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茶的創造性

茶的創造性

發布時間:2021-09-10 03:17:57

⑴ 茶道起源何處


「道」是中國哲學的最高范疇,一般指宇宙法則、終極真理、事物運動的總體規律、萬物的本質或本源。茶道指的就是以茶藝為載體,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禮、禮法、環境、修行等要素。


據考證,茶道始於中國唐代。《封氏聞見記》中即已提到:「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茶道的重點在於「道」,即通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的重點在於「道」,即通過答藝修身性、參悟大道

⑵ 茶之韻 茶道精神

一、茶道精神

什麼是茶道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准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

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

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盡管"茶道"這個次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那麼,什

么是茶道呢?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

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

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

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

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

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

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

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

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

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 之起,在正元中築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

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

~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

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范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

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范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

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

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復雜或是過於講

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復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范,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

與中葯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

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茶道精神

『和、敬、清、寂』四規是日本茶道精神,幾百年來指導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受日本茶道的啟迪,近幾年來,中韓兩國也都試

圖從文化根源中,尋繹出自己的茶藝精神,成果斐然。當代中國茶思想或由於立場不同,或由於訴求對象互異。或由於理念差別,

故旨趣相差甚遠,茲枚舉四家略作說明:中華茶藝業聯誼會:『靜、美』。

中華民國茶藝協會:『清、敬、怡、真』。

陸羽茶藝中心:『美津、健康、養性、明倫』。

高雄市茶藝協會:『中庸、儉德、養氣、品味』。

中華茶藝業聯誼會:『靜、美』中華茶藝業聯誼會為茶藝推廣先鋒,分則各據據點,推廣茶藝文化;合則統籌規劃,匯辦全國活動,

發展茶藝,其功甚偉。惜該會至今尚未新擬統一之精神,故仍以草創期精神為探討依據,中華茶藝業聯誼會,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

言明以『靜』、『美』為營構理念,以社會眾生為訴求對象,引導民眾進入清凈桃花源,人茶室的營構理念退居次要地位,屬創始期

茶藝文化,不似近年,各出心裁,特色明顯。中華民國茶藝協會:『清、敬、怡、真』『清、敬、怡、真』是中華民國茶藝協會的精

神,發表於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會員大會,據該會理事長吳振鐸釋義如下:『清』即『清潔』、『清廉』、『清靜』及『清寂』之

清。『茶藝』的真諦,不僅求事物外表之清潔,更須求心境之清寂、寧靜、明廉、知恥在靜寂的境界中,飲水清見底之純潔茶湯,方

能體味『飲茶』之奧妙。英文似purity與Tranquility表之為宜。

『敬』敬者萬物之本,無敵之道也。敬乃對人尊敬,對己謹慎,朱子說:『主一無適』,即言敬之態度應專誠一意,其顯現於形表者

為誠懇之儀態,無輕藐虛偽之意,敬與和相輔,勿論賓主,一舉一動,均□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煩思雜慮,由

之盡滌,茶味所生,賓主之心歸於一體,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據說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悅也、槳也。』可見『怡』字含意廣博。調和之意味,在於形式與方法,悅槳之意味,在於精神與

情感,飲茶啜苦咽甘,啟發生活情趣,培養寬闊胸襟與遠大眼光。使人我之間的紛爭,消弭於形,怡悅的精神,在於不矯飾自負,

處身於溫和之中,養成謙恭之行為,英語可譯為harmony。

『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與真知結合的總體。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慾,不為利害所誘,格物致知,精益求

精,換言之,用科學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飲茶的真諦,在於啟發智慧與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澹泊明志,儉德行事,

臻於真 、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陸羽茶藝中心:『美津、健康、養性、明倫』陸羽茶藝中心茶思想是林荊南制定的,文中要旨如下:『美律』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

的秩序。事由人為,治茶事,必先潔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誠,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潔身的要求及於衣履,正心的要求見諸儀容器

