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紙的發明體現了什麼
造紙術的發明,有利於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幾個世紀後,造紙術傳到朝鮮、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回,後來又答經北非傳到歐洲。造紙術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傳播,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
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古代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貳』 紙的發明是誰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勛。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
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採用什麼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們是採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後,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鍾鼎文」。再後,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於絲織製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古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
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
紙的發明、發展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公元105年發明造紙後,造紙術就從河南向經濟文化發達的其它地區傳播。蔡倫被封到陝西洋縣為龍亭侯,造紙術就傳到漢中地區並逐漸傳向四川。據蔡倫家鄉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前也向家鄉傳授過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造紙也比較發達,出過東萊縣(今掖縣)的造紙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紀造紙術在我國各地推廣以後,紙就成了和縑帛、簡牘的有力的競爭者。公元三到四世紀,紙已經基本取代了帛、簡而成為我國唯一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公元三到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造紙術不斷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擴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紙。在設備方面,繼承了西漢的抄紙技術,出現了更多的活動簾床紙模,用一個活動的竹簾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撈出成千上萬張濕紙,提高了工效。在加工製造技術上,加強了鹼液蒸煮和舂搗,改進了紙的質量,出現了色紙、塗布紙、填料紙等加工紙。
從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磧出土的這一時期所造出的古紙來看,紙質纖維交結勻細,外觀潔白,表面平滑,可謂「妍妙輝光」。公元六世紀的賈思勰還在《齊民要術》中,專門有兩篇記載了造紙原料楮皮的處理和染黃紙的技術。同時,造紙術傳到我國近鄰朝鮮和越南,這是造紙術外傳的開始。
公元六到十世紀的隋唐五代時期,我國除麻紙、楮皮紙、桑皮紙、藤紙外,還出現了檀皮紙、瑞香皮紙、稻麥稈紙和新式的竹紙。在南方產竹地區,竹材資源豐富,因此竹紙得到迅速發展。關於竹紙的起源,先前有人認為開始於晉代,但是缺乏足夠的文獻和實物證據。從技術上看,竹紙應該在皮紙技術獲得相當發展以後,才能出現,因為竹料是莖稈纖維,比較堅硬,不容易處理,在晉代不太可能出現竹紙。竹紙應該起源於唐以後,而在唐宋之際有比較大的發展。歐洲要到十八世紀才有竹紙。
這一時期的產紙地區遍及南北各地。由於雕板印刷術的發明,興起了印書業,這就促進了造紙業的發展,紙的產量、質量都有提高,價格也不斷下降,各種紙製品普及於民間日常生活中。名貴的紙中有唐代的「硬黃」、五代的「澄心堂紙」等,還有水紋紙和各種藝術加工紙。唐代的繪畫藝術作品已經有不少紙本的,正反映出造紙技術的提高。
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紀的宋元和明清時期,楮紙、桑皮紙等皮紙和竹紙特別盛行,消耗量也特別大。造紙用的竹簾多用細密竹條,這就要求紙的打漿度必須相當高,而造出的紙也必然很細密勻稱。先前唐代用澱粉糊劑做施膠劑,兼有填料和降低纖維下沉槽底的作用。到宋代以後多用植物粘液做「紙葯」,使紙漿均勻,常用的「紙葯」是楊桃藤、黃蜀葵等浸出液。這種技術早在唐代已經採用,但是宋代以後就盛行起來,以致不再採用澱粉糊劑了。
