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她"字是誰發明出來的
「她」是現代漢語里常用的一個人稱代詞,專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國古代沒有內這個字,只是容到了19世紀20年代才出現了它。
在古文里,作賓語的第三人稱用「之」字表示。後來白話文興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運動」前後,有的文學作品也用「伊」字來指女性,如魯迅時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國新文化運動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詩人和語言學家劉半農在北大任教時,第一個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稱女性。一時轟動全國。「她」字一出現,就遭到封建保守勢力的攻擊和反對,但卻很快得到人民的承認、稱贊,並被廣為使用,各種字典也都收錄了這個字,此事在當時文化界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劉半農創造了「她」字,結束了以往書面語言中第三人稱的混亂現象,從而純潔、豐富了祖國的語言文字。魯迅高度評價劉半農的創造精神,說「她」字的創造是打一次「大仗」。
『貳』 「她」這個字是誰發明的
劉半農 「她」是現代漢語里常用的一個人稱代詞,專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國古內代沒有這個字,只容是到了19世紀20年代才出現了它。 在古文里,作賓語的第三人稱用「之」字表示。後來白話文興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運動」前後,有的文學作品也用「伊」字來指女性,如魯迅時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國新文化運動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詩人和語言學家劉半農在北大任教時,第一個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稱女性。一時轟動全國。「她」字一出現,就遭到封建保守勢力的攻擊和反對,但卻很快得到人民的承認、稱贊,並被廣為使用,各種字典也都收錄了這個字,此事在當時文化界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劉半農創造了「她」字,結束了以往書面語言中第三人稱的混亂現象,從而純潔、豐富了祖國的語言文字。魯迅高度評價劉半農的創造精神,說「她」字的創造是打一次「大仗」。
『叄』 『她』字是由誰發明的
劉半農。
劉半農創造了「她」字,結束了以往書面語言中,第三人稱的混亂現象,從而純潔、豐富了祖國的語言文字。魯迅高度評價劉半農的創造精神,說「她」字的創造是打一次「大仗」。
早在1917年,劉半農就提出了用「她」字以對應「She」的建議,不過,在1920年以前,他雖有此非正式的提議,卻並沒有發表文章明確闡述有關見解。
倒是周作人於1918年8月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撰文,提及了劉半農的這個建議:「中國第三人稱代名詞沒有性的分別,狠覺不便。半農創造『她』 字和 『他』 字並用。」但周作人以「印刷所里沒有,新鑄許多也為難」等理由認為此事還需從長計議,而周本人也仍然樂於使用已經慣用的「伊」字。
(3)女字怎麼發明的擴展閱讀
基本字義:
她是一個漢字,讀音為tā ,左右結構,部首為女,總筆畫數為6。「她」是現代漢語里常用的一個人稱代詞,專指第三人稱的女性。
組詞:
1、她們
讀音:tā men
解釋:在書面上,若幹人全是女性時用「她們」;有男有女時用「他們」,不用「他(她)們」或「他們和她們」。
出處:魯迅 《南腔北調集·上海的少女》:「這神氣也傳染了未成年的少女,我們有時會看見她們在店鋪里購買東西,側著頭,佯嗔薄怒,如臨大敵。」
2、她經濟
讀音:tā jīng jì
解釋:她經濟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隨著女性經濟和社會地位提高,圍繞著女性理財、消費而形成了特有的經濟圈和經濟現象。
『肆』 女字怎麼由來的
女,甲骨文像一個屈膝跪坐的人嫻靜地交疊著雙手。有的甲骨文頭部位置加一橫,表示發簪。有的甲骨文在臂彎位置加兩點表示乳房,寫成"母"或"每"。
本義指女人,能生育、哺乳的人類中雌性。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承續金文字形。隸書嚴重變形,以致"人"形消失,"手"形消失。
