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教育失去創造力了嗎創造力缺失的原因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十三五規劃提出以來,創新一直是引發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在創新的時代,要回答「錢學森之問」,就要找到中國培養出創新型人才方法出路。
給予學生自由開放的發展空間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
很多老師忘了,教育活動是讓學生理解原理,「記住就能過關」 的應試教育讓很多學生失去創造力。應通過招生制度和教學觀念的變革,讓教育活動回歸其本來目的。
學業負擔阻礙創新偽命題
講到創新,最具象徵意義的就是諾貝爾獎,這是我們民族長期以來的一個「心病」。截止到2014年,日本拿了20個諾貝爾獎,今年又有人得獎。巴基斯坦也拿過一次諾貝爾獎,在科技領域的獲獎數量和中國相同。這確實很讓中國人著急,大家都在追問:中國的教育是哪裡出了問題?
某些專家認為,中國孩子創造力低,是因為負擔太重,怎麼可能有創造力?這種負擔是高考導致的。教育改革就是要「減負」,要改革高考。
但是,「減負」解決不了培養創新人才問題。一個學生在學校的學習行為應該受到鼓勵,孩子學得多我們應該高興,怎麼成為了負擔?實際上,學業負擔是一個虛假的問題。知識多了不可能是創造力減弱的原因。
中美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目標不一樣
通過考察我們發現,中國學生和美國學生有個明顯的差異,就是學習方式不一樣。中國的孩子認為筆記太重要了,記筆記,背筆記,考筆記,如果這樣學,大學何必上四年呢? 美國學生似乎不認真,不但不認真記,還不斷地舉手,說教授,這個地方我跟你理解得不一樣啊。
課後的情況截然相反。美國的老師,每堂課上完都要給學生開一百多條書目,裡面既有論文又有專著。我當時發現,很少中國孩子在圖書館里看書,中國孩子告訴我,我們不去看書,看那個幹嘛,考試又不考那個。
談到中國人對於美國學生的印象,美國學生反問到:誰告訴你美國人不認真學習啊?我們不認真學畢不了業,不認真學找不著工作!所以只有一條路,拚命學。
為什麼有這么大的差距,我們發現,學習目標不一樣。中國孩子學習目標非常明確:考試過關,答辯過關,不管我以後能做什麼。美國公司僱主可不在乎這一套,他們只有一個標准,能幫我掙錢,我就聘用你。中國孩子學一門考一門丟一門,美國人卻在學習中不斷討論為什麼要學這個,這個要怎麼用。
多元課程與開放的發展空間才能培養創新力
慢慢的我們發現一個規律,很多創造力高的孩子,他們中小學都來自非公立學校,如私立學校,特許學校,教會學校等。當我們看到私立學校的課程的時候,我們震驚了。我下載了一份普通私立高中的課表,用A4紙列印下來,竟然一共印了111頁。
微積分這門課,中國80年代下放到高中,因為太難曾被取消過一段時間,現在拿回來,又被學生抱怨太難。這是因為學校讓班上每個學生都學微積分,它就難,只讓班上的數學尖子去學,它就簡單。美國高中一些數學天才在高中階段就可以繼續學大學的數學課程,高中老師不能教,就送學生去旁邊的大學去學,將來去任何一所美國大學,這個學分有效,不用再修了。
一個美國私立高中,會開地球與空間科學這門課。美國的高科技實力絕對不是「減負」減來的,能造出太空梭、宇宙飛船,是靠美國人從小拚命學來的。思科微軟證書是我們大學計算機系學生畢業要考的證書,美國高中生就可以考。
這些課程給了孩子最大的發展空間和完全開放的教育支持。什麼是開放,就是上不封頂,而且給學生豐富的選擇。我們的課程設置,我們的教學,將那些有應試科目之外的天賦的孩子排除在外,我們能說中國教育是公平的嗎?
