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手機SIM卡是誰發明的
用戶確認模塊即SIM卡(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le Card)是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數字移動通信系統的手機(移動台)中的重要部份。SIM卡是一種符合ISO標準的微型智能卡(Smart Card,俗稱IC卡),IC卡內部裝有微機集成電路,能夠實現計算和安全存儲信息,是1974年由Roland Moreno發明的。
『貳』 誰發明ic卡與哪次科技革命相關
通常所談的IC卡是指將集成電路晶元固封在塑料基片中的卡片,是一種功能多樣、用途廣泛的電子卡片。它的外形和尺寸同普通名片差不多,一般厚度為0.76─1.2毫米,小巧玲瓏,攜帶方便,使用簡捷。卡的基片是由聚氯乙烯硬質塑料製成的,內裝集成電路晶元。因集成電路的英文縮寫為IC,所以稱為IC卡。它可與多種終端設備連接使用,具有多種功能。
IC卡的最初設想是由日本人提出來的。1969年12月,日本的有村國孝先生提出一種製造安全可靠的信用卡方法,並於1970年獲專利。那時叫ID卡(IdentificationCard)。1974年,法國的羅蘭德─穆瑞拉發明了帶集成電路晶元的塑料卡片,這就是早期的IC卡,並取得了專利權,但一時尚未實用化。1983年,這一發明受到法國政府的重視,由政府出面推動IC卡的實用化。
IC卡根據卡中所用嵌粘的集成電路的功能不同,可分為接觸式IC卡和非接觸式IC卡兩大類。接觸式IC卡,具有標准形狀的銅皮觸點,通過和卡座的觸點相連後實現與外部調和設備的信息交換。它又分為以下四小類:一是存儲卡──具有存儲記憶功能,不帶加密邏輯,這類卡適用於其內部信息不用加密的應用系統,例如健康卡;二是加密存儲卡──卡中具有若干個密碼口令,只有在密碼輸入正確後,才能對相應區域的信息內容進行讀出或寫入。若密碼輸入出錯一定次數後,該卡將自動封鎖,成為死卡。此類卡適用於需加密的應用系統,如食堂就餐卡;三是智能卡(SMARTCARD)──卡中還帶有信息處理器(CPU),該類卡是一個帶有操作系統的單片機系統,嚴格防範非法用戶訪問卡中的信息。發現數次非法訪問後也可鎖住某個信息區域,但可以用高級命令解鎖,使卡中的信息保證絕對安全,系統高度可靠。此類卡應用於絕密系統中,如銀行金融卡;四是超級智能卡(SUPERCARD)───在智能卡的基礎上裝有鍵盤、液晶顯示器和電源。此類卡也同樣應用於絕密系統中,如銀行金融卡或戰時密令卡等。
非接觸式IC卡,為封閉式包裝,通過射頻和外部設備傳送信息。它利用外部發射的高頻電磁波能源和信號源,進行擦寫存儲。
在實際使用中,以接觸式IC卡應用最多。法國首先使用的銀行卡,至1992年法國已有2100萬張這樣的銀行卡。商店中的讀卡器在卡與銀行之間建立聯系,持卡者輸入個人識別編碼來證明自己有權使用這張卡。如果個人識別編碼與存在卡上的編碼不一致,讀卡器就通知店員收繳這張卡,此後不久讀卡器能用電信號使冒用的卡無效。非接觸式IC卡一般用於外接觸場合,如日本的建設省正在研製用於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的IC卡。只要司機兜里裝著這種IC卡,高速駛過收費站不需停車,就可以把卡上的費用自動劃拔到收費站的帳上。原理是用光波和電波通過微電腦自動結算。
IC卡較之以往的識別卡,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可靠性高──IC卡具有防磁、防靜電、防機械損壞和防化學破壞等能力,信息保存期在100年以上,讀寫次數在10萬次以上,至少可用10年;二是安全性好;三是存儲容量大;四是讀寫器易實現;五是類型多。IC卡作為一種新型的識別卡,自然需要其專用的設備來支持。IC卡系統由計算機、卡座、讀寫器、應用系統和IC卡等幾部分組成。其中,卡座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對卡的機械支持和電器接觸;讀寫器的基本功能是對卡的讀出和寫入操作,有的還可以進行數據處理和加密;應用軟體的主要功能應有卡的讀寫控制、結果顯示、數據處理、系統加密和系統通信等。軟體設計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整個系統的運行效果。
從全球范圍看,現在IC卡的應用范圍已不再局限於早期的通信領域,而廣泛地應用於金融財務、社會保險、交通旅遊、醫療衛生、政府行政、商品零售、休閑娛樂、學校管理及其它領域。在信息社會,IC卡的前途是無量的,從IC卡的技術上看,總的發展趨勢是向高功能,大容量方向邁進。
『叄』 手機卡是誰發明的
用戶確認模塊即SIM卡(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le Card)是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數字移動通信系統的手機(移動台)中的重專要部份。SIM卡是一種符屬合ISO標準的微型智能卡(Smart Card,俗稱IC卡),IC卡內部裝有微機集成電路,能夠實現計算和安全存儲信息,是1974年由Roland Moreno發明的。
『肆』 .智能卡即IC卡最早是在哪個國家問世的.
