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飛機發明的故事
聖誕節這天,爸爸從外地趕回來,給小萊特兄弟帶回一份聖誕禮物。兄弟倆迫不及待地把禮盒打開,看到一個怪怪的玩具。他們拿在手上擺弄著,不知道怎麼玩。 這時爸爸過來給他們做展示,他把上面的橡皮筋扭緊,一鬆手,只見前面像風車一樣的東西轉了起來,隨著那個玩具就飛到了空中。
「啊,真是太有趣了,它能像鳥一樣在空中飛!」 從那以後,萊特兄弟就對飛行產生了興趣,並且一直在想:如果人能飛上天就好了! 長大後,他們開了一家自行車商店,一邊經營自行車一邊研究飛行的事。幾年下來,他們掌握了大量的有關航空方面的知識。然後就開始動手製作他們的飛機了。
他們先是伏在山坳里觀察老鷹是怎麼飛的,然後把它一步一步畫下來。按照老鷹飛翔的樣子,兄弟倆在1900年10月,終於製成了他們的第一架飛機。他們在飛機上繫上一根繩子,然後帶著這架飛機來到野外沒有樹木沒有房屋的空地上,像放風箏那樣放飛飛機。他們的飛機真的飛起來了,雖然只有一米多高,但是萊特兄弟很受鼓舞。接下來,萊特兄弟對飛機進行多次改進,慢慢地,他們的飛機能飛到離地100多米的高空中了。 但是這種飛機有個缺點,就是只有風天才能起飛,如果沒有風,它就飛不起來。而且它在空中飛時,只能像老鷹那樣滑翔,所以人們給這種飛機起了個名字叫滑翔機。
有一天,一輛汽車停在他們的自行車店前。司機說車的發動機壞了,向他們借工具用一下。看到汽車上的發動機,萊特兄弟一下來了靈感:如果把發動機裝在滑翔機上,是不是就不怕沒有風了呢?可是,滑翔機最多承受90公斤的重量,要是人太胖了都飛不起來,怎麼把190公斤重的發動機裝上去呢? 萊特兄弟又想出用了一個好辦法。他們找人幫忙,訂做了一個只有70公斤重的輕型發動機裝在飛機上,然後在飛機前裝了一個像風車一樣的螺旋槳。因為只有發動機帶動螺旋槳轉動,飛機才能飛起來。他們帶著這架飛機到海邊試飛,可是,不是發動機有毛病,就是螺旋獎有毛病,要不就是駕駛技術有問題。一直都不能成功。
三年過去了,飛機的事一點進展也沒有。 這天,萊特兄弟忽然在報紙上看到一條消息,說有個叫蘭萊的發明家,也發明了一架飛機,在試飛的時候墜入大海了。萊特兄弟立刻去進行調查,並仔細研究蘭萊飛機的部件,從中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他們又開始了自己新的試驗,這次他們在地面上安置兩根固定的木頭軌道,把飛機放在上面,弟弟維爾伯坐上去,發動飛機。飛機在軌道上滑行後,就嗖地一下升上天空了。
「啊,終於飛上天了,終於成功啦!」哥哥奧維爾對著天空揮手,大叫。話音還沒落,飛機突然墜落下來。 「到底什麼原因呢?」兄弟倆又開始思考起來。他們試著把軌道從斜坡上拿下來,放在平地上,再次試飛。這回飛機一下子飛到三米多高,而且能水平向前飛。飛機飛行了30米左右後,穩穩地落到地上。萊特兄弟別提有多高興了。
「我們成功了!我們成功了!」他們抱在一起,笑得眼淚都出來了。 萊特兄弟從收到爸爸的怪禮物到研製飛機成功總共用了26年,失敗了無數次,試飛的時候,萊特兄弟也多次摔傷。看來,任何事情都不是輕而易舉成功的呀。
當時, 連他們自己也沒有想到, 人類的千年夢幻, 將會在他們手中變為現實.
