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教學中,愛國教育包括哪些內容
一.以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我們偉大的祖國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中華民族以聰穎的智慧,辛勤的勞作,創造出光輝燦爛的文化,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的進步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早在170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在祖國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當人類還處在冪冪洪荒之時,我國歷史的車輪已馳進了文明的大門。從夏朝開始,我國進入了階級社會——奴隸制社會。當古羅馬奴隸制的喪鍾響起,西歐揭開封建制序幕時,我國已在封建社會渡過將近一千年,封建制正處於上升時期,走在世界各國的最前列。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埃及、巴比倫、印度這三個文明古國都無法與中國相比,它們三國都相繼受到外族的蹂躪而使國家失去獨立或處於分崩離析之中,人民飽嘗亡國之苦。唯獨中國幾經磨難盡管在近代飽受侵略和欺凌,但仍然獨立存在,沒有中斷歷史。其延續時間之長,是世界各國所沒有的,這是祖國的驕傲。教學中,通過分析、歸納、摸比,畫龍點睛地指出,使學生在比較中,深感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從而加深對祖國的深厚情感。祖國歷史的綿延不斷,是各族人民奮斗的結果。我們的國家也曾有過分裂、割據的局面,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統一是長期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祖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斗爭,在世界各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講述中華民族發展的悠久歷史,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使學生為我們國家和民族悠久歷史而自豪。二、運用我國古代的文化科技成就,激勵產生民族自信心。 我國各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經濟文化,對東方和世界歷史的發展起過重要的推動作用。被譽為「發明的國度」的中國,有很多處於世界之最的地位。如最早種植粟和水稻、最早發明地動儀、最早測運算元午線的長度,祖沖之圓周率成就,華佗製成的「麻沸散」,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還有四大發明的成果為全世界矚目,萬里長城是文明於世的偉大建築工程,李誡的《營造法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備的建築學著作,而鄭和的遠航,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絲綢之路也是舉世聞名的等等。歷史教材中,反映我國歷史上經濟文化先進地位的代表和成就不可勝數。這些珍貴、豐富的文化遺產,都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好教材。事實表明,我國古代無論在科技文化方面,還是在社會進步方面都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這是祖國的光榮,民族的驕傲,只是在近代,清政府與帝國主義勾結,統3. 治腐敗,才使我國科技落後於西方。然而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科技文化等方面,日新月異的發展,某些成果不斷直上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講述我國科技長期處於世界先進地位,從不同的角度和各個方面給學生證明我國各族人民勤勞勇敢和卓越的智慧才能,用活生生的歷史感染學生,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勵他們立志攀登科學高峰,為國爭光的愛國熱忱。三.歌頌傑出人物的光輝業績,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高尚情操;岳飛「精忠報國」英勇抗敵的氣節,一直被後世傳頌,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偉大情懷,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和孫中山「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愛國主義思想都激勵著後人報國之志,戚繼光奮力抗倭,鄭成功收回台灣,康熙帝反擊沙俄,維護祖國尊嚴的光輝業績,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弘揚的。以上是古代英雄懷著愛國愛民之志,勇赴國難,甚至為國捐軀。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林則徐正義凜然,虎門銷煙;關天培堅守虎門,血染戰袍,捨身殉國;鄧世昌在甲午海戰中奮不顧身與艦同亡。他們為打擊外來侵略者而英勇抗爭,捨死忘生
❷ 愛國主義教育心得體會
「祖國在我心中」,簡簡單單的六個字,道盡了多少中華兒女的心聲。正是因為有這樣一顆中國心,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每一個炎黃子孫看到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都會熱血沸騰,壯志激昂。
古老的東方有一個全身珠光寶氣,雍容華貴的女子。盤古開天闢地、四大發明、**孔子、絲綢瓷器、威武的兵馬俑使她光彩照人。她的美讓人羨慕萬分。但是掀開摞摞發黃的歷史,我們看到的又是怎樣的一幕呢?時間的指針急速倒轉,指向了1840年。那時,外國列強紛紛加入了掠奪中國財富的戰爭: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中法戰爭以及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貪婪的侵略者幾乎掠去了這美麗女子的所有珍寶。他們使她明白了「落後就會挨打」這個道理。她沒有沉默,而是選擇了反抗,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抗敵故事。
透過歷史的眼眸,站在歲月的肩膀上回望,我看到盤古開天闢地,迸發出生命的光芒;我看到四大發明,使古老的中國異彩紛呈。我看到**孔子,舉起聖火照亮幾千年的文明;我看到絲綢瓷器遠涉重洋,誰都知道這是來自我們的故鄉。我看到那硝煙中沖殺出兵馬俑威武的陣容;那雄偉中聳立著萬里長城的剛強!