度。所謂物,是茶之所屬,諸如品茶的環境,所用的器具,都必須美觀,而且調和,從潔身、正心,至於環境、器具,務必合於秩

序,治茶時必須從容中矩,連而貫之,充分顥示幽雅的律美,造成至佳的品茗氣氛。須知品茗有層次,從層次而見其升華,否則茶

功敗矣,遑論茶德。

『健康』茶為健康飲料,其有益於人身健康是毫無疑意的。推廣飲料,應該從家庭式開始,拜茶之賜,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

見到全體人類健康,茶就有『修、齊、治、平』的同等奧義。

『養性』茶人必須順茶性,從清趣中培養靈源,滌除積垢,還其本來性善。

『明倫』茶之功用,是敦睦人際關系的津梁。今舉茶為天倫飲,合乎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恭、友信、朋宜、

君敬、臣忠)。

高雄市茶藝協會:『中庸、儉德、養氣、品味』高雄市茶藝協會七十四年元月十九日,理事長葉榮裕的大會頌文,該會精神如下:

『茶道中庸化』思想的一貫,動作的適中,致中和,允執厥中,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也就是如何在遲速之間把握中庸之道。

『茶道主性儉』陸羽在茶經上說:『茶之性儉。』又說:『茶,行優而有儉德者飲之甚宜。』易經卦文:『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以

祿榮之。』…。我茶道中人率先戒絕奢侈,揚棄華服美飾,自力更生,勤儉建國。則儉能養廉,儉能建國,其理自明矣。

『茶道貴養氣』際茲文明行將被人慾淹沒之時,吾輩心智更應受茶之滌清,而振奮正剛正大的浩然氣,以中華民族禮義廉恥的道統,

來作中流砥柱,則中興有望,復國可期。

『茶道善品味』茶之味至甘,其性至和,善飲之餘,當能啜苦咽甘,轉移風氣,振奮人心,勵志報國。

二、中國茶道與道家

第一節 天人和一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

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為修身養性的途徑,藉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而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一、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現為人對自然的回歸渴望,以及人對"道"的體認。具體地說,人化自然表現為在品茶時樂於於自然親近,在思

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並通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律。這種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

物與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現。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不同,中國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別強烈,表現味茶人們在品茶時追求寄情於山

水,忘情與山水,心融於山水的境界。元好問的《茗飲》一詩,就是

天人和一在品茗時的具體寫照,契合自然的絕妙詩句。宿醒來破厭觥船,紫筍分封入曉前。

槐火石泉寒食後,鬢絲禪榻落花前一甌春露香能永,萬里清風意已便。邂逅化胥猶可到,蓬萊未擬問群仙。

詩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對著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樣的茶能在詩人心中永久留香,而萬里清風則送詩人夢游華胥國,並羽化成仙,神

游蓬萊三山,可視為人化自然的極至。茶人也只有達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為自己的品格,才能從茶壺水沸聲中聽

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體的自然,才能徹悟茶道、天道、人道。

二、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萬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國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萬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並能

與人進行精神上的相互溝通的生命體,所以在中國茶人的眼裡,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顯得格外可愛,格外親切。

在中國茶道中,自然人化不僅表現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環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對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蒼山",鄭板橋品茶邀請"一片青山入座",陸龜蒙品茶"綺席風開照露晴",

李郢品茶"如雲正護幽人塹",齊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鵑",曹雪芹品茶"金籠鸚鵡喚茶湯",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鶴是交遊",在茶人眼

里,月友情、山有情、風有情、雲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詩聖杜甫的一首品茗詩寫道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

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

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

全詩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結合,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聲色並茂、虛實相生。

蘇東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詩:

仙山靈雨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正因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裡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

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

第二節 中國茶道中的道家理念

一、尊人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

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

才合一"

二、貴生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

的功能,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一槍茶,二

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於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

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

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

槍旗爭展,建溪春色佔先魁。

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

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

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

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鑒""澄心味象"的審美觀

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四、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廚師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

