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盔甲是根據什麼動物發明的

盔甲是根據什麼動物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9-07 07:42:20

A. 列舉盔甲的發展歷史

1.鎧甲發展:
中國古代鎧甲
介紹
中國古代鎧甲,由於材料、保存上的問題,能夠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西周鎧甲,大部分只能根據史籍和出土的零碎來推測研究。中國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於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現在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先帝賜臣鎧表》。《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唐代極為盛行,並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
金甲
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於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於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 我國古代的盔甲並不輕。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 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以防護范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戰國鎧甲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為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商代鎧甲
商代的鎧甲多為皮甲和布甲,覆蓋身體商代武士的重要部位,就防禦力來說是比較差的。衣、裳、舄是根據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採用江西薪干縣商墓出土。
秦代鎧甲
秦將軍鎧甲: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整件甲衣前長97厘米,後長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綵帶結頭。
秦代兵士鎧甲: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秦將軍鎧甲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皆為64厘米,其下擺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秦騎兵鎧甲:秦朝時,騎兵所佔比例很少(1:100)常常擔任突擊、迂迴、斷糧、追擊等任務,疾呼不傳甲,同時為加強主力部隊的的機動性,也改良了戰車 ,減輕了其重量 將車騎編組在一起,使「輕車銳騎」配合戰斗。騎兵部隊從屬於作為全軍主力的戰車部隊,保護戰車部隊的側翼。
漢甲(在防護裝具方面,使用了鐵甲片編綴成的鎧甲和兜鍪,以及鐵盾。皮製甲胄仍在使用,但已退居輔助地位)
漢騎兵甲:漢初的騎兵已經自成方陣,具有獨立的戰鬥力,但在著裝方面與步兵區別不大,大多還是足踏麻鞋(沒有馬靴),也未有馬鞍(只有厚墊)和馬鐙,只有一部分騎兵披甲(佔8%)。
漢步兵 將軍甲:西漢時期的鐵鎧經歷了由粗至精的發展過程,從用較大的長條形的甲片(又稱甲札)編的札甲,逐漸發展為用較小的甲片編的魚鱗甲;由僅保護胸、背的形式,發展到加有保護肩臂的「披膊」及保護腰胯的「垂緣」。隨著鋼鐵加工技術的提高,鎧甲的精堅程度日益提高,類型也日益繁多,其防護身軀的部位逐漸加大,功能日益完備。