(4)女字怎麼發明的擴展閱讀:
甲骨文女字的本義和《說文》基本相同,是用來區別女性和男性性別的不同。它是一個成熟女子的象形。所以,段玉裁說「適人乃言婦人也。」其實在甲骨文里,我們是看不出這個女子出嫁沒有的。它只是表明了女性的性徵以區別男人。就是女性突出的兩個乳房。
女也是甲骨文里的一個部首,所有和女性相關聯的字,多歸在女部首。這也說明女字在甲骨文里的本義是廣義的成年女人。
甲骨文母字,它僅僅比女多了兩點。這兩點有時被連成一橫,有時寫作幾個零星的點。但是它的目的是用來區別母親和一般的女人的不同。就是「象乳子也。」
『伍』 女字旁的她是誰發明的
劉半來農
「她」字和「它」字的創造源劉半農在一九二○年六月六日所作《她字問
題》一文中主張創造「她」、「它」二字,他說:「一,中國文字中,要不要有一
個第三位陰性代詞?二,如其要的,我們能不能就用『她』字?……我現在還覺得
第三位代詞,除『她』字外,應當再取一個『它』字,以代無生物。」(見《半農
雜文》)〔8〕《何典》清代張南庄(署名「過路人」)編著,是運用俗諺寫成、
帶有諷刺而流於油滑的章回體小說,共十回,清光緒四年(1878)上海申報館
出版。一九二六年六月,劉半農將此書標點重印,魯迅曾為它作題記,現收入《集
外集拾遺》。
『陸』 『她』字最遲發明哪年是誰發明的為什麼發明這個字
劉禾在《跨語際實踐》一書中,曾別有趣味地談到劉半農對「她」字的發明,以及這一發明與周作人、魯迅等的關系。她還在有關注釋里,特別提到1920年《時事新報》和《新人》雜志上討論「她」字的幾篇文章。後來又有一些短文提到此事,並將五四時期劉半農等發明該字的過程及有關討論之來龍去脈做了簡要的歷史復原。由於筆者對此問題也甚感興趣,故擬在前人有關文字的基礎上,再對「她」字的歷史做兩點小小的補充。 首先,「她」字的正式創生雖在五四時期,但有關第三人稱單數的男女性別區分詞之類問題,卻早在19世紀初期的中國就已出現。以「伊」字來明確對譯「She」,使該字特別帶上女性性別意義,同時使「他」字獲得代表男性的專門含義,也並非如他們所說乃五四前後才有之事。依筆者讀書所見,至少在19世紀70年代就已經有了發明人。「她」字的創造,實則既是晚清以來中西語言接觸之後的自然結果,又不免帶有某種偶然性。 1823年,第一個來華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語語法書——《英國文語凡例傳》里,就已將漢語中沒有字與「She」相對應的困境凸顯了出來。該書譯He、She、It分別為「他男」、「他女」和「他物」,譯His、Her、Its則分別為「他男的」、「他女的」和「該物的」。同時譯Isawher為「我見他(婦人)」,Thisishis為「這個是他(男人)的」;Thatishers為「那個是他(婦人)的」(見該書64-66頁)。像這樣以括弧的方式特別說明不同性別的「他」字之性質,在當時沒有專門性別區分詞與之對應的情況下,實屬一種迫不得已之做法。1879年,對洋涇浜英語頗有研究的楊少坪著《英字指南》一書,遇到此類情形時,也只能作類似的處理(見該書卷6,第3-5頁)。 本來,在中文裡,表示第三人稱單數的代詞,除「他」字之外,文言中較常用的還有一個「伊」字。尤其是在吳方言區,「伊」字在口語中的使用還甚為流行。不過,該字卻並不具有明確的性別區分含義。這一點,從1874年上海人曹驤出版的《英字入門》一書中將He、She、It統統譯成「伊」字,將They譯為「伊們」,可見一斑。 晚清以降,隨著中西語言交流的不斷深入,人們不得不努力去創造一些新字(如有些化學元素),或改造一些傳統漢字的用法,以適應中西語言詞彙對應的需要。1878年,廣州人郭贊生翻譯出版英文語法著作《文法初階》一書,就在「伊」字的女性專用限定方面,邁出了具有創造性的一步。書中不僅多次自覺地將「伊」與「他」在性別上加以區分使用,明確譯He、Him為「他」;譯She、Her為「伊」,It為「彼」;譯「His、Her、Its」為「他的、伊的、彼的」(見該書40頁,90頁);還在一些涉及到She和He字的具體語句的翻譯時,注意對兩者加以區別,如「Heisinthegarden,butsheisinschool」就被譯為「他在園內,但伊在書館」(見該書48頁)。不僅如此,書中還有一段譯文清楚地寫道:「男人意思是(HE)他,乃是屬陽類的;女人意思是(SHE)伊,乃屬陰類的;小子意思是(HE)他,是屬陽的;女子意思是(SHE)伊,是屬陰的」。值得注意的是,此書出版於香港,作者也並不屬於吳方言區人,可見這種創造使用的地域范圍,可能比想像的還要廣泛一些。 郭贊生對英語中的性別區分有較為准確的理解,他譯Gender為「生性,陰陽別」和「男女分類」,離現代「性別」一詞的創生尚有一步之遙。他在「SHE伊」後面,曾專門以括弧方式註明指代「女子」(見該書53頁),這表明當時以「伊」來專指「女人」似乎還屬特異現象。