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漢樂府民歌有什麼創造精神

漢樂府民歌有什麼創造精神

發布時間:2021-09-10 06:43:30

1. 漢樂府民歌是什麼

漢樂府就是指漢時樂府官署所採制的詩歌。漢樂府掌管的詩歌一部分是供執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廟歌辭,其性質與《詩經》中\「頌\」相同;另一部分則是採集民間流傳的無主名的俗樂,世稱之為樂府民歌。據《漢書。藝文志》載,\「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可見這部分作品乃是漢樂府之精華。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100卷,分12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歌辭,橫吹歌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氏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著錄,是收羅漢迄五代樂府最為完備的一部詩集。《樂府詩集》現存漢樂府民歌40餘篇,多為東漢時期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辭表現愛恨情感,較為傾向現實主義風格。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後,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匯集,不同《詩經》的浪漫主義手法,它開詩歌現實主義新風。漢樂府民歌中女性題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由雜言漸趨向五言,採用敘事寫法,刻畫人物細致入微,創造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較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內涵著重描繪典型細節,開拓敘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是中國詩史五言詩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都是漢樂府民歌,後者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與《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

2. 樂府民歌的現實精神是什麼

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可以集中概括為:「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語出《漢書·藝文志》:「自孝武立樂儲而采歌謠,於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觀風俗,知薄厚雲。」

樂府民歌表達了豐富的社會內容,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其中突出的主題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反映人民痛苦的生活和對剝削壓迫的反抗。第二、反映戰爭和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第三、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荒淫。第四、反映婚姻、愛情和婦女生活。

3. 簡答漢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

漢樂府

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後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時已設有樂府。武帝時樂府規模擴大,成為一個專設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兼管採集民間歌謠,以供統治者觀風察俗,了解民情厚薄。這些採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後人稱為樂府詩。東漢仍設有樂府。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西漢時樂府採集的各地民歌共有一百三十八篇,但流傳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加上東漢民歌和文人的作品,現存漢樂府有一百多篇,散見於《漢書》、《後漢書》、《文選》和南朝時徐陵編的《玉台新詠》等書,而以宋人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所收最為完備。《樂府詩集》是根據音樂類別分別排列作品,與漢樂府有關的凡四類,其中《郊廟歌辭》中首列的《漢郊祀歌》是西漢文人為宗廟祭祀作的樂歌;《鼓吹曲辭》、《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中題下標明「古辭」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西漢民歌。《雜曲歌辭》收錄的文人作品中有一些出自東漢。

漢樂府以民歌居多,民歌也正是其中精華。人們提到漢樂府,就一般意義而言,往往是指漢樂府中的民歌。這些民歌都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如《東門行》、《孤兒行》、《婦病行》、《戰城南》、《十五從軍征》、《飲馬長城窟行》、《上山采蘼蕪》等篇,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有所思》、《上邪》等篇,則是感情真摯的情歌;《陌上桑》贊美了一名勞動婦女對權貴人物的蔑視和反抗,體現了人民的願望;以批判封建禮教、歌頌高尚情操為主題的《孔雀東南飛》,又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前所未有的長篇敘事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居有較高的地位。漢代文人所寫的樂府詩也有佳作,如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嬌饒》等,但這些詩歌也是在民歌的影響下創作的。

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對後世的許多詩人起過示範性的作用,它的以五言和雜言為主的形式,也推動了詩體的發展。

漢樂府

漢樂府民歌,在我國詩歌史上,是繼《詩經》、《楚辭》之後出現的第三個重要發展階段。它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真實地反映了漢代廣闊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漢人稱樂府機關所演奏的詩為歌詩,魏晉六朝時開始稱詩歌為樂府或樂府詩,於是樂府便由機關的名稱變為詩體的名稱。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將自漢至唐的樂府詩分為12類:一、郊廟歌詞,二、燕射歌詞,三、鼓吹曲詞,四、橫吹曲詞,五、相和歌詞,六、清商曲詞,七、舞曲歌詞,八、琴曲歌詞,九、九曲歌詞,十、近代曲詞,十一、雜歌謠詞,十二、新樂府詞。漢貴族樂章載在郊廟歌詞一類,全部是文人所作;漢樂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歌詞、鼓吹曲詞和雜曲歌詞3類中,相和歌中尤多。相和歌是南方的民間俗樂,鼓吹曲是北方民族的樂曲,多用於軍樂。雜曲歌詞是一種聲調已經失傳無所歸屬的樂曲歌詞。

