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字幕發明

字幕發明

發布時間:2021-09-10 11:54:16

1. 問:古代片,為什麼有些片子的字幕是從右向左的

原來的書寫習慣是從右邊向左,要問這個是為什麼的話 ,因為 以前古代的人最早是將文字寫在竹簡上面,然後把竹簡穿起來才能成為一本書,右撇子翻這種書簡,先看到的是一本書的右邊,所以 一開始的書寫習慣是從右往左寫 便於閱讀 發明了紙張之後 這種習慣延續了下來 但是竹簡早已經不用了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改革了文字。才變成現在的從左往右寫方式

2. 唐朝的什麼影響日語字幕的創立

唐朝的樂譜影響日本字母的創立。
日文中的「假名」分「片假名」和「平假名」兩種。片假名即「アイウエオ」,取自漢字楷體偏旁,又稱正楷字母;平假名即「あいうえお」,取自漢字草體,又稱草體字母。這兩種假名既用來標音,又用來表示日語語言構成。據一般看法,平假名正式使用約在9世紀,而片假名正式使用約在10世紀。換言之,自9世紀起,日本就有了自己的正式文字。
假名是何時由何人創造?創造者的依據又是什麼?日本正史無明確記載,但民間傳說卻比較集中:片假名是由吉備真備創造的;平假名是由空海創造的。事情真相如何?假名創造的依據又是什麼?這些都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片假名源於盛唐「樂譜」片假名中的「片」是「片斷」、「偏旁」的意思,是用漢字楷體偏旁表示日語字母。但片假名的創造者為何要用漢字楷體偏旁作為日語字母?是「閉門造車」式的突發奇想,還是受到了某種啟發?而這種啟發與創造者本人又有什麼關系?這是必須回答的問題。

2005年秋,筆者與張永山、羅琨、劉一曼等人在敦煌陳列室內看到一幅唐代「樂譜」,其上的譜符與假名(主要是片假名)極為相似。樊錦詩的《燦爛佛宮》第51頁刊登「敦煌樂譜」(唐代)。為論述起見,今將樂譜公布於下。

敦煌樂譜共有三首曲子,分別為《慢曲子心事子》、《慢曲子伊州》、《又急曲子》(「子」後無字,可能為《又急曲子伊州》)。有些譜符與假名形體相似,統計如下。

て(平假名),出現42次;ロ(片假名),出現37次;ヒ(片假名),出現25次;

ス(片假名),出現23次;ハ(片假名),出現4次;ト(片假名),出現4次;

エ(片假名),出現1次;〦(日文符號),出現14次。

這種「相似」是偶然巧合,還是另有原因?這不能不引起思考:假名,尤其是片假名,可能與唐代樂譜存在淵源關系。隋唐時代,樂器演奏是有樂譜的。隋代樂譜是「文字譜」,由音樂家萬寶常製成。文字譜是用文字記述彈琴的指位和弦位。《碣石調幽蘭》是迄今唯一保存下來的文字琴譜,現藏於日本京都西賀茂的神光院,為唐人手抄本,甚為珍貴。但用文字記譜,無論是對記述者或是彈琴者都十分不便。

盛唐時期,記譜方法發生變化。曹柔發明「減字譜」,將原來的文字譜簡化,減字譜的每一字塊由漢字減少筆畫後組合而成。在唐宮廷則採用「燕樂半字譜」,即用「亻」、「阝」、「彳」之類的漢字偏旁記錄樂譜。這是對文字譜的大膽改革,對音樂的記錄和演奏都極為方便。上舉三首敦煌樂譜應為燕樂半字譜。宮廷、教坊採用的基本上都是燕樂半字譜。武則天時,這些樂譜被整理成《樂書要錄》。燕樂半字譜在我國早已失傳,但在日本奈良正倉院仍有珍藏。20世紀初,敦煌文庫所藏唐代樂譜被發現,並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被中外學者破譯,失傳的《秦王破陣樂》、《大食調》、《王昭君》等名曲重新演奏出來,再現盛唐時代的風彩。

