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賞析創造者

賞析創造者

發布時間:2021-09-08 22:56:55

1. 《海燕》賞析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爾基創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詩。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常在海面上飛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詞含有「暴風雨的預言者」之意。

此文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分成三部分,描繪了海燕面臨狂風暴雨和波濤翻騰的大海時的壯麗場景。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際勇敢歡樂的形象的描寫。

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急劇發展的革命形勢,熱情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堅強無畏的戰斗精神,預言沙皇的黑暗統治必將崩潰。

預示無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並必將取得勝利的前景。並且號召廣大勞動人民積極行動起來,迎接偉大的革命斗爭。

(1)賞析創造者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海燕》寫於1901年,當時,歐洲的工業危機波及俄國,工廠紛紛倒閉,大批工人失業,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群眾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革命斗爭蓬勃興起。

高爾基1901年2月19日從故鄉尼日尼·諾夫戈羅德來到彼得堡,參加俄國作家協會為紀念農奴解放40周年而舉行的特別會議,發表了抨擊沙皇政府的演說。

3月4日,幾千名大學生和工人為抗議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學生送去當兵,在彼得堡喀山廣場舉行示威,遭到殘酷鎮壓,有些人被打死,許多人受了傷。高爾基參加了這次示威。

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極為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鄉後,根據當時的斗爭形勢和參加示威的感受,寫成了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這篇小說的尾聲部分。

小說先投寄莫斯科《信使報》,後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雜志。愚蠢的審查官禁止發表這篇小說,卻認為它的尾聲是一篇寫景的文字。

這樣,《海燕》就被作為一篇獨立的作品在《生活》雜志1901年4月號上發表了出來。《海燕》一經發表,便在俄國大地上產生巨大反響,它被革命者用膠印和手抄等方式廣為傳播,一時間成為最受歡迎、最富有宣傳性和號召力的詩傳單。

作者介紹:

瑪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y),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別什可夫,前蘇聯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

高爾基於1868年3月16日誕生在伏爾加河畔下諾夫戈羅德鎮的一個木匠家庭。1884年,他參加民粹黨小組,閱讀民粹黨人著作和馬克思的著作,積極投身於革命活動。

1905年,高爾基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6年,高爾基受列寧的委託,由芬蘭去美國進行革命活動,在美國出版長篇小說《母親》。後定居義大利卡普里島。

1913年,高爾基從義大利回國,從事無產階級文化組織工作,主持《真理報》的文藝專欄。1917年十月革命後,伴隨著革命出現的混亂、破壞、無政府主義思潮及各種暴力事件。

高爾基與列寧及新政權之間產生了矛盾。1921年10月,由於疾病,也由於與布爾什維克政權的分歧,高爾基出國療養。1928年,高爾基回到蘇聯。

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羅斯作了兩次長途旅行觀光後決定回國定居。1934年當選為作協主席。1936年6月18日,68歲的高爾基因病去世。

高爾基的創作中處處洋溢著對積極人生態度的贊美,嚮往喚醒人民群眾創造新生活的激情,喚起人對自己作為人的自豪感,鄙視憐憫與恩賜。

在高爾基看來,人有權力,也有力量創造與人相稱的生活,憐憫與恩賜是貶低人,有辱人的尊嚴。作家深信,人民的愚昧落後是歷史造成的,並非是天生的。

人民一旦掉脫黑暗的過去套在自己身上的精神鐐銬,他就能站起來為自己的權力而戰,成為歷史的主人和創造者,成為大寫的人。高爾基從事創作始終都抱著一個鮮明的文化目的。

通過文學藝術促進人的自我意識的話醒,提高入的自信心和道德文化水彩,推動俄羅斯民族擺脫歷史的和精神的重負,走向現代。為著這一基本文化目的。

高爾基認為,文學作品不能只限於發掘生活瑣事,而應當「講到激動不安的精神和精神復興的可能性」,要有「對創造生活的號召」,要善於「以思想和言詞之美來豐富生活」。

要美化人,美化生活。這一文化目的使得高爾墓在盲面慘淡的人生、直書全部的真實的同時總想通過美化、「虛構」來顯示人生的亮色,使人們不至於因現實的可怕而沉淪和絕望。

因此他才強調;作為藝術家,既要從現實出發,敢於揭露生活中的黑暗現實,又要「善於站在現實之上」,把肯定性的現象加以「浪漫主義化」。

2. 馮驥才作品賞析摘抄

  1. 然而誰說巧合不含著冥冥之中一種未知的暗示?