㈡ 人類是怎樣發明飛機的
人們希望能像鳥兒一樣在天空飛翔,就做了象鳥一樣的翅膀,結果並不理想,所以有人想出了安裝動力裝置,慢慢的演化為現在樣式的飛機。
㈢ 中國的第一轟炸機是誰發明的呢我要做手抄報。
中國的轟炸機有:
圖-4,引進自蘇聯,它是中國擁有的第一種戰略轟回炸機。
轟-6,1960年代產物,系仿製答前蘇聯圖-16型轟炸機,現仍為解放軍轟炸機部隊構成主力。
殲轟-7,中國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自行設計研製的雙發串列雙座超聲速殲擊轟炸機。由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172廠)[1] 與航空603研究所合作設計研製的中型殲擊轟炸機,主要用於進行戰役縱深攻擊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標攻擊,可進行超音速飛行。
㈣ 手抄報圖片《科技的發達》
生活無處不科技,不是世界上沒有科技,而是我們缺少發現科技的眼睛。」不信,你們問問爺爺奶奶們,他們那時是什麼樣子的?
從前傳遞信息是靠飛鴿傳書,後來科技發達了,有了電報,自從有了電報,人們想可不可以直接聽到對方的聲音,因此又發明了電話,不算相隔千里,一個電話就可以聽見對方的聲音。有了電話,人們發現電話也不方便,出遠門難道要拖著長長的線嗎?科學家仔細研究電話,盡量地切斷電線,經過許多次實驗,終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手機,後來科學家適當的把娛樂裝入手機,有了手機,人們又想發明更現代化的設備......
很久很久以前,人們都做著同樣的夢---飛天夢。至於太空是什麼樣子的?那就更沒有人知道了。於是這便成了一個長久的夢.....可是後來科學家認真研究鳥兒飛行的原理,終於發明了飛機,為了防止機翼發生破碎的事故,人們在翅膀邊上按了一些比周圍略重的東西。為了了解太空,科學家發明了「嫦娥一號,神舟飛船一號到七號。可是現在變化什麼了?天空一號!有了它,人們可以在太空生活一個星期,一個月,甚至一年!
為什麼科技這樣發達,是科學家。他們的汗水一滴一滴地滋潤著我們的生活,他們的汗水給人類帶來了方便,我們要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他們。
㈤ 科技手抄報內容 最好是太空梭的
上增加一些攝像頭,使火箭的工作狀態更直觀。
從神舟七號開始,我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里,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征二號F型火箭擔任。荊木春表示,十一五期間,他們要把載人航天二期工作基本完成,最後完成有人的交會對接工作,預計還有五六枚火箭的發射任務。
與神五、神六不同的是,「神舟」七號火箭在研製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門閘。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門閘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神舟』七號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還要攻關,宇航服的研究進度決定了神七進度。」黃春平又補充說,「不過,中國完全有能力解決。」
為了適應真空的環境,「神舟」七號宇航服從氣密、通信、排泄、通訊、電源、活動關節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較大提高。
「神舟」七號將有三名航天員,一個要出艙行走,一個在軌道艙迎接,返回艙還要留人。出艙活動將有行走、操作、擰螺釘等安裝設備等項目,為今後建立太空空間站作準備
根據中國探月衛星工程的四大科學目標,嫦娥1號選用的有效載荷有6套24件,包括CCD立體相機、激光高度計、成像光譜儀、伽馬/X射線譜儀、微波探測儀和太陽風粒子探測器等。其中CCD立體相機是拍攝全月面三維影像的專用相機,在中國屬首次使用;成像光譜儀用於獲取月面光波圖譜;伽馬/X射線譜儀用於探測月球表面元素;微波探測儀除用於獲取月壤厚度信息外,還能給出月球背面的亮度溫度圖和月球兩極地面的信息。
中國將於今年下半年實施「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目前,各項准備工作正按計劃進行。據悉,「神七」此次飛天將實現多項技術的重大突破,一是航天員人數將增至3人;二是將實現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行走;三是在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後會擇機釋放一顆伴飛小衛星(本文簡稱「伴星」),等等。
「伴星」能幹什麼呢?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這顆「伴星」的任務是用CCD立體相機近距離為在軌飛行的「神七」拍照。屆時我們將獲得首張中國航天器在軌飛行的三維立體外景照片,該照片以太空為背景,展現「神七」高速運行的獨特景緻,將成為中華民族飛天的永久性歷史見證。
「神七」僅僅是帶了一個機器「攝影師」上太空嗎?呵呵,當然不是!
