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作文《如果發明水下房子有多好》500字
如今,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場里的汽車真是越來越多。小汽車也走進了尋常百姓家。但是,車多了卻形成了一個新的現象,那就是交通反而變得更加的不順暢,堵車、塞車時有發生,有時讓人無奈。
堵車後,在車上的人心急如焚,什麼事也做不了,還耽誤了許多的事,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如果發明了一智能汽車的話該有多好。這種車也以在天上飛,穿越城市、鄉村、森林。透過窗子我們看鳥兒飛翔,白雲飄盪;甚至遇到水也可以在水上浮游,水下潛行,透過窗子我們感受海浪、欣賞魚蝦;車上的設施也很全面,在車上就像在家裡一樣,衛生間、床、廚房一應俱全。如果渴水隨便按一下按鈕,一瓶飲料就滾了出來。如果上廁所在車上就可以解決了。如果司機困了,還可以使用無人駕駛能功能,設置好去什麼地方就可以了;
世界上如果真有這種的智能汽車那該有多好啊!真的希望我們的城市不再擁堵,我們的生活更加陽光。
B. 水是誰發明的
水不是誰發明的。水是大自然天生的,地球沒有水,動物、植物,還有人類是不可能生存的。
C. 房子是誰發明的
史書上說:上古時人類少而禽獸多,人類居住在地面上,經常遭受禽獸的攻擊,每時每刻都存在著傷亡危險。在惡劣環境的逼迫下,部分人類開始往北遷徙。他們來到今山西和陝西一帶,受鼠類動物的啟發,在黃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人居住在裡面,用石頭或樹枝擋住洞口,這樣就安全了許多。但是北方氣候寒冷,許多人寧願留在危險的南方,也不肯往北遷移。這時候有巢氏出現了。傳說他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蒼梧,曾經游過仙山,得仙人指點而有了超人的智慧。他受鳥類在樹上築巢的啟發,最先發明了「巢居」。他指導人們用樹枝和藤條在高大的樹幹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頂都用樹枝遮擋得嚴嚴實實,即擋風避雨,又可防止禽獸的攻擊,人們從此不再過那種擔驚受怕的日子。
人們非常感激這位發明巢居的人,便推選他為當地的部落酋長,尊稱他為有巢氏。有巢氏被推選為部落酋長後,為大家辦了許多好事,名聲很快傳遍中華大地。各部落的人都認為他德高望重,有聖王的才能,一致推選他為總首領,尊稱他為「巢皇」,也就是部落聯盟總部的大酋長。
傳說有巢氏執政後,遷都於北方聖地石樓山。石樓山就在今山西呂梁市興縣東北,當時有巢氏命人在山上挖了一個洞,他就居住在山洞裡處理政務。所以後世人便把石樓山稱作有巢氏的皇都。其實有巢氏時期連一座像樣的房子都沒有,哪裡會有都城呢?
有巢氏時期人類的社會組織已經進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當時的社會活動主要是男子打獵和捕魚,女子採集野菜和挖掘塊根。此時人類的婚姻形式已經有了很大改變,不僅排除了兄弟姐妹間的通婚關系,同一族團內部的同輩男女也禁止通婚了。男子只能選擇其它族團的女子為「妻」,女子只能選擇其它族團的男子為「夫」。就是說甲族團的一群男子(或女子)可以和乙族團的一群女子(或男子)互為夫妻,這便是母系氏族社會的族外群婚。族外群婚只准許甲(乙)族團的一群男子夜裡到乙(甲)族團和那裡的一群女子過性生活,第二天早晨這些男子就得回到本族團去,不準許留在女子所在的族團。而女人一生都不準許離開本族團。這種族外群婚相對於血緣群婚,顯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D. 水發明的
你大爺
E. 水是誰發明的
對於地球水的來源目前主要的兩派觀點如下:
(一)自生說
⒈.地球從原始星雲凝聚成行星後,由於內部溫度變化和重力作用,物質發生分異和對流,於是地球逐漸分化出圈層.在分化過程中,氫、氧等氣體上浮到地表,再通過各種物理和化學作用最後生成水.
⒉ 水是在玄武岩先熔化後冷卻形成原始地殼的時候產生的.最初地球是一個冰冷的球體.此後,由於存在地球內部的鈾、釷等放射性元素開始衰變,釋放出熱能.因此地球內部的物質也開始熔化,高熔點的物質下沉,易熔化的物質上升,從中分離出易揮發的物質:氮、氧、碳水化合物、硫和大量水蒸氣,試驗證明當1 m3花崗岩熔化時,可以釋放出26 L的水和許多完全可揮發的化合物.
