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火鍋的少數民族

發明火鍋的少數民族

發布時間:2021-09-09 14:15:10

『壹』 火鍋是誰發明

第一、成吉思汗發明說

火鍋的起源並不在四川,它是成吉思汗發明的。他長年統兵征戰四方,看到士兵們吃傳統的燒烤羊肉很費時,為了使得部隊不延誤戰機,他將羊肉切成小塊擲進沸騰的鍋里,從此這個世上就有了火鍋。從某種角度來說,正是有了火鍋,才使得蒙古騎兵填飽了肚子之後,精神煥發地攻下中原,並一直向西打到了中亞。

第二、三峽纖夫發明說

一千多年前,在長江三峽,一群纖夫,邁著沉重的腳步,拖著疲憊的身軀,就在江邊砌土為灶。他們掏出隨身攜帶的辣椒、花椒、香辛料,取長江水,熬成湯,佐以烈酒,燙食鮮魚活蝦及各種蔬菜。一番豪邁,一番激情,全身疲乏頓消,纖夫們又吼著激昂的號子,背著纖繩上路了。身後留下一個個土灶和一縷縷青煙。

(1)發明火鍋的少數民族擴展閱讀

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食物。據考證,戰國時期即有火鍋,時人以陶罐為鍋,到宋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

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用料是山雞等野味。

『貳』 火鍋是哪個國家的人發明的

四川火鍋是較為知名的,它的火鍋火鍋底料也是較為知名的,吃起來通常口味麻辣醬香,令人招架不住,有很好的推動胃口的功效,要想自身作出純正的火鍋火鍋底料,就需要較為確立的火鍋火鍋底料的秘方,在食物層面也會比較多,在做的情況下還要自信心,不必過度心急,下邊我們來了解一下四川純正火鍋火鍋底料秘方。

四川純正火鍋火鍋底料秘方
調料:
黃奶油3斤 食用油2斤 郫縣豆瓣醬1斤 純糧酒50克 江米酒20克 滋粑油辣子1.5斤 薑片1兩 蒜頭1兩 麻椒1.5兩 水豆豉15克 宜賓市碎米牙菜15克
老冰糖1兩 上等辣椒粉2兩 小蔥1兩3寸段
調料配方:
草扣5克 砂仁5克 三奈3-5克 丁香花3-5克 白蔻5克 香果5克 孜然粉5克 八角茴香5克 甘草5克 枝子5克 排草5克 老扣5克 甘松5克 茯苓5克
篳撥5克 香茅草5-8克 八角5克 良姜5克香茅草5克 茴香8克 百里香5克
炮製前先把香辛料裁成2寸長得節,用溫小水泡大概20分鍾,麻椒泡漲.
提前准備2口炒菜鍋,一個里邊放(豆瓣電影,小蔥,薑片,江米酒,純糧酒25克,蒜頭,碎米牙菜,水豆豉老冰糖)共9樣翻拌.
另一口鍋內添加3斤黃奶油煮化,隨後添加食用油燒到7-8成熱,用湯勺把油舀到和勻的豆瓣電影上邊,邊淋油邊拌和,以防豆瓣電影焦化廠.至到油淋完才行.隨後將豆瓣電影置火上放低火熬料10分鍾上下,豆瓣電影速干水汽當下滋粑朝天椒,改成火災炮製當油燒開時,改成文火熬料,15分鍾後添加純糧酒25克上下,再次炮製,直至各原材料水份速干時加泡漲得香辛料再次炮製,直至各原材料9分干當下泡漲得麻椒,炮製5-10分鍾就可以.
吊湯
俗話說得好無雞不鮮,無鴨不香,無骨不濃因此在吊制高湯時一定要留意原材料得配搭,才可以確保湯鮮香美.
其特性是:色調乳白色,味正,砂漿稠度較濃.
柴雞一隻 老娘鴨一隻 豬大骨15斤 草魚4斤
(草魚煮湯時一定要用沙布包好)
吊湯工藝流程
1 原材料氽水要氽透 2 冷水侵泡原材料1個鍾頭,使各原材料內部各營養元素疑固,熬成得湯才鮮香氣美.3 吊湯時添加蔥姜米酒,胡椒粉顆粒物.4一次性摻滿水,假如水被熬干,只有添加沸水沖到火鍋里,禁止往火鍋內添加涼水.5 勤打泡沫塑料,才可以確保料汁乳白色.大火燒開 用火災煲湯為高湯即高湯,用文火煲湯為白湯.一定要留意.
對鍋
一般強烈推薦應用4:6鍋 即4分白湯6分油.
對鍋原材料:薑片顆粒物50克 蒜頭顆粒物50克 鹽15克 雞精50克 味精50克 白鬍椒粉5克 米酒75克白砂糖15克 江米酒10克辣椒干40克 麻椒25克
火鍋老油5斤酸菜魚火鍋3斤.