  2. 生活就是創造每一天。

  3. 當油墨的芬芳消失殆盡,變黃的只會散發出一種凝重的歲月的氣味。

  4. 藝術家就像上帝那樣,把個人的苦難變成世界的光明。

  5. 人生的一切收獲都壓在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邊。

  6. 我睡在你的夢里。

  7. 誰能把昨天和前天追回來,哪怕再經受一次痛苦的訣別也是幸福,還有那做過許多傻事的童年,年輕的母親和初戀的夢。

  8. 藝術其實是安慰人生的。

  9. 世中唯有創造者所擁有的自享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10. 我們今天為之努力的,都是為了明天的回憶。

  11. 最濃烈的感情難以表達出來,最脆弱的感情只能珍藏在自己心裡。

  12. 同感能發揮出非常奇妙的作用,它能成為兩顆心相融的最短,最直接的通道。

  13. 呵,生活,你真迷人…….哪怕是久已過去的,也叫人割捨不得;哪怕是不幸的,也漸漸能化為深沉的詩。

  14. 灰塵是時間的物質。

  15. 世界上所有台燈的燈光都有一種溫馨。

  16. 人人在童年,都是時間的富翁。

3. 詩句賞析

李白《早發白帝城》賞析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賞析
白帝,古城名。在今四川奉節縣東白帝山上。
三峽是著名的長江天險,酈道元《水經注》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日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宜,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一千二百餘里,雖乘奔御風,不為疾也……每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大詩人李白乘舟經三峽順流東下,見此高江險峰奇景,揮筆寫下了這首《早發白帝城》七言絕句。
李白是在前人已有佳篇的情況下寫作的,比較這一詩一文,很有意思。「朝辭白帝彩雲間」,三峽是以白帝城為起點,東迄湖北宜昌。「白帝」而曰「彩雲間」,不僅是寫「朝辭」時的美麗景色,更主要的是寫白帝城地勢的高入雲霄。我國整個地形是西南高,東南低,長江的上游與下游傾斜度很大。因此,船從上游往下游開,水流很急,簡直是從高處往低處「俯沖」下來,滔滔江水就象一匹脫韁野馬在狂奔。因此,「彩雲」的渲染為散文中所沒有,卻絕非閑筆,起手即高據地步。有順流而下一瀉千里之妙。
「千里江陵一日還」。上句「朝辭」接連這一句「千里」「一日還」,實際上檃括了《水經注》這段文字:「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一千二百餘里,雖乘奔御風,不為疾也。」不過李白用「千里」和「一日」的懸殊作對比,千里的空間距離,行船隻化一天功夫,對比強烈,給人以極其深刻鮮明的印象。當然它的藝術效果就不是平鋪直敘的散文筆法所能有的了。因為這一句已充分寫出瞬息千里的船速,而寫詩要高度集中,「雖乘奔御風,不為疾也」之類的話就不必要了。詩就是要用最少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思想感情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讀這兩句詩,令人浮想聯翩:它使我們想像到三峽「兩岸」是數不盡的「萬重山」,也就是散文中寫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它又使我們想像到,在這「兩岸連山」的峽谷中間,江水奔騰呼嘯,滾滾東流。一葉扁舟順著江水,箭般地飛駛而下。它還使我們想像到此時飛舟上的人,兩岸的風景一閃而過,耳邊只聽得山間猿聲此起彼伏,連續不斷,就在這渾然一片的猿聲中,輕舟已過萬重山了。詩中「猿聲啼不住」,也就是《水經注》中所寫的:「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散文是用敘述的方法,介紹這里「每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猿聲」。詩人則巧妙地把猿聲放在行舟的現場來寫,通過舟中人的感受來寫。創造出一個新的藝術意境,使人如身歷其境,這就把高峽行舟,驚險迅捷的景象寫活了。
這首詩作於李白遇赦東歸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旋即放舟東下江陵,因此詩的感情是歡快的,與散文中所寫「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的調子異趣。如「千里江陵一日還」,這個「還」字,意味深長。因為江陵並非李白的家鄉, 而李白卻儼如回鄉那樣感到興高采烈,這就隱隱透露了他遇赦的喜悅。「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個「輕」字,也很傳神,它固然指船的輕快,也透露出詩人此時心情的輕快舒暢。就全詩而言,詩筆奔放,快船快意,洋溢歡悅豪情,正為當時詩人歡快心情的寫照。近人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評此詩說:「四瀆之水,惟長江最為迅急,以萬山緊束,地勢復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櫓不施,疾於飛鳥。自來詩家,無專詠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狀之。」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也這樣評論道:「讀者為之駭極,作者殊不經意,出之似不著一點氣力,阮亭推為三唐壓卷,信哉!」上面談到《水經注》上那篇散文,是描寫三峽風光最著名的奇文,而李白以詩的形式表現三峽行舟,亦成千古絕唱, 比較這一詩一文,對我們理解詩與散文不同的創作方法是有啟發意義的。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當時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河南河陽(今孟縣)人,祖籍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北魏貴族後裔,父仲卿,為小官僚。