⒊ 地下深處的岩漿中含有豐富的水,實驗證明,壓力為15 kpa,溫度為1,0000C的岩漿,可以溶解30%的水.火山口處的岩漿平均含水6%,有的可達12%,而且越往地球深處含水量越高.據此,有人根據地球深處岩漿的數量推測在地球存在的45億年內,深部岩漿釋放的水量可達現代全球大洋水的一半.
⒋ 火山噴發釋放出大量的水.從現代火山活動情況看,幾乎每次火山噴發都有約75%以上的水汽噴出.1906年維蘇威火山噴發的純水蒸氣柱高達13,000米,一直噴發了20個h.阿拉斯加卡特邁火山區的萬煙谷,有成千上萬個天然水蒸氣噴出孔,平均每秒種可噴出97~6450C的水蒸汽和熱水約23,000m3.據此有人認為,在地球的全部歷史中,火山拋出來的固體物質總量為全部岩石圈的一半,火山噴出的水也可占現代全球大洋水的一半.
⒌ 地球內部礦物脫水分解出部分水,或者釋放出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氣體,在高溫下與氫作用生成水.此外,碳氫化合物燃燒也可以生成水,在堅硬的火成岩中,也有一定數量的結晶水和原始水的包裹體.
(二)外生說
⒈ 人們在研究球粒隕石成分時,發現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水,一般為0.5%,有的高達10%以上,而碳質球粒隕石含水更多.球粒隕石是太陽系中最常見的一種隕石,大約占所有隕石總數的86%.一般認為,球粒隕石是原始太陽最早期的凝結物,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行星都是由這些球粒隕石凝聚而成的.
⒉ 太陽風到達地球大氣圈上層,帶來大量的氫核、碳核、氧核等原子核,這些原子核與大氣圈中的電子結合成氫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過不同的化學反應變成水分子,據估計,在地球大氣的高層,每年幾乎產生1.5 t這種「宇宙水」.然後,這種水以雨、雪的形式落到地球上.
F. 《建造水房子》說明文
請採納~
用水建造房子
朱國來
在南美洲秘魯,有一個叫汪澳維利卡的地方,這里的老百姓祖祖輩輩用一種神奇的礦泉水來蓋房子。這種礦泉水蓋成的房子,一點也不比我們用鋼筋水泥建造的房子差,它們不僅造價低廉,而且非常的美觀、實用。
原來,汪澳維利卡這個地方的水,真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礦泉水」,裡面富含大量的石膏、石灰、石英等礦物成分。當地居民在蓋房子前,都會在房址的地基上先做好一個個磚模子,然後再用一根長長的管子把附近山上的礦泉水導引過來,灌到這些磚模子里。然後聰明的當地人就把接下來的任務交給太陽了,讓磚模子里的水在強烈的陽光下持續曝曬。過了一段時間以後,磚模子里的水蒸發殆盡,就會凝結成一塊塊堅硬的「磚塊」。這樣,房子的主要牆體就建好了。
如果說汪澳維利卡人的「水房子」是利用了大自然的原始饋贈,那麼目前美國科學家對於特殊的「水建築」的研究則更富有科技含量了。
在2008年西班牙薩拉戈薩世博會上,一座設計新穎獨特的「水房子」就曾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目光。它後來還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7年最佳的科學發明。
這座「水房子」主體部分完全由水構成,正門及牆體實際上只是懸掛著的一道道水幕,當人們進出大門時,水幕會自動向兩邊分開。房子的牆體設計蘊含著科學家的匠心和智慧,它不僅僅是一面面水牆,同時還是一個個超大的「顯示器」。一面面水牆由數千個小噴頭噴發而成,數千條涓涓細流組成令人眼花繚亂的「大屏幕」,這些噴頭通過由電腦控制的感測器來進行開關和速射,形成絢麗多彩的畫面,而且圖像和文字的清晰度非常高。「水牆」里的感測器特別靈敏,當某個人或物體從外面靠近它時,它能夠迅捷地感應到,然後迅速改變水流形狀,並且自動拉開一道門,以便讓人或物體通過。待人或物體穿門而入之後,感測器則會將自動「水門」關上。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座巨大、神奇的「水房子」可以在頃刻間消失不見。像某些科幻電影里的鏡頭那樣,它的屋頂可以從數米高的地方迅速降至地面,像海市蜃樓一般眨眼之間從人們的眼前消逝,不著一絲痕跡。原來「水房子」的頂部是一個纖薄的水層,房子內部有一個巨型的活塞,房頂在活塞推動下可以上下自由地浮沉。