漢樂府民歌不僅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所為「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就是說,樂府民歌的作者面向現實生活,根據人們在各種各樣的遭遇中所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而進行創作的。它真實而具體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詩經》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現存下來的漢樂府民歌,不過40餘首,但它所反映的社會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有的反映勞動人民的苦難和他們的反抗斗爭,如《婦病行》描寫一個貧苦家庭的婦女,貧病交加終於死去,臨終時叮囑丈夫照看孩子,但在殘酷的剝削壓榨下,勞苫人民無以為生,父子不能相保,最後不得不違背妻子的遺言,忍心拋棄了自已的孩子。《東門行》則寫出了貧苦善良的人民在無衣無食、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官逼民反鋌而走險的過程。有的揭露戰爭和徭役給人民造成的災難與痛苦,如《十五從軍征》寫詩中主人公15歲從軍,80歲才返回家鄉,遙望故家,只見墳冢累累,回到家裡,滿目荒涼,空無一人,這時,老人萬念俱灰,倚著門獃獃地遠望,不知如何度過這孤苦的殘年。短短的十幾句詩,寫得凄楚感人。有的寫出了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和被壓迫婦女的命運,《有所思》和《上邪》寫的是熱戀中的女子為愛情所折磨的痛苦復雜心情和專一執著的深情。《上山采蘼蕪》寫的則是婦女無辜被棄的不幸。此外還有寫官家豪富對人民的欺凌和上層社會的腐朽與無恥等等。胡應麟《詩藪》卷一說:「漢樂府採摭閭閻,非由潤色,然質而不俚,淺而能深,近而能遠,天下至文,靡以過之。後世言詩,繼自兩漢,宜也。」這幾句話意思是說,兩漢樂府來自民間,它運用通俗自然的語言真實而生動地反映出廣闊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愛憎,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這個評價是非常中肯的。

《陌上桑》是漢樂府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來為人們所喜愛和稱頌。這首詩最早錄於《宋書·樂志》,題為《艷歌羅敷行》,《玉台新詠》也收有此詩,題為《日出東南隅行》。

漢樂府

中國詩歌史上楚辭(詩)向漢賦(非詩)演變發展過程中,漢樂府填補了這一時期詩壇的一段空白。「樂府」本是古代音樂機構的名稱。據考,最早在秦代就已有樂府的設置。樂府興起則是在西漢武帝時代,樂府官署大規模收集民間歌辭,據《漢書。禮樂志》載: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
漢樂府就是指漢時樂府官署所採制的詩歌。漢樂府掌管的詩歌一部分是供執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廟歌辭,其性質與《詩經》中「頌」相同;另一部分則是採集民間流傳的無主名的俗樂,世稱之為樂府民歌。據《漢書。藝文志》載,「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可見這部分作品乃是漢樂府之精華。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100卷,分12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歌辭,橫吹歌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氏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著錄,是收羅漢迄五代樂府最為完備的一部詩集。《樂府詩集》現存漢樂府民歌40餘篇,多為東漢時期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辭表現愛恨情感,較為傾向現實主義風格。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後,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匯集,不同《詩經》的浪漫主義手法,它開詩歌現實主義新風。漢樂府民歌中女性題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由雜言漸趨向五言,採用斜事寫法,刻畫人物細致入微,創造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較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內涵著重描繪典型細節,開拓斜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是中國詩史五言詩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4. 簡述漢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

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以及她承先啟後的作用已被歷代文人、評論家評論得差不多了,而且早有定論。本文試從三個方面再重復論述一下,看漢樂府承先啟後的現實主義精神。

一、樂·樂教·樂府

「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皆本於心」。於是「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於干戚羽旄謂之樂」。①因此,有心就有所感,有感就有所發,言語表達不了就可手足舞蹈,再表現不了就歌唱。所以自人類產生以後,也便產生了樂。

《尚書.舜典》中說:「帝曰:變,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水,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這便是樂教的開始。

施行樂教,可以以樂制人心,即用樂為涵養人格品性的工具。孔子說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施行樂教,可以感化百姓,即用樂為移風易俗的工具。如我們農村常見的舊戲舞台之上的「高台教化」就是一例。

蕭滌非說:「樂在先秦,乃所以為治,而非以為娛。乃將以啟發人之善心,使百姓同歸於和,而非以滿足個人耳目之慾望。」②不是沒有道理的。一句話樂是統治者統治人民的重要工具之一。

那什麼是樂府呢?顧亭林說過:「樂府是官署之名。其官有令,有音監,有游繳。《漢書·張放傳》:使大奴駿等四十餘人群黨盛兵弩,白晝入樂府,攻射官寺。《霍光傳》:秦昌邑王,大行在前殿,發樂府樂器。《後漢書·律歷志》:元帝時郎中享房知五聲之音,六十律之數,上使太子太傅韋元成、諫議大夫章雜,試問房於樂府是也。後人乃以樂府所采之詩,即名之曰樂府。」③因此,樂府的職責,在於採取文人詩賦以及民間歌謠,配上音樂在「郊廟朝宴」上演奏,把入樂的詩歌,稱之為樂府。即「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④就是說所謂樂府,就是用五聲來配合歌詠,用十二律來調節五聲。

「樂府」的演變是復雜的。兩漢所謂樂府是指的音樂機關,樂即音樂,府即官府,這是它的原始意義。但魏晉六朝卻將樂府所唱的詩,漢人原叫「歌詩」的也叫「樂府」,於是樂府便由機關的名稱一變而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六朝人雖把樂府看成一種詩體,但著眼還在音樂上。到了唐代,便才撇開音樂,注重其社會內容,白居易的《新樂府》等都來入樂,也名為樂府,於是所謂樂府又一變而為一種批判現實的諷刺詩。