[譯文]

長安街上細小的春雨潤滑如酥,近看沒有綠色,遠看草色青青。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時節,大大勝過滿城楊柳堆煙的暮春。

[講析]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全篇中絕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遙看近卻無」了。試想: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著冰凌兒的時候,春在何處?連影兒也不見。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後,第二天,你瞧吧,春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彷彿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著它,人們心裡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你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麼顏色了。詩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象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還能不新嗎?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還能不美嗎?

臨了,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徵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呢?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麼惹人喜愛了。象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徵。

「物以稀為貴」,早春時節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嬌貴的。「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韓愈《春雪》)。這是一種心理狀態。嚴冬方盡,余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這一些些輕淡的綠,是當時大地唯一的裝飾;可是到了晚春則「草樹知春不久歸」(韓愈《晚春》),這時那怕柳條兒綠得再好,人們也無心看,因為已缺乏那一種新鮮感。

所以,詩人就在第三句轉折時提醒說:「最是一年春好處。」是呀,一年之計在於春,而春天的最好處卻又在早春。

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⑴ 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本詩描寫的是垂柳。
⑵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⑶ 妝成:裝飾,打扮。
⑷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並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絛: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絛:形容一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體分成若幹部分。
⑺ 二月:農歷二月,正是初春時節。
⑻ 似:好像,如同,似乎

導讀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唐詩箋注》雲:"賦物入妙,語意溫柔。"

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

寫楊柳,該從哪兒著筆呢?毫無疑問,它的形象美是在於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們所經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雲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里把柳條說成「綠絲絛」,可能是暗用這個關於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絛」,「綠絲絛」引出了「誰裁出」,最後,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製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徵,是春給予人們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里所出現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緊扣一環的。

也許有人會懷疑: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麼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我想,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采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裡,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像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系的。