在此之前,中國已經成功地發射了數顆小衛星,小衛星技術臻於成熟,「神七」攜帶「伴星」上太空意義更非同小可。
首先,是小衛星投放手段的變化。以前中國的小衛星都是靠運載火箭發射入軌的;而這次是將小衛星安放在「神七」留軌艙的最前端,當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後既可按指令自動彈出飛船,也可由航天員手動「擇機」釋放,投放方式更靈活,「擇機」釋放就是可以根據需要想什麼時候釋放就什麼時候釋放。
其次,「伴星」可以作為偵察衛星使用。港媒透露,「神七」攜帶的這顆「伴星」上,裝有與「嫦娥一號」類似的CCD立體相機,可以拍攝出高清晰度的地表圖像。「伴星」由「神七」擇機釋放入軌對感興趣的地表進入拍照偵察。
第三,「伴星」能夠成為一種非常可怕的太空武器。它既可以由飛船擇機釋放,去執行攻擊敵太空目標的任務;又是我飛船最得力、最忠實的「保鏢」——當敵方對我飛船發起攻擊時,我飛船可以適時釋放「伴星」,用所攜帶的武器摧毀敵攻擊武器或與之同歸於盡。
據新華社北京電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昨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後到2008年。
黃春平說,發射計劃延期,「並不是出了什麼問題,而是工作周期決定。」「神舟」七號火箭每一個部件都需要經過復雜的工作周期,首先要進行單樣技術攻關,攻關合格後再設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後進入抽樣階段。這一階段要解決兩方面的任務,一是要通過性能指標測試,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藝能力要在工廠的生產能力范圍內。抽樣合格後,再修改設計,做試樣生產,再進行產品實驗,最後進入工廠生產。此外,還要請相關專家進行測評。因此,「這是一個復雜的工程,要一步一個腳印,不能急於求成」。
獨自留在返回艙里的航天員聶海勝觀看剛剛用數碼相機拍攝的照片
新聞晨報訊,2008年註定將好戲連台,大事不斷。除了萬眾期待的北京奧運外,已經確定將於今年發射升空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也將成為關注的焦點。「神七」除了在搭載人數上將超越「神五」、「神六」外,還有望實現中國宇航員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將在中國航天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太空行走」屆時將會是何情景?要實現「太空行走」又需要攻克哪些難題?「神七」的研發准備工作目前又處於什麼階段?晨報記者將一一為讀者揭開其中的奧秘。
在過去的一年裡,隨著「嫦娥」奔月的成功,中國航天事業繼「神五」、「神六」之後,又一次取得了驕人戰績。「按照今年的航天計劃,我國將發射15枚火箭、17顆衛星以及一艘飛船,,從數量上要高於2007年的10次發射,而『神七』的發射將是重頭戲。『神七』如能成功實現我國航天員的『太空行走』,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說,在剛剛過去的2007年裡,包括「嫦娥」在內中國航天一共進行了10次發射,在發射數量上世界排名第三,並且十戰全部告捷。
龐之浩說,除了「嫦娥」奔月的成功,去年還成功發射了奈及利亞通信衛星1號,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整星出口,採用的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東方紅4號衛星平台技術,這對於航天發展而言也具有重大意義。
「神七」目前已經進入整船綜合測試階段,包括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在內的14名航天員,正在接受「神七」任務的選拔和訓練,用於發射的長征二號F火箭也正在全箭總裝。龐之浩透露,「神七」很可能在奧運之後的10月發射升空,中國宇航員首次「太空行走」的每一個細節屆時都有望通過電視直播呈現給廣大觀眾。
