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勞動節的手抄報畫什麼畫
勞動節手抄報應該畫一些勞動節由來的介紹、勞動的場景、收獲的畫面等。
可以畫一些人物勞動的場景,比如:
手抄報的編排設計,總的要求是:主題明確,版面新穎美觀。
版面劃分:
先把版面劃分成兩塊,每塊中還可以再分成片。劃分文章塊面時,要有橫有豎,有大有小,有變化和有對稱的美,也可繪畫圖案進行劃分。報頭要放在顯著位置,最好是在左上或右上位置。
塊面編排:
如不符合原先的劃分,就要將版面塊面安排作必要的調整;如不能安排下文章,就利用移引、轉版的形式等,並用字型大小、顏色、花邊與鄰近的文章塊面相區別。
裝飾設計:
除報頭按內容設計、繪制外,每篇文章的標題也要作總體考慮,按文章主次確定每篇文章標題的字體、字型大小、顏色及橫、豎排位置。文章內容以橫排為主,行距大於字距,篇與篇之間適應用些題花、插圖、花邊及尾花等穿插其中,起裝飾、活潑片面的作用。
❷ 關於勞動的手抄報畫
勞動,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呢?人類創造了勞動,勞動發展了人類。人類通過勞動,創造了世界,推動了社會發展,促進了歷史的進步。
勤勞、勇敢、智慧,皆是對勞動者的由衷贊嘆;而懶散、怠惰、懦弱,則是對不勞而獲者的無情貶咒。在人們的心目中,勞與不勞之間分明就割裂出光榮與可恥的界限。人們敬重勞動,實際上就是敬重勞動者,就是敬重他們的勞動成果。
在共和國的旗幟下,我們看到了企業家的奮斗、科學家的心血、教育家的敬業、藝術家的探索,以及無數普通勞動者的熱血。於是,勞動這個普通的字眼,終因壯麗的事業而顯得偉大、神聖。是啊,在高貴、高尚的天平上,勞動者沒有貴賤高低之分,不論什麼崗位,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投入了,盡力了,大家的貢獻份額都是等值的,這便是勞動的公正與公平。
我們敬重勞動,是因為勞動發現了真善美,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曾記否,當長夜難明時,是電燈映亮了星空;道路正迢遙,是發動機撥動了車輪;人多地少,遺傳育種培植出雜交稻、超級雜交稻。科技,總是在最需要它的地方出現,而且似乎無所不能。或許,有人會說,科技只是一種手段,它可以改變世界,但不一定能改變人們的心靈。是的,從本質上講,科技本身並沒有價值判斷的功用,然而,當勞動也相應創造了人類道德、法律和人文精神之時,我們的這個世界又何愁不變得更美好?
我們敬重每一個勞動者,但我們更敬重勞模。勞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國家和社會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們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時傳祥、楊懷中、鍾南山等人的名字是那樣的讓人如雷貫耳,由人及事,我們怎能不想起他們那平凡卻偉大的勞動,他們留給我們的深深思考?
真正的勞動,真正的勞動者,往往處於一種「偏執」的狀態———他們不僅意識「偏執」,而且行為「偏執」,勞動之於他們自是一種必需,須臾不可缺少。馬克·吐溫說得好:「偏執」者與神離得最近。「偏執」者,他們不再需要外來的肯定,也沒有統一的價值尺度,更不是金錢的標准所能衡量,而是自我實踐、自我理解和自我確認的。假如每一個人在各自的崗位上都能獲致一種「偏執」感,那麼,其勞動精神就會獲得無窮的內在資源。
❸ 有關勞動的名畫(畫名)
《尼維爾內的田間勞動》(法國 羅莎.博納爾)
《第二次收獲》朱利安•杜普荷 [法國,1851―1910年] 畫布油畫
《拾麥穗的女人》朱爾·布雷東 法國 創作年代:1863年
《伏爾加河上纖夫》——列賓
《播種者》米勒 法國
❹ 以勞動為題畫一幅畫顯示圖片
我發幾張人民幣圖案,上面都是以勞動為主題的
❺ 關於勞動的手工作品
先准備一張黃色的卡紙艷愁。
2.