作者簡介

賀知章,唐朝詩人。字季真,一字維摩,號石窗,晚年更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其排行第八,人稱「賀八」。會稽永興(今浙江蕭山)人。證聖元年(695)進士,授國子四門博士,轉太常少卿、集賢院學士。開元十三年(725)擢禮部侍郎,宮至秘書監。故人稱「賀秘監」,又簡稱「賀監。天寶三年(744)辭官還鄉為道上,建千秋觀以隱居其內,未幾卒,享年86歲。賀知章少時以詩文聞名,神龍年間(705—707)已名揚京城。開元初年與吳越人包融、張旭、張若虛以詩文齊名,世稱「吳中四士」,亦稱「吳中四友」、「吳中四傑」。賀知章邕容省闥,高逸豁達,為一代清鑒風流之士。尤喜好在飲酒中乘興書寫詩文,直到紙盡方止。曾與張旭、崔宗硅《海錄碎事》亦將其與陳子昂、宋之問、孟浩然等人並稱為「仙宗十友」。賀知章還與張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為姻親,故時人也常以「賀張」稱之。兩人也經常同游,「凡人家廳館好牆壁及屏障,忽忘機興發,落筆數行,如蟲篆飛走,雖古之張(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箋翰,共傳寶之」。(施宿《嘉泰會稽志》)賀知章以草書名世。《述書賦》中贊其草書「落筆精絕」,「與造化相爭,非人工即到」呂總《續書評》則以為「縱筆如飛,奔而不竭。」李白在《送賀賓客歸越》詩中將其喻為王羲之,有言「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盧象《送賀監歸會稽應制》詩「青門抗行謝客兒,健筆違羈王獻之。長安素娟書欲偏,工人愛惜常保持。」則喻其為王獻之。當時人們還將其草書與秘書省的落星石、薛稷畫的鶴、郎餘令繪的鳳,合稱為秘書省「四絕」。然而賀知章的書法存世極少,現可見的草書作品只有《孝經》,其用筆酣暢淋漓,點畫激越,粗細相間,虛實相伴;結體左俯右仰,隨勢而就;章法猶如潺潺流水一貫直下,充分地體現了他那風流倜儻,狂放不羈的浪漫情懷。賀知章的草書,拉開了盛中唐草書浪漫風氣的序幕。此外賀知章也擅楷書,有《龍瑞宮記》傳世。

古詩今譯
像碧玉一樣打扮成的高高柳樹,千條萬縷的柳枝都垂下了綠色的絲條。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恰似剪刀。

名句賞析——「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徵,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彷彿沒有什麼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並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範之作。

4. 艾青詩選鐵窗里的賞析

只能通過這惟一的窗,
我才能——
看見熔鐵般紅熱的奔流著的朝霞;
看見潮退後星散在平沙上的貝殼般的雲朵;
看見如濃墨傾瀉在素絹上的陰霾;
看見如披掛在貴婦人裸體上的緋色薄紗的霓彩;
看見去拜訪我的故鄉的南流的雲;
看見擁上火的太陽的東海的雲;
看見法蘭西繪畫里的塞納河上的晴空;
看見微風款步過海面時掀起魚鱗樣銀浪般的天;
又凄涼的秋的天;
看見寂寞的殘陽爬上
延頸歌唱在屋脊上的鳩的肩背;
看見溫煦的朝日在蹁躚的鴿群的白羽上閃光;
看見夜遊的蝙蝠迴旋在沉重的暮氣里......
只能通過這唯一的窗,
我才能舉起——
對於海洋的懷念,
當碧空虛闊的展開的時候;
對於馬雅可夫斯基的詩的太陽的懷念,
當炙陽投射在赤色的圍牆;
對於千萬的伸著古銅色般巨臂的新世界創造者的懷念
當汽笛的聲音悠長而豪闊的橫過;
對於秋的緋紅的森林與瀟瀟瀘州的懷念,
在秋風里;
對於家鄉的滿山火焰般杜鵑花的懷念,
在傳來的賣花聲里;
對於坐著白漆艇盪過煙水淼茫的湖的懷念,
當天空楊過一片雲的白帆;
對於都市的喧囂的夜的街道的懷念,
當牆外喧響過車身和人語;
對於被夕陽燙過著的大地的懷念;
對於雪的懷念,
五月的秋的海的懷念;
對於一切在我的記憶里留過烙印的東西,都懷念著......
只能通過這唯一的窗,
我才能舉起仰視的幻想的眼波,
在迎迓一切新的希翼——
在黃昏里希翼皓月與繁星,
在深夜希翼著黎明,
在炎夏希翼涼秋,
在嚴冬又希翼新春,
這不斷的希翼啊,
使我感觸到世界的存在;
帶給我多量的生命的力。
這樣,
我才能跨過——
這黎明黃昏,黃昏黎明
,春夏秋冬,秋冬春夏的茫茫的時間的大海啊。
苦難造就了艾青的主體意識,這在其獄中詩里表現出來,即對社會現實的深化反思、對個人和國家民族出路的探尋、對自我角色的設計和開拓及價值定位。這首詩感情真摯而深沉,想像力豐富。寫出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懷念,對自由的無限渴望。詩人當時雖然沒有自由,但是心中充滿希望,不斷的希冀帶給他生命的力量。