置身於這樣靈動而富有科幻意味的房子里,我們不禁會產生這樣的感嘆,科學就像那聖潔的智慧之水,正在一天天沖洗著我們的大腦、刺激著我們的神經,給我們帶來一場場神奇的魔術表演。她用一種非凡的魔力,讓我們在平凡的現象中見證奇跡,這種魔力有個時尚的名字,就叫做創造。
刊於《知識窗》2011.11期 用筆名 朱文字
G. 水的發明創造
用水來驅動汽車
H. 發明春夏秋冬的房子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現行公歷的產生、變化和發展
目前通行世界的公歷,是我們大家最熟悉的一種陽歷。這部歷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公歷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歷。尼羅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於計算尼羅河泛濫周期的需要,產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學和太陽歷。七千年前,他們觀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陽同時升起的那一天之後,再過五、六十天,尼羅河就開始泛濫,於是他們就以這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推算起來,這一天是7月19日。 最初一年定為360天,後來改為365天。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太陽歷。後來他們又根據尼羅河泛濫和農業生產的情況,把一年分為三季,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每季4個月,每月30天,每月里10天一大周,五天一小周。全年12個月,另加5天在年尾,為年終祭祀日。
這種以365天為一年的歷年,是由於觀測天狼星定出來的,叫天狼星年。 它和回歸年相差約0.25天,因而在日歷上每年的開始時間越來越早,經過1461個歷年,各個日期再次與原來的季節吻合,以後又逐漸脫離。看起來,天狼星年好象在回歸年周期左右徘徊,因而又叫它為徘徊年、游移年,1461年的循環周期被稱為天狼周期。
後來,埃及人通過天文觀測,發現年的真正周期是365.25日,但僧侶們為了使埃及的節日能與祭神會同時舉行,以維護宗教的「神聖」地位,寧願保持游移年。後來出土了一塊石碑,上面有用埃及文和希臘文所寫的碑文,記載了歐吉德皇帝在公元前238年發布的一道命令: 每經過四年,在第四年的年末五天祭祀日之後、下一年元旦之前,再加一天,並在這天舉行歐吉德皇帝的節日慶祝會,以便讓大家記住。歐吉德皇帝校正了以前歷法的缺陷,這增加一天的年叫定年,其它年叫不定年。
古羅馬人使用的歷法經歷了從太陰歷到陰陽歷、陽歷的發展過程。羅馬古時是義大利的一個小村,羅馬人先是統一了義大利,而後又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最早,古羅馬歷全年10個月,有的歷月30天,有的歷月29天(這十分類似太陰歷),還有70幾天是年末休息日。羅馬城第一個國王羅慕洛時期,各月有了名稱,還排了次序。全年10個月,有的月30天,有的月31天,共304天,另外60幾天是年末休息日。以羅馬城建立的那一年,即公元前753年作為元年,這就是羅馬紀元。某些歐洲歷史學家直到17世紀末還使用這個紀年來記載歷史事件。
第二個國王努馬,參照希臘歷法進行了改革,增加了第十一月和第十二月,同時調整各月的天數,改為1、3、5、8四個月每月31天,2、4、6、7、9、10、11七個月每月29天, 12月最短,只有28天。根據那時羅馬的習慣,雙數不吉祥,於是就在這個月里處決一年中所有的刑犯。這樣,歷年為355天,比回歸年少10多天。 為了糾正日期與季節逐年脫離的偏差,就在每四年中增加兩個補充月,第一個補充月22天,加在第二年裡,另一個23天加在第四年裡,所增加的天數放在第十二月的24日與25日之間。這實際上就是陰陽歷了,歷年平均長度為366.25天,同時用增加或減少補充月的辦法來補救歷法與天時不和的缺點。但這樣卻更增加了混亂:月份隨意流轉。比如,掌管歷法的大祭司長在自己的朋友執政的年份,就硬插進一個月,而當是仇人執政,就減少補充月,來縮短其任期。民間契約的執行也受到影響,祭祀節與齋戒日都在逐漸移動,本該夏天的收獲節竟跑到了冬天舉行。
