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淬火技術何時發明
西漢
冶鐵業:
西周時開始使用鐵器;
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是世界冶鐵史的版一大權成就,比歐洲早兩千多年;
兩漢:西漢時冶鐵業分為官營和私營。煤成為冶鐵的燃料,人們發明了淬火技術;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使中國冶鐵水平長期領先世界。宛和鞏是著名的冶鐵中心;
隋唐時期: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遼宋時期:遼和金的冶鐵業水平較高;
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業,一天出鐵六七千斤。
認識:在農業文明時代,冶鐵業的發展是生產力進步的明顯標志,它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貳』 中國發明生鐵冶煉技術的時間是在哪個年代
我國發明生鐵冶煉技術是在春秋後期。
從近來考古發掘出土的春秋戰國之際鐵器來看,有用「塊煉法」製造的,也有用鑄鐵鑄造的,更有把鑄鐵件經過加熱退火柔化處理而成為展性鑄鐵的.①從煉得鑄鐵,鑄成器件,進而採用加熱退火的方法,對鑄鐵件加以柔化處理,必須有一個試驗改進的過程.由此可以斷定,我國鑄鐵冶煉技術的發明,應該更要早些.至少到春秋晚期,中原地區這種鑄鐵冶煉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我們從公元前五一三年晉國鑄刑鼎這件事,就可以了解這一點.我們知道,要把刑書鑄在鐵鼎上,不是件簡單的事.即使這部刑書的文字不多,總該有些條文,要把這些條文鑄到鐵鼎上,這個「鑄型」不會大小,所需流動狀態的鑄鐵也不會太少,否則的話,就不可能鑄成功.毫無疑問,中國古代由於改進了煉爐的鼓風方法,提高了煉爐的溫度,很早就發明冶煉鑄鐵的技術,使煉出的鐵成為液體,從而加速了冶鐵過程,提高了鐵的生產率.這對於冶鐵業的發展和鐵工具的推廣使用是具有決定意義的.
到戰國中晚期,冶煉鑄鐵和鑄造鐵器已開始分工,新鄭鄭韓古城的內倉、西平酒店村和登封告城鎮,都已發現戰國鑄鐵遺址.
告城鎮發現了熔鐵爐底及爐襯殘片,還發現有拐頭的陶鼓風管以及木炭屑,可見當時熔鐵爐和煉鐵爐同樣以木炭為燃料.①近來考古發掘出土的戰國以迄漢魏鐵農具,大多數是鑄鐵製造的;在同時的手工業工具中,鑄鐵件也占很大比例.一九七七年七月長沙窯嶺春秋戰國之際楚墓出土鐵鼎,口徑二十三厘米(相當於當時一尺),高二十一厘米,腹深二十六厘米,出土時重三千二百五十克(相當於當時十三斤),金相鑒定表明含有少量石墨,基體為鑄鐵.
『叄』 漢朝有煉鐵技術嗎
漢代的鋼鐵冶煉技術,在戰國的基礎上又有了長足的發展,勤勞的中國人民在這方面又有了不少的創造和發明。
漢代鐵金屬在工業、農業和軍事中的作用愈顯重要,官府對冶鐵業的管理越加嚴格,漢武帝時任用孔僅為大農丞,將鹽、鐵、稅利的巨業,收歸官府經營管理,實行一系列嚴格措施,使冶鐵業得到空前的發展。孔氏家族原本是梁國的冶鐵商賈,素有經營冶鐵的管理才能,所以他能在漢武帝時一躍而成為大司農丞要職,在任職的短短十餘年間,從組織管理到冶鐵技術和農具的推廣,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為漢武帝的雄才大略的擴展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西漢時「百煉鋼」的技術興起,使鋼的質量較前提高。這種初級階段的百煉鋼,是在戰國晚期塊煉滲碳鋼的基礎上直接發展起來的,二者所用原料和滲碳方法都相同,因而鋼中都有較多的大塊氧化鐵-硅酸鐵共晶夾雜物存在;但不同的是增多了反復加熱鍛打的次數。鍛打在這里不僅起著加工成型的作用,同時也起著使夾雜物減少、細化和均勻化,晶粒細化的作用,顯著地提高了鋼的質量。
從河北滿城一號西漢墓出土的劉勝佩劍、鋼劍和錯金寶刀,它們雖與易縣燕下都鋼劍所用的冶煉原料相同,但金相檢查表明,鋼的質量卻有顯著的提高,它正是「百煉剛」技術興起的產物。