我想說又不願說,我也曾看到祖國的懦弱,在圓明園被燒焦的廢墟上,我看祖國是一攤血;在鄧世昌勇猛的「致遠艦」上,我看祖國是一團火。但我們的祖國並沒有沉沒。在亞細亞的東部,她用寬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將炎黃子孫攬於懷中;用茅草和土磚修復殘缺的歲月;用野菜和稀粥喂養飢餓的生活。孫中山先生在黑夜裡開始規劃治國方略,毛主席在貧瘠的土地上支撐民族的血肉與骨骼;鄧小平把飽經滄桑的瞳孔放大,指引多災多難的祖國從世紀的風雨中神奇地走過!
魯迅先生說過:「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魯迅先生所指的民魂是什麼呢?就是「重大義,輕生死」的生死觀,就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就是「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大無畏精神。請記住:不管我們的祖國母親還要經歷多少磨難,我們永遠都要陪伴在她的身邊;不管未來的路有多麼艱險,我們都要立志,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兒女最大的貢獻!
❸ 從外國人對中國新四大發明的羨慕談談如何理解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愛國主義,一個人一個民族只有深愛自己的祖國,才能把祖國建設好。
❹ 我國愛國主義教育有哪些 三條
中國愛國主義教育:
1.愛國主義教育是指樹立熱愛祖國並為之獻身的思想教育。
2.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3.愛國主義是一面具有最大號召力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的特點是:
1.艱苦奮斗、辛勤勞動,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財富。
2.反對民族分裂 和國家分裂,維護各民族的聯合、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3.在外敵入侵面前,團結對外,英勇抵抗,維護祖國的主權和獨立。
4.同一切阻礙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勢力和制度進行斗爭,推動祖國的繁榮和進步。
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
(4)四大發明愛國教育擴展閱讀:
愛國主義教育的方法與意義
1.教育方法
(1)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引導廣大人民充分認識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一致性,明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2)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堅持對外開放政策關系,既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成果,也要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既要反對崇洋媚外,也要反對盲目排外。
(3)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同國際主義教育結合起來。
2.主要意義
(1)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旋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培養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
(2)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引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
❺ 撰寫一篇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文章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好,很榮幸參加我們這次的「向國旗敬禮、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網上簽名寄語活動啟動儀式,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建設,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國家實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祖國變得更加美好! 偉大的祖國讓中華兒女對她無比忠誠和熱愛。正如周恩來總理所說,「生於斯,長於斯,不愛這個國家愛誰呢?」縱觀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中華兒女世世代代,無不把熱愛祖國當作應有的崇高品質,把背叛祖國視為可恥的卑劣行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無數愛國志士喊出的千古豪言。從大禹治水開始,愛國主義就是中華民族戰天斗地,改造自然,戰勝困難的力量源泉。愛我中華、憂我中華、興我中華,成為一代代中華兒女不解的情結。不管是在祖國興旺發達、安寧太平、順利發展的時期,還是在祖國面臨危亡的嚴峻關頭,這種愛國主義傳統從未中斷過。不管風雲如何變幻,世代炎黃子孫都視民族團結、祖國統一、國家強盛為自己的生命,並為之不懈奮斗。愛國主義精神,就像一座不滅的燈塔,永遠照耀著中國人民前進的步伐。大家熟悉的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他在《離騷》中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意思是為了堅持愛國的品德修養,即使死很多次也不後悔。南宋的岳飛雖遭奸臣誣陷,至死不忘「精忠報國」。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篇。清代林則徐面對各方壓力,毫不畏懼說:「毒品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還」的鏗鏘誓言,他留下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名句。在去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中,為盡快進入重災區了解災情,我空軍空降兵十五名勇士在四千米以上的高空毅然決然的跳入了濃雲低沉,高山萬仭的崇山峻嶺之中,創造了世界空降史上的神話和壯舉。面對執行這個生死難卜的任務,十五名戰士臨行前立下了生死狀,留下了擲地有聲的話語:「只要我們能活著一個,就可能救活一萬個」。這些英雄人物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情懷,說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優良愛國傳統的民族。