當儒略·凱撒第三次任執政官時,指定以埃及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為首的一批天文學家制定新歷,這就是儒略歷。
儒略歷的主要內容是:每隔三年設一閏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以原先的第十一月1日為一年的開始,這樣,羅馬執政官上任時就恰值元旦。 儒略歷每年分12個月,第1、3、5、7、9、11月是大月,大月每月31天。第4、6、8、10、12月為小月,小月每月30天。第二月(即原先的第十二月)在平年是29天,閏年30天,雖然月序不同於改歷前,可是仍然保留著原來的特點,是一年中最短的月份。
儒略歷從羅馬紀元709年,即公元前45年1月1日開始實行。 這一年,為了彌補羅馬歷與太陽年的年差,除了355天的歷年和一個23天的附加月外, 又插進兩個月,其中一個月為33天,另一個月為34天。這樣,這一年就有355+23+33+34=445天。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亂年」。
西方歷法從儒略歷實施開始,終於走上正軌。滑稽的是,那些頒發歷書的祭司們,有本事從烏鴉的爭斗預卜吉凶,卻把改歷命令中的「每隔三年設一閏年」誤解為「每三年設一閏年」。這個錯誤直到公元前9年才由奧古斯都下令改正過來。
奧古斯都」是神聖、庄嚴、崇高的意思。在古羅馬,這個尊號過去只是在舉行宗教儀式上才授予的。在公元前27年,元老院把它授給了屋大維。他是儒略·凱撒姐姐的兒子,是凱撒遺囑的第一繼承人。
想當年,偉大的凱撒大帝南征北戰,東討西伐,雄才大略,不可一世,後來更成為事實上的獨裁者。樹大招風,遭到許多人嫉妒。公元前44年,當凱撒意圖公開稱帝時,卻在元老院的議事廳遭到刺殺。此時屋大維還不滿20歲,但他卻頗具智力和手腕,逐漸積蓄力量,到公元前30年,擊敗所有對手,成了羅馬「第一公民」。屋大維實際上就是唯一具有無限權力的統治者,他結束了羅馬共和時期。因此,歷史上把從公元前27年開始的羅馬,稱為羅馬帝國。
當奧古斯都准備改正閏年錯誤時,已經多閏了三次,於是他下令從公元前8年到公元4年停止閏年,即公元前5年、公元前1年和公元4年仍是平年,以後又恢復為每四年一閏了。 為了紀念他的這一功績,羅馬元老院通過決議,把儒略歷的第八月改稱為「Augustus」,即奧古斯都月,因為他在這個月里曾取得過巨大的軍事勝利。但這個月是小月,未免有點遜色,何況羅馬人以單數為吉,而30天卻是個雙數,於是就從2月份拿出一天,加到奧古斯都月里,8月就31天了,可憐的2月在平年只有28天,碰上四年一次的閏年也不過29天。7、8、9月連續三個月都是大月,看起來很不順眼,使用也不方便, 就把9月改為30天,10月為31天,11月為30天,12月為31天。這樣,大小月相間的規律破壞了,一直到兩千年後的今天還受到影響。
奧古斯都修改過的歷法格式與現行公歷一模一樣了,但它的紀元,即計算年代的起算點還不是公元元年,它的閏年方法與現行公歷還不完全一致。這兩點差別與基督教的起源和發展有密切的關系。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基督」一詞是古希臘語的譯音,意為「救世主」。傳說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作為救世主,許諾窮人後升入天堂,而富人要進入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由於撥動了社會下層人民的心弦,基督教逐漸傳播開來,引起羅馬統治者不安,在提庇留皇帝時代,羅馬派駐猶太的總督,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但是第三天,耶穌從墳墓中復活過來,並升了天,他將來還要對所有的人、活人施行末日審判。後來,基督教徒把這些傳說和耶穌言行記錄下來,編寫了《新約聖經》。
早期的基督教,因為打破了羅馬帝國的神權統治,而多次遭到鎮壓。後來,羅馬帝國日漸衰落,奴隸制日趨瓦解,原來的社會上層分子在彷徨中紛紛加入基督教,並逐步控制了它,努力尋求統治者對教會的支持。統治者對教會轉而採取懷柔政策,到四世紀末,羅馬帝國終於宣布基督教為其國教。
公歷的紀元,就是從「耶穌降生」的那年算起的。這與基督教的興盛密切相關。
此後,儒略歷被認為是准確無誤的歷法, 於是人們把3月21日固定為春分日,卻帶來了未曾料想到的麻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覺,真正的春分不再與當時的日歷一致,這個晝夜相等的日期越來越早,到16世紀末已提前到3月11日了。 春分逐漸提前,是由於儒略歷並非最精確的歷法,它的歷年平均長度等於365.25日,還是比回歸年長了11分14秒,這個差數雖然不大,但累積下去,128年就差一天,400年就差三天多。