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台

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五、道法自然,返樸歸真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

出好茶,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實味美,東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

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

香彌漫,彷彿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悟我"的境界。

三、中國茶道與佛教

佛教於公元前6--前5世紀間創立於古印度,月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

興於唐、盛於宋。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其後又於唐代詩僧皎燃

和尚結為"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

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於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為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第一節 禪茶一味

一、"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

茶於佛教的最初關系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

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

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

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

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

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

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

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次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

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

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

松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閑,放鬆一下自己緊

綳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

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二、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 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

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制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

"蒙頂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

物質基礎。

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於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

"梵我一如"的世界觀於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3.佛門的茶是活動為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

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范茗飲禮儀

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人大型茶宴,並把四秒鍾的飲茶規范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

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志。 三、"禪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這種體會可以通

過茶事實踐去感受。也可以通過對茶詩、茶聯的品位去參悟。下面的四幅對聯與四首茶詩很有趣,對理解"禪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

幫助。

茶聯四幅

1 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蘇東坡

2 一勺勵清心,酌水誰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聽泉我愛在山聲。--招隱寺內

3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洛陽古道一茶亭所書

4 一卷經文,苕霖溪邊真慧業,千秋祀典,旗槍風里弄神靈。 --上饒陸羽泉聯

茶詩四首

1 題德玄上人院 杜荀鶴(唐)

刳得心來忙處閑,閑中方寸闊於天。

浮生自是無空性,長壽何曾有百年。

罷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雖未似師被衲,此理同師悟瞭然。

2 與茶亢居士青山潭飲茶 靈一和尚(唐)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北山。

岩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3 失題 陳繼儒(明)

山中日日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葉夢,竹爐風軟落花煙。

點來直是窺三味,心後能翻賦百篇。 欲笑當年醉鄉子,一生虛擲杖頭錢。

4 茶與中國文化發展 趙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讀了這幾首茶詩、茶聯,您能從"禪"中聞到"茶"香,能從"茶"中品出"禪"味么?

第二節 茶道中的佛典與禪語

"石蘊玉而山暉,水含駐而川媚。"中國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養,如石蘊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禪語的引用,往往可啟悟人

的慧性,幫助人們對茶道內涵的理解,並從中得到悟道的無窮樂趣。

一、無

"無"是歷史上禪僧常書寫的一個字,也是茶室中常掛的墨寶。"無"不是世俗所說的"無",而是超越了世俗認為的"有""無"之上的"無",是

佛教的世界觀的反映。講到"無",不能不提起五祖傳道的典故。禪宗五祖弘忍在將傳授衣缽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門人,要他們各自寫

出對佛法的了悟心得,水寫得最好就把衣缽傳給誰。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個飽學高僧,他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認為這偈文美則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諦。而當時寺中一位燒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認為,"會能了悟了"。於是當夜就將達摩祖師留下的袈裟和鐵衣缽傳給了慧能,。因為慧能明白了"諸性無常,諸法無我,涅磐

寂靜"的真理。只有認識了世界"本來無一物"才能進一步認識到"無一物中物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茶學界普遍認為,只有了悟了

"無"的境界,才能創造出"禪茶一味"的真境。"無"是茶道藝術創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場

茶道界把茶室視為修心悟道的道場。"直心"即純潔清靜之心,要拋棄一切煩惱,滅絕一切妄念,存無雜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

方都可以修心,若無"直心"就是在最清靜的深山古剎中也修不出正果。

茶道認為現實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證道、悟道在現實中就可進行,解脫也只能在現實中去實現。"直心是道場"詩茶人喜愛的座

右銘。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等等按世俗常規辦的事的主管能動徹底忘記,而應保持一個毫無造作,不浮不躁,不卑

不亢,不貪不嗔的虛靜之心。

四、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這句話典出於《五燈會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問崇慧禪師:達摩祖師尚未來中國時,中國有沒有佛法。崇慧說:"尚未來時的事暫