選D法國,是日本人提出,法國製造第一枚IC卡。
IC卡的最初設想是由日本人提出來的。1969年12月,日本的有村國孝(KuNItakaArimura)提出一種製造安全可靠的信用卡方法,並於1970年獲得專利,那時叫ID卡(IdentificationCard)。1974年,法國的羅蘭·莫雷諾(RolandMoreno)發明了帶集成電路晶元的塑料卡片,並取得了專利權,這就是早期的IC卡。1976年法國布爾(Bull)公司研製出世界第一枚IC卡。1984年,法國的PTT(Posts,Telegraphs andTelephones)將IC卡用於電話卡,由於IC卡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隨後,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Organization)與國際電工委員會(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的聯合技術委員會為之制訂了一系列的國際標准、規范,極大地推動了IC卡的研究和發展。
IC卡較之以往的識別卡,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可靠性高──IC卡具有防磁、防靜電、防機械損壞和防化學破壞等能力,信息可保存100年以上,讀寫次數在10萬次以上,至少可用10年;二是安全性好;三是存儲容量大;四是類型多。從全球范圍看,現在IC卡的應用范圍已不再局限於早期的通信領域,而廣泛地應用於金融財務、社會保險、交通旅遊、醫療衛生、政府行政、商品零售、休閑娛樂、學校管理及其它領域。
目前在中國,隨著金卡工程建設的不斷深入發展,IC卡已在眾多領域獲得廣泛應用,並取得了初步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0年,全國IC卡發行量約為2.3億張,其中電信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公用電話IC卡1.2億多張,行動電話SIM卡超過4200萬張,其它各類IC卡約6000萬張。2001年IC卡總出貨量約3.8億張,較上年增長26%;發行量約3.2億張,較上年增長40%。從應用領域來看,公用電話IC卡發行超過1.7億張,SIM卡發行5500萬張,公交IC卡為320萬張,社保領域發卡為1400萬張,其它發卡為8000萬張。
盡管IC卡的發行量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但市場銷售額在IT市場中的比重還很小。據CCID統計,2001年中國計算機市場銷售額約2502億元,而IC卡市場銷售額不到21億元。IC卡市場還構不成中國IT業的亮點,對IT市場的拉動作用並不明顯。這一方面制約IT企業對IC卡技術的投入,另一方面,也預示著中國IC卡市場的巨大發展空間。隨著政府管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技術研發水平的提升,IC卡市場競爭格局將發生深刻的變化。由於高端晶元、核心模塊、金融POS機、生產設備等被國外企業所掌握,造成國外品牌對一些細分市場的相對壟斷。隨著政府智能卡項目的啟動,移動通信市場的逐步開放,國內企業技術實力和工藝流程的優化,使得國外品牌市場份額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而國內品牌將會有快速的發展。一些從電信市場成長起來的國內IC卡企業,依託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將在身份證、金融、社保、交通等領域繼續拓展業務,直接參與國際化競爭。