為了不違背宗教會議的規定,滿足教會對歷法的要求,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設立了改革歷法的專門委員會,比較了各種方案後, 決定採用義大利醫生利里奧的方案,在400年中去掉儒略歷多出的三個閏年。
1582年3月1日,格里高利頒發了改歷命令,內容是:
一、1582年10月4日後的一天是10月15日,而不是10月5日,但星期序號仍然連續計算,10月4日是星期四,第二天10月15日是星期五。這樣,就把從公元325年以來積累的老賬一筆勾銷了。
二、為避免以後再發生春分飄離的現象,改閏年方法為: 凡公元年數能被4整除的是閏年,但當公元年數後邊是帶兩個「0」的「世紀年」時,必須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閏年。
格里高利歷的歷年平均長度為365日5時49分12秒,比回歸年長26秒。雖然照此計算,過3000年左右仍存在1天的誤差,但這樣的精確度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由於格里高利歷的內容比較簡潔,便於記憶,而且精度較高,與天時符合較好,因此它逐步為各國政府所採用。我國是在辛亥革命後根據臨時政府通電,從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里高利歷的。
I. 最先發明水泥房的人是誰
水泥是建築用膠凝材料,按化學組成可分為硅酸鹽水泥、鋁酸鹽水泥和硫鋁酸鹽水泥三大類。硅酸鹽水泥是普遍常用的水泥,又稱波特蘭水泥,鋁酸鹽水泥和硫鋁酸鹽水泥是特種用途的水泥,本文講述的是硅酸鹽水泥的發明。
有人喜稱水泥為建築的糧食;在人類文明中佔有重要地位。現在,全世界水泥產量已達20億噸,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大宗產品。
水泥的發明是人類在長期生產實踐中不斷積累的結果,是在古代建築膠凝材
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西方古代的建築膠凝材料
在水泥發明前的數千年歲月中,西方最初採用黏土作膠凝材料.古埃及人採用尼羅河的泥漿砌築未經煅燒的土磚。為增加強度和減少收縮,在泥漿中還摻入砂子和草。用這種泥土建造的建築物不耐水,經不住雨淋和河水沖刷,但在乾燥地區可保存許多年。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到2000年間,古埃及人開始採用煅燒石膏作建築膠凝
材料,埃及古金字塔的建造中使用了煅燒石膏。公元前30年,埃及並人羅馬帝國版圖之前,古埃及人都是使用煅燒石膏來砌築建築物。
古希臘人與埃及人不同,在建築中所用膠凝材料是將石灰石經煅燒後而製得的石灰。公元前146年,羅馬帝國吞並希臘,同時繼承了希臘人生產和使用石灰的傳統。羅馬人使用石灰的方法是先將石灰力口水消解,與砂子混和成砂漿,然後用此砂漿砌築建築物。採用石灰砂漿的古羅馬建築,其中有些非常堅固,甚至保留到現在。
古羅馬人對石灰使用工藝進行過改進,在石灰中不僅摻砂子,還摻磨細的火山灰,在沒有火山灰的地區,則摻入與火山灰具有同樣效果的磨細碎磚。這種砂漿在強度和耐水性方面較「石灰—砂子」的二組分砂漿都有很大改善,用其砌築的普通建築和水中建築都較耐久。有人將「石灰—火山灰—砂子」三組分砂漿稱之為「羅馬砂漿」。
羅馬人製造砂漿的知識傳播較廣。在古代法國和英國都曾普遍採用這種三組
分砂漿,用它砌築各種建築。
在歐洲建築史上,「羅馬砂漿」的應用延續了很長時間。不過,在公元第9、10和11世紀,該砂漿技術幾乎失傳。在這漫長的歲月中,砂漿採用的石灰是煅燒不良的石灰石塊,碎磚也不磨細,質量很差。到公元第12、13和14世紀這段時期,石灰煅燒質量逐漸好轉,碎磚和火山灰也已磨,細,「羅馬砂漿」質量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J. 最早的建築模型是水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建築模型是:
約公元前5000~前3300年
中國浙江餘姚河姆渡留存大型木構榫卯干闌式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