記牢:先把味兒調好,再放母粒.麻椒和辣椒干把火鍋老油和母粒放了再放.

『叄』 火鍋是誰發明的

火鍋的來歷 最早的火鍋是用鼎煮的 大約一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宗發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那可說是非常大的鍋子,無論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當時,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類為主,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後在底部生火,讓食物煮熟,成為一大鍋的食物,當時叫做「羹」,這就是最早的火鍋了。到西周時代,不但發明了銅與鐵,且各種陶器品也改良製作成較為小型的器皿,適合一般人使用。銅與鐵的產生,不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時也與近代的鍋子非常相近,銅制的鍋子與陶制的沙鍋,到現在還是最實用、最普遍的火鍋器皿,而大的鼎最後則延伸為權力的象徵了。 火鍋的發展亦如同餐飲史的發展是漸進式的,完全是依據當時的器皿、社會的需求與原物料的發現引進,而加以變化的。三國時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和現今的「鴛鴦鍋」,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銅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今的火鍋。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 撥霞供是南宋火鍋之美名 在整個火鍋歷史的演變上,描寫火鍋最為傳神的是南宋時代,在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里所說的涮兔肉片。在當時,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訪隱士止止師,快到山峰時,下起大雪,一隻飛奔的野兔滾下石來,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來吃,問止止師會不會燒兔肉,止止師回答他說:「我在山中吃兔子是這樣的,在桌上放個生炭的小火爐,爐上架個湯鍋,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桂做成調味汁,等湯開了夾著片在湯中涮熟,蘸著調味料吃。 利用這樣涮熟之吃法,林洪吃了覺得如此的吃法甚為鮮美,且能在大雪紛飛之寒冬中,與三五好友圍聚一堂談笑風生,隨性取食,非常愉快,因而為這樣一種吃法取了個「撥霞供」的美名,取當時「浪涌晴江雪,風翻晚照霞」的美麗光景。隨後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各種肉類或蔬食,皆可如此涮食。

『肆』 火鍋是不是中國人發明的

中國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發明火鍋是正常的事情。

火鍋(Hot Pot),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食物。

據考證,戰國時期即有火鍋,時人以陶罐為鍋,到宋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用料是山雞等野味。

『伍』 火鍋是誰發明的有什麼典故嗎

古語有雲:「不節不食」。這里的節是「時節」、「時令」的意思,也就是什麼時令吃什麼食物。古人不像咱們現在,有先進的食品工業和保鮮技術,「不節不食」卻真正包含了順應天時的智慧。深秋初冬,牛羊經過整個秋天的生養,膘肥體壯,人們也需要補充能量來面對寒冬,正是食肉的好時節。