三國時期鎧甲
騎兵 將軍鎧甲:
三國後期流行的護身鎧甲,是一種叫「筩袖鎧」的鎧甲。「筩袖鎧」,顧名思義,它是「桶狀」而「帶袖」,像是一襲現代的短袖套衫,由一片片的鋼片編成,因為帶著短袖,可以連帶保護士兵的上臂與腋下。在漢代劉勝墓(注一)中有出土了一套類似的鎧甲,不過漢代的鎧甲胸前開襟,可以左右打開,穿戴方式就像西式襯衫。而三國的「筩袖鎧」為了增加防護力,胸前不開襟,所以穿得時候要像現代穿T恤一樣從頭套入。 「筩袖鎧」的材料也特別講究,可能是將薄鋼片反復折迭鍛打做出的堅軔「百煉鋼」鋼片,這個技術到今日仍在使用。所以說,當時的百煉鋼技術應該大幅增加了鎧甲的防護力。此外,騎兵專用的筩袖鎧還附有「腿裙」,可以保護騎兵的腿部。 除了「筩袖鎧」外,三國初期也開始出現其它型制的鎧甲,以曹植的《先帝賜臣鎧表》為例,文中就提到了「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環鎖鎧」、「馬鎧」等五種。因為這五種鎧甲主要流行於南北朝,部份還一直流行至唐朝,所以學者推測,三國時代可能已出現了上述新的鎧甲,只是製作費時又花錢,只有王公貴族才穿戴得起,直到南北朝時才逐漸普遍流行於軍隊中。或許,便於在戰馬上廝殺的「兩當鎧」已經讓三國末期的騎兵小規模穿戴了。
步兵甲:蜀國西南邊陲兀突骨擁有一支英勇善戰的藤甲步兵,所裝備的藤甲刀槍不入。
南北朝時期
騎兵的鎧甲:
南北朝前期以兩當鎧為主,後期以明光鎧為主;戰馬的防護是完備的「具裝鎧」,由面簾、雞頸、當胸、馬身甲、搭後和寄生構成。人鎧和馬具裝都以鐵質為主,皮質為輔,並配套使用,人用鐵鎧,馬亦披鐵具裝,或都用皮甲,色彩也是相同的。同「甲騎具裝」——重裝騎兵的大量使用相適應,進攻性兵器也有些變化。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鎧的武將;右面是明光鎧穿戴展示。
步兵的鎧甲:
南北朝時期的步兵不如甲騎具裝受重視,從有關圖象材料看,常是輕裝而缺少鎧甲
唐甲
唐代步兵甲: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鎧甲秦代弓箭手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唐代騎兵 將軍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可見,鎖子與山文是並列的兩種鎧甲。魚鱗甲、羅圈甲、山文甲,這些甲都屬於一種范疇,它們不是全身甲。但是,它們的某些防護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間凸兩邊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這樣甲表面形成無數的凹凸面,非常利於防箭。宋明兩朝多裝備此甲,甚至影響了民畫藝術,民畫中的武士都披此甲。
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重量更加輕,但是防禦力卻大大的提升。而且造型相當美觀。
五代十國鎧甲
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南北朝明光鎧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圖為五代時期穿鎧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
宋武士鎧甲-步人甲(最重鎧甲)
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以防護范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總體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而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遼武士鎧甲
據《遼史》記載,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鎧甲護腹好象都用皮帶吊掛在腹前,然後用腰帶固定,這一點與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圓護,是遼代特有的。遼代除用鐵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裝分為公服和常服兩種,樣式沒有明顯不同,都是盤領、窄袖長袍,與一般男子服飾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緊身一些。這兩種都可作戎服。
金武士鎧甲
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後,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隋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面。
西夏武士鎧甲
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製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後一些。西夏的官服為也可作戎服,如遼代的契丹服一樣,兩者無明顯差別。由於西夏社會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是比較平等,以此在服飾上的等級觀念不那麼強。
元武士鎧甲
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同五代十國,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襇,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 ,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明代胄甲
明將軍 騎兵甲: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
服飾外形:
明代胄甲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 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
步兵甲:
兵士穿鎖子甲
也稱作鏈甲(chain armor,chain mail) ,是一種在鐵器冷兵器時代出現的鎧甲,是皮甲問世以來的一次重大革新。 十字軍東征時,騎士們幾乎全部披掛鎖子甲。其重量大約13公斤。 用細小的鐵環相套,形成一件連頭套的長衣,罩在貼身的衣物外面。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承擔,可以有效的防護刀劍槍矛等利器,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承擔,可以有效的防護揮砍類利器的攻擊,主要的作用還有對弓弩的防禦,但威爾士長弓和中國連弩等強悍的弓弩還是可以侵徹貫穿鎖子甲。最大缺點是柔軟,鋒利的劍猛地刺過來,就很難抵擋,如果是流星錘、狼牙棒這些重型武器大力砸下來,鎖子甲就失效了。製作相當復雜繁瑣,造價高昂。一般來講,鐵環越細小防護性能越好,每個鐵環都要焊接相連,工作量可想而知。 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本圖為明代武士復原圖。圖中後排左面穿紅鎧甲的人物,是根據敦煌市,山西省博物館收藏、十三陵石刻與出土、山西渾源栗疏美墓石刻復原。前排左穿絨服的人物是根據《王瓊事跡圖》、《義列傳》插圖、湖北武當山金頂殿銅像、山西平遙鎮國寺壁畫等形象復原。前排右面人物穿的為明崇禎年間的盔甲。
清代鎧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遼武士鎧甲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此圖為清代黃緞銅釘銅葉甲,但沒有護心鏡。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鍾鎧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綿大衣一樣。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B. 日本武士的盔甲是根據什麼演變而來的

日本的盔甲是另一種極端,也是東方國家的代表之一,基本上日本的盔甲也是職業的武士階級穿的,日本的戰爭型態主流是運動戰,而且兵不厭詐,盔甲的設計注重相當的運動性,需要輕便但有一定防護力的盔甲,所以主流是藤甲,大致上是用一些質輕的材質一片一片接合起來,然後外層貼附鐵皮,蒙古征日之前的戰術主要是騎射,戰爭型態上是武士群間的械鬥,主要就是這樣的盔甲。但後來,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戰爭型態也日趨復雜,盔甲也因此有了長足的發展,防護是越來越全面,後來又有西人傳入的西洋甲,影響了日本盔甲的發展,出現了所謂的南蠻甲(織田信長首先使用),此外日本的盔甲還有個特色,就是華麗誇張的頭飾以及恐怖的面具(描繪鬼怪的模樣等),豐臣秀吉派兵侵略朝鮮時,據說朝鮮的軍隊在黑夜裡第一次目睹這些牛鬼蛇神似的軍隊登陸,紛紛不戰而逃。這時期的日本盔甲與日本刀也因為製品的精良,成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外銷品。