那「不到長城非好漢」、「寸寸山河寸寸金」的豪言壯語,激勵著無數英烈,為抵禦外來侵略,為保衛祖國寸土河山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生命捍衛祖國的主權、領土完整和尊嚴。今天,我國的國歌,開頭便唱「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就是把這種高尚的愛國情懷,永留於民族意識之中,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同學們,愛祖國,就要愛她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她有優秀的文化傳統、優秀的民族精神。她有迷人的風光,有源遠流長的長江、黃河,有巍峨入雲的喜馬拉雅山、昆侖山,有廣袤的草原、平原,有豐饒美麗的大海、島嶼…… 愛祖國,就要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們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曾經是世界上最發達和強盛的國家,中國人的四大發明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結束了近代史上受人欺侮的歷史並在改革開放中走向輝煌。毛澤東同志說:「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們尊重別的國家和民族,虛心向他們學習,吸取一切先進的外國文化,促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但是決不能崇洋媚外,不能做出有損國家尊嚴的行為。 愛祖國,就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以實際行動,做一個好學生。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說:「小孩們用心讀書,用力體操,學做好人,就是愛國。」我們愛國就要愛父母、愛學校、愛老師、愛班級,認真讀書,發憤成才。 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必將挨打;黨史啟迪我們,青年要做先鋒。今天的青年,更要奮然而前行,我們切不可妄自菲薄,忽視個人價值。也許個人的力量的確有限,但江海之大,源自細流;泰山之高,積自寸土。我們正年青,流淌在千千萬萬青年心中的熱血,才能澎湃出愛我中華的強音;發揮出千千萬萬個青年身上的力量,定能奏響新時代的華美樂章! 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❻ 為什麼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提高全民整體素質的基礎工程。我
省在全面貫徹《中學德育大綱》、《小學德育綱要》精神,改進和加強學校德育工作
的過程中,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旋律,落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取得了較好
的效果。自中共中央頒發《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後,進一步推動了我省中小學
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向著普及縱深方向發展。
一、明確教育任務,開展調查研究,增強教育的針對性。
中小學德育的基本任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有社會公
德、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為了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廣泛地
進行了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現狀調查。1949年上半年,由省教委組織調查組先後到大悟
縣、應城市、武漢市武昌區,聽取了縣市區教育部門的匯報,除請政府負責人及宣傳、
團委、婦聯、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門的同志進行了座談外,還同時19所學校(小學
5所,初中4所,高中6所,其它4所)的校長、主任和教師舉行了座談。各地反映,近
幾年來,我省中小學教育工作,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也存在不
少問題,其中有些問題還是比較突出的。據一所小學抽樣調查,不知道「十一」國慶
節的學生佔有15%,不知道國歌叫《義勇軍進行曲》的佔58%,不知道我國是「四大
發明」的文明古國的佔16%,認為外國比中國好,資本主義比社會主義好的佔有16%,
不知道為什麼要升國旗的佔60%,長大了出國賺大錢的佔領23%,不了解帝國主義侵
華史實的更是佔大多數。通過調查,我們感到震驚,不僅增強了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
育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也使我們進一步明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任務。
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知道和認識祖國的過去,今天和未來的基
上,產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學生確立正確的理想、信仰和人
生觀立志投身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去。要達到上述目的,必須
緊密聯系實際,增強教育的針對性。
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首先,我們針對學生對國旗、國歌、國慶的基本
常識。進一步又針對學生不了解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缺乏足夠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
感,甚至認為外國比中國好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在全省普遍開展了『兩史一情』、香
港回歸祖國和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方面的教育,激發他們崇敬和學習民族
英雄「興我中華,歷史的悲劇不能重演」的思想感情,培養他們為維護國家獨立、自
主、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思想觀念。愛國主義教育必須突出時代特徵。黨的基本路線
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主題。我們針對學生對『社會主義好』缺乏足夠認識的問