2002年乃至今後5年,是中國IC卡應用向縱深發展的時期。中國IC卡市場格局必將由無序走向有序,市場競爭必將由有限走向無限,IC卡市場將逐步走向成熟,進入微利時代。在這種形勢下,單純的發卡量和新產品的數量並不能衡量IC卡產業與市場的發展水平,市場發展的程度最終取決於IC卡的應用水平及其帶來的社會效益。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講,加強行業規范,推動IC卡企業由產品和技術型轉向應用和服務型,將成為中國IC卡市場發展的重要趨勢。
1970年,法國人羅蘭德·莫瑞諾(Roland Moreno)第一次將可進行編程設置的IC(IntegratedCircuit)晶元放於卡片中,使卡片具有更多的功能。當時,他對這項技術的描述是:鑲嵌有可進行自我保護存儲器的卡片。這樣就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張IC卡。
在此後的三十多年裡,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信息安全技術等的發展,IC卡種類更加豐富,技術也更趨成熟,已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下面將從不同的角度對IC卡進行詳細分類和簡單分析。一、 根據鑲嵌的晶元的不同劃分為:
1. 存儲卡:卡內晶元為電可擦除可編程只讀存儲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以及地址解碼電路和指令解碼電路。為了能把它封裝在0.76mm的塑料卡基中,特製成0.3mm的薄型結構。存儲卡屬於被動型卡,通常採用同步通信方式。這種卡片存儲方便、使用簡單、價格便宜,在很多場合可以替代磁卡。但該類IC卡不具備保密功能,因而一般用於存放不需要保密的信息。例如醫療上用的急救卡、餐飲業用的客戶菜單卡。常見的存儲卡有ATMEL公司的AT24C16、AT24C64等。
2.邏輯加密卡:該類卡片除了具有存儲卡的EEPROM外,還帶有加密邏輯,每次讀/寫卡之前要先進行密碼驗證。如果連續幾次密碼驗證錯誤,卡片將會自鎖,成為死卡。從數據管理、密碼校驗和識別方面來說,邏輯加密卡也是一種被動型卡,採用同步方式進行通信。該類卡片存儲量相對較小,價格相對便宜,適用於有一定保密要求的場合,如食堂就餐卡、電話卡、公共事業收費卡。常見的邏輯加密卡有SIEMENS公司的SLE4442、SLE4428,ATMEL公司的AT88SC1608等。
3.CPU卡:該類晶元內部包含微處理器單元(CPU)、存儲單元(RAM、ROM和EEPROM)、和輸入/輸出介面單元。其中,RAM用於存放運算過程中的中間數據,ROM中固化有片內操作系統COS(Chip OperatingSystem),而EEPROM用於存放持卡人的個人信息以及發行單位的有關信息。CPU管理信息的加/解密和傳輸,嚴格防範非法訪問卡內信息,發現數次非法訪問,將鎖死相應的信息區(也可用高一級命令解鎖)。CPU卡的容量有大有小,價格比邏輯加密卡要高。但CPU卡的良好的處理能力和上佳的保密性能,使其成為IC卡發展的主要方向。CPU卡適用於保密性要求特別高的場合,如金融卡、軍事密令傳遞卡等。國際上比較著名的CPU卡提供商有Gemplus、G&D、Schlumberger等。
4.超級智能卡:在CPU卡的基礎上增加鍵盤、液晶顯示器、電源,即成為一超級智能卡,有的卡上還具有指紋識別裝置。VISA國際信用卡組織試驗的一種超級卡即帶有20個健,可顯示16個字元,除有計時、計算機匯率換算功能外,還存儲有個人信息、醫療、旅行用數據和電話號碼等。
二、 根據卡與外界數據交換的界面不同劃分為:
1. 接觸式IC卡:該類卡是通過IC卡讀寫設備的觸點與IC卡的觸點接觸後進行數據的讀寫。國際標准ISO7816對此類卡的機械特性、電器特性等進行了嚴格的規定。