龐之浩還向記者詳解了「十一五」計劃中國航天即將進行的「二二一工程」:「第一個『二』分別是指載人航天二期和月球探測二期工程,要突破『太空行走』和空間對接技術,進一步論證落月探測技術並進行月球車的研製;第二個『二』是要研究高解析度的對地觀測衛星和建立導航衛星系統;最後一個『一』,是要研製新一代的無毒無污染的大推力運載火箭,滿足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未來的發射需要。」
[揭秘中國首次「太空行走」]
釋疑:太空中其實無法行走
「有些人以為『太空行走』是航天員在太空散步,其實,太空行走與人們在地面行走完全不同。因為太空一無人行道,二沒有馬路,所以無處可走;而且航天員在太空處於失重狀態,飄來飄去也沒法行走。航天員移動身體是靠手、機械臂或載人機動裝置,而不是通過腳。為了方便航天員的行動,設計人員在航天器的里外都安裝了一些扶手,航天員可用手握住一個個扶手來回移動身體。『太空行走』只是一種俗稱,嚴格地講應該叫『出艙活動』。」
龐之浩告訴記者,實現出艙活動是載人航天活動中一項十分復雜而又必須突破的關鍵技術,主要是為以後建立空間站、進行太空組裝或維修做准備。
解題:兩大技術難題尚待解決
龐之浩說,要實現「太空行走」至少突破兩個技術難題,一個是飛船上氣閘艙的設置問題,還有就是航天員的艙外航天服技術問題。
「要進行太空行走首先要使用的一個重要設備就是氣閘艙,它是航天員出艙活動的門戶。載人航天器的氣閘艙一般有2個閘門,一個與座艙連接叫內閘門,另一個是可通向太空的外閘門。航天員出艙時先走出內閘門,然後關閉內閘門,把氣閘艙內的空氣抽入座艙內,當氣閘艙內和外空壓力相等時就可打開外閘門進入太空了。航天員返回氣閘艙時按相反的順序操作,這頗像船過水閘。內外閘門的氣密性絕對可靠是氣閘艙工作的基本條件,閘門的啟閉須十分小心和熟練,避免漏氣很重要,否則極危險。」龐之浩說,氣閘艙不但可以避免艙內泄氣,還能讓航天員在出艙前有一個適應過程,國外一般是將軌道艙作為氣閘艙使用。
此前我國三位航天英雄在太空中所穿的都是艙內航天服,而在執行「神七」出艙任務時,必須身著特殊的艙外航天服。「艙外航天服的技術要復雜得多,一套裝有攜帶型生命保障系統的艙外航天服,質量有100多千克(艙內航天服質量為10千克)。
方式:可能採用「臍帶」式行走
當「神七」成功發射後,億萬觀眾注視下的「太空行走」將是怎樣的情景呢?對此龐之浩透露,中國航天員的首次「太空行走」很可能將採用「臍帶」式。
「航天員的出艙活動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臍帶』式,一種是『自由』式。」龐之浩解釋說,採用「臍帶」式進行出艙活動時,航天員會通過一根「臍帶」跟載人航天器相連。這條「臍帶」有兩個作用:一是提供生命保障功能,航天員在艙外所需要的氧氣、壓力、冷卻工質、電源和通信等都是通過「臍帶」由載人航天器提供的;二是起保險作用,防止航天員漂離載人航天器太遠而回不來。「帶子一般不超過5米,可以保證帶子不會繞在一起,所以「臍帶」式出艙活動都不會離載人航天器太遠。」
龐之浩告訴記者,進行「自由」式「太空行走」時,航天員在出艙時還要要攜帶一套載人機動裝置,上面裝有20多個氮氣噴管,就如同背著一個小火箭,通過控制火箭的方向和推力進行「太空行走」。按照設計,「自由」式出艙距離最遠可以達到100米。
「在國外,『自由』式出艙使用的載人機動裝置的研製費用要上億美元,一套裝置的生產成本也在1000萬美元左右;『臍帶』式出艙技術相對比較簡單,也比較安全,國外首次進行『太空行走』時都採用這種方式。目前,在進行單人出艙活動時也常採用『臍帶』式。採用『自由』式進行出艙活動一般都是2人,以便相互保護。」龐之浩說,「太空行走」危險性大、技術難度高,航天員出艙後還需要靠自身用力、機械臂或者載人機動裝置到達作業面,才能執行相關的組裝或者維修任務。
㈥ 人類是怎麼利用仿生學發明的飛機 是用在手抄報上的!
飛機和仿生學沒有任何關系,人類現在的飛機和任何動物的飛行都沒有任何聯系。
㈦ 科技小發明我最棒手抄報(資料或圖片)急!