題,緊密聯系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實際,廣泛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基本路線教育
活動。很多地方和學校組織了「在祖國懷抱里成長」、「改革開放使祖國欣欣向榮」
等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學生參觀訪問,進行「五看」的社會調查:看個人變化,看家
庭變化,看學校變化,看學校附近一條街的變化,看本地區的變化。「看變化,頌祖
國」、「看變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還有不少地方和學校,不僅開展了十
一屆三中全會前後的縱向對比教育,還結合開展了橫向對比的路線教育,同同等發達
程度的國家比成就,同發達國家比發展速度,激發了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
二、確定教育內容,設計教育專題,形成教育活動序列。
愛國主義教育任務的落實,關鍵在於教育內容的選擇和把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豐富,涵蓋較廣。我們在確定教育內容、設計教育專題時,主要考慮了如下四點:一
是,根據學生年齡特徵,確定教育的可接收性;二是,根據教育內容的整體內涵,確
定教育內容的序列性;三是,在教育內容和教育對象的結合方面,確定教育內容的針
對性;四是,在教育內容的漸進和深化方面,確定教育內容的連續性。
(一)、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有針對性地安排合適的教育內容,選擇恰當的教育
活動方式。小學生心底純潔,活潑好動,熱情高,但知識面窄,缺乏理性認識能力。
在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選擇方面,重點是激發他們的主義情感,憎惡帝國主義的侵
略,了解祖國的偉大,從行動上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積極向英雄人物學習,
努力學習文化科學知識,長大了報效祖國。按照上述指導思想,各小學在開展「祖國
在我心中」、「我是祖國的花朵」、「我要做個了不起的中國人」等專題教育活動時,
形成了「九字活動系列」。即:唱(歌頌祖國、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繪(描繪
祖國錦綉河山);看(革命遺跡,歷史名勝,建設成果);讀(英雄故事、歷史故事);
講(祖國變化、英雄事跡);寫(贊美祖國、贊美英雄、抒發情懷);做(學英雄做
好事、努力學習);(愛國主義知識和行為規范);展(活動成果、報國之志)。這
些活動深深地扣動了兒童的心弦,省實驗小學的「武漢是三好學生」王燕在去杭州參
加中央音樂學院的鋼琴考試前,深情地要求再當一次「升旗手」,立志將來當音樂家
為國爭光。
對於進入青少年時期的中學生,他們有了一定的知識和理性思考能力,可以提出
更高的要求,以課堂滲透教育為主,輔以有廣度和深度的課外活動。挖掘各學科中蘊
藏的愛國主義因素,把愛國主義教育要求和學科愛國主義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課
外活動方面,主要是用講座、報告會、讀書會、知識競賽、參觀等形式,有計劃、有
目的的讓學生了解中國的近代史、現代史,熟悉國情和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引導
學生進行比較和思考,堅定黨的基本路線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觀點。
(二)、根據愛國主義教育的整體內涵,設計教育專題,形成教育活動序列。愛
國主義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統和整體內涵。在實施教育時,各學校分層次,精心設計專
題;在序列內容安排上充分注意其階段性和連續性。在小學低年級一般設計了「偉大
中華十知道」、「祖國山河多壯麗」等專題;在小學中年級安排了「偉大祖國名人多」、
「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等專題;在小學高年級安排了「屈辱的歷史、奮斗的歷史」、
「愛我中華、興我中華」等專題。在活動安排上,由參加嚴肅、隆重升旗儀式,搶答
祖國基本知識,聽講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參觀祖國名勝和革命史跡,到較系統搜
集、編出《英雄譜》、《名人名言集》、《中華集錦》等。武昌曇華林小學精心設計
了「三個了不起」的專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該校學生在回答記者采訪是說:「參
加了『了不起』的教育活動後,心中有一種強烈的自豪感,有一種要大聲疾呼的激情:
中國了不起,中國人了不起,我要做一個了不起的中國人。」
中學階段按照學生思維日臻理性化特點,分別安排了「知我中華」、「只有社會
主義能夠救中國」、「騰飛的中華」等專題。很多學校還結合湖北的特點,編寫了系
列教材和製作了系列幻燈片:《錦綉湖北——湖北名山秀川、建設成就講話》、《鐵
血豐碑——湖北革命斗爭史講話》、《楚天英傑——湖北歷史上的傑出人物講話》,
系統地對學生開展了愛國主義序列教育,有的學生在演講中說道:「我們腳下是中華
的熱土,身後是祖國的錦綉河山,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能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不能
忘記祖國的興衰大業。」
三、探索教育規律,優化教育方法。
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各地在把握教育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內容需要,貼切地
選擇教育方法,一般都採用了調查研究、比較、典型導引和情感體驗等方法,通過調
查、訪問、參觀、讀書等方式,增長學生的愛國主義知識。為了進一步深化愛國主義
教育,我們在總結各地活動經驗的同時,還有意識地定點開展這方面的實驗研究,探
索愛國主義教育規律。
(一)、滲透教育法:學校是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學科教學是實施愛
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渠道。學生在校大量活動和受教育是學科課堂學習,對於中學生尤
為如此。因此,研究在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
從學科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中,總結出了滲透的「六有」原則。即:有「意」
有意識地發掘學科中顯性或隱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有「的」——有目的、有針對
性地確定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有「機」——有機結合學科教學,融溶於載體,做到淡