2.非接觸式IC卡:該類卡與IC卡設備無電路接觸,而是通過非接觸式的讀寫技術進行讀寫(如光或無線技術)。其內嵌晶元除了CPU、邏輯單元、存儲單元外,增加了射頻收發電路。國際標准ISO10536系列闡述了對非接觸式IC卡的規定。該類卡一般用在使用頻繁、信息量相對較少、可靠性要求較高的場合。
3. 雙界面卡:將接觸式IC卡與非接觸式IC卡組合到一張卡片中,操作獨立,但可以共用CPU和存儲空間。
三、 根據卡與外界進行交換時的數據傳輸方式不同劃分為:
1. 串列IC卡:IC卡與外界進行數據交換時,數據流按照串列方式輸入輸出,電極觸點較少,一般為6個或者8個。由於串列IC卡介面簡單、使用方便,目前使用量最大。國際標准ISO7816所定義的IC卡就是此種卡。
2. 並行IC卡:IC卡與外界進行數據交換時以並行方式進行,有較多的電極觸點,一般在28到68之間。主要具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是數據交換速度提高,二是現有條件下存儲容量可以顯著增加。
各式各樣的智能卡和SIM卡
四、 根據卡的應用領域不同可劃分為:
1. 金融卡:也稱為銀行卡,又可以分為信用卡和現金卡兩種。前者用於消費支付時,可按預先設定額度透支資金;後者可作為電子錢包或者電子存摺,但不能透支。
2. 非金融卡:也稱為非銀行卡,涉及范圍十分廣泛,實際包含金融卡之外的所有領域,諸如電信、旅遊、教育和公交等等。
(3) 交通卡: 應用廣泛
(4) 政府應用卡:現在應用較廣泛,比如最近大力推廣的社保卡。
智能卡(Smart card或IC Card),又稱智慧卡、聰明卡、集成電路卡及IC卡,是指粘貼或嵌有集成電路晶元的一種攜帶型卡片塑料。卡片包含了微處理器、I/O介面及存儲器,提供了數據的計算、訪問控制及存儲功能,卡片的大小、接點定義目前是由ISO規范統一,主要規范在ISO7810中。常見的有電話IC卡、身份IC卡,以及一些交通票證和存儲卡。
滿意請採納
『伍』 為什麼要叫IC卡全稱是什麼
IC卡又稱集成電路卡(Integated Circuit Cad),其外形與原來最早使用的信用卡一樣,不同的是信用卡是一種磁卡,是在塑料基片上貼上一條磁條而成;而比卡是電子卡,是在塑料基片上嵌粘上一塊特殊封裝的集成電路而成。與磁卡相比,比卡具有存儲容量大、數據保密性好、抗干擾(包括抗電磁干擾)能力強、存儲可靠、讀卡設備簡單、操作速度快、離線工作能力強及應用范圍廣等優點。所以比卡一經問世,便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IC卡,又稱「集成電路卡」、智能卡,英文名稱「Integrated Circuit Card"或「Smart card",是法國人Roland morono 於1974年發明的,將具有存儲、加密及數據處理能力的集成電路晶元模塊封裝於和信用卡尺寸一樣大小的塑料基中,便構成了IC卡。
IC卡具有防磁、防靜電、抗破壞性和耐用性強、防偽性好、存儲數據安全性高(可加密)、數據存儲容量大、應用設備及系統網路環境成本低、品種型號齊全、技術規范成熟等特點。正是由於IC卡具備諸多無可比擬的優點,因此在金融、稅務、公安、交通、郵電、通訊、服務、醫療、保險等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應用。
IC卡作為一種新的高科技產品正在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其關鍵在於卡的應用,它標志著又一種新的信息處理手段的問世。未來多功能的卡的普及與應用將改變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是人類全面邁向電子化時代的鑰匙。
●IC卡國際標准尺寸ISO9002標准:
ISO7816定義了IC卡晶元中點到卡左邊沿距離為:15.06mm,到上邊沿的距離為:23.89mm(8-pin),22.62mm(6-pin),寬度:85.72-85.74mm,高度:54.03-53.92mm,厚度:0.83mm.
