成開放;2007年9月,新館綜合陳列館建成開放。 布局風格 館區內綠蔭掩映,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鍾館等高台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築三足鼎立, 構成一個碩大無朋的「品」字。其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築的中軸對稱、「一台一殿」、「多台成組」、「多組成群」的高台建築布局格式。整個建築風格突出了楚國多層寬屋檐、大坡式屋頂等楚式建築特點,建築外牆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採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室外環境按景觀式、園林式的特點進行布局,通過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園林綠化、配套的綜合服務設施等形式,營造出與博物館主體建築和諧配套和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給觀眾提供一個休閑、舒適、幽雅、公園式的室外游覽空間。是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也是武漢市一座光彩奪目的標志性建築和對外開放的 湖北省博物館一大精品名牌景觀。豐富並且有著地方特色的珍貴藏品和不斷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顯著成就,使本館在海內外享有一定聲譽。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曾侯乙編鍾、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翹楚之作越王勾踐劍、地質年代早於北京人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等,都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並具有世界意義。館藏簡介 該館藏有反映湖北省從原始時期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制度、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各類文物、標本14萬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近千件(套),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這些藏品絕大多數來自考古發掘和各地徵集,其中以出土文物為主,既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徵,基本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反映著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並且,一部分器物即使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也居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館藏文物品類豐富,器類齊全,器類主要有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簡牘、兵器、古樂器、金玉器,古代字畫,古錢幣等。館藏的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鍾、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舉世聞名。 珍惜藏品 在14萬余件藏品中,不少是舉世矚目的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學資料。如新石器時代京山屈家嶺文化的蛋殼彩陶紡輪;天門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鷹;盤龍城商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銅鼎、銅鉞;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青銅器群及16節透雕龍鳳玉佩、28宿天文圖像衣箱;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書竹簡等,都具有極高和極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一級文物 湖北省博物館中一級文物主要有:戰國時期的越王勾踐劍,1965年在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被譽為越王青銅劍之首。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鍾,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編鍾共65件,總重2500多 越王勾踐劍公斤。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磬,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共32件,上面刻有樂律文字。戰國的青銅尊盤,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酒器,尊盤口沿的鏤空附飾採用熔模鑄造工藝製成。鹿角立鶴,戰國時期青銅器,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它是一種想像中的吉祥物。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質儀仗器,1974年黃陂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出土。銅鼓,商代打擊樂器,1977年崇陽白霓出土,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皮鼓形銅鼓。還有商朝的陶雞、大圓鼎,戰國時期的虎座鳥架鼓、十六節龍鳳佩、金盞,南北朝的青瓷蓮花尊,唐朝的樂俑,明朝的金鳳冠等。鎮館之寶該館的四大鎮館之寶為: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鍾、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 鄖縣人I號頭骨化石梅瓶。 鄖縣人I號頭骨化石:時期為舊石器時代。1989年鄖縣曲遠河口學堂梁子出土,顱長26厘米,顱寬19厘米,顱高12厘米,是湖北首次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曾侯乙編鍾:時期為戰國時期,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鍾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重4.5噸左右。全套編鍾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每件鍾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鍾十二個半音齊奏,可以旋宮轉調。音階為現今通用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 越王勾踐劍:時期為春秋晚期,千年不銹,由許多小暗格組成。