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蒸鱸魚的調料是誰發明的
清蒸鱸魚的烹飪技巧以蒸菜為主,口味屬於咸鮮。清蒸鱸魚是廣東省特色傳統名菜之一。屬於粵菜系,海鮮菜譜之一,以鱸魚為製作主料,清蒸鱸魚的烹飪技巧以蒸菜為主,口味屬於咸鮮。
鱸魚富含多種營養價值,是淡水魚中含DHA量最高的,因此清蒸鱸魚最補腦。選用一斤左右的鱸魚,蒸的時間恰到火候,魚肉剛熟,細嫩爽滑,魚肉的鮮美完全的呈現。湯汁帶著米酒的甜,豉油的香,吃到嘴裡絕對每一口都是享受。
② 古代人的調味料有哪些
各個朝代的調味料其實都不太一樣,早前的調味料比較單調,有鹽、酒、梅,這幾樣雖然簡單,卻被視為很重要的東西,到後來,醋、蜜、蔗糖、醬也逐漸被作為調味料來使用,我們今天熟知的辣椒是明朝時期才傳入中國的,在這之前辣味調料一般是花椒、胡椒、茱萸、生薑。
③ 智能調料台是康靈盾發明的嗎
是康靈頓發明的。
④ 中國古代調味品,什麼歷史最悠久
鹽、梅、糖、酒、醋是最先出現的五大烹飪調味品。
>>>>
鹽
在我國古代日常調味品中,鹽要居首位。
食鹽的歷史,大約起於五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並於此時開始煮海水為鹽。此後人們認識鹽在飲食調味品中的作用,並以之增加食物的美味及腌藏食物。
此後人們認識鹽在飲食調味品中的作用,並以之增加食物的美味及腌藏食物。歷代食鹽主要有:海鹽、池鹽(湖鹽)、井鹽、岩鹽(礦鹽)。
海鹽是用鐵鍋煎煮海水,亦可在海邊灘地蒸發海水所得。古代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福建、廣東、廣西各地盛產海鹽。
池鹽歷史也很悠久,西周時,山西運城的解池已大規模生產池鹽。此外,陝西、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內蒙、寧夏等少數民族地區亦產池鹽。四川開鑿井鹽,始約於戰國時秦國蜀郡寧李冰的倡導,東漢時的畫像磚上有制鹽的完整而生動的圖像。
漢代四川有鹽井的有十六縣,唐代達六十四縣;明洪武時期產井鹽約一億斤,弘治間增加兩億斤,至清代雍正九年,四川鹽井有六千餘口,年產量達到九億余斤。岩鹽也名礦鹽、石鹽,系取地層中鹽硔而煉成之,盛產於新疆、雲南、西藏,高昌(在今新疆吐魯番)所產岩鹽,為見於古書的最早記載。幾種鹽中,海鹽產量最多,其次井礦鹽,再次是池鹽,這些鹽品質優良,是我國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及其他工業原料。
在古代,因鹽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且獲利豐厚,國家有關鹽制歷代不一,制鹽與銷鹽的方式亦有多種,有民辦、官辦,民制民銷、民制官銷,民制官賣,國家專賣等。
>>>>
糖
糖作調味品大概也甚早。《洪範》「五味」中有甘。《禮記·內則》有「棗栗飴蜜以甘之」。飴是麥芽糖,蜜是蜜糖。五味之甘,可能指這類糖。適量食之,能補氣血,養陰和中,解除疲勞。
用甘蔗汁加工製成的糖。
中國自古以來就栽培甘蔗、飲用蔗汁。公元前,即推廣至中原地帶,已懂得將蔗汁加工成固體糖塊。至五世紀,甘蔗產地,由兩廣、兩湖擴展到長江下游,廣州已能從蔗汁中煉製糖。
七世紀初,在學習印度製糖技術的基礎上,大大提高了生產工藝,使制出的白糖和冰糖質量遠超過外國。
蔗糖,因其原料、工藝的不同,呈現不同的色味和形態,在古籍中又稱作石蜜、糖霜、蔗霜、蔗冰等。古代除食用外,還常用於醫葯。
唐天寶十二年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有方物蔗糖二斤十兩三分,獻給東大寺,同時,也把製糖的方法傳到了日本。