●IC卡的分類
按存儲容量分:IC卡的存儲量小的幾十個Bit,大到幾十個K BYTE
按安全級別分:(1)非加密存儲卡 (2)邏輯加密存儲卡 (3)CPU卡
接連接方式分:接觸式和非接觸式
按IC晶元廠家:德國Siemens、法國Gemplus、美國Atmel、荷蘭Philips等
●非接觸式IC卡:
非接觸式IC卡又稱射頻卡,是世界上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在卡片靠近讀寫器表面時即可完成卡中的數據的讀寫操作,它成功地將射頻識別技術和IC卡技術結合起來,解決了無源(卡中無電源)和免接觸這一難題,是電子器件領域的一大突破,與接觸式IC卡相比較,非接觸式IC卡具有以下優點:
1.可靠性高
非接觸式IC卡與讀寫器之間無機械接觸,避免了由於接觸讀寫而產生的各種故障。例如:由於粗暴插卡,非卡外物插入,灰塵或油污導致接觸不良等原因造成的故障。此外,非接觸式IC卡表面無裸露的晶元,無須擔心脫落,靜電擊穿彎曲,損壞等問題,既便於卡片的印刷,又提高了卡片使用的可能性。
2.操作方便、快捷
由於使用射頻通訊技術,讀寫器在10cm范圍內就可以對卡片進行讀寫,沒有插拔卡的動作。非接觸式IC卡使用時沒有方向性,卡片可以任意方向掠過讀寫器表面,讀寫時間不大於0.1秒,大大提高了每次使用的速度。
3.安全防沖突
非接觸式IC卡的序列號是唯一的,製造廠家在產品出廠前已將此序列號固化,不可更改。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張卡的序列號會相同。非接觸式IC卡與讀寫器之間採用雙向驗證機制,即讀寫器驗證卡的合法性,同時卡也驗證讀寫器的合法性。非接觸式IC卡在操作前要與讀寫器進行三次相互認證,而且在通訊過程中所有數據被加密。卡中各個扇區都有自己的操作密碼和訪問條件。
· 另外, 非接觸式IC卡與讀寫器之間無機械接觸,從而避免了由於接觸讀寫而產生的各種故障。
· 非接觸式卡表面無裸露的晶元,無需擔心晶元脫落、靜電擊穿、彎曲損壞等問題。
· 使用時沒有方向性,卡可以任意方向掠過讀寫器表面,避免了接觸式讀寫中由於座口鋏小而難以把卡插入的困難。
· 採用雙向驗證機制,讀寫器驗證IC卡的合法性,同時驗證讀寫器合法性,而多數普通有接觸式IC卡均為單向驗證。
每張卡均有唯一的序列號。製造廠家在產品出廠前已將序列號固化,不可再更改,該序列號具有唯一性。
常用的型號:
MF1 ICL10、MF1 ICS50、SLE44R35S,同時我公司還可以為客戶提供未層壓卡(Inlet)供客戶疊合,生產成品白卡,以及各式非接觸式、接觸式IC卡讀寫器。
●射頻卡生產流程:
卡片中料沖孔→晶元擺放定位→天線繞制→碰焊連接晶元與線圈→檢驗測試→印刷卡片面料→層壓→疊合→檢驗測試→沖卡→檢驗→成品出廠.