C. 有盔甲的動物是什麼

動物們用盔甲使自己免受捕食者獵殺由來已久,「全副武裝」的三葉蟲化石顯示5.4億年前就存在這樣的自我保護機制。自然選擇也驅使某些動物為了避開捕食者的利爪尖牙而進化出厚實堅韌的皮膚。事實證明這些防護措施確實能夠起到作用,這些皮厚甲韌的動物活下來的幾率更大。

在海洋中,海水的浮力使得盔甲的重量對海洋動物來說無關緊要,大多數無脊椎動物會從海水中取得碳酸鈣來為自己的外骨骼增加強度,使自己的外殼更加堅硬。而在陸地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背著那樣沉重的外衣會大大限制動物的活動。陸地「裝甲」需要更輕便的材料,比如角蛋白和幾丁質。利用這些材料,陸地動物以復雜的分層或蜂窩狀結構讓身上的盔甲強大、輕盈、靈活。

有些盔甲具有多種功能,比如,生活在澳大利亞沙漠的棘蜥,身體和尾巴長著刺狀鱗,能夠利用鱗片之間的微小裂縫從沙漠露水中收集水。有些盔甲靈活方便,能夠收放自如,比如布滿尖刺的河豚。平時亮出這些刺會增加河豚在水中的阻力,於是大部分時候它乖乖地收起這些刺;一旦遇到危險,河豚會猛地吞入大量水,像充氣球一樣讓身體變得飽滿,亮出刺來,嚇退敵人。大多數動物負擔不起一身盔甲,因此只用盔甲來保護關鍵部位,例如,常常需要在林間穿梭的鶴鴕就只給自己的腦袋加了頂安全帽。

D. 盔甲是模仿什麼動植物製成的

有個蚩尤以巨龜為甲的典故

我想該是烏龜吧

E. 什麼動物有盔甲

烏龜、鱷魚、犰狳、穿山甲,各種甲蟲(鞘翅目昆蟲)
如果幫到您的話,可以好評嗎?謝謝了!!!(右上角採納

F. 「防彈衣」是由古代「盔甲」演變而來的它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殺傷力巨大的槍也不再是致命物,因為有了防彈衣,防彈衣主要由衣套和防彈層兩部分組成,防彈層是用金屬(特種鋼、鋁合金、鈦合金)、陶瓷片(剛玉、碳化硼、碳化硅、氧化鋁)、玻璃鋼、尼龍、凱夫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液體防護材料等材料,構成單一或復合型防護結構。光看這些名詞,也似乎充滿了安全感,它們能夠消逝子彈的沖擊動能,但並不能說絕對安全,這是人類目前能夠做出的防護裝備。



另外,秦始皇陵中還挖出了石甲,古代工匠竟然能夠將隨處可見的石頭做成了甲片,也難怪能創造世界奇跡——秦始皇陵,而且專家還認為石甲還有一定的實戰價值。這批石甲採用青石材質,通過選材、切割、鑽孔、修整和編綴等工藝製作而成,當時流行的魚鱗甲和札甲也都有。對於沒有現代工藝的古人來說,一切天然之物都可以被拿來利用,比如青銅、藤、木、竹、骨、角,這些都能夠被製成盔甲,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

G. 有盔甲的動物是什麼

甲殼動物是也!

甲殼動物體外都有一層幾丁質外殼,稱為甲殼。甲殼動物是節肢動物門中的一個綱。節肢動物是動物界最大的一個門類,無論是種數還是個體數在動物界都居領先地位。全世界的節肢動物至少有100萬種以上,幾乎占動物總數的80%,但以陸生昆蟲為主(佔75%以上)。

在海洋里的節肢動物主要是甲殼動物(全世界有3萬多種),如構成浮游動物主體的身體不大的橈足類、眾所周知的美味對蝦、行動奇特的螃蟹和令人討厭的藤壺等。它們分布廣泛,大小相差懸殊,小者僅有一粒米那麼大,在解剖鏡下才能看清,大者如巨螯蟹,兩只巨螯展開來有3米多寬。它們的生活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水中游泳,有的海底爬行,有的附著在岩礁等上面營固著生活,有的穴居,還有的營寄生生活。