西漢中期以後,又出現炒鋼。這是因為塊煉鐵雖然能製造滲碳鋼,而產量不大,效率很低,不能適應當時封建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供不應求」即生產量與需要量的矛盾,促使出現了用生鐵炒成為鋼的新工藝。但是生鐵的產量已相當大,用生鐵作為制鋼原料,是煉鋼史上的一次飛躍發展,也是一次重大的技術革新。
炒鋼的產生,即將生鐵炒到成為半液體半固體狀態,並進行攪拌,利用鐵礦粉或空氣中的氧,進行脫碳,藉以達到需要的含碳量,再反復熱鍛,打成鋼製品,利用這種新工藝煉鋼,既省去了煩難的滲碳工序,又能使鋼的組織更加均勻,消除了由塊煉鐵帶來的嚴重影響性能的那種大共晶夾雜物,使質量大大提高。1974年7月,山東蒼山縣東漢墓出土的東漢永初六年卅煉環首鋼刀,經有關單位鑒定就是用炒鋼為原料,反復鍛打而成的。
與此同時,百煉剛的原料也由原來的塊煉鐵,發展到用生鐵炒成的鋼或熟鐵做為原料,經過滲碳鍛打而成。這樣一來,原料的改變即鐵基體有了變化,使鋼的質量也隨之大大提高,從而百煉鋼也發展到成熟階段。
百煉鋼雖然是漢代風行一時的煉鋼工藝,但固體滲碳工序費工費時;而在炒鋼過程中控制鋼的含碳量則是一個復雜的工藝,比較難以掌握控制。生產的發展,必然要求進一步發展工藝簡單、保證質量而成本較低的煉鋼方法。為此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又出現了以灌鋼為主的煉鋼技術。
鋼鐵業在漢代的大發展,也從煉爐的形狀及冶煉設備上反映出來。西漢時期煉鐵的豎爐就已得到發展,爐型有了擴大。煉鐵已用石灰石作為熔劑。為了適應豎爐加大的需要,對鼓風設備也進行了改革。早期開始用皮囊人力鼓風,既笨重又不適用,後來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勞動人民不斷總結經驗,創造出新,採用畜力代替人力鼓風,出現了馬排,但還遠遠不能滿足高爐生產的需要。
公元31年,東漢後期南陽太守杜詩總結了南陽冶鐵工人的實踐經驗,創造了水力鼓風的「水排」。利用「水排」鼓風生產鋼鐵,比用人力、畜力鼓風「用力少,見功多」。我國「水排」的出現比歐洲早一千二百多年。到魏晉時期,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
『肆』 介紹關於中國古代三大冶煉技術
1、青銅冶鑄技術:
中國古代最初是使用自然銅,商代早期已能用火法煉制銅錫合金的青銅。冶煉青銅的過程較復雜,大概是先把選好的礦石加入熔劑,再放在煉爐內,燃木炭熔煉,等火候成熟,取精煉銅液,棄去煉渣,即得初銅。初銅仍比較粗,需再經提煉才能獲得純凈的紅銅。紅銅加錫、鉛熔成合金,即是青銅。
青銅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由於其克服了純銅的柔軟弱點,且具有熔點低、鑄造性能好等優點,逐漸成為古代銅器中的主要品種,並促進了車、船、雕刻、金屬加工等製造技術和農業、軍事及經濟社會的發展。青銅器的應用,代表了當時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藝術水平,成為這一時代的鮮明標志。
2、古代鑄鐵技術:
對鐵器的大量需求,促成了鐵范(鑄鐵金屬型)的發明。1953年河北興隆燕國冶鑄遺址出土的鐵范,曾用來鑄造鐵斧、鋤、鐮和車具。這些鐵范結構合理,壁厚均勻,形狀和鑄件輪廓相一致,並已使用鐵芯。有的范能一次鑄兩件器物(如雙鐮范,圖2[興隆鐵范(雙鐮范)]),表明鑄鐵技術在這個時期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鑄鐵熱處理技術在此期間有明顯的進步。由於鑄鐵都用木炭熔煉,碳含量大都在共晶點附近,而其他元素含量較低,屬於較純的鐵碳合金。不少器件用鐵范鑄造,壁厚一般在3~5毫米,屬於薄壁鑄件。在實踐中,已採用了較為合理的熱處理規范,因而所得韌性鑄鐵件質量較好。白心韌性鑄鐵件多數處理完全,很少殘留滲碳體和析出石墨。黑心韌性鑄鐵件多數以鐵素體和珠光體為基體,一部分以鐵素體或珠光體為基體,石墨形狀與現代同類材質相近。
3、古代鑄鋼技術:
灌鋼法,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先進煉鋼工藝。是中國早期煉鋼技術一項最突出的成就。由北齊著名冶金家綦母懷文發明。17世紀以前,西方各國一般都是採取熟鐵低溫冶煉的辦法,鋼鐵不能熔化,鐵和渣不易分離,碳不能迅速滲入。經過「塊煉法」--「百煉鋼」--「炒鋼法」的發展歷程,中國發明了灌鋼法,成功解決這一難題,為世界冶煉技術的發展做出劃時代貢獻。
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了技術更為先進的灌鋼法,用此法製作的兵器堅韌鋒利。早在漢代,人們就開始用煤做燃料,並用來冶鐵。北宋時期,用煤冶鐵已相當普遍。冶鐵爐的溫度因此得到提高,於是加速了冶煉進程,提高了冶鐵業的生產效率。
(4)杜詩發明了鑄鐵冶煉技術擴展閱讀:
被譽為「中國古代兵器之王」的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12月出土於湖北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時插在木質劍鞘里,出鞘時寒光四射,耀人眼目,鋒利無比,令人贊嘆不已。
越王勾踐劍就是一把採用復合金屬鑄造工藝製作的青銅劍,它的主要成分有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而劍刃的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代在精密磨床上生產出的產品相媲美。由於其劍身的各個部位作用不同,使銅和錫的比例也不一樣。劍脊含銅較多,能使青銅劍韌性良好,不易折斷;而刃部含錫量高,硬度大,則會使青銅劍更為鋒利。
考古學家還證明在湖北地區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像越王勾踐劍這樣千古不銹、湛亮如新的還有多把;但奇怪的是,與青銅劍相比,鋼鐵劍卻更容易銹蝕。
『伍』 古代制鐵的問題
中國古代掌握制鐵技術,大約是在春秋末年以後,戰國期間已逐漸成熟。
制鐵的基本原理,跟現在的基本相同。首先是冶鐵,採用碳還原法。最早的時候,把鐵礦石和木炭粒一層層相錯鋪在爐底燒,由於溫度不夠高,產出的是一塊塊軟的生鐵塊,雜質含量高。然後將這些軟鐵塊鍛打成所要的形狀,形狀比較粗糙。後來發明了鼓風的工具,從而建造了大的鼓風爐,提高了爐溫,能夠煉出液體的生鐵。於是有了鑄鐵技術,用陶土或鐵製做模範,把鐵水澆鑄進去,從而造出了精細的產品,於是鐵制的農具和精良的武器得以普及。再進一步就是進一步制含碳量更少、柔韌性更好的鋼,但是中國古代無法達到足夠的爐溫,因此只能用長期加熱和鍛打的方法進行滲碳,制出「不合格」的鋼,但比一般生鐵已有了很大進步。與此同時,相關工藝也有很大發展,比如人們發現在冶鐵過程中摻入其他金屬礦石,可以制備有特殊性能的合金,以及在滲碳過程中加入骨粉(含磷)可以起到催化作用。
『陸』 東漢時期在冶鐵技術方面有哪些突出成就
東漢王朝在統治上沿用了許多西漢的方針與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調整與改革,使之更加適於當時的社會狀況。在東漢前期,政權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勢力的融和,使國家趨於穩定,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都遠超過了西漢時期的水平。 水排,也稱水力鼓風機,是用卧式或立式水輪帶動皮囊或木扇鼓風的機械裝置。它由東漢時期的南陽太守杜詩創制,這是中國和世界上最早在冶鐵中利用鼓風技術的標志。鼓風器是冶鑄的重要工具。它所用的原動力,最初是人力,即人排,後來採用畜力,即馬排,東漢初年開始用水力,即水排。人類早期的鼓風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爐子用好幾個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動這些排囊,就叫「水排」。《後漢書�6�1杜詩傳》記載說:杜詩「造作水排,……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 水力鼓風的發明,是冶鐵技術的一次革命。