>>>>
梅
梅主要利用其果酸作調料,梅酸具有收斂固澀、健脾胃、增強肝臟功能的作用。新石器時代早期人們已知利用梅酸,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出土有梅核。安陽出土的商代銅鼎中,曾發現盛有已炭化梅核。殷墟西區M284墓中隨葬一銅鼎內也尚存一梅核。
>>>>
酒
酒的出現,可上推到新石器時代中期以前。
大汶口文化遺址墓葬出土有高柄陶酒杯以及碩大的濾酒缸;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小口圓肩小底瓮、尖底瓶、細頸壺等,或認為曾作釀酒、盛酒或飲酒之用。
《淮南子·說山訓》謂「清醠之美,始於耒耜」,顯然酒的出現與農業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世本》稱:「儀狄始作酒醒變五味。」《戰國策·魏策二》雲:「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看來酒為飲料及調味品,至夏禹時已相當流行。
最早的酒屬於穀物天然酒,谷類糧食受潮發芽變霉,由微生作用而引起糖化和酒化,大概至商代人們已從中悟出製造麹糵即酵母的釀酒新技術。
鄭州商城出土陶缸,曾發現粘有白色水銹狀沉澱物。藁城台西中商遺址在一釀酒坊址出土的陶瓮內,發現盛有這種沉澱物達8.5公斤,經鑒定就是酵母,同出四件大口罐內還分別裝有桃、李、棗等,說明商代不僅掌握麹糵釀酒,又能釀制果料酒。河南羅山天湖晚商息族墓地,出土過一密封良好的青銅卣,內裝古酒,經色譜測試,每百毫升內含8.239毫克甲酸乙酯,並有果香氣味,是為濃郁型香酒。安陽郭家莊一座殷墓出土的銅卣中,也盛有白色透明液體,內含植物纖維狀雜質,估計是酒。總之文獻提到的鹽、梅、酒三大古代調味品,至少在夏商時代已用之於烹飪。
>>>>
醋
一種酸性調味料。
我國釀醋的歷史悠久,大約起於漢代。在甲骨文、鍾鼎文及其他已發現文物中,未見有關穀物醋的記載。醋,最初指酸的滋味。殷商時期,調味用鹽與梅。至周代,製作肉醬,因在分解過程中,產生大量有機酸,如氨基酸、乳酸、醋酸等,因而,醬汁的味道是酸的,稱為「醯」。至漢代,醯、酢混用,皆指食醋。南北朝以下至唐朝,始從「酢」漸過渡到用「醋」字。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了許多制曲釀醋的方法,並已能釀造具有獨特風味的陳醋。唐代時《新修本草》中除載有米醋、麥醋、雜果醋等外,葯物學家還特製加有葯物的葯醋,用於治病。後世傳其技,使醋成為中國人民調味烹飪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馳譽中外的有山西太原一帶的老陳醋、江蘇鎮江的香醋、四川閬中用多種中葯製成的保寧醋等。古代,又稱女子善妒為「吃醋」、「醋娘子食楊梅」,以為調侃。
⑤ 中國古代都是如何調味的
中國傳統的美食文化源遠流長,美食離不開色、香、味。殷商時期,人們已開始用酸酸的青梅來去除異味;秦漢時期,人工調味品特別是醬和醋已廣泛使用;唐宋時期,外來的「辣味」成為餐桌新寵,官至宰相的唐朝大貪官元載被抄家時,竟然抄出了胡椒八百石……
先秦時期流行「酸味」
從司馬遷《史記》所記來看,早在商代初期,人們對食物的味道已很講究。《史記·殷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伊尹是商初大臣,為了說服商湯用王道治理天下,他背著一口大鍋(鼎)來見商湯,用烹飪時要調制出好滋味的道理,來說服商湯。可見,把飯菜做得有滋有味,已是當年掌勺者必須會的。伊尹是一位善於烹飪的美食家,因此被奉為廚師鼻祖,至今餐飲界都將他當神供著。在伊尹生活的年代幾乎沒什麼調味品,當時做菜用什麼來調味?