5. 「人人都是美的創造者和欣賞者,這樣的世界才是賞心悅目的人類家園」。這句話怎麼理解

 個性發展是人類幸抄福的要素之一。每個人都展現出自己獨特的美,開放出自己的奇花異卉,每個人也欣賞其他一切人的美,人人都是美的創造者和欣賞者,這樣的世界才是賞心悅目的人類家園。相反的情形是,人們追隨輿論和時尚,互相模仿,面目雷同,世界成為插滿假花的墓地。

6. 賞析穆旦的《我看》

作品簡析:

在九葉詩人中,最為深刻地體現出40年代新詩現代性探求的,無疑是穆旦。他的詩歌以深邃的內涵、飽滿的激情以及嫻熟的技藝,將新詩的審美品質推向了新的高度,在他身上漢語的表現力和穿透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呈現。

穆旦給人感受最深的不光是他的詩,還有他在逃避不了的坎坷命運中的奮斗,或者說是他面對命運的不同常人的選擇。有時人的命運是不可選擇的,個人的命運也無法把握,但是他可以選擇人生的態度。在《我看》這首詩中,我們清晰體會到感情的自然強烈化,或者說生命潛在本能的能動發揚。

人的愛,是大自然的賜予;最終,人的愛又將回歸於大自然之中去。這就是人類的愛情的價值實現,這就是真正獲得了生命「巨樹永青」的人生之愛的歸宿。「我和你談話,相信你,愛你,/這時候就聽見我的主暗笑」。

這是說,在愛的發展中,「你我」的理性的因素仍然在起作用,以致使「主」暗笑,「主」也就是造物者——人類生命本能,包括愛的創造者——自然,他也在暗笑,現在的「你我」太理智了,所以,就「不斷地添來另外的你我,/使我們豐富而且危險。」

這個「另外的你我」,就是對於現在的過分理智的「你我」的一種超越,添加之後的「豐富而且危險」,是對於愛的熱烈感情的一種抽象性的暗示。「主」的「添來另外的你我」,實際上是說自身感情的自然強烈化,或者說生命潛在本能的能動的發揚。

原文

我看一陣向晚的春風

悄悄揉過豐潤的青草,

我看它們低首又低首,

也許遠水盪起了一片綠潮;

我看飛鳥平展著翅翼

靜靜吸入深遠的晴空里,

我看流雲慢慢地紅暈

無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歡樂和憂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畫!

哦!多少年來你豐潤的生命

永在寂靜的諧奏里勃發。

也許遠古的哲人懷著熱望,

曾向你舒出詠贊的嘆息,

如今卻只見他生命的靜流

隨著季節的起伏而飄逸。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飛奔,

叫天風挽你坦盪地漫遊,

像鳥的歌唱,雲的流盼,樹的搖曳;

哦,讓我的呼吸與自然合流!

讓歡笑和哀愁灑向我心裡,

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6)賞析創造者擴展閱讀

《我看》是穆旦寫作的一首現代詩,出自穆旦的《穆旦詩文集》。

《穆旦詩文集》是2007年9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穆旦。該書主要匯編了穆旦的有關詩文,為方便讀者,書後附有《穆旦(查良錚)年譜》。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兩卷,第一卷收入1934年至1976年間創作的詩歌166首,其中包括以前未發表過的作品。編排上,凡曾獨立結集出版過的,按原集重排;未曾結集出版的詩作,列入「集外詩存」,按寫作年代排序。第一卷的卷末,附錄「穆旦自選詩集存目」和「穆旦晚期詩作遺目」。

第二卷收入1924年至1963年發表過的各類散文、隨筆、評論共16篇;1943年至1977年致親友書信69封,以及1959年至1977年斷斷續續所寫下的日記;本卷內容均為首次結集出版,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研究價值。本書版本採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我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穆旦詩文集

7. 仙境傳說→RO→創造者→我是菜鳥,高手能不能幫我解析下這個職業!!