最近北方的氣溫明顯涼下來了,秋意逐漸濃厚。但俊男美女們還是不願意換上厚厚的秋裝,通過食物來補充熱量是年輕人們樂意抵禦寒涼的方式。

一年四季都能恰,冬季尤甚

『陸』 火鍋到底是誰發明的

引發思緒
在國內時我就非常愛吃火鍋,人大西門外有家秦媽火鍋,起先還不錯,但後來量又少又不幹凈,就不去了……後來發現了一個地方,叫「小肥羊」,味道很好離西門也近,就是價格稍微貴了點……
吃火鍋的時候韓國朋友給我介紹說這火鍋是成吉思汗發明的,當時我也沒怎麼在意,姑妄聽之而已……因為當時在我的知識體系裡這個火鍋應該是完顏阿骨打發明的,老家阿城是完顏阿骨打建都的地方,離那兒不遠的白城有個金上京博物館,裡面還有完顏阿骨打行軍時用過的鍋,跟現在的火鍋一模一樣~~~我當時在想,可能游牧民族用餐不太講究,尤其在行軍時,基本上都是支上一口鍋有什麼放什麼,所以跟現在的火鍋形似也沒什麼好奇怪的~但是按時間推算阿骨打應該在鐵木真之前,所以要論發明權,應該是對前者比較有利才對……之後,我也聽好多韓國人說過,火鍋是成吉思汗發明的~~~而且大多數的人都是聽中國人說的……我覺得這個事情必須弄清楚,要不然也會造成「阿拉伯數字」這個悲劇……
火鍋的各種名稱
在中國,火鍋作為民間流行的美食,流行於全國各地。火鍋在重慶和四川等地叫「火鍋」,在廣東稱為「打邊爐」,在寧夏稱為「鍋子」,在江浙一帶稱為「暖鍋」,在北京一帶則稱為「涮鍋」,而其英文名稱叫作
「hot pot (也作:chafing dish)」
火鍋在韓國被稱為「샤부샤부」,其實是指日本的火鍋,這個詞也是對日語里火鍋的發音的音譯詞,可見,韓國的火鍋應該是由中國先傳入日本,而後傳入了韓國。據我所知,火鍋大概是在1333年前後,傳入的日本,所以韓國有火鍋的歷史至少應該是在這之後。火鍋來歷
關於火鍋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我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重慶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有記錄。可見其歷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但當時並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食就逐漸多起來了。最初流行於我國寒冷的北方地區,人們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後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達,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到了清朝統治的年代,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餚。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時代,火鍋從中國傳入日本時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稱火鍋為「司蓋阿蓋」又稱「鋤燒」。如今火鍋還傳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
難以理解和感覺 2. 可信度降低
韓國人是知道《三國演義》的(韓國把三國演義叫《三國志》),所以他們還是認可漢朝的歷史的~~~所以,在後來韓國人再說這個「火鍋是成吉思汗發明的」的時候,我就會告訴他們至少在漢朝已經有對火鍋的記載了,只不過當時並不是很流行,三國五熟釜應該就是鴛鴦鍋的始祖;到了宋朝時期火鍋已經流行於民間;到了元朝時期流行於蒙古一帶~~~因此,所謂的成吉思汗發明說,基本上是不靠譜的……瑣感
有些事情總想弄清楚,但有些事情總是弄不清楚……有時難得糊塗好些,而有時卻必須明白~!個人認為印度人發明的數字卻被叫成了「阿拉伯數字」確實是種悲哀~~~至少我們應該盡量讓歷史是它本來該有的那個樣子……在這個意義上,火鍋問題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我確實不知道它的發明者到底是誰,但至少在漢代,它已經存在了……

『柒』 火鍋到底是誰發明的

火鍋的起源沒有明確的記載;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是在中國三國時期或魏文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

周代的鼎器應是火鍋最早的雛形,據考證,戰國時期即有火鍋,時人以陶罐為鍋,到宋代,火鍋的吃法在民間已十分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用料是山雞等野味。

火鍋一般是指以鍋為器具,以熱源燒鍋,以水或湯燒開來涮煮各類食物的烹調方式,同時亦可指這種烹調方式所用的鍋具。其特色為邊煮邊吃,或是鍋本身具有保溫效果,吃的時候食物仍熱氣騰騰,湯物合一。世界各地均有類似的料理,但主要在東亞地方特別盛行。火鍋現吃現燙,辣咸鮮,油而不膩,暴汗淋漓,酣暢之極,解郁除濕,適於山川之氣候,今發展為鴛鴦鍋,麻辣、清淡各別,各取所需,根據個人的喜歡加不同的湯料、食物,老少咸宜,至冬之佳品。

(7)發明火鍋的少數民族擴展閱讀:

火鍋文化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嘗倍添雅趣。吃火鍋時,男女老少、親朋好友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把臂共話,舉箸大啖,溫情盪漾,洋溢著熱烈融洽的氣氛,適合了大團圓這一中國傳統文化。

在東北,人們招待客人時,火鍋里的菜擺放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宛若"眾星捧月"以示尊敬。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

『捌』 不是重慶人也不是四川人,火鍋的真正發明者到底是誰

中國是一個崇尚美食的國度,當然在火鍋這一種美食當中,川渝火鍋是最具備知名度的。川渝火鍋之所以好吃是因為在鍋底當中,單單是調味料就有二三十種之多,因此川渝火鍋所講究的是刺激我們的味蕾,融合各種美食的介入,讓人流連其中。在全國各地火鍋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比如說在雲南大家特別喜歡蘑菇火鍋,而在北京當然就是正宗的銅火鍋,講究的是傳熱快,三秒鍾下羊肉,三秒鍾就可以入嘴。

雖然我個人不喜歡吃辣,但是對於川渝火鍋還是非常的喜愛,尤其是川渝火鍋當中有一種鴨掌火鍋味道更好,在吃川渝火鍋的時候,也可以將豬腦花放在鍋中去煮,那種味道也是所有火鍋葷菜當中我最喜歡的一種。