這時候的各種加工紙品種繁多,紙的用途日廣,除書畫、印刷和日用外,我國還最先在世界上發行紙幣。這種紙幣在宋代稱作「交子」,元明後繼續發行,後來世界各國也相繼跟著發行了紙幣。明清時期用於室內裝飾用的壁紙、紙花、剪紙等,也很美觀,並且行銷於國內外。各種彩色的蠟箋、冷金、泥金、羅紋、泥金銀加繪、砑花紙等,多為封建統治階級所享用,造價很高,質量也在一般用紙之上。
這一時期里,有關造紙的著作也不斷出現。如宋代蘇易簡的《紙譜》、元代費著的《紙箋譜》、明代王宗沐的《楮書》,尤其是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對我國古代造紙技術都有不少記載。而《天工開物》第十三卷《殺青》中關於竹紙和皮紙的記載,可以說是具有總結性的敘述。書中還附有造紙操作圖,是當時世界上關於造紙的最詳盡的記載。經過元、明、清數百年歲月,到清代中期,我國手工造紙已相當發達,質量先進,品種繁多,成為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發展傳播的物質條件。
『叄』 折紙藝術起源中國折紙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性而且可以提高人們的創造力和邏輯思
在那個網路還不算發達的90年代,一張簡簡單單的紙就能夠帶來整天的歡樂。小夥伴們熱衷於比賽誰折的紙飛機飛得更遠,看丟進水桶里的紙船晃晃悠悠,折許多的千紙鶴和小星星,然後通通裝進玻璃罐子里……
在今天,折紙已經不再只是兒童游戲,而是一種啟發大腦創造力和邏輯思維,促進手腦協調的工具。
從西漢時期紙張的出現,到公元583年,佛教僧人把中國折紙作為禮儀交往的稀有禮品帶到日本,折紙文化一代代傳下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項起源於中國,一直以來被大部分人劃分到休閑游戲的文化產物,已成為美國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的必修課。日本人更將它視為國粹,甚至在中小學開設必修的折紙課程。據說,美國在採用折紙來教數學後,孩子們的數學成績平均提高了15.4個百分點。
折紙的魔力
現代折紙藝術鼻祖——吉澤章,他創辦了國際折紙研究會,一生發明出了超過5萬種新折紙圖樣,並建立了描述折紙技術的標准語言,至今仍舊為全世界所通用。
「折紙數學家」——羅伯特J·朗 ,在6歲時,小學老師因為想不出招來應付興趣無窮的他,送了他一本折紙書,從此羅伯特一發不可收拾,在壓力大的時候,折紙成了他最好的解壓方式。在事業最巔峰時期,羅伯特任性辭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工程師的工作,如今60多歲還在堅持夢想,創造自己的折紙童話。
折紙大師——神谷哲史,2歲開始學習折紙,他的作品一次又一次顛覆人們的想像,把一次次的不可能變為可能,被大家譽為當代世界最出色的折紙大師之一。
這些大師們在幼年亦或年少時,埋下了興趣的種子,或許他們也不曾想到,這顆種子會在心靈深處紮根發芽,乃至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一棵參天大樹。
折紙能為你和孩子帶來什麼?
對幼兒來說折紙的好處很多,通過折紙活動可使幼兒認識空間方位,建立幾何物體的概念,發展手的動作靈活性,培養目測能力,是一項有利幼兒身心發展的活動。科學研究表明,手的活動對腦細胞成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其道理就在於此。
折紙的要領就是點、線、面等幾何要素反復組合,構成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幾何圖形體。這些形狀在幼兒頭腦中通過折紙的訓練就會逐步建立起來。在這支過程中,每折疊一次,都是一種新方法的嘗試無論平面或綜合性的形態的出現,一般都具有兩個以上的折疊方向、多種變化的方法,這對訓練幼兒抽象構成能力、培養幼兒造型能力也是很有效果的。
總結折紙對孩子到底有哪些好處?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折紙可以鍛煉孩子手指的靈活性,能發展孩子的動手能力。
2、它能培養孩子按步驟有順序地認真做事的良好習慣。
3、它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注意力。
4、由於折紙的可塑性極強,可以說是千變萬化。所以通過折紙可以發展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5、好的折紙作品,造型優美生動。折疊過程中,孩子能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教育,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
6、孩子折紙的時候折紙心常常和其他小朋友、老師一起交流。不僅增進朋友間的友誼,而且發展孩子的表達力。
7、折紙還能輔助孩子的學習。把抽象的分數、幾何圖形等,變成形象的折紙,孩子就比較容易明白了,孩子的空間想像能力也在情人節禮盒一次次地折疊過程中得到提高。
『肆』 那些復雜的折紙藝術是怎麼想到的
就從簡介和分類來說說吧!
