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發明什麼
從前有一個人,名叫海力布,因為他靠打獵過活動,大家都叫他安格沁海力布。他很願意幫助人,打來禽獸,從不獨自享用,總分給大家,因此,海力布很受大家尊敬。
一天,海力布到深山去打獵,在密林的旁邊,看見一條白蛇盤睡在山丁子樹下。他放輕腳步繞過去,不去驚動它。正在這時,忽地從頭上飛過來一隻灰鶴,「嗖」的一聲俯沖下來,用爪子抓住了盤睡的小白蛇,又騰空飛去。小白蛇驚醒後,尖叫:「救命!」「救命!」海力布急忙拉弓搭箭,對准順山峰飛升的灰鶴射去。灰鶴一閃,丟下了小白蛇就逃跑了。海力布對小白蛇說:「可憐的小東西,快回去找你的爸爸媽媽去吧!」小白蛇向海力布點了點頭,表示了感謝,就隱到草叢里去了。海力布也收拾好弓箭回家了。
第二天,海力布正路過昨天走過的地方,看見一群蛇擁著一條小白蛇迎了過來。海力布覺得奇怪,想繞道過去,那條小白蛇卻向他說道:「救命的恩人,您好嗎?您可能不認得我,我是龍王的女兒。昨天您救了我的性命,爸爸媽媽今天特地叫我來接您,請您到我們家去一趟,爸爸媽媽好面謝您。」 小白蛇又繼續說:「您到我的家裡以後,我爸爸媽媽給您什麼您都別要,只要我爸爸嘴裡含著的寶石。您得著那塊寶石,把它含在嘴裡,就能聽懂世上各種動物的話。但是,您所聽到的話,只能自己知道,可不要向別人說,如果向別人說了,那麼您就會從頭到腳,變成僵硬的石頭而死去。」
海力布聽了,一面點頭,一面跟著小白蛇深谷里去,越走越冷,走到一個倉庫門前,小白蛇說:「我的爸爸和媽媽不能請您到家裡去坐,就在倉庫門前等您,現在已經來到這里了。」
正當小白蛇說話的時候,老龍王已經迎上前來,他恭敬地說:「您救了我的愛女,我感謝您!這是我聚藏珍寶的倉庫,我帶您進去看看,您願意要什麼,就拿什麼去,請不要客氣!「說著,把倉庫門打開,引海力布進屋,只見屋裡全是珍珠寶石,琳琅滿目。老龍王引著海力布看完這個倉庫又走到另一個倉庫,就這樣一連走了一百零八個倉庫,但是海力布卻沒有看中一個寶貝。老龍王很難為情地問海力布:「我的恩人!我這些倉庫里的寶物,您一個也不希罕嗎?」
海力布說:「這些寶物雖然很好,但只可以用來作美麗的裝飾品,對我們打獵的人來說,沒有什麼用處。如果龍王真想給一點東西作紀念,就請把嘴裡含的那塊寶石給我吧!」龍王聽了這話,低頭沉思一會,只好忍痛把嘴裡含的那塊寶石吐了出來,遞給海力布。
海力布得了寶石,辭別龍王出來的時候,小白蛇又跟著出來,再三叮囑他說:「有了這塊寶石,您什麼都可以知道。但是您所知道的一切,一點也不許向別人說。如果說了,那時一定有危險。您可千萬要記住!」
從此,海力布在山中打獵更方便了。他能聽懂雀鳥和野獸的語言,隔著大山有什麼動物他都能知道。這樣過了幾年。有一天,他仍然到山裡打獵,忽然聽見一群飛鳥議論說:「我們快到別出去吧!明天這里附近的大山都要崩裂,湧出的洪水,泛濫遍野,不知要淹死多少野獸哩!」
海力布聽見了這個消息,心裡很著急,也沒有心思再打獵了,趕緊回家,向大家說:
「我們趕快遷移到別處去吧!這個地方住不得了!誰要不相信,將來後悔就來不及了!」
大家聽了他的話都很奇怪,有的認為根本不理會有這樁事,有的認為可能是海力布發瘋了,誰都不相信。急得海力布掉下眼淚說:「大家難道先讓我死了,才相信我的話嗎?」
幾個年老的人向海力布說:「你從來不說謊話,這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可是你現在說這個地方住不得,這是為什麼呢?」
海力布想:災難立刻就要來到了。如果我只顧自己避難,讓大家受禍,這能行嗎?我寧肯犧牲自己,也要救出大家。於是,他把如何得到寶石,如何利用打獵,今天又如何聽見一群飛鳥議論和忙著逃難的情形,以及不能把聽來的事情告訴別人,如果告訴了,立刻就會變成石頭而死等等,說了出來。海力布邊說邊化,就漸漸變成了一塊僵硬的石頭。大家看見海力布變成了石頭,立刻很悲痛地趕著牛羊馬群,把家遷走。這時陰雲密布,大雨已經下起來了。到第二天早晨,在轟隆的雷聲中,忽然聽見一聲震天動地的響聲,霎時山崩水涌,洪水滔滔。大家都感動地說:「不是海力布為大家而犧牲,我們都要被洪水淹死了!」
後來,大家找到了海力布變的那塊石頭,把它擱在一個山頂上。好讓
❷ 風給人們帶來哪些巨大的貢獻
風給人類帶來的貢獻和災害是唐人描寫風的一首謎語詩,每句都不乏氣候和物候的要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五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是唐人描寫風的一首謎語詩,每句都不乏氣候和物候的要素。風是一種最常見的自然現象,也是人類最熟悉的天氣要素之一。春風和煦,風清月明,風是一種看不見的景緻;「風如拔山怒」、「拔出千尺松」(陸游詩),風則是一種災害。其實,科學地說,作為空氣水平流動的風,是一種能量。據估算,地球表面大氣每年自然產生的風能是1670萬億度,相當於全球每年燒煤產生的能量的1000倍。