化痕跡、「潤物細無聲」;有「度」——適度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不沖淡學科教
學本色,學生易於接受;有「序」——有步驟有秩序地實施滲透;有「效」——講求
實效,克服形式主義和實用主義。在上述原則指導下,根據不同學科和較學內容,探
索出了「程序法」、「四環節法——知事、明理、動情、養成」,「聯系比較法」等。
如有的數學教師講利用正切函數值解直角三角形時,引用中國古代發明的利用稈子影
長確定季節和時令的歷法作例證,利用「四環節法」學生學了知識、激發了民族自豪
感。對於歷史、地理等具有很強的顯性愛國主義因素的知識,又採用「聯系比較法」,
擴大和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
(二)、環境教育法:充分利用校園的愛國主義文化環境的布置和創造濃郁的愛
國主義教育氛圍,讓學生在環境中熏陶,潛移默化,內化愛國主義教育情感,增長愛
國主義見識。如一走進武昌實驗小學校園,綠樹成蔭、甬道繁花縈繞,大紅色巨幅校
訓:「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立刻印入眼簾。學校還充分利用校內《中央軍事政治學校
舊址》和惲代英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工作過的史實,給最優秀少先隊命名為「惲代
英中隊」,開展「革命紅旗代代傳」的活動。很多學校都注意建立了具有愛國主義教
育意義的長廊和甬道。用中國歷史名人、名言錄掛幅裝點室內環境氛圍,是一種很具
愛國主義教育感染力的隱性教育課堂。
四、加強領導,重在建設,形成教育常規。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常規教育。要形成愛國主義教育常規,首
先,要加強領導。中共湖北省委貫徹中央《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精神,制定、印
發了《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細則》,文件明確指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
全省人民整體素質的一項基礎性的社會工程,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
對這項工作的領導,並從人力、物力、財力上予以支持;還對教育的內容、對象、建
設、實施等問題作了明確的規定和部署。為了加強領導,我省成立了由省委宣傳部牽
頭的愛國主義教育協調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十分重視提高各級領導和廣大幹部對愛國
主義教育意義的認識,加強理論建設,組織專門班子,撰寫了一批有理論深度的文章,
加大宣傳力度,造成輿論氛圍。為了指導面上工作,省教委等五單位聯合在武漢市武
昌區辦點,批轉了中共武漢市武昌區委員會《關於貫徹〈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細
則》的文件;第二,堅持愛國主義教育「四為主」的指導思想,即:愛國主義教育是
全民教育,其重點是青少年;學校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課
堂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師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力軍。第三,愛國
主義教育必須堅持重在建設的方針,除上述理論建設外,各地都結合本地實際加強了
對教材、基地和制度的建設,多年來,大多數學校都編寫了愛國主義教育序列教材,
同革命紀念館、所、部隊等開展共建活動,創建了一批基地,全省由省政府行文,正
式命名了44個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各地也充分開發教育資源,相繼建設了一批本
地的教育基地,為了充分發揮基地的作用,文件還明確規定:各級各類愛國主義教育
基地對中小學生有組織的參觀活動要優先安排,實行收費參觀的單位,在節假日及雙
休日對中小學師生有組織的參觀應實行免費開放。同時,省教委還組織編寫了《中小
學生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視片觀賞指南》以及序列教材。武昌區教委頒布的《武昌區
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常規十條》規定每個學生都要知道武昌農講所、辛亥首義舊址、
鐵軍、起義門、九女墩、六一亭等革命史跡…。要求各校在『五.四』、『七.一』、
『十.一』等節日組織相應的愛國常規教育活動。全省還定期開展「黃鶴美育節」大
型活動,多種形式匯演愛國主義節目,對全省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起了很大的推動作
用。各地和學校還相繼制訂了愛國主義教育常規制度,結合「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中有關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重點加強了訓練,形成常規。大部分地區和學校都明確規
定一年級新生入學和每學年,必須對學生進行國旗、國歌、國徽、首都及祖國版圖的
教育。通過上述安排,基本上達到了使我省愛國主義教育常抓不懈,充分發揮其時代
主旋律的作用。
❼ 四大發明蘊涵的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支柱;
中國精神是中國道路的民族之魂。中國精神驅動著黨和人民艱辛探索實現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中國精神貫穿在中國道路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要求、總體布局之中。中國精神是中國力量的核心因素。
中國精神是維系民族團結的文化紐帶,中國精神是催人奮進的思想力量,中國精神是貫通中國力量的軟實力。奔向中國夢的偉大征程,離不開中國精神的激勵。
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鞏固、發展和豐富的共同精神,是民族傳統、文化、心理、素質的集中體現。中國精神紮根於民族的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之中,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
中國精神由社會先進階級及其政黨所倡導,由廣大中國人民所認同和踐行,與世界文明相融合。中國精神為中華兒女構建了永久的精神家園,為各族同胞提供了牢固的價值認同,為每個國人注入了強烈的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
中國精神充滿著堅韌不拔、正氣凜然、奮斗拼搏、不畏犧牲的氣質,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靈魂,民族之魂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源泉,中國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