⑵ 為什麼中國學生缺乏創造性
為什麼中國的學生缺乏創造力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經撰文稱,未來中國的GDP將不可避免地追上美國,但創新能力可能很難與美國匹敵。因為創新需要思想競爭與自由交流,不然如何解釋一個人口四倍於美國的國家(假設中國人才也應是美國的四倍)沒有很高的技術突破?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除了體制及基礎研究薄弱等原因,主要是中國的教育出了問題。我們的教育模式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以至於我們在思想競爭方面大大滯後於美國。
中國人的高智商是公認的,但中國孩子卻被普遍認為想像力、創造力缺乏。幾年前,一個國際教育評估組對21個國家的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中國學生的想像力排在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在倒數第五。每年,中國學子有2000多人拿到美國大學的博士學位,但獲得的一致評價卻是「中國學生的想像力貧乏」。
絕不是中國孩子的創造力天生就弱,這個結果是中國家長和學校聯手提供的教育環境造成的。學校嚴格的紀律和統一的標准壓制了孩子的個性,「好孩子」、「優秀孩子」都以好成績為導向,在這樣的環境里,很多孩子努力學習只是為了獲得外界認可,內在興趣和動機都很弱。中國採用「標准答案」的教育方式也極大地限制了孩子們的思維發展,這些都使中國孩子的創造潛能被過早地扼殺了。
⑶ 請問為什麼中國的中小學生的想像力那麼差將來中國是否就是一個毫無想像力,沒有創造力創新等等的國家呢
不是孩子的錯誤,是這個時代的錯誤。
高考的指揮棒不改的話,素質教育就是一張空紙。
家長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沒有的大學夢,就按照高考的方法去教育現在的孩子。
孩子什麼都不知道,上小學就開始這樣的教育。
現在在學校邊上有多少初中沒有畢業的人在班補習班呀
就是這樣一批一批的學生往裡面送呀
高考沒有變的話
這樣的一切都是不會變的
反之,是更加厲害
學校中校長要老師的教學成績就是學生的卷子上的分數
家長看孩子和選擇學校也是看試卷的分數
你說這樣不就成你文中所說的現象
⑷ 為什麼說中國教育培養的學生沒有創造能力,沒有能力
為什麼不說中國教育的學生有創造力,有能力?
1.這是事實.
2.中國的教育專始終還在屬沿襲歷年的傳統模式,即使教材在更新,教師在提升,但始終沒有把」老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的本質去掉,當然沒有創造力了.
3.中國的學生創造力扼殺在搖籃里了.指」高考」.
先說這么多.
⑸ 為什麼中國青年缺乏創造力
第一:因為中國的教育制度太死板,把所有的人都打磨成一個模樣,這就是應試教育的弊端。比如高考數語英都是必考,不管你有沒有興趣,以後走進社會這些知識能否派上用場,反正就是你非學不可的,而且要費很大的精力在上面。如果改成學分制,在所有的課程里選,只要你選的課的學分加到一塊達到要求並且考試合格就能畢業,這樣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課程,這樣學習才會有積極性,效率才會更高。也不至於磨滅每個孩子的天賦。
第二:只注重知識性教育,忽視德育教育以及個人學習能力、社會能力的培養。有人說外國人是從小讓小孩學做人的道理,處理問題的能力,長大了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去專攻知識性學術性的東西。而中國是從小給孩子灌輸一大堆知識,數學學的很深奧,各個都是考試高手,而素質教育欠缺。所以走上社會後中國學生在個人道德素質、生存能力上不及老外,而學的一大堆知識又很多派不上用場,缺乏自己的主見,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干什麼、適合干什麼!