經過10年的醞釀,最終確定中國的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3個階段。
1)第一期繞月工程將在2007年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對月球表面環境、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物理場進行探測。
2)第二期工程時間定為2007年至2010年,目標是研製和發射航天器,以軟著陸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進行探測。具體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岩石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進行高解析度攝影和月岩的現場探測或采樣分析,為以後建立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的化學與物理參數。
3)第三期工程時間定在2011至2020年,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製和發射新型軟著陸月球巡視車,對著陸區進行巡視勘察。後期即2015年以後,研製和發射小型采樣返回艙、月表鑽岩機、月表采樣器、機器人操作臂等,採集關鍵性樣品返回地球,對著陸區進行考察,為下一步載人登月探測、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選址提供數據資料。此段工程的結束將使我國航天技術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㈧ 發明飛機的過程
1903年12月17日,由美國奧維爾·萊特駕駛一架由兄弟倆自製的名叫「飛鳥」的飛機試飛成功,開辟了人類航空事業的新紀元。
首次試飛離開地面飛行120英尺(36.58米),持續飛行12秒,實現了人類第一次持續的、有動力的、可操縱的載人飛行。萊特兄弟也因此成為得到世界各國承認的飛機發明人。
萊特兄弟並非是第一個操縱重於空氣的裝置、有把握地飛離地面的人。早在1857-1858年間,一位名叫費利克斯·迪唐普爾·德克魯瓦的法國海軍軍官製造了一架精巧的單翼模型機,它可用本身的動力起飛。最初用發條推動,而後則用蒸氣,可飛一段短距離,並能圓滿著陸。十多年後,迪唐普爾又製成一架相似的全尺寸飛機,它裝有上反角機翼、水平尾翼和方向舵,並裝有一台熱氣發動機。大約在1874年,由一名年輕的法國水手駕駛,經過一段下坡滑跑後起飛,在空中飛過一段短的距離。這是有史料記載的第一次有動力載人飛機作這樣的飛行。
早於萊特兄弟成功前21年,俄國海軍軍官莫查伊斯基,經過20年對飛鳥和風箏的潛心鑽研,造成了一架飛機,裝有兩台英國製造的發動機。於1882年夏天由機械師高魯別夫駕駛該機試飛成功。俄國人自稱這是世界上第一架能飛的飛機。但世界各國不予以承認,說俄國人的飛機並不是依靠自己的動力飛起來的。也有的說俄國的飛機是藉助山坡下滑的力量,才完成了短暫的跳躍飛行。
在整個飛行史上,法國的克萊芒·阿代爾是一位最有爭議的人物。人們普遍承認,阿代爾是第一個駕駛有動力的飛機離開平地的人。但至今對阿代爾仍存在爭議的焦點是,關於真正持續飛行和「連續跳躍飛行」兩者之間的區別。
1890年10月9日,阿代爾駕駛一架叫「神風」的飛機,在靠近格雷茨的阿美因小山村進行了秘密試飛,由於屬於軍事保密的緣故,試飛的結果當時沒有透露。
據史料記載:阿代爾製造的飛機像一隻蝙蝠,機翼可以折疊,翼展14米,翼面積28平方米,機長6.5米,裝有一台14.7千瓦的蒸汽機,帶動一幅4葉螺旋槳,發動機總重296千克。這架飛機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其發動機,後來的計算表明,發動機的重量/功率比僅為1:13,遠遠優於同時代的水平。
法國政府在六七十年代還宣稱阿代爾是首次完成飛機研製和試飛成功的人。但這架飛機是蒸汽動力的,因此也不能成為真正的飛機。萊特兄弟仍然是世界公認的第一飛機發明人。
1909年,馮如在美國製成了中國人的第一架飛機。1912年,在日本學習的劉佐成回國後製成了中國本土上的第一架飛機並利用南苑駐軍操場修建了中國第一個機場。