自古到今,民間樂府成熟於兩漢,如同周、楚的《詩》、《騷》一樣。它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之高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都可以與《詩》和《騷》相媲美。往往後代把漢樂府與唐詩、宋詞、元曲相提並論。《通志·樂府總序》中說:「詩者,人心之樂也。不以世之污隆而存亡,豈三代之時,人有是心,心有是樂,三代之後,人無是心,心無是樂乎?繼三代之體者,樂府也,樂府之體,宛同風雅」論述得真知灼見。

二、樂府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漢書·藝文治》有「自漢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足以官風俗,知薄厚雲。」這正是漢樂府的由來。它的任務顯而易見,那便是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製成曲譜並製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於後代的最大特點,或者說一項最有意義的工作,便是採集民歌。據《漢書·藝文志》所記載,西漢樂府民歌已有一百三十八首,已接近《詩經》的「國風」東漢的尚不在其內。

這些漢樂府民歌不僅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而且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它們廣泛地反映了兩漢人民的痛苦生活,象一面鏡子一樣照出了兩漢的政治面貌和社會面貌,同時還深刻地反映了兩漢人民的思想感情。
漢樂府民歌的藝術性
漢樂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這一特色是由它的「緣事而發」的內容所決定的。在《詩經》中我們雖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敘事成分的作品,如《國風》中的《氓》、《谷風》等。但還是通過作品主人公的傾訴來表達的,仍是抒情形式,還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節,缺乏對一個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繪,而在漢樂府民歌中則已出現了由第三者敘述故事的作品,出現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較完整的情節,如《陌上桑》、《東門行》,特別是我們將在下一節敘述的《孔雀東南飛》。詩的故事性、戲劇性,比之《詩經》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強了。因此,在我國文學史上,漢樂府民歌標志著敘事詩的一個新的更趨成熟的發展階段。它的高度的藝術性主要表現在:
(一)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人物性格。有的採用對話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羅敷和使君的對話,《東門行》中那個妻子和丈夫的對話,都能表現出人物機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上山采蘼蕪》和《艷歌行》的對話也很成功。如果和《詩經》的《國風》比較,就更容易看出漢樂府民歌這一新的特色。對話外,也有採用獨白的,往往用第一人稱讓人物直接向讀者傾訴,如《孤兒行》、《白頭吟》、《上邪》等。漢樂府民歌並能注意人物行動和細節的刻劃。如《艷歌行》用「斜柯西北眄」寫那個「夫婿」的猜疑;《婦病行》用「不知淚下一何翩翩」寫那個將死的病婦的母愛;《陌上桑》用「捋髭須」、「著綃頭」來寫老年和少年見羅敷時的不同神態;《孤兒行》則更是用一連串的生活細節如「頭多蟣虱」、「拔斷蒺藜」、「瓜車翻覆」等來突出孤兒所受的痛苦。由於有聲有色,人物形象生動,因而能令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二)語言的樸素自然而帶感情。漢樂府民歌的語言一般都是口語化的,同時還飽含著感情,飽含著人民的愛憎,即使是敘事詩,也是敘事與抒情相結合,因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故應麟說:「漢樂府歌謠,採摭閭凈,非由潤色;然而質而不俚,淺而能深,近而能遠,天下至文,靡以過之!」(《詩藪》卷一)正說明了這一語言的特色。漢樂府民歌一方面由於所敘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詩的作者往往就是詩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於作者和他所描寫的人物有著共同的命運、共同的生活體驗,所以敘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淺而能深」。《孤兒行》是很好的範例:
孤兒生,孤兒遇生,命獨當苦!父母在時,乘堅車,駕駟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賈。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臘月來歸,不敢自言苦。頭多蟣虱,面目多塵,大兄言「辦飯」!大嫂言「視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兒淚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來歸。手如錯,足下無菲。愴愴履霜,中多蒺藜。拔斷蒺藜,腸肉中,愴欲悲。淚下渫渫,清涕累累。冬無復襦,夏無單衣。居生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春氣動,草萌芽。三月蠶桑,六月收瓜。將是瓜車,來到還家。瓜車翻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願還我蒂,兄與嫂嚴,獨且急歸,當興校計。」亂曰:里中一何譊譊,願欲寄尺書,將與地下父母:兄嫂難與久居!
宋長白《柳亭詩話》說:「病婦、孤兒行二首,雖參錯不齊,而情與境會,口語心計之狀,活現筆端,每讀一過,覺有悲風刺人毛骨。後賢遇此種題,雖竭力描摹,讀之正如嚼蠟,淚亦不能為之墮,心亦不能為之哀也。」這話很實在,並沒有冤枉「後賢」,但他還未能指出這是一個生活體驗的問題。《孤兒行》對孤兒的痛苦沒有作空洞的叫喊,而著重於具體描繪,也是值得注意的一個特點。

5. 簡述漢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

漢樂府民歌的影響還表現在對新的詩歌形式的創作上。如前所述,漢樂府民歌得主要形式是雜言體與五言體。雜言體在當時尚未引起文人們的注意,但自建安後,它的影響已日趨顯著。