人類對自然風的利用,最早莫過於船帆了。《周易》載:「伏羲氏刳木為舟。」《物原》載:「伏羲始乘桴……夏禹作舵加以篷帆檣。」可見,在父系氏族社會,人們就已經發明了船和筏,到了夏禹時代,就開始使用帆。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字上,也曾多次出現帆的象形文字。到了1405~1430年,鄭和七下西洋所率的巨型船隊,不僅帆多檣眾,而且還善於利用季風規律,比哥倫布橫渡大西洋要早出半個多世紀。古代人類利用風能的另一項成果是風車。中國、埃及、古巴比倫是風車的發源地。傳說公元前17世紀時,巴比倫國王曾打算製造能藉助風力的風車,灌溉富饒的美索布達米亞平原。公元前3世紀,埃及英雄亞利山大設計了一種四葉片卧軸式風車。在我國遼陽出土的東漢墓壁畫上,有許多風車的圖形,可見,至少在1700年前,我國便有了風車。至於歐洲的風車,則是由十字軍東征時(11世紀末至13世紀),由東方傳至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後來又傳到英國、荷蘭和德國。享有「風車王國」之稱的荷蘭,其使用風車的歷史並不太長。風為古代文明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風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性工具。倘若地球上沒有風,水汽就無法輸送到大陸,陸地將很少有降水,久而久之,河川斷流,湖泊乾涸,地下水也會日益枯竭。與此同時,因為沒有風,高低緯度的熱量不能交換,熱帶地區將更加炎熱,寒冷地區也將愈趨寒冷。沒有了生命不可缺少的水,沒有了適宜的溫度環境,人類還能生存下去嗎?當然,風也有發脾氣的時候,甚至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狂風捲起黃沙,吞沒農田,毀壞道路,影響人民生活,「沙塵暴」已成為春季我國北方地區最大的氣象災害。而南方地區的夏秋季節,則常常會受到台風的影響,受害最明顯的當屬沿海地區。挾有巨大能量的台風,確有排山倒海之氣勢,令人心驚膽顫;伴隨台風的強降水、強對流(如雷暴、冰雹),常常讓過境地區遭受滅頂之災。不過,隨著人工影響天氣水平的日益提高,總有一天,人類會讓風成為「乖孩子」,使之只能做好事,不會做壞事,為人類的文明再立新功。
❸ 風這是誰發明的
說起風箏的起源,學術界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風箏起源於先秦時代。據《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另據《鴻書》記載魯班也曾製作過木鳶。因墨子與魯班同是魯國人,據此說推斷風箏鼻祖「木鳶」發源於齊魯一帶。
第二種說法認為韓信是風箏的發明者。依據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卷八紙鳶》中說:「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徵陳郗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宮中也。蓋昔傳如此,理或然矣。」
第三種說法認為風箏的發明年代在南北朝時期,即羊車兒之說。《資治通鑒》是這樣描述的:「高州刺史李遷仁、天門太守樊文皎,將援兵萬餘人至城一。台城與援軍信命已絕。有羊車兒獻策,作紙鴟系以長繩,寫敕於內,放以從風,冀達眾軍,題雲:『得鴟送援軍,賞銀百兩。』太子自出太極殿前乘西北風縱之。賊怪之,以為厭勝,射而下之。」
第四種說法認為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明的。明代陳沂在《詢芻錄·風箏》中這樣寫道:「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風箏真正的考起源,現在已無法證。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或「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鴻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最初風箏常被利用為軍事工具,用於三角測量信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就如春秋時期,魯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向(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候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候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候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美國也有放風箏的故事,當時的人們以為雷電與閃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格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而發明了避雷針