創造者別練,官方別玩。除非你有幾萬RMB揮霍。
如果堅持就SA加上斧頭普砍。現在專3轉主要靠加農炮,轉屬生前SA,養個麗芙輔助,轉生後SIDV,SI都100,D保證詠唱,V保證生存。
超級生命體也會開,但不要抱太大指望,不能靠它們升級,太強就會像以前的生命體削弱成渣渣

8. 我最欣賞的一個人500字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欣賞的東西,也許是人,也許是物.有的人欣賞一本書,但與其欣賞一本書,還不如去欣賞他的作者;有的人欣賞詩,但與其欣賞詩,還不如去欣賞詩人;有的人欣賞曲子,但與其欣賞曲子,還不如去欣賞作曲家,但同時去欣賞創造者,還不如欣賞自己,因為自己給了他們的欣賞.而我最欣賞伯樂,一個懂得識千里馬的伯樂.
也許會有人問:「誰是伯樂?」而我的回答是:「伯樂是所有的人.」
因為每個人都知道欣賞,只是不去認真的欣賞,也許諾貝爾在文學上沒有成就,但他在物理學上確實先驅者;也許林依輪在當廚師時沒有建樹,但他的歌卻風靡一時;也許郭焱在相貌上不是傾城傾國,但她的乒乓球技卻是世界的一霸.要知道,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只有真正的伯樂,才能挑出好馬.
其實人不光是伯樂,同時也是千里馬.也許你語文不好,但化學非常不錯,也許沒被人欣賞過,但別人曾因你的欣賞而成就了事業.
因此我欣賞伯樂,欣賞懂得欣賞的伯樂.
是伯樂的存在,使得平凡之人成就事業,是的失足之人走回正道,使得垂喪之人找回自我,是的愧疚之人重新抬頭.
伯樂是偉大的,懂得欣賞的人更是偉大的,因為他們的存在,使這個世界變得多姿多彩.
雖然我也是在網上抄的但希望能幫到你

9. 美文摘抄及賞析

美文
與執著同行,也就註定要風雨兼程,但執著告訴我們:「陽光總在風雨後。」與執著同行,也就註定要面對孤寂抑或辛酸。但執著告訴我們:「為了得到荊棘盡頭那芳香的玫瑰,即使被扎的滿身刺痛,又有何妨?」執著總是用堅定的目光注視我們:「與我同行,你會收獲一簍簍驚喜。」
與執著同行的居里夫人告訴我們:「我樂意執著於對未知元素的探索,它帶給我無限樂趣與驚喜。」與執著同行的愛迪生說:「我認定的事情,我就一定要去實現,即使失敗了上千次,誰又能說那一千零一次不會看到成功的身影?」與執著同行的貝多芬說:「音樂是我生命,我執著於音樂的創作就像我執著於自己的生命。」與執著同行的司馬遷告訴我們:「因為我看到父親臨終時寄予我的那執著的眼神,所以我記載歷史的筆不能停下……」
執著是水滴穿石的不懈,執著是誇父追日那不輟的腳步,執著是精衛填海那堅定的信念……
人生道路上,如果讓我們選擇一位同行者,那麼就選擇執著吧,與執著同行,就如在沙漠中與駱駝為伴,定能在茫茫沙海盡頭尋找美麗的綠洲。

賞析
干凈、利落之作.可以看出作者有較深的文字功底,從作者的筆端流露出了這篇精美的文章.也許越是經歷苦難,才能感受到甘甜。在這苦與甜中需要那份執著去連接,為了希望而執著的拼搏,為了希望而感受磨難.等待我們的也許是失敗,也許是困苦,然而我們擁有青春,我們可以卷土重來,生命的火焰,把我們的天空照的通紅。

閱讀全文

與賞析創造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