盛唐時代,日本派遣留學生之多也是空前的。在這些留學生中,吉備真備是最著名的。他兩度隨遣唐使來中國學習,而且他喜歡音樂,精通音律。第一次回國時,除帶回大量佛經和《大衍歷》之外,還帶有樂器銅律管和《樂書要錄》,對唐時音樂傳入日本起了關鍵作用。這些樂器、樂書均藏於奈良正倉院。

由於吉備真備精通音律,自然認識並能演奏燕樂半字譜。他又是第一個將《樂書要錄》帶回日本的遣唐學人。第二次回國後,執教於太學。盡管日本正史沒有明確記載吉備真備是片假名的創造者,但民間傳說卻認為吉備真備執教於太學時,根據漢字偏旁創立了片假名,這絕非「空穴來風」。事情很可能是吉備真備在教學中,第一個將燕樂半字譜中的譜符用來記錄日語語音;或者是他受燕樂半字譜的啟發,用漢字楷體偏旁記錄日語語音,遂成為片假名之開端。在他的倡導和影響下,繼續沿用這種方法,用漢字偏旁記錄日語語音,最後完善並定型為今日日文的片假名。

因此,筆者認為,吉備真備很可能是受到唐代樂譜的啟發,首創片假名,片假名應源於盛唐時代的樂譜。

平假名源於唐代草書

平假名之「平」是「方便」、「容易」的意思。平假名是仿照漢字草書簡化而成,又稱草體字母。民間傳說,平假名是空海創造的。空海是日本高僧,是日本佛教真言宗創始人。在他出生的第二年(775),吉備真備去世。空海於804年,以學問僧身份隨遣唐使來中國求法。在唐期間,空海除學習佛法外,對中國儒家經典均有精深研究。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擅長書法,對真、草、隸均有極深造詣,被稱為日本書道的「元祖」。由於其書法出眾,而平假名本源於漢字草書,故民間將平假名之創造歸於空海。真實情況如何?不妨認真回顧一下歷史。

1928年日本三重縣柚井遺址、1930年秋田縣田柵遺址、1967年奈良平城宮遺址,以及日本其他地方出土的大量木牘和木札,編輯成《上代木簡資料集成》,這是珍貴的資料,對研究日本文字的形成,尤其是平假名的形成,將提供幫助。木牘的年代大致為藤原京時代、平成京時代和平安京時代。其中有的木牘有明確紀年。根據這些紀年,大概可以推定木牘的起止時間從676年(丙子年)至770年(寶龜元年),時間跨度約為100年。

事情很是巧合,木牘的年代同吉備真備生活年代(692—775年)大致相同。《上代木簡資料集成》中的木牘年代早晚雖相差一百年,但其書體基本屬於同一類型。「可以說是源於中國的,楷行相間的『便體』,即在實用過程中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非規范化的書體,也可以說,這種『便體』是官吏們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書寫的筆體。」木牘內容大致為呈報文書、賬薄、傳票、來往信件、進貢物品、一般物品以及《千字文》、《老子》、《論語》、《文選》等殘片。木牘上的字一律為漢字,可證在這個時候,日本尚無自己的正式文字。但是,在這些木牘中,有些字為草書,其形體與「假名」十分相似,如:

第87號木牘「部」草寫為「マ」(134號、141號「部」相同);

「呂」草寫為「ろ」;

第24號木牘「司」草寫為「り」;

第146號木牘「斗」草寫為「ケ」(160號木牘「斗」同此)。

歐陽啟名認為,「有關『部』的草寫,在中國草書中可以找到出處,與《書法大成》之草書基本運筆字例中『部』的草寫方法一致,與『マ』相似。而『司』草寫為『り』、『斗』草寫為『ケ』、『呂』草寫為『ろ』的字例並不見於中國古代草書,也不見於日本同時期的其他書法作品。」他又說:「這類『別字』,僅僅集中在『部』、『呂』、『司』、『斗』幾個字上面,而這幾個字又集中在藤原宮和平城宮遺址的木牘之上。在《上代木簡資料集成》中選定的其他出土地的木牘中並沒有這幾個字的出現。但這幾個字的草寫方法都是一致的,說明並非個別人之筆誤,是已形成規律的寫法。」