●MI系統參數
MI非接觸式IC卡符合MIFARE1國際標准,數據保存期為10年,可擦寫次數無限。MI卡內嵌專用晶元,環型天線,加密控制邏輯電路和通訊邏輯電路,卡與讀寫器之間的通訊採用標准DES和RES交叉演算法,具有極高的智能和保密性能。
●工作原理
讀寫器向MI卡發一組固定頻率的電磁波,MI卡內的LC串聯諧振電路受激勵產生共振,將電荷送至另一電容內儲存,當所積累的電荷達到2V時,即可為卡片供電,將卡內數據發射出去或接收讀寫器傳來的數據。
●應用范圍
由於非接觸式IC卡具有更加方便,快捷的特點,可廣泛應用於電子錢包,通道收費控制,公交自動售票,停車自動收費,食堂售飯,考勤和門禁等多種場合。
『陸』 IC卡的最初設想是由哪國人提出
IC卡,又稱「集成電路卡」、智能卡,英文名稱「Integrated Circuit Card"或「Smart card",是法國人Roland morono 於1974年發明的,將具有存儲、加密及數據處理能力的集成電路晶元模塊封裝於和信用卡尺寸一樣大小的塑料基中,便構成了IC卡。
IC卡具有防磁、防靜電、抗破壞性和耐用性強、防偽性好、存儲數據安全性高(可加密)、數據存儲容量大、應用設備及系統網路環境成本低、品種型號齊全、技術規范成熟等特點。正是由於IC卡具備諸多無可比擬的優點,因此在金融、稅務、公安、交通、郵電、通訊、服務、醫療、保險等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應用。
IC卡作為一種新的高科技產品正在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其關鍵在於卡的應用,它標志著又一種新的信息處理手段的問世。未來多功能的卡的普及與應用將改變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是人類全面邁向電子化時代的鑰匙。
●IC卡國際標准尺寸ISO9002標准:
ISO7816定義了IC卡晶元中點到卡左邊沿距離為:15.06mm,到上邊沿的距離為:23.89mm(8-pin),22.62mm(6-pin),寬度:85.72-85.74mm,高度:54.03-53.92mm,厚度:0.83mm.
●IC卡的分類
按存儲容量分:IC卡的存儲量小的幾十個Bit,大到幾十個K BYTE
按安全級別分:(1)非加密存儲卡 (2)邏輯加密存儲卡 (3)CPU卡
接連接方式分:接觸式和非接觸式
按IC晶元廠家:德國Siemens、法國Gemplus、美國Atmel、荷蘭Philips等
●非接觸式IC卡:
非接觸式IC卡又稱射頻卡,是世界上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在卡片靠近讀寫器表面時即可完成卡中的數據的讀寫操作,它成功地將射頻識別技術和IC卡技術結合起來,解決了無源(卡中無電源)和免接觸這一難題,是電子器件領域的一大突破,與接觸式IC卡相比較,非接觸式IC卡具有以下優點:
1.可靠性高
非接觸式IC卡與讀寫器之間無機械接觸,避免了由於接觸讀寫而產生的各種故障。例如:由於粗暴插卡,非卡外物插入,灰塵或油污導致接觸不良等原因造成的故障。此外,非接觸式IC卡表面無裸露的晶元,無須擔心脫落,靜電擊穿彎曲,損壞等問題,既便於卡片的印刷,又提高了卡片使用的可能性。
2.操作方便、快捷
由於使用射頻通訊技術,讀寫器在10cm范圍內就可以對卡片進行讀寫,沒有插拔卡的動作。非接觸式IC卡使用時沒有方向性,卡片可以任意方向掠過讀寫器表面,讀寫時間不大於0.1秒,大大提高了每次使用的速度。
3.安全防沖突
非接觸式IC卡的序列號是唯一的,製造廠家在產品出廠前已將此序列號固化,不可更改。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張卡的序列號會相同。非接觸式IC卡與讀寫器之間採用雙向驗證機制,即讀寫器驗證卡的合法性,同時卡也驗證讀寫器的合法性。非接觸式IC卡在操作前要與讀寫器進行三次相互認證,而且在通訊過程中所有數據被加密。卡中各個扇區都有自己的操作密碼和訪問條件。
· 另外, 非接觸式IC卡與讀寫器之間無機械接觸,從而避免了由於接觸讀寫而產生的各種故障。
· 非接觸式卡表面無裸露的晶元,無需擔心晶元脫落、靜電擊穿、彎曲損壞等問題。
· 使用時沒有方向性,卡可以任意方向掠過讀寫器表面,避免了接觸式讀寫中由於座口鋏小而難以把卡插入的困難。
· 採用雙向驗證機制,讀寫器驗證IC卡的合法性,同時驗證讀寫器合法性,而多數普通有接觸式IC卡均為單向驗證。
每張卡均有唯一的序列號。製造廠家在產品出廠前已將序列號固化,不可再更改,該序列號具有唯一性。
常用的型號:
MF1 ICL10、MF1 ICS50、SLE44R35S,同時我公司還可以為客戶提供未層壓卡(Inlet)供客戶疊合,生產成品白卡,以及各式非接觸式、接觸式IC卡讀寫器。
●射頻卡生產流程:
卡片中料沖孔→晶元擺放定位→天線繞制→碰焊連接晶元與線圈→檢驗測試→印刷卡片面料→層壓→疊合→檢驗測試→沖卡→檢驗→成品出廠.