且不論,如今的事怎麼做?"僧人不懂,又問:我實在不領會,請大師指點。"崇慧禪師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隱指佛法於天地

同存,不依大摩來否而變,而禪悟則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應該著眼自身,著眼現實,而不管他大摩來否。

四、凡人的茶道

茶道是好東西,按照茶道的要求來飲茶,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絕對是好處多多的。但是我們老百姓平時並沒有多少可能按照茶道在規

則來飲茶。我們平時飲茶時可以注意以下這幾個方面,列舉如下,試做為我們的"凡人茶道":

1.水與茶的比例。直接的反應就是茶的濃淡。濃淡要合適才好,使我們能夠品賞到茶的色和香,同時,適當的濃淡對於茶葉中的

物質的浸出是有影響的,這不但影響到茶水的色、香,也影響到茶水對人體的影響作用。濃淡可以科學計測,但是平時沒人去理會這

一指標的,還是要靠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濃。大致上說,一般紅綠茶,茶與水的重量比為1∶80。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放茶

葉3克;一般玻璃杯,每杯可投兩克。

2.泡茶的水溫。對不同的茶要求用不同的水溫,應視不同類茶的級別而定。但是我們經常不注意這一點,總喜歡用很燙的水

來沖泡。一般說來,紅茶、綠茶、烏龍茶用沸水沖泡還是較好的,可以使茶葉中的有效成分迅速地浸出。某些嫩度很高的綠茶,如

龍井茶,應用80℃~85℃的開水沖泡,使茶水綠翠明亮,香氣純正、滋味甘醇。

3.浸泡的時間長短。一般也就是3到10分鍾左右。泡久了不但茶

⑶ 茶道的歷史

【茶道歷史】
盡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准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築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范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范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復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復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范,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葯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⑷ 茶企創新發展的重點是什麼求解

在產品同質化的今天,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同樣,茶行業也要創新。因為,任何企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適應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 茶企創新,除了推出新產品,還能有什麼?建立茶文化創意館、茶葉博物館,還是差異化的市場營銷?如何方能稱為創新,茶企又將如何利用創新進而打造中國茶品牌,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九峰茗茶董事長葉濟德:「創新=新產品+營銷創新+商業模式創新」 產品多元化以及同質化的今天,企業要發展就要立足自身而創新。但創新不僅僅只是新產品的研發,還要結合營銷,甚至要在商業模式上創新。真正的創新是洞悉消費者的需求,並創造性地給予滿足,它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他人所不可模仿的。 葉濟德表示,企業創新既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也不是簡單的嘗試,而一定要接「地氣」。即,深入市場,反復調研,推出新品,進行市場定位,並差異化營銷,繼而反復修正,制定市場競爭策略。 以九峰茗茶近年的創新產品——「九峰金線蓮茶」和「九峰茉莉紅」為例,「九峰金線蓮茶」是九峰深入政商兩界精英,了解到他們的保健需求後,把金線蓮用制茶工藝創新研發成功的。而「九峰茉莉紅」是九峰循著福州茉莉花茶的輝煌歷史,在全國「紅茶熱」的背景下,順勢將茉莉花與紅茶的窨制工藝相結合,研製出既有茉莉清香,又有紅茶韻味,具有專利以及商標的拳頭產品。 「新產品的推出只是創新的開始,如果沒有配合系統性、立體式的營銷(包含產品包裝、價格制定、渠道推廣等),它就不是一個成功的創新,也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政和瑞茗茶業總經理餘步貴:「創新要依靠科技,保證茶葉質和量上的競爭力,才能夠贏得市場」 傳統茶葉生產總是要「看天做茶」,但是在茶業發展過程中,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如何在茶葉種植、加工過程中,尋找一個能夠讓茶業內質完美形成的最佳控制點,這或許是茶葉創新的一個課題。而這個課題我認為最需要依靠的是科技的力量。 餘步貴始終堅持一個理念,要創新茶葉產品,要做好茶,就必須提高制茶的科技含量,保證茶葉質和量上的競爭力,才能夠贏得市場。 據稱,科技含量一方面來自於科研成果,一方面要加大設備投入。除了要有先進的茶葉生產線外,也要擁有傳統、自然萎凋的車間和生產設備,只有這樣才能生產出精品茶葉。 以紅茶為例,要創新它的口感,萎凋和發酵程度很重要,如何把握?我們可以使用紅茶控溫控濕萎凋和恆溫恆濕發酵來完成,探索內含物變化情況,力求尋找一個最佳點,讓紅茶的口感最優,內含物質最多,品質最完美。 微觀茶 @華農idea精英匯:在同樣競爭下,是什麼力量在決定企業存亡?是商業模式、管理模式和營銷模式的差異。在互聯網的超競爭時代,消費者價值的定義與選擇、實現與交付、溝通和傳播的方式發生改變,原有競爭規則被打破,使企業的營銷模式創新的空間更大,其競爭決定性也越來越強。 @茶創新工場:創新茶需要特別的市場運營模式是近段時間的討論與思考重點。