H. 中國最早的盔甲是誰發明

樓主,你好。

盔甲,是人類在武力沖突中保護身體的器具,也叫甲胄、鎧甲。其中盔與胄都是指保護頭部的防具;鎧與甲是保護身體的防具,而主要是保護胸腹的重要臟器之用。即無論他是用什麼材質做成,只要具備了以上的功能即稱之為為盔甲。
誰發明目前已無考證,但目前出土最早的盔甲始於商朝。
商代武士衣、裳、舄是根據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採用江西薪干縣商墓出土實物,甲參考安陽殷墟遺址遺跡。

I. 有盔甲的動物是什麼

甲殼動物是也!
甲殼動物體外都有一層幾丁質外殼,稱為甲殼.甲殼動物是節肢動物門中的一個綱.節肢動物是動物界最大的一個門類,無論是種數還是個體數在動物界都居領先地位.全世界的節肢動物至少有100萬種以上,幾乎占動物總數的80%,但以陸生昆蟲為主(佔75%以上).
在海洋里的節肢動物主要是甲殼動物(全世界有3萬多種),如構成浮游動物主體的身體不大的橈足類、眾所周知的美味對蝦、行動奇特的螃蟹和令人討厭的藤壺等.它們分布廣泛,大小相差懸殊,小者僅有一粒米那麼大,在解剖鏡下才能看清,大者如巨螯蟹,兩只巨螯展開來有3米多寬.它們的生活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水中游泳,有的海底爬行,有的附著在岩礁等上面營固著生活,有的穴居,還有的營寄生生活.

J. 人類模仿自然界的生物發明了哪些東西

【主回答】

1.模仿大象鼻子的機器人手臂

2.源自蝙蝠的太陽能偵察機

3.鳥類頭骨幫助科學家研製出更輕、更堅固的建築材料

4.子彈頭列車設計靈感來自翠鳥的喙

5.源自貓大腦的仿生計算機

6.模仿蝙蝠聲波導航功能的聲波手杖

7.仿生人類耳朵的無線電晶元

8.模仿鳥類的微型飛機

9.模仿壁虎的粘性機器人

10.鹿角結構成為製造超強工業材料的原理

11.人類牙齒結構與航空科技

12.壁虎眼睛與未來隱形眼鏡

13.東方知更鳥羽毛與新一代光學材料

14.人類眼睛與寬視野相機

15.模仿壁虎的超強粘合劑

16.像海參一樣軟硬兼備的塑料

17.提速武器——鯊魚皮泳衣

18.未來盔甲模仿金恐龍魚

19.模仿投彈手甲蟲的噴射式噴霧機

20.模仿海鷗的偵察機

21.像荷葉一樣趕走污垢的材料

22.模擬白金龜外殼打造更亮白

23.盒子魚外形讓汽車更省油

【補充回答】

仿生學是發展起來的生物學和技術學相結合的交叉學科。

人們發現,一些關於植物和動物的相類似的功能,實際上是超越了人類自身在此方面的技術設計方案的。植物和動物在幾百萬年的自然進化當中不僅完全適應自然而且其程度接近完美。

仿生學試圖在技術方面模仿動物和植物在自然中的功能。這個思想在生物學和技術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並且對解決技術難題提供了幫助。

通過再現生物學的原理,人類不僅找到了技術上的解決方案,而且同時該方案也完全適應了自然的需要。

仿生學的目的就是分析生物過程和結構以及它們的分析用於未來的設計。仿生學的思想是建立在自然進化和共同進化的基礎上的。人類所從事的技術就是使得達到最優化和互相間的協調。而模擬生物適應環境的功能無疑是一個好機會。

閱讀全文

與盔甲是根據什麼動物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二中盧大亮 瀏覽:583
建築證書培訓 瀏覽:62
馬鞍山潘榮 瀏覽:523
2019年公需課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80
基本衛生公共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62
初中數學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30
長沙市知識產權局張力 瀏覽:369
榮玉證書 瀏覽:382
凌文馬鞍山 瀏覽:34
石柱鎮工商局 瀏覽:854
鋼鐵發明國 瀏覽:118
創造與魔法怎麼賣人民幣 瀏覽:101
知識產權專題答案 瀏覽:760
高發明巫溪 瀏覽:755
衛生室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493
亞洲給水排水有版權嗎 瀏覽:397
湖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 瀏覽:230
星光創造營後勤在哪 瀏覽:581
北京辦理知識產權 瀏覽:177
交通銀行信用卡有效期是幾年 瀏覽: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