一張空白的紙,剪了又剪,變成了一件活生生的藝術品。
折紙是一種可以折疊成各種形狀的藝術活動。折紙需要少量的折疊來組合復雜精細的設計。一般來說,折紙設計是從方格紙上折出來的,有時用不同的顏色,通常不需要剪紙。在大多數的折紙比賽中,參與者被要求將一張紙折成一張完整的紙。
來說說折紙的發源吧!想必你已經猜對了,其實折紙是中國發明的,但是在日本得到了發展。傳統的日本折紙在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歐洲有自己的折紙藝術。在19世紀,西方人開始將折紙與自然科學結合起來。折紙不僅是建築的教學工具,也是現代幾何的一個分支。
1.色彩各異的「折紙」
色彩豐富,可做成很多顏色。
根據你需要表達的東西,你可以用五顏六色的材料做折紙。
4.網眼類的「折紙」
一種由纖維製成的織物,其性能與紙相同。但質感和傳統紙張的質感明顯不同,往往會起到虛假和真實的效果。
總結:這就是一個動手動腦的過程,很有趣味性!
『伍』 剪紙的形態多種多樣,那麼該如何看待藝術創造性剪紙呢
剪紙本來就是一種藝術,不過是比較貼近生活而已,創造性對藝術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陸』 剪紙的創作理念怎麼寫
剪紙藝術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五彩繽紛的藝術世界,不同時間、不同空版間、陸地水權上、運動靜止、人神鳥獸都可以集聚一起組成一個整體,這種隨心所欲、輕松自由的創造令人難以想像。這種合情不合理的審美創造,如果我們將剪紙藝術的形式和構成等同於兒童美術和原始美術,以天真、稚拙來看待剪紙藝術造型顯然會失之偏頗。
剪紙藝術造型的「心裡有」、「愛啥就畫啥」說明剪紙藝術的這種主觀創造是有意識的、自覺的,剪紙藝人對自己要表達的東西有著清醒的認識。剪紙藝術建立了自己獨特的造型語言,剪紙的造型規律是不以再現客觀現實為依據的,不像西方藝術造型中注重對客觀實物的真實摹寫,而是注重一種觀念造型。這種這種觀念造型語言藉助於象徵的內涵,把剪紙藝術推上一個更高的境界。
『柒』 紙文化與紙藝術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紙文化與紙藝術》課程的主要內容:
1、介紹了紙的定義,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紙的分類、用途、製作工藝,特別是播放了關於宣紙的視。
2、介紹了紙文化定義以及傳統紙文化的分類、發展、製作、用途、寓意、起源,播放相關視頻和展示。
3、介紹了紙藝術的定義、分類、發展、用途、製作,並展示了許多視頻和圖片。
(7)創造紙藝術擴展閱讀
傳統紙文化包括:年畫、春聯、紙燈籠 紙風箏、 紙臉譜、扇畫面、皮影、剪紙、油紙傘、紙織畫、紙雕、折紙。
1、剪紙 民間剪紙是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並在他們自己當中應用和流傳的一種藝術樣式。剪紙的紋樣大致可以為:人物、鳥獸、文字、器用、鱗介、花木、果菜、昆蟲、山水等,還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現代器物兩類,共計11類。
以用途分類:裝飾類、俗信類、稿模類、設計類。根據寓意可分為:納吉、祝福、怯邪、除惡、勸勉、警戒、趣味等七類。它生存於勞動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制約,體現了人類藝術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簡直生動形象,充滿樂趣。
2、折紙 又稱「工藝折紙」,是一種以紙張折成各種不同形狀的藝術活動。折紙發源於中國,日本發展。折紙分類色彩各異的「折紙」 雙面彩色的折紙、暈色的折紙、.網眼類的折紙、具有金屬光澤的「折紙、刷質感的「折紙」折紙漫漫發展成不只是兒童的玩具。也是一種有益身的心、開發智力和思維的活動。
3、年畫 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按印製工藝分,可分為木板年畫、水彩年畫、撲灰年畫、膠印年畫。
按著色層次分,可分為單色年畫、黑白年畫、彩色年畫。按年代長度分,可分為古代年畫、近代年畫、當代年畫。按國家地區分,可分為中國年畫、西洋年畫。按年度月份分,可分為年度年畫、月份年畫。
年畫的出產地,一向分成兩大中心:北方是在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的寒亭;南方是在四川的綿竹年畫以及蘇州桃花塢和廣東的佛山。
『捌』 潮州民間剪紙藝人創造了怎樣的剪紙特色