不過盡管如此,五四時期的周作人反對劉半農創造的「她」字而主張使用「伊」字來對譯「She」,與晚清以來此種類似的發明,大約也不無某種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其次,劉半農在1920年創造「她」字之後,贊成之人固然眾多,且不幾年社會上就流行開來,但反對之聲也並非如目前所揭示的那樣僅來自於語言文字學界內部。同時,重要的非議也不只限於「他」與「她」字聲調難以區別這一方面,更有來自於男女平等運動方面的政治性抗議者。即便是在「她」字已很盛行的30年代中期,這種抗議之聲也仍然存在。如1935年,影響很大的《婦女共鳴》雜志,就始終拒絕使用「她」字。認為該字的構造去掉了「人」字旁,是不把婦女當人看,是對婦女人格的公然侮辱,因而旗幟鮮明地表明了將堅持把「伊」字使用到底的態度。 1920年,劉半農在創造「她」字並建議取代「伊」字時,其所述理由主要有三:即「口語中用『伊』字當第三位代詞的,地域很小,難求普通;『伊』字的形式,表顯女性,沒有『她』字明白;『伊』字偏文言,用於白話中,不甚調勻」。其中,第二條大概不會有什麼爭議,它體現了一種去籠統、求精確的現代性分別原則。但在字形結構上,它對另一個現代性原則——男女平等的反映,卻很明顯是不如「伊」字的。 不知劉半農當時在創造該字時,是否考慮到後一個因素,假若他當時真正重視男女平等的因素,不曉得能否找到兩全其美的辦法來。不過從現在的「後見之明」來看,劉半農「她」字的創造之所以能夠較為成功地被社會所接受,除了他本人所陳述的那些理據外,可能與該字結構的簡潔明了,尤其是與「他」字同聲的發音,也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後一點,最初正是當時一些人反對「她」字的重要理由,也是劉半農自己所不能完全滿意「她」字的地方所在。他正是由此建議讀「她」字為Tuo音,以示與「他」字發音之別的。 但事實證明,劉半農的這一不同讀音的建議不僅是多餘的,而且很可能是錯誤的。在這一點上,中國語言的發展恰恰表現出不同於西方的特點。「伊」字與「她」競爭的失敗,主要原因恐並不在於其字形,而恰恰正在於它本來就存在與「他」字不同的發音,無法另行隨「他」字發音之故。新造字則沒有這一困難。對於第三人稱單數詞來說,或許「同音異形」乃是漢語自身的潛在要求。就好比在漢語中,動詞只能是單音節或雙音節,而不能超越此種限定一樣。在這方面,劉半農順手所創的另一個「它」字,雖略顯漫不經心,卻也同樣成功,未嘗不可以視為此論一個有力的旁證。
『柒』 她字是誰發明的
中文中本沒有「她」字,她字是劉半農發明的,到現在已經將近一百年了。
『捌』 請問女書是哪個人發明的 在什麼時代發明的
女書,作為世界上發現的唯一一種女性文字,它起源於中國南部湖南省的江永縣,所以又名江永女書。以前在中國湖南省江永縣及其毗鄰的道縣、江華瑤族自治縣的大瑤山和廣西部分地區的婦女之間流行、傳承的神秘文字。
「女書」又名「女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種獨特的女性文字元號體系。所以又名江永女書。千百年來,只流傳在湖南省江永縣及其近鄰一帶瑤族婦女中,它靠母傳女、老傳少,一代代傳下來。「女書」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獨特而神奇的文化現象,也是一個植根甚古、牽涉面頗廣、信息含量十分豐富的文化現象。
女書文字的特點是書寫呈長菱形,字體秀麗娟細,造型奇特,也被稱為「蚊形字」。搜集到的有近2000個字元,所有字元只有點、豎、斜、弧四種筆劃,可採用當地方言土語吟誦或詠唱。
與漢字不同的地方是:女書是一種標音文字,每一個字所代表的都是一個音。現時文獻搜集到的女書文字約有七百個。女書的字型雖然參考漢字,但兩者並沒有必然的關系。而且,由於女書除了日常用作書寫以外,也可以當成花紋編在衣服或布帶上,所以字型或多或少也有所遷就,變成彎彎的形狀。
《中國女書合集》趙麗明主編 中華書局 ,所收資料占目前所能見到的女書原始資料的90%以上。
另外一本女書專著《中國女書集成——一種奇特的女性文字資料總匯》十集不分卷 趙麗明主編、周碩沂譯注、陳其光譯注校訂。
我也是搜來的,自己也是第一次聽說女書,你去網路搜一下,網路裡面的資料很詳細!
『玖』 漢字是如何發明的
中國最早的漢字是倉頡發明的。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制並作改進,是維系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
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
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創制漢字。在非漢語體系中,日本人自行簡化漢字並制定了日本新字體;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現今已廢棄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