⑹ 為什麼中國青少年缺乏想像力,創造力
在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佔4.7%,而希望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只佔14.9%。」 中國人歷來並不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且不說四大發明對中國社會巨大的推動作用,對西方文明發展史的巨大影響,現代的「三錢」更是科學界璀璨的星斗。錢三強因發現了核新分裂法,與夫人何澤慧一同被稱為「中國的居里夫婦」。錢學森是人類航天科技的重要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堪稱20世紀應用科學領域最為傑出的科學家。國際上,以錢偉長名命的力學、應用數學科研成果有「錢偉長方程」、「錢偉長方法」、「錢偉長一般方程」等。就是各行各業,也有無數的發明者、創造者。為什麼當代的青少年卻缺乏想像力、創造力,而且不願去努力培養追求想像力和創造力呢? 首先,教育的功利化追求,扼殺了學生的個性。 教育是人類自身生存、成長、發展的需要;是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活質量、打造發展平台的需要;是人類從自發到自覺的追求。但是由於社會的價值導向,學歷、學校成了改變人生、發展人生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渠道,於是教育就是為了升學,教育變成了激烈而又殘酷的競爭。上幼兒園要測試,上中小學要考試,統一的模式,少有創造性而又奇難無比的考試題,使幼兒園的兒童就開始了題海戰術,只有做無數的題目才能「見多識廣」,才能「煉」就做題技巧,才能應對難題、怪題、偏題。個性的張揚只能換來排名的落後,奇思妙想與考試的評價格格不入。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只要成績,只要升學,只要上名牌大學。教育不需要個性,也不培養個性。這種教育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講,還需要想像力、創造力、好奇心嗎? 其次,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學生的奮斗激情。 《中國青年報》報道:「近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對2006年~2009年立案查處的高校職務犯罪案件進行統計發現,高校招生領域職務犯罪佔35%,而賄賂類犯罪全部集中在藝術及體育特長生領域的招生過程。」高校自主的權力,難以擋住強勢的權力、金錢、關系的沖擊,特別是在自主選拔、面試等環節採取人為打分的評判標准,主觀因素影響很大、監管很難到位的環節,便是各種辦法、手段得以滋生的溫床。 利用政策的盲點,憑借家長權力、金錢、關系的潛規則,使同樣的學生得到不一樣的結果。這種二元努力的格局,弱化了一部分學生,尤其是優秀學生自我規劃、自我奮斗的激情,也使另外一部分孩子陷入了茫然。作為「被學習」的學生群體,他們的任務是讀書、做題、考試,考出好成績,至於個人的發展、如何發展,基本上是家長的事情。家長在謀劃著子女發展的路徑。學生需要的是循規蹈矩,聽老師的話,跟家長走。他們還需要創造、創新嗎? 再次,機械的考試內容泯滅了學生的靈氣。 高考是基礎教育的指揮棒。考什麼,學什麼;怎麼考,怎麼學,這是無法改變的規律。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實施標准化考試以來,考試標准答案的唯一性,使學生的思維訓練進入了求同、求一的死胡同。本世紀以來,有些省對高考內容作了一些改變,但無根本的變革。高考內容、評價標准決定了學生的思維方法、學習方式、學習能力和追求目標。 筆者始終認為,高考內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關鍵。以語文考試為例,只有突出基礎知識,突出閱讀理解,突出表達,突出創造性、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展示,才能引導學生掌握基礎,多讀書、讀經典,不斷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創新和創造能力。 目前的高考內容不僅不需要想像力,不需要創造力,不需要好奇心,更是在泯滅學生的靈氣。 中國的青少年並不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而是社會的價值導向、教育理念、教育內容、評價機制使中國的青少年喪失了想像的熱情、創造的智慧和天生的好奇心。
⑺ 為什麼中國的學生缺乏創造力
應試教育下的成果。限制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周圍環境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壓迫。把學生回培養成類答似機器一樣的思維,一個命令只對應一個結果,沒有殊途同歸,沒有所謂更好的解決方案。最後思想僵化,以便領導等人加以控制。起到類似洗腦的效果。不過就中國國情來說,應試教育卻是最適合的。
⑻ 中國人為什麼缺乏創造力了呢
中國社會的大環境決定的,不僅因為沒有創新教育。社會太急功近利,教育太行政化,經濟也行政化,家長也很實際,多方因素。
⑼ 為甚麼中國教育出來的學生沒有創造力
因為中國教育是以過去為參照,以分數定英雄,沒有創造性。
⑽ 讀中國的孩子最苦,而中國的學生最無創造力有感
夢,這場地震摧毀了人們的家園,殃及了多個省市和地區,頓時,電力中斷,交通癱瘓,山體崩塌,河水泛濫,災區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汶川,這個在地圖上鮮為人知的地方,人們很少談起的地方,在一瞬間成為海內外人民關注的焦點,也就是那時,人們便發揚愛的精神,向災區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國務院在第一時間下達命令,派出國內的搜救精英趕往災區,以「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為口號,「時間就是生命,災情就是命令」為主要目標,爭分奪秒的搶救災民,同時,各路的志願者自願趕往災區,為抗震救災作出巨大貢獻,每個人都在奉獻著愛,每個人都傳遞著愛,愛在這里匯聚成了無邊的海洋.
在抗震第一線,無時無刻的涌現著愛的故事.一位奮戰了幾天幾夜的醫生,搶救了無數個從生死線上拉下來的病人,而一談及他的家人,他便潸然淚下,他的妻子和女兒全部都壓在他面前的廢墟中.這是何等的割捨,何等的愛呀!一名十二歲的小男孩,在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