㈨ 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的故事
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的故事:
萊特兄弟從小就對機械有著天生的愛好,從小就喜歡拆拆弄弄。他 們尤其對一些舊時鍾、磅秤最感興趣。不過威爾伯比奧維爾長4歲,威 爾伯常常與自己年齡相仿的男孩子們交往。奧維爾也有自己的好友。在家裡,兩兄弟自然玩在一塊了。
1878 年 6 月,他們全家從俄亥俄州的代頓市搬到了依阿華州的錫德臘皮茲市,住在該市的亞當街。聖誕節萊特兄弟的爸爸給他們帶回了一個"蝴蝶「玩具,爸爸告訴他們,這是飛螺旋,能在空中高高地飛去。「鳥才能飛呢!它怎麼也會飛!」威爾伯有點懷疑,爸爸當場做了表演。
只見他先把上面的橡皮筋扭好,一鬆手,它就發出嗚嗚的聲音,向空中高高地飛去。兄弟這才相信,除了鳥、蝴蝶之外,人工製造的東西,也可以飛上天。於是,弟兄倆便把它拆開了,想從中探索一下,它為何能飛上天去。
從這以後,在他們的幼小心靈里,就萌發了將來一定製造出一種能飛上高高藍天的東西。這個願望一直影響著他們。為了改善家庭設施和環境,威爾伯和奧維爾一次又一次地努力著。兄弟倆先埋頭畫好圖樣,又四處尋找修繕房屋的材料,並承擔所有房子加工的車床活。他們不僅很快修建起一個舒適的前廊,並用花卉點綴走 廊的兩側,而且還重新裝修室內,改變房間的布置。
1884年他們全家從印第安納州的里士滿搬到了俄亥俄州。萊特兄弟都受到了良好教育,但都沒有得到文憑。奧維爾大學第三年(1889)就退學了,在哥哥的幫助下干起了印刷生意。維爾伯任編輯而奧維爾則是一部周刊West Side News(幾個月後成了Evening Item晚報)的出版商。
1890年初,他們研究報紙雜志的文章以及德國Otto Lilienthal的飛行器概念圖。他們對飛行的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與日俱增。「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幸運地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里。在家裡, 大人們總是熱情鼓勵孩子們去追求知識,去調查研究一切奇特的現象。 換了另一個家庭環境,我們的好奇心也許早在它結出果實以前就被扼殺 了。」萊特兄弟高中畢業後辦起了「代頓周報」。聰明的他們把報紙辦得紅紅火火,但他們朝思暮想的還是機械。
1894年,他們把報紙典當給一家通訊社,開起了萊特自行車修理店(後成為萊特自行車公司)。從此他們開始從事自己夢想的事業。
1896年5月,他們關注了史密斯索尼安學院的Samuel Langley的蒸汽飛機模型的試飛、芝加哥工程師和致力於飛行研究的權威Octave Chanute在密歇根沙丘和湖邊幾部飛機模型的試飛。
1899年5月,威爾伯給史密斯索尼安學院寫了封信請求得到航空方面的信息和書籍。基於Sir George CAyley, Chanute,Lilienthal, Leonardo da Vinci以及Langley的草圖和靈感,萊特兄弟開始了他們的機械航空試驗。萊特兄弟完成了所有理論研究就開始動手實踐,他們的自行車店員Charlie Taylor成為了小組的重要一員,三人共同合作建造了第一架飛機引擎。
萊特兄弟不僅努力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十分注意直接向活生生的飛行物——鳥類學習。他們常常仰面朝天躺在地上,一連幾個小時仔細觀察鷹在空中的飛行,研究和思索它們起飛、升降和盤旋的機理。當年他們提出的許多新穎想法,都在以後的航空工業中得到了應用。
在吸取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萊特兄弟開始了飛行器的研製。在無法得到別人資助的情況下,他們用自行車生意賺來的錢進行飛機的研製。兄弟倆的配合是完美無缺的。哥哥威爾伯勤勤懇懇,扎扎實實,擁有工程師的細致和謹慎;弟弟奧維爾則富有藝術家的想像力,敢於不斷創新。
兩顆智慧的大腦密切配合,相得益彰,正如威爾伯所說:「奧維爾和我一起生活,共同工作,而且簡直是共同思維,就和一個人一樣。兩兄弟認為飛機能不能順利飛行,關鍵就在於如何設計和控制它在飛行過程中各種受力間的平衡。