鹽,大概是人類最早發現的調味品。是菜離不開鹽,鹽因此有「百味之王」的美稱。但鹽作為基礎通用調味品並不是萬能的,如遇到腥膻味食材,鹽便起不了多大作用。從史料記載來看,除鹽之外,中國人最早使用的一種調味品是梅子。《尚書·商書·說命下》有這樣的說法:「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這是商王武丁對賢臣傅說所說的話,意思是,如果我做湯羹,你就是少不了的鹽和梅。《尚書》所記已為現代考古發掘證實,多座商墓出土物中都發現了梅核。如據楊寶成、楊錫璋執筆的《1969-1977年殷墟西區墓葬發掘報告》,在編號為M284商墓中出土的一隻銅鼎內,便發現了當年用於調味的梅核。
在商墓考古中,還發現隨葬有大量狗、羊、豬、雞等很多動物,以及魚形、鳥形、動物形器物,可見當時人類的食材已很豐富。但這些帶有腥、膻氣的肉類,烹飪時除掉異味才好吃,這便少不了調味品。梅子性酸,做出的菜品自然「酸味十足」。從先秦時普遍使用梅子這種調味品來看,「酸味」應該是其時的流行味道,人們喜歡喝酸味湯羹便是證明,不然武丁也不會拿「若作和羹,爾惟鹽梅」來說事。梅子作為調味品使用時,一般用青梅,除了做湯羹調味品外,做魚、肉時也需用梅來去除異味。《晏子春秋·重而異者》所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說的就是先秦人用梅子當調味品烹飪魚肉製品的事實。
秦漢飲食突出「鹹味」
從文獻記載來看,現代烹飪中使用的大多數山東諸城前涼台出土漢代畫像石《庖廚圖》局部,先秦時均已使用,如花椒、桂皮、姜、蔥、芥、薤、韭等都上了中國人的餐桌。《禮記·內則》即稱:「膾,春用蔥,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蔥,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獸用梅。」可見,先秦時,對以辛香為主的各種天然調味品的開發和使用,掀起了中國美食史上的第一波「滋味」革命。然而,在今天看來再尋常不過的調味品並不是當年先秦普通人可以享用的。直到秦漢時期人工調味品特別是醬、醋的發明和廣泛使用,尋常百姓才真正吃得有滋有味了。
秦漢時發明的人工調味品主要有用大豆、面為原料製造出來的醬、清醬(醬油)及豆豉一類,一經發明,便帶來又一波「滋味」革命:以前不好吃、無法吃的食物,因有醬而能吃,好吃;而且,經醬調制後菜餚還「好看」,美食因此有了「色、香、味俱全」的烹飪要求——中國人的飲食中從此離不開醬系列。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所作兒童啟蒙讀物《急就篇》中,記述了當時飲食中常用的調味品:「葵韭蔥薤蓼蘇姜,蕪荑鹽豉醯酢醬。芸蒜薺芥茱萸香,老菁蘘荷冬日藏。」
醬並非秦漢時才有,與醋一樣早就使用,但先秦時醬稱「醢」,醋叫「醯」。醢用肉為原料,即「肉醬」,所以《說文解字》在解「醬」字時稱:「從肉,從酉。酒以和醬也。」醢為何後來改寫成「醬」?唐代學者顏師古在注《急就篇》中的「醬」字時認為:「醬之為言將也,食之有醬,如軍之須將,取其率領進導之也。」意思是吃飯時少不了醬這種調味品,就如軍隊打仗少不了指揮將領一樣。古人認為醬和醋的調味功能相當重要,宋人陶谷《清異錄》中稱:「醬,八珍主人也;醋,食總管也。」醬咸醋酸,秦漢人飲食風尚因醬而發生了「重口味」的巨變,秦漢及以後「鹹味」開始突出。隨著原料的豐富,醬的品種和口味也在進一步發展。如明代以後,辣椒進入中國,「辣椒醬」又成為一道流行美味。
古人認為五味中「甜味」最美
先秦時,中國傳統飲食中的「五味」概念已深入人心,味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已被充分認識。《周禮·天官》中「瘍醫」條有這樣的說法:「凡葯,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咸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在五味中,古人認為「甜味」最美,故有「甜美」一詞。古人用什麼調味品讓菜餚變得甜美?早期主要有飴、蜜、蔗漿等,到宋代時,現在常用的紅糖、白糖已能生產,而且質量上乘。在甜味調料中,「飴」使用最早。飴,即麥芽糖,現在仍有製作。飴的生產,應該在殷商時已出現,到西周時已是常見調味品和食品。《詩經·大雅》里的《緜》篇中,便提到了「飴」:「周原膴膴,堇荼如飴。」意思是,周原土地肥沃,長出來的苦菜像麥芽糖一樣甜。