由於藝人們的製作都是匠心獨運,所以各人的作品,各有不同風格。而不論哪一個藝人的作品,都是造型活潑而富於變化,很少有復製品。這也可以看出潮汕民間剪紙藝人的智慧和堅實深厚的生活基礎。
潮汕民間剪紙藝人還在純色剪紙的基礎上,創造出多色剪紙的形式。多色剪紙用多種色紙分別剪出物象各個部分,然後再並合為一件完整的剪紙作品。除了具有純色剪紙的特點之外,又增加了五彩繽紛的特色。
潮州剪紙藝術
『玖』 紙的發明有什麼重大意義
紙發明的意義是不但促進了書籍文獻資料的猛增和科學文化的傳播,而且促進書法藝術的發展、繁榮和漢字字體的變遷,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紙是文字最重要的載體。在古代的歐洲,人們還長時間地利用動物的皮比如羊皮來書寫文字;而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
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於書寫。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了,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紙被發明出來了。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造紙技術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十分寶貴的貢獻。
(9)創造紙藝術擴展閱讀:
紙張發明或起源於中國南方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紙張,很大可能是起源於中國南方,並且和嶺南地區特別是環珠江口周圍6000多年前涌現的豐富的樹皮布文化體系有密切關系。
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環珠江口包括香港出土大量石拍,其中,深圳咸頭嶺遺址出土的不同時期石拍,科學測年表明距今6800年前或更早,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樹皮布製作石拍,揭示出中國嶺南地區是世界樹皮布文化起源地。
在香港研究局支持下,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歷史系教授、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聰前往印尼蘇拉威西中部深山村落,對世界現存公認最發達製作樹皮布技術民族進行10多天深入調查研究,詳細拍攝紀錄了整個製作樹皮布過程。他認為,這次獲得的紀錄數據彌足珍貴,可為中國出土的史前石拍如何製作樹皮布提供「活化石」對比研究,並對世界樹皮布文化研究有重要影響。
鄧聰說,從考古學角度分析,世界樹皮布技術擴散過程,呈現由南中國-中南半島-菲律賓-中美洲的傳播途徑,並與人類學上南島語族傳播極為相似。他認為,樹皮布技術是南島語民族文化要素之一,中國環珠江口地區距今約7000年前樹皮布製作石拍的大量出土發現,也將為未來南島語言祖先來源的探索、研究開拓廣闊前景。
『拾』 為什麼人們要創造藝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創作的目的也是有所變化,在不斷發展的。在人類社會的萌芽階段,主要是因為巫術宗教而進行藝術活動,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為了要為國家機器服務,就會有因為倫理教化的原因而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創作主體及觀眾個人修養的不斷提高,就逐漸產生了審美心理,也就是為藝術而藝術。當然,藝術創作還會受到政治、軍事、認知(傳神、體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藝術創作目的:
1、巫術宗教(人類社會的萌芽時期)