❹ 科學家從龍轉風等自然現象上發明了什麼
龍卷風是一個高速旋轉的巨大空氣柱。一九七五年,一位英國物理學家用回轉器做試驗時發現,隨著旋轉速度的加快,物體的重量逐步失去。而且,當轉速達到一定限度之後,還出現了反重量的現象,即不是吸向地球,而是推離地球,後來,蘇聯、法國和聯邦德國的科學家們經過十分准確地試驗,證實當轉速加快的時候,重力就減小,反之就增大。根據這一理論,龍卷風的作用可以得到科學的解釋,其原理與前面提到的旋轉的回轉器一樣。據計算,一股半徑為三十米的龍卷風,其直線旋轉速度可達每秒三十公尺,甚至可達到超音速,因此它具有極大的破壞力,由於高速旋轉,使處於重力場邊緣的物體失去重量,因此很重的物體能飛向天空,同時,在旋轉的中心又有一股強大的向下的氣流,使處於那裡的物體重量急劇增加,這就出現了龍卷風中心的物體不是被卷向天空,而是被壓到地下的現象,應用這一理論,通過計算海洋上空氣體的旋轉速度,便可以准確地預報出台風的形成。
❺ 誰從什麼得到啟示發明了什麼
一. 人類最初使用的工具——木棒和石斧,無疑是使用的天然木棒和天然石塊;骨針的使用,無疑是魚刺的模仿……所有這些工具的創造、生活方式的選擇都不能說是人類憑空想像出來的,只能說是對自然中存在的物質及某種構成方式的直接模擬,是人類初級創造階段,也可以說是仿生設計的起源和雛形,它們雖然是比較粗糙的、表面的,但卻是我們今天得以發展的基礎。
在我國,早就有著模仿生物的事例。相傳在公元前三千多年,我們的祖先有巢氏模仿鳥類在樹上營巢,以防禦猛獸的傷害;四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見飛蓬轉而知為車」,即見到隨風旋轉的飛蓬草而發明輪子,做有裝成輪子的車。古代廟宇中大殿之前的山門的建造,就其建築結構來看,頗有點像大象的架勢,柱子又圓又粗,彷彿像大象的腿。
我國古代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對於絢麗的天空、翱翔的蒼鷹早就有著各種美妙的幻想。根據秦漢時期史書記載,兩千多年前,我國人民就發明了風箏,並且應用於軍事聯絡。春秋戰國時代,魯國匠人魯班,本名公輸般,首先開始研製能飛的木鳥;並且他從一種能劃破皮膚的帶齒的草葉得到啟示而發明了鋸子。據《杜陽雜編》記載,唐朝有個韓志和,「善雕木作鸞、鶴、鴉、鵲之狀,飲啄動靜與真無異,以關戾置於腹內,發之則凌雲奮飛,可高達三丈至一二百步外,始卻下。」西漢時期,有人用鳥的羽毛做成翅膀,從高台上飛下來,企圖模仿鳥的飛行。以上幾例,足以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鳥類的撲翼和飛行,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研究,這也是最早的仿生設計活動之一。明代發明的一種火箭武器「神火飛鴉」,也反映了人們向鳥類借鑒的願望。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水生動物——魚類的模仿也卓有成效。通過對水中生活的魚類的模仿,古人伐木鑿船,用木材做成魚形的船體,仿照魚的胸鰭和尾鰭製成雙槳和單櫓,由此取得水上運輸的自由。後來隨製作水平提高而出現的龍船,多少受到了不少動物外形的影響。古代水戰中使用的火箭武器 「火龍出水」,多少有點模仿動物的意思。以上事例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期的仿生設計活動,為開發我國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創造了非凡的業績。
外國的文明史上,大致也經歷了相似的過程。在包含了豐富生產知識的古希臘神話中,有人用羽毛和蠟做成翅膀,逃出迷宮;還有泰爾發明了鋸子,傳說這是從魚背骨和蛇的齶骨的形狀受到啟示而創造出來的。十五世紀時,德國的天文學家米勒製造了一隻鐵蒼蠅和一隻機械鷹,並進行了飛行表演。
一八ОΟ年左右,英國科學家、空氣動力學的創始人之一—凱利,模仿鱒魚和山鷸的紡錘形,找到阻力小的流線型結構。凱利還模仿鳥翅設計了一種機翼曲線,對航空技術的誕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同一時期,法國生理學家馬雷,對鳥的飛行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在他的著作《動物的機器》一書中,介紹了鳥類的體重與翅膀面積的關系。德國人亥姆霍茲也從研究飛行動物中,發現飛行動物的體重與身體的線度的立方成正比。亥姆霍茲的研究指出了飛行物體身體大小的局限。人們通過對鳥類飛行器官的詳細研究和認真的模仿,根據鳥類飛行機構的原理,終於製造了能夠載人飛行的滑翔機。