維爾伯·萊特用一張水平放置的紙演示了這個問題:如果讓它自由落下,在理想的平靜空氣當中,我們可以想像它一定是平穩落下,但理想條件是很罕見的,任何一點氣流都會使得紙張翻轉和飄盪。對於飛機來說,完全理想的空氣條件下,要實現上天並不難,但是天空中總是存在風,這就使得實現飛機飛行的關鍵,在於如何調節飛機前後左右各個方向的受力平衡,特別是飛機的重心和升力受力點之間的關系。
最初兄弟倆努力製造全尺寸的滑翔機,接連四個夏天,他們前往北卡羅來納州旅行,目的地是個與世隔離的岬角。氣象部門向他們建議,岬角風力大,是有利的練習場。之後不久,他們製作了第一架無人駕駛雙翼滑翔機,把它象風箏一樣放上了天。他們又在飛機的前面安裝了升降舵,也就是一種擺動舵,可以用來操縱橫軸。
萊特兄弟在公眾面前的形象始終是一體的,他們共享發明成果和榮譽。細心的傳記作者James Tobin發現威爾伯1899-1900年寫的「我的」機器和「我的」計劃之後全部由第一人稱單數改成了復數的「我們」和「我們的」,他說「很難想像奧維爾這么聰明出眾的人是以何種力量成功的,從俄亥俄州一個小店到和資本家、總統們商議,奧維爾做到了,他從始至終都是位領導者。」
1900年10月的一個傍晚,威爾伯·萊特趴在易碎的滑翔機骨架上,迎著海風飄了起來,他成功了。雖然這只是幾秒鍾的飛行,只有1米多高,但萊特兄弟的成就超過了試圖靠移動身體重量操縱飛行的李林達爾。第二年,兄弟倆在上次製作的基礎上,經過多次改進,又製成了一架滑翔機。這年秋天,他們又來到基蒂霍克海邊,一試驗,飛行高度一下子達到180米之高。
1900—1903年,他們製造了3架滑翔機並進行了1000多次滑翔飛行,還自製了200多個不同的機翼進行了上千次風洞實驗,修正了李林達爾的一些錯誤的飛行數據,設計出了較大升力的機翼截面形狀。在此期間,他們的滑翔機多次滑翔距離超過1000米。在當時看來,這可是不小的成就。
經過不斷鑽研,不斷改進,萊特兄弟不僅迅速掌握了當時的飛行器製造技術,而且在許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從1903年夏季開始,萊特兄弟著手製造這架著名的「飛行者一號」雙翼機。動力飛行首先需要一台發動機,但當時市面上根本沒有飛機的發動機出售,也沒有一家公司願意冒險製造航空發動機。
1903年12月17日。這天清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基蒂霍克還在沉睡,天氣寒冷,刮著大風,空曠的沙灘上靜靜地停放著一個帶著巨大雙翼的怪傢伙,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飛機——「飛行者一號」。空曠的場地上冷冷清清,到現場觀看的只有5個人。10時35分,一切准備就緒。為了能夠率先登機試飛,兄弟倆決定以擲硬幣的方式確定誰先登機,結果弟弟奧維爾贏了。
奧維爾爬上「飛行者一號」的下機翼,俯卧於操縱桿後面的位置上,手中緊緊握著木製操縱桿,威爾伯則開動發動機並推動它滑行。飛機在發動機的作用下先是劇烈震動,幾秒鍾後便在自身動力的推動下從「斬魔丘」上緩緩滑下,在飛機達到一定速度後,威爾伯松開手,飛機象小鳥一樣離地飛上了天空。雖然「飛行者一號」飛得很不平穩,甚至有點跌跌撞撞,但是它畢竟在空中飛行了12秒共36.5米,才落在沙灘上。接著,他們又輪換著進行了3次飛行。
在當天的最後一次飛行中,威爾伯在30千米的風速下,用59秒飛了260米。人們夢寐以求的載人空中持續動力飛行終於成功了!不幸的是,幾分鍾後,一陣突然刮來的狂風把「飛行者」1號掀翻了,飛機嚴重損壞,但它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人類動力航空史就此拉開了帷幕。
「飛行者一號」是一架雙翼飛機,它的兩個推進螺旋槳分別安裝在飛行員位置的兩側,由單台發動機鏈式傳動。操縱系統採用升降舵在前、方向舵在後的鴨式布局,這也正是萊特兄弟對航空事業的最偉大的貢獻所在。李林達爾必須移動自己的身體,靠改變重心來操縱飛行器飛行,而「飛行者一號」的飛行員則通過機械裝置使整個翼尖捲曲來達到同樣的目的。
飛機的爬升和俯沖依靠安裝在飛機前部的一對雙翼升降舵;一對方向舵與機翼捲曲機構互相連接在一起,安裝在駕駛員身後。現代飛機轉彎和做機動動作的主要部件都可以從這第一架飛機上找到,盡管它是那麼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