1965年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長55.7厘米。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時期為元代。2006年鍾祥市郢靖王墓出土,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3厘米。瓶身肩部飾鳳穿牡丹;腹部飾青花「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足部飾仰覆蓮紋。三層紋樣以卷草紋 曾侯乙編鍾、錦帶紋為界。白釉泛青,色彩清脆艷麗,是罕見的經科學發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 編輯本段主要陳列湖北省博物館目前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嶺》、《盤龍城》、《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書寫歷史》、《秦漢漆器藝術》、《梁庄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傑》等十多個展覽,展品豐富,向觀眾介紹了湖北地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現在的主要陳列有十三個: 《鄖縣人》 攝影:俞焜一為《楚文化展》。陳列於楚文化館,楚文化館作為湖北省博物館展館的一翼,於2005年12月建成開館。楚,既是國名,又是族名。楚國在公元前223年被秦國滅掉,立國約有八百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湖北發掘了五千餘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現了楚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楚文化作為先秦時期的一個區域文化,獨具一格、自成一體、博大精深,是構成先秦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展覽分為八個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區出土的楚文物精華,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輝煌。展品中有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還有復原的2002年在湖北棗陽九連墩發掘的楚國車馬坑中的部分車馬。 二為《鄖縣人》。鄖縣人是長江中下游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屬直立人。1989年和1990年,先後在鄖縣青曲鎮曲遠河口的學堂梁子發現了2具人類頭骨化石。遺址的年代距今約100萬年。《鄖縣人》以「鄖縣人」的發現為主線,也展示了湖北境內舊石器時代遺存的發現。 《屈家嶺》三為《屈家嶺》。屈家嶺文化是1954年在湖北京山屈家嶺最先發現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距今5100~4500年。這一時期的社會分層、宗教活動等現象加劇,出現了大量聚落群和古城,出現了一系列文明因素。《屈家 嶺》展示了江漢地區史前氏族社會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 四為《盤龍城》。1954年發現的盤龍城遺址是商代早期城址。城址約建於公元前15世紀,在商代晚期衰落。盤龍城的建築技術、青銅工藝、埋葬習俗、玉器風格、陶器特徵等方面都與商代二里岡上層文化(約1500BC)一致。《盤龍城》展示了商代「南土」盤龍城城址的考古發現。 《盤龍城》 攝影:俞焜五為《曾侯乙墓》。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城郊擂鼓墩發掘的曾侯乙墓是一座2400年前的諸侯國君的墓葬,墓主人為戰國早期曾國國君乙。此墓葬出土多種文物萬余件,其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價值之高,保存之好,轟動海內外。曾侯乙墓展覽陳列了該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現了2400年以前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曾侯乙墓》 攝影:俞焜陳列分祭廳、青銅器、兵器、車馬器、竹簡、漆木器、金玉器和樂器八大部分,共展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360件。其中,造型奇妙、工藝精湛、紋飾華美的青銅鹿角立鶴、聯襟大壺、尊盤、鑒缶;迄今仍很鋒利的多戈戟和三角劍形的殳;包容文字資料頗多、又系我國最早的竹簡;重達2156克的特大金盞;製作方式與風格迥異於楚、秦的漆木竹器等,均是考古中所罕見的珍品。尤其是樂器展品中的一套青銅編鍾,更是無價之寶。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可以演奏中外各種樂曲,被譽為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跡。 六為《九連墩紀事》。九連墩墓葬群位於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為配合湖北省孝感市至襄樊高速公路的建設,文物考古工作者對九連墩1、2號墓及陪葬的車馬坑進行了科學發掘。 《九連墩紀事》 攝影:俞焜《九連墩紀事》展示了墓葬發掘的過程和楚國高級貴族墓的墓葬文化。 七為《書寫歷史》。二十世紀初七十年代以來,全國各地陸續出土了一些戰國秦漢簡牘,湖北是出土戰國秦漢簡牘批次和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書寫歷史》展出湖北省出土的戰國秦漢簡牘和書寫工具實物,旨在使觀眾對古代先民的「書籍」有一個直觀地感受。 八為《秦漢漆器藝術》。漆器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秦漢時期的漆器達到鼎盛期。自195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陸續有大量考古發掘出土的漆木器。 《秦漢漆器藝術》 攝影:俞焜而湖北出土秦漢漆器最具代表性。《秦漢漆器藝術》將館藏的最具特色的秦漢漆器集中展示。 九為《梁庄王墓》。明梁庄王墓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九子朱瞻垍與魏妃的合葬墓,文物工作者於2001年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金器、玉器、瓷器等珍貴文物5300件。在展出的梁庄王墓出土文物中,一件來自「西洋」的金錠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見證。 十為《古代瓷器專題展》。展覽分為兩個專題,第一專題以出土瓷器為主,介紹元代以前湖北地區的單色釉瓷器的發展脈絡;第二專題以館藏傳世瓷器為重點,展示元代以後瓷器的發展面貌。其中多數文物是第一次系統地向公眾展示。 十一為《荊楚百年英傑》。近代以來,荊山楚水英傑輩出。其中,有指點江山的國家元首,有救國救民的革命先烈,有領兵殺敵的軍旅名將,還有建功立業的科技精英、學術大師、藝術泰斗…… 《荊楚百年英傑》 攝影:俞焜《荊楚百年英傑》展示了董必武等100餘位代表人物。以200餘件典型的文物、史料、圖片,通過祖國腹地湖北這一側面,展示了中華眾多仁人志士,從鴉片戰爭至新中國建立百餘年間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我的答案你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