⑸ 茶的歷史

1、中國是茶的原產地。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夫,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已深入人民各階層。同樣少數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2、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北朝。若論其起源就要追溯到漢代,有正式文獻記載。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國文學史上,提起漢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3、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5)茶的創造性擴展閱讀:

茶文化介紹: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和中國文化而論之。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習慣與中國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

茶,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無毛。花白色,花柄有時稍長,萼片闊卵形至圓形,無毛,宿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茶史

⑹ 奶茶店以後有什麼創造性

1.重點突出文化
目前的奶茶店創新已經不斷的上升為文化性質的創新,只有以文化為主體的創新才能為奶茶店帶來長足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奶茶店的管理者都在不斷的讓產品、服務與文化相融合。因為目前的茶飲文化已經陳成為奶茶店中不可忽視的一方面。
2.經營項目的延伸
奶茶店很多的創新都是利用相關產品鏈條的延伸來達到的,特別是當奶茶店的實際功能性質不斷凸顯的時候。店鋪在產品項目上不斷的進行相關的延伸,那麼在項目上的創新點和創新面將會進一步的凸顯。通過產品的項目的延伸,讓創新的產品更加適應目標群體。
中國特許經營第一同學會
3.體現潮流飲品
奶茶店的創新總是離不開與時尚的溝通,越是市場活躍的項目潮流的變更性將會更加的明顯。奶茶店的創興經營是需要依靠潮流飲品來不斷實現的,正是因為潮流飲品的特性才使得奶茶產品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⑺ 茶的起源和傳說

①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瘛⑸緇嶙饔謾?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志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干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④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蘊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裡,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朴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說:「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說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⑥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重點: ^-^

1、神農嘗茶的傳說
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說的是神農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麼東西,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胃腸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當他嘗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就在肚子里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好似在肚子里檢查什麼,於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以後人們又把"查"叫成"茶"。神農長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但是最後一次,神農來不及吃茶葉,還是被毒草毒死了。據說,那時候他見到一種開著黃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著,他感到好奇,就把葉子放在嘴裡慢慢咀嚼。一會兒,他感到肚子很難愛,還沒來得及吃茶葉,肚腸就一節一節地斷開了,原來是中了斷腸草的毒。後人為了崇敬、紀念農業和醫學發明者的功績,就世代傳頌著這樣一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2、陸羽煎茶的傳說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歡品茶,宮中也常常有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門)積公和尚被召到宮中。宮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葉煎出一碗茶,請積公品嘗。積公飲了一口,便再也不嘗第二口了。皇帝問他為何不飲,積公說:"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為我煎的。飲過他煎的茶後,旁人煎的就覺淡而無味了。"皇帝聽罷,記在心裡,事後便派人四處尋找陸羽,終於在吳興縣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並把他召到宮中。皇帝見陸羽其貌不揚,說話有點結巴,但言談中看得出他的學識淵博,出言不凡,甚感高興。當即命他煎茶。陸羽立即將帶來的清明前採制的紫筍茶精心煎後,獻給皇帝,果然茶香撲鼻,茶味鮮醇,清湯綠葉,真是與眾不同。皇帝連忙命他再煎一碗,讓宮女送到書房給積公去品嘗,積公接過茶碗,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於是一飲而盡。他放下茶碗後,走出書房,連喊"漸兒(陸羽的字)何在?",皇帝忙問"你怎麼知道陸羽來了呢?"積公答道:"我剛才飲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來,當然是到宮中來了。"
上述的傳說,雖說難辨真偽,但從此也可見陸羽精通茶藝之一斑。