後來,設計師又根據鶴的體態設計出了掘土機的懸臂,在一戰期間,人們從毒氣戰倖存的野豬身上中獲得啟示,模仿野豬的鼻子設計出了防毒面具。在海洋中浮沉靈活的潛水艇又是運用了哪些原理?雖然我們無據考察潛艇設計師在設計潛艇時是否請教了生物界,但是不難設想,設計師一定懂得魚鰾是魚類用來改變身體同水的比重,使之能在水中沉浮的重要器官。青蛙是水陸兩棲動物,體育工作者就是認真研究了青蛙在水中的運動姿勢,總結出一套既省力、又快速的游泳動作——蛙泳。另外,為潛水員製作的蹼,幾乎完全按照青蛙的後肢形狀做成,這就大大提高了潛水員在水中的活動能力。
❻ 在將來,有哪些發明是利用風的原理的
在將來?也就是以後的事?
還沒發明出來的東西,現在怎麼可能知道呢?!
❼ 中國最早發明的是什麼
4大發明中最早發明的是指南針 在發明指南針之前人類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會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是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使人類航行有了方向。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磁現象的發現 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已經積累了許多這方面的認識,在探尋鐵礦時常會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這些發現很早就被記載下來了。《管子》的數篇中最早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其他古籍如《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就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那時的人稱「磁」為「慈」他們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 漢以前人們把磁石寫做「慈石」,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鐵,那麼是否還可以吸引其他金屬呢?我們的先民做了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之類的物品。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磁石只能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當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時,有時候互相吸引,有時候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體有兩個極,一個稱N極,一個稱S極。同性極相互排斥,異性極相互吸引。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對這個現象還是能夠察覺到的。 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製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騙了漢武帝。 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體,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這個道理古人不夠明白,但這類現象他們很清楚。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指南針的發明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沈括還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後,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後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並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於磁針的裝置方法,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於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❽ 風車的發明