到春秋時,比飴甜度更高更好的蜂蜜使用增多。與此同時,一切有甜味的果實均可用於烹飪。《禮記·內則》稱:「棗、栗、飴、蜜以甘之。」這種烹飪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甜味調料還具有除臭解腥的功能,能緩和辛辣味所引起的刺激,增加鹹味的鮮醇,行話稱之為「提鮮」。另外,烹制時糖還可以加深菜餚的色澤,如烤肉時塗上糖,可使外表變成誘人的焦黃色。《楚辭·招魂》就曾提到用甜味調料製作美食的方法。在煮甲魚和烤羊羔時,用甘蔗漿調味、著色,即所謂「胹鱉炮羔,有柘漿些」;而「粔籹蜜餌,有餦餭些」和「瑤漿蜜勺,實羽觴些」,則顯示當時製作甜面餅時是用蜜蜂和麥芽糖;飲酒時摻蜂蜜喝,沖淡了苦味,讓美酒更美。江浙、四川等南方人做食品時最喜歡放糖,曹丕《與朝臣詔》中即有「蜀人作食,喜著飴蜜」的說法。這一飲食偏好,至今未改,如江南蘇州、無錫、常州一帶,菜餚以甜味為主,與齊魯偏咸、淮揚偏淡、湖湘偏辣明顯不一樣。
唐宋時期「辣味」受寵
在五味中,含有揮發性成分的辛香調味品,對人的口、鼻刺激最直接,可極大地誘發食慾。這方面的材料主要有椒、桂、姜、蔥、蓼、芥等,這些都是中國原產的本土調味品。其中,花椒和生薑最有特色,古人很喜歡,用得也多。先秦人最離不了的辛辣調味品應該是生薑,時人吃飯時多少都要來點,即《論語·鄉黨》中所謂「不撤姜食,不多食」。在烹制牛肉等菜餚時,也總少不了生薑,且常與椒、桂一起使用。據東漢張衡《七辨》,漢代人製作肉類食物便是「芳以姜椒,拂以桂蘭」。但引發新一波「滋味」革命的並不僅有上述這些本土調味品,還有「胡味」。西漢時,張騫從西域帶回了蒜、芫荽(香菜)等,這些「胡味」讓中國人最早品嘗到了外來風味。再後進來的「胡椒」,則一直是古人眼裡的高檔調味品,尤以唐宋人最為崇尚。
胡椒原產印度西海岸,大概在明朝時引種中國,之前一直靠從中亞、南亞一帶進口。胡椒的價值賽黃金,宋人陶谷《清異錄·葯譜》中便稱胡椒為「金丸使者」。而黃金常見,胡椒難買。唐宋時,家裡有胡椒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徵。有一件事可以說明胡椒的特殊地位。據《新唐書·元載傳》,曾官至宰相的唐朝大貪官元載被朝廷抄家時,竟然抄出了「胡椒至八百石」。明代愛國名臣於謙曾為此大發議論,他在《無題》詩中稱:「胡椒八百斛,千載遺腥臊。」
在「外來風味」中,明清以後能對中國飲食產生革命性影響的是「辣味」——辣椒的味道。辣椒原產美洲,在被西班牙香料商發現後移種歐亞,明代後期,辣椒被當作觀賞花卉引種中國。講究口味的中國人很快發現了辣椒的食用價值,尤其是一向嗜辛辣的四川、湖南等地,一改對花椒、生薑的依賴,戀上了辣椒,「無姜不食」變成了「無辣椒不食」。從此,「辣味」成川菜、湘菜等菜系的主打味道~
⑥ 古代調料的叫法
鹽,大概是人類最早發現的調味品。是菜離不開鹽,鹽因此有「百味之王」的美稱。但鹽作為基礎通用調味品並不是萬能的,如遇到腥膻味食材,鹽便起不了多大作用。從史料記載來看,除鹽之外,中國人最早使用的一種調味品是梅子。
梅子性酸,做出的菜品自然「酸味十足」。從先秦時普遍使用梅子這種調味品來看,「酸味」應該是其時的流行味道,人們喜歡喝酸味湯羹便是證明。梅子作為調味品使用時,一般用青梅,除了做湯羹調味品外,做魚、肉時也需用梅來去除異味。
從文獻記載來看,現代烹飪中使用的大多數山東諸城前涼台出土漢代畫像石《庖廚圖》局部,先秦時均已使用,如花椒、桂皮、姜、蔥、芥、薤、韭等都上了中國人的餐桌。《禮記·內則》即稱:「膾,春用蔥,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蔥,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獸用梅。」可見,先秦時,對以辛香為主的各種天然調味品的開發和使用,掀起了中國美食史上的第一波「滋味」革命。
然而,在今天看來再尋常不過的調味品並不是當年先秦普通人可以享用的。直到秦漢時期人工調味品特別是醬、醋的發明和廣泛使用,尋常百姓才真正吃得有滋有味了。
秦漢時發明的人工調味品主要有用大豆、面為原料製造出來的醬、清醬(醬油)及豆豉一類,一經發明,便帶來又一波「滋味」革命:以前不好吃、無法吃的食物,因有醬而能吃,好吃;而且,經醬調制後菜餚還「好看」,美食因此有了「色、香、味俱全」的烹飪要求——中國人的飲食中從此離不開醬系列。
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所作兒童啟蒙讀物《急就篇》中,記述了當時飲食中常用的調味品:「葵韭蔥薤蓼蘇姜,蕪荑鹽豉醯酢醬。芸蒜薺芥茱萸香,老菁蘘荷冬日藏。」