⑻ 關於茶道

【基本介紹】
[tea ceremony;sado] 烹茶飲茶的藝術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道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表現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茶道歷史】
盡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准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築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范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范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復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復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范,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葯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

·【中國茶道】
廉、美、和、敬 和韓國的茶禮一樣,中國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國雖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濃,而是將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給人們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餘地,各層面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不斷加以發揮創造,因而也就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清規戒律。只是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茶文化熱潮的興起,許多人覺得應該對中國的茶道精神加以總結,歸納出幾條便於茶人們記憶、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雜志上發表的《茶文化淺議》一文中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 」。他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具體內容為: 廉——推行清廉、勤儉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減少『洋飲』,節約外匯。 美——名品為主,共嘗美味,共聞清香,共敘友情,康起長壽。 和——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系。 敬——敬人愛民,助人為樂,器凈水甘。 大約與此同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啟坤和研究員姚國坤在1990年6期《中國茶葉》雜志上發表的《從傳統飲茶風俗談中國茶德》一文中,則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 四字來表述: 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兩人對飲,以茶引言,促進相互理解;和談商事,以茶待客,以禮相處,理智和氣,造成和談氣氛;解決矛盾糾紛,面對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氣,促進和解;寫文章、搞創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腦,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無論是過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來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塵,品茶敘舊,增進情誼;客人來訪,初次見面,敬茶以示禮貌,以茶媒介,邊喝茶邊交談,增進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傳情,互愛同樂,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愛之舉;長輩上級來臨,更以敬茶為尊重之意,祝壽賀喜,以精美的包裝茶作禮品,是現代生活的高尚表現。」 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舉,也是現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現。1982年,首都春節團拜會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顯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舊,國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國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今天強調廉政建設,提倡廉潔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發揚。『清』字的另一層含義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飲茶保健是有科學根據的,已故的朱德委員長曾有詩雲:『廬山雲霧茶,示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體會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舉行茶話會,往往是大家歡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朋友,親人見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氣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團體商談,協商議事,在融洽的氣氛中,往往更能促進互諒互讓,有益於聯合與協作,使交流交往活動更有成效。由此可見,茶在聯誼中的橋梁組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兩位專家還認為:中國的茶,「能用來養性、聯誼、示禮、傳情、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茶之所以能適應各種階層,眾多場合,是因為茶的、茶的情操、茶的本性符合於中華民族的平凡實在、和誠相處、重情好客、勤儉育德、尊老脘二甲苯的民族精神。所以,繼承與發揚茶文化的優良傳統,弘揚中國茶德,對促進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在此之前,台灣的范增平先生於1985年提出中國「茶藝的根本精神,乃在於和、儉、靜、潔。」(《台灣茶文化論》43頁「探求茶藝的根本精神」,台灣碧山出版公司出版。)范先生的茶藝根本精神,就是茶道的精神,也就是上述的茶德。雖未加以詳細解釋,但其含義仍不難理解,與前述幾位專家的意見相去不遠。 更早一點,在1982年,台灣的國學大量林荊南教授將茶道 精神概括為「美、健、性、倫」四字,即「美律、健康、養性、明倫」,稱之為「茶道四義」。其具體解釋如下: 美——「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的秩序。事由人為,治茶事,必先潔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誠,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潔身的要求及於衣履,正心的要求見諸儀容氣度。所謂物,是茶之所屬,諸如品茶的環境,的器具,都必須美觀,而且要調和。從潔身、正心,至於環境、器具,務必須知品茗有層次,從層次而見其升華,否則茶功敗矣,遑信茶德。」 健——「『健康』一項,是治茶的大本。茶葉必精選,劣茶不宜用,變質不可飲;不潔的水不可用,水溫要講究,沖和注均須把握時間。治茶當事人,本身必健康,輕如風邪感冒,亦不可泡茶待客,權宜之法,只好由第三者代勞。茶為健康飲料,其有益於人身健康是毫無疑問的。推廣飲茶,應該從家庭式開始,拜茶之賜,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一國健康,見到全體人類健康;茶,就有『修、齊、治、平』的同等奧義。」 性——「『養性』是茶的妙用,人之性與茶之性相近,卻因為人類受生活環境所污染,於是性天積垢與日俱加,而失去其本善;好在茶樹生於靈山,得雨露日月光華的灌養,清和之氣代代相傳,譽為塵外仙芽;所以茶人必須順茶性,從清趣中培養靈尖,滌除積垢,還其本來性善,發揮茶功,葆命延所,持之有恆,可以參悟禪理,得天地清和之氣為已用,釋氏所稱彼岸,可求於明窗凈幾之一壺中。」 倫——「『明倫』是儒家至寶,系中國五千年文化於不墜。茶之功用,是敦睦聳關系的津梁:古有貢茶以事君,君有賜茶以敬臣;居家,子媳奉茶湯以事父母;夫唱婦隨,時為伉儷飲;兄以茶友弟,弟以茶恭兄;朋友往來,以茶聯歡。今舉茶為飲,合乎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恭、友信、朋誼、君敬、臣忠),則茶有全天下義的功用,不是任何事物可以替代的。」(蔡榮章《現代茶藝》200頁,台灣中視文化公司,1989年7版) 此外,台灣的周渝先生近年來也提出「正、靜、清、圓」四字作為中國茶道精神的代表。(周渝:《從自然到個人主體與文化再生的探尋》,《農業考古》1999年2期) 以上各家對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道評論】