風車原名八卦風輪,傳說由周朝姜子牙發明,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 關於風車有個神奇的傳說:傳說天上有個十頭鳥,因為偷吃供品,被貶下凡間。原本是為了讓它認真思過,以後好重返天庭。不曾想它卻貪戀塵世,不但不悔改,反而四處搞破壞,弄得黎明百姓苦不堪言。周文王得知以後,就請姜子牙降服這只罪鳥。
姜子牙多大的能耐啊,他掐指一算,發現這十頭鳥最害怕的就是八卦風輪和乾坤竿。於是就用竹條圍了圈,代表三百六十五天,又糊上八卦輪,用12根輔條,代表12個月,12根輔條上有24個頭,就代表24個節氣,並在上面附有春夏秋冬四道驅魔降妖保平安的符,叫做四季平安。做好以後將八卦風輪插在三丈六尺五的乾坤竿上
。從此當地平安太平,後來傳到民間,百姓們紛紛仿效。但「乾坤」、「八卦」只許皇上使用,所以,將乾坤桿改叫天地桿,並在桿上加上芝麻秸,掛上了紅燈;把八卦風輪改叫風車,並在上面加了泥鼓,風輪上貼了紅、黃、綠的三色紙條,風一吹,發出清脆的響聲,更增加了喜慶和吉祥的色彩。後來也就有了「風吹風車轉,車轉幸福來」之說。
2000多年前,中國、巴比倫、波斯等國就已利用古老的風車提水灌溉、碾磨穀物。
12世紀以後,風車在歐洲迅速發展,通過風車(風力發動機)利用風能提水、供暖、製冷、航運、發電等。
風車是一種利用風力驅動的帶有可調節的葉片或梯級橫木的輪子所產生的能量來運轉的機械裝置。古代的風車,是從船帆發展起來的,它具有6-8副像帆船那樣的篷,分布在一根垂直軸的四周,風吹時像走馬燈似的繞軸轉動,叫走馬燈式的風車。這種風車因效率較低,已逐步為具有水平轉動軸的木質布蓬風車和其它風車取代,如「立式風車」、「自動旋翼風車」等。
❾ 科學家利用風造出了什麼
1896年時,萊特兄弟開著一家自行車商店,他們的爺爺是個製作車輪的工匠,屋裡有各種各樣的工具。 他們一邊幹活掙錢,一 邊研究飛行的資料。三年後,他們掌握了大量有關航空方面的知識決定仿製一架滑翔機。 他們首先觀察老鷹在空中飛行的動作,然後一張又一張地畫下來,之後才著手設計滑翔機。1900年10月,萊特兄弟終於製成了他們第一架滑翔機,並把它帶到離代頓很遠的吉蒂霍克海邊,這里十分偏僻,周圍既沒有樹木也沒有民房,而且這里風力很大,非常適宜放飛滑翔機。 兄弟倆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把滑翔機裝好,先把它繫上繩索,像風箏那樣放飛,結果成功了。然後由威爾伯坐上去進行試驗,雖然飛了起來,但只有1米多高。 第二年,兄弟倆在上次製作的基礎上,經過多次改進,又製成了一架滑翔機。這年秋天,他們又來到吉蒂霍克海邊,一試驗,飛行高度一下子達到180米之高。 弟兄倆非常高興,但並不滿足。他們想能否製造一種不用風力也能飛行的機器? 兄弟倆反復思考,把有關飛行的資料集中起來,反復研究,始終想不到用什麼動力,把龐大的滑翔機和人運到空中。有一天,車行門前停了一輛汽車,司機向他們借一把工具用用。來修理一下汽車的發動機。弟兄倆靈機一動,能不能用汽車的發動機來推動飛行。 從這以後,弟兄倆圍繞發動機動開了腦筋。他們首先測出滑翔機的最大運載能力是90公斤,於是,他們向工廠訂制一個不超過90公斤的發動機。但當時最輕的發動機是190公斤,工廠無法制出這么輕的發動機。 後來,一名製造發動機的工程師知道了這件事情,答應幫助萊特兄弟。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工程師果然造出一部12馬力、重量只有70公斤的汽油發動機。 弟兄倆非常高興,很快便著手研究怎樣利用發動機來推動滑翔機飛行。經過無數次的試驗,他們終於把發動機安裝在滑翔機上,不過是在滑翔機上安上螺旋槳,由發動機來推動螺旋槳旋轉,帶動滑翔機飛行。 1903年9月,萊特兄弟帶著他們裝有發動機的飛行再次來到吉蒂霍克海邊試飛。雖然這次試飛失敗了,但他們從中吸取了很多經驗。過後不久,他們又連續試飛多次,不是因為螺旋槳的故障,就是發動機出了毛病,或是駕駛技術的問題。 萊特兄弟毫不氣餒,仍然堅持試飛。就在這時,一位名叫蘭萊的發明家,受美國政府的委託,製造了一架帶有汽油發動機的飛機,在試飛中墜入大海。 萊特兄弟得知這個消息,便前去調查,並從蘭萊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獲得了很多經驗,他們對飛機的每一部件作了嚴格的檢查,制定了嚴格的操作規定,於1903年12月14日,又來到吉蒂霍克,進行試飛試驗。 這天下午,兄弟倆先在地面上安置兩根固定在木頭上的鐵軌,並有一定的斜度,好讓飛機方便地滑行。