『玖』 是誰發明了火鍋

火鍋的歷史和由來: 我國的火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與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動,可以算是火鍋初級形式。北京延慶縣龍慶峽山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火鍋,有加熱過的痕跡。奴隸社會後期,出現了一種小銅鼎,高不超過20厘米,口徑15厘米左右。有的鼎與爐合二為一,即在鼎中鑄有一個隔層,將鼎腹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層有一個開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鏤空作通風的煙孔。有的鼎腹較淺,鼎中間夾一炭盤,人們稱這種類型的鼎為「溫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說是一種較好的火鍋了。漢代出現一種稱為「染爐」、「染杯」的小銅器,構造分為三部分:主體為炭爐;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積一般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盤。可以推斷這就是古代單人使用的小火鍋。唐宋時,火鍋開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設宴,多備火鍋。在五代時,就出現過五格火鍋,就是將火鍋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時的火鍋又稱暖鍋,一種是銅制的,一種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到了清代,各種涮肉火鍋已成為宮廷冬令佳餚。嘉慶皇帝登基時,在盛大的宮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陸並陳外,特地用了1650隻火鍋宴請嘉賓,成為我國歷史上最盛大的火鍋宴。 二: 火鍋種類: 按燃料區分;按火鍋結構區分;按原料區分;按口味區分 此外,還有按鍋體製作材料分為銅火鍋、不銹鋼火鍋、陶瓷火鍋的,以及一些較獨特的火鍋。山東王可仲發明出一種火鍋餐桌,中間由1大8小9隻火鍋座組成,每隻火鍋座又由電熱盤、火鍋湯盆、金屬菜盤、鍋蓋等搭配而成。當需要品嘗火鍋筵席時,該桌既能作為專門的各客火鍋使用,也可以在中間擺放與火鍋相配的各式菜點。如果蓋上9個圓孔蓋,即成為普通餐桌,並有保溫菜餚的功能,只要將火鍋湯盆內放上水,將菜餚放置在其上面,然後打開電熱盤開關,就能使菜餚保持熱乎乎狀態,使菜餚口味鮮美。 三: 國外也有許多國家食用火鍋,特介紹幾例如下: 日本鋤燒火鍋:主料有牛肉片、蝦仁、雞片、魚片、豬瘦肉片、豬腰片等,配料有粉絲、菠菜、京菜、洋蔥等。吃法通常是將平底鍋燒熱,待油燒熱後倒入京菜、洋蔥片拌炒至八成熟,然後把自己喜愛的各式主料放入鍋中,邊煎邊吃。吃至一半,再加入鮮湯與調料煮沸,在鮮湯內涮主料食之。 朝鮮酸菜白膘肉火鍋:用炭火加熱,高湯為海鮮湯,其酸菜較為著名,白膘肉即五花肉,再配血腸、蛤蜊等,吃法較原始,但很解饞。 韓國石頭火鍋:鍋底是辣椒油、辣椒粉,上面滿蓋肉片和肥雞塊,辛辣無比。 印尼咖喱火鍋:作料是印尼本土產的咖喱、番葉、椰子粉及香料等,涮以魚頭、大蝦、雞肉、牛肉,鍋底還以米粉浸汁,有盡吸原汁之雅趣。 瑞士乳酪火鍋:將乳酪放在鍋里,煮成液體狀,再加入白酒和果酒,吃時用長叉將法式麵包放進鍋中的乳酪液里,待乳酪滲進麵包後即食。 火鍋用料 這里說的用料,主要是指火鍋主料、湯料、蘸料味碟,至於加熱原料及一些小餐具、用具,這里不再贅述。 火鍋主料即成鍋中涮煮的原料,其適用范圍極其廣泛,天上飛的、地上長(跑)的、水中游(爬)的,無所不包。按原料的性質可分為海鮮原料、河鮮原料、家禽原料、家畜原料、蔬果原料、原料製品等,凡是能用來製作菜餚的原料幾乎都能作火鍋主料。 火鍋湯料即鍋中的底湯,用得最多的是紅湯汁,其次是白湯汁(包括酸菜湯)。紅湯汁即辣味湯汁,用濃湯與辣椒、豆瓣、豆豉、醪糟汁、冰糖、精鹽、黃酒、多種香料等熬制而成。白湯汁即用老母雞、肥鴨、豬骨頭、火腿肘子、豬瘦肉、蔥、姜、酒等熬制的湯汁,一般與紅湯汁配合使用,很少單獨使用,即使用也常要蘸些調味料食用。 蘸料味碟是涮制火鍋不可缺少的部分,常見的有麻油味碟、蒜泥味碟、椒油味碟、紅油味碟、辣醬味碟、川琦蘸料碟、醬汁味碟、韭菜花味碟等。在火鍋中涮燙的主料剛出鍋時溫度較高,若將剛從鍋中撈出的主料在味碟中蘸一下,能使滾燙的原料降低溫度,便不會燙傷口腔。

閱讀全文

與發明火鍋的少數民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