在藝術手法上,特別是在敘事詩的寫作技巧上,漢樂府民歌的影響也是非常顯著的。諸如人物對話或獨白的運用,人物心理描寫和細節刻劃,語言的樸素生動等,都成為後代一切反映現實的詩人的學習榜樣。

漢樂府民歌不僅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所為「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就是說,樂府民歌的作者面向現實生活,根據人們在各種各樣的遭遇中所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而進行創作的。

它真實而具體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詩經》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漢樂府民歌繼承並發展了周代民歌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它更廣泛,更深刻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對後代詩歌也有其更具體,更直接的巨大影響。

許多作品都起著示範性的作用。這種影響,首先就表現在它的「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上。這種精神像一根紅線似的貫串在從建安到唐代的詩歌史上,儼然形成一條以樂府為系統的現實主義傳統。

(5)漢樂府民歌有什麼創造精神擴展閱讀:

西漢設置樂府,掌宮廷和朝會音樂。由樂府採集和創作的詩歌遂被稱做「樂府」。樂府詩相當一部 分采自民間,具有通俗易懂、反映現實和可以入樂幾個特點。後來文人也仿作樂府詩,唐代把南北朝以前的樂府詩統稱作古樂府。

所謂新樂府,是相對古樂府而言的。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來。他曾把擔任左拾遺時寫的「美刺比興」、「因事立題」的50多首詩編為《新樂府》。

新樂府運動的精神,為晚唐詩人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所繼承。皮日休的《正樂府十首》和《三羞詩》,聶夷中的《公子行》,以及杜荀鶴的《山中寡婦》、《亂後逢村叟》,深刻地揭露了唐朝末年統治者的殘暴、腐朽和唐末農民戰爭前後的社會現實。

6. 簡述漢樂府民歌的主要內容

1,何謂"樂府"
漢武帝設立了一個專門管理音樂的機關,這個機關就名"樂府".樂府機關掌管朝會,宴飲,祭禮以及道路遊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收集各地民歌,後來就將這個機關所採集的,創作的樂歌稱為"樂府",於是"樂府"就成了一種古體詩的名稱.後代文人用"樂府古題"或仿效樂府風格即事名篇而寫的歌辭也稱樂府.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當時樂府所採集的民歌有138篇,現僅存40多篇,大部分收在宋人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中.
2,樂府分類
漢樂府根據所用音樂不同,被分為郊廟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等.其中相和歌辭保留民歌最多,鼓吹曲辭和雜曲歌辭中也有不少民間作品.
3,漢樂府民歌的主要內容
人民受剝削,徭役的苦難及反抗精神.
控訴戰爭的殘酷和罪惡.
揭露統治者的奢淫貪暴.
歌頌男女青年的反禮教斗爭和他們的堅貞愛情.
樂府的藝術特色
①以敘事為主,這是漢樂府最主要的特徵,對後代有深遠的影響,其中最著名的是《孔雀東南飛》,為漢樂府中最長的一首敘事詩,代表漢樂府發展的最高峰.
②常用比興,鋪陳的手法.
③句式有雜言及整齊的五言,語言樸素,生動.
④繼承《詩經》中民歌的優良傳統,充滿現實主義精神,也包含一定的浪漫主義因素.
作品:《陌上桑》,《東門行》,《上山采蘼蕪》,《上邪》,《孔雀東南飛》等等.
漢樂府在人物塑造,語言運用上,比《詩經》更進一步.
漢樂府標志著民間詩歌的進一步發展,對後代有積極影響.

7. 漢樂府民歌的藝術特點

內容上,漢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遊子)、思婦的離別相思,都表現追求人生享樂、及時行樂的生活觀;但漢樂府民歌多反映社會面貌,《古詩十九首》多關注人生,題材范圍寬窄不同。藝術上,漢樂府民歌與《古詩十九首》的表現方法、詩體、風格、語言等各具特色。

從內容上看,漢樂府民歌出於社會下層群眾之口,題材范圍很廣泛。它「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班固《漢書·藝文志》),表達了人民自己的心聲,道出了人民自己的愛和憎,廣泛地反映了兩漢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鏡子一樣照出了兩漢的政治面貌和社會面貌。

《古詩十九首》大約產生在東漢末年桓靈時期。這一時期社會矛盾極為尖銳,下層人民深受水深火熱的痛苦。在統治階級內部,政治腐敗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強壟斷政治,彼此又爭斗不息。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中下層知識分子既無社會地位,又無政治前途,他們往往落魄江湖,背井離鄉,辛苦輾轉,走投無路,失意彷徨。《古詩十九首》就是這個危機四伏的時代生活的病態反映,它的題材范圍比起漢樂府民歌來,就狹窄得多了。「它所反映的是處於動亂時代失意之士的羈旅愁懷而已」 ,「在《十九首》里,表現這種羈旅愁懷的不是遊子便是思婦之詞,綜括起來,有這兩種不同題材的分別,但實質上是一個問題的兩面。」[1](P18)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也說:「《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遊子思婦的感傷,正是東漢末年封建統治階級走向沒落時期的反映。」[2](P214)當然這都是上世紀80年代以前文學研究界比較流行的觀點。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點是封建下層文士從自身地位、利益、處境、遭遇出發充滿感傷哀怨,抒寫惆悵不滿,迸發氣憤不平。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們不得不放棄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謀取富貴,因而造成這一階層遊子思婦的普遍離愁別緒的叢生。」[3](P264)葉嘉瑩認為:「《古詩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讀者的共鳴,就在於它所寫的三類感情:離別、失意、憂慮人生無常,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4](P79)由此可見,漢樂府民歌多反映當時社會,選題范圍廣泛,而《古詩十九首》多關注人生,題材范圍比較狹小。當然其中也不乏共同關注的話題:

1.都反映征夫(遊子)、思婦的離別相思

漢樂府詩中有大量的遊子詩、思婦詩,如《悲歌》:「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思念故鄉,鬱郁累累。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這首詩以樸素的語言表達沉痛的感情,真切地展示了人們生離死別顛沛流離的畫面,這個家破人亡的遊子,使我們聯想到《十五從軍征》中那個八十歲的復員老兵,可以想像,他的結局必然也是要加入流浪者的行列。遊子思鄉其實主要是思念著家中的妻子、親人,而家中的親人又何嘗不在日夜思念著外出的遊子,如《飲馬長城窟行》寫婦人對外出的丈夫日思夜想,竟成夢寐:「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夢中固然甜蜜,但夢後更添一層相思。《古絕句》也寫了一位閨中思婦對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盼歸之情,揭示了當時兵役給千家萬戶帶來的家人離散之苦。

遊子思婦的離別和相思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主題,到了《古詩十九首》,表現這種主題的作品更多,佔了一半有餘。其中既有遊子之辭,也有思婦之辭,思婦之辭又占其中的多數。如《涉江采芙蓉》寫了一位漂流異鄉的失意者懷念妻子的愁苦之情。遊子涉江采芙蓉,又入澤采蘭草,「采芙蓉」以遺「遠道」之人,可見遊子對親人感情之深。由於路途遙遠,無法寄贈,惆悵感傷之情油然而生。「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直接寫出了遊子與新人「同心」卻無法團聚的痛苦心情。又如《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從這些描寫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孤獨難耐、飄零無著,被強烈的鄉愁苦苦折磨的遊子形象。再如《行行重行行》這樣寫道:「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此詩抒情脈絡清晰,層層加深,突出表現了丈夫出行之遠,別離之久及妻子懷念之深。《冉冉孤生竹》寫了一個新婚女子與丈夫久別的怨情,不僅抒情濃烈而且文意起伏跌宕,把女子的怨情表達得真摯而強烈。同為寫思婦之怨的其他如《青青河畔草》以生機盎然的春景,艷如春花的容顏,來反襯相思女子的孤獨凄涼;《迢迢牽牛星》借牛郎織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神話故事,來寫人間男女相愛而不能相會的痛苦離情,寫得委婉含蓄,生動感人。

2.都表現了追求人生的享樂和及時為樂的生活觀

由於生活動盪不安、禍福難測,漢樂府很多詩歌在哀嘆生命短促的同時,希望通過及時行樂的方法來解脫自己。如《西門行》在「今日不作樂,當待何時」的豪語之後,實際上卻流露出內心無可消解的苦悶。「在人生短暫的壓力下,及時行樂的宣言與其說是世俗生活的享樂,莫如說是急於把握生命的焦灼。」[5](P147)《古詩十九首》也同樣如此,詩人熱戀仕途追求富貴,抱怨同門友的不引薦,當這些文人不得不直面這短暫而虛幻的人生時,就迫切地為自己尋找慰藉和解脫之道,而其中之一就是及時行樂。「他們希望通過及時行樂來麻痹、充塞自己虛無的人生,希望以短暫的快樂來消釋人生的悲涼」。[5](P226)《驅車上東門》:「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聖賢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生年不滿百》:「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這是來自下層文士們仕途幻滅後的真切的生存感受——對生命短暫的悲嘆。