接著,就把他們製造的飛機,放在鐵軌上面。 最後是由誰先飛的問題,兄弟倆爭執不下,只好用拋硬幣的方法,由威爾伯先飛。 威爾伯上機後,伏卧在飛機正中,一會兒便發動飛機,發動機傳出轟鳴的聲音,螺旋槳也慢慢地轉了起來。飛機在斜坡上剛滑行3米,就掙脫了結在後面的鐵絲,呼嘯著升到空中。 飛機突然減慢速度,很快掉落在地上。整個飛行時間不到4分鍾。 奧維爾趕忙跑上前去。威伯爾已從墮落的飛機里跳了出來,兄弟倆趕緊觀察飛機,飛機也未受損。 「是什麼問題呢?」兄弟倆左思右想,逐一檢查。發動機沒毛病,螺旋槳轉動很好,技術操作也完全正確。……「哥哥,我知道原因了!」奧維爾滿面笑容地說道:「咱們是利用斜坡滑行的,距離只有3米飛機就起飛了。而這時螺旋槳的轉動還沒有達到高速,所以一會兒就栽了下來。」「對呀!」威爾伯點頭稱是,接著說道:「咱們不能利用斜坡滑行起飛,而要靠螺旋槳的力量飛上去。這樣吧,把鐵軌裝在平整的地方再試驗一下。」 他們連續工作了三天,把鐵軌又重新安置在一片平坦的地面上。 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點鍾,天空低雲密布,寒風刺骨。被兄弟倆邀來觀看飛行的農民凍得直打寒顫,一再催促兄弟倆快點飛行。 這次由奧維爾試飛,只見他爬上飛機,伏卧在駕駛位上。一會兒,發動機開始轟鳴,螺旋槳也開始轉動。 突然,飛機滑動起來,一下子升到3米多高,隨即水平地向前飛去。 飛機飛行了30米後,穩穩地著陸了。 45分鍾後,威爾伯又飛了一次,飛行距離達到52米,又過了一段時間,奧維爾又一次飛行,這次飛行了59秒,距離達到255米。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駕駛飛機飛行成功,萊特兄弟把這個消息告訴報社,可報社不相信有這種事,拒不發布消息。萊特兄弟並不在乎。繼續改進他們的飛機。不久,兄弟倆又製造出能乘坐兩個人的飛機,並且,在空中飛了一個多小時。 消息傳開後,人們奔走相告,美國政府非常重視,決定讓萊特做一次試飛表演。 1908年9月10日這天,飛機飛行的場地上圍滿了觀看的人們。人家興致勃勃,等待著萊特兄弟的飛行。 10點左右,弟弟奧維爾駕駛著他們的飛機,在一片歡呼聲中,自由自在地飛向天空,兩支長長的機翼從空中劃過,恰似一隻展翅飛翔的雄鷹。 人們再也抑制不住他們的激動心情,昂首天空,呼喚著萊特兄弟的名字,多少人的夢想終於變為現實。 飛機在76米的高度飛行了1小時14分,並且運載了一名勇敢的乘客。當它著陸之後,人們從四面八方圍了起來。過後不久,萊特兄弟在政府的支持下,創辦了一家飛行公司,同時開辦了飛行學校。 小鳥飛翔
❿ 歷史人物風後情況
風後,傳說為黃帝的宰相。今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東門外社東村有一塊「風後故里」的大碣石和「風神廟」,芮城風陵渡有其墓並以此為地名。說明風後確有其人,而且是運城故里。
相傳黃帝做一夢,夢見一場罕見的大風,把大地上的塵垢颳得盪然無存,只剩下一片清白的世界。黃帝驚醒後,自我圓夢,心裡暗嘆:「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邊。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於是他食不甘味,寢難安席,到處留神察訪,終於夢想成真,在海隅(運城市解州鎮社東村)這個地方找到了風後,即拜為相。由於風後是黃帝的第一任宰相,故後人稱他為「開辟首相」。風後發明的指南車以及所陣法天下無雙,幫助黃帝統一中原(用經略,北清涿鹿,南平蚩尤,底定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最著名的[鳳後八陣兵圖]對我國古代的軍事史、古代軍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重大的學術意義和價值.
傳說在「阪泉之野」(山西運城一帶古稱蒲阪),黃帝與蚩尤各自擺開了陣勢,一時間,大風、大雨伴著大霧接踵而至。先是黃帝的大臣風後用指南車指引部脫離險境,接著黃帝之女女魃出陣,驅散風雨,用號角聲、擂鼓聲等擾亂兵,採取變化多端的戰術,取得勝利,最後斬殺蚩尤,分解首,異地而葬。因此,這里被人命為解州,該村村民是蚩尤部族後代,所以命名為蚩尤村(現名為從善村)。
據《史記·五帝本記》載,黃帝「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記,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動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足見風後對黃帝的幫助是多方面的。特別是黃帝與蚩尤大戰中,風後立下赫赫戰功,致使蚩尤聞風喪膽。因此黃帝在置列侯眾官時,獨擢風後為三公之首。