1、在中國,「道」是一種很嚴肅的東西,而不是這些生活的枝葉。反觀日本,它從中國拿過去的一些皮毛就堂而皇之地稱之為「道」!中日茶文化的根源都在中國,而其發展之路卻走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這其中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為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為人而存在的。中國茶文化被稱為美的哲學。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中國茶文化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的宗師是大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源於一些哲學命題。
3.中國茶文化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釋,道,儒三教的哲學理論,並得益於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茶文化美學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從小茶壺中探求宇宙玄機,從淡淡茶湯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國茶文化美學從哲學的高度,廣泛深刻的影響著茶人,特別是從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想像力及人格的形成。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著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在中國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三、中國茶道與佛教】
佛教於公元前6--前5世紀間創立於古印度,月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 興於唐、盛於宋。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其後又於唐代詩僧皎燃 和尚結為"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 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於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為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1.水與茶的比例

直接的反應就是茶的濃淡。濃淡要合適才好,使我們能夠品賞到茶的色和香,同時,適當的濃淡對於茶葉中的 物質的浸出是有影響的,這不但影響到茶水的色、香,也影響到茶水對人體的影響作用。濃淡可以科學計測,但是平時沒人去理會這一指標的,還是要靠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濃。大致上說,一般紅綠茶,茶與水的重量比為1∶80。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放茶 葉3克;一般玻璃杯,每杯可投兩克。