除了以上共同表現的內容外,樂府民歌中餘下的多是揭露統治階級,表達自己反抗情緒和歌頌愛情、抗議封建禮教封建婚姻的作品。

1.訴說生活艱難,抨擊社會不公以及人民對統治階級剝削和壓迫的反抗。

漢代在大一統帝國強盛外表的背後,隱藏著很多社會矛盾。剝削階級過的是錦衣玉食的生活,而「貧民常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班固《漢書·食貨志》)。漢代民歌中的很多詩篇訴說了生活的艱難,對不公的社會現實表達了憤慨的情緒。其中《相逢行》通過童子對主人豪富的誇耀,就揭露了統治階級奢侈淫佚的生活:「 黃金為 君門, 白玉為 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鄲倡。中庭生桂樹,華燈何煌煌。兄弟兩三人,中子為侍郎。五日一來歸,道上自生光。黃金絡馬頭,觀者盈道傍。」這首詩把統治階級用黃金作屋,狎妓飲酒,婢妾成群的腐化生活毫無忌諱地反映出來。另一首《平陵東》則通過官吏敲詐良民,使無辜百姓傾家盪產的描寫,控訴了貪官污吏的惡行:「平陵東,松柏桐,不知何人劫義公。劫義公,在高堂下,交錢百萬兩走馬。兩走馬,亦誠難,顧見追吏心中惻。心中惻,血出漉,歸告我家賣黃犢。」統治階級生活的越是奢華,勞動人民的生活就越痛苦;在他們的那種花天酒地的背面,隱藏著千千萬萬無衣無食的勞動人民的血淚。如《婦病行》中病重的婦人在臨終前放不下親兒的命運:「屬累君兩三孤子,莫我兒飢且寒!」但是由於殘酷的剝削,做父親的最後還是違背了妻子的臨終囑托,狠心地拋棄了自己的孩子。著名的《孤兒行》就上演了一部封建制度下的家庭悲劇:一家父母死後,為了獨占家財,兄嫂用對待奴隸的辦法來虐待自己的親弟弟。不是令其外出行賈,便是令其在家挑水、燒飯、看馬、養蠶、種瓜,什麼活都干。孤兒是「冬無復襦,夏無單衣」,在這樣非人般的折磨下,孤兒喊出了「願欲寄尺書,將與地下父母,兄嫂難與久居。」這既是孤兒對兄嫂虐待的血淚控訴,也是廣大人民對統治階級殘暴行為的譴責!

可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飽受壓榨的人民用他們微弱的力量和自發的方式,向統治階級表示他們的不滿。如《東門行》,一個被貧困所迫的男子本已不考慮後果憤而出走,去尋求一家人的活路。但又放心不下折回家中,當他見到「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便更加堅定地「拔劍東門去」。善良的妻子不忍心丈夫去冒險,便牽衣啼哭:「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哺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可是主人公憤然表示:「咄!行!吾去為遲!白發時下難久居。」因為他知道:「他已經面臨無衣無食的窘境,如果不走出家門,那麼他的命運就只能坐以待斃了。」[6](P95)「因此,應該說他的行為是自發的反抗行為,正義的行為,不能說是鋌而走險。」[7](P75)更不能說是「要做非法的事」。[8](P67)另外一首《陌上桑》則是通過面對面的斗爭來反映人民的反抗精神,文中歌頌了一個反抗荒淫無恥的五馬太守的女子秦羅敷,她美麗勤勞、機智勇敢,面對使君的無恥要求斷然拒絕:「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並機智地誇耀自己的丈夫,令使君自慚形穢,哪裡還敢再生邪念,於是悄然退出,真是大快人心!

2.對愛情的歌頌及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的抗議。

在質朴、自然的樂府民歌中,有許多反映愛情婚姻的作品。《上邪》通過誓詞表現了少女對幸福無所顧忌的追求:「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詩中列舉了一系列不可能的事情,用它們來宣誓,表現了對愛情的堅貞專一。追求幸福美滿的愛情是人的天性,可在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縛和鉗制下,何談美滿的婚姻!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婦女們往往要面臨被拋棄的命運。著名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中主人公劉蘭芝和焦仲卿夫妻感情雖好,卻敵不過代表封建權勢的婆婆,劉蘭芝被掃地出門,夫妻勞燕分飛,最後只能以死抗爭。《上山采蘼蕪》寫的是一個被休棄的婦女與故夫相遇,詢問新人情況的對話:「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流露出婦女對自己悲慘身世的幽怨和無奈之情。《有所思》一詩則抒寫了愛情受挫前後的情感,女主人公先是為愛人精心准備禮物,出現變故之後,則將禮物「拉雜摧燒之」,還要「當風揚其灰」。前後兩種態度的鮮明對比,形象地表達了愛之深與恨之切的強烈感情。《白頭吟》通過一個被休棄的婦女的命運,表達了天下婦女的殷切期望:「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而《古詩十九首》餘下的則是大量反映中下層知識分子傷時失意,嘆息人生短促,知音難遇,要求建功立業的作品。

漢代尤其是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交相干政,為政者安插親信親屬以鞏固其政治地位,大大影響了一般士人正常的進身之路,在中下層士人中就產生了許多傷時失意的作品:有的嘆人生艱辛,如《回車駕言邁》中:「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以一個在茫茫前途上顛沛奔波的趕車人的形象來揭示人生道路的艱難,以「東風搖百草」的蕭瑟景象來暗示年華易逝,任重道遠,從而引出下面兩句深沉凄涼的悲嘆;有的表達對知音難遇的感慨,如《西北有高樓》:「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高樓女子所彈奏的悲哀之音,正是當時文人的普遍生存感受,也是孤獨者對知音的渴望,它自然能引起遊子的共鳴。但高高的樓閣阻斷了知音的交流,所以這令人傷感的琴音只能給孤獨的旅人留下更為深沉的悲哀;有的揭露人情世故,對世態的炎涼感到憤慨,如《明月皎夜光》中:「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

通過以上對漢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內容上的比較,可以使我們在誦讀欣賞詩歌中,更加了解漢代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狀況,以及當時一些文人的思想。

(二)