中國文化中始終存在著巫術的傳統,尤其是在先秦時代,巫術與政治和社會均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左傳·成公十三年》,意思是國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軍事。「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說文解字》,意思是:巫術,是與鬼神交通的方法,是巫女幻想利用巫術對神靈進行控制的手法。巫術作為一種原始宗教,不僅相信各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天地人鬼神)的存在,而且相信可以藉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卜、祝、祭祀或者相應的歌唱、舞蹈等儀式)認識掌握那種超能力。這種巫術的觀念是我國古代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的源頭,在這種巫術觀念的影響下,以描繪事物和人、神、鬼等形象為主要特徵的繪畫就很自然的被賦予了某種神奇的力量和神秘的作用。
這是商代前期的,饕餮乳釘紋方鼎,饕餮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由於饕餮是兇猛的魔獸,具有強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數民族當作附身符,把它的圖紋刻在器具,食皿上,認為這樣就可以藉助饕餮強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獸所吞噬。古人認為,龍能招雨,桃人(茶神)能捉鬼,老虎避凶,因而刻畫其形象來達到趨利避害的作用。
戰國的帛畫《人物龍鳳圖》和《人物御龍圖》描繪了墓室主人在騰龍舞鳳的接引下向天國飛升的景象,追悼和超度亡靈,在宗教儀式中是非常神聖的。顯然,作為承擔導引墓室主人靈魂升天重任的帛畫,其庄嚴肅穆的宗教圖式功能是第一位的。
2、教化倫理(人類社會早期以來)
在周代禮制制度和戰國儒家理性主義產生之後,巫術作為中國早期社會國家意識形態的地位和作用都有所消弱,取而代之是一種人本主義和道德主義的理想和態度。這種道德主義的看法認為,繪畫可以區分善惡,使人棄惡從善,相信繪畫可以起到教化或者勸誡的作用。「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非繇述作 」—《歷代名畫記》 「成教化, 助人倫」就是通過教育文化改變人的自然本性,使其獲得社會化的倫理規范的約束;幫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和秩序。 教化倫理功能即使是在現在社會還是存在的,例如每年以選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勞模以及各個行業的模範,都是想給普通大眾樹立一個怎麼的標准。
《女史箴圖》則是規勸、教育宮中婦女遵守封建倫理道德,宣揚對主當忠,對神當敬,對夫當從的女性箴條。南齊的謝赫在《畫品》中也曾說「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這句話的大意是,繪畫可明勸戒、教誨人民;可記載歷史沉浮興衰,千古之事都可在圖畫中見到。在謝赫的觀點中,繪畫還是一宗歷史文獻,具有總結歷史得失和教訓的作用。如漢唐時代的人物畫,是稱頌聖賢的君主和賢惠的王後,如唐初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以及表彰治國安邦的忠臣良將,如東漢的《凌霄閣二十七賢肖像》,還有描繪歷史上的昏庸的帝王來勸戒後世的人民。「古人圖畫,無非勸誡」—米芾,這既指五代兩宋之前存在著大量「勸誡」繪畫的事實,也指,自戰國,尤其是兩漢以來就有的道德主義的繪畫觀。
3、審美心理(尤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中後期)
繪畫想要完成它的目的,並非抽象說教,而是通過喚起人的道德情感來達到樹立道德意識的目的,表明,繪畫已經具有描繪形象、傳達觀念、表現情感的多種可能。也就是張彥遠所說的「愉悅性情」「自娛」的目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國家的分裂以及儒家的式微,有限個體自身的生存問題變得比維系國家社會穩定的倫理綱常更重要,對人的個性解放和精神自由有莫大影響的玄學和佛道思想,已經成為文人士大夫樂於汲取的養分。
「聖賢映於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神之所暢孰有先焉!」—宗炳《山水畫序》指的完全是一種審美心理活動,而所謂的神暢,則有使精神得到解放的意義。 宋代興起的文人畫,則更多的反應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狀態和審美理想,追求個體精神解脫和自由的思想,立足的是個人情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