醬並非秦漢時才有,與醋一樣早就使用,但先秦時醬稱「醢」,醋叫「醯」。醢用肉為原料,即「肉醬」,所以《說文解字》在解「醬」字時稱:「從肉,從酉。酒以和醬也。」
醢為何後來改寫成「醬」?唐代學者顏師古在注《急就篇》中的「醬」字時認為:「醬之為言將也,食之有醬,如軍之須將,取其率領進導之也。」意思是吃飯時少不了醬這種調味品,就如軍隊打仗少不了指揮將領一樣。古人認為醬和醋的調味功能相當重要,宋人陶谷《清異錄》中稱:「醬,八珍主人也;醋,食總管也。」醬咸醋酸,秦漢人飲食風尚因醬而發生了「重口味」的巨變,秦漢及以後「鹹味」開始突出。
隨著原料的豐富,醬的品種和口味也在進一步發展。如明代以後,辣椒進入中國,「辣椒醬」又成為一道流行美味
⑦ 調味醬料是誰發明的如題 謝謝了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 在傳世資料的記載,醬油原本是周朝君王所御用的調味料,製造方法是由「鮮肉」去進行發酵、醃制而成,與今天的魚露製造方式相類似,後來隨著御廚流落到了民間,為了更便宜也更適合民間食用,經過改良而開始使用「大豆」製作,才廣為流傳食用。 醬油的製造在傳統上是一種屬於「家學」的秘密,他的尿造手法多由某個師傅所把持,然後由子孫、世代相傳,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因此會有如釀造、蔭造、吟釀、發酵等的區別。 爾後,隨著中國的佛教僧侶為了傳教之故往海外流散,遍及東亞、日韓與南亞等地,也將傳統出自中國的醬油釀造方式帶往該地,成為東亞地區所共通的醬料食材。
⑧ 人類是怎麼發明出加鹽等調料的菜的
現在的家養的某些牲畜仍然有舔食牆角等可能會有鹽的習慣。至於認識怎麼發現鹽色,我覺得可以從猴子補充鹽分的角度分析一下。據研究,猴子平時吃的東西里含鹽分很少,是比較缺鹽的。猴子身上出汗,汗水蒸發後,就變成小鹽粒。猴子們經常互相在身上抓搔,就是找毛發里的鹽粒吃。自然界中有些礦物是帶有鹽分的,所以在某些情況下人可能會誤食這些東西,然後就會發現這種東西和他們在身體找到的鹽粒的味道是一樣的,從來知道從外界攝取這種東西。同樣的,其他的調味品可能也只是偶然的結果。
⑨ 調味料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醬油起源於中國,是一種古老的調味品,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 醬油這個名詞是後來產生的,據考證,醬油起源於豆麥醬。按目前所知,最初記載豆麥醬的是西漢人史游。其《急救篇》中有「蕪荑鹽豉醢酢醬」。這里的醬是指以豆和面製成,自此之後,有關豆麥醬的記述大見增加。東漢崔實的《四民月令》說:「正月可作諸醬。至六七月之交,可以作……清醬」。根據醬油漫長的發展歷史中所有的名稱,此處的「清醬」應當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醬油。在唐代,醬油的生產技術進一步得到發展,它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美味食品,而且在蘇敬的《新修本草》、孫思邈的《千金寶要》、《外台秘要》等醫書中已成為常用的葯劑。
公元753年,我國唐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將中國的制醬技術傳入日本,教會了日本僧人和居民制醬。唐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空海到我國長安留學,也將中國制醬技術帶回日本。約在公元1200年的日本鐮倉時代,有一位叫覺心的日本高僧到中國經山寺修行,歸國之前,掌握了經山寺祖傳醬的技術。歸國後在名叫紀州由良的地方,創立了興國寺,並向附近的人們傳授制醬技術。從此之後,經過漫長的發展時期,醬油的釀造技術在日本發揚光大。日本是目前世界上醬油釀造技術最高的國家。而我國卻由於種種原因使醬油的釀造技術與之相差甚遠。 九十年代初期,珍極釀造集團公司在消化吸收日本醬油釀造技術結合古典傳統釀造工藝之精華釀造而成的珍極醬油,成為我國第一個採用「高鹽稀態釀造醬油工藝」生產出的高檔醬油。
⑩ 常用的佐餐調料中,由貴州的陶華碧發明的豆鼓油制辣椒醬名字叫什麼:A老乾媽。B老乾爹
A 老乾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