從風格和創作特點上看,由於樂府詩采自民間,正如十五《國風》也采自民間一樣,這些「街巷謠謳」便上承《詩經》「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傳統,形成「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特點。這一特點,「使漢樂府的題材、思想、藝術、形式都有一股活躍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了由《詩經》開創的現實主義傳統的新源頭。」[9](P37)

《古詩十九首》以文溫以麗、意悲而遠的風格,被譽為「一字千金」和「五言冠冕」。這兩種因素結合在一起,加上運用的是當時新興的五言詩形式,使《古詩十九首》自《詩經》、《楚辭》以來,成為一種新經典。

可以說漢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風格迥異,各具風采,在中國詩歌史上都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1.表現方法:敘事與抒情

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特點,使得詩歌具有敘事性與抒情性的雙重特徵,但「漢樂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藝術特色是它的敘事性……在我國文學史上,漢樂府民歌標志著一個新的更趨成熟的發展階段。」[2](P193)中國詩歌一開始,抒情詩就占絕對的優勢。《詩經》中僅有少數幾篇不成熟的敘事作品,楚辭也以抒情為主。直到漢樂府民歌的出現,雖不足以改變抒情詩佔主流的局面,但已能夠宣告敘事詩的正式成立。現存的漢樂府民歌,約有三分之一為敘事性的作品,這個比例不算低。與《詩經》、《楚辭》相比,漢樂府的敘事成分大大增加,具有一定的情節和場景。如《孤兒行》敘寫孤兒遭受兄嫂虐待、辛苦勞役的經歷,選取了「行賈」、「汲水」、「收瓜」幾件事進行描述。《平陵東》、《孔雀東南飛》等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有些詩則突出一定的場景或片段,如《婦病行》敘寫病婦臨終囑托、丈夫孤苦無助兩個畫面;《東門行》截取平民男子欲鋌而走險,妻子加以阻攔的片段;《上山采蘼蕪》選取棄婦與前夫相遇的場景等等。在生動的情節中,人物形象也得到了鮮活、生動的表現。《孤兒行》中孤兒的委屈與苦楚,《東門行》中丈夫的惆悵與悲憤,《陌上桑》中羅敷的美麗勤勞、機智勇敢,都從字里行間表現了出來。

《古詩十九首》則都是抒情詩,它繼承了《詩經》、《楚辭》的優良傳統,從漢樂府民歌中汲取營養,以其精湛的藝術手法抒發了深摯的感情,並且增加了對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識的悲嘆。這一點幾乎貫注在所有的作品中,或隱或顯地得到體現。如《冉冉孤生竹》寫的是新婚久別後的妻子對遠方丈夫的刻骨相思,同時也隱含了對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識的感傷,使得這首詩具有更深的內蘊,它啟發讀者不但要珍惜愛情,更要珍惜青春、珍惜朝氣蓬勃的生命。

2.詩體:多樣化與單一化

漢樂府詩的形式多變,自由靈活,具有一種飛動之勢和流動之美。其句式完整的五言體已經很多,還有少量的四言體,但主要是雜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都有,呈參差錯落、不拘一格之態,顯輾轉流動、奔逸飛動之勢。如《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 聞 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 相思與 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唏!秋風肅肅晨風思,東方須臾高知之。」其它如《孤兒行》、《烏生》等詩都是雜言體。樂府古辭的這種雜言體,是自由靈活的,愛怎麼寫就怎麼寫,一篇之中從一二字到十來字的都有。這主要是由於樂府民歌來自民間,保留著很多民間的口語。它形式上錯落參差的美感和藝術上的靈活生動,逐漸被文壇上的文人所發現,而成為後世五言、七言古體詩賴以產生的土壤。漢樂府詩中七言體的詩並不多,但整齊的五言詩卻不少,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梁甫吟》、《傷歌行》、《怨歌行》等全都是五言體的。「兩漢時的五言樂府新詩形式,它不僅奠定了中國古典詩歌五言詩的基礎,甚至在二千多年的漫長時間里一直發揮著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10](P260)

而《古詩十九首》全都是五言,這是文人們受樂府詩的影響並向樂府詩學習的結果。把漢樂府民歌中的五言詩和漢末文人們的五言詩相對照,可以發現文人五言詩處處有著脫胎於樂府民歌的明顯印跡。體制如前面所述,漢末文人五言詩就是直接導源於樂府歌辭五言體。只是文人們畢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詩經》、《楚辭》及其它文化遺產對他們的浸潤不斷,再加上他們是在民歌五言體走過漫長曲折的發展歷程後日趨成熟時,才開始五言詩創作的,因而他們能從民歌中充分吸取經驗,在民歌五言體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使得這種遠勝此前詩歌史上其它形式的詩體更加煥發光彩,既有民歌的活潑與清新自然,又有文人詩特有的工緻與精美。從而樹立起五言詩的新典範——這就是《古詩十九首》在中國詩學史上的重要意義。