它不但節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風能力比較強,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冶煉強度,另一方面可以擴大爐缸,增加容積,對我國古代冶鐵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由於東漢鐵制農具的普及,鋼鐵的需要量大大增加,從而推動了冶鐵技術的改進。 環首刀和百煉鋼技術的孕育階段是在西漢,而成熟和普及則是在東漢,徹底取代長劍是在東漢末年。東漢時期由於冶鐵技術和效率的進步,對鋼刀的煉制鍛打次數已可有西漢的10多次提高至30次乃至50次。1974年7月,在山東臨沂蒼山地區出土一把東漢的環首刀,刀身上還刻有隸書銘文十八字:「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孫」。「卅湅」就是三十煉,也就是這把刀曾經使用「百煉鋼」技術將鋼材折迭鍛打達三十次之多,而在這把刀的刃部還發現有經過「淬火」以提高表面硬度。而正是在這種先進武器和漢帝國強大國力的支持下,東漢軍隊徹底消滅北匈奴,南匈奴內附被完全漢化。最終這部分西遷的北匈奴後裔輾轉來到歐洲,被稱作匈人,將暮年的西羅馬帝國攪得天翻地覆。
東
『柒』 簡述中國古代在冶煉、紡織、制瓷等手工業部門中的主要成就
1、冶金技術
商周時期青銅冶煉鼎盛,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技術開始發展,兩漢時期已經高爐煉鐵、炒鋼技術,南北朝時期發明了灌鋼法。
2、制瓷業
新石器時期開始製作陶器,到了東漢技術成熟,開始生產青瓷;魏晉南北朝製成白瓷,為制瓷業開辟廣闊前景。
宋時期陶瓷大放異彩,遍全國,多名窯,定窯、汝窯、哥窯、官窯、鈞窯是北方五大名窯;明清朝其種類多,青花瓷、彩瓷、琺琅彩技藝高超。
3、絲織業
四五千年前開始養蠶繅絲,商朝發明了織機,西漢時期長安東西織室有數千工人,紡織工藝達到新高,唐朝吸收波斯風格,宋朝吸收花鳥畫風格了,明清紡織業鼎盛,政府設織造局。
(7)杜詩發明了鑄鐵冶煉技術擴展閱讀:
在中國古代,手工業長期附屬於農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農業和小手工業緊密結合的「男耕女織」的經濟形式。
廣大農戶生產自己消費的大部分手工業產品,所用原料也大都是自己種植和採集所得。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年代,這些產品有時也進入流通領域。
明中葉以後,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中,民營手工業甚至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全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
盡管中國古代手工業很發達,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的場合,手工業服務於農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捌』 幾道歷史題答案,很簡單的
這些題目並不難,但要歸納起來很費時間。我花了半個小時才整理出來。(第五題答案不夠全面,你翻翻課本,補充完整。我是真想不出來了)
1.小農經濟是長期以來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在封建經濟中佔主導地位。
2.新航路的開辟引發「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擴大了原料產地范圍,擴大了銷售市場,大量增加了海外貿易,逐漸形成了世界市場。
3.:①工業革命使機械化生產迅速普及,推動了世界工業化的進程。
②19世紀中後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和逐漸成熟。
4.