2.泡茶的水溫

對不同的茶要求用不同的水溫,應視不同類茶的級別而定。但是我們經常不注意這一點,總喜歡用很燙的水來沖泡。一般說來,紅茶、綠茶、烏龍茶用沸水沖泡還是較好的,可以使茶葉中的有效成分迅速地浸出。某些嫩度很高的綠茶,如龍井茶,應用80℃~85℃的開水沖泡,使茶水綠翠明亮,香氣純正、滋味甘醇。

3.浸泡的時間長短

一般也就是3到10分鍾左右,不宜久泡。

【十大名茶】
·中國十大名茶
1、龍井茶
龍井茶是我國的第一名茶,產於浙江省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有"西湖龍井"、梅塢龍井"、"獅峰龍井",以龍井村獅子峰所產"獅峰龍井"最佳。龍井茶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之稱。
2、鐵觀音
產於閩南安溪縣。外形頭似蜻蜓,尾似蝌蚪,顏色砂綠起霜,質地重如鐵,美如觀音,滋味清高醇美,回味甘甜,帶有獨特的"觀音韻"。素有"七泡有餘香"之美稱。以西坪松林頭魏蔭鐵觀音發源地所產最佳,為烏龍茶之上品。
3、武夷岩茶
產於閩北武夷山。九十九岩,岩岩有一茶,一茶一名,獨特採制,有"大紅袍"、"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肉桂"等名樅。岩茶外形條索粗壯緊實,呈釘狀,色砂綠蜜黃,鮮潤光澤,泛"寶色"。花果香濃郁高長,滋味濃醇高爽,具獨特的"岩韻"。
4、碧螺春
康熙所名。產於江蘇吳縣太湖中的洞庭山,成茶外形捲曲呈螺,銀毫遍布,香濃芬芳,滋味醇厚,湯色嫩綠明亮,茶之珍品。"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最"。
5、黃山毛峰
產於安微黃山桃花溪。宋代貢茶。特級黃山毛峰堪稱我國毛峰之極品,其形似雀舌,勻齊壯實,峰顯毫露,色如象牙,魚葉金黃,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其中"金黃片"和"象牙色是特級黃山毛峰外形與其他毛峰不同的兩大明顯特徵。
6、君山銀針
產於岳陽洞庭湖的青螺島,有"庭帝子春長恨,二千年來草更長"的描寫。外形芽頭壯實筆直,茸毛披蓋,色澤金黃光亮,稱為"金鑲玉";內質香氣高純,湯色杏黃明澈,滋味爽甜。沖泡時,芽頭在玻璃杯中直挺豎立,狀似群筍出土,又如尖刀直立,能三起三落,繼而徐徐下沉杯底,極為美觀。
7、六安瓜片
產於安微六安地區齊靈山,外形似瓜子,自然平展,葉緣微翹,色澤寶綠,大小均勻,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鮮醇回甘,湯色清澈透亮,葉底綠嫩明亮。依採制季節,可分三個品種:穀雨前提採的稱"提片",品質最優;其後採制的稱"瓜片";梅雨季節採制的稱"梅片", 品質最差。
8、信陽毛尖
產於河南省南部大別山區的信陽縣。信陽毛尖外形細、圓、緊、直、多白毫;內質清香,湯綠味濃。
9、都勻毛尖
產於貴州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勻縣。"三綠三黃"是都勻毛尖茶的特色,即干茶色澤綠中帶黃,湯色綠中透黃,葉底綠中帶黃。詩雲:"雪芽芬芳都勻生,不亞龍井碧螺春,飲罷浮花清鮮味,心曠神怡似神仙"。
10、祁門紅茶
產於安微省祁門縣。祁門紅茶條索緊秀,鋒苗好,色澤烏黑泛黑光,俗稱"寶光";內質香氣濃郁高長,似蜜糖香,又蘊藏蘭花香,湯色紅艷,滋味醇厚,回味 永,葉底嫩軟紅亮。

閱讀全文

與茶的創造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