3.風格:明朗與含蓄

樂府詩大多採用第一人稱,直抒胸臆,以引起讀者的共鳴。由於這些民歌唱的是自己心中事,抒的是自己心中情,飽含著自己的血淚或洋溢著自己的歡樂,感情基調是明朗的。如《上邪》,熾烈的感情獨白式的語言,一個敢愛的女子形象躍然紙上。其它如《滿歌行》慨嘆「伶仃荼毒,愁苦難為」,《西門行》感傷「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表達了生命短暫、世事無常的憂慮。這些都是直抒胸臆的典型。

《古詩十九首》卻情思深沉,抒寫蘊藉委婉。《孟冬寒氣至》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寫孟冬季節的凜冽寒氣,寫寒空星星的清冷孤寂,寫月亮圓缺給人們無情的暗示,目的都在表現女子深閨寂寞的生活、懷人念遠的離思,情景的渲染烘託了詩歌的抒情效果,並使之具有委婉含蓄、餘味無窮的意蘊。《凜凜歲雲暮》則主要是在結構的曲折上表達婉轉之情,寫思婦的念夫,因思之切、愛之深而產生「錦衾遺洛浦」的懷疑,因思而不眠,終於「夢想見容輝」,由現實轉入夢境。夢中的描寫也是極盡曲折,既寫迎娶時的歡欣,又寫相聚之須臾,最後寫尋夢之悲哀,曲折地表達了思婦的婉轉不盡的情意。

4.語言:口語的直白與文人詩語的工緻精煉

漢樂府民歌語言質樸直白,多用口語,清新自然,表現力強,富有生活氣息。如《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幾句全無雕琢,但卻生動地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畫面。樂府民歌中的人物語言,更是富有生活氣息和口語色彩,如《婦病行》、《陌上桑》中的人物語言。

《古詩十九首》語言洗煉,詞彩自然生動。可以說這是學習樂府民歌,保持民歌語言樸素自然、平易流暢的特色的結果。但又含意深遠,耐人尋味,又加之這些文人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比起民歌作者,他們在語言運用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地方。樂府歌辭之外,漢賦特有的華麗與揮灑,雅頌體的典雅與精緻,都是他們語言的營養源。他們還可以吸收和運用前代典籍中許多詞、成語、典故,把豐富的思想和情感內涵融入簡約精煉的語言形式里。

通過以上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漢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風格上各放異彩、獨具特色,但從中仍可發現它們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古詩十九首》中體式及風格上的特點,或多或少的是在不斷學習樂府五言歌辭,吸取其精華的基礎上發展提高而來。

漢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在中國文學史和中國詩歌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它們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留給後代子孫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因此,我們有責任去發掘它的博大精深,去研究它的文學價值,以便加深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在更廣闊的范圍內提高文化修養。

8. 漢樂府民歌有什麼內容

有些詩揭露了當時嚴重對立的階級狀況,揭露了戰爭和勞役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有的甚至直接寫出了貧苦百姓被逼無奈而不得不鋌而走險、犯上作亂的情景:「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東門去,……白發時下難久居!」(《東門行》)

有些詩寫傳統的愛情婚姻。如《上邪》一連氣用五種不可能發生的事來發誓,說只有到那時「乃敢與君絕!」熱烈地歌頌了對愛情的忠貞。《孔雀東南飛》深刻地控訴了封建婚姻制度對傾心相愛的青年男女的無情迫害。這篇1700多字的樂府詩是古代漢民族最長、最優秀的敘事詩。它述說了「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的悲劇故事。與此相反,《陌上桑》卻充滿喜劇色彩,寫美麗機智的羅敷如何拒絕了「使君」的無恥追求。

9. 漢樂府民歌思想內容有哪些

一、傾訴生活艱難困頓和漂泊流盪的詩,如《東門行》寫一個貧民,因生活無著打算挺而險。《婦病行》寫丈夫喪妻,單獨與兩三個孩子艱難度日,他連給孩子買食物的錢,都要向親友求乞。

二、反映人民厭倦戰爭的詩。如《十五從軍征》從一個老士卒的視角,揭露戰爭的慘無人道。這個老兵,一生征戰,年老終於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經家破人亡!這首詩,極生動鮮明地揭露了戰爭的殘酷無情。

三、譏刺達官顯貴。如《雞鳴》描寫貴族富人的顯貴和奢侈,頗具漫畫意味。

四、抒寫愛情、婚姻。如《江南》是一首極為優美的小詩,以蓮葉之「蓮」諧音愛憐之「憐」,在純潔、秀美的景色中,歌唱著同樣純潔美麗的愛情。《上邪》是愛的誓言。

總之,漢代樂府民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抒寫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10. 漢樂府民歌的藝術成就

漢樂府民歌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藝術傳統,發展了《詩經》敘事成分;突破四言格式,以雜言為主,趨向五言;漢代樂府民歌產生於辭賦和散文興盛,而文人詩相對消沉的時代,數量雖然不多,但卻具有多方面的藝術成就。漢樂府民歌繼承了《詩經》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和賦比興的手法,而敘事藝術前所未有,開啟了後世樂府敘事詩的先河,影響到魏晉建安文人詩、南北朝樂府詩和唐代文人樂府詩,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是中國詩歌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閱讀全文

與漢樂府民歌有什麼創造精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