1)鴉片戰爭失敗後,自然經濟基礎遭到破壞,開始解體,中國開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附庸。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市場和資金,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封建制度根本上受到沖擊。
2)洋務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引進了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培養了一批近代技術人才,客觀上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進一步瓦解自然經濟。
3)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促進民族資產階級不斷壯大,並登上中國近代政治舞台。
4)民族資本主義短暫的春天:以輕工業的發展為代表。好景不長,一戰後列強卷土重來,打斷了民族工業的發展過程。
5)國民政府統治前期較快發展。抗日戰爭爆發後,遭受沉重打擊。
6)解放戰爭期間全面萎縮。民族工業陷入絕境,工廠紛紛倒閉。
5.改革:為在文革中受冤的領導平反;並進行了一系列的政府機構改革和企業改革
開放:引進外資,設立經濟特區;加入WTO
6.原因: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產和銷售的矛盾,金融市場不穩定
③直接原因:紐約股票市場崩潰
特點:來勢猛、范圍廣、時間長、破壞性強
影響:①加深了各國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各國採取不同對策走上不同道路。
②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7.內因:蘇聯工業落後,又因連年戰亂,大量工廠倒閉,並不能滿足「戰時共產主義」的要求。
外因:資本主義國家聯合起來,對蘇俄實行經濟封鎖,還在暗地裡組織匪幫和富農暴動,企圖顛覆蘇維埃政權。
8。.(積極影響)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斯大林通過這種建設模式,使蘇聯躋身於工業化國家的行列,為後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斯大林模式」創立是與當時蘇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在蘇聯迅速趕上和超過西方發達國家的過程中起積極作用。
(消極影響)但是這種高度集權的模式妨礙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充分發揮,表明蘇聯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方面存在著巨大的誤區。
9.①1944年夏,美、英、中等戰時盟國的代表召開了布雷頓森林會議,美國憑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確定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其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成為戰後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兩大支柱。
②1947年簽署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從而成為戰後支撐世界經貿的又一大支柱。
③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定成為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礎上,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
10.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作用:一方面保證各成員的重要貿易權利,另一方面對各成員政府起到約束作用,使它們的貿易政策保持在各方議定且符合各方利益的限度之內,這樣做是為了向產品製造者和服務提供者提供幫助,並便利進出口業務的開展。
加入原因:
1)利於中國更快、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社會。
2)有利於維護我國的經濟利益。
3)有利於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
4)有利於擴大出口貿易
5)有利於引進外資
6)有利於激發中國企業的競爭意識
7)有利於我國技術進步
8)有利於國民生產總值(GDP)的增長
9)有利於擴大就業機會
『玖』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冶金業的成就
冶鐵業:
西周時開始使用鐵器;
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是世界冶鐵史的一大成就,比歐洲早兩千多年;
兩漢:西漢時冶鐵業分為官營和私營。煤成為冶鐵的燃料,人們發明了淬火技術;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使中國冶鐵水平長期領先世界。宛和鞏是著名的冶鐵中心;
隋唐時期: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遼宋時期:遼和金的冶鐵業水平較高;
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業,一天出鐵六七千斤。
認識:在農業文明時代,冶鐵業的發展是生產力進步的明顯標志,它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拾』 鐵器是誰發明的
鐵器是小亞細亞東部山地的赫梯人發明的。早期鐵器時代在青銅時代之後,但人類知道鐵,並不比認識青銅晚。在埃及前王朝時期的墓葬及烏爾王陵里,就出土過鐵,而埃及前王朝還處在銅石並用時代,烏爾第一王朝時期也只是剛剛進入青銅時代。
不過當時的鐵大多是隕鐵,所謂人工製品,只是偶然熔化鐵礦石得到的。真正的人工鐵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才出現,冶鐵技術的發明者,是小亞細亞東部山地的赫梯人。
鐵器發明後,因赫梯國王嚴禁冶鐵術外傳,在一段時間里,鐵的產量極少,價格昂貴,鐵器只被當作珍貴禮品在一些國家的宮廷里傳送。
直到前13世紀赫梯王國滅亡,鐵的壟斷被打破,人類歷史上的鐵器時代才真正來臨。與赫梯臨近的今巴勒斯坦、敘利亞和希臘地區首先學會了冶鐵,這些地區在公元前10世紀用鐵已很普遍。以後,冶鐵術經敘利亞傳入兩河流域、中亞和北非,又經希臘傳到東歐和西歐。
(10)杜詩發明了鑄鐵冶煉技術擴展閱讀
西周末年是中國的早期鐵器時代。這是中國開始大規模冶煉鐵器並將其運用到生產生活中的時代。初期製作的鐵器多為削、刀等一些小工具。1976年,湖南省長沙楊家山65號墓(相當春秋晚期)中甚至還出土了一把鍛制的中碳鋼劍,長38.4厘米。
經鑒定:它含碳達0.5%左右,並經過高溫退火處理,金相組織比較均勻。戰國中期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業中逐漸替代傳統的銅工具而取得支配地位,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煉鐵技術也不斷提高,鐵器遍布七國,並傳播到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
冶金業在中國的出現雖然晚於西亞和歐洲,但它的發展卻比它們迅猛,並在以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走在世界冶金技術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