●MI系統參數
MI非接觸式IC卡符合MIFARE1國際標准,數據保存期為10年,可擦寫次數無限。MI卡內嵌專用晶元,環型天線,加密控制邏輯電路和通訊邏輯電路,卡與讀寫器之間的通訊採用標准DES和RES交叉演算法,具有極高的智能和保密性能。
●工作原理
讀寫器向MI卡發一組固定頻率的電磁波,MI卡內的LC串聯諧振電路受激勵產生共振,將電荷送至另一電容內儲存,當所積累的電荷達到2V時,即可為卡片供電,將卡內數據發射出去或接收讀寫器傳來的數據。
●應用范圍
由於非接觸式IC卡具有更加方便,快捷的特點,可廣泛應用於電子錢包,通道收費控制,公交自動售票,停車自動收費,食堂售飯,考勤和門禁等多種場合。
『柒』 IC卡的最初設想是由哪國人提出
1974年,法國的羅蘭德—穆瑞拉發明了帶集成電路晶元的塑料卡片,這就是早期的IC卡,並取得了專利權,但一時尚未實用化。1983年,這一發明受到法國政府的重視,由政府出面推動IC卡的實用化。
『捌』 銀行卡是誰發明的
銀行卡於1915年起源於美國。
最早發行信用卡的機構並不是銀行,而是一些百貨商店、飲食業、娛樂業和汽油公司。美國的一些商店、飲食店為招徠顧客,推銷商品,擴大營業額,有選擇地在一定范圍內發給顧客一種類似金屬徽章的信用籌碼,後來演變成為用塑料製成的卡片,作為客戶購貨消費的憑證,開展了憑信用籌碼在本商號或公司或汽油站購貨的賒銷服務業務,顧客可以在這些發行籌碼的商店及其分號賒購商品,約期付款。這就是信用卡的雛形。
據說有一天,美國商人弗蘭克·麥克納馬拉在紐約一家飯店招待客人用餐,就餐後發現他的錢包忘記帶在身邊,因而深感難堪,不得不打電話叫妻子帶現金來飯店結賬。於是麥克納馬拉產生了創建信用卡公司的想法。1950年春,麥克納馬拉與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資一萬美元,在紐約創立了「大來俱樂部」(Diners Club),即大來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大來俱樂部為會員們提供一種能夠證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會員憑卡片可以記賬消費。這種無須銀行辦理的信用卡的性質仍屬於商業信用卡。
中國銀行卡產業20年的發展歷程,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5年至90年代初期,為起步階段。
第二階段:90年代初期至1996年初,為各行大中城市分行獨立發展銀行卡業務階段。這一階段,金卡工程啟動。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2001年底,為我國銀行卡逐步實現聯網通用階段。
第四階段:2001年至今,為我國銀行卡聯網通用深入發展階段。
『玖』 IC卡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IC卡的最初設想是由日本人提出來的。1969年12月,日本的有村國孝先生提出一種製造安全可靠的信用卡方法,並於1970年獲專利。那時叫ID卡(Identification Card)。1974年,法國的羅蘭德─穆瑞拉發明了帶集成電路晶元的塑料卡片,這就是早期的IC卡,並取得了專利權,但一時尚未實用化。1983年,這一發明受到法國政府的重視,由政府出面推動IC卡的實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