在上面畫上形狀。
3.
用直歐怕尺和刀把它剪下來。
4.
然後用馬克筆把側忌塑藍色的卡紙上面畫上底部。
5.
然後用剪刀修剪。
6.
把它們粘在一起。
7.
接著把准備好的小燈籠粘上面。
❻ 關於勞動的繪畫作品(追加50)
《伏爾加河的纖夫》
大約繪制於1870~1873年。全畫採用橫向的長構圖,把11個纖夫分成三簇,分別描繪出這些不同年齡、經歷和個性的形象。他們承受著沉重的生活負擔和貧困的折磨,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拖著沉重而疲憊的步伐,拉著船纜,艱難地牽引著身後的大船,在伏爾加河岸邊踏著沙子吃力地往前走,整個畫面表現了勞動者沉重的勞動和纖夫們不甘心忍受剝削和壓迫的憤懣情緒,寄託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剝削者的強烈抗議。
《第二次收獲》
[作者:朱利安•杜普荷 [法國,1851―1910年] 畫布油畫,100×127.50厘米 創作年代:1879
繪畫;油畫;畫布油畫;100×127.50 厘米
朱利安•杜普荷則在19世紀末全身心地投入了描繪農村傳統題材的創作中。
他的學畫生涯分別是在比爾斯、呂容和亨利•萊曼三個畫室完成的。成為畫家後,1876至1889年間,他定期在巴黎的畫廊參加畫展,並於1892年榮獲法國「榮譽勛位團勛章」。
在描繪農民生活和四季農活的過程中,杜普荷獲得了創作的靈感,畫了一幅幅田園詩般的圖畫,以懷念一種行將消失的生活方式。《第二次收獲》是19世紀末描寫田園風光繪畫作品中的代表之作,也是杜普荷作品中的精品
《拾麥穗的女人》
[作者:朱爾·布雷東;繪畫;油畫;畫布油畫;101.6×78.7厘米;創作年代:1863年。
朱爾•布雷東原籍庫里埃,由於巴黎生活的壓力和多病的身體,布雷東的一生都在這個小鎮和巴黎的藝術氛圍之間渡過。和米勒一樣,布雷東也把周圍農民的生活理想化了,這種烏托邦式的視角在他的畫後題記中表述得更為清楚:他說農民過的是「藝術家的生活」,而他本人不過是個「畫家農民」。在他的作品裡,農村裡的人永遠是快樂的、熱情洋溢的。
在這幅《拾麥穗的女人》中,畫家布雷東用畫筆製造了一個世外桃源,光鮮的人物沐浴在金色的陽光里,構成一幅和諧、寧靜的圖畫。象徵著對法國農業傳統的尊重 勞動雖然艱辛,然而在勞動中也會找到應有的歡樂。
❼ 以勞動為主題的繪畫作品有哪些
需要工具材料:畫筆、畫紙
1、首先用鉛筆在白紙上畫出草圖後,並用黑色彩筆在白紙上畫出女孩的頭部和身體圖形,如下圖所示。
❽ 關於勞動的美術圖畫
搗練圖
❾ 五一勞動節的繪畫作品
五一勞動節來臨了,可是我家還是很臟。
5月2日,媽媽向和爸爸一起大掃除。那一天正好我不用上數奧,所以就幫助媽媽在家裡幹活。媽媽去洗衣服了,我在房間里整理起來。
剛開始幹活的時候,我還在那裡嘮叨:「今天完了,我肯定得累死了,要干這么多的活呀!但願有人來快點叫媽媽去逛街,那樣我就不用幹活了,可以去找夥伴們去玩了。」但是沒有人來叫媽媽,我只好乖乖地幹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