第一,四個草書字體中「呂」(ろ)、「司」(り)形體上與平假名相似;而「部」(マ)、「斗」(ケ)形體上與片假名相似。由於筆者目前所見唐代樂譜有限,マ、ケ是否源出樂譜,尚不敢定論;如果不是,則應是受樂譜啟發,而獨自採用漢字偏旁的結果。

第二,《上代木簡資料集成》中只出現這四個草書字體,說明這種字體尚在萌芽階段,而且它是漢字草體,而非「日文字母」。作為「日文字母」,應是在此以後之事。

第三,這幾個漢字草體只出現在藤原宮和平城宮遺址出土的木牘上,這可能與日本遣唐留學生回國後就職有關。他們在中國接受大唐文化,看過舞樂,精通書法,對樂譜和書法可能均有一定造詣。回國後在宮廷任職。因此,他們在書寫時,將唐代樂譜符號和書法中的草體夾雜在木牘文字中。這是上述幾種草體字出現在藤原宮遺址和平城宮遺址木牘上的主要原因。

據此基本可以認定,早在空海之前,漢字草體已傳入日本,而且有的草體「字」形體與假名(包括片假名)基本相似。這些「草體」可以看做平假名源頭。

通過以上探討,筆者對假名的產生作出如下結論。

(1)日文假名(主要是片假名)當源於盛唐時代的樂譜,即燕樂半字譜。由於這種譜符是漢字偏旁,容易書寫,遂成後來日文片假名創立的依據。

(2)日文平假名主要是漢字的草書,是在漢字草書基礎上加以簡化而成。這種草體出現於日本的時間比較早,大約在盛唐時代。

(3)唐代樂譜和《上代木簡資料集成》中,看到了一種交叉現象,即樂譜中的譜符多為片假名,但「て」卻是平假名形體;《集成》中的「ろ」、「り」為平假名,但「マ」、「ケ」卻是片假名形體。在早期發生這種交叉是很自然的:說明唐代樂譜傳入日本後,對日本的書法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從奈良時代遣唐留學生回國後開始的。

(4)無論日文的片假名還是平假名,都與中華漢字有淵源關系。從總體上看,漢字是日文產生的母體,日文構成中的各個部分均由漢字衍化而來

3. mkv是哪個公司發明的

mkv就是在ogm停滯的那段時間出現的,由俄羅斯的程序員開發的,從一開始就是Open Source,因此得到了很多其他程序員的幫助,開發速度相當快。

4. 韓國文字是如何發明的

1443年,李氏朝鮮的世宗大王召集了集賢殿鄭麟趾等學士,根據朝鮮語的音韻結構以及中國音韻學創制了專門紀錄朝鮮語音韻的文字。當時這種文字的名字叫做諺文(或彥文),但是政府頒布實行的文件叫做《訓民正音》,這個名稱遂於朝鮮本國逐漸普及開來,只是中國學術界一般稱之為「諺文」而少講「訓民正音」。到了二十世紀初,該文字的另一種名稱「한글」(hangeul)開始出現。在朝鮮語里「한」是「大」的意思、「글」是「文」的意思,所以「한글」可以被理解為「大字」或「偉大的文字」。而在華語學術界,一般用音義結合的方式來翻譯這個詞。「한(han)」音譯做「韓」,「글」則意譯做「文」,「한글」就被翻譯做「韓文」,而不翻譯為「大字」或「偉大的文字」。 朝鮮語目前使用15世紀朝鮮世宗國王創制的訓民正音書寫,這種文字有著很顯著的獨創特徵。韓國、朝鮮學者認為,韓文(한글)在極短的時間內被突然創造出來,整套文字系統幾乎不受任何文字的影響,除了組字的時候字母排列規則受了漢字影響,以及長期以來從中國吸收來的漢語詞彙的讀音與漢語讀音類似以外。而其他國家很多學者認為,朝鮮字母受八思巴字影響創制出來的。

5. 求一個四大發明英文字幕的紀錄片

聖城家園不錯,很多BBC和discovery還有PBC的紀錄片,我已經下了不少了dream2008/forum-337-1紅色字體的是中英字幕的,黑色字體的是中文的紀錄片

6. premiere發明之前,視頻是怎麼做剪輯的

那時是線性剪輯。
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初,陸續出現了A4紙大小的錄像帶和相應的錄像機,然後出現了SONY BETA帶和相應的錄像機和翻錄機。之後是VHS錄像機,就是小二一錄像機,在1995-1998年達到了巔峰,之後出現了HI8錄像機即小二1的二分之一大小的小帶,並不太流行。然後在2000年左右開始流行DV機,3CCD的那種標清機,然後持續到2008年左右。開始流行硬碟和插卡機高清機。
視頻剪輯,開始時是線性剪輯,直到1995年左右出現了非線性剪輯。
線性剪輯就是翻錄,比如幾段素材, 在錄像帶里,然後至少有一個放像,一個線路錄像機。這個帶放到哪裡就停止,翻錄時可以加入畫外音,實現替換功能。這種方法一直持續到1998年。
在1993年左右開始使用80486電腦為主的專用字幕機,進行字幕疊加,配音用調音台,視頻混合器也在那時使用,基本上就是一本原始磁帶播放,先加入片頭,和字幕機混合,然後就是剪輯,播播停停,邊播邊翻錄,當然是線路錄像,然後做片尾,也需要字幕機的視頻混合。交給用戶手裡的是一本VHS錄像帶。那時的婚禮帶通常不重視原始聲音。
大約在1998年左右,開始使用非線性編輯,就有用會場會影和PR的低級版本,出來的是VCD光碟。
之後軟體開始三極化,民用是會場會影和PR,電視台用ED。直到2004年左右,才開始流行DVD。再之後就是你現在看到的狀況了。
那時設備價格高得驚人:一個SONY BETA錄像機高達20萬,那時工資才200元,一個松下M9000錄像機上萬元。當然一個錄像人員一年也是1萬元以上的收入。

7. 誰知道拼音字母是誰發明的或者是怎樣產生的

古代有拼音的,寫法和現在的也不相同,很像日本文字(日本偷竊走弄了日本文字),以前的康熙字典都用古拼音注音。

古拼音寫法: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ㄚㄛㄜㄝㄞ
現在台灣人還在用,有時候你看台灣的娛樂電視節目,有些沒有字的台灣原住民的發音,他們就用古拼音拼出來做字幕,那個不是日本話。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准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8. 日本字是誰發明的

日文是由漢字的偏旁與草書變化而來
還有羅馬文,英文
明治維新之前大部分都是中文偏旁
明治改革也改了下文字

9. 電影非誠勿擾里秦奮(葛優)發明的那是個什麼

即使是更科學的東西,也難以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分歧。
「凡事皆可解決回」的製作:一答段管中間剖開分兩半,各有一個手柄。
此物由兩片帶把手的ABS塑料組成一個圓筒。使用時,有分歧的兩人分別將手伸進塑料筒,在筒中各自出招,然後一齊喊「一二三」,分別用另外一隻手把塑料圓筒上的小把手拉開,這樣兩人都不能臨時變招了。
據悉,該「終端機」其實是導演彭浩翔的發明。影片結尾字幕處,馮小剛打出了「感謝彭浩翔及其發明的分歧終端機」。

10. 常人的說話了聾啞人也是聽不見了很難溝通的,希望有誰會發明手機動口發言有字幕,

知道IPONE4S的 語言識別系統嗎?那個就不錯,只是在識別某些方言的情況下有些吃力,但問題不大,這類東西在國產山寨手機里都有,只要在手機上裝個軟體就可以做到,要聾啞人自己試用的手機。反向,聾啞人想跟正常人溝通的話,也可以通過這個軟體,靠手寫 或鍵盤輸入來讓正常人聽到。難度不大,我想目前這類東西國外應該有類似產品或專利存在,可能是我們平時接觸殘疾人設備比較少,孤陋寡聞而已。還有,LZ想法不錯,